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优昙钵狮吼经 | Udumbarikasīhanādasutta

段晴 周利群 译

Ven. Phra Surapornchai Samacitto(释心平) / Ven. Phramahā Ariya Ariyajayo(释善圣) / Mr. Chakhrit Laemmuang(查克利) / Miss. Wilaipom Sucharitthammakul(萧贞贞) 协助证义

如是我闻1

1.一时,佛住于王舍城鹫峰山。云游外道尼俱陀2,与数量达三千的大云游外道众一起,住于优昙钵女异学园。一天清早,散陀那3家主从王舍城出去看望世尊。当时,散陀那家主想:“现在不是见世尊的时候,因为世尊正在独处宴坐。不是见正在修习意念的诸比丘的时候,因为修习意念的诸比丘正在独处宴坐。不如我去优昙钵女异学园拜访云游外道尼俱陀吧。”于是散陀那家主就去优昙钵女异学园拜访云游外道尼俱陀。

2.尔时,云游外道尼俱陀与大游行众坐在一起,云游外道们吵吵嚷嚷,大声喧哗,谈论着种种傍生言4,例如说国王,说盗贼,说大臣,说军队,说危险,说战争,说食品,说饮料,说衣服,说卧具,说花环,说香味,说亲属,说车乘,说村庄,说小镇,说城市,说国家,说女人,说男人,说英雄,说街谈巷议、汲水处议,说故人5,说闲言碎语,说世间,说海洋,如此之类说有无6

3.云游外道尼俱陀看到散陀那家主远远过来,见后招呼自己的人众说:“诸位,请少语,诸位,不要出声。散陀那家主来了,他是沙门乔达摩的声闻弟子。沙门乔达摩的声闻弟子白衣居士有住在王舍城的,此散陀那家主正是其中的一位。这些尊者喜安静,受过静默训练,称道静默,若他知道此聚众安静无声,他定会来拜访。

听到这样说,众云游外道默然。

4.于是散陀那家主去了云游外道尼俱陀那里。到了之后与云游外道尼俱陀互相招呼,互致问候,互叙亲切友好的话语之后坐于一旁。坐于一旁的散陀那家主对云游外道尼俱陀说道:“先生,外道云游僧集会通常如此,吵吵嚷嚷,大声喧哗,喋喋不休地谈论种种傍生言,例如说国王(……),如此之类说有无。然而,世尊则不一样,他乐于在旷野林深处偏僻的住所,没有噪声,没有扰愦,远离人众,避人隐居,适合宴坐。”

5.听到这样说,云游外道尼俱陀对散陀那家主如是说道:“家主阁下,你可知沙门乔达摩和谁一起交谈,和谁一起讨论,因谁而获得智成就?沙门乔达摩的智慧被空屋7扼杀,他不参加集会,不善于交谈,他乐于独处边地,犹如瞎牛沿草地边缘转,唯食边(草)。沙门乔达摩之慧亦复如是,被空屋扼杀。沙门乔达摩不参加集会,不善于交谈,唯逐边地而受用。喂,家主,若沙门乔达摩来这个集会,我只需用一个问题便能击败他,权当摆弄一只空瓶。”

6.世尊以清净超人天耳界,听到散陀那家主和云游外道尼俱陀的这番谈话。于是世尊从鹫峰山下来去到苏摩竭陀岸边的饲孔雀地,去了之后在苏摩竭陀岸边的饲孔雀地于户外经行。云游外道尼俱陀看到世尊在苏摩竭陀岸边的饲孔雀地于户外经行,看到了之后招呼自己的人众道:“诸位,请安静。诸位,请不要出声。沙门乔达摩在苏摩竭陀岸边的饲孔雀地于户外经行。这位具寿喜欢安静,称道静默者。若他知道此聚众安静无声,他定会来拜访。如果沙门乔达摩来此聚会,我会问他这个问题:尊者,世尊有何法,世尊以何法训诲声闻弟子,以至受过训诲、得至安隐定8的声闻弟子能感发至诚心而修初梵行?”

听到这样说,众云游外道默然。

7.于是,世尊就去了云游外道尼俱陀那里。云游外道尼俱陀对世尊说:“请来,尊者世尊。欢迎您,尊者世尊。尊者世尊,您早就该屈尊来此处。尊者世尊,请坐,这是备好的座位。”

世尊在已备的座位上坐下。云游外道尼俱陀取一低座,坐于一旁。世尊对在一边坐下的云游外道尼俱陀说:“尼俱陀,你们停止了什么谈论?你们在谈论什么而被打断?”

听到如此说,云游外道尼俱陀就对世尊说:“尊者,我们看到尊者世尊在苏摩竭陀岸边的饲孔雀地于户外经行,看到了之后如是说:‘如果沙门乔达摩来到这个集会,我们将要问他这个问题:尊者,世尊有何法,世尊以何法训诲声闻弟子,以至受过训诲、得至安隐定的声闻弟子能感发至诚心而修初梵行?’这就是我们在世尊来的时候被打断的谈话。

“尼俱陀,那个我所用来训诲声闻弟子的(法),经我用此(法)训诲过的声闻弟子得至安隐定、能感发至诚心而修初梵行的那个(法),那个你很难懂,你持异见、异宗,不同喜好,不同修习,不同师宗。且止,尼俱陀,你还是问我关于你自家师宗所传憎恶法9吧。尊者,苦行憎恶法如何已圆满,如何未得圆满?”

听到这样说,众云游外道开始吵吵嚷嚷,高声、大声喧哗:“不可思议,难以置信,沙门乔达摩有大神通、大威德,他竟然姑置自家之说不论,而邀以开讲他家之宗。”

8.于是云游外道尼俱陀让众云游外道安静,对世尊如是说:

“尊者,我们主张苦行憎恶法,以苦行憎恶法为精髓,坚持修习苦行憎恶法。尊者,苦行憎恶法如何已圆满,如何未得圆满?”

“尼俱陀,此谓有苦行者,裸形天衣,放逸恣行,舔舐手指,人邀不来,人请不住,不受供养之食10、特为备置之食,不接受赴宴之邀。他不从锅口受食11,不接受盘中食12,不接受隔着门槛、隔着捣臼、捣米杵、磨棒所受食。若有两人享用时,(不接受所受食。)不接受怀孕、正在哺乳妇女、投靠男人的妇女(所受食)。不接受饥馑时拾得之食。有狗处不受食。有苍蝇成群飞处不受食。不吃鱼,不吃肉,不饮酒、发酵饮料、米酒。或仅从一家以一口食为足,或从两家以两口食为足,或至于七家以七口食为足。或以一小钵施得聊以为生,或以钵施得聊以为生,以七小钵施得聊以为生。或一日一食,甚至两日一食,甚至七日一食,坚持实行以此为周期,甚至以半月为周期享用饭食。或以菜茹为食,或以粟米为食,或以野稻为食,或以粳米为食,或以鸡头米为食13,或以米糠为食,或以米汤沫为食,或以油渣饼为食,或以青草为食,或以牛粪为食。或食野生根果为生,以掉落的果实为食。或披麻布,或连合布14,或裹尸布,或穿粪扫衣,或衣树皮,或着乌鹿皮衣,着坚蹄乌鹿皮衣,或穿茅草衣,或穿树皮衣,或穿木板衣,或以毛发为衣,或以鬃毛为衣,或以鹗羽为衣。或拔掉须发,专行拔出须发。或修站立,不沾坐席。或蹲着,精勤修蹲行。或卧荆棘,躺在布满荆棘的床上。或以木为床,露地而卧,或一侧卧,浑身污垢。或居于野外,随遇而卧。或以污物为食,专修食用酸腐食物。或不饮水15,专修断饮水行。或始终专修一天三次入水而浴。尼俱陀,你怎么认为?如果有人如此,苦行憎恶法是已得圆满呢,还是未得圆满?”

“尊者,若是如此,苦行憎恶法定然已得圆满,而非未得圆满。”

“尼俱陀,我说如此圆满的苦行憎恶法有种种垢秽。”

9.“尊者,世尊何由说如此圆满的苦行憎恶法有种种垢秽?”

“尼俱陀,此谓苦行者修习苦行。他通过苦行而沾沾自喜,心系着已完成的。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通过苦行而沾沾自喜,心系着已完成的,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他以苦行尊贵自己,轻贱他人。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尊贵自己,轻贱他人,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他因苦行而迷醉、昏聩、放逸。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因苦行而迷醉、昏聩、放逸,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10.“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他通过苦行而获得利养、敬重、名望。他以此利养、敬重、名望而沾沾自喜,心系着已完成的。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获得利养、敬重、名望,以此利养、敬重、名望而沾沾自喜,心系着已完成的,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他通过苦行而获得利养、敬重、名望。他以此利养、敬重、名望而自贵贱他。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通过苦行而获得利养、敬重、名望,以此利养、敬重、名望而尊贵自己,贬低他人。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通过苦行而获得利养、敬重、名望。他因此利养、敬重、名望而迷醉、昏聩、放逸。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通过苦行而获得利养、敬重、名望,因此利养、敬重、名望而迷醉、昏聩、放逸。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于种种饭食多有挑剔:‘此我堪受,此我不堪受。’对于不堪受的,他急切地弃舍,而对于堪受的,则贪着,乱吃,无所顾忌地吃,无视过患、不识节制地享受。(……)厄俱陀,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以求利养、敬重、名望为因,认为‘众国王、王公大臣、刹帝利、婆罗门、家主、外道将以礼款待我。’尼俱陀,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11.“复次,尼俱陀,苦行者指责其他沙门或者婆罗门,说:‘为什么这个人活得如此滋润,能瞰食一切?比如能吃根种子、树种子、节种子、果种子,种子为第五16,用他那霹雳般锋利的牙,还号称是沙门。’(……)厄俱陀,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看到有沙门或者婆罗门于各家各户受到善待、重视、尊敬、供养。看到了之后他想:‘各家各户偏偏善待、重视、尊敬、供养这个生活优裕的,而我身为苦行者,生活悲苦,却不得家家善待、重视、尊敬、供养。’如此他因为众家族而产生妒忌吝啬。(……)尼俱陀,这本身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居于招摇之处17。尼俱陀,苦行者居于招摇之处,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走家串户而自夸耀说:‘这是我的苦行法,这是我的苦行法。’(……)尼俱陀,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好为掩饰。当被问道:‘这个可否中你的意?对本不中意的,他说‘中意’,对本来中意的,他说‘不中意’。如是他故意欺诳而说。(……)尼俱陀,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12.“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对于如来、如来的声闻弟子开示的法,对于可赞成的道理,却不认同。尼俱陀,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复次,有苦行者嗔恚怀恨。苦行者嗔恚怀恨,尼俱陀,这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复次,有苦行者挑人长短、多怀嗔恨、嫉妒、悭吝、欺诳、好为虚幻、铁石心肠、傲慢贡高、不怀好意、受恶欲控制、恒怀邪见、具足极端见、自怙已见、顽固执持、难令舍弃。尼俱陀,只要苦行者自怙己见,顽固执持,难令舍弃,这本身正是苦行者的垢秽。

“尼俱陀,你怎么认为?此等苦行憎恶法是有垢秽还是无垢秽?”

“尊者,确实,此等苦行憎恶法是有垢秽而非无垢秽。尊者,甚至会有此种状况,即个别苦行者可具备所有这些垢秽,更不要说其中或一或二。”

13.“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通过苦行他不沾沾自喜,心不系着已完成的。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不以苦行而沾沾自喜,心不系着已完成的。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不以苦行自贵贱他。(……)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他不因苦行而迷醉,不昏聩,不放逸。(……)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他通过苦行而获得利养、敬重、名望。他不以此利养、敬重、名望而沾沾自喜,心不系着已完成的。尼俱陀,苦行者(……),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他通过苦行而获得利养、敬重、名望。他不以此利养、敬重、名望而尊贵自己,不贬低他人。尼俱陀,苦行者(……),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通过苦行而获得利养、敬重、名望。他不以利养、敬重、名望而迷醉、昏聩、放逸。尼俱陀,苦行者(……),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不挑剔种种饭食:‘此我堪受,此我不堪受。’对于不堪受的,他不极力舍弃;对于堪受的,他不贪着,不乱吃,有所顾忌,能见过患、知节制地享受。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修苦行,不以求利养、敬重、名望为因,认为‘众国王、王公大臣、刹帝利、婆罗门、家主、外道将以礼款待我’。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14.“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不指责其他沙门或者婆罗门,说:‘为什么这个人活得如此滋润,能瞰食一切?比如能吃根种子、树种子、节种子、果种子,种子为第五,用他那霹雳般锋利的牙,还号称是沙门。’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看到有沙门或者婆罗门受到众家族善待,重视、尊敬、供养。他不想:‘各家各户偏偏善待、重视、尊敬、供养这个生活优裕的,而我身为苦行者,生活悲苦,却不得家家善待、重视、尊敬、供养。’他不因为众家族而产生妒忌嫉恨。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不居于招摇处。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不走家串户而自夸耀说:‘我在修习此种苦行,我在修习此种苦行。’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复次,尼俱陀,苦行者不做丝毫掩饰。当被问道:‘这个可否中你的意?’对本不中意的,他说‘不中意’,对本来中意的,他说‘中意’。如是他没有故意欺诳而说,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15.“复次,尼俱陀,苦行者对于如来、如来的声闻弟子所开示的法,认同可赞成的道理。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复次,苦行者不嗔恚,不怀恨。苦行者不嗔恚,不怀恨,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复次,苦行者不求人长短,不怀嗔恨,不嫉妒,不悭吝,不欺诳,不虚假,不铁石心肠,不傲慢贡高,不怀恶欲,不受恶欲掌控,不怀邪见,不持极端邪见,不自怙己见,不顽固,易舍易弃。尼俱陀,苦行者不自怙己见,不顽固,易舍易弃,如此,他于此位便得清净。

“尼俱陀,你怎么认为?倘若如此,苦行憎恶法是清净,抑或是不清净?”

“确实,世尊,如此一来,苦行憎恶法已得清净,而非不清净,已达到顶端,得至精髓。”

“非也,尼俱陀,到此为止,苦行憎恶法并非达到顶端,得至精髓,而是刚刚达到树表皮。

16.“尊者,苦行憎恶法要怎样才是到达了顶端,得至精髓?善哉,请世尊教我达到苦行憎恶法的顶端,得至精髓。”

“尼俱陀,此谓有苦行者践行四重律仪的制约。尼俱陀,苦行者如何践行四重律仪的制约呢?尼俱陀,此谓苦行者不杀生,不使人杀生,不赞成杀生者;不偷,不使人偷,不赞成偷盗者;不妄语,不使人妄语,不赞成妄语者;不欲求感官享受18,不使人欲求感官享受,不赞成欲求感官享受者。如此,尼俱陀,苦行者践行四重律仪的制约。由于苦行者如此奉行这四重律仪的制约,以此成为他的苦行,他将进步,而不沦为劣俗。他离群索居,居住于旷野、树根处、山中、石窟、山洞、冢间、林深处、野外、草垛。他托钵食毕,盘腿而坐,保持身体端正,系念在前。他弃除了世间的贪,保持离贪之心,令心净除贫。他弃除了嗔恚,保持心无结恨。怜悯一切众生,令心净除嗔恚。他弃除了昏眠,保持远离昏眠,有光明想,具念正知,令心净除昏眠。他弃除了掉举恶作,无轻躁,于内保持寂静心,令心净除掉举恶作。他弃除了疑,保持对疑的超越,不说云何,于善法中令心净除疑惑。

17.“他弃除了这令心污染、令慧力贏劣的五盖,以慈心遍满一方,如此第二方,如此第三方,如此第四方。如此以宽广、博大、无量、无怨、无恚之慈心,上下傍布,遍满平行、一切处、一切遍处、一切世界。以悲心(……)喜心(……)舍心,遍满一方,如此第二方,如此第三方,如此第四方。如此以宽广、博大、无量、无怨、无恚之舍心,上下傍布,遍满平行、一切处、一切遍处、一切世界。尼俱陀,你怎么认为?倘若如此,苦行憎恶法是清净,抑或是不清净?”

“确实,世尊,如此一来,苦行憎恶法已得清净,而非不清净,已达到顶端,得至精髓。”

“非也,尼俱陀,到此为止,苦行憎恶法并非达到顶端,得至精髓,而是刚刚达到(树)皮内层。

18.“尊者,苦行憎恶法要怎样才是到达了顶端,得至精髓?善哉,请世尊教我达到苦行憎恶法的顶端,得至精髓。”

“尼俱陀,此谓有苦行者践行四重律仪的制约。苦行者如何(……),如此,尼俱陀,苦行者践行四重律仪的制约。由于苦行者奉行这四重律仪的制约,以此成为他的苦行,他将进步,而不沦为劣俗。

“他离群索居,(……)弃除了这令心污染、令慧力羸劣的五盖,以慈心(……)遍满(……)他能忆起种种前世,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无数坏劫、无数成劫:‘在此处我曾如是姓名,如是家族,如是种姓,如是饮食,受如是苦乐,以如此寿而终。从此去世,转生在那里。我又在那里曾如是姓名,如是家族,如是种姓,如是饮食,经历如是苦乐,以如此寿而终。从那里去世,转生在此处。’如此尽忆无数前生的情形和细节。

“尼俱陀,你怎么认为?倘若如此,苦行憎恶法是清净,抑或是不清净?”

“确实,世尊,如此一来,苦行憎恶法是否已得清净,而非不清净,已达到顶端,得至精髓?”

“非也,尼俱陀,到此为止,苦行憎恶法并非达到顶端,得至精髓,而是刚刚达到木质层。”

19.“尊者,苦行憎恶法要怎样才是到达了顶端,得至精髓?善哉,请世尊教我达到苦行憎恶法的顶端,得至精髓。”

“尼俱陀,此谓有苦行者践行四重律仪的制约。如何(……),如此,尼俱陀,苦行者践行四重律仪的制约。由于苦行者奉行这四重律仪的制约,以此成为他的苦行,他将进步,而不沦为劣俗。

“他离群索居,(……)弃除了五盖,认识到心有染污,能令慧力羸劣,以慈心(……)以宽广、博大、无量、无怨、无恚之舍心遍满(……)。他能忆起种种前世,例如一生、二生(……),如此尽忆无数前生,各具相貌特征。他以超人的清净天眼能见众生,尽知众生死去,转生,低劣,高贵,善色,劣色,善趣,恶趣,随业所生:‘这些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诽谤贤圣,持邪见,受邪见业的果报。他们身坏命终后,堕入苦途恶趣,落难在地狱中。那些众生成就身善行,言善行,意善性,不谤圣贤,持正见,受正见的果报。他们身坏命终后,进入善趣、天界。’如此,他能以超人的清净天眼观众生,尽知众生死去,转生,低劣,高贵,善色,劣色,善趣,恶趣,随业所生。

“尼俱陀,你怎么认为?倘若如此,苦行憎恶法是清净,抑或是不清净?”

“确实,世尊,如此一来,苦行憎恶法已得清净,而非不清净,已达到顶端,得至精髓。”

“至此,尼俱陀,苦行憎恶法达到顶端,得至精髓。尼俱陀,你曾经这样对我说:‘尊者,世尊有何法,世尊以何法训诲声闻弟子,以至受过训诲、得至安隐定的声闻弟子能感发至诚心而修初梵行?’

“尼俱陀,我所用来教导声闻弟子者,属于更加高级的段位,更加殊胜,由此声闻弟子受到我的训诲,得至安隐定,发至诚心而修初梵行。”

听到这样说,众云游外道开始吵吵嚷嚷,大声喧哗道:“我们连同师宗算是毁了,我们不知还有更加高级的。”

20.当散陀那家主得知:“实际上,此刻这些外道云游外道在谛听世尊的话,在洗耳恭听,心无旁骛。”于是便对尼俱陀说:“尼俱陀你曾经这样对我说道:‘家主阁下,你可知沙门乔达摩和谁一起交谈,和谁一起讨论,因谁而获得智成就?沙门乔达摩的智慧被空屋扼杀,他不参加集会,不善于交谈,他乐于独处边地,犹如瞎牛沿草地边缘转,唯食边(草)。沙门乔达摩之智亦复如是,被空屋扼杀。沙门乔达摩不参加集会,不善于交谈,唯逐边地而受用。喂,家主,若沙门乔达摩来这个集会,我只需用一个问题便能击败他,权当摆弄一只空瓶。’尊者,这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者已来到此处,还是不请他参加集会吧,令他如瞎牛逐边行吧,仅用一个问题击败他吧,权当摆弄一只空瓶吧!”

这样被诘难了之后,云游外道尼俱陀默然而坐,沮丧,耷肩,垂头丧气,无言以对。

21.于是,看到云游外道尼俱陀默然无语,沮丧,耷肩,垂头丧气,无言以对,世尊对他说道:“尼俱陀,你真说过这些话吗?”

“尊者,我真说过这些话,皆因愚蠢、糊涂、不善。”

“尼俱陀,你现在怎么认为?你曾听耄耋耆老为祖师者的众云游外道说过什么?‘关于那些往世的阿罗汉等正觉者,那些世尊是曾喜好聚会之后吵吵嚷嚷,大声喧哗,总是好谈论种种傍生言,例如说国王,说盗贼(……)如是之类说有说无,正如你现在与你的师宗所为,是这样吗?抑或是那些众世尊乐于住在旷野林深处偏僻的住所,没有噪声,没有扰愦,远离人众,避人隐居,适合宴坐,正如我现在所为?”

“尊者,我曾听耄耋耆老祖师级游方僧说过:“关于那些往世的阿罗汉等正觉者,那些世尊不曾喜好聚会之后吵吵嚷嚷,大声喧哗,总是好谈论种种傍生言,例如说国王(……)如是之类说有说无,正如我现在与老师所为。那些世尊曾是这样,他们乐于住在旷野林深处偏僻的住所,没有噪声,没有扰愦,远离人众,避人隐居,适合宴坐,正如世尊您现在所为。”

“尼俱陀,你身为智者,身为耆老岂不曾想过吗?即‘觉者世尊为觉悟而示法,自己调伏的世尊为调伏而示法,自己寂静的世尊为寂静而示法,已超度的世尊为超度而示法,已涅槃的世尊为涅槃而示法’。”

22.听到这样说,云游外道尼俱陀说:“尊者,皆因我愚昧、痴惑和邪恶,罪愆掌控了我,我才会如此说世尊。尊者,请接受我认罪,以便将来约束(我)。”

“确实,尼俱陀,皆因愚昧、痴惑和邪恶,罪愆掌控了你,你才会那样说我。但是,尼俱陀,由于你认识到罪愆所在,能随法悔过,我们包容你的罪愆。尼俱陀,若是看到了罪愆所在后,能依法改过,未来践行约束,这正是依圣者之律的增长。

“但是,尼俱陀,我要这样告知:‘让一聪慧者来吧,他不欺诳,不虚伪,且生得正直,我将教诲他,将示法。他遵循所训诲之法而行,将于七年中完成无上梵行,于现法中自知亲证。众善家子弟正因此缘故而离家出家。尼俱陀,休说七年!让一聪慧者来,他不欺诳,不虚伪,且生得正直,我将教诲,将示法。他遵循所训诲之法而行,将于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两年(……)一年完成无上行,于现法中自知亲证。众善家子弟正因此缘故而离家出家。(……)七个月、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两个月、一个月,半个月(……)。尼俱陀,休说半个月!让一聪慧者来吧,他不欺诳,不虚伪,且生得正直,我将教诲他,将示法。他遵循所训诲之法而行,将于七天中完成无上梵行,于现法中自知亲证。众善家子弟正因此缘故而离家出家。’

23.“尼俱陀,你或许会起如此念:‘沙门乔达摩这么说,是为了从我们这里争弟子。’尼俱陀,不要这么想,你的老师仍然是你的老师。尼俱陀,你或许又会这么想:‘沙门乔达摩这么说是欲使我们背弃自己的教宗。’尼俱陀,不要这样想,你们的教宗仍然是你们的教宗。尼俱陀,你或许又会这么想:‘沙门乔达摩这么说是欲使我们放弃自己的活法。’尼俱陀,不要这样想,你们的活法仍然是你们活法。尼俱陀,你或许又会这么想:‘沙门乔达摩这么说是欲建立起被我们以及宗师所视作不善的不善法。’尼俱陀,不要这样想,那些不善法仍然是被你们和宗师所视作的不善法。尼俱陀,你或许又会这么想:‘沙门乔达摩这么说是欲使我们脱离那些被我们以及师宗视作善的善法。’尼俱陀,不要这样想。那些善法仍然是被你们和宗师所视作的善法。如是,尼俱陀,我这样说不是要争取弟子,我这样说不是欲令人背弃教宗。我这样说不是欲令放弃活法,不是欲建立你们以及师宗所认为不善的不善法,不是欲令脱离你们以及师宗所认为善的善法。

“尼俱陀,确有诸不善法未被断除,有染污,导致再生,有苦恼,导致苦果报,导致未来生老死。我为断除这些不善法而示法。你们照此修行,将断灭染污之法,增益清净法,于现法中自知亲证,成就广大智慧圆满。”

24.听到这样说,众云游外道默然而坐,沮丧,耷肩,垂头丧气,无言以对,他们的心仿佛被魔缠缚。

于是世尊说:“所有这些愚痴的人都被恶魔所制持,因为甚至没有一个人这样想:‘那么好,为得究竟我们就来行沙门乔达摩的梵行吧,七日有何要紧?’”

于是世尊对优昙钵女异学园的众云游外道发出了狮子吼之后,腾空而起,落在鹫峰山上。散陀那家主此时也返回王舍城。

第二《优昙钵狮吼经》终。


  1. 此经约略相当于《长阿含》的《散陀那经》(CBETA,T01,no.1,p.47a)。 

  2. 尼俱陀:Nigrodha。 

  3. 散陀那:Sandhāna. 

  4. 参阅《梵网经》17。 

  5. 这里的故人,指已经亡故的人。 

  6. 这里“有、无”指“繁荣与衰败”。 

  7. 空屋:suññāgāra,意思是指独居的生活。 

  8. 依觉音注释,assāsappattā相当于tuṭṭhipattā somanassapattā“得到满足,得到喜悦”。这里参照古译,译作“安隐定”。《长阿含》卷8(CBETA,T01,no.1,p.47,b25-26)。 

  9. “苦行憎恶法”的意思是以精进憎恶邪恶,戒除邪恶。《中阿含》在相同语境处有“不了可憎行”的译法(CBETA,T01,no.26,p.592,b6),似与此处所指为同一种修行方式。这里参考原经注疏,参考古译,adhijegucchā译作“憎恶法”,tapojiguchā译作“苦行憎恶法”。 

  10. “供养之食”指先于他人而奉上的食物。 

  11. 指一锅饭刚做出来,最新鲜的部分。耆那教接受扔掉的东西,而不接受专门从锅里盛出来的饭。 

  12. 指正在吃的人从盘中施舍的食物。 

  13. haṭa词义不清。英译本译作“water-plants”(Walshe 1995,p.153)。根据此处上下文,似指水生类植物的果实,类似“鸡头米”。 

  14. 指混合纤维织出的布衣。 

  15. 这里“水”指未经过煮沸的水。耆那教徒认为,未经过加工的自然水中有生物,因此不得饮用。 

  16. 指从植物的根、树干、种子、树种子、植物枝节处、植物末端生出的果实,以及从种子生出的果实。 

  17. “招摇之处”对应āpāthaka。依据觉音注(Sv.3.838),这个词的意思是:manussānaṃ āpāthe dassanaṭṭhāne nisīdati“他坐于为众人所观处,可见处。” 

  18. bhāvitam“感官享受”。《长阿含》此处译作“自不邪淫”(CBETA,T01,no.1,p.48,c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