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第九、大满月经(Mahapunnamasuttam)

85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附近的东园里的鹿母讲堂。当时,正值彼十五的布萨日,在月光充盈的满月之夜,佛陀在比丘众的围绕下坐于露地。这时,其中一位比丘从座位站起,一肩搭衣,向佛陀合掌,对佛陀如下问道:“尊师,如果世尊允许我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那么请允许我就某一点向世尊提问。”

“比丘,那么,你坐回自己的座位上,然后提出想提的问题。”

86 于是,该比丘坐回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对佛陀如下说道:“尊师,这些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就是五取蕴吗?”

“比丘,这些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就是五取蕴。”

“好的,尊师。”该比丘欢喜、随喜佛陀所说以后,进而向佛陀如下问道:“尊师,此五取蕴以什么为根本?”

“比丘,此五取蕴以贪欲为根本。”

“尊师,彼取著就是此五取蕴,还是与五取蕴不同的取著?”

“比丘,彼取著不是此五取蕴,也不是与五取蕴不同的取著。比丘,因为五取蕴而具有的贪欲,其就是此时的取著。”

“那么,尊师,五取蕴中的贪欲有不同吗?”

“有,比丘。”佛陀说道:“在此,比丘,有人如下思考:‘将来会是如此的色。将来会是如此的受。将来会是如此的想。将来会是如此的行。将来会是如此的识。’像这样,比丘,五取蕴中的贪欲有不同。”

“那么,尊师,对于诸蕴,如何是蕴的同义词?”

“比丘,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这就是色蕴。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受,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这就是受蕴。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想,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这就是想蕴。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行,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这就是行蕴。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识,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这就是识蕴。比丘,对于诸蕴,这样就是蕴得同义词。”

“那么,为了告知色蕴,什么是因,什么是缘?为了告知受蕴,什么是因,什么是缘?为了告知想蕴,什么是因,什么是缘?为了告知行蕴,什么是因,什么是缘?为了告知识蕴,什么是因,什么是缘?”

“比丘,为了告知色蕴,四大要素是因,四大要素是缘。为了告知受蕴,接触是因,接触是缘。为了告知想蕴,接触是因,接触是缘。为了告知行蕴,接触是因,接触是缘。为了告知识蕴,名色是因,名色是缘。”

87 “尊师,如何成为有身见者?”

“在此,比丘,无闻的凡夫不见圣人,不熟知圣人法,没有于圣人法得到教导;不见善人,不熟知善人法,没有于善人法得到教导。其认为我是色,我有色,于我有色,于色有我。其认为我是受,我有受,于我有受,于受有我。其认为我是想,我有想,于我有想,于想有我。其认为我是行,我有行,于我有行,于行有我。其认为我是识,我有识,于我有识,于识有我。像这样,比丘,成为有身见者。”

“那么,尊师,如何不成为有身见者?”

“在此,比丘,博闻的圣弟子见圣人,熟知圣人法,于圣人法得到教导;见善人,熟知善人法,于善人法得到教导。其不认为我是色,我有色,于我有色,于色有我。其不认为我是受,我有受,于我有受,于受有我。其不认为我是想,我有想,于我有想,于想有我。其不认为我是行,我有行,于我有行,于行有我。其不认为我是识,我有识,于我有识,于识有我。像这样,比丘,不成为有身见者。”

88 “尊师,色的乐味是什么?过患是什么?出离是什么?受的乐味是什么?过患是什么?出离是什么?想的乐味是什么?过患是什么?出离是什么?行的乐味是什么?过患是什么?出离是什么?识的乐味是什么?过患是什么?出离是什么?”

“比丘,因色而生起的快乐、喜悦,此就是色的乐味。色是无常,是苦,是变异法,此就是色的过患。于色对贪欲加以调伏,对贪欲加以舍断,此就是色的出离。

比丘,因受而生起的快乐、喜悦,此就是受的乐味。受是无常,是苦,是变异法,此就是受的过患。于受对贪欲加以调伏,对贪欲加以舍断,此就是受的出离。

比丘,因想而生起的快乐、喜悦,此就是想的乐味。想是无常,是苦,是变异法,此就是想的过患。于想对贪欲加以调伏,对贪欲加以舍断,此就是想的出离。

比丘,因行而生起的快乐、喜悦,此就是行的乐味。行是无常,是苦,是变异法,此就是行的过患。于行对贪欲加以调伏,对贪欲加以舍断,此就是行的出离。

比丘,因识而生起的快乐、喜悦,此就是识的乐味。识是无常,是苦,是变异法,此就是识的过患。于识对贪欲加以调伏,对贪欲加以舍断,此就是识的出离。

89 “那么,尊师,如何知者,如何见者,于此有识之身和外在的所有相,不生起我慢、我所慢、慢随眠?”

“比丘,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一切色‘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受,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一切受‘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

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想,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一切想‘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

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行,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一切行‘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

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识,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一切识‘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

比丘,像这样知者,像这样见者,于此有识之身和外在的所有相,不生起我慢、我所慢、慢随眠。”

90 这时,有另一位比丘心中生起以下念头:“朋友,实际上色是无我,受是无我,想是无我,行是无我,识是无我。那么,无我所做的业接触怎样的我?”

佛陀以心了知该比丘生起的心念,便对比丘众说道:“另外,诸比丘,必有此理,在此,有愚痴之人无知、无明,想以因渴爱而增大的心超越导师的教导:‘朋友,实际上色是无我,受是无我,想是无我,行是无我,识是无我。那么,无我所做的业接触怎样的我?’诸比丘,你们已经受到我在各个法方面的引导。诸比丘,对此如何思考?色是常还是无常?”

“是无常,尊师。”

“诸比丘,无常者是苦还是乐?”

“是苦,尊师。”

“诸比丘,对于无常、苦、变异者,认为‘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此是恰当还是不恰当?”

“不恰当,尊师。”

“诸比丘,对此如何思考?受是常还是无常?”

“是无常,尊师。”

“诸比丘,无常者是苦还是乐?”

“是苦,尊师。”

“诸比丘,对于无常、苦、变异者,认为‘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此是恰当还是不恰当?”

“不恰当,尊师。”

“诸比丘,对此如何思考?想是常还是无常?”

“是无常,尊师。”

“诸比丘,无常者是苦还是乐?”

“是苦,尊师。”

“诸比丘,对于无常、苦、变异者,认为‘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此是恰当还是不恰当?”

“不恰当,尊师。”

“诸比丘,对此如何思考?行是常还是无常?”

“是无常,尊师。”

“诸比丘,无常者是苦还是乐?”

“是苦,尊师。”

“诸比丘,对于无常、苦、变异者,认为‘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此是恰当还是不恰当?”

“不恰当,尊师。”

“诸比丘,对此如何思考?识是常还是无常?”

“是无常,尊师。”

“诸比丘,无常者是苦还是乐?”

“是苦,尊师。”

“诸比丘,对于无常、苦、变异者,认为‘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我的我’,此是恰当还是不恰当?”

“不恰当,尊师。”

“诸比丘,因此我说,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一切色‘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应该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

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受,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一切受‘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应该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

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想,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一切想‘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应该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

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行,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一切行‘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应该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

过去、未来、现在的任何识,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优,或远或近,一切识‘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像这样,应该如实地以正慧对其加以观察。

诸比丘,如此见的博闻的圣弟子于色厌离,于受厌离,于想厌离,于行厌离,于识厌离。因为厌离而离贪,因为离贪而解脱,解脱时生起获得解脱之智,了知‘生命已尽,梵行已毕,应作已作,无有再生’。”

此为佛陀所说。彼比丘众内心喜悦,欢喜佛陀所说。当此解答被阐述时,有六十位比丘成为无取著者,心从诸漏解脱。

(大满月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