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大缘经 | Mahānidānasutta

皮建军 段晴 译

Ven. Phramahā Pai Buddhisampuñṇo(释圆觉) / Ven. Phramahā Ariya Ariyajayo(释善圣) / Mr. Chakhrit Laemmuang(查克利) / Miss. Wilaipom Sucharitthammakul(萧贞贞) 协助证义

1.如是我闻1。一时,世尊住于俱卢国2一个名叫劫摩沙达磨3的俱卢国小城。尔时具寿阿难去向世尊处,到了以后礼敬世尊,坐于一旁。坐于一旁的具寿阿难对世尊这样说:“尊者,不可思议!尊者,令人惊奇!尊者,此缘起超深奥,此缘起看来深奥难解。然而对于我,却似乎明了易懂明显。”“阿难,勿作此言,阿难,勿作此言。阿难,此缘起超深奥,此缘起也显得深奥难解。阿难,由于不知道、不通达此法,由此人们像纠缠不清的线球,像吊球形的鸟巢,状如纤毛甘蔗和须芒草,不能超越恶处、恶趣和堕处之轮回。

2.“阿难,当被问道:‘老死有所缘起吗?’应回答:‘有。’若问:‘老死所缘是什么?’应回答:‘老死缘于生。’阿难,若被问道:‘生有缘起吗?’应回答:‘有。’若问:‘生缘于什么?’应回答:‘生缘于有。’阿难,若被问道:‘有有缘起吗?’应回答:‘有。’若问:‘有缘于什么?’应回答:‘有缘于取。’阿难,若被问道:‘取有缘起吗?’应回答:‘有。’若问:‘取缘于什么?’应回答:‘取缘于贪爱。4’阿难,若被问道:‘贪爱有缘起吗?’应回答;‘有。’若问:‘贪爱缘于什么?’应回答:‘贪爱缘于受。’阿难,若被问道:‘受有缘起吗?’应回答:‘有。’若问:‘受缘于什么?’应回答:‘受缘于触。’阿难,若被问道:‘触有缘起吗?’应回答:‘有。’若问:‘触缘于什么?’应回答:‘触缘于名色。’阿难,若被问道:‘名色有缘起吗?’应回答:‘有。’若问:‘名色应回缘于什么?’应回答:‘名色缘于识。’阿难,若被问道:‘识有缘起吗?答:‘有。’若问:‘识缘于什么?’应回答:‘识缘于名色。’

3.“阿难,如是识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触缘于名色,受缘于触,贪爱缘于受,取缘于贪爱,有缘于取,生缘于有,老死缘于生,缘于老死则产生忧愁、悲怆、苦痛、忧恼和苦闷。这纯粹的苦蕴有这样的集起5

4.“我曾说过:‘缘生有老死。’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生有老死。’阿难,倘若根本没有生,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为谁,无论因谁,例如天神从天神,乾闼婆从乾闼婆,夜叉从夜叉,鬼魅从鬼魅6,人从人,四足从四足,鸟从鸟,虫从虫,阿难,倘若所有这一切有情以其方式都没有生,当这一切生都不存在时,那么,从生的灭绝,可有老死出现吗?”

“尊者,不会有。”

“因此,阿难。此是老死的因。此是老死的缘。此是老死的起源,老死缘于此,即生。

5.“我曾说过:‘缘有有生。’阿难,应按如是方式了知:‘缘有有生。’阿难,倘若根本没有有,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谁,无论因谁,例如欲有、色有、无色有,当一切之有都不存在时,从有的灭尽,还会有生出现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生的原因,此是生的因缘,此是生的起源。生缘于此,即有。

6.“我曾说过:‘缘取有有。’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取有有。’阿难,倘若根本没有取,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为谁,无论因谁,例如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当对一切之取都不存在时,从取的灭尽,还会有有出现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有的原因,此是有的因缘,此是有的起源。有缘于此,即取。

7.“我曾说过:‘缘贪爱有取。’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贪爱有取。’阿难,倘若根本没有贪爱,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谁,无论因谁,例如色贪爱、声贪爱、香贪爱、味贪爱、触贪爱、法贪爱,当对一切的贪爱不存在时,从贪爱的灭尽,可有取出现?”“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取的原因,此是取的因缘,此是取的起源。取缘于此,即贪爱。

8.“我曾说过:‘缘受有贪爱。’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受有贪爱。’阿难,倘若根本没有受,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为谁,无论因谁,例如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当对一切的受不存在时,从受的灭尽,可有贪爱出现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贪爱的原因,此是贪爱的因缘,此是贪爱的起源。贪爱缘于此,即受。

9.“阿难,如是缘受有贪爱,缘贪爱有求,缘求有利,缘利有抉择7,缘抉择有欲染,缘欲染有耽著,缘耽著有摄受,缘摄受有悭,缘悭有守护,因守护则产生惩罚、纷争、争论、争辩、不敬、毁谤、妄语以及种种不善恶法。

10.“我曾说过:‘因守护会产生惩罚、纷争、争论、争辩、不敬、毁谤、妄语以及种种不善恶法。’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因守护会产生惩罚、纷争、争论、争辩、不敬、毁谤、妄语以及种种不善恶法。’阿难,倘若根本没有守护,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为谁,无论因谁,当没有对一切的守护时,从守的灭尽,那么惩罚、纷争、争论、争辩、不敬、毁谤、妄语以及种种不善恶法还会出现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原因,此是因缘,此是起源。惩罚、纷争、争论、争辩、不敬、诽谤、妄语以及种种不善恶法缘于此,即守。

11.“我曾说过:‘缘悭有守护。’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悭有守护。’阿难,倘若根本没有悭,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为谁,无论因谁,当悭不存在时,从悭的灭尽,守护还会出现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守护的原因,此是守护的因缘,此是守护的起源。守缘于此,即悭。

12.“我曾说过:‘缘摄受有悭。’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因摄受有慳。阿难,倘若根本没有摄受,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为谁,无论因谁,当对一切的摄受不存在时,从摄受的灭尽,可有悭出现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悭的原因,此是悭的因缘,此是慳的起源。悭缘于此,即摄受。

13.“我曾说过:‘缘耽著有摄受。’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耽著有摄受。’阿难,倘若根本没有耽著,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为谁,无论因谁,当对一切的耽著不存在时,从耽著的灭尽,可有摄受出现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摄受的原因,此是摄受的因缘,此是摄受的起源。摄受缘于此,即耽著。

14.“我曾说过:‘缘欲染有耽著。’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欲染有耽著。’阿难,倘若根本没有欲染,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为谁,无论因谁,当对一切的欲染不存在时,从欲染的灭尽,可有耽著出现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耽著的原因,此是耽著的因缘,此是耽著的起源。耽著缘于此,即欲染。

15.“我曾说过:‘缘抉择有欲染。’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抉择有欲染。’阿难,倘若根本没有抉择,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为谁,无论因谁,当一切抉择不存在时,从抉择的灭尽,可有欲染出现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原因,此是因缘,此是起源。欲染缘于此,即抉择。

16.“我曾说过:‘缘利有抉择。’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利有抉择。’阿难,倘若根本没有利得,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为谁,无论因谁,当一切利得不存在时,从利得的灭尽,可有抉择出现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抉择的原因,此是抉择的因缘,此是抉择的起源。抉择缘于此,即利。

17.“我曾说过:‘缘求有利。’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求有利。’阿难,倘若根本没有求,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为谁,无论因谁,当求不存在时,从求的灭尽,可有利会出现?”“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为原因,此为因缘,此为起源。利缘于此,即求。

18.“我曾说过:‘缘贪爱有求。’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贪爱有求。’阿难,倘若根本没有贪爱,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为谁,无论因谁,例如:欲贪爱、有贪爱、非有贪爱,当一切贪爱不存在时,从贪爱的灭尽,可会有求出现?”“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求的原因,此是求的因缘,此是求的起源。求缘于此,即贪爱。阿难,如是此二法通过二受而成为一体同流。8

19.“我曾说过:‘缘触有受。’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触有受。’阿难,倘若根本没有触,无论以一切途经,一切方式,无论为谁,无论因谁,例如: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当一切触不存在时,从触的灭尽,可会有受出现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受的原因,此是受的因缘,此是受的起源。受缘于此,即触。

20.“我曾说过:‘缘名色有触。’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名色有触。’阿难,名体以相貌、特质、征相和标识为施设,倘若相貌、特质、征相和标识不存在,可会有基于色体的增语触吗?”“尊者,不会有。”“阿难,色体以相貌、特质、征相和标识为施设,倘若相貌、特质、征相和标识不存在,可会有基于名体的对触出现?”“尊者,不会有。”“阿难,名体和色体以相貌、特质、征相和标识为施设,当相貌、特质、征相和标识不再存在时,可会有基于名体或色体的增语触或对触出现?”“尊者,不会有。”“阿难,名色以相貌、特质、征相和标识为施设,当相貌、特质、征相和标识不存在时,可会有触出现?”“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触的原因,此是触的因缘,此是触的起源。触缘于此,即名色。

21.“我曾说过:‘缘识有名色。’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识有名色。’阿难,倘若识未入母胎,那么名色能在母胎中成长吗?”“尊者,不会有。”“阿难,倘若识入母胎后堕掉,那么名色能在此生生起吗?”“尊者,不会有。”“阿难,倘若对于存在的幼儿的识,或男孩或女孩,被切断,那么名色还会增长、发展、成熟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名色的原因,此是名色的因缘,此是名色的起源。名色缘于此,即识。

22.“我曾说过:‘缘名色有识。’阿难,应按此方式了知:‘缘名色有识。’阿难,倘若识未得依止于名色,那么未来还会有生、老、死、苦的源起和生成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此是识的原因,此是识的因缘,此是识的起源。识源于此,即名色。阿难,由此而有生、老、死、辞世,转生,由此而有增语道,由此有言语道,由此有施设道,由此有智慧境界,由此轮回至此世出现,这就是名色与识俱。

23.“阿难,宣说自我之说者能宣说到何种地步?有宣说自我有色有限者说:‘我的自我有色有限。’宣说自我有色无限者说:‘我的自我有色无限。’宣说自我无色有限者说:‘我的自我无色有限。’宣说自我无色无限者说:‘我的自我无色无限。’

24.“阿难,宣说自我有色有限的人说,无论是宣说此世的自我有色有限的人说,还是宣说有色有限的自我彼世实有的人说,9都会这样的想法:‘我将能让现有的不如,转化为如实。’阿难,如此这般,指出说他持有‘自我有色有限’之见,也就足矣。阿难,宣说自我有色无限的人说,无论是宣说此世自我有色无限的人说,还是宣说自我有色无限彼世实有的人说,都会如是思惟:‘我将能让现有的不如,转化为如实。’阿难,如此这般,指出说他持有‘自我有色无限’之见,也就足矣。阿难,宣说自我无色有限的人说,无论是宣说此世自我无色有限的人说,还是说自我无色有限彼世实有的人说,(……)还是宣说自我无色无限彼世实有的人说,都会如是思惟:‘我将能让现有的不如,转化为如实。’阿难,如此这般,指出说他持有‘自我无色无限’之见,也就足矣。阿难,宣说自我的人所说不过如此。

25.“阿难,不宣说自我者不能说到何种地步?阿难,不宣说自我有色有限者不说:‘我之自我有色有限。’不宣说自我有色无限者不说:‘我之自我有色无限。’不宣说自我无色有限者不说:‘我之自我无色有限。’不宣说自我无色无限者不说:‘我之自我无色无限。’

26.“阿难,那些不宣说自我有色有限的人不说,无论是不说在此世自我有色有限者不说,还是不说自我有色有限彼世实有者不说,都不会如是思惟:‘我将能让现有的不如,转化为如实。’阿难,如此这般,指出说他不持有‘自我有色有限’之见,也就足矣。阿难,不宣说自我有色无限的人不说,无论是不说此世自我有色无限的人不说,还是不说自我有色无限彼世实有的人不说,都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将能让现有的不如,转化为如实。’阿难,如此这般,指出说他不持有‘自我有色无限’之见,也就足矣。阿难,不宣说自我无色有限的人不说,无论是不说此世自我无色有限的人不说,还是不说自我无色无限彼世实有的人不说,都不会如是思惟:‘我将能让现有的不如,转化为如实。’阿难,如此这般,指出说他不持有‘自我无色无限’之见,也就足矣。阿难,不说自我者不说不过如此。

27.“阿难,察见自我者能察见到何种地步?察见自我的人见自我是受,说:‘我之自我是受。’或说:‘我之自我不是受,我之自我是无觉知受。’察见自我的人如是察见,阿难。或有人说:‘我之自我不是受,我之自我不是无觉知受,我之自我被感知,我之自我是受法。’阿难,察见自我的人如是察见。

28.“阿难,若有人如是说:‘我之自我是受。’那么应对他如是说:‘仁友,有三受: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此三受中,你所察见自我有哪种受?’阿难,当乐受被感知,没有苦受被感知,没有不苦不乐受被感知,只有乐受被感知。阿难,当苦受被感知,没有乐受被感知,没有不苦不乐受被感知,只有苦受被感知。阿难,当不苦不乐受被感知,没有乐受被感知,没有苦受被感知,只有不苦不乐受被感知。

29.“阿难,乐受无常、有为、依缘而起,注定要灭尽、衰败、离染、灭止。阿难,苦受无常,有为、依缘而起,注定要灭尽、衰败、离染、灭止。阿难,不苦不乐受无常、有为、依缘而起,注定要灭尽、衰败、离染、灭止。若有人感知乐受,说:‘这是我之自我。’若乐受灭止,则会说:‘我之自我灭止。’若有人感知苦受,说:‘这是我之自我。’若苦受灭止,则会说:‘我之自我灭止。’若有人感知不苦不乐受,说:‘这是我之自我。’若不苦不乐受灭止,则会说:‘我之自我灭止。’如是于现世察见自我为无常、苦乐掺半、生灭为法的人,他才会如是说:‘受是我的自我。’因此,阿难,不能如是察见:‘我之自我是受。’

30.“阿难,若有人如是说:‘我之自我不是受,我之自我是无感知受。’应对他如是说:‘仁友,倘若根本没有受感知,可会有人说“我有”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不能如是察见:‘我之受不是自我,我之自我是无感知受。’

31.“阿难,若有人如是说:‘我之自我不是受,我之自我不是无感知受,我之自我被感知,我之自我是受法。’应对他如是说:‘仁友,若受完完全全、毫无残留地灭止,当受根本不存在时,受皆灭止,那么还会有人想“这是我”吗?’”“尊者,不会有。”“因此,阿难,不能如是察见:‘我之自我不是受,我之自我不是无感知受,我之自我被感知,我之自我是受法。

32.“阿难,因为比丘不察见自我是受,不察见自我是无感知受,也不察见我之自我感知,我之自我是受法,他不如是察见,所以于世间绝不执取任何物,不执取则无渴望,无渴望则分别涅槃,并如是了知:‘生已灭尽,梵行己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阿难,若对心如是解脱的比丘如是说:‘死后如来存在。’那么如是见则不适合。若如是说:‘死后如来不存在。’如是见不适合。若如是说:‘死后如来既存在也不存在。’如是见不适合。若如是说:‘死后如来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如是见也不适合。为何?阿难,涵盖了增语,涵盖了增语道,涵盖了言语,涵盖了言语道,涵盖了施设,涵盖了施设道,涵盖了智慧,涵盖了智慧界,涵盖了轮回,涵盖了轮回流转,比丘皆从此神通解脱。说‘从神通解脱的比丘不知不见’,如是见则不合适。

33.“阿难,有七识住,二入处。哪七个?阿难,一些有情有多种身、多种想,例如人、一些天神和一些堕恶处者。这是第一识住。阿难,一些有情有多种身、一种想,例如以初禅达再生之梵众天。这是第二识住。阿难,一些有情有一种身、多种想,例如光音天。这是第三识住。阿难,一些有情有一种身和种想,例如遍净天。这是第四识住。阿难,一些有情完全超越色想,灭除嗔恚想,对多种想不作意,认为‘空无边’,住空无边处。这是第五识住。阿难,一些有情完全超越空无边处,认为‘识无边’,住识无边处。这是第六识住。阿难,一些有情完全超越识无边处,认为‘无任何有’,住无所有处。这是第七识住。二入处是无想入和非想非非想入。

34.“阿难,以多种身多种想的第一识住处为论,例如人、一些天神和一些堕恶出者,阿难,若有人了知它,知其源,知其灭,知其味,知其过,知其出离,那么他对此感到欢喜是否适合?’

“尊者,不适合。”(……)

“阿难,以第七识住处而论,它完全超越识无边处,住无所有处,若有人了知它,知其源,知其灭,知其味,知其过,知其出离,那么他对此感到欢喜是否适合?”

“尊者,不适合。”

“阿难,于无想入处,若有人了知它,知其源,知其灭,知其味,知其过,知其出离,那么他对其感到欢喜是否适合?”“尊者,不适合。”“阿难,于非想非非想入处,若有人了知它,知其源,知其灭,知其味,知其过,知其出离,那么他对其感到欢喜是否适合?”“尊者,不适合。”

“阿难,因为比丘如实了知七识住和二入处之源、灭、味、过、出离,无取之后,从无取解脱,阿难,所以此比丘被称为慧解脱者。

35.“阿难,有八解脱。哪八个?有色者观色,这是第一解脱。内观无色想,能见外界诸色,这是第二解脱。信解于清净,这是第三解脱。完全超越色想,灭除有对想,对多种想无作意,认为‘空无边’,进入空无边处而住,这是第四解脱。完全超越空无边处,认为‘识无边’,进入识无边处而住,这是第五解脱。完全超越识无边处,认为‘无任何有’,进入无所有处而住,这是第六解脱。完全超越无所有处,进入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这是第七解脱。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进入灭受想而住,这是第八解脱。

36.“阿难,因为比丘于此八解脱逆顺游行,入出自在,于此世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亲证而住,所以此比丘被称为俱分解脱者。阿难,再没有其他俱分解脱比此俱分解脱更胜更妙。”世尊这样说。具寿阿难心意喜悦,对世尊所说感到欢喜。


  1. 大缘经:Mahānidānasutta,本经相当于《长阿含》之《大缘方便经》(CBETA,T01,no.1,p.60)。 

  2. 俱卢国:Kuru,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上游西岸,即今德里一带。《中阿含经·念住经》作“拘楼瘦”,疑为音译其复数第七格形式Kurūsu。 

  3. 劫摩沙达磨:Kammāsadhamma,亦名为Kammāssadamma。 kammāssa(斑点)是指一种食人夜叉,damma意为“调伏”。《中阿含经·念住经》作“剑唐瑟昙”。 

  4. 贪爱:taṇhā,古译一般译为“爱”。鉴于词义的变迁,将古译缘起说中的“爱”,译作“贪爱”、“渴求”,“渴欲”。 

  5. 集起:samudaya,正是“苦集灭道”的“集”,原本可译作“起源”、“起因”。考虑到传统译法,故而选择“集起”。 

  6. 鬼魅:bhūta,这里指鸠槃荼,南方增长天王的眷属。 

  7. 抉择:vinicchaya。有四种抉择,即识抉择、爱抉择、见抉择、寻抉择。《长阿含》译作“用”。“阿难,我以此义,知欲由用,因用有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因利有用,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利者,宁有用不?”(CBETA,T01,no.1,p.61,a12-15)。 

  8. 此处所谓“二法”,依据巴利注释是指轮回根本贪爱和习行贪爱。 

  9. 这里涉及两种观点的矛盾。一种主张自我限于此世,然后断掉,被称为断见论者,一种主张来世有,被称为常见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