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第二、大空性经(Mahasunnatasuttam)

185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住在释迦国的迦毗罗卫城附近的尼拘律林里。佛陀于上午,着衣,持衣钵,进入迦毗罗卫城托钵乞食。在迦毗罗卫城游化乞食,吃完饭,结束托钵食以后,靠近释迦族迦罗凯玛的精舍去午休。当时,释迦族迦罗凯玛的精舍中有很多准备好的坐具。佛陀看到释迦族迦罗凯玛的精舍中有很多准备好的坐具。看到以后,佛陀如下思考:“释迦族迦罗凯玛的精舍中有很多准备好的坐具。那么,或许有很多比丘在这里居住。”

186 当时,尊者阿难陀正与众多比丘一起在释迦族嘎达的精舍制衣。傍晚,佛陀从禅坐中出定,然后接近释迦族嘎达的精舍所在的地方,靠近以后,坐在准备好的坐具上。安坐以后,佛陀对尊者阿难陀说道:“释迦族迦罗凯玛的精舍中有很多准备好的坐具。那么,是否有很多比丘在那里居住?”

“尊师,释迦族迦罗凯玛的精舍中有很多准备好的坐具。是有很多比丘在那里居住。尊师,是到了我们制衣的时间。

“阿难陀,比丘乐意群居、欢喜群居、沉湎于群居乐、乐意杂居、欢喜杂居、愉悦杂居则不能发光。阿难陀,实际上乐意群居、欢喜群居、沉湎于群居乐、乐意杂居、欢喜杂居、愉悦杂居的彼比丘,对于出离乐、远离乐、寂止乐、等觉乐,对于这样的乐会随意获得、轻易获得、轻松获得,这样的道理不存在。然而,阿难陀,彼比丘一个人远离众人而住,对于该比丘可以期待,出离乐、远离乐、寂止乐、等觉乐,对于这样的乐其会随意获得、轻易获得、轻松获得,这样的道理存在。

阿难陀,实际上乐意群居、欢喜群居、沉湎于群居乐、乐意杂居、欢喜杂居、愉悦杂居的彼比丘,到达一时可爱或非一时不动的心解脱而住,这样的道理不存在。阿难陀,彼比丘一个人远离众人而住,对于该比丘可以期待,到达一时可爱或非一时不动的心解脱而住,这样的道理存在。

阿难陀,我没有看到一种色,作为随处贪染、随处欢喜的色,由于变化、变异而不生出愁、悲、苦、忧、恼。”

187 “进而,阿难陀,此住为如来所现等觉,即不作意所有相,于内到达空性而住。阿难陀,于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众接近依此住而住的如来。于是,阿难陀,如来一定以倾向远离、朝向远离、趋向远离、独处、欢喜出离、令一切烦恼之法终止之心讲述与分离相关的话语。因此,阿难陀,如果比丘亦希望:‘于内到达空性而住’,那么,阿难陀,比丘要于内将心稳定、安定、定于一处。”

188 “阿难陀,比丘如何于内将心稳定、安定、定于一处?阿难陀,在此,比丘由于离开诸欲,离开诸不善法,到达并住立于有浅观、有深观、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初禅。进而,由于浅观和深观的寂灭,比丘到达并住立于内部清净的心一境性,到达无浅观、无深观、具有因定而生喜和乐的第二禅。进而,比丘离开喜,住于舍,具念,具正知,以身体感知乐,到达并住立于圣者所称的‘有舍、具念、住于乐’的第三禅。进而,比丘舍弃乐,舍弃苦,以前早已熄灭喜和忧,到达并住立于非苦非乐、舍念遍净的第四禅。像这样,阿难陀,比丘于内将心稳定、安定、定于一处。

阿难陀,其于内作意空性。于内作意空性者,由于空性,心不投入、不欢喜、不确立、不脱离。像这样,阿难陀,此存在时,比丘如下了知:‘我于内作意空性。由于内部空性,心不投入、不欢喜、不确立、不脱离。’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阿难陀,其于外作意空性。于外作意空性者,由于空性,心不投入、不欢喜、不确立、不脱离。像这样,阿难陀,此存在时,比丘如下了知:‘我于外作意空性。由于外部空性,心不投入、不欢喜、不确立、不脱离。’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阿难陀,其于内外作意空性。于内外作意空性者,由于空性,心不投入、不欢喜、不确立、不脱离。像这样,阿难陀,此存在时,比丘如下了知:‘我于内外作意空性。由于内外空性,心不投入、不欢喜、不确立、不脱离。’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阿难陀,其作意不动。作意不动者,由于不动,心不投入、不欢喜、不确立、不脱离。像这样,阿难陀,此存在时,比丘如下了知:‘我作意不动。由于不动,心不投入、不欢喜、不确立、不脱离。’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因此,阿难陀,比丘于彼前面的定相应该于内将心稳定、安定、定于一处。其于内作意空性。由于内部空性,心投入、欢喜、确立、脱离。像这样,阿难陀,此存在时,比丘如下了知:‘我于内作意空性。由于内部空性,心投入、欢喜、确立、脱离。’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阿难陀,其于外作意空性。于外作意空性者,由于空性,心投入、欢喜、确立、脱离。像这样,阿难陀,此存在时,比丘如下了知:‘我于外作意空性。由于外部空性,心投入、欢喜、确立、脱离。’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阿难陀,其于内外作意空性。于内外作意空性者,由于空性,心投入、欢喜、确立、脱离。像这样,阿难陀,此存在时,比丘如下了知:‘我于内外作意空性。由于内外空性,心投入、欢喜、确立、脱离。’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阿难陀,其作意不动。作意不动者,由于不动,心投入、欢喜、确立、脱离。像这样,阿难陀,此存在时,比丘如下了知:‘我作意不动。由于不动,心投入、欢喜、确立、脱离。’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189 “阿难陀,依此住而住的比丘,心倾向于经行时,则其经行:‘我像这样经行,贪、忧等邪不善法就不会流入。’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阿难陀,依此住而住的比丘,心倾向于站立时,则其站立:‘我像这样站立,贪、忧等邪不善法就不会流入。’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阿难陀,依此住而住的比丘,心倾向于就坐时,则其就坐:‘我像这样就坐,贪、忧等邪不善法就不会流入。’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阿难陀,依此住而住的比丘,心倾向于躺卧时,则其躺卧:‘我像这样躺卧,贪、忧等邪不善法就不会流入。’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阿难陀,依此住而住的比丘,心倾向于谈话时,则其了知:‘此话题低俗、粗俗、浅薄、非圣、不伴随意义,不是为了厌离、不是为了离贪、不是为了灭尽、不是为了寂止、不是为了证智、不是为了正觉、不是为了涅槃而转起,如国王话题、强盗话题、大臣话题、军队话题、恐惧话题、战争话题、食物话题、饮品话题、衣服话题、卧具话题、花鬘话题、香料话题、亲族话题、车乘话题、村庄话题、城镇话题、城市话题、地方话题、女性话题、男性话题、英雄话题、街谈巷议话题、井边话题、祖先话题、杂言碎语话题、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有无有话题等。这样的话题我不说。’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阿难陀,此削减、利于心离蓋的话题,为了完全厌离、离贪、灭尽、寂止、证智、正觉、涅槃而转起,如少欲话题、知足话题、远离话题、不交际话题、勤精进话题、戒话题、定话题、慧话题、解脱话题、解脱智见话题。‘我说如此话题。’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阿难陀,依此住而住的比丘,心倾向于浅观时,则其了知:‘此浅观低俗、粗俗、浅薄、非圣、不伴随意义,不是为了完全厌离、不是为了离贪、不是为了灭尽、不是为了寂止、不是为了证智、不是为了正觉、不是为了涅槃而转起,如欲浅观、嗔浅观、害浅观。我不做这样的浅观。’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阿难陀,此浅观为圣、出离,引导其作者正确灭尽苦。此即离欲浅观、不嗔浅观、不害浅观。‘我做这样的浅观。’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190 “阿难陀,此为五种妙欲。哪五种?欢喜、可爱、可意、喜爱、伴随欲、为贪所染的眼所识色;欢喜、可爱、可意、喜爱、伴随欲、为贪所染的耳所识声;欢喜、可爱、可意、喜爱、伴随欲、为贪所染的鼻所识香;欢喜、可爱、可意、喜爱、伴随欲、为贪所染的舌所识味;欢喜、可爱、可意、喜爱、伴随欲、为贪所染的身所识触。

阿难陀,对于此五种妙欲,比丘应时时自省己心:‘是否我的心行为于此五种妙欲的某一个或某一处生起?’阿难陀,如此省察的比丘如此了知:‘我的心行为于此五种妙欲的某一个或某一处生起。’像这样,阿难陀,此存在时,比丘如下了知:‘对于此五种妙欲的贪欲,其尚未为我所舍断。’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然而,阿难陀,如此省察的比丘如此了知:‘我的心行为没有于此五种妙欲的某一个或某一处生起。’像这样,阿难陀,此存在时,比丘如下了知:‘对于此五种妙欲的贪欲,其已经为我所舍断。’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

191 “阿难陀,此五取蕴应为随观生灭的比丘所舍断:‘此就是色。此就是色的生起。此就是色的灭尽’、‘此就是受。此就是受的生起。此就是受的灭尽’、‘此就是想。此就是想的生起。此就是想的灭尽’、‘此就是行。此就是行的生起。此就是行的灭尽’、‘此就是识。此就是识的生起。此就是识的灭尽’。于此五取蕴随观生灭而住者,对于此五取蕴的我慢,其被舍断。像这样,阿难陀,此存在时,比丘如下了知:‘于此五取蕴随观生灭而住者,对于此五取蕴的我慢,其已经被我舍断。’像这样,事实上,于此就是正知者。阿难陀,这些就是完全善、引导至善、圣者的、出世间的、不为帕皮魔所侵入的法。

阿难陀,对此如何思考?正观什么道理,弟子应该追随老师,即使被驱赶?”

“尊师,我们的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指导,以世尊为所依。尊师,请世尊解释此言说的含义,听闻世尊的解释,比丘众将加以忆持。”

192 “阿难陀,弟子不应追随老师,即因为经、应颂、授记的此原因。此为何故?因为,阿难陀,这些法是长期所听闻、所受持,通过语言加以熟知、通过意加以斟酌、通过见加以贯通。

阿难陀,此削减、利于心离蓋的话题,为了完全厌离、离贪、灭尽、寂止、证智、正觉、涅槃而转起,如少欲话题、知足话题、远离话题、不交际话题、勤精进话题、戒话题、定话题、慧话题、解脱话题、解脱智见话题,阿难陀,因为这样的话题,弟子应该追随老师,即使被驱赶。

像这样存在时,阿难陀,老师的灾厄出现。像这样存在时,弟子的灾厄出现。像这样存在时,梵行者的灾厄出现。”

193 “阿难陀,老师的灾厄如何出现?阿难陀,在此,有些老师亲近阿兰若、树下、山岳、溪谷、洞窟、冢间、丛林、野外、草堆等远离的坐卧处。对于彼如此远离而住者,婆罗门居家者,或从城市或从乡村来接近。其对于或从城市或从乡村来接近的婆罗门居家者无限痴迷,极度渴望,变得奢侈。阿难陀,此就被称为老师的灾厄。因为老师的灾厄,所以其为杂染、带来再生、具有忧恼、具有苦果、将来带来生老死的邪不善法所打败。阿难陀,像这样,老师的灾厄出现。”

194 “阿难陀,弟子的灾厄如何出现?阿难陀,该老师的弟子想跟该老师修习远离,亲近阿兰若、树下、山岳、溪谷、洞窟、冢间、丛林、野外、草堆等远离的坐卧处。对于彼如此远离而住者,婆罗门居家者,或从城市或从乡村来接近。其对于或从城市或从乡村来接近的婆罗门居家者无限痴迷,极度渴望,变得奢侈。阿难陀,此就被称为弟子的灾厄。因为弟子的灾厄,所以其为杂染、带来再生、具有忧恼、具有苦果、将来带来生老死的邪不善法所打败。阿难陀,像这样,弟子的灾厄出现。”

195 “阿难陀,梵行者的灾厄如何出现?阿难陀,在此,如来之阿罗汉、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生于世上。其亲近阿兰若、树下、山岳、溪谷、洞窟、冢间、丛林、野外、草堆等远离的坐卧处。对于彼如此远离而住者,婆罗门居家者,或从城市或从乡村来接近。其对于或从城市或从乡村来接近的婆罗门居家者并不无限痴迷,并不极度渴望,并不变得奢侈。

然而,阿难陀,该老师的弟子想跟该老师修习远离,亲近阿兰若、树下、山岳、溪谷、洞窟、冢间、丛林、野外、草堆等远离的坐卧处。对于彼如此远离而住者,婆罗门居家者,或从城市或从乡村来接近。其对于或从城市或从乡村来接近的婆罗门居家者无限痴迷,极度渴望,变得奢侈。阿难陀,此就被称为梵行者的灾厄。因为梵行者的灾厄,所以其为杂染、带来再生、具有忧恼、具有苦果、将来带来生老死的邪不善法所打败。阿难陀,像这样,梵行者的灾厄出现。

阿难陀,因此,因为老师的灾厄和弟子的灾厄,因为这些,梵行者的灾厄则更为苦果、更加苦涩,甚至再生于恶处。”

196 “因此,阿难陀,你们要跟我实践友人行,不要行敌人行。此将成为你们长久的利益和安乐。

那么,阿难陀,如何是老师的弟子实践敌人行,不行友人行?在此,阿难陀,老师是慈悲者、利益者,以慈悲为弟子众开示法:‘此为了你们的利益,此为了你们的安乐。’对此,弟子众不欲听闻,不倾听,不用心,偏离老师的教导。像这样,阿难陀,老师的弟子实践敌人行,不行友人行。

那么,阿难陀,如何是老师的弟子实践友人行,不行敌人行?在此,阿难陀,老师是慈悲者、利益者,以慈悲为弟子众开示法:‘此为了你们的利益,此为了你们的安乐。’对此,弟子众欲听闻,倾听,用心,不偏离老师的教导。像这样,阿难陀,老师的弟子实践友人行,不行敌人行。

因此,阿难陀,你们要跟我实践友人行,不要行敌人行。此将成为你们长久的利益和安乐。

阿难陀,我对你们不会像陶工对生土进行粗加工那样不努力。阿难陀,我是反复揉捏地阐述,阿难陀,我是反复剔除地阐述。其真实就会住立。”

此为佛陀所说。彼比丘众内心喜悦,欢喜佛陀所说。

(大空性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