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大本经 | Mahāpadānasutta

李膺涵 段晴 译

Ven. Phramahā Taneth Tanarato(释法悦) / Ven. Phramahā Ariya Ariyajayo(释善圣) / Mr. Chakhrit Laemmuang(查克利) / Miss. Wilaipom Sucharitthammakul(萧贞贞) 协助证义

1.1.如是我闻1。一时,世尊住于舍卫城衹树给孤独园花林窟2。那时,众多比丘午后乞食归来,聚坐于花林圆厅召开集会,展开了与其前世相关的法的谈论:“前世如此,前世如此。”

2.实因世尊天耳界清净过人,听到众比丘的这番谈论。那时,世尊离座立起,前往花林圆厅,至已,坐于设好之位上。世尊安坐好,对众比丘说:

“众比丘,你们此刻正为何论而聚坐一堂?你等闻之何论未完?”

如是言己,众比丘对世尊如是说:

“如此,尊师,我们午后乞食归来,齐坐于花林圆厅内召开集会,展开了与其前世相关的法的谈论:‘前世如此,前世如此。’尊师,世尊到来时我等间之此番谈论未完。”

3.“众比丘,你们是否想听与我们前世相关的说法?”

“是时候了,世尊,是时候了,善逝,请世尊作与前世相关的说法,世尊之语,众比丘听后定当牢记。”

“众比丘,你们且听,善哉,你们且记,我将宣说。”

“是,尊师。”众比丘答应世尊。世尊如是说:

4.“众比丘,自今九十一劫前,毗婆尸3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出现于世。众比丘,自今三十一劫前,尸弃4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出现于世。恰于三十一劫中,毗舍婆5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出现于世。恰于此贤劫中,拘楼孙6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出现于世。恰于此贤劫中,拘那含7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出现于世。恰于此贤劫中,迦叶8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出现于世。恰于此贤劫中,我,阿罗汉,等正觉,今已出现于世。

5.“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刹帝利出身,生于刹帝利家族。众比丘,尸弃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刹帝利出身,生于刹帝利家族。众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刹帝利出身,生于刹帝利家族。众比丘,拘楼孙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婆罗门出身,生于婆罗门家族。众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婆罗门出身,生于婆罗门家族。众比丘,迦叶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婆罗门出身,生于婆罗门家族。众比丘,我,阿罗汉等正觉,刹帝利出身,今已生于刹帝利家族。

6.“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族姓乔陈如9。众比丘,尸弃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族姓乔陈如。众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族姓乔陈如。众比丘,拘楼孙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族姓迦叶。众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族姓迦叶。众比丘,迦叶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族姓迦叶。众比丘,我,阿罗汉等正觉,今族姓乔达摩。

7.“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寿量为八万岁。众比丘,尸弃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寿量为七万岁。众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寿量为六万岁。众比丘,拘楼孙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寿量为四万岁。众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寿量为三万岁。众比丘,迦叶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寿量为两万岁。众比丘,今我之寿量短,少,微。百岁或稍逾百岁10之人活得已是长久。

8.“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紫葳树11下成正觉。众比丘,尸弃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白莲花下成正觉。众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娑罗树下成正觉。众比丘,拘楼孙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合欢树下成正觉。众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无花果树下成正觉。众比丘,迦叶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榕树下成正觉。众比丘,我,阿罗汉等正觉,今于菩提树下成正觉。

9.“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一双声闻弟子,骞荼与提舍12,最为贤善。众比丘,尸弃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一双声闻弟子,阿毗浮与三婆婆13,最为贤善。众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一双声闻弟子,扶游与郁多罗14,最为贤善。众比丘,拘楼孙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一双声闻弟子,毗楼与萨尼15最为贤善。众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一双声闻弟子,舒槃那与郁多罗16,最为贤善。众比丘,迦叶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一双声闻弟子,提舍与婆罗堕17,最为贤善。众比丘,我今有一双声闻弟子,舍利子与目犍连18,最为贤善。

10.“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三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六百八十万19比丘。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十万比丘。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八万比丘。众比丘,在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的三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中,所有人皆为漏尽者。

“众比丘,尸弃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三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十万比丘。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八万比丘。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七万比丘。众比丘,在尸弃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的三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中,所有人皆为漏尽者。

“众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三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八万比丘。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七万比丘。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六万比丘。众比丘,在毗舍婆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的三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中,所有人皆为漏尽者。

“众比丘,拘楼孙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会上有四万比丘。众比丘,在拘楼孙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的此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中,所有人皆为漏尽者。

“众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会上有三万比丘。众比丘,在拘楼孙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的此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中,所有人皆为漏尽者。

“众比丘,迦叶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会上有两万比丘。众比丘,在迦叶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的此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中,所有人皆为漏尽者。

“众比丘,我今有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会上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众比丘,在我的此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中,所有人皆为漏尽者。

11.“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随侍比丘,名曰无忧20,是最胜随侍。众比丘,尸弃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随侍比丘,名曰忍行,是最胜随侍。众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随侍比丘,名曰寂灭,是最胜随侍。众比丘,拘楼孙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随侍比丘,名曰善觉,是最胜随侍。众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随侍比丘名曰安和生21,是最胜随侍。众比丘,迦叶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随侍比丘,名曰善友,是最胜随侍。众比丘,我今有随侍比丘名曰阿难,是最胜随侍。

12.“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父是槃头王22,其母是王后槃头婆提23,为其生母。槃头王之都城是槃头婆提城。

“众比丘,尸弃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父是明相王24,其母是王后光曜25,为其生母。明相王之都城是明相城。

“众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父是善灯王26,其母是王后称戒27,为其生母。善灯王之都城是无喻城。

“众比丘,拘楼孙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父是火授28婆罗门,其母是善枝29婆罗门女,为其生母。众比丘,而其时有王名叫安和。安和王之都城是安和城。

“众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父是祀授30婆罗门,其母是善胜31婆罗门女,为其生母。众比丘,而其时有王名叫清净。清净王之都城是清净城。

“众比丘,迦叶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父是梵赐32婆罗门,其母是财主33婆罗门女,为其生母。众比丘,而其时有王名叫汲毗。汲毗王之都城是波罗奈城。

“众比丘,我今父为净饭王34,母是王后摩耶35,是我生母。都城是迦毗罗卫城。”

世尊说了这番话。如是言毕,善逝从座而起,进入僧房。

13.那时,世尊走开不久,众比丘之间展开了这样的谈论:

“仁友,如来以大神力、大威力真不可思议,仁友,真奇异。过去诸佛皆已涅槃、已断障碍、已断道、已灭尽轮回、已渡一切苦,如来竟能忆念起他们的出生、姓名、家族、寿量,忆念起他们的一双声闻弟子,以及声闻弟子的集会,即‘那些世尊有如是生,那些世尊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脱。’仁友,你怎么认为?如来确实善通达法界,那么,是如来通过对法界的善通达而能忆念起那些已涅槃、已断障碍、已断道、已灭尽轮回、已渡一切苦的过去诸佛,忆念起他们的出生、姓名、家族、寿量,忆念起他们的一双声闻弟子,以及声闻弟子的集会,即‘那些世尊有如是生,那些世尊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脱’?抑或是诸天向如来报告了此义,如来据此而能忆念起那些已涅槃、已断障碍、已断道、已灭尽轮回、已渡一切苦的过去诸佛,忆念起他们的出生、姓名、家族、寿量,忆念起他们的一双声闻弟子,以及声闻弟子的集会,即‘那些世尊有如是生,那些世尊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脱’?”

众比丘之间的这次谈论暂时停止

14.那时,日暮时分,世尊从宴坐起36,前往花林圆厅,至已,坐于设好之位上。世尊安坐好,对众比丘说:

“众比丘,你们此刻正为何论而聚坐一堂?你等间之何论未完?”

如是言已,众比丘对世尊如是说:

“如此,尊师,世尊离去不久,我们之间展开了这样的谈论:仁友,如来以大神力、大威力真不可思议,仁友,真奇异。过去诸佛皆已涅槃、已断障碍、已断道、已灭尽轮回、已渡一切苦,如来竟能忆念起他们的出生、姓名、家族、寿量,忆念起他们的一双声闻弟子,以及声闻弟子的集会,即‘那些世尊有如是生,那些世尊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脱。仁友,你怎么认为?如来确实善通达法界,那么是如来通过对法界的善通达而能忆念过去诸佛:他们已涅槃、已断障碍、已断道、已灭尽轮回、已渡一切苦,忆念起他们的出生、姓名、家族、寿量,忆念起他们的一双声闻弟子,以及声闻弟子的集会,即‘那些世尊有如是生,那些世尊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脱’?抑或是诸天向如来报告了此义,如来据此而能忆念过去诸佛?他们已涅槃、已断障碍、已断道、已灭尽轮回、已渡一切苦,忆念起他们的出生、姓名、家族、寿量,忆念起他们的一双声闻弟子,以及声闻弟子的集会,即‘那些世尊有如是生,那些世尊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脱’?尊师,世尊到来时我等间之此番谈论未完。”

15.“众比丘,如来确实善通达法界。通过对法界的善通达,如来能忆念过去诸佛:他们已涅槃、已断障碍、已断道、已灭尽轮回、已渡一切苦,忆念起他们的出生、姓名、家族、寿量,忆念起他们的一双声闻弟子,以及声闻弟子的集会,即‘那些世尊有如是生,那些世尊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脱’。诸天也向如来报告了此义,如来据此而能忆念过去诸佛:他们已涅槃、已断障碍、已断道、已灭尽轮回、已渡一切苦,忆念起他们的出生、姓名、家族、寿量,忆念起他们的一双声闻弟子,以及声闻弟子的集会,即‘那些世尊有如是生,那些世尊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脱’。

“众比丘,你们是否想听更多与我们前世相关的说法?”

“是时候了,世尊,是时候了,善逝,请世尊作更多与前世相关的说法,世尊之语,众比丘听后定当牢记。”

“众比丘,你们且听,好好记住,我将宣说。”

“是,尊师。”众比丘答应世尊。世尊如是说:

16.“众比丘,自此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出现于世。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刹帝利出身,生于刹帝利家族。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族姓乔陈如。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寿量为八万岁。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紫葳树下成正觉。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一双声闻弟子,骞荼与提舍,最为贤善。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三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六百八十万比丘。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十万比丘。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八万比丘。众比丘,在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的三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中,所有人皆为漏尽者。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随侍比丘,名曰无忧,是最胜随侍。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父是槃头王,其母是王后槃头婆提,为其生母。槃头王之都城是槃头婆提城。

17.“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下,具足正念正知,入母胎。此为常法。

“常法如此,众比丘,菩萨从兜率天降下,入母胎。在那一时刻,无限广大光明显现于天神界、天魔界、梵天界、沙门、婆罗门界、人界、天人界、超越众天神之天神威力。凡诸无底、无盖、盲暗、昏黑的世间间隙,甚至具大神通力、大威力日月之光芒也未能达到之处,无限广大光明也出现在彼处,超越众天神之天神威力。那些转生在其中的有情,借着光明而彼此相认:‘友,果然其他有情也转生在此处。’又一万世界震动,晃动,抖动。又无限广大光明显现于世,超越众天神之天神威力。此为常法。

“常法如此,众比丘,菩萨入母胎时,四方之四天子前来守护:‘或人,或非人,任何人皆不得侵扰菩萨或菩萨之母。’此为常法。

18.“常法如此,众比丘,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自然持戒,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语,离米酒、甜酒等造成放逸的酒。此为常法。

19.“常法如此,众比丘,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不起与男子有关之妙欲意,菩萨之母亦不被任何具染心之男子所犯。此为常法。

20.“常法如此,众比丘,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得五妙欲。她具备、具足五妙欲而自娱。此为常法。

21.“常法如此,众比丘,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不生任何疾病。安乐的菩萨之母身无疲倦,且菩萨之母看见菩萨住于胎内37,全副肢体无有残缺。

“众比丘,正如清净、纯正、八边、精制、透澈、明亮、无浊、具足一切相之琉璃宝珠。其中有绳串起,或青、或黄白、或红、或白,或浅白。明眼之人把它放在手中观察:‘这确实是清净、纯正、八边、精制、透澈、明亮、无浊、具足一切相之琉璃宝珠。其中有绳串起,或青、或黄白、或红、或白,或浅白。’如是这般,众比丘,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不生任何疾病。安乐的菩萨之母身无疲倦,且菩萨之母能见菩萨住于胎内,全副肢体无有残缺。此为常法。

22.“常法如此,众比丘,菩萨出生七日后,菩萨之母殁,生身于兜率天。此为常法。

23.“常法如此,众比丘,其他妇女怀孕时,或九个月,或十个月,而后产下胎儿,菩萨之母并未如此生产菩萨。菩萨之母刚好怀胎十月而诞下菩萨。此为常法。

24.“常法如此,众比丘,其他妇女生产时,或者坐下,或者卧倒,菩萨之母并未如此生产菩萨。唯菩萨之母站立着诞下菩萨。此为常法。

25.“常法如此,众比丘,菩萨出母胎时,众天首先接取,之后由人接过。此为常法。

26.“常法如此,众比丘,菩萨出母胎时,菩萨并未触地,四天子接取他后置于母前:‘恭喜你,王后,具大威力之子已为你所生。’此为常法。

27.“常法如此,众比丘,菩萨出母胎时,清净出离,未被浆液所染,未被黏液所染,未被血液所染,未被任何不洁之物所染,纯洁而清净。

“众比丘,亦如摩尼宝置于迦尸布38上,摩尼宝不染迦尸布,迦尸布亦不染摩尼宝。是何因?因二者皆纯净。正是如此,众比丘,菩萨出母胎时,清净出离,未被浆液所染,未被黏液所染,未被血液所染,未被任何不洁之物所染,纯洁而清净。此为常法。

28.“常法如此,众比丘。菩萨出母胎时,两股水流现于虚空,一股冷,一股热,以供菩萨冲洗之用,母亦然。此为常法。

29.“常法如此,众比丘。刚出生的菩萨用双脚稳稳站立,面向北方,以七步行至撑起的白伞下,并观望所有方向,大声说话:‘我为世间最上者,我为世间最长者,我为世间最殊胜者,此为最后生,今无再生。’此为常法。

30.“常法如此,众比丘。菩萨出离母胎时,无限广大光明显现于天神界,天魔界,梵天界,沙门、婆罗门界,人界,天人界,超越众天神之天神威力。凡诸无底、无盖、盲暗、昏黑的世间间隙,甚至具大神通力、大威力日月之光芒也未能达到之处,无限广大光明也出现在彼处,超越众天神之天神威力。那些转生在其中的有情,借着光明而彼此相认:‘友,果然其他有情也转生在这里。’又一万世界震动,晃动,抖动。又无限广大光明显现于世,超越众天神之天神威力。此为常法。

31.“众比丘,当毗婆尸童子出生时,有人向槃头王禀报:‘大王,您的儿子已经出生,大王去看望他吧。’众比丘,于是槃头王看望了毗婆尸童子,看过后召来众相师婆罗门,说了这番话:‘众贤者相师婆罗门去看望童子吧。’众比丘,于是众相师婆罗门看望了毗婆尸童子,看过后对槃头王如是说:‘恭喜您,大王,您所生之子具大威力。大王,您的家族有如此这般之子出生,大王,您获增益,您有善得。此童子具有三十二大士相。具足这些相的大士只有两种去处,别无其他。若治家,则为如法的转轮法王,征服四方,得以安定国土,具足宝。他所拥有的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主藏臣宝,以及将军宝第七。他拥有上千的王子,各个骁勇,肢体雄健,能摧伏敌军。他征服这以大海为边的大地而立业,不是用刑杖刀枪,而是用正法。若离家出家,则为阿罗汉、等正觉,在世间除去盖障。

32.“‘大王,哪些是童子具有的三十二大士相?而具足这些相的大士只有两种去处,别无其他。若治家,则为如法的转轮王,征服四方,得以安定国土,具足七宝。他所拥有的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主藏臣宝,以及将军宝第七。他拥有上千的王子,骁勇,肢体雄健,能摧伏敌军。他征服这以大海为限的大地而立业,不是用刑罚刀枪,而是用正法。而若离家出家,则为阿罗汉、等正觉,在世间除去盖障。

“‘大王,童子足安平立39。大王,那童子足安平立,这就是大士拥有的大士相。

“‘大王,童子足底之下生有轮,具千(辐),具辋,具毂,众相圆满。大王,那童子足底之下生有的轮,具千(辐),具辋,具轂,众相圆满,这就是大士拥有的大士相。

“‘大王,童子足根广长(……)

“‘大王,童子指趾纤长(……)

“‘大王,童子手足柔嫩(……)

“‘大王,童子手足有网缦(……)

“‘大王,童子踝高(……)

“‘大王,童子小腿如鹿(……)

“‘大王,童子站立不弯曲,能以双手掌触摸膝盖(……)

“‘大王,童子密处覆藏入内(……)

“‘大王,童子金色,肤色如金(……)

“‘大王,童子皮肤精细。由于皮肤精细,垢秽不能染著于身(……)

“‘大王,童子身毛一一(分明),一一身毛生于一一毛孔(……)

“‘大王,童子毛竖立,竖立的毛呈绀青色,呈右旋状(……)

“‘大王,童子肢体直如梵天(……)

“‘大王,童子七处隆满(……)

大王,童子上半身如狮子(……)

“‘大王,童子肩之间充盈(,躯干隆满)。(……)

“‘大王,童子周身圆如尼拘树,其身恰为其寻,其寻恰为其身(……)

“‘大王,童子肩圆满(……)

“‘大王,童子具有最上味(……)

“‘大王,童子腭如狮子(……)

“‘大王,童子具四十齿(……)

“‘大王,童子齿平(……)

“‘大王,童子齿无缝隙(……)

“‘大王,童子虎牙洁白(……)

“‘大王,童子广长舌(……)

“‘大王,童子具梵音(……)言语如迦陵频伽。(……)

“‘大王,童子眼绀青(……)

“‘大王,童子睫如牛(……)

“‘大王,童子眉间生有白毫,洁白,柔软如兜罗绵。大王,童子眉间生有白毫,洁白,柔软如兜罗绵,这就是大士拥有的大士相。

“‘大王,童子有顶髻。大王,那童子有顶髻,这就是大士拥有的大士相。

33.“‘大王,这些正是童子具有的三十二大士相。具足这些相的大士只有两种去处,别无其他。若治家,则为如法的转轮王,征服四方,得以安定国土,具足七宝。他所拥有的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主藏臣宝,以及将军宝第七。他拥有上千的王子,骁勇,肢体雄健,能摧伏敌军。他征服这以大海为限的大地而立业,不是用刑罚刀枪,而是用正法。而若离家出家,则为阿罗汉、等正觉,在世间除去盖障。

“于是,众比丘,槃头王令相师婆罗门穿上清净衣,满足他们的一切欲乐。

34.“于是,众比丘,槃头王命众乳母照料毗婆尸童子。有人喂乳,有人沐浴,有人抱持,有人置于股上。众比丘,白伞盖日日夜夜为新生的毗婆尸童子撑持:‘勿令冷、热、草、尘埃,或露水侵扰他!’众比丘,新生的毗婆尸童子,得到众多人的十分喜爱。众比丘,犹如或青莲,或红莲,或白莲为众多人所喜爱,众比丘,如此这般,毗婆尸童子为众多人所喜爱。人们争相把他置于股上。

35.“众比丘,新生的毗婆尸童子,声音悦耳、动听、甜美、可爱。众比丘,犹如喜马拉雅山上名叫迦陵频伽一种飞鸟,声音悦耳、动听、甜蜜、可爱,如此这般,众比丘,毗婆尸童子的声音悦耳、动听、甜蜜、温柔。

36.“众比丘,新生的毗婆尸童子,生于业报之天眼已现,用此眼昼夜皆可遍视一由旬。

37.“众比丘,新生的毗婆尸童子,不瞬而观,正如三十三天。‘童子不瞬而观’,众比丘啊,由此毗婆尸童子而获得‘毗婆尸,毗婆尸’的名称。

38.“那时,众比丘,槃头王坐理政务时,先命人把毗婆尸童子置于股上,再敕理政务。于是,毗婆尸童子坐在父亲股上,分析辨明各个事情后,依正理而裁判。众比丘,‘童子能分析辨明事情,依正理进行裁判’,因此,毗婆尸童子的‘毗婆尸,毗婆尸’,便在更大范围以此义而得知40

“那时,众比丘,槃头王使人为毗婆尸童子造了三座宫殿,一属雨季,一属冬季,一属夏季,又供给五妙欲。有一次,众比丘,毗婆尸童子整整四个雨季月在雨季宫殿中,为众歌女伎乐所环绕,从未走下高楼。

《生品》终。

2.1.“又经过许多年,又经过许多数百年,许多千年,毗婆尸童子召唤御者道:

“‘御者,你套几辆祥善好乘,我们去游园地看好风土。’

“‘是,大王。’众比丘,御者答应毗婆尸童子后,套了几辆祥善好乘,告知毗婆尸童子:‘大王,祥善乘已套好,悉听尊便。’

“那时,众比丘,毗婆尸童子登上祥善好乘,驾祥善好乘去往游园地。

2.“众比丘,毗婆尸童子去往游园地时,见一老人,弯曲如椽,拄杖,颤栗而行,害病,青春已逝。见到后,召唤御者:

“‘御者,此人究竟怎么了,毛发不如他人,身体亦不如他人?’

“‘大王,这就是老人。’

“‘御者,什么是老人?’

“‘大王,这就是老人:因其现今命不久矣。’

“‘御者,我亦具老之质,不能逾越老?’

“‘大王,你,我,我们所有人皆具老之质,不能逾越老。’

“‘御者,那么今日游园地之行足矣,就此还宫吧。’

“‘是,大王。’众比丘,御者答应毗婆尸童子后,从彼处返还后宫。于是,众比丘,毗婆尸童子回到后宫,他苦闷,悲伤而思:‘哦,谓之生者,真可恶,实因有生而老将必至。

3.“那时,众比丘,槃头王使人召来御者说了这番话:

“‘御者,童子在游园地是否欢喜?御者,童子在游园地是否满意?’

“‘大王,童子在游园地实不欢喜,大王,童子在游园地实不满意。’

“‘御者,童子出往游园地时见到什么?’

“‘大王,童子出往游园地时,见一老人,弯曲如椽41,拄杖,颤栗而行,害病,青春已逝。见到后,对我这样说:

“‘“御者,此人究竟怎么了,毛发不如他人,身体亦不如他人?”“大王,这就是老人。”“御者,什么是老人?”“大王,这就是老人:因其现今命不久矣。”“御者,我亦具老之质,不能逾越老?”“大王,你,我,我们所有人皆具老之质,不能逾越老。”“御者,那么今日游园地之行足矣,就此还宫吧。”“是,大王。”大王,我答应毗婆尸童子后,从彼处返还后宫。大王,毗婆尸童子回到后宫后,他苦闷,悲伤而思:“哦,谓之生者,真可恶,实因有生而老将必至。”

4.“于是,众比丘,槃头王如是思忖:但愿毗婆尸童子莫要放弃统治王国,但愿毗婆尸童子莫要离家而出家,但愿相师婆罗门之语莫要成真。

“那时,众比丘,槃头王更多地为毗婆尸童子供给五妙欲,愿毗婆尸童子统治王国,愿毗婆尸童子不离家而出家,愿相师婆罗门之语成谬误。于是,众比丘,毗婆尸童子具足五妙欲而自娱。

5.“于是,众比丘,又经过许多年,(……)婆尸童子(……)

6.“众比丘,毗婆尸童子去往游园地时,见一病人,痛苦,染重疾,睡卧于自己的便溺之中,被他人抬起,被他人放在卧榻上。见到后,召唤御者:‘御者,此人究竟怎么了,眼睛不如他人,声音亦不如他人?

“‘大王,这就是病人。’

“‘御者,什么是病人?’

“‘大王,这就是病人:他大约不能从病中痊愈了。’

“‘御者,我亦具病之质,不能逾越病?’

“‘大王,你,我,我们所有人皆具病之质,不能逾越病。’

“‘御者,那么今日游园地之行足矣,就此还官吧。’

“‘是,大王。’众比丘,御者答应毗婆尸童子后,从彼处返还后宫。于是,众比丘,毗婆尸童子回到后宫,苦闷,悲伤而思:‘哦,谓之生者,真可恶,实因有生而必然有老,必然有病。’

7.“那时,众比丘,槃头王使人召来御者说了这番话:

“‘御者,童子在游园地是否欢喜?御者,童子在游园地是否满意?’

“‘大王,童子在游园地实不欢喜,大王,童子在游园地实不满意。’

“‘御者,童子出往游园地时见到什么?

“‘大王,童子出往游园地时,见一病人,痛苦,染重疾,睡卧于自己的便溺之中,被他人抬起,被他人放在卧榻上。见到后,对我这样说:“御者,此人究竟怎么了,眼睛不如他人,声音亦不如他人?”“大王,这就是病人。”“御者,什么是病人?”“大王,这就是病人:他大约不能从病中痊愈了。”“御者,我亦具病之质,不能逾越病?”“大王,你,我,我们所有人皆具病之质,不能逾越病。”“御者,那么今日游园地之行足矣,就此还宫吧。”“是,大王。”大王,我答应毗婆尸童子后,从彼处返还后宫。大王,毗婆尸童子回到后宫,他苦闷,悲伤而思:“哦,谓之生者,真可恶,实因有生而必然有老,必然有病。

8.“于是,众比丘,槃头王如是思忖:但愿毗婆尸童子莫要放弃统治王国,但愿毗婆尸童子莫要离家而出家,但愿相师婆罗门之语莫要成真。

“那时,众比丘,槃头王更多地为毗婆尸童子供给五妙欲,愿毗婆尸童子统治王国,愿毗婆尸童子不离家而出家,愿相师婆罗门之语成谬误。于是,众比丘,毗婆尸童子具足五妙欲而自娱。

9.(……)

10.“众比丘,毗婆尸童子去往游园地时,见一大群众集会,以杂色布制舆。见到后,召唤御者:

“‘御者,此大群众集会,以杂色布制舆,究竟为何?’

“‘大王,这就是死人。’

“‘那么,御者,驱车至死者处。’

“‘是,大王。’众比丘,御者答应毗婆尸童子后驱车至死者处。众比丘,毗婆尸童子见一人已故,已死去。见到后,召唤御者:

“‘御者,什么是死人?’

“‘大王,这就是死人:现在父母,或他人,或亲属见不到他,他亦将见不到父母,或他人,或亲属。

“‘御者,我亦具死之质,不能逾越死?或国王,或王后,或他人,或亲属见不到我,我亦将见不到国王,或王后,或他人,或亲属?’

“‘大王,你,我,我们所有人皆具死之质,不能逾越死。或国王,或王后,或他人,或亲属见不到你,你亦将见不到国王,或王后,或他人,或亲属。’

“‘御者,那么今日游园地之行足矣,就此还宫吧。’

“‘是,大王。’众比丘,御者答应毗婆尸童子后,从彼处返还后宫。于是,众比丘,毗婆尸童子回到后宫,苦闷,悲伤而思:‘哦,谓之生者,真可恶,实因有生而必然有老,必然有病,必然有死。’

11.“于是,众比丘,槃头王使人召来御者说了这番话:

“‘御者,童子在游园地是否欢喜?御者,童子在游园地是否满意?’

“‘大王,童子在游园地实不欢喜,大王,童子在游园地实不满意。’

“‘御者,童子出往游园地时见到什么?’

“‘大王,毗婆尸童子去往游园地时,见一大群众集会,以杂色布制舆。见”“大王,到后,对我这样说:“御者,此大群众集会,以杂色布制與,究竟为何?这就是死人。”“那么,御者,驱车至死者处。”“是,大王。”大王,我答应毗婆尸童子后驱车至死者处。大王,毗婆尸童子见一死者,已故。见到后,对我这样说:“御者,什么是死人?”“大王,这就是死人:现在父母,或他人,或亲属见不到他,他亦将见不到父母,或他人,或亲属。”“御者,我亦具死之质,不能逾越死?或国王,或王后,或他人,或亲属见不到我,我亦将见不到国王,或王后,或他人,或亲属?”“大王,你,我,我们所有人皆具死之质,不能逾越死。或国王,或王后,或他人,或亲属见不到你,你亦将见不到国王,或王后,或他人,或亲属。”“御者,那么今日游园地之行足矣,就此还宫吧。”“是,大王。”大王,我答应毗婆尸童子后,从彼处返还后宫。于是,大王,毗婆尸童子回到后宫,苦闷,悲伤而思:“哦,谓之生者,真可恶,实因有生而必然有老,必然有病,必然有死。”

12.“于是,众比丘,槃头王如是思忖:但愿毗婆尸童子莫要放弃统治王国,但愿毗婆尸童子莫要离家而出家,但愿相师婆罗门之语莫要成真。

“那时,众比丘,槃头王更多地为毗婆尸童子供给五妙欲,愿毗婆尸童子统治王国,愿毗婆尸童子不离家而出家,愿相师婆罗门之语成谬误。于是,众比丘,毗婆尸童子具足五妙欲而自娱。

13.“于是,众比丘,又经过许多年,又经过许多百年,许多千年,毗婆尸童子召唤御者:

“‘御者,你套几辆祥善好乘,我们去游园地看好风土。

“是,大王。’众比丘,御者答应毗婆尸童子后,套了几辆祥善好乘,告知毗婆尸童子:

“‘大王,祥善乘已套好,悉听尊便!’那时,众比丘,毗婆尸童子登上祥善好乘,驾祥善好乘去往游园地。

14.众比丘,毗婆尸童子去往游园地时,见一净发出家者,着袈裟衣。见到后,召唤御者:

“‘御者,此人究竟怎么了,其头不似他人,衣着亦不似他人?’

“‘大王,这就是出家人。

“‘御者,什么是出家人?’

“‘大王,这就是出家人:善依法而行,善寂静而行,善造善业,善造福德,善无害,善怜悯有情。’

“‘御者,这个出家人实善哉,御者,善依法而行,善寂静而行,善造善业,善造福德,善无害,善怜悯有情。那么,御者,驱车至出家者处。’

“‘是,大王。’众比丘,御者答应毗婆尸童子后驱车至出家者处。那时,众比丘,毗婆尸童子对出家者如是说:

“‘贤者,你究竟怎么了,头不似他人,衣着亦不似他人?’

“‘大王,我正是出家者。’

“‘贤者,为什么你叫做出家者?’

“‘大王,我是出家者:善依法而行,善寂静而行,善造善业,善造福德,善无害,善怜悯有情。’

“‘你是出家者实善哉,贤者,善依法而行,善寂静而行,普造善业,善造福德,善无害,善怜悯有情。’

15.“于是,众比丘,毗婆尸童子召唤御者:

“‘那么,御者,你执车就此还宫吧。我将在这里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而出家。’

“‘是,大王。’御者答应毗婆尸童子后,执车由彼处还宫去了。毗婆尸童子就在那里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出家。”

16.“众比丘,槃头婆提王城中八万四千大群众听说:‘传闻毗婆尸童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出家了。’听罢,众人如是思忖:此律、法定然不俗,出家定然不俗,连毗婆尸童子都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出家了。毗婆尸童子尚且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出家,更何况我们?那时,众比丘,八万四千大群众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跟随毗婆尸菩萨离家出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为众人所簇拥,行游于乡村、市镇和都城间。

17.“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至一僻静地而独处宴坐,心自生起如是思忖:

“‘我住于扰愦众闹之中,实为不宜。我何不远离众人而独处?’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随后便远离众人而独处。八万四千出家者行一道,毗婆尸菩萨行另一道。

18.“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走进处所,至僻静地而宴坐,心自生起如是思忖:‘此世界沦入苦难中,生,老,死,去世又转生。然而,却不能知晓出离苦,出离老、死。何时才能洞晓出离苦,出离老死呢?’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为何有而有老死呢?从何缘故而有老死呢?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42,依慧而有现观:有生而有老死,缘生而有老死。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为何有而有生,从何缘故而有生?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有有而有生,缘有而有生。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为何有而有有,从何缘故而有有?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有取而有有,缘取而有有。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为何有而有取,从何缘故而有取?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有爱而有取,缘爱而有取。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为何有而有爱,从何缘故而有爱?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有受而有爱,缘受而有爱。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为何有而有受,从何缘故而有受?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有触而有受,缘触而有受。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为何有而有触,从何缘故而有触?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有六处而有触,缘六处而有触。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为何有而有六处,从何缘故而有六处?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有名色而有六处,缘名色而有六处。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为何有而有名色,从何缘故而有名色?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有识而有名色,缘识而有名色。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为何有而有识,缘何而有识?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有名色而有识,缘名色而有识。

19.“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此识又归于名色,不再前行。至此,生、老、死、离世、转生,不外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六处缘名色,触缘六处,受缘触,爱缘受,取缘爱,有缘取,生缘有,老死缘生,由是愁、悲、苦、忧、恼产生。如是而有整个苦蕴之集起。

“集起,集起。’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产生了(洞察)那些前所未闻之诸法的眼、智、慧、知识、光明。

20.“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什么没有而无老死,什么灭则老死灭?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没有生时无老死,生灭则老死灭。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什么没有而无生,什么灭则生灭?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无有时无生,有灭则生灭。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什么没有而无有,什么灭则有灭?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无取时无有,取灭则有灭。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什么没有而无取,什么灭则取灭?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无爱时无取,爱灭则有灭。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什么没有而无爱,什么灭则爱灭?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无受时无爱,受灭则爱灭。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什么没有而无受,什么灭则受灭?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无触时无受,触灭则受灭。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什么没有而无触,什么灭则触灭?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无六处时无触,六处灭则触灭。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什么没有而无六处,什么灭则六处灭?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无名色时无六处,名色灭则六处灭。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什么没有而无名色,什么灭则名色灭?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无识时无名色,识灭则名色灭。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因什么没有而无识,什么灭则识灭?那时,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理作意,依慧而有现观:无名色时无识,名色灭则识灭。

21.“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如是思忖:通往正觉的观察之道已为我证得,即: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愁、悲、苦、忧、恼皆灭。如是则整个苦蕴之集灭。

“‘灭,灭。’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产生了(洞察)那些前所未闻之诸法的眼、智、慧、知识、光明。

22.“于是,众比丘,毗婆尸菩萨随后观察五取蕴的生灭:‘如此色,如此色之集起,如此色灭;如此受,如此受之集起,如此受灭;如此想,如此想之集起,如此想灭去;如此行,如此行之集起,如此行灭;如此识,如此识之集起,如此识灭。’

“他观察五取蕴的生灭,不久,其心无取,从漏中解脱。

第二日诵终。

3.1.“于是,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如是思忖:我何不宣讲正法?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如是思忖:我所证得之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非寻思境、幽微、为智者所能感悟。然而此世之人,各乐所求,各务所习43,各喜所处。对于乐各乐所求、各务所习、各喜所处的世人,此实为难见,即缘彼而有缘起。此更倍复难见,即一切行灭、一切依著尽舍、爱灭、离欲、灭、涅槃。我若依然宣讲正法,若他人不能理解我,我徒生疲倦,受到触扰。

2.“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甚至有此等不思议偈显现,前所未闻:

‘艰辛所证得,

今当我宣说。

贪嗔所困者,

不善觉此法。

此法溯源上,

幽微深难见。

乐染不得见,

皆因暗蕴覆。’44

“如此,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深思熟虑,心向无为,不思宣法。于是,众比丘,有一个大梵天,察觉到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的心之所思后,如是思忖:噢,世界崩矣,噢,世界坏矣,甚至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也心向无为,不愿宣法。

3.“于是,众比丘,犹如大力士伸展开手臂,又屈起手臂之倾,大梵天如此这般消失在梵天界,出现在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面前。那时,众比丘,大梵天一肩着上衣,右膝着地,向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伸手合十,对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说了这番话:

“‘尊者,请世尊宣法,请善逝宣法。有一些众生少染尘垢,会因不闻法而衰微,他们将能晓悟正法。

4.“如是言已,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对大梵天说了这番话:

“‘梵天,我曾这样思忖:“我何不宣讲正法?”梵天,我曾这样思忖:“我所证得之法甚深、难见、难悟、寂静、殊胜、非寻思境、幽微、为智者所能感悟。然而此世之人,各乐所求,各务所习,各喜所处。对于乐各乐所求、各务所习、各喜所处的世人,此实为难见,即缘彼而有缘起。此更倍复难见,即一切行灭、一切依著尽舍、爱灭、离欲、灭、涅槃。我若依然宣讲正法,若他人不能理解我,我徒生疲倦,受到触扰。”甚至有此等不思议偈显现,前所未闻:

“艰辛所证得,

今当我宣说。

贪嗔所困者,

不善觉此法。

此法溯源上,

幽微深难见。

乐染不得见,

皆因暗蕴覆。’

如此这般,梵天,我经过深思熟虑,心向无为,不思宣法。

5.“众比丘,大梵天第二次(……)

6.“众比丘,大梵天第三次对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说了这番话:

“‘尊者,请世尊宣法,请善逝宣法。有一些众生少染尘垢,会因不闻法而衰微,他们将能晓悟正法。’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知梵天殷勤恳恻,他悲悯众生,用佛眼观察世界。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用佛眼观察世界后,看见一些众生少有尘垢,一些多有尘垢,一些具备利根,一些具备钝根,一些有善行相,一些有恶行相,一些易教化,一些难教化,一些意识到来世及罪愆的危险。犹如在青莲池、红莲池、白莲池中,一些青莲花、红莲花、白莲花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不出水面而没入水中得滋养;一些青莲花、红莲花、白莲花则生于水,长于水,与水面持平;一些青莲花、红莲花、白莲花则生于水,长于水,出于水面,不被水污染。如此这般,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用佛眼观察世界,看见一些众生少有尘垢,一些多有尘垢,一些具备利根,一些具备钝根,一些有善行相,一些有恶行相,一些易教化,一些难教化,一些意识到来世及罪愆的危险。

7.“于是,众比丘,大梵天察觉到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的心之所思后,对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用偈颂说道:

‘如立山顶岩,

一览周遭人。

此喻善智者,

遍观登法阁。

无忧克生老,

观察苦中众。

勇士君请起,

获胜于征战。

商主无债负,

云游遍世间。

世尊请说法,

当有感悟人。’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向大梵天用偈颂回答道:‘梵天啊,

凡有谛听生信者,

甘露门已为敞开。

我识触扰而不宣,

练达妙法于人间。’

“于是,众比丘,大梵天想到:‘我实现了此种可能,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将宣讲佛法。’他礼敬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行右绕礼后,从那里消失。

8.“于是,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如是思忖:我该先为谁宣讲此法,谁能迅速感悟此法?

“那时,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如是思忖:有王子骞荼和帝师子提舍住在槃头婆提都城,他们贤智、饱学、聪慧,于漫漫长时少生尘垢。我何不先为骞荼与提舍宣法?他们定能迅速感悟此法。

“于是,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犹如力士伸展开手臂,又屈起手臂之倾,如是消失在菩提树45下,出现在位于槃头婆提都城差摩的鹿野苑。

9.“于是,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召唤守苑者:

“‘守苑者,请你去槃头婆提都城,对王子骞荼和帝师子提舍如是说:“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已到槃头婆提都城,住于差摩的鹿野苑。他欲见你们。”’

“‘是,尊者。’众比丘,守苑者答应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后,入槃头婆提都城,对王子骞荼和帝师子提舍如是说:‘尊者,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已到槃头婆提都城,住于差摩的鹿野苑。他欲见你们。’

10.“于是,众比丘,王子骞荼和帝师子提舍令人套了几辆祥善好乘,登上祥善好乘,驾祥善好乘出了槃头婆提都城,前往鹿野苑差摩处,驾乘行至车可通行之最远地,下乘步行至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处。到后,礼敬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然后坐在一旁。

11.“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为他们渐次开讲,渐次开讲施舍、戒德、生天,诸欲的灾患、卑陋、污秽,离欲的利德。当世尊知道他们已具备堪忍心、柔软心、无盖心、欢喜心、净信心时,便向他们敷演开解诸佛称颂的教法:苦、集、灭、道。犹如洁白无瑕的布正堪染色,王子骞荼与帝师子提舍也是这样,即于座上离尘离垢,获得法眼。他们说:‘凡诸集法,一切皆为灭法。’

12.“他们已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疑、离惑、得无所畏,不由于他者而入导师教法,对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说了这番话:

“‘真是绝妙,尊者,真是绝妙,尊者!犹如扶正颠倒,拨开杂草枯叶,为迷途者指明道路,在黑暗中持有油灯,令“有眼者得见种种色”,如此这般,世尊以种种方式宣说法。我们归依世尊,归依法。让我们在尊者世尊处出家,让我们得受具足戒吧!

13.“众比丘,王子骞荼与帝师子提舍得以在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处出家,得受具足戒。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以说法开解、劝勉、鼓励、激励他们,令他们喜悦,宣说诸行的过患、罪恶、污染,以及涅槃的利德。经过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以说法为他们开解、劝勉、鼓励,令他们喜悦,他们不久心无取,从诸漏中解脱。

14.“众比丘,槃头婆提都城八万四千大群众听说:‘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已到槃头婆提都城,住于差摩的鹿野苑。王子骞荼与帝师子提舍已于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近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出家。’听罢,众人如是思忖:此律、法定然不俗,出家定然不俗。连王子骞荼与帝师子提舍都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出家。王子骞荼与帝师子提舍尚且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出家,更何况我们?

“于是,众比丘,八万四千大群众出了槃头婆提都城,往差摩的鹿野苑,至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处。到后,礼敬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然后坐于一旁。

15.“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为众人渐次开讲,渐次开讲施舍、戒德、生天,诸欲的灾患、卑陋、污秽,离欲的利德。当世尊知道他们已具备堪忍心、柔软心、无盖心、欢喜心、净信心时,便向他们敷演开解诸佛称颂的教法:苦,集,灭,道。犹如洁白无瑕的布正堪染色,八万四千大群众也是这样,即于座上离尘离垢,获得法眼。他们说:‘凡诸集法,一切皆为灭法。’

16.“他们已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疑、离惑、得无所畏,不由于他者而入导师教法,对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说了这番话:

“‘真是绝妙,尊者,真是绝妙,尊者!犹如扶正颠倒,拨开杂草枯叶,为迷途者指明道路,在黑暗中持有油灯,令“有眼者得见种种色”,如此这般,世尊以种种方式宣说法。我们归依世尊,归依法。让我们在尊者世尊处出家,让我们得受具足戒吧!

17.“众比丘,那些八万四千大群众得以在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近前出家,得受具足戒。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以说法开解、劝勉、鼓励、激励他们,令他们喜悦,宣说诸行的过患、罪恶、污染,以及涅槃的利德。经过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以说法为他们开解、劝勉、鼓励,令他们喜悦,他们不久心无取,从诸漏中解脱。

18.“众比丘,先前出家的八万四千众听说:‘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已到槃头婆提都城,住在差摩的鹿野苑,正宣说法。’于是,众比丘,先前出家的八万四千众前往槃头婆提都城,差摩的鹿野苑,来到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处。到后,礼敬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然后坐于一旁。

19.“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为他们渐次开讲,渐次开讲施舍、戒德、生天,诸欲的灾患、卑陋、污秽,离欲的利德。当世尊知道他们已具备堪忍心、柔软心、无盖心、欢喜心、净信心时,便向他们敷演开解诸佛称颂的教法:苦、集、灭、道。犹如洁白无瑕的布正堪染色,王子骞荼与帝师子提舍也是这样,即于座上离尘离垢,获得法眼。他们说:“凡诸集法,一切皆为灭法。”

20.“他们已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疑、离惑、得无所畏,不由于他而入导师教法,对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说了这番话:

“真是绝妙,尊者,真是绝妙,尊者!犹如扶正颠倒,拨开杂草枯叶,为迷途者指明道路,在黑暗中持有油灯,令‘有眼者得见种种色’,如此这般,世尊以种种方式宣说法。我们归依世尊,归依法。让我们在尊者世尊处出家,让我们得受具足戒吧!’

21.“众比丘,那些八万四千大群众得以在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近前出家,得受具足戒。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以说法开解、劝勉、鼓励、激励他们,令他们喜悦,宣说诸行的过患、罪恶、污染,以及涅槃的利德。经过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以说法为他们开解、劝勉、鼓励,令他们喜悦,他们不久心无取,从诸漏中解脱。

22.“那时候,众比丘,槃头婆提都城住着六百八十万大比丘僧团。于是,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至一僻静地而宴坐,如是心之思惟生起:

“现有六百八十万大比丘僧团住在槃头婆提都城,我何不规定众比丘日:‘众比丘,你们去行游吧,为众生的利益,为众生的安乐,为慈悯世间,为天人的利益和安乐!你们不要二人同行。众比丘,你们去演示初善法、中善法、后善法,去演示那具足文义之法,去宣说纯粹圆满清静的梵行吧!若有众生少染尘垢,会因不闻法而衰微,他们将能晓悟正法。六年之后,当重聚槃头婆提都城,演说具足戒律仪46。’”

23.“于是,众比丘,有一个大梵天,察觉到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的心之所思后,犹如大力士伸展开手臂,又屈起手臂之倾,大梵天如此这般消失在梵天界,出现在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面前。那时,众比丘,大梵天一肩着上衣,右膝着地,向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伸手合十,对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说了这番话:

“‘正宜如此,世尊!正宜如此,善逝!现有六百八十万大比丘僧团住在槃头婆提都城,尊者,请世尊命令众比丘吧:“众比丘,你们去行游吧,为众生的利益,为众生的安乐,为慈悯世间,为天人的利益和安乐!你们不要二人同行。众比丘,你们去演示初善法、中善法、后善法,去演示那具足文义之法,去宣说纯粹圆满清静的梵行!若有众生少染尘垢,会因不闻法而衰微,他们将能晓悟正法。”我们也将这样执行,于六年之后重聚槃头婆提都城,(听)演说具足戒律仪。’

“众比丘,大梵天说了这番话。他这样说过,便礼敬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行右绕礼,从彼处消失。

24.“于是,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于日暮时分从宴坐而起,召唤众比丘道:‘众比丘,我于僻静处独处宴坐时,心有如此考虑:“我何不规定众比丘日:‘众比丘,你们去行游吧,为众生的利益,为众生的安乐,为慈悯世间,为天人的利益和安乐!你们不要二人同行。众比丘,你们去演示初善法、中善法、后善法,去演示那具足文义之法,去宣说纯粹圆满清静的梵行吧!若有众生少染尘垢,会因不闻法而衰微,他们将能晓悟正法。六年之后,当重聚槃头婆提都城,演说具足戒律仪。’”

25.“‘于是,众比丘,有一大梵天察觉到我心所考虑之后,犹如大力士伸展开手臂,又屈起手臂之倾,他消失在梵天界,而出现在我的面前。众比丘,大梵天一肩着上衣,右膝着地,对我伸手合十,对我说了这番话:“正宜如此,世尊!正宜如此,善逝!现有六百八十万大比丘僧团住在槃头婆提都城,尊者,请世尊命令众比丘:‘众比丘,你们去行游,为众生的利益,为众生的安乐,为慈悯世间,为天人的利益和安乐!你们不要二人同行。众比丘,你们去演示初善法、中善法、后善法,去演示那具足文义之法,去宣说纯粹圆满清静的梵行!若有众生少染尘垢,会因不闻法而衰微,他们将能晓悟正法。’我们也将这样执行,于六年之后重聚槃头婆提都城,(听)演说具足戒律仪。”他说了这番话,众比丘。说了这番话后,他向我礼敬,行右绕礼,便从这里消失了。

26.“‘众比丘!我规定,众比丘,你们去行游,为众生的利益,为众生的安乐,为慈悯世间,为天人的利益和安乐!你们不要二人同行。众比丘,你们去演示初善法、中善法、后善法,去演示那具足文义之法,去宣说纯粹圆满清静的梵行!若有众生少染尘垢,会因不闻法而衰微,他们将能晓悟正法。同样,众比丘,六年之后,当返回槃头婆提都城,演说具足戒律仪。’

“于是,众比丘,大部分比丘都在那一天去各地行游了。

27.“众比丘,那时候在瞻部洲有八万四千居所。一年过去时,诸天宣告:‘诸位阁下,一年已过,还剩五年。五年之后,当至槃头婆提都城宣说具足戒律仪。’

“两年过去时,诸天宣告:‘诸位阁下,两年已过,还剩四年。四年之后,当至槃头婆提都城宣说具足戒律仪。’

“三年过去时,诸天宣告:‘诸位阁下,三年已过,还剩三年。三年之后,当至槃头婆提都城宣说具足戒律仪。

“四年过去时,诸天宣告:‘诸位阁下,四年已过,还剩两年。两年之后,当至槃头婆提都城宣说具足戒律仪。

“五年过去时,诸天宣告:‘诸位阁下,五年已过,还剩一年。一年之后,当至槃头婆提都城宣说具足戒律仪。’

“六年过去时,诸天宣告:‘诸位阁下,六年已过,是时候去槃头婆提都城(听)宣说具足戒律仪了。’

“于是,众比丘,那些比丘,有些借自己的神通力,另一些借助诸天的神通力,一日之内便至槃头婆提都城,为(听)宣说具足戒律仪。

28.“在那里,众比丘,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向比丘僧团如是宣说具足戒律仪:

‘苦行忍第一,

佛说涅槃最。

害人不为僧,

扰他非沙门。’

‘一切恶莫作,

一切善奉行,

净化于自心,

此是诸佛语。’

‘不得加伤害,

严守解脱律。

少食舍身贪,

有行幽隐处。47

精勤高尚心,

诸佛如是教。’

29.“众比丘,一时我住在乌迦吒城48幸福林的沙罗王树下。众比丘,我至一僻静地宴坐时,心生起如此考虑:除外净居天的居处,没有易得的有情居所49我从前于漫漫长时中不曾住过。我何不前往净居天神处?

“于是,我犹如大力士伸展开手臂,又屈起手臂之倾,我如此从乌迦吒村幸福林的沙罗王树下消失,出现在无烦天神中。众比丘,数千天众来到我这里,来到后,向我礼敬,然后站立在一旁。众比丘,站立在一边的众天神对我说了这番话:

“‘阁下,自此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出生于世间。阁下,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刹帝利出身,生于刹帝利家族。阁下,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族姓乔陈如。阁下,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寿量为八万岁。阁下,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紫葳树下成正觉。阁下,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一双声闻弟子,骞荼与提舍,最为贤善。阁下,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三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六百八十万比丘。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十万比丘。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有八万比丘。阁下,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三次声闻弟子的集会,所有人都是漏尽者。阁下,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有随侍比丘,名曰无忧,是最胜随侍。阁下,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其父是槃头王,王后槃头婆提,是他的生母。槃头王之都城是槃头婆提城。阁下,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如是出走,如是出家,如是精勤,如是成正觉,如是转法轮。阁下,我们曾在毗婆尸世尊处修梵行,摆脱了对各种欲的爱欲,转生在此处。’

30.“众比丘,数千天众(……)数百天数千天众来到我这里,来到后,向我礼敬,然后站立在一旁。众比丘,站立在一边的众天神对我说了这番话:

“‘阁下,于此贤劫中,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现已转生于世间。阁下,世尊刹帝利出身,生于刹帝利家族。阁下,世尊族姓乔达摩。阁下,世尊之寿量短、少、微,年逾百岁之人活得已是长久。阁下,世尊于菩提树下成正觉。阁下,世尊有一双声闻弟子,舍利子与目犍连,最为贤善。阁下,世尊有一次声闻弟子之集会,会上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阁下,世尊有一次声闻弟子的集会,所有人皆为漏尽者。阁下,世尊有随侍比丘,名日阿难,是最胜随侍。阁下,世尊父为净饭王,母妃王后摩耶,为其生母。都城是迦毗罗卫城。阁下,世尊如是出走,如是出家,如是精勤,如是成正觉,如是转法轮。阁下,我们在世尊处修梵行,摆脱了对各种欲的爱欲,转生在此处。’

31.“于是,众比丘,我与无烦诸天一起前往无热天神处。众比丘,我又与无烦天和无热天一起前往善现天神处。众比丘,我又与无烦天、无热天和善现天一起前往善见天神处。众比丘,我又与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和善见天一起前往色究竟天神处。众比丘,数千天众来到我这里,来到后,向我礼敬,然后站立在一旁。众比丘,站立在一边的众天神对我说了这番话:‘阁下,自此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出生于世。(……)

“众比丘,数千天众(……),数百天众来到我这里,来到后,向我礼敬,然后站立在一旁。众比丘,站立在一边的众天神对我说了这番话:‘阁下,于此贤劫中,世尊阿罗汉等正觉现已转生于世间。(……)’

33.“如此,众比丘,如来确实善通达法界。如来通过对法界的善通达,能忆念起那些已涅槃、已断障碍、已断道、已灭尽轮回、已渡一切苦的过去诸佛,忆念起他们的出生、姓名、家族、寿量,忆念起他们的一双声闻弟子,以及声闻弟子的集会,即‘那些世尊有如是生,那些世尊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住,如是解脱。’”世尊说完这番话

世尊说完这番话,众比丘心意喜悦,欢喜奉行世尊所说。

《大本经》终。


  1. 本经相当于《长阿含》中之《大本经》。 

  2. 花林窟:Karerikuṭikā,古译名。窟:kuṭika,寮房。“花林窟”为祗树给孤独园的四大寮房之一。 

  3. 毗婆尸:Vipassin,古音译,意为“胜观”。 

  4. 尸弃:Sikhin,古音译名,意为“有髻”。 

  5. 毗舍婆:Vessabhū,古音译名,意为“遍一切自在”。 

  6. 拘楼孙:Kakusandha,古音译,意为“所应断已断”。 

  7. 拘那含:konāgamana,古音译名,意为“金色仙”。 

  8. 迦叶:Kassapa,古音译名,意为“饮光”。 

  9. 乔陈如:koṇḍañña,古音译名“憍陈如”等。 

  10. 百岁或稍近百岁:vassasataṃ appaṃ vā bhiyyo. 据疏(Sv.2.10),即vīsaṃ vā tiṃsaṃ vā,120岁或130岁。《长阿含》卷1(CBETA,T01,no.1,p.2,a7-8)则作“人寿百岁,少出多减。” 

  11. 树名,采用现代译法,下同。 

  12. 骞荼与提舍:Kaṇḍa-tissa,古音译名,下同。 

  13. 阿毗浮与三婆婆:Abhibhū-sambhava. 

  14. 扶游与郁多罗:Soṇ-uttara. 古译名,例如《长阿含》卷1(CBETA,T01,no.1,p.3,a9)。 

  15. 毗楼与萨尼:Vidhūra-sañjīva. 

  16. 舒槃那与郁多罗:Bhiyyos-uttara. 

  17. 提舍与婆罗堕:Tissa-Bhāradvāja. 

  18. 舍利子与目犍连:Sāriputta-moggallāna. 

  19. 《长阿含》作“十六万八千”(CBETA,T01,no.1,p.2,b22-23)。 

  20. 无忧:Asoka. 

  21. 安和生:Sotthija,古译“安和”(CBETA,TO1,no.1,p.3,a18)。 

  22. 槃头:Bandhumant. 

  23. 槃头婆提:Bandhumatī. 

  24. 明相:Aruṇa. 

  25. 光曜:Pabhāvatī. 

  26. 善灯:Suppatīta. 

  27. 称戒:Yasavatī. 

  28. 火授:Aggidatta. 

  29. 善枝:Vīsākhā. 

  30. 祀授:Yaññadatta. 

  31. 善胜:Uttarā. 

  32. 梵赐:Brahmadatta. 

  33. 财主:Dhanavatī. 

  34. 净饭王:Suddhodana. 

  35. 摩耶:Māyā. 

  36. 从宴坐起:paṭisallānā vuṭṭhito。遵古译。“宴”即“宴默”。觉音注:Sv.2.427,Paṭisallānā vuṭṭhito ti ekībhāvā vuṭṭhito.从宴坐起,即从心一境性(即禅定)起。 

  37. 据觉音注:Sv.2.476,Tirokucchigatan ti antokucchigataṃ. 

  38. 此处,Kāsika意为“出产自Kāsi的”。Kāsi,音译“迦尸”,印度十六大国之一。Kāsika vattha,出产自迦尸国的布料,即迦尸布。 

  39. 以下详见《三十二相经》。 

  40. 依觉音注释,本段在解释“毗婆尸”称谓的起源。毗婆尸:vipassin,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不瞬而观。凡人眨眼时,一会儿昏黑,一会儿明亮,看不清楚。而毗婆尸佛没有这个问题。二是指能辨析是非。 

  41. 觉音注:Sv.2.455,Bhoggan ti khandhe,kaṭiyaṃ,jāṇūsūti tīsu ṭhānesu bhoggavaṅkaṃ. “弯曲”指肩、腰、膝三处弯曲。 

  42. 遵古译。 

  43. “各乐所求,各务所习”取自古译,见《长阿含》卷1(CBETA,T01,no.1,p.8,b18-19)。从上下文看。“所求”,“所习”皆缘ālaya而译出。Ālaya即音译“阿赖耶”,有“执著”、“处所”之意义。瑜伽行派常引此句证明阿赖耶识存在。但按照觉音的理解,此处“阿赖耶”指五欲。 

  44. 暗蕴:tamokhandha。觉音注:Sv.2.465,Tamokhandhena āvuṭā ti avijjārāsinā ajjhotthaṭā. 为暗蕴所覆,意为:为无明聚所遮蔽。 

  45. 此菩提树(bodhirukkha)特指佛在其下觉悟之树,而非泛指一般的菩提树(assattha)。 

  46. “具足戒”对应原文pātimokkha,又有古译作“别解脱律仪”等。这里取《长阿含》的译法,例见《长阿含》卷1(CBETA,T01,no.1,p.10,a3)。 

  47. 这首偈颂中有十分流行的佛教说教,例如《法句经》有类似的句子:“观行忍第一,佛说泥洹最。舍罪作沙门,无娆害于彼。不娆亦不恼,如戒一切持。少食舍身贪,有行幽隐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里考虑到古译“少食舍身贪,有行幽隐处”句与巴利原文意义基本吻合,故采用了古译,见《法句经》卷2(CBETA,T04,no.210,p.567,a28)。 

  48. 乌迦吒:ukkaṭṭhā,见本书《阿摩昼经》。 

  49. 有情居:sattāvāsa,取玄奘所用术语。印度古代宗教的轮回说,天神、人都属于“有情”范畴。“有情”不仅指人类,包含范围更加广泛的众生。净居天神的居所具有特点:“设生彼天,则不还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