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第十、要素分别经(Dhatuvibharigasuttam)

342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游化,逐渐进入王舍城,接近陶工跋迦婆所在的地方,靠近以后对陶工跋迦婆如下说道:“跋迦婆,如果你方便的话,能否让我在你的住处住一个晚上?”

“尊师,我是没有关系。只是有一位出家人先来到这里过夜。如果他愿意的话,尊师,您可以随意住。”

此时,名为普库萨提的善家子弟依止佛陀,依信仰而舍家出家。其先来到陶工的该住处过夜。于是,佛陀接近尊者普库萨提所在的地方,靠近以后对尊者普库萨提如下说道:“比丘,如果你方便的话,能否让我在此住处住一个晚上?”

“尊者,陶工的住处很大,尊者可以随意住。”

于是,佛陀进入陶工的住处,在一处准备好草坐具以后,结跏趺而坐,保持身体正直,于面前起念。于是,在夜晚的多数时间里佛陀都在安坐。尊者普库萨提亦于夜晚的多数时间里都在安坐。

这时,佛陀如下思考:“此善家子弟有敬信,具威仪。我来提问如何?”于是,佛陀对尊者普库萨提如下问道:“比丘,你是依止谁而出家的?谁是你的导师?你受持什么法?”

“尊者,有位释迦族出家的释迦子弟沙门乔达摩。而且,彼乔达摩尊者拥有如下赞誉之声:‘据此,彼佛陀乃是阿罗汉、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是依止彼世尊而出家。彼世尊是我的导师。我受持彼世尊的法。”

“那么,比丘,阿罗汉、正等觉者的彼世尊现在住在哪里?”

“尊者,在北方有个名为舍卫城的城市。阿罗汉、正等觉者的彼世尊现在住在那里。”

“那么,比丘,你曾经见过彼世尊吗?或者见到以后会认识吗?”

“尊者,我没有见过彼世尊,即使见到,我也不会认识。”

于是,佛陀如下思考:“此善家子弟是依止我而出家的。我为其说法如何?”于是,佛陀对尊者普库萨提说道:“比丘,我为你说法。你仔细听,充分作意。我来说。”

“好的,尊者。”尊者普库萨提应诺佛陀。佛陀如下说道:

343 “比丘,此人是六要素、六触处、十八意伺察、四住立处,于此住立,妄念的流淌不生起,妄念的流淌不生起时,被称为贤者寂静。不应放逸慧,应守护谛,应增修舍,其应学习寂止。此就是要素分别的总说。”

344 “‘比丘,此人是六要素。’像这样,此是所说。此是依何而说?比丘,地要素、水要素、火要素、风要素、空要素、识要素。‘比丘,此人是六要素。’像这样,此是所说。此就是依这个而说。”

345 “‘比丘,此人是六触处。’像这样,此是所说。此是依何而说?比丘,眼触处、耳触处、鼻触处、舌触处、身触处、意触处。‘比丘,此人是六触处。’像这样,此是所说。此就是依这个而说。”

346 “‘比丘,此人是十八意伺察。’像这样,此是所说。此是依何而说?

以眼观色,伺察喜状态的色,伺察忧状态的色,伺察舍状态的色。

以耳闻声,伺察喜状态的声,伺察忧状态的声,伺察舍状态的声。

以鼻嗅香,伺察喜状态的香,伺察忧状态的香,伺察舍状态的香。

以舌品味,伺察喜状态的味,伺察忧状态的味,伺察舍状态的味。

以身接触所触,伺察喜状态的触,伺察忧状态的触,伺察舍状态的触。

以意识法,伺察喜状态的法,伺察忧状态的法,伺察舍状态的法。

像这样就是六喜伺察、六忧伺察、六舍伺察。‘比丘,此人是十八意伺察。’像这样,此是所说。此就是依这个而说。”

347 “‘比丘,此人是四住立处。’像这样,此是所说。此是依何而说?

慧住立处、谛住立处、舍住立处、寂止住立处。

‘比丘,此人是四住立处。’像这样,此是所说。此就是依这个而说。”

348 “‘不应放逸慧,应守护谛,应增修舍,其应学习寂止。’像这样,此是所说。此是依何而说?

比丘,如何是不放逸慧?比丘,有此六要素,即地要素、水要素、火要素、风要素、空要素、识要素。”

349 “比丘,何为地要素?地要素有内部者,有外部者。比丘,何为内部地要素?任何各自内部的粗、硬性所执取者,例如,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肉、筋、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胸膜、脾脏、肺脏、肠子、肠间膜、胃中物、大便,以及其他任何各自内部的粗、硬性所执取者,比丘,此被称为内部地要素。内部地要素以及外部地要素,其就是地要素。‘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应该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像这样,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对地要素厌恶,让心从地要素远离。”

350 “比丘,那么,何为水要素?水要素有内部者,有外部者。比丘,何为内部水要素?各自内部的水、水性所执取者,例如,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水、脂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小便,以及其他任何各自内部的水、水性所执取者,比丘,此被称为内部水要素。内部水要素以及外部水要素,其就是水要素。‘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应该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像这样,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对水要素厌恶,让心从水要素远离。”

351 “比丘,那么,何为火要素?火要素有内部者,有外部者。比丘,何为内部火要素?各自内部的火、火性所执取者,例如,依此而加热,依此而老化,依此而烧灼,依此而将所食、所饮、所嚼、所品的东西均等消化,以及其他任何各自内部的火、火性所执取者,比丘,此被称为内部火要素。内部火要素以及外部火要素,其就是火要素。‘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应该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像这样,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对火要素厌恶,让心从火要素远离。”

352 “比丘,那么,何为风要素?风要素有内部者,有外部者。比丘,何为内部风要素?各自内部的风、风性所执取者,例如,上行风、下行风、腔内风、腔外风、各肢体上的随行风、入息、出息,这些各自内部的风、风性所执取者。比丘,此被称为内部风要素。内部风要素以及外部风要素,其就是风要素。‘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应该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像这样,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对风要素厌恶,让心从风要素远离。”

353 “比丘,那么,何为空要素?空要素有内部者,有外部者。比丘,何为内部空要素?各自内部的空、空性所执取者,例如,耳孔、鼻孔、口腔,依此而食用所食、所饮、所嚼、所品的东西,依此而所食、所饮、所嚼、所品的东西停留,依此而所食、所饮、所嚼、所品的东西从下方出去,以及其他任何各自内部的空、空性、空无、空无性、空虚、空虚性,不为血肉所触、所执取者。比丘,此被称为内部空要素。内部空要素以及外部空要素,其就是空要素。‘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应该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像这样,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对空要素厌恶,让心从空要素远离。”

354 “进而,仅剩下遍净、净白的识。那么,依此识了知什么?了知乐,了知苦,了知非苦非乐。比丘,通过感受乐的触生起乐的感受。其感受乐的感受,深知‘我感受乐的感受。’深知‘由于感受乐的触消失,与之相应的感受,即通过感受乐的触所生起的乐的感受,其消失,其寂灭。’”

355 “比丘,通过感受苦的触生起苦的感受,其感受苦的感受,深知‘我感受苦的感受。’深知‘由于感受苦的触消失,与之相应的感受,即通过感受苦的触所生起的苦的感受,其消失,其寂灭。’”

356 “比丘,通过感受非苦非乐的触生起非苦非乐的感受,其感受非苦非乐的感受,深知‘我感受非苦非乐的感受。’深知‘由于感受非苦非乐的触消失,与之相应的感受,即通过感受非苦非乐的触所生起的非苦非乐的感受,其消失,其寂灭。’”

357 “比丘,例如,由于两根木棒相互摩擦,热生起,火生起。又由于两根木棒分离、离开,与之相应的热,其消失,其寂灭。正像这样,比丘,通过感受乐的触生起乐的感受。其感受乐的感受,深知‘我感受乐的感受。’深知‘由于感受乐的触消失,与之相应的感受,即通过感受乐的触所生起的乐的感受,其消失,其寂灭。’”

358 “比丘,通过感受苦的触生起苦的感受,其感受苦的感受,深知‘我感受苦的感受。’深知‘由于感受苦的触消失,与之相应的感受,即通过感受苦的触所生起的苦的感受,其消失,其寂灭。’”

359 “比丘,通过感受非苦非乐的触生起非苦非乐的感受,其感受非苦非乐的感受,深知‘我感受非苦非乐的感受。’深知‘由于感受非苦非乐的触消失,与之相应的感受,即通过感受非苦非乐的触所生起的非苦非乐的感受,其消失,其寂灭。’”

360 “进而,仅剩下遍净、净白的舍,柔软、堪任、光耀。例如,比丘,熟练的金匠或金匠的徒弟准备炉灶。准备好炉灶以后在炉灶口点火。在炉灶口点上火以后用镊子夹起黄金从炉灶口投入,不时地对其鼓风,不时地注入水,不时地观察。充分鼓风以后,该黄金的杂秽被剔除、被清除、被灭除,变得柔软、堪任、光耀,为此可以做成想要的装饰品,或手镯,或耳环,或项链,或发簪,随心所欲完成制作。正像这样,比丘,进而,仅剩下遍净、净白的舍,柔软、堪任、光耀。”

361 “其如此深知:‘我将如此遍净、如此净白的舍集中于空无边处,修习其随法之心。像这样,我可以长久、长期地依止、执取此舍而住立。

我将如此遍净、如此净白的舍集中于识无边处,修习其随法之心。像这样,我可以长久、长期地依止、执取此舍而住立。

我将如此遍净、如此净白的舍集中于无所有处,修习其随法之心。像这样,我可以长久、长期地依止、执取此舍而住立。

我将如此遍净、如此净白的舍集中于非想非非想处,修习其随法之心。像这样,我可以长久、长期地依止、执取此舍而住立。’”

362 “其如此深知:“我将如此遍净、如此净白的舍集中于空无边处,修习其随法之心,那么,此就是被造作。

我将如此遍净、如此净白的舍集中于识无边处,修习其随法之心,那么,此就是被造作。

我将如此遍净、如此净白的舍集中于无所有处,修习其随法之心,那么,此就是被造作。

我将如此遍净、如此净白的舍集中于非想非非想处,修习其随法之心,那么,此就是被造作。’

为了存在或非存在,其不造作,亦不思维。其为了存在或非存在,不造作,亦不思维,从而不取著于任何世间。不取著而不恐怖。不恐怖而自我般涅槃。了知‘生命已尽,梵行已毕,应作已作,无有再生’。”

363 “其感受乐的感受,深知‘此无常’。深知‘不执著’。深知‘不欢喜’。

其感受苦的感受,深知‘此无常’。深知‘不执著’。深知‘不欢喜’。

其感受非苦非乐的感受,深知‘此无常’。深知‘不执著’。深知‘不欢喜’。

364 “其感受乐的感受,感受对其的离缚。其感受苦的感受,感受对其的离缚。其感受非苦非乐的感受,感受对其的离缚。

其全身感受着感受,深知‘我全身感受着感受’。其尽形寿感受着感受,深知‘我尽形寿感受着感受’。深知‘身体坏灭,死后,寿命灭尽以后,此处的所有感受都将不被欢喜,变得冷静’。”

365 “例如,比丘,依靠油,依靠灯芯,灯火燃烧。当彼油或灯芯燃尽,又无其他补给时,无补给者熄灭。正像这样,比丘,全身感受着感受,深知‘我全身感受着感受’。其尽形寿感受着感受,深知‘我尽形寿感受着感受’。深知‘身体坏灭,死后,寿命灭尽以后,此处的所有感受都将不被欢喜,变得冷静’。因此,如此具足的比丘则成为依此最高慧处具足之人。之所以这样说,比丘,是因为此是最上圣慧,即此是一切苦灭尽的智。”

366 “因此,对于他,其解脱是于谛住立者、不动者。之所以这样说,比丘,是因为虚妄法,其就是虚妄,非虚妄法的涅槃,其就是谛。因此,如此具足的比丘则成为依此最高谛处具足之人。之所以这样说,比丘,是因为此是最上圣谛,即此是非虚妄法的涅槃。”

367 “曾经的彼无智之人获得、受持生存所依。这些被舍弃,如同根被破坏的多罗树不再生长,不再生存,将来不会再生。像这样,比丘成为依此最高舍处具足之人。之所以这样说,比丘,是因为此是最上圣舍,即此是对生存所依的全部舍弃。”

368 “曾经的彼无智之人贪欲、贪求、贪著。这些被舍弃,如同根被破坏的多罗树不再生长,不再生存,将来不会再生。

曾经的彼无智之人嗔恚、嗔恨、愤恨。这些被舍弃,如同根被破坏的多罗树不再生长,不再生存,将来不会再生。

曾经的彼无智之人无明、愚钝。这些被舍弃,如同根被破坏的多罗树不再生长,不再生存,将来不会再生。

像这样,比丘成为依此最高寂止处具足之人。之所以这样说,比丘,是因为此是最上圣寂止,即此是对贪嗔痴的全部舍弃。

‘不应放逸慧,应守护谛,应增修舍,其应学习寂止。’像这样,此是所说。此就是依这个而说。”

369 “‘于此住立,妄念的流淌不生起,妄念的流淌不生起时,被称为贤者寂静。’像这样,此是所说。此是依何而说?

比丘,‘有我’,此是妄念。‘此是我’,此是妄念。‘我将有’,此是妄念。‘我将无’,此是妄念。‘我成为有色者’,此是妄念。‘我成为无色者’,此是妄念。‘我成为有想者’,此是妄念。‘我成为无想者’,此是妄念。‘我成为非有想又非无想者’,此是妄念。比丘,妄念是病,妄念是毒瘤,妄念是箭。比丘,彼超越所有妄念者,就被称为‘贤者寂静’。比丘,贤者寂静不再生,不老,不死,不动摇,不羡慕。之所以这样说,比丘,是因为其没有再生,无再生者怎么会老?不老者怎么会死?不死者怎么会动摇?不动摇者怎么会羡慕?

‘于此住立,妄念的流淌不生起,妄念的流淌不生起时,被称为贤者寂静。’像这样,此是所说。此就是依这个而说。

比丘,你应把我所略讲的此要素分别加以受持。”

370 尊者普库萨提如下思考:“我见到的就是导师。我见到的就是善逝。我见到的就是正等觉者。”于是,从座位站起,一肩搭衣,顶礼佛陀双足,对佛陀如下说道:“尊师,我犯了罪,犯了罪的我是如此愚痴、如此昏昧、如此不善,因为我竟然对世尊以‘尊者’一词称呼。尊师,为了防护我的未来,请世尊接纳我所犯的此罪。”

“比丘,你的确犯了罪。你是如此愚痴、如此昏昧、如此不善,你竟然对我以‘尊者’一词称呼。既然你知道犯了罪,如法忏悔,那么,我们对你加以接纳。比丘,知道犯了罪,如法忏悔,获得了对未来的防护,此就是于圣人律上的继续增长。”

“尊师,请允许我在世尊面前获得具足戒。”

“比丘,那么,你衣钵是否具足?”

“尊师,我的衣钵不具足。”

“比丘,如来不为衣钵不具足者授具足戒。”

于是,尊者普库萨提欢喜、随喜佛陀所说以后,从座位站起,顶礼佛陀,右转而出,去寻求衣钵。然而,为了寻求衣钵而游走的尊者普库萨提被惊慌的牛夺去了生命。

众多比丘众接近佛陀所在的地方,靠近以后顶礼佛陀,然后坐于一旁。坐于一旁的彼比丘众对佛陀如下说道:“尊师,彼名为普库萨提的善家子弟曾得到世尊的简略教诫,他过世了。那么,他去了哪里?他的来世如何?”

“诸比丘,善家子弟普库萨提是贤者,是法随法的实践者,没有为了法而困挠我。诸比丘,善家子弟普库萨提因五下分束缚灭尽,是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从那个世界不再返还。”

此为佛陀所说。彼比丘众内心喜悦,欢喜佛陀所说。

(要素分别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