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住在拘尸那罗城附近的跋黎哈罗那密林。在此,佛陀对比丘众说道:“诸比丘。”
“尊师。”彼比丘众应诺佛陀。
佛陀如下说道:“诸比丘,你们对我是否这样认为:‘沙门乔达摩或是为了衣而说法。沙门乔达摩或是为了托钵食而说法。沙门乔达摩或是为了坐卧处而说法。沙门乔达摩或是为了这些生存资具而说法’?”
“尊师,我们对世尊不是这样认为:‘沙门乔达摩或是为了衣而说法。沙门乔达摩或是为了托钵食而说法。沙门乔达摩或是为了坐卧处而说法。沙门乔达摩或是为了这些生存资具而说法。’”
“诸比丘,你们对我不是这样认为:‘沙门乔达摩或是为了衣而说法。沙门乔达摩或是为了托钵食而说法。沙门乔达摩或是为了坐卧处而说法。沙门乔达摩或是为了这些生存资具而说法。’那么,诸比丘,你们对我如何认为?”
“尊师,我们对世尊这样认为:‘世尊是慈悲者,是利益者,是依慈悲而说法。’”
“诸比丘,实际上你们对我是像这样认为:‘世尊是慈悲者,是利益者,是依慈悲而说法。’”
35 “诸比丘,我为你们讲述的我所证知的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所有人应该于此依和合、友好、无诤加以学习。
诸比丘,假设在依和合、友好、无诤加以学习的你们中,有两位比丘对于圣法产生分歧,你们如下思考:‘此诸尊者在含义方面不同,在表述方面也不同。’于是,靠近觉得比较容易说话的比丘如下说道:‘尊者们在含义方面不同,在表述方面也不同。因此尊者应该知道:在含义方面不同,在表述方面也不同。因此尊者们不应诤论。’然后,靠近另一方的比丘众中觉得比较容易说话的比丘如下说道:‘尊者们在含义方面不同,在表述方面也不同。因此尊者应该知道:在含义方面不同,在表述方面也不同。因此尊者们不应诤论。’像这样,对于错误理解应该作为错误理解加以承认,对于正确理解应该作为正确理解加以承认。将错误理解作为错误理解加以承认,将正确理解作为正确理解加以承认,法和律,此是应该加以阐述者。”
36 “进而,你们如下思考:‘此诸尊者在含义方面不同,在表述方面相同。’于是,靠近觉得比较容易说话的比丘如下说道:‘尊者们在含义方面不同,在表述方面相同。因此尊者应该知道:在含义方面不同,在表述方面相同。因此尊者们不应诤论。’然后,靠近另一方的比丘众中觉得比较容易说话的比丘如下说道:‘尊者们在含义方面不同,在表述方面相同。因此尊者应该知道:在含义方面不同,在表述方面相同。因此尊者们不应诤论。’像这样,对于错误理解应该作为错误理解加以承认,对于正确理解应该作为正确理解加以承认。将错误理解作为错误理解加以承认,将正确理解作为正确理解加以承认,法和律,此是应该加以阐述者。”
37 “进而,你们如下思考:‘此诸尊者在含义方面相同,在表述方面不同。’于是,靠近觉得比较容易说话的比丘如下说道:‘尊者们在含义方面相同,在表述方面不同。因此尊者应该知道:在含义方面相同,在表述方面不同。因此尊者们不应诤论。’然后,靠近另一方的比丘众中觉得比较容易说话的比丘如下说道:‘尊者们在含义方面相同,在表述方面不同。因此尊者应该知道:在含义方面相同,在表述方面不同。因此尊者们不应诤论。’像这样,对于错误理解应该作为错误理解加以承认,对于正确理解应该作为正确理解加以承认。将错误理解作为错误理解加以承认,将正确理解作为正确理解加以承认,法和律,此是应该加以阐述者。”
38 “进而,你们如下思考:‘此诸尊者在含义方面相同,在表述方面也相同。’于是,靠近觉得比较容易说话的比丘如下说道:‘尊者们在含义方面相同,在表述方面也相同。因此尊者应该知道:在含义方面相同,在表述方面也相同。因此尊者们不应诤论。’然后,靠近另一方的比丘众中觉得比较容易说话的比丘如下说道:‘尊者们在含义方面相同,在表述方面也相同。因此尊者应该知道:在含义方面相同,在表述方面也相同。因此尊者们不应诤论。’像这样,对于错误理解应该作为错误理解加以承认,对于正确理解应该作为正确理解加以承认。将错误理解作为错误理解加以承认,将正确理解作为正确理解加以承认,法和律,此是应该加以阐述者。”
39 “诸比丘,假设在依和合、友好、无诤加以学习的你们中,有某比丘犯戒、犯过,于是,诸比丘,对其不应急于呵责。人应该观察:‘这样做,我将没有烦恼,他人也将没有烦恼。因为他人无忿、无恨,不固执己见,是善于舍弃之人,我也能够令此人从不善出罪,于善确立。’诸比丘,如果是这样,那么可以说。
诸比丘,如果是这样:‘这样做,我将没有烦恼,然而他人将有烦恼。因为他人有忿、有恨,然而不固执己见,是善于舍弃之人,我也能够令此人从不善出罪,于善确立。而且他人的烦恼,这是小事,我能够令此人从不善出罪,于善确立,这个更大。’诸比丘,如果是这样,那么可以说。
诸比丘,如果是这样:‘这样做,我将有烦恼,然而他人没有烦恼。因为他人无忿、无恨,然而固执己见,是难于舍弃之人,我也能够令此人从不善出罪,于善确立。而且我的烦恼,这是小事,我能够令此人从不善出罪,于善确立,这个更大。’诸比丘,如果是这样,那么可以说。
诸比丘,如果是这样:‘这样做,我将有烦恼,他人也有烦恼。因为他人有忿、有恨,而且固执己见,是难于舍弃之人,我也能够令此人从不善出罪,于善确立。而且我将有烦恼,他人也有烦恼,这是小事,我能够令此人从不善出罪,于善确立,这个更大。’诸比丘,如果是这样,那么可以说。
诸比丘,如果是这样:‘这样做,我将有烦恼,他人也有烦恼。因为他人有忿、有恨,而且固执己见,是难于舍弃之人,我不能令此人从不善出罪,于善确立。’诸比丘,如果是这样,那么对该人就可以采取舍。”
40 “诸比丘,假设对于依和合、友好、无诤加以学习的你们,相互之间生起语言隔阂、独断见解,内心嗔恚、不满、不喜,那么,此时,靠近一方的比丘众中觉得比较容易说话的比丘如下说道:‘尊者,对于依和合、友好、无诤加以学习的我们,相互之间生起语言隔阂、独断见解,内心嗔恚、不满、不喜,沙门知道了会对此呵责吗?’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比丘应该如下回答:‘尊者,对于依和合、友好、无诤加以学习的我们,相互之间生起语言隔阂、独断见解,内心嗔恚、不满、不喜,沙门知道了会对此呵责。’
‘然而,尊者,不放弃此法可以证得涅槃吗?’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比丘应该如下回答:‘尊者,不放弃此法不能证得涅槃。’
进而,靠近另一方的比丘众中觉得比较容易说话的比丘如下说道:‘尊者,对于依和合、友好、无诤加以学习的我们,相互之间生起语言隔阂、独断见解,内心嗔恚、不满、不喜,沙门知道了会对此呵责吗?’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比丘应该如下回答:‘尊者,对于依和合、友好、无诤加以学习的我们,相互之间生起语言隔阂、独断见解,内心嗔恚、不满、不喜,沙门知道了会对此呵责。’
‘然而,尊者,不放弃此法可以证得涅槃吗?’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比丘应该如下回答:‘尊者,不放弃此法不能证得涅槃。’
进而,诸比丘,他人询问该比丘:‘尊者们能否令此诸比丘从不善出罪,于善确立?’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比丘应该如下回答:‘尊者,我靠近世尊所在的地方,彼世尊为我说法,我听闻该法后对彼诸比丘说。彼诸比丘听闻该法,从不善出罪,于善确立。’诸比丘,如此说的比丘没有自赞毁他,是对法的随法解答,任何如法的说、随说不存在被责难之处。”
此为佛陀所说。彼比丘众内心喜悦,欢喜佛陀所说。
(如何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