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46相應54經/慈俱行經(覺支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利國名叫哈利達瓦沙的拘利族人城鎮。
那時,眾多比丘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衣鉢,為了托鉢進入哈利達瓦沙。
那時,那些比丘這麼想:
「在哈利達瓦沙為了托鉢而行還太早,讓我們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
那時,那些比丘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抵達後,與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相互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對那些比丘這麼說:
「道友們!沙門喬達摩對弟子們教導這樣的法:『來!比丘們!你們捨斷心的隨雜染、慧的減弱之五蓋後,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三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以與慈俱行之心,以廣大、出眾、無量、無怨恨、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
以與悲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三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與悲俱行之心,以廣大、出眾、無量、無怨恨、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
以與喜悅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三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與喜悅俱行之心,以廣大、出眾、無量、無怨恨、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
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三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與平靜俱行之心,以廣大、出眾、無量、無怨恨、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
道友們!我們也對弟子們教導這樣的法:『來!學友們!你們捨斷心的隨雜染、慧的減弱之五蓋後,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中略)與悲俱行之心……(中略)與喜悅俱行之心……(中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三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與平靜俱行之心,以廣大、出眾、無量、無怨恨、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
道友們!這裡,沙門喬達摩與我們,有什麼高下,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差別呢?即:在說法與說法上,在教示與教示上。」
那時,那些比丘們對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的所說,既不歡喜,也沒苛責。不歡喜,沒苛責後,站起來離開[,心想]:
「我們在世尊面前必能了知這所說的義理。」
那時,那些比丘在哈利達瓦沙為了托鉢而行後,食畢,從施食處返回,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些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裡,我們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衣鉢,為了托鉢進入哈利達瓦沙。大德!我們這麼想:『在哈利達瓦沙為了托鉢而行還太早,讓我們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大德!那時,我們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抵達後,與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相互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大德!在一旁坐好後,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對我們這麼說:『道友們!沙門喬達摩對弟子們教導這樣的法:「來!比丘們!你們捨斷心的隨雜染、慧的減弱之五蓋後,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中略)與悲俱行之心……(中略)與喜悅俱行之心……(中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三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與平靜俱行之心,以廣大、出眾、無量、無怨恨、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我們也對弟子們教導這樣的法:「來!學友們!你們捨斷心的隨雜染、慧的減弱之五蓋後,以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中略)與悲俱行之心……(中略)與喜悅俱行之心……(中略)與平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後而住,像這樣第二方,像這樣第三方,像這樣第四方,像這樣上下、橫向、到處,對一切如對自己,與平靜俱行之心,以廣大、出眾、無量、無怨恨、無惡意之心遍滿全部世間後而住。」道友們!這裡,沙門喬達摩與我們,有什麼高下,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差別呢?即:在說法與說法上,在教示與教示上。』大德!那時,我們對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的所說,既不歡喜,也沒苛責。不歡喜,沒苛責後,站起來離開[,心想]:『我們在世尊面前必能了知這所說的義理。』」
「比丘們!當其他外道遊行者們這麼說時,應該能這麼回答:『但,道友們!如何以慈的已修習而心解脫?什麼是其所趣?什麼是其最勝?什麼是其果?什麼是其完結?
又,道友們!如何以悲的已修習而心解脫?什麼是其所趣?什麼是其最勝?什麼是其果?什麼是其完結?
又,道友們!如何以喜悅的已修習而心解脫?什麼是其所趣?什麼是其最勝?什麼是其果?什麼是其完結?
又,道友們!如何以平靜的已修習而心解脫?什麼是其所趣?什麼是其最勝?什麼是其果?什麼是其完結?』
比丘們!當被這麼問時,其他外道遊行者必不能解答,且更會遭到惱害,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正如那不在[感官的]境域中。
比丘們!我不見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的世代中,除了如來或如來的弟子或從他們聽聞以外,對這些問題能以解答使心滿意者。
而,比丘們!如何以慈的已修習而心解脫?什麼是其所趣?什麼是其最勝?什麼是其果?什麼是其完結?比丘們!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與慈俱行修習念覺支……(中略)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與慈俱行修習平靜覺支,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逆上住於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厭逆想;如果他希望『願在厭逆上住於不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逆想;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逆與厭逆上都住於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厭逆想;如果他希望『願在厭逆與不厭逆上都住於不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逆想;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逆與厭逆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具念、正知』,在那裡,他住於平靜,具念、正知,或者,進入後住於清淨的解脫,比丘們!這裡,對未通達更上解脫的有慧比丘,我說慈心解脫者以清淨為最勝。
而,比丘們!如何以悲的已修習而心解脫?什麼是其所趣?什麼是其最勝?什麼是其果?什麼是其完結?比丘們!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與悲俱行修習念覺支……(中略)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與悲俱行修習平靜覺支,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逆上住於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厭逆想;……(中略)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逆與厭逆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具念、正知』,在那裡,他住於平靜,具念、正知,或者,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比丘們!這裡,對未通達更上解脫的有慧比丘,我說悲心解脫者以虛空無邊處為最勝。
而,比丘們!如何以喜悅的已修習而心解脫?什麼是其所趣?什麼是其最勝?什麼是其果?什麼是其完結?比丘們!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與喜悅俱行修習念覺支……(中略)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與喜悅俱行修習平靜覺支,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逆上住於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厭逆想;……(中略)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逆與厭逆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具念、正知』,在那裡,他住於平靜,具念、正知,或者,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比丘們!這裡,對未通達更上解脫的有慧比丘,我說喜悅心解脫者以識無邊處為最勝。
而,比丘們!如何以平靜的已修習而心解脫?什麼是其所趣?什麼是其最勝?什麼是其果?什麼是其完結?比丘們!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與平靜俱行修習念覺支……(中略)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與平靜俱行修習平靜覺支,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逆上住於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厭逆想;如果他希望『願在厭逆上住於不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逆想;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逆與厭逆上都住於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厭逆想;如果他希望『願在厭逆與不厭逆上都住於不厭逆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逆想;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逆與厭逆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具念、正知』,在那裡,他住於平靜,具念、正知,或者,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比丘們!這裡,對未通達更上解脫的有慧比丘,我說平靜心解脫者以無所有處為最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