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第八、总说分别经(Uddesavibhangasuttam)

313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附近的祇陀林给孤独园。

在此,佛陀对比丘众说道:“诸比丘。”

“尊师。”彼比丘众应诺佛陀。

佛陀如下说道:“诸比丘,我为你们讲解总说分别。诸比丘,你们仔细听,充分作意。我来说。”

“遵命,尊师。”彼比丘众应诺佛陀。佛陀如下说道:

“诸比丘,比丘进行观察。进行观察者,其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诸比丘,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者,将来就不会有生、老、死等苦因的生起。”

此为佛陀所说。说完以后,善逝从座位站起,走入精舍。

314 佛陀离开后不久,彼比丘众中生起以下话题:“朋友,对于此段话,即‘诸比丘,比丘进行观察。进行观察者,其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诸比丘,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者,将来就不会有生、老、死等苦因的生起。’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座位站起,走入精舍。那么,究竟谁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

于是,彼比丘众如下思考:“彼摩诃迦旃延尊者为导师所称赞,为智慧的同修行者们所尊敬。摩诃迦旃延尊者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我们接近摩诃迦旃延尊者如何?靠近以后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询问此含义。”

于是,彼比丘众向尊者摩诃迦旃延所在的地方接近,靠近以后与尊者摩诃迦旃延互致问候,互致值得记忆的欢喜语言以后坐于一旁。坐于一旁的彼比丘众向尊者摩诃迦旃延如下说道:“迦旃延尊者,对于此段话,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座位站起,走入精舍,即‘诸比丘,比丘进行观察。进行观察者,其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诸比丘,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者,将来就不会有生、老、死等苦因的生起。’

迦旃延尊者,在世尊离开后不久,我们中间生起以下话题:‘朋友,对于此段话,即“诸比丘,比丘进行观察。进行观察者,其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诸比丘,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者,将来就不会有生、老、死等苦因的生起。”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座位站起,走入精舍。那么,究竟谁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于是,迦旃延尊者,我们如下思考:‘彼摩诃迦旃延尊者为导师所称赞,为智慧的同修行者们所尊敬。摩诃迦旃延尊者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我们接近摩诃迦旃延尊者如何?靠近以后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询问此含义。’请摩诃迦旃延尊者解释。”

315 “诸朋友,恰似一个寻找心材的人为了寻找心材而行走,看到具有心材的矗立的大树,却越过树根,越过树干,想在树叶上寻求心材。诸朋友与此相同。你们虽然在导师面前,却越过彼世尊,想向我寻求该含义。诸朋友,实际上,世尊了知应知,观见应见,是具眼者,是具智者,是具法者,是具梵者,是说者,是讲者,是意义的阐明者,是甘露的布施者,是法王,是如来。因此,你们应向世尊询问该含义,按照世尊的解释,如是加以受持。”

“的确如此,迦旃延尊者,世尊了知应知,观见应见,是具眼者,是具智者,是具法者,是具梵者,是说者,是讲者,是意义的阐明者,是甘露的布施者,是法王,是如来。因此,我们应向世尊询问该含义,按照世尊的解释,如是加以受持。然而,摩诃迦旃延尊者为导师所称赞,为智慧的同修行者们所尊敬。摩诃迦旃延尊者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请摩诃迦旃延尊者加以解释,不要有所负担。”

“既然如此,诸朋友,那么,你们仔细听,充分作意。我来说。”

“好,尊者。”彼比丘众应答尊者摩诃迦旃延。

尊者摩诃迦旃延如下说道:

“诸朋友,对于此段话,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座位站起,走入精舍,即‘诸比丘,比丘进行观察。进行观察者,其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诸比丘,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者,将来就不会有生、老、死等苦因的生起。’诸朋友,我是这样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理解。”

316 “诸朋友,如何被称为识于外混乱、扩散?在此,诸朋友,比丘以眼观色,识随顺色相,执著于色相的乐味,为色相的乐味所束缚,与为色相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识于外混乱、扩散。

以耳闻声,识随顺声相,执著于声相的乐味,为声相的乐味所束缚,与为声相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识于外混乱、扩散。

以鼻嗅香,识随顺香相,执著于香相的乐味,为香相的乐味所束缚,与为香相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识于外混乱、扩散。

以舌品味,识随顺味相,执著于味相的乐味,为味相的乐味所束缚,与为味相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识于外混乱、扩散。

以身接触所触,识随顺触相,执著于触相的乐味,为触相的乐味所束缚,与为触相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识于外混乱、扩散。

以意识法,识随顺法相,执著于法相的乐味,为法相的乐味所束缚,与为法相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识于外混乱、扩散。

像这样,诸朋友,即被称为识于外混乱、扩散。”

317 “诸朋友,如何被称为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在此,诸朋友,比丘以眼观色,识不随顺色相,不执著于色相的乐味,不为色相的乐味所束缚,不与为色相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

以耳闻声,识不随顺声相,不执著于声相的乐味,不为声相的乐味所束缚,不与为声相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

以鼻嗅香,识不随顺香相,不执著于香相的乐味,不为香相的乐味所束缚,不与为香相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

以舌品味,识不随顺味相,不执著于味相的乐味,不为味相的乐味所束缚,不与为味相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

以身接触所触,识不随顺触相,不执著于触相的乐味,不为触相的乐味所束缚,不与为触相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

以意识法,识不随顺法相,不执著于法相的乐味,不为法相的乐味所束缚,不与为法相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

像这样,诸朋友,即被称为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

318 “诸朋友,如何被称为于内固定?在此,诸朋友,比丘由于离开诸欲,离开诸不善法,到达并住立于有浅观、有深观、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初禅。其识随顺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乐味,执著于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乐味,为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乐味所束缚,与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于内心固定。

进而,诸朋友,比丘由于浅观和深观的寂灭,到达并住立于内部清净的心一境性,到达无浅观、无深观、具有因定而生喜和乐的第二禅。其识随顺因定而生喜和乐的乐味,执著于因定而生喜和乐的乐味,为因定而生喜和乐的乐味所束缚,与因定而生喜和乐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于内心固定。

进而,诸朋友,比丘离开喜,住于舍,具念,具正知,以身体感知乐,到达并住立于圣者所称的‘有舍、具念、住于乐’的第三禅。其识随顺舍,执著于舍乐的乐味,为舍乐的乐味所束缚,与舍乐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于内心固定。

进而,诸朋友,比丘舍弃乐,舍弃苦,以前早已熄灭喜和忧,到达并住立于非苦非乐、舍念遍净的第四禅。其识随顺非苦非乐,执著于非苦非乐的乐味,为非苦非乐的乐味所束缚,与非苦非乐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于内心固定。

像这样,诸朋友,即被称为于内固定。”

319 “诸朋友,如何被称为于内不固定?在此,诸朋友,比丘由于离开诸欲,离开诸不善法,到达并住立于有浅观、有深观、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初禅。其识不随顺因远离而生的喜和乐,不执著于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乐味,不为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乐味所束缚,不与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于内心不固定。

进而,诸朋友,比丘由于浅观和深观的寂灭,到达并住立于内部清净的心一境性,到达无浅观、无深观、具有因定而生喜和乐的第二禅。其识不随顺因定而生的喜和乐,不执著于因定而生喜和乐的乐味,不为因定而生喜和乐的乐味所束缚,不与因定而生喜和乐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于内心不固定。

进而,诸朋友,比丘离开喜,住于舍,具念,具正知,以身体感知乐,到达并住立于圣者所称的‘有舍、具念、住于乐’的第三禅。其识不随顺舍,不执著于舍乐的乐味,不为舍乐的乐味所束缚,不与舍乐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于内心不固定。

进而,诸朋友,比丘舍弃乐,舍弃苦,以前早已熄灭喜和忧,到达并住立于非苦非乐、舍念遍净的第四禅。其识不随顺非苦非乐,不执著于非苦非乐的乐味,不为非苦非乐的乐味所束缚,不与非苦非乐的乐味所束缚者相结合,就被称为于内心不固定。

像这样,诸朋友,即被称为于内不固定。”

320 “诸朋友,如何是取著、恐惧?在此,诸朋友,无闻凡夫不见圣人,不熟知圣人法,没有于圣人法得到教导;不见善人,不熟知善人法,没有于善人法得到教导。认为色是我、我有色、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对于他,该色变化、变异。由于色变化、变异的状态,其具有与色变化相关的识。与色变化相关而生起的恐惧和生起法占据其心而住。由于心被占据而战栗、苦恼、期待、无取著、恐惧。

认为感受是我、我有感受、我中有感受、感受中有我。对于他,该感受变化、变异。由于感受变化、变异的状态,其具有与感受变化相关的识。与感受变化相关而生起的恐惧和生起法占据其心而住。由于心被占据而战栗、苦恼、期待、无取著、恐惧。

认为想是我、我有想、我中有想、想中有我。对于他,该想变化、变异。由于想变化、变异的状态,其具有与想变化相关的识。与想变化相关而生起的恐惧和生起法占据其心而住。由于心被占据而战栗、苦恼、期待、无取著、恐惧。

认为行是我、我有行、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对于他,该行变化、变异。由于行变化、变异的状态,其具有与行变化相关的识。与行变化相关而生起的恐惧和生起法占据其心而住。由于心被占据而战栗、苦恼、期待、无取著、恐惧。

认为识是我、我有识、我中有识、识中有我。对于他,该识变化、变异。由于识变化、变异的状态,其具有与识变化相关的识。与识变化相关而生起的恐惧和生起法占据其心而住。由于心被占据而战栗、苦恼、期待、无取著、恐惧。

像这样,诸朋友,就是取著、恐惧。”

321 “诸朋友,如何是无取著、无恐惧?在此,诸朋友,博闻圣弟子见圣人,熟知圣人法,于圣人法得到教导;见善人,熟知善人法,于善人法得到教导,不认为色是我、我有色、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对于他,该色变化、变异,由于色变化、变异的状态,其不具有与色变化相关的识。与色变化相关而生起的恐惧和生起法不占据其心而住。由于心不被占据,故而无战栗、无苦恼、无期待、无取著、无恐惧。

不认为感受是我、我有感受、我中有感受、感受中有我。对于他,该感受变化、变异,由于感受变化、变异的状态,其不具有与感受变化相关的识。与感受变化相关而生起的恐惧和生起法不占据其心而住。由于心不被占据,故而无战栗、无苦恼、无期待、无取著、无恐惧。

不认为想是我、我有想、我中有想、想中有我。对于他,该想变化、变异,由于想变化、变异的状态,其不具有与想变化相关的识。与想变化相关而生起的恐惧和生起法不占据其心而住。由于心不被占据,故而无战栗、无苦恼、无期待、无取著、无恐惧。

不认为行是我、我有行、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对于他,该行变化、变异,由于行变化、变异的状态,其不具有与行变化相关的识。与行变化相关而生起的恐惧和生起法不占据其心而住。由于心不被占据,故而无战栗、无苦恼、无期待、无取著、无恐惧。

不认为识是我、我有识、我中有识、识中有我。对于他,该识变化、变异,由于识变化、变异的状态,其不具有与识变化相关的识。与识变化相关而生起的恐惧和生起法不占据其心而住。由于心不被占据,故而无战栗、无苦恼、无期待、无取著、无恐惧。

像这样,诸朋友,就是无取著、无恐惧。

诸朋友,对于此段话,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座位站起,走入精舍,即‘诸比丘,比丘进行观察。进行观察者,其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诸比丘,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者,将来就不会有生、老、死等苦因的生起。’诸朋友,我对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像这样进行了详细解释。诸尊者如果希望,那么可以靠近世尊询问此含义,按照世尊的解释加以受持。”

322 彼比丘众欢喜、随喜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然后从座位站起接近佛陀所在的地方,靠近以后礼拜佛陀坐于一旁。坐于一旁的彼比丘众对佛陀如下说道:“尊师,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座位站起,走入精舍,即‘诸比丘,比丘进行观察。进行观察者,其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诸比丘,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者,将来就不会有生、老、死等苦因的生起。’

尊师,在世尊离开后不久,我们中间生起以下话题:‘朋友,对于此段话,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座位站起,走入精舍,即“诸比丘,比丘进行观察。进行观察者,其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诸比丘,识于外不混乱、不扩散,于内无固定、无取著、无恐惧者,将来就不会有生、老、死等苦因的生起。”究竟谁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

于是,尊师,我们如下思考:‘彼摩诃迦旃延尊者为导师所称赞,为智慧的同修行者们所尊敬。摩诃迦旃延尊者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我们接近摩诃迦旃延尊者如何?靠近以后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询问此含义。’于是,尊师,我们接近摩诃迦旃延尊者,靠近以后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询问了此含义。尊师,摩诃迦旃延尊者通过此形式,通过此言词,通过此文句解释了此含义。”

“诸比丘,摩诃迦旃延是贤者。摩诃迦旃延是大智慧者。诸比丘,你们如果向我询问此含义,我也会如此解释,与摩诃迦旃延的解释相同。此就是其含义。你们要对其加以受持。”

此为佛陀所说。彼比丘众内心喜悦,欢喜佛陀所说。

(总说分别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