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第六、六六经(Chachakkasuttam)

420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附近的祇陀林给孤独园。

在此,佛陀对比丘众说道:“诸比丘。”

“尊师。”彼比丘众应诺佛陀。

佛陀如下说道:“诸比丘,我为你们教导初善、中善、后善、有内容、有形式的法,完整圆满、清净、令梵行明晰,此即是六六法。你们仔细听,充分作意。我来说。”

“遵命,尊师。”彼比丘众应诺佛陀。

佛陀如下说道:“应知六内处、应知六外处、应知六识身、应知六触身、应修习六感受身、应知六渴爱身。”

421 “‘应知六内处。’像这样,此是所说。此是依何而说?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应知六内处。’像这样,此是所说。此就是依这个而说。

‘应知六外处。’像这样,此是所说。此是依何而说?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应知六外处。’像这样,此是所说。此就是依这个而说。”

‘应知六识身。’像这样,此是所说。此是依何而说?依眼和色而眼识生起、依耳和声而耳识生起、依鼻和香而鼻识生起、依舌和味而舌识生起、依身和触而身识生起、依意和法而意识生起。‘应知六识身。’像这样,此是所说。此就是依这个而说。

‘应知六触身。’像这样,此是所说。此是依何而说?依眼和色而眼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依耳和声而耳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依鼻和香而鼻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依舌和味而舌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依身和触而身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依意和法而意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应知六触身。’像这样,此是所说。此就是依这个而说。

‘应修习六感受身。’像这样,此是所说。此是依何而说?依眼和色而眼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感受;依耳和声而耳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感受;依鼻和香而鼻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感受;依舌和味而舌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感受;依身和触而身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感受;依意和法而意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感受。‘应修习六感受身。’像这样,此是所说。此就是依这个而说。

‘应知六渴爱身。’像这样,此是所说。此是依何而说?依眼和色而眼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感受,以感受为缘而有渴爱;依耳和声而耳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感受,以感受为缘而有渴爱;依鼻和香而鼻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感受,以感受为缘而有渴爱;依舌和味而舌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感受,以感受为缘而有渴爱;依身和触而身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感受,以感受为缘而有渴爱;依意和法而意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感受,以感受为缘而有渴爱。‘应知六渴爱身。’像这样,此是所说。此就是依这个而说。”

422 “‘眼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眼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眼是我。’像这样,眼是无我。

‘色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色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色是我。’像这样,眼是无我,色是无我。

‘眼识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眼识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眼识是我。’像这样,眼是无我,色是无我,眼识是无我。

‘眼触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眼触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眼触是我。’像这样,眼是无我,色是无我,眼识是无我,眼触是无我。

‘感受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感受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感受是我。’像这样,眼是无我,色是无我,眼识是无我,眼触是无我,感受是无我。

‘渴爱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渴爱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渴爱是我。’像这样,眼是无我,色是无我,眼识是无我,眼触是无我,感受是无我,渴爱是无我。”

423 “同样,‘耳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耳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耳是我。’像这样,耳是无我。

‘声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声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声是我。’像这样,耳是无我,声是无我。

耳识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耳识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耳识是我。’像这样,耳是无我,声是无我,耳识是无我。

‘耳触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耳触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耳触是我。’像这样,耳是无我,声是无我,耳识是无我,耳触是无我。

‘感受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感受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感受是我。’像这样,耳是无我,声是无我,耳识是无我,耳触是无我,感受是无我。

‘渴爱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渴爱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渴爱是我。’像这样,耳是无我,声是无我,耳识是无我,耳触是无我,感受是无我,渴爱是无我。

同样,‘鼻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鼻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鼻是我。’像这样,鼻是无我。

‘香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香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香是我。’像这样,鼻是无我,香是无我。

鼻识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鼻识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鼻识是我。’像这样,鼻是无我,香是无我,鼻识是无我。

‘鼻触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鼻触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鼻触是我。’像这样,鼻是无我,香是无我,鼻识是无我,鼻触是无我。

‘感受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感受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感受是我。’像这样,鼻是无我,香是无我,鼻识是无我,鼻触是无我,感受是无我。

‘渴爱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渴爱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渴爱是我。’像这样,鼻是无我,香是无我,鼻识是无我,鼻触是无我,感受是无我,渴爱是无我。

同样,‘舌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舌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舌是我。’像这样,舌是无我。

‘味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味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味是我。’像这样,舌是无我,味是无我。

‘舌识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舌识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舌识是我。’像这样,舌是无我,味是无我,舌识是无我。

‘舌触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舌触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舌触是我。’像这样,舌是无我,味是无我,舌识是无我,舌触是无我。

‘感受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感受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感受是我。’像这样,舌是无我,味是无我,舌识是无我,舌触是无我,感受是无我。

‘渴爱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渴爱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渴爱是我。’像这样,舌是无我,味是无我,舌识是无我,舌触是无我,感受是无我,渴爱是无我。

同样,‘身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身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身是我。’像这样,身是无我。

‘触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触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触是我。’像这样,身是无我,触是无我。

‘身识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身识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身识是我。’像这样,身是无我,触是无我,身识是无我。

‘身触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身触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身触是我。’像这样,身是无我,触是无我,身识是无我,身触是无我。

‘感受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感受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感受是我。’像这样,身是无我,触是无我,身识是无我,身触是无我,感受是无我。

‘渴爱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渴爱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渴爱是我。’像这样,身是无我,触是无我,身识是无我,身触是无我,感受是无我,渴爱是无我。

同样,‘意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意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意是我。’像这样,意是无我。

‘法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法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法是我。’像这样,意是无我,法是无我。

‘意识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意识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意识是我。’像这样,意是无我,法是无我,意识是无我。

‘意触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意触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意触是我。’像这样,意是无我,法是无我,意识是无我,意触是无我。

‘感受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感受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感受是我。’像这样,意是无我,法是无我,意识是无我,意触是无我,感受是无我。

‘渴爱是我。’如果这样说,则与之不相符。了知渴爱的亦生亦灭。了知其亦生亦灭者,就能如此到达:‘我的我亦生亦灭。’因此,与之不相符:‘渴爱是我。’像这样,意是无我,法是无我,意识是无我,意触是无我,感受是无我,渴爱是无我。”

424 “诸比丘,此为令有身生起的行道:认为眼‘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色‘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眼识‘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眼触‘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感受‘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渴爱‘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

认为耳‘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声‘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耳识‘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耳触‘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感受‘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渴爱‘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

认为鼻‘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香‘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鼻识‘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鼻触‘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感受‘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渴爱‘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

认为舌‘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味‘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舌识‘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舌触‘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感受‘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渴爱‘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

认为身‘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触‘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身识‘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身触‘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感受‘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渴爱‘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

认为意‘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法‘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意识‘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意触‘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感受‘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认为渴爱‘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

诸比丘,此为令有身灭尽的行道:认为眼‘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色‘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眼识‘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眼触‘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感受‘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渴爱‘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

认为耳‘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声‘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耳识‘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耳触‘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感受‘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渴爱‘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

认为鼻‘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香‘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鼻识‘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鼻触‘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感受‘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渴爱‘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

认为舌‘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味‘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舌识‘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舌触‘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感受‘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渴爱‘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

认为身‘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触‘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身识‘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身触‘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感受‘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渴爱‘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

认为意‘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法‘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意识‘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意触‘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感受‘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认为渴爱‘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

425 “诸比丘,依眼和色而眼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乐、苦、非苦非乐的感受生起。彼接触乐感受者非常欢喜、非常满意、一直执著,其贪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接触苦感受者悲伤、疲惫、哭泣、哭嚎、精神错乱,其嗔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接触非苦非乐感受者,对于该感受的生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不了知,其无明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诸比丘,不舍弃对于乐感受的贪随烦恼,不除去对于苦感受的嗔随烦恼,不断绝对于非苦非乐感受的无明随烦恼,不舍弃无明,不生起明,想于现世成为苦的终结者,不存在这样的道理。

诸比丘,依耳和声而耳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乐、苦、非苦非乐的感受生起。彼接触乐感受者非常欢喜、非常满意、一直执著,其贪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接触苦感受者悲伤、疲惫、哭泣、哭嚎、精神错乱,其嗔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接触非苦非乐感受者,对于该感受的生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不了知,其无明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诸比丘,不舍弃对于乐感受的贪随烦恼,不除去对于苦感受的嗔随烦恼,不断绝对于非苦非乐感受的无明随烦恼,不舍弃无明,不生起明,想于现世成为苦的终结者,不存在这样的道理。

依鼻和香而鼻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乐、苦、非苦非乐的感受生起。彼接触乐感受者非常欢喜、非常满意、一直执著,其贪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接触苦感受者悲伤、疲惫、哭泣、哭嚎、精神错乱,其嗔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接触非苦非乐感受者,对于该感受的生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不了知,其无明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诸比丘,不舍弃对于乐感受的贪随烦恼,不除去对于苦感受的嗔随烦恼,不断绝对于非苦非乐感受的无明随烦恼,不舍弃无明,不生起明,想于现世成为苦的终结者,不存在这样的道理。

依舌和味而舌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乐、苦、非苦非乐的感受生起。彼接触乐感受者非常欢喜、非常满意、一直执著,其贪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接触苦感受者悲伤、疲惫、哭泣、哭嚎、精神错乱,其嗔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接触非苦非乐感受者,对于该感受的生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不了知,其无明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诸比丘,不舍弃对于乐感受的贪随烦恼,不除去对于苦感受的嗔随烦恼,不断绝对于非苦非乐感受的无明随烦恼,不舍弃无明,不生起明,想于现世成为苦的终结者,不存在这样的道理。

依身和触而身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乐、苦、非苦非乐的感受生起。彼接触乐感受者非常欢喜、非常满意、一直执著,其贪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接触苦感受者悲伤、疲惫、哭泣、哭嚎、精神错乱,其嗔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接触非苦非乐感受者,对于该感受的生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不了知,其无明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诸比丘,不舍弃对于乐感受的贪随烦恼,不除去对于苦感受的嗔随烦恼,不断绝对于非苦非乐感受的无明随烦恼,不舍弃无明,不生起明,想于现世成为苦的终结者,不存在这样的道理。

依意和法而意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乐、苦、非苦非乐的感受生起。彼接触乐感受者非常欢喜、非常满意、一直执著,其贪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接触苦感受者悲伤、疲惫、哭泣、哭嚎、精神错乱,其嗔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接触非苦非乐感受者,对于该感受的生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不了知,其无明随烦恼就会随之增长。诸比丘,不舍弃对于乐感受的贪随烦恼,不除去对于苦感受的嗔随烦恼,不断绝对于非苦非乐感受的无明随烦恼,不舍弃无明,不生起明,想于现世成为苦的终结者,不存在这样的道理。”

426 “诸比丘,依眼和色而眼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乐、苦、非苦非乐的感受生起。彼接触乐感受者非常不欢喜、非常不满意、一直不执著,其贪随烦恼不随之增大。接触苦感受者不悲伤、不疲惫、不哭泣、不哭嚎、不精神错乱,其嗔随烦恼不随之增大。接触非苦非乐感受者,对于该感受的生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了知,其无明随烦恼不随之增大。诸比丘,舍弃对于乐感受的贪随烦恼,除去对于苦感受的嗔随烦恼,断绝对于非苦非乐感受的无明随烦恼,舍弃无明,生起明,想于现世成为苦的终结者,存在这样的道理。

诸比丘,依耳和声而耳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乐、苦、非苦非乐的感受生起。彼接触乐感受者非常不欢喜、非常不满意、一直不执著,其贪随烦恼不随之增大。接触苦感受者不悲伤、不疲惫、不哭泣、不哭嚎、不精神错乱,其嗔随烦恼不随之增大。接触非苦非乐感受者,对于该感受的生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了知,其无明随烦恼不随之增大。诸比丘,舍弃对于乐感受的贪随烦恼,除去对于苦感受的嗔随烦恼,断绝对于非苦非乐感受的无明随烦恼,舍弃无明,生起明,想于现世成为苦的终结者,存在这样的道理。

依鼻和香而鼻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乐、苦、非苦非乐的感受生起。彼接触乐感受者非常不欢喜、非常不满意、一直不执著,其贪随烦恼不随之增大。接触苦感受者不悲伤、不疲惫、不哭泣、不哭嚎、不精神错乱,其嗔随烦恼不随之增大。接触非苦非乐感受者,对于该感受的生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了知,其无明随烦恼不随之增大。诸比丘,舍弃对于乐感受的贪随烦恼,除去对于苦感受的嗔随烦恼,断绝对于非苦非乐感受的无明随烦恼,舍弃无明,生起明,想于现世成为苦的终结者,存在这样的道理。

依舌和味而舌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乐、苦、非苦非乐的感受生起。彼接触乐感受者非常不欢喜、非常不满意、一直不执著,其贪随烦恼不随之增大。接触苦感受者不悲伤、不疲惫、不哭泣、不哭嚎、不精神错乱,其嗔随烦恼不随之增大。接触非苦非乐感受者,对于该感受的生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了知,其无明随烦恼不随之增大。诸比丘,舍弃对于乐感受的贪随烦恼,除去对于苦感受的嗔随烦恼,断绝对于非苦非乐感受的无明随烦恼,舍弃无明,生起明,想于现世成为苦的终结者,存在这样的道理。

依身和触而身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乐、苦、非苦非乐的感受生起。彼接触乐感受者非常不欢喜、非常不满意、一直不执著,其贪随烦恼不随之增大。接触苦感受者不悲伤、不疲惫、不哭泣、不哭嚎、不精神错乱,其嗔随烦恼不随之增大。接触非苦非乐感受者,对于该感受的生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了知,其无明随烦恼不随之增大。诸比丘,舍弃对于乐感受的贪随烦恼,除去对于苦感受的嗔随烦恼,断绝对于非苦非乐感受的无明随烦恼,舍弃无明,生起明,想于现世成为苦的终结者,存在这样的道理。

依意和法而意识生起,三者结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乐、苦、非苦非乐的感受生起。彼接触乐感受者非常不欢喜、非常不满意、一直不执著,其贪随烦恼不随之增大。接触苦感受者不悲伤、不疲惫、不哭泣、不哭嚎、不精神错乱,其嗔随烦恼不随之增大。接触非苦非乐感受者,对于该感受的生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了知,其无明随烦恼不随之增大。诸比丘,舍弃对于乐感受的贪随烦恼,除去对于苦感受的嗔随烦恼,断绝对于非苦非乐感受的无明随烦恼,舍弃无明,生起明,想于现世成为苦的终结者,存在这样的道理。”

427 “如此见者、闻者的圣弟子于眼也厌离,于色也厌离,于眼识也厌离,于眼触也厌离,于感受也厌离,于渴爱也厌离。

同样,于耳也厌离,于声也厌离,于耳识也厌离,于耳触也厌离,于感受也厌离,于渴爱也厌离。

于鼻也厌离,于香也厌离,于鼻识也厌离,于鼻触也厌离,于感受也厌离,于渴爱也厌离。

于舌也厌离,于味也厌离,于舌识也厌离,于舌触也厌离,于感受也厌离,于渴爱也厌离。

于身也厌离,于触也厌离,于身识也厌离,于身触也厌离,于感受也厌离,于渴爱也厌离。

于意也厌离,于法也厌离,于意识也厌离,于意触也厌离,于感受也厌离,于渴爱也厌离。因厌离而离贪,因离贪而解脱。于解脱生起‘获得解脱’之智。了知‘生命已尽,梵行已毕,应作已作,无有再生’。”

此为佛陀所说。彼比丘众内心喜悦,欢喜佛陀所说。当在讲述此解脱法时,有六十位比丘无取著,心从诸漏解脱。

(六六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