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六处集》共包括十部经,分别为《教诫给孤独长者经》《教诫阐那经》《教诫富楼那经》《教诫难陀迦经》《小教诫罗睺罗经》《六六经》《大六处经》《频头城经》《托钵食清净经》和《感官修习经》。
第一部《教诫给孤独长者经》中,舍利弗尊者教导身患重病的居家者给孤独长者应该不执著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感受、六要素、五蕴、空无边处、识无边处、非想非非想处、此世、彼世、意所见、所闻、所思、所识、所得、所求、所随求、所随行以及依赖所有这些的识。由此,给孤独长者死后再生于兜率天,来到佛陀面前赞叹舍利弗尊者。
第二部《教诫阐那经》中,患重病的阐那尊者因身体的极度痛苦想要放弃生命,于是舍利弗尊者教导阐那尊者应时时作意,无所依则无动摇,无动摇则轻安,有轻安则无意向,无意向则无来去,无来去则无死生,无死生则无此界、无彼界、无二者之间。此就是苦的终极。虽然阐那尊者最终放弃了生命,但是佛陀指出其是无罪过。
第三部《教诫富楼那经》中,首先应富楼那尊者的请求,佛陀简单教导了针对具有欢喜、可爱、可意、喜爱、伴随欲、为贪所染的六根所识法,如果对其非常欢喜、非常满意、一直执著,欢喜就会生起,欢喜生起则苦生起,反之欢喜生灭尽则苦灭尽。然后,佛陀针对富楼那尊者在所去之处将要遇到的障碍进行提问,富楼那尊者以无畏和慈悲之心进行了回答。
第四部《教诫难陀迦经》中,应比丘尼的请求,佛陀指派难陀迦尊者前去说法。难陀迦尊者两次说法内容相同,即针对六根、六境的无常和苦进行教导,并教诫应修习七觉支。听闻第一次说法,比丘尼众虽然满意法,但是思维不圆满。听闻第二次说法,比丘尼则到达思维的圆满,获得最低果位者也是预流果。
第五部《小教诫罗睺罗经》中,对于已经堪受解脱法的罗睺罗尊者,佛陀教导更进一步的烦恼灭尽法,指出应于六根、六境、六识、六触以及因六触而生起的受、想、行、识,正确认知其无常、苦、必然变异,从而厌离。因厌离而离贪,因离贪而解脱。于解脱生起获得解脱之智。本经的最后,罗睺罗尊者无取著,心从诸漏解脱。在一旁听法的数千天神也生起离尘、离垢的法眼。
第六部《六六经》中,佛陀首先简略教导比丘应知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应修习六感受身,应知六渴爱身。进而指出令有身生起和灭尽的行道。依六根、六境而六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乐、苦、非苦非乐的感受生起。佛陀教诫比丘只有舍弃贪随烦恼、嗔随烦恼、无明随烦恼,舍弃无明,生起明,则可以于现世成为苦的终结者。
第七部《大六处经》中,佛陀向比丘众讲述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大六处。指出,非如实知、如实见此大六处者,将于此大六处生起贪着,进而走向五取蕴的集聚。相反,如实知、如实见此大六处者,于此大六处则不会生起贪着,将来五取蕴不集聚。
第八部《频头城经》中,佛陀阐述了沙门、婆罗门获得尊敬、尊重、恭敬、供养的标准。那些于六根所识未脱离贪、嗔、痴,于内未有寂静心,依身、语、意而行正与邪的沙门、婆罗门不应受到尊敬、尊重、恭敬、供养;而那些于六根所识已经脱离贪、嗔、痴,于内有寂静心,依身、语、意而行正行的沙门、婆罗门则应受到尊敬、尊重、恭敬、供养。
第九部《托钵食清净经》中,佛陀向舍利弗尊者说示了比丘在进入村落托钵乞食时,应如何保持清净的方法。即当欲望、贪婪、嗔怒、愚痴、障碍等恶不善法由心生起时,应如实对其加以省察、舍断。接着,佛陀又向舍利弗尊者说示了断除五种妙欲、五蓋,进而通过修习三十七道品、止观,最终实现解脱的道路。
第十部《感官修习经》中,针对帕罗西维耶为其弟子所教授的“不以眼观色,不以耳闻声”的错误方法,佛陀为阿难陀等说示了圣律中有关感官修习的方法。即当感官因接触外境而生起各种分别时,比丘应如实加以思考、知晓,其有为、粗糙、依缘而起,由此可到达寂静,安住于有舍、具念、正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