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大念住经 |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

朱竞旻 贾姗姗 译 / 段晴 校改

Ven. Phra Surapornchai Samacitto(释心平) / Ven. Phramahā Ariya Ariyajayo(释善圣) / Mr. Chakhrit Laemmuang(查克利) / Miss. Wilaipom Sucharitthammakul(萧贞贞) 协助证义

1.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于俱卢国1一个名叫劫摩沙达磨2的俱卢国小城。于彼,世尊唤众比丘道:“众比丘。”“尊者。”众比丘答道。世尊宣说如下:

众比丘,此乃净化众生,超越愁悲,止息苦忧,获得正道,证得涅槃之唯一途径,即四念处。

何等为四?众比丘,若比丘于身观身,精勤,正知,具念,于现世戒除贪与忧;于受观受,精勤,正知,具念,于现世戒除贪与忧;于心观心,精勤,正知,具念,于现世戒除贪与忧;于法观法,精勤,正知,具念,于现世戒除贪与忧。

2.众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

众比丘,若比丘或前往林中,或前往树下,或者前往空地3,结跏跌坐,结跏趺坐己,身体正直,置念面前。他念想吸气与呼气。深呼气时,了知:“我在深呼气。”深吸气时,了知:“我在深吸气。”短呼气时,了知:“我在短呼气。’短吸气时,了知:“我在短吸气。”他学习:“我体验全身呼吸,我将呼气。”他学习:“我体验全身呼吸,我将吸气。”他学习:“我止息身行而呼气。”他学习:“我止息身行而吸气。”

众比丘,如同聪明的车匠或者车匠的学徒,在长转时,了知:“我在长转。”在短转时,了知:“我在短转。”众比丘,如是比丘在长呼气时,了知:“我在长呼气。”在长吸气时,了知:“我在长吸气。”在短呼气时,了知:“我在短呼气。”在短吸气时,了知:“我在短吸气。”他学习:“我体验全身呼吸,我将吸气。”他学习:“我体验全身呼吸,我将呼气。”他学习:“我止息身行,我将呼气。”他学习:“我止息身行,我将吸气。”

他或于内观身,或于外观身,或于内外观身。他或于身观集起法,或于身观灭法,或于身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身”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

众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

3.复次,众比丘,比丘行走时,了知:“我在行走。”驻立时,了知:“我驻立。”坐下时,了知:“我坐着。”睡眠时,了知:“我在睡眠。”无论他的身体如何安住,他都了知。

他或于内观身,或于外观身,或于内外观身。他或于身观集起法,或于身观灭法,或于身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身”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众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

4.复次,众比丘,比丘进退时具正知,前瞻后顾时具正知,屈伸时具正知,持僧伽梨衣、钵、袈裟时具正知,饮食嚼尝时具正知,大小便时具正知,行住坐卧眠寤语默时具正知。

他或于内观身,或于外观身,或于内外观身。他或于身观集起法,或于身观灭法,或于身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身”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众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

5.复次,众比丘,比丘思惟这身体,从脚底以上,自头顶以下,皮肤包藏着种种污秽:“此身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肉、筋腱、骨头、骨髓、肾、心、肝、胸膜、脾、肺、肠、肠膜、胃中食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骨液、尿。”

众比丘,正如有双口的袋子装满种种谷类,例如粳米、稻米、青豆、绿豆、芝麻、米粒。有眼的人解开它后,思惟:“这是粳米,这是稻米,这是青豆,这是绿豆,这是芝麻,这是米粒。”众比丘,比丘也如此思惟这身体,从脚底以上,自头顶以下,皮肤包藏着种种污秽:“此身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肉、筋腱、骨头、骨髓、肾、心、肝、胸膜、脾、肺、肠、肠膜、胃中食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骨液、尿。”

他或于内观身,或于外观身,或于内外观身。他或于身观集起法,或于身观灭法,或于身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身”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

6.复次,众比丘,比丘随身所立、随身所置,将这身体分别观察为界:“在这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众比丘,正如熟练的屠夫或屠夫学徒,杀牛之后,会坐在十字路口(将其)片片肢解,比丘也如此,随身所立、随身所置,将这身体分别观察为界:“在这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他或于内观身,或于外观身,或于内外观身。他或于身观集起法,或于身观灭法,或于身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身”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众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

7.复次,众比丘,比丘也可犹如见到尸体被丢弃在墓地一天、两天或三天后,就膨胀,青瘀,化脓,他于是联想到这身体:“这身体也有如此法,如此状,不可避免。”

他或于内观身,或于外观身,或于内外观身。他或于身观集起法,或于身观灭法,或于身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身”之念想发生,但仅仗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众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

8.复次,众比丘,比丘也可犹如见到丢弃在墓地的尸体或被乌鸦嚼食,或被老鹰嚼食,或被秃鹫嚼食,或被狗嚼食,或被豺嚼食,或被种种昆虫嚼食,他于是联想到这身体:“这身体也有如此法,如此状,不可避免。”

他或于内观身,或于外观身,或于内外观身。他或于身观集起法,或于身观灭法,,或于身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身”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众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

9.复次,众比丘,比丘也可犹如见到尸体被丢弃在墓地,骨链尚有血肉,以筋相连(……)骨链没有肉,沾满血污,以筋相连(……)骨链没有血肉,以筋相连(……)骨头失去连结,散乱于四处,或为手部骨骼,或为足部骨骼,或为胫部骨骼,或为大腿骨,或为髋骨,或为脊椎骨,或为头盖骨。他于是联想到这身体:“这身体也有如此法,如此状,不可避免。”

他或于内观身,或于外观身,或于内外观身。他或于身观集起法,或于身观灭法,或于身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身”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众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

10.复次,众比丘,比丘也可犹如见到丢弃在墓地的尸体,白骨累累,色如白螺(……)人骨成堆,经年累积(……)骨质腐坏,碎成粉末,他于是联想到这身体:“这身体也有如此法,如此状,无有避免。

如此这般,他或于内观身,或于外观身,或于内外观身。他或于身观集起法,或于身观灭法,或于身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身”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众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

11.众比丘,比丘如何于受观受?

众比丘,若比丘正感受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乐受。”正感受苦受时,了知:“我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不苦不乐受。”正感受有欲染乐受时,了知:“我感受有欲染乐受。”正感受无欲染乐受时,了知:“我感受无欲染乐受。”正感受有欲染苦受时,了知:“我感受有欲染苦受。”正感受无欲染苦受时,了知:“我感受无欲染苦受。”正感受有欲染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有欲染不苦不乐受。”正感受无欲染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无欲染不苦不乐受。”4

如此这般,他或于内观受,或于外观受,或于内外观受。他或于受观集起法,或于受观灭法,或于受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受”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

众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

12.众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

心有贪时,了知:“心有贪。”

心离贪时,了知:“心离贪。”

心有嗔时,了知:“心有嗔。”

心离嗔时,了知:“心离嗔。”

心有痴时,了知:“心有痴。”

心无痴时,了知:“心无痴。”

心呆滞时,了知:“心呆滞。”5

心散乱时,了知:“心散乱。”6

心扩大时,了知:“心扩大。”

心缩小时,了知:“心缩小。”

心有上时,了知:“心有上。”

心无上时,了知:“心无上。”

心等至时,了知:“心等至。”

心不等至时,了知:“心不等至。”

心解脱时,了知:“心解脱。”

心不解脱时,了知:“心不解脱。”

如此这般,他或于内观心,或于外观心,或于内外观心。他或于心观集起法,或于心观灭法,或于心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心”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众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

13.众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

众比丘,即比丘针对五盖于法观法。

众比丘,比丘如何针对五盖于法观法?

众比丘,此谓若比丘在内有贪欲时,了知:“我内有贪欲。”内无贪欲时,了知:“我内无贪欲。”未生起的贪欲生起时,了知之。已生起的贪欲断除了,了知之。已断除的贪欲未来不再生起,亦了知之。

(比丘)在内有嗔恚时,了知:“我内有嗔恚。”内无嗔恚时,了知:“我内无嗔恚。”未生起的嗔恚生起时,了知之。已生起的嗔恚断除了,了知之。已断除的嗔恚未来不再生起,亦了知之。

(比丘)在内有昏沉睡眠时,了知:“我内有昏沉睡眠。”内无昏沉睡眠时,了知:“我内无昏沉睡眠。”未生起的昏沉睡眠生起时,了知之。已生起的昏沉睡眠断除了,了知之。已断除的昏沉睡眠未来不再生起,亦了知之。

(比丘)在内有掉举恶作时,了知:“我内有掉举恶作。”内无掉举恶作时,了知:“我内无掉举恶作。”未生起的掉举恶作生起时,了知之。已生起的掉举恶作断除了,了知之。已断除的掉举恶作未来不再生起,亦了知之。

(比丘)在内有疑时,了知:“我内有疑。”内无疑时,了知:“我内无疑。”未生起的疑生起时,了知之。已生起的疑断除了,了知之。已断除的疑未来不再生起,亦了知之。

如此这般,他或于内观法,或于外观法,或于内外观法。他或于法观集起法,或于法观灭法,或于法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诸法”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众比丘,比丘如是针对五盖于法观法。

14.复次,众比丘,比丘针对五取蕴于法观法。

众比丘,比丘如何针对五取蕴于法观法?

众比丘,此谓比丘针对“此是色,此是色起,此是色灭;此是受,此是受起,此是受灭;此是想,此是想起,此是想灭;此是行,此是行起,此是行灭;此是识,此是识起,此是识灭”或于内于法观法,或于外于法观法,或于内外于法观法。他或于法观集起法,或于法观灭法,或于法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诸法”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众比丘,比丘如是针对取蕴于法观法。

15.复次,众比丘,比丘针对内外六处于法观法。

众比丘,比丘如何针对内外六处于法观法?

众比丘,此谓比丘了知眼,了知色,了知缘于二者产生结,了知未生起的结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结断灭,了知已断灭的结未来不再生起。(……)了知耳,了知声,(……)了知鼻,了知香,(……)了知舌,了知味,(……)了知身,了知触,(……)了知意,了知法,了知缘于二者产生结,了知未生起的结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结断灭,了知已断灭的结未来不再生起。

如此这般,他或于内观法,或于外观法,或于内外观法。他或于法观集起法,或于法观灭法,或于法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诸法”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众比丘,比丘如是针对内外处于法观法。

16.复次,众比丘,比丘针对七觉支于法观法。

众比丘,比丘如何针对七觉支于法观法?

众比丘,此谓比丘在内有念觉支时,他了知:“我在内有念觉支。”在内无念觉支时,他了知:“我在内无念觉支。”随着未曾生起的念觉支生起时,他了知之。随着使己生起的念觉支修习圆满时,他了知之。

(……)在内有择法觉支时(……)

(……)在内有精进觉支时(……)

(……)在内有喜觉支时(……)

(……)在内有轻安觉支时(……)

(……)在内有定觉支时(……)

(……)在内有舍觉支时,他了知:“我在内有舍觉支。”在内无舍觉支时,他了知:“我在内无舍觉支。”随着未曾生起的舍觉支生起时,他了知之。随着使已生起的舍觉支修习圆满时,他了知之。

如此这般,他或于内观法,或于外观法,或于内外观法。他或于法观集起法,或于法观灭法,或于法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诸法”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众比丘,比丘如是针对内外处于法观法。

17.复次,众比丘,比丘针对四圣谛于法观法。

众比丘,比丘如何针对四圣谛于法观法?

众比丘,此谓比丘如实知:“此为苦。”如实知:“此为苦集。”如实知:“此为苦灭。”如实知:“此为苦灭道。

18.众比丘,何为苦圣谛?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求而不得是苦,总之,五取蕴是苦。

众比丘,何为生?在彼彼众生之部类中,彼彼众生有生、受生、入胎、出生、诸蕴显现、获得诸处,众比丘,这被称为生。

众比丘,何为老?在彼彼众生之部类中,彼彼众生有老、衰老、牙齿脱落、头发花白、皮肤褶皱、寿损、诸根渐败,众比丘,这被称为老。

众比丘,何为死?在彼彼众生之部类中,彼彼众生有殒殁、崩殂、分坏、消逝、死灭、衰亡、诸蕴、寿终之分坏,身体之脱离,众比丘,这被称为死。

众比丘,何为愁?众比丘,遭遇某种不幸,受某种苦难影响的人,有忧、愁、悲、内心的忧愁、内心的悲伤,众比丘,这被称为愁。

众比丘,何为悲?众比丘,遭遇某种不幸,受某种苦难影响的人,有悲叹、悲伤、悲痛、悲哀,被悲叹煎熬,被悲伤煎熬,众比丘,这被称为悲。

众比丘,何为苦?众比丘,身体的痛苦、身体的不适、由撞击身体所产生的痛苦不适的感受,众比丘,这被称为苦。

众比丘,何为忧?众比丘,心理的痛苦、心理的不适、由刺激意所产生的痛苦不适的感受,众比丘,这被称为忧。

众比丘,何为恼?众比丘,遭遇某种不幸,受某种苦难影响的人,有郁闷、苦恼,被郁闷煎熬,被苦恼煎熬,众比丘,这被称为恼。7

众比丘,何为求不得苦?众比丘,具有生的规律的众生生起如是希求;“唉!愿我们不受生的规律支配!愿生不降临我们!”然而这并不因希求而得到。这就是求不得苦。众比丘,具有老的规律的众生(……)具有病的规律的众生(……)具有死的规律的众生(……)具有愁悲苦忧恼的众生生起如是希求:“唉!愿我们不受愁悲苦忧恼生的规律支配!愿愁悲苦忧恼不降临我们!”然而这并不因希求而得到。这就是求不得苦。

众比丘,何为略说的五取蕴苦?例如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众比丘,这些被略说为五取蕴苦。

众比丘,这被称为苦圣谛。

19.众比丘,哪些是苦集圣谛?

凡是导致再生的贪爱,伴随着喜和欲染,欢喜这,欢喜那,正如欲贪爱、对有的贪爱、对无有的贪爱。

众比丘,那么这贪爱从何处生起,安住何处?凡为世间可爱的、悦意的,这贪爱便从此中生起,在此中安住。

什么是世间可爱的、悦意的呢?眼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从此生起,在此安住。耳在世间(……)鼻在世间(……)舌在世间(……)身在世间(……)意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从此生起,在此安住。

色在世间(……)声在世间(……)香在世间(……)味在世间(……)触在世间(……)法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从此生起,在此安住。

眼识在世间(……)耳识在世间(……)鼻识在世间(……)舌识在世间(……)身识在世间(……)意识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从此生起,在此安住。

眼触在世间(……)耳触在世间(……)鼻触在世间(……)舌触在世间(……)身触在世间(……)意触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从此生起,在此安住。

眼触所生受在世间(……)耳触所生受在世间(……)鼻触所生受在世间(……)舌触所生受在世间(……)身触所生受在世间(……)意触所生受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从此生起,在此安住。

色想在世间(……)声想在世间(……)香想在世间(……)味想在世间(……)触想在世间(……)法想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从此生起,在此安住。

色思在世间(……)声思在世间(……)香思在世间(……)味思在世间(……)触思在世间(……)法思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从此生起,在此安住。

色爱在世间(……)声爱在世间(……)香爱在世间(……)味爱在世间(……)触爱在世间(……)法爱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从此生起,在此安住。

色寻在世间(……)声寻在世间(……)香寻在世间(……)味寻在世间(……)触寻在世间(……)法寻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从此生起,在此安住。

色伺察在世间(……)声伺察在世间(……)香伺察在世间(……)味伺察在世间(……)触伺察在世间(……)法伺察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从此生起,在此安住。

众比丘,这被称为苦集圣谛。

20.众比丘,哪些是苦灭圣谛?

它就是此爱染的无余而离爱染的灭、舍弃、舍离、解脱、无著。

众比丘,这贪爱在何处被舍弃,在何处止息?凡为世间可爱的、悦意的,这贪爱就在此被舍弃,在此止息。

世间可爱的、悦意的是什么呢?眼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在此被舍弃,在此止息。耳在世间(……)鼻在世间(……)舌在世间(……)身在世间(……)意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在此被舍弃,在此止息。

色在世间(……)声在世间(……)香在世间(……)味在世间(……)触在世间(……)法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在此被舍弃,在此止息。

眼识在世间(……)耳识在世间(……)鼻识在世间(……)舌识在世间(……)身识在世间(……)意识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在此被舍弃,在此止息。

眼触在世间(……)意触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在此被舍弃,在此止息。

眼触所生受在世间(……)意触所生受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在此被舍弃,在此止息。

色想在世间(……)法想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在此被舍弃,在此止息。

色思在世间(……)法思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在此被舍弃,在此止息。

色爱在世间(……)法爱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在此被舍弃,在此止息。

色寻在世间(……)法寻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在此被舍弃,在此止息。

色伺察在世间(……)法伺察在世间是可爱的、悦意的,贪爱在此被舍弃,在此止息。

众比丘,这被称为苦灭圣谛。

21.众比丘,哪些是通达苦灭的道圣谛?

此即八支圣道,亦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众比丘,哪些是正见?

众比丘,凡是对苦的认识,对苦集起的认识,对苦灭的认识,对通达苦灭的道的认识。众比丘,这被称为正见。

众比丘,哪些是正思惟?

对出离的思惟,对无嗔恚的思惟,对不害的思惟,众比丘,这被称为正思惟。

众比丘,何为正语?

离妄言,离两舌,离离间语,离绮语,众比丘,这被称为正语。

众比丘,哪些是正业?

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众比丘,这被称为正业。

众比丘,哪些是正命?

众比丘,此谓圣声闻断除邪命,而以正命谋生,众比丘,这被称为正命。

众比丘,哪些是正精进?

众比丘,此谓比丘生起决心使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不生起,勤奋精进,举心奋斗。生起决心断除已生起的恶不善法,勤奋精进,举心奋斗。生起决心使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勤奋精进,举心奋斗。生起决心使已生起的善法坚持不乱,增长广大,因修而圆满,勤奋精进,举心奋斗。众比丘,这被称为正精进。

众比丘,哪些是正念?

众比丘,此谓比丘于身观身,精勤,正知,具念,于世间戒除贪与忧;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精勤,正知,具念,于世间断除贪与忧。众比丘,这被称为正念。

众比丘,何为正定?

众比丘,此谓比丘离欲,离不善法,达到有寻有伺、由离所生、有喜乐的初禅;由平息寻伺而达到内心清净、心一境性、无寻无伺、由定所生、有喜乐的第二禅;随着喜乐的离除,他安住于舍,具念、正知,通过身体感受乐,达到了圣人称之为“离(喜)、具念、住于乐”的第三禅;因断除苦乐,以前的喜和忧不显现,而达到超越苦乐的舍念清净的第四禅。众比丘,这被称为正定。

众比丘,这被称为通达苦灭的道圣谛。

如此这般,他或于内观法,或于外观法,或于内外观法。他或于法观集起法,或于法观灭法,或于法观集起灭法。他或有“有诸法”之念想发生,但仅仅限于知与忆念的范畴。他无所依而住,于世间无一执取。众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

22.众比丘,无论何人如是修此四念住七年,则对他而言,二果中的某种果可被期待:或于现世得究竟智8,或于余生得不还9。众比丘,且置七年,无论何人如是修此四念住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两年(……)年(……)则对他而言,二果中的某种果可被期待:或于现世得究竟智,或于余生得不还。众比丘,且置一年,无论何人修此四念住七个月,则对他而言,二果中的某种果可被期待:或于现世得究竟智,或于余生得不还。众比丘,且置七个月,无论何人修此四念住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两个月(……)一个月(……)半个月,则对他而言,果中的某种果可被期待:或于现世得究竟智,或于余生得不还。众比丘,且置半个月,无论何人修此四念住七天,则对他而言,二果中的某种果可被期待:或于现世得究竟智,或于余生得不还。(我在开头)说:“众比丘,这是唯一之道,能净化众生,超越愁与悲,止息苦忧,获得方法,证得涅槃:这就是四念处。”此番话正是因此而宣说。

世尊说完此经时,众比丘对世尊所说悦豫欢喜。


  1. 俱卢国:Kuru,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上游西岸,即今德里一带。 

  2. 劫摩沙达磨:Kammāsadhamma,亦名Kammāssadamma。kammāsa(斑点)是指一种食人夜叉,damma意为“调伏”。 

  3. 空地:suññāgāragata,指可以居住的无人之地。 

  4. 依据相关注释,”有欲染乐受”指因五欲而喜爱居家,“无欲染乐受”指对离尘绝世的喜受。“有欲染苦受”指对居家的忧受,“无欲染苦受”指对离尘绝世的忧受(即对出离感到忧愁),“有欲染不苦不乐受”指对居家的舍受(即对居家既不欢喜也不忧愁),“无欲染不苦不乐受”指对离尘绝世的舍受(即对出离既不欢喜也不忧愁)。 

  5. 据觉音注,呆滞是指心受昏沉(心所)影响的状态。 

  6. 据觉音注,散乱是指心受掉举(心所)影响的状态, 

  7. 以下“恼”至“求而不得”之间,缅甸版等版本有“怨憎会”和“爱别离”两项。 

  8. 究竟智:aññā,据觉音注,在这里就是指阿罗汉果位。 

  9. 不还:anāgāmitā,即阿那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