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附近的祇陀林给孤独园。在此,佛陀对比丘众说道:“诸比丘。”
“尊师。”彼比丘众应诺佛陀。
佛陀如下说道:“在此,诸比丘,比丘解说完全智,称:我知道:“生命已尽,梵行已毕,应作已作,无有再生。”诸比丘,对于该比丘所说,不应该欢喜,也不应该谴责。不欢喜、不谴责,而是加以询问:‘尊者,此四言说为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的彼世尊所正确告知。哪四种?于所见言所见、于所闻言所闻、于所觉言所觉、于所识言所识,尊者,此四言说为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的彼世尊所正确告知。那么,尊者是如何知、如何见,对此四言说无取著,心从诸烦恼解脱?’
诸比丘,作为烦恼灭尽、修行圆满、应作已作、重负已卸、已达己利、有结漏尽、完全了知、已经解脱的比丘,此是随法的解答:‘诸尊者,我于所见不近、不离、不依止、不执著、脱离、离缚,依自由之心而住。我于所闻不近、不离、不依止、不执著、脱离、离缚,依自由之心而住。我于所觉不近、不离、不依止、不执著、脱离、离缚,依自由之心而住。我于所识不近、不离、不依止、不执著、脱离、离缚,依自由之心而住。像这样,诸尊者,我是如此知、如此见,对此四言说无取著,心从诸烦恼解脱。’
诸比丘,对于该比丘所说,应该说‘赞叹’,应该欢喜,应该随喜。说‘赞叹’,欢喜、随喜以后加以进一步询问。”
99 “‘尊者,此五取蕴为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的彼世尊所正确告知。哪五种?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尊者,此五取蕴为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的彼世尊所正确告知。那么,尊者是如何知、如何见,对此五取蕴无取著,心从诸烦恼解脱?’
诸比丘,作为烦恼灭尽、修行圆满、应作已作、重负已卸、已达己利、有结漏尽、完全了知、已经解脱的比丘,此是随法的解答:‘诸尊者,我知道色无力,是生灭法,没有安心,对于色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我知道受无力,是生灭法,没有安心,对于受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我知道想无力,是生灭法,没有安心,对于想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我知道行无力,是生灭法,没有安心,对于行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我知道识无力,是生灭法,没有安心,对于识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像这样,诸尊者,我是如此知、如此见,对此五取蕴无取著,心从诸烦恼解脱。’
诸比丘,对于该比丘所说,应该说‘赞叹’,应该欢喜,应该随喜。说‘赞叹’,欢喜、随喜以后加以进一步询问。”
100 “‘尊者,此六要素为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的彼世尊所正确告知。哪六种?即地要素、水要素、火要素、风要素、空要素、识要素,尊者,此六要素为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的彼世尊所正确告知。那么,尊者是如何知、如何见,对此六要素无取著,心从诸烦恼解脱?’
诸比丘,作为烦恼灭尽、修行圆满、应作已作、重负已卸、已达己利、有结漏尽、完全了知、已经解脱的比丘,此是随法的解答:‘诸尊者,我不认为地要素是我的,也不是我依止于地要素。因为对于地要素的依止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同样,我不认为水要素是我的,也不是我依止于水要素。因为对于水要素的依止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同样,我不认为火要素是我的,也不是我依止于火要素。因为对于火要素的依止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同样,我不认为风要素是我的,也不是我依止于风要素。因为对于风要素的依止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同样,我不认为空要素是我的,也不是我依止于空要素。因为对于空要素的依止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同样,我不认为识要素是我的,也不是我依止于识要素。因为对于识要素的依止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像这样,诸尊者,我是如此知、如此见,对此六要素无取著,心从诸烦恼解脱。’
诸比丘,对于该比丘所说,应该说‘赞叹’,应该欢喜,应该随喜。说‘赞叹’,欢喜、随喜以后加以进一步询问。”
101 “‘尊者,此六内外处为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的彼世尊所正确告知。哪六种?即眼和色、耳和声、鼻和香、舌和味、身和触、意和法,尊者,此六内外处为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的彼世尊所正确告知。那么,尊者是如何知、如何见,对此六内外处无取著,心从诸烦恼解脱?’
诸比丘,作为烦恼灭尽、修行圆满、应作已作、重负已卸、已达己利、有结漏尽、完全了知、已经解脱的比丘,此是随法的解答:‘诸尊者,对于眼、色、眼识、眼所识诸法的欲、贪、欢喜、渴爱、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对于耳、声、耳识、耳所识诸法的欲、贪、欢喜、渴爱、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对于鼻、香、鼻识、鼻所识诸法的欲、贪、欢喜、渴爱、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对于舌、味、舌识、舌所识诸法的欲、贪、欢喜、渴爱、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对于身、所触、身识、身所识诸法的欲、贪、欢喜、渴爱、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对于意、法、意识、意所识诸法的欲、贪、欢喜、渴爱、接近、取著是心的偏执、执持、潜伏,我了知我已经对其灭尽、离贪、尽灭、舍弃、舍离,从而心解脱。
像这样,诸尊者,我是如此知、如此见,对此六内外处无取著,心从诸烦恼解脱。’
诸比丘,对于该比丘所说,应该说‘赞叹’,应该欢喜,应该随喜。说‘赞叹’,欢喜、随喜以后加以进一步询问。”
102 “‘那么,尊者是如何知、如何见,对于此有识之身和外部所有相,将我执、我所执、慢随眠彻底断绝?’
诸比丘,作为烦恼灭尽、修行圆满、应作已作、重负已卸、已达己利、有结漏尽、完全了知、已经解脱的比丘,此是随法的解答:“诸尊者,曾经,我还是在家人,是愚钝之人。如来和如来弟子为彼我讲法。听闻此法后,我对如来具足信仰。具足信仰以后如下思考:“家庭生活障碍重重,如同行走在泥泞土路上,出家则似空旷露地。居家生活很难像贝磨珍珠般进行完全圆满、完全遍净的梵行。我剃除须发,披上僧衣,舍家出家如何?”诸尊者,此后,彼我舍弃或多或少的财产,舍弃或多或少的亲戚,剃除须发,披上僧衣,舍家出家。
像这样,出家以后,其具足比丘的学和戒,舍弃杀生,是杀生的远离者,是舍弃刀者,是舍弃剑者,具足惭愧,具足怜悯,心怀对一切生命的同情而住。
舍弃不与取,是不与取的远离者,是所施与者,是等待施与者,自己住于不与取的清净。
舍弃秽行,是梵行者,是淫法、秽法的远离者、慎行者。
舍弃妄语,是远离妄语者,是实语者、真语者、信语者、诚语者、无欺诈世界者。
舍弃离间语,是远离离间语者。不会为了离间而将此处所闻讲与彼处,不会为了离间而将彼处所闻讲与此处。像这样,令不和合者融合,令和合者满足,意乐和合,欢喜和合,愉悦和合,讲述带来和合的话语。
舍弃粗恶语,是远离粗恶语者。讲述悦耳、柔和、充满爱意、令人愉快、高雅、众所喜闻、众所欢喜之言。
舍弃杂秽语,是远离杂秽语者,适时发话,讲述真实,表达意义,讲法说律,适时发表合理有度、令人铭记、意味深长的话语。
其远离对草木的破坏。是一食者,不吃夜食,是非时食的远离者。是观看欣赏舞蹈、歌曲、说书、演艺的远离者。是以装饰、粉饰为目的受持花、香、油的远离者。是高广大床的远离者。是受持黄金、白银的远离者。是受持生谷物的远离者。是受持生肉的远离者。是受持妇女、女童的远离者。是受持女奴、男奴的远离者。是受持山羊、绵羊的远离者。是受持鸡、猪的远离者。是受持象、牛、马、骡的远离者。是受持田地、宅地的远离者。是从事遣使工作的远离者。是买卖的远离者。是短斤少两、使用伪币、藏尺掖寸的远离者。是贿赂、欺瞒、欺诈等蒙骗行为的远离者。是拦劫、杀害、绑架、伏击、掠夺等暴力行为的远离者。
其满足于蔽体的僧衣和果腹的托钵食。恰如有翅膀的鸟无论飞往哪里,都仅仅携带着翅膀飞翔。像这样,比丘满足于蔽体的僧衣和果腹的托钵食,无论走到哪里都受持而行。其因具足此圣戒蕴,所以内感无罪之乐。’”
103 “‘其以眼观色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眼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眼根,对眼根加以防护。
以耳闻声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耳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耳根,对耳根加以防护。
以鼻嗅香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鼻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鼻根,对鼻根加以防护。
以舌品味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舌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舌根,对舌根加以防护。
以身接触所触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身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身根,对身根加以防护。
以意知法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意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意根,对意根加以防护。其因具足诸根守护,所以内感无罪之乐。
其前进、后退时,皆是正知行者。前视、后视时,皆是正知行者。曲臂、伸臂时,皆是正知行者。受持僧伽梨衣、钵、衣时,皆是正知行者。吃、喝、咀嚼、品尝时,皆是正知行者。行大便、小便时,皆是正知行者。行走、站立、就座、睡眠、清醒、言语、沉默时,皆是正知行者。
其亦是这些圣戒蕴的具足者,亦是这些圣根守护的具足者,亦是这些圣念和正知的具足者。其亲近阿兰若、树下、山岳、溪谷、洞窟、冢间、丛林、野外、草堆等远离的坐卧处。吃完饭,结束托钵食以后,其结跏趺而坐,保持身体正直,于面前起念。
其舍弃对世界的贪欲,住于无贪欲之心。因为无贪欲,故心得到净化。其舍弃嗔恚,住于无嗔恚之心,哀愍一切有情,因为无嗔恚,故心得到净化。其舍弃昏沉、睡眠,远离昏沉、睡眠而住,是具有光明想者,是具有正念者,心从昏沉、睡眠得到净化。其舍弃掉举、后悔,平静而住,内心寂静,舍弃掉举、后悔,心得到净化。其舍弃疑惑,超越疑惑而住,对善法无疑,舍弃疑惑,心得到净化。’”
104 “‘其舍弃此五蓋,了知削弱自心的随烦恼,由于离开诸欲,离开诸不善法,到达并住立于有浅观、有深观、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初禅。由于浅观和深观的寂灭,到达并住立于内部清净的心一境性,到达无浅观、无深观、具有因定而生喜和乐的第二禅。离开喜,住于舍,具念,具正知,以身体感知乐,到达并住立于圣者所称的“有舍、具念、住于乐”的第三禅。舍弃乐,舍弃苦,以前早已熄灭喜和忧,到达并住立于非苦非乐、舍念遍净的第四禅。
其以如此入定、遍净、净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堪任、住立、已达不动之心,将心转向诸烦恼的灭尽智。其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的生起”,如实了知“此是苦的灭尽”,如实了知“此是通往苦灭尽的行道”。如实了知“这些是烦恼”,如实了知“此是烦恼的生起”,如实了知“此是烦恼的灭尽”,如实了知“此是通往烦恼灭尽的行道”。’
如此了知、如此见者,其心从欲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从存在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从无明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于解脱生起“获得解脱”之智。了知“生命已尽,梵行已毕,应作已作,无有再生”。
像这样,诸尊者,我是如此知、如此见,对于此有识之身和外部所有相,将我执、我所执、慢随眠彻底断绝。’
诸比丘,对于该比丘所说,应该说‘赞叹’,应该欢喜,应该随喜。说‘赞叹’,欢喜、随喜以后应该对其如下说:‘尊者,我们是利得者。尊者,我们是善利得者。我们看到了像尊者这样的同修行者。’”
此为佛陀所说。彼比丘众内心喜悦,欢喜佛陀所说。
(六净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