nikaya

中部148經/六個六經(六處品[15])(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我將為你們教導法:開頭是善、中間是善、完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的法,我要說明唯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即:六個六,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六內處應該體會,六外處應該體會,六類識應該體會,六類觸應該體會,六類受應該體會,六類渴愛應該體會。
而,『六內處應該體會。』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什麼而說呢?有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六內處應該體會。』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此而說,這是第一組六法。
而,『六外處應該體會。』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什麼而說呢?有色處、聲處、氣味處、味道處、所觸處、法處。『六外處應該體會。』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此而說,這是第二組六法。
而,『六類識應該體會。』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什麼而說呢?緣眼與色生起眼識,緣耳與聲生起耳識,緣鼻與氣味生起鼻識,緣舌與味道生起舌識,緣身與所觸生起身識,緣意與法生起意識。『六類識應該體會。』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此而說,這是第三組六法。
而,『六類觸應該體會。』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什麼而說呢?緣眼與色生起眼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緣耳與聲生起耳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緣鼻與氣味生起鼻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緣舌與味道生起舌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緣身與所觸生起身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緣意與法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六類觸應該體會。』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此而說,這是第四組六法。
而,『六類受應該體會。』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什麼而說呢?緣眼與色生起眼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緣耳與聲生起耳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緣鼻與氣味生起鼻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緣舌與味道生起舌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緣身與所觸生起身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緣意與法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六類受應該體會。』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此而說,這是第五組六法。
而,『六類渴愛應該體會。』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什麼而說呢?緣眼與色生起眼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緣耳與聲生起耳識,……(中略)緣鼻與氣味生起鼻識,……緣舌與味道生起舌識,……緣身與所觸生起身識,……緣意與法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六類渴愛應該體會。』當它被像這樣說時,這是緣於此而說,這是第六組六法。
如果說:『眼是我。』那是不成立的。眼的生起與消散被了知,而如果其生起與消散被了知,就形成『我的真我生起、消失了。』因此,如果說:『眼是我。』那是不成立的。這樣,眼無我。
如果說:『色是我。』那是不成立的。諸色的生起與消散被了知,而如果其生起與消散被了知,就形成『我的真我生起、消失了。』因此,如果說:『色是我。』那是不成立的。這樣,眼無我,色無我。
如果說:『眼識是我。』那是不成立的。眼識的生起與消散被了知,而如果其生起與消散被了知,就形成『我的真我生起、消失了。』因此,如果說:『眼識是我。』那是不成立的。這樣,眼無我,色無我,眼識無我。
如果說:『眼觸是我。』那是不成立的。眼觸的生起與消散被了知,而如果其生起與消散被了知,就形成『我的真我生起、消失了。』因此,如果說:『眼觸是我。』那是不成立的。這樣,眼無我,色無我,眼識無我,眼觸無我。
如果說:『受是我。』那是不成立的。受的生起與消散被了知,而如果其生起與消散被了知,就形成『我的真我生起、消失了。』因此,如果說:『受是我。』那是不成立的。這樣,眼無我,色無我,眼識無我,眼觸無我,受無我。
如果說:『渴愛是我。』那是不成立的。渴愛的生起與消散被了知,而如果其生起與消散被了知,就形成『我的真我生起、消失了。』因此,如果說:『渴愛是我。』那是不成立的。這樣,眼無我,色無我,眼識無我,眼觸無我,受無我,渴愛無我。
如果說:『耳是我。』……(中略)如果說:『鼻是我。』……(中略)如果說:『舌是我。』……(中略)如果說:『身是我。』……(中略)如果說:『意是我。』那是不成立的。意的生起與消散被了知,而如果其生起與消散被了知,就形成『我的真我生起、消失了。』因此,如果說:『意是我。』那是不成立的。這樣,意無我。如果說:『法是我。』那是不成立的。諸法的生起與消散被了知,而如果其生起與消散被了知,就形成『我的真我生起、消失了。』因此,如果說:『法是我。』那是不成立的。這樣,意無我,法無我。如果說:『意識是我。』那是不成立的。意識的生起與消散被了知,而如果其生起與消散被了知,就形成『我的真我生起、消失了。』因此,如果說:『意識是我。』那是不成立的。這樣,意無我,法無我,意識無我。如果說:『意觸是我。』那是不成立的。意觸的生起與消散被了知,而如果其生起與消散被了知,就形成『我的真我生起、消失了。』因此,如果說:『意觸是我。』那是不成立的。這樣,意無我,法無我,意識無我,意觸無我。如果說:『受是我。』那是不成立的。受的生起與消散被了知,而如果其生起與消散被了知,就形成『我的真我生起、消失了。』因此,如果說:『受是我。』那是不成立的。這樣,意無我,法無我,意識無我,意觸無我,受無我。如果說:『渴愛是我。』那是不成立的。渴愛的生起與消散被了知,而如果其生起與消散被了知,就形成『我的真我生起、消失了。』因此,如果說:『渴愛是我。』那是不成立的。這樣,意無我,法無我,意識無我,意觸無我,受無我,渴愛無我。
而,比丘們!這是導向有身集之道:
認為眼:『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認為色:『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認為眼識:『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認為眼觸:『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認為受:『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認為渴愛:『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
認為耳:『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中略)認為鼻:『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中略)認為舌:『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中略)認為身:『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中略)認為意:『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認為法:『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認為意識:『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認為意觸:『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認為受:『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認為渴愛:『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
而,比丘們!這是導向有身滅道跡:
認為眼:『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認為色:『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認為眼識:『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認為眼觸:『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認為受:『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認為渴愛:『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認為耳:『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中略)認為鼻:『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認為舌:『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認為身:『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認為意:『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認為法:『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認為意識:『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認為意觸:『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認為受:『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認為渴愛:『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比丘們!緣眼與色生起眼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當被那樂受接觸時,他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則潛伏貪煩惱潛在趨勢。當被苦受接觸時,他悲傷、疲累、悲泣、搥胸號哭,來到迷亂,則潛伏嫌惡煩惱潛在趨勢。當被不苦不樂受接觸時,他不如實了知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則潛伏無明煩惱潛在趨勢。
比丘們!對樂受未捨斷貪煩惱潛在趨勢;對苦受未去除嫌惡煩惱潛在趨勢;對不苦不樂受未根絕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未捨斷無明;未生起明,而後,當生將達成苦的結束,這是不可能的。
比丘們!緣耳與聲生起耳識……(中略)比丘們!緣鼻與氣味生起鼻識……(中略)比丘們!緣舌與味道生起舌識……(中略)比丘們!緣身與所觸生起身識……(中略)比丘們!緣意與法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當被那樂受接觸時,他歡喜、歡迎、持續固持,則潛伏貪煩惱潛在趨勢。當被苦受接觸時,他悲傷、疲累、悲泣、搥胸號哭,來到迷亂,則潛伏嫌惡煩惱潛在趨。當被不苦不樂受接觸時,他不如實了知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則潛伏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比丘們!對樂受未捨斷貪煩惱潛在趨勢;對苦受未去除嫌惡煩惱潛在趨勢;對不苦不樂受未根絕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未捨斷無明;未生起明,而後,當生將達成苦的結束,這是不可能的。
比丘們!緣眼與色生眼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當被那樂受接觸時,他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則不潛伏貪煩惱潛在趨勢。當被苦受接觸時,他不悲傷、不疲累、不悲泣、不搥胸號哭,不來到迷亂,則不潛伏嫌惡煩惱潛在趨勢。當被不苦不樂受接觸時,他如實了知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則不潛伏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比丘們!對樂受捨斷貪煩惱潛在趨勢;對苦受去除嫌惡煩惱潛在趨勢;對不苦不樂受根絕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捨斷無明;生起明,而後,當生將達成苦的結束,這是可能的。
比丘們!緣耳與聲生耳識……(中略)比丘們!緣鼻與氣味生鼻識……(中略)比丘們!緣舌與味道生舌識……(中略)比丘們!緣身與所觸生身識……(中略)比丘們!緣意與法生意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當被那樂受接觸時,他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則不潛伏貪煩惱潛在趨勢。當被苦受接觸時,他不悲傷、不疲累、不悲泣、不搥胸號哭,不來到迷亂,則不潛伏嫌惡煩惱潛在趨勢。當被不苦不樂受接觸時,他如實了知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則不潛伏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比丘們!對樂受捨斷貪煩惱潛在趨勢;對苦受去除嫌惡煩惱潛在趨勢;對不苦不樂受根絕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捨斷無明;生起明,而後,當生將達成苦的結束,這是可能的。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眼上厭,在色上厭,在識上厭,在眼觸上厭,在受上厭,在渴愛上厭。在耳上厭,在聲上厭……(中略)在鼻上厭,在氣味上厭……在舌上厭,在味道上厭……在身上厭,在所觸上厭……在意上厭,在法上厭,在意識上厭,在意觸上厭,在受上厭,在渴愛上厭;厭者離染,經由離貪而解脫,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而當這個解說被說時,六十位比丘的心以不執取而從諸煩惱解脫。
六個六經第六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