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十上经 | Dasuttarasutta

朱竞旻 译 / 段晴 校改

Ven. Phra Surapornchai Samacitto(释心平) / Ven. Phramahā Ariya Ariyajayo(释善圣) / Mr. Chakhrit Laemmuang(查克利) / Miss. Chanisa Tantisureeporn(陈晓倩) 协助证义

如是我闻1

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住于瞻波城伽伽莲池2岸边。在那儿,具寿舍利子呼唤众比丘:“仁友,众比丘!”“仁友!”众比丘应答具寿舍利子。具寿舍利子说:

当说十上法,可得至涅槃。

终结诸苦难,解脱众结缚。

“仁友,一法3多饶益,一法当增长4,一法当周知,一法当舍离,一法助退失,一法益殊胜,一法难晓谕,一法当令生,一法当熟知,一法当亲证。

1.“何为一法多饶益?于诸善法不放逸。此是一法多饶益。

2.“何为一法当增长?具有愉悦的身念。此是一法当增长。

3.“何为一法当周知?触是有漏,属取执。此是一法当周知。

4.“何为一法当舍离?我慢。此是一法当舍离。

5.“何为一法助退失?不恰当的关注。此是一法助退失。

6.“何为一法益殊胜?恰当的关注。此是一法益殊胜。

7.“何为一法难晓谕?不间断的心三摩地。此是一法难晓谕。

8.“何为一法当令生?不动摇之慧。此是一法当令生。

9.“何为一法当熟知?一切众生依靠食物生活。此是一法当熟知。

10.“何为一法当亲证?不动摇的心解脱。此是一法当亲证。

“这十法是实有,真实,如实,不虚妄,不异,为如来所正觉。

“有二法多饶益,二法当增长,二法当周知,二法当舍离,二法助退失,二法益殊胜,二法难晓谕,二法当令生,二法当熟知,二法当亲证。

1.“何为二法多饶益?具念正知。此是二法多饶益。

2.“何为二法当增长?止与观。此是二法当增长。

3.“何为二法当周知?名与色。此是二法当周知。

4.“何为二法当舍离?无明与有渴欲5。此是二法当舍离。

5.“何为二法助退失?恶言与恶友。此是二法助退失。

6.“何为二法益殊胜?柔和6与善友。此是二法益殊胜。

7.“何为二法难晓谕?众生染污的因和缘与众生清净的因和缘。此是二法难晓谕。

8.“何为二法当令生?识尽之智与识无生之智。此是二法当令生。

9.“何为二法当熟知?二界。有为界与无为界。此是二法当熟知。

10.“何为二法当亲证?明与解脱。此是二法当亲证。

“这二十法是实有,真实,如实,不虚妄,不异,为如来所正觉。

“仁友,有三法多饶益,三法当增长(……)三法当亲证。

1.“何为三法多饶益?亲近善士,听闻正法,依法行法7。此是三法多饶益

2.“何为三法当增长?三定: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此是三法当增长。

3.“何为三法当周知?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此是三法当周知。

4.“何为三法当舍离?三渴欲。欲渴欲、有渴欲、无有渴欲8。此是三法当舍离。

5.“何为三法助退失?三不善根: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此是三法助退失。

6.“何为三法益殊胜?三善裉:无贪善根,无嗔善根,无痴善根。此是三法益殊胜。

7.“何为三法难晓谕?三出离界:欲的出离,即断除。色的出离,即无色。凡是存在、有为、依缘而起者,尽悉出离,即为灭。此是三法难晓谕。

8.“何为三法当令生?三智:识过去之智,识未来之智,识现在之智。此是三法当令生。

9.“何为三法当熟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此是三法当熟知。

10.“何为三法当亲证?三明:能回忆宿命之智为明;识众生之生死之智为明;识灭除诸漏尽之智为明。此是三法当亲证。

“这三十法是实有,真实,如实,不虚妄,不异,为如来所正觉。

“有四法多饶益,四法当增长(……)四法当亲证。

1.“何为四法多饶益?四轮:住于合适的区域,亲近善士,自己(有)正誓愿,往昔造得福业。此是四法多饶益。

2.“何为四法当增长?四念住。仁友,此谓始终于身观身,精勤,正知,具念,断除俗世间的贪欲和忧愁;于受(……);于心(……);于法(……)。此是四法当增长。

3.“何为四法当周知?四食:或粗或细的段食9,第二是触食10,第三是思食11,第四是识食12。此是四法当周知。

4.“何为四法当舍离?四瀑流13: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此是四法当舍离。

5.“何为四法助退失?四轭: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此是四法助退失。

6.“何为四法益殊胜?四离系:离欲轭系,离有轭系,离见轭系,离无明轭系。此是四法益殊胜。

7.“何为四法难知晓?四定:退失定,益住定,益殊胜定,益抉择定14。此是四法难知晓

8.“何为四法当令生?四智: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15。此是四法当令生。

9.“何为四法当熟知?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通往苦灭之道圣谛。此是四法当熟知。

10.“何为四法当亲证?四沙门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此是四法当亲证。

“这四十法是实有,真实,如实,不虚妄,不异,为如来所正觉。

“有五法多饶益,五法当增长(……)五法当亲证。

1.“何为五法多饶益?五勤支。仁友,此谓比丘净信(……)(见《合诵经》2.1)此是五法多饶益。

2.“何为五法当增长?五支正定:喜遍满,乐遍满,心遍满,光明遍满,观察相之智16。此是五法当增长。

3.“何为五法当周知?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此是五法当周知。

4.“何为五法当舍离?五盖: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此是五法当舍离。

5.“何为五法助退失?五心栽17。仁友,此谓比丘怀疑大师(……)(见《合诵经》2.1)。此是五法助退失。

6.“何为五法益殊胜?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是五法益殊胜。

7.“何为五法难晓谕?五出离界:仁友,此谓当比丘念及诸欲时(……)(见《合诵经》2.1)。此是五法难晓谕。

8.“何为五法当令生?五智正定:‘此定现在乐,未来也有乐果报’之智独自生起。‘此定是圣离欲’之智独自生起。‘此定非劣人所修’之智独自生起。‘此定平静,微妙,得寂静,证得心一境,而非以行压制、禁止(而证得心一境)之智独自生起。‘我具念而入此定,具念而出此定’之智独自生起。此是五法当令生。

9.“何为五法当熟知?五解脱因18:仁友,此谓有大师19,或者某一位尊重同修梵行者为比丘说法。(……)(见《合诵经》2.1)。此是五法当熟知。

10.“何为五法当亲证?五法蕴: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此是五法当亲证。

“这五十法是实有,真实,如实,不虚妄,不异,为如来所正觉。

“有六法多饶益,六法当增长(……)六法当亲证。

1.“何为六法多饶益?六和敬法:仁友,此谓比丘现身业慈(……)(见《合诵经》2.2)。此是六法多饶益。

2.“何为六法当增长?六忆念处:忆念佛,忆念法,忆念僧,忆念戒,忆念舍弃20,忆念天。此是六法当增长。

3.“何为六法当周知?内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此是六法当周知。

4.“何为六法当舍离?六贪爱体:对色之贪爱,对声之贪爱,对香之贪爱,对味之贪爱,对触之贪爱,对法之贪爱。此是六法当舍离。

5.“何为六法助退失?六不恭敬。此谓有比丘对大师不恭敬、不恭顺,对法、对僧、对学、对不放逸、对友善者不恭敬、不恭顺。此是六法助退失。

6.“何为六法益殊胜?六恭敬:此谓有比丘对大师恭敬、恭顺。对法、对僧、对学、对不放逸、对友善者恭敬、恭顺。此是六益殊胜法。

7.“何为六法难晓谕?六出离界。仁友,此谓若比丘这么说:‘我修慈心解脱(……)(见《合诵经》2.2)。此是六法难晓谕。

8.“何为六法当令生?六恒住。仁友,此谓比丘眼见色后,不喜不忧,始终能舍,具念正知;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觉法(……);此是六法当令生。

9.“何为六法当熟知?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无上,学无上,行无上,忆念无上。此是六法当熟知。

10.“何为六法当亲证?六神通21。仁友,此谓比丘运用多种神通式,(……)直至梵众天,也能以身行使控制。能以清净、超越凡人的天耳界兼听天与人之声,无论远近。以心掌握、了知其他众生、其他丈夫之心,或心有贪(……)或心不解脱则知‘心不解脱’。能回忆多种前生,例如一生、二生(……),能回忆到种种状态、种种特征的多种前生。以清净、超越凡人的天眼界(……)了知众生如业而生。于现法中自知,亲证,实现诸漏断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此是六法当亲证。

“这六十法是实,真实,如实,不虚妄,不异,为如来所正觉。

“有七法多饶益,七法当增长(……)七法当亲证。

1.“何为七法多饶益?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所闻财,舍财,慧财。此是七法多饶益、

2.“何为七法当增长?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此是七法当增长。

3.“何为七法当周知?七识住22。仁友,此谓众生(有)种种身,种种想(……)(见《合诵经》2.3)。此是七法当周知。

4.“何为七法当舍离?七随眠:爱欲贪欲随眠,嗔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此是七法当舍离。

5.“何为七法助退失?有七非妙法。仁友,此谓比丘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失念,寡慧。此是七法助退失。

6.“何为七法益殊胜?有七妙法。仁友,此谓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精进,专念,有慧。此是七法益殊胜。

7.“何为七法难晓谕?有七善士法。仁友,此谓比丘知法,知义,知自我,知量,知时,知众,知人。此是七法难晓谕。

8.“何为七法当令生?有七想: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过患想,断想,离贪想,灭想。此是七法当令生。

9.“何为七法当熟知?有七教导事。仁友,此谓对于接受学处有强烈志愿(……)(见《合诵经》2.3)。此是七法当熟知。

10.“何为七法当亲证?有七漏尽力。仁友,此谓漏尽比丘以正智慧如实彻见一切行无常。仁友,因为漏尽比丘以正智慧如实彻见一切行无常,这正是漏尽比丘拥有的力量。凭借此力,漏尽比丘知诸漏尽:‘我诸漏尽。’

“复次,仁友,漏尽比丘以正慧如实彻见爱欲如灰烬,(……)‘我诸漏尽。’

‘复次,仁友,漏尽比丘心倾于离,倒向离,趣于离,住于离,欢喜出离,全然止息有漏处法。因为漏尽比丘(……)‘我诸漏尽。’

“复次,仁友,漏尽比丘修习、善修四念处。仁友,因为(……)‘我诸漏尽。’

“复次,仁友,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五根。仁友,因为(……)‘我诸漏尽。’

“复次,仁友,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习七觉支。仁友,因为(……)‘我诸漏尽。’

“复次,仁友,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习圣八支道。仁友,因为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习八支正道,这正是漏尽比丘拥有的力量。凭借此力,漏尽比丘知诸漏尽:‘我诸漏尽。’

此是七法当亲证。

“这七十法是实,真实,如实,不虚妄,不异,为如来所正觉。

第一日诵。

“仁友,有八法多饶益,八法当增长(……)八法当亲证。

1.“何为八法多饶益?有八因八缘,可至获得尚未获得的梵行的初始智慧,可至已获得者得增长,可至广大修习圆满。

“仁友,此谓(比丘)始终亲近大师或其他具备梵行的为师者,在他面前怀有强烈的惭愧,挚爱、恭敬现前。此是第一因、第一缘,可至获得尚未获得的梵行的初始智慧,可至已获得者得增长,可至广大修习圆满。

“复次,始终亲近大师或其他具备梵行的为师者,在他面前怀有强烈的惭愧、挚爱、恭敬现前。时时往诣他们,询问、求教:‘尊者,这是怎么回事?这有什么意义?’这些长老能为他解释未解者,使深奧幽赜变浅显易懂,对于种种尚存疑惑之事理23,能消除对处于疑惑中的种种之法的疑惑。此是第二因、第二缘,可至获得尚未获得的梵行的初始智慧,可至已获得者得增长,可至广大修习圆满。

2.“何为八法当增长?圣八支道,即:正定、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八法当增长。

3.“何为八法当周知?世间八法:得、无得、毁、誉、讥、称、乐、苦24。此是八法当周知。

4.“何为八法当舍离?八邪: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此是八法当舍离。

5.“何为八法助退失?有八懈怠事。仁友,此谓此业为比丘所应作(……)(见《合诵经》3.1)此是八法助退失。

6.“何为八法益殊胜?八精进事(……)(见《合诵经》3.1)此是八法益殊胜。

7.“何为八法难晓谕?八种无暇无时以受梵行熏习(……)(见《合诵经》3.1)此是八法难晓谕。

8.“何为八法当令生?八大人思辨25:少欲者有此法,而多欲者无此法。知足者有此法,而不知足者无此法。独处者有此法,而乐于处众者没有此法。勤精进者有此法,而懈怠者无此法。护念者有此法,而失念者无此法。定者有此法,而无定者没有此法。慧者有此法,而寡慧者没有此法。离戏论者有此法,而乐于戏论者没有此法。此是八法当令生。

9.“何为八法当熟知?八胜处。(……)(见《合诵经》3.1)此是八法当熟知。

10.“何为八法当亲证?八解脱。(……)(见《合诵经》3.1)此是八法当亲证。

“这八十法是实有,真实,如实,不虚妄,不异,为如来所正觉。

“仁友,有九法多饶益,九法当增长(……)九法当亲证。

1.“何为九法多饶益?九正思惟根法:正思惟者有悦生。悦者有喜生。心喜者身寂静。有寂静身者感知乐。具乐者心定。心定者如实知见。如实知见者厌离。厌离者离贪。离贪者解脱。此是九法多饶益。

2.“何为九法当增长?九遍清净勤支:戒清净之遍清净勤支,心清净之遍清净勤支,见清净之遍清净勤支,解疑清净之遍清净勤支,道非道知见清净之遍清净勤支,行道知见清净之遍清净勤支,知见清净之遍清净勤支,慧清净之遍清净勤支,解脱清净之遍清净勤支。此是九法当增长。

3.“何为九法当周知?九有情居。(……)(见《合诵经》3.2)此是九法当周知。

4.“何为九法当舍离?九贪爱根法:缘爱而寻求,缘寻求而得,缘得而分别,缘分别而欲贪,缘欲贪而耽著,缘耽著而执取,缘执取而悭,缘悭而守护,缘守护而有施惩罚、施兵器、争斗、吵架、争论、相违、离间毁谤、妄语等种种罪恶不善法。此是九法当舍离。

5.“何为九法助退失?九嗔事。(……)(见《合诵经》3.2)此是九法助退失。

6.“何为九法益殊胜?九对治嗔恚。(……)(见《合诵经》3.2)此是九法益殊胜。

7.“何为九法难晓谕?九种种:缘界之种种而生触之种种,缘触之种种而生受之种种,缘受之种种而生想之种种,缘想之种种而生思惟之种种,缘思惟之种种而生欲之种种,缘欲之种种而生热恼之种种,缘热恼之种种而生寻求之种种,缘种种寻求而生种种得。此是九法难晓谕。

8.“何为九法当令生?九想:不净想、死想、对食物的厌腻想、对一切世间无乐想、无常想、于无常苦想、于苦无我想、断想、离贪想。此是九法当令生。

9.“何为九法当熟知?九次第住。(……)(见《合诵经》3.2)此是九法当熟知。

10.“何为九法当亲证?九次第灭。(……)(见《合诵经》3.2)此是九法当亲证。

“这九十法是实有,真实,如实,不虚妄,不异,为如来所正觉。

“仁友,有十法多饶益,十法当增长(……)十法当亲证。

1.“何为十法多饶益?十救护法。(……)(见《合诵经》3.3)此是十法多饶益。

2.“何为十法当增长?十遍处。(……)(见《合诵经》3.3)此是十法当增长。

3.“何为十法当周知?十处: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此是十法当周知。

4.“何为十法当舍离?十邪: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脱。此是十法当舍离。

5.“何为十法助退失?十不善业道。(……)(见《合诵经》3.3)此是十法助退失。

6.“何为十法益殊胜?十善业道。(……)(见《合诵经》3.3)此是十法益殊胜。

7.“何为十法难晓谕?十贤圣居。(……)(见合诵经》3.3)此是十法难晓谕。

8.“何为十法当令生?十想:不净想、死想、对食物的厌腻想、对一切世间无乐想、无常想、于无常苦想、于苦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此是十法当令生。

9.“何为十法当熟知?十不衰事。

(1)有正见者,邪见灭尽。凡缘邪见而发生的种种罪恶不善法,皆因此而灭尽。缘于正见的种种善法趣于修习圆满。

(2)有正思惟者,邪思惟灭尽(……)。

(3)有正语者,邪语灭尽(……)。

(4)有正业者,邪业灭尽(……)。

(5)有正命者,邪命灭尽(……)。

(6)有正精进者,邪精进灭尽(……)。

(7)有正念者,邪念灭尽(……)。

(8)有正定者,邪定灭尽(……)。

(9)有正智者,邪智灭尽(……)。

(10)有正解脱者,邪解脱灭尽。凡缘邪解脱而发生的种种罪恶不善法,因此而灭尽。缘于正解脱的种种善法趣于修习圆满。此是十法当熟知。

10.“何为十法当亲证?十无学法。(……)(见《合诵经》3.3)此是十法当亲证。

“这百法是实有,真实,如实,不虚妄,不异,为如来所正觉。”

具寿舍利子说了此番话。诸比丘悦豫欢喜于具寿舍利子所说。

《十上经》终。


  1. 此经约略相当于《长阿含》的《十上经》,以及安世高译《长阿含十报法经》(CBETA,T01,no.13,p.233,b23)。 

  2. 瞻波城:Campā,本为植物名。古印度鸯伽国(aṅga)的首都。伽伽莲池,Gaggarā,湖名,本为拟声词。音译据《长阿含》(CBETA,T01,no. 1,p.52c)。 

  3. 这里的“法”指“行为”、“习性”。 

  4. 原文bhāvetabbo,这里表示“增长”(bhāvetabbo ti vaḍḍhetabbo)。 

  5. 有渴欲:bhavataṅhā,指对再生的欲求。“有(bhava)”即三有轮回。渴欲,古译有译作“爱”。 

  6. 柔和:sovacassatā,指顺从、善受谏言。 

  7. 玄奘译作“法随法行”,例如《集异门足论》(CBETA,T26,no.1536,p.393,a11-12) 

  8. 古译“欲爱、有爱、无有爱”,例如《长阿含》(CBETA,T01,no.1,p.50,a21-22)。无有渴欲:vibhavataṅhā,指对不再生的渴求。 

  9. 段食:以嚼啖吞咽等方式受用的色食。粗段食指饭菜等,细段食指香油饮料等,或亦指光影风火等。 

  10. 触食:以根境接触所生喜乐之受为食。 

  11. 思食:以念力为食。有思则会有业力,从而导致轮回。因此将思称为轮回之食。 

  12. 识食:以识(心)本身为食。在众生结生之时,识能引发色、受、想、行蕴(即十二缘起中的“识缘名色”),因此称为食。 

  13. 瀑流:oghā,本义为洪水。指烦恼。比喻烦恼将众生激荡于生死轮回。 

  14. 退失定:定力的退失难以知晓。益住定:修定到哪个阶段难以知晓。益殊胜等:对进一步的定难以知晓。益抉择定,指对禅厌倦而难知晓。 

  15. 见第530页注2。 

  16. 观察相之智:指从观察而产生的知。 

  17. 详见第535页注4。 

  18. 此“处(āyatana)”意为“因”, 

  19. 大师:指佛陀。下同。 

  20. 舍弃:此处指布施。 

  21. 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 

  22. 三界五趣中对识有增益作用的处所为“识住”。七识住为:(1)人、欲界天、除劫初外的初禅,(2)劫初初禅,(3)二禅,(4)三禅,(5)空无边处,(6)识无边处,(7)无所有处。三恶道,有顶和四禅都不是识住。参见《俱会论·分别世品》。 

  23. 这里原文是“dhamma”,“法”。这里之“法”,不是佛说之“法”,而指世间事理。这里译作“事理”。 

  24. 汉译佛典常作: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25. 八大人思辨:mahāpurisavitakkā,直译为“八大人寻”。安世高译有《佛说八大人觉经》(CBETA,T17,no.779,p.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