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第一、天池经(Devadahasuttam)

1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住在释迦国一个叫做天池的释迦族的城镇附近。在此,佛陀对比丘众说道:“诸比丘。”

“尊师。”彼比丘众应诺佛陀。

佛陀如下说道:“诸比丘,某些沙门、婆罗门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此人类所感受的任何乐、苦、非苦非乐,其都是因为宿世所作。所以,通过苦行破坏旧业,不造新业,则将来无有影响。将来无有影响,则业灭尽。业灭尽,则苦灭尽。苦灭尽,则感受灭尽。感受灭尽,则有一切苦的灭尽。’诸比丘,尼干陀众就是如此说者。

诸比丘,我接近如此说者的彼尼干陀众,靠近以后如下说道:‘尼干陀朋友,这是真的吗?你们是如此说者、如此见者:“此人类所感受的任何乐、苦、非苦非乐,其都是因为宿世所作。所以,通过苦行破坏旧业,不造新业,则将来无有影响。将来无有影响,则业灭尽。业灭尽,则苦灭尽。苦灭尽,则感受灭尽。感受灭尽,则有一切苦的灭尽”?’

诸比丘,被我如此询问,彼尼干陀众如下回答:‘是的。’

那么,尼干陀朋友,你们是否知道:“我们往昔是存在,不是不存在”?’

‘尊者,对此我们不知道。’

‘那么,尼干陀朋友,你们是否知道:“我们往昔是造过恶业,不是没造过”?’

‘尊者,对此我们不知道。’

‘那么,尼干陀朋友,你们是否知道:“我们造过这样、这样的恶业”?’

‘尊者,对此我们不知道。’

‘那么,尼干陀朋友,你们是否知道:“这么多的苦已经灭尽,这么多的苦需要灭尽,灭尽这么多的苦以后就会有一切苦的灭尽”?’

‘尊者,对此我们不知道。’

‘那么,尼干陀朋友,你们是否知道:“于现世舍弃诸恶法,具足诸善法”?’

‘尊者,对此我们不知道。’”

2 “‘既然如此,那么,尼干陀朋友,你们并不知道“我们往昔是存在,不是不存在”,并不知道“我们往昔是造过恶业,不是没造过”,并不知道“我们造过这样、这样的恶业”,并不知道“这么多的苦已经灭尽,这么多的苦需要灭尽,灭尽这么多的苦以后就会有一切苦的灭尽”,并不知道“于现世舍弃诸恶法,具足诸善法”。这样的话,那么,尼干陀朋友的说法就是不恰当,即“此人类所感受的任何乐、苦、非苦非乐,其都是因为宿世所作。所以,通过苦行破坏旧业,不造新业,则将来无有影响。将来无有影响,则业灭尽。业灭尽,则苦灭尽。苦灭尽,则感受灭尽。感受灭尽,则有一切苦的灭尽。”

尼干陀朋友,如果你们知道“我们往昔是存在,不是不存在”,知道“我们往昔是造过恶业,不是没造过”,知道“我们造过这样、这样的恶业”,知道“这么多的苦已经灭尽,这么多的苦需要灭尽,灭尽这么多的苦以后就会有一切苦的灭尽”,知道“于现世舍弃诸恶法,具足诸善法”,这样的话,那么,尼干陀朋友的说法就是恰当,即“此人类所感受的任何乐、苦、非苦非乐,其都是因为宿世所作。所以,通过苦行破坏旧业,不造新业,则将来无有影响。将来无有影响,则业灭尽。业灭尽,则苦灭尽。苦灭尽,则感受灭尽。感受灭尽,则有一切苦的灭尽。”’”

3 “‘尼干陀朋友,例如,有人被涂有剧毒的箭所射。其因为被箭所射,从而经受着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为此,亲朋好友、亲戚眷属请外科医生为其治疗。彼外科医生为了他而用刀切开伤口。其因为被刀切开伤口,从而经受着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彼外科医生为了他而用探针查找箭头。其因为被用探针查找箭头,从而经受着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彼外科医生为了他而拔出箭头。其因为被拔出箭头,从而经受着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彼外科医生为了他而将解毒的炭火放在伤口上。其因为解毒的炭火被放在伤口上,从而经受着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后来,其伤口痊愈,无病,有乐,适意,自在,可以去想去的地方。

其如下思考:“以前,我被涂有剧毒的箭所射。彼我因为被涂有剧毒的箭所射,从而经受着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为此,亲朋好友、亲戚眷属请外科医生为我治疗。彼外科医生为了我而用刀切开伤口。彼我因为被刀切开伤口,从而经受着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彼外科医生为了我而用探针查找箭头。彼我因为被用探针查找箭头,从而经受着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彼外科医生为了我而拔出箭头。彼我因为被拔出箭头,从而经受着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彼外科医生为了我而将解毒的炭火放在伤口上。彼我因为解毒的炭火被放在伤口上,从而经受着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现在,我伤口痊愈,无病,有乐,适意,自在,可以去想去的地方。”

像这样,尼干陀朋友,如果你们知道“我们往昔是存在,不是不存在”,知道“我们往昔是造过恶业,不是没造过”,知道“我们造过这样、这样的恶业”,知道“这么多的苦已经灭尽,这么多的苦需要灭尽,灭尽这么多的苦以后就会有一切苦的灭尽”,知道“于现世舍弃诸恶法,具足诸善法”,这样的话,那么,尼干陀朋友的说法就是恰当,即“此人类所感受的任何乐、苦、非苦非乐,其都是因为宿世所作。所以,通过苦行破坏旧业,不造新业,则将来无有影响。将来无有影响,则业灭尽。业灭尽,则苦灭尽。苦灭尽,则感受灭尽。感受灭尽,则有一切苦的灭尽。”

然而,尼干陀朋友,你们并不知道“我们往昔是存在,不是不存在”,并不知道“我们往昔是造过恶业,不是没造过”并不知道“我们造过这样、这样的恶业”,并不知道“这么多的苦已经灭尽,这么多的苦需要灭尽,灭尽这么多的苦以后就会有一切苦的灭尽”,并不知道“于现世舍弃诸恶法,具足诸善法”。这样的话,那么,尼干陀朋友的说法就是不恰当,即“此人类所感受的任何乐、苦、非苦非乐,其都是因为宿世所作。所以,通过苦行破坏旧业,不造新业,则将来无有影响。将来无有影响,则业灭尽。业灭尽,则苦灭尽。苦灭尽,则感受灭尽。感受灭尽,则有一切苦的灭尽。”’”

4 “听闻此言,诸比丘,彼尼干陀众对我如下说道:“尊者,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的尼干陀·若提子宣称无余智见:“我无论是行走、站立还是睡觉、清醒,智见都连续、恒常现前。”他如此说道:“尼干陀众,你们有往昔所造恶业,要通过此煎熬、难行的苦行将其加以灭尽。现在,你们的身体被保护,语言被保护,心被保护,将来不会造恶业。旧的恶业因苦行而被破坏,不造新业,将来无有影响。将来无有影响,则业灭尽。业灭尽,则苦灭尽。苦灭尽,则感受灭尽。感受灭尽,则有一切苦的灭尽。”我们对此欢喜并认可,因此我们心满意足。’”

5 “听闻此言,诸比丘,我对彼尼干陀众如下说道:‘尼干陀朋友,此五种法于现世具有两种果报。哪五种?信、喜欢、传说、行相遍察和理解堪忍。尼干陀朋友,此五种法于现世具有两种果报。那么,尼干陀朋友对于过去的导师,信是什么?喜欢是什么?传说是什么?行相遍察是什么?理解堪忍是什么?’诸比丘,如此言说的我并没有从尼干陀众那里得到有根据的反驳言辞。

进而,诸比丘,我对彼尼干陀众如下说道:‘尼干陀朋友,对此如何思考?当你们激烈打击、激烈努力时,此时,会感受极其剧烈、极其激烈、痛苦的感受。当你们不激烈打击,不激烈努力时,此时,不会感受极其剧烈、极其激烈、痛苦的感受,是这样吗?’

‘乔达摩尊者,当我们激烈打击、激烈努力时,此时,会感受极其剧烈、极其激烈、痛苦的感受。当我们不激烈打击,不激烈努力时,此时,不会感受极其剧烈、极其激烈、痛苦的感受。’”

6 “‘既然如此,那么,尼干陀朋友,实际上就是当你们激烈打击、激烈努力时,此时,会感受极其剧烈、极其激烈、痛苦的感受。当你们不激烈打击,不激烈努力时,此时,不会感受极其剧烈、极其激烈、痛苦的感受。这样的话,那么,尼干陀朋友的说法就是不恰当,即“此人类所感受的任何乐、苦、非苦非乐,其都是因为宿世所作。所以,通过苦行破坏旧业,不造新业,则将来无有影响。将来无有影响,则业灭尽。业灭尽,则苦灭尽。苦灭尽,则感受灭尽。感受灭尽,则有一切苦的灭尽。”

尼干陀朋友,如果当你们激烈打击、激烈努力时,此时,不会感受极其剧烈、极其激烈、痛苦的感受。当你们不激烈打击,不激烈努力时,此时,会感受极其剧烈、极其激烈、痛苦的感受。这样的话,那么,尼干陀朋友的说法就是恰当,即“此人类所感受的任何乐、苦、非苦非乐,其都是因为宿世所作。所以,通过苦行破坏旧业,不造新业,则将来无有影响。将来无有影响,则业灭尽。业灭尽,则苦灭尽。苦灭尽,则感受灭尽。感受灭尽,则有一切苦的灭尽。”

尼干陀朋友,当你们激烈打击、激烈努力时,此时,会感受极其剧烈、极其激烈、痛苦的感受。当你们不激烈打击,不激烈努力时,此时,不会感受极其剧烈、极其激烈、痛苦的感受。自我感受极其剧烈、极其激烈、痛苦感受的你们,因为无明,因为无智,因为愚昧,从而获得果报:“此人类所感受的任何乐、苦、非苦非乐,其都是因为宿世所作。所以,通过苦行破坏旧业,不造新业,则将来无有影响。将来无有影响,则业灭尽。业灭尽,则苦灭尽。苦灭尽,则感受灭尽。感受灭尽,则有一切苦的灭尽。”’诸比丘,如此言说的我并没有从尼干陀众那里得到有根据的反驳言辞。”

7 “进而,诸比丘,我对彼尼干陀众如下说道:‘尼干陀朋友,对此如何思考?此业是现法所受,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未来所受。你们能够做到吗?’

‘尊者,此不能。’

‘那么,此业是未来所受,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现法所受。你们能够做到吗?’

‘尊者,此不能。’

‘尼干陀朋友,对此如何思考?此业是乐受,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苦受。你们能够做到吗?’

‘尊者,此不能。’

‘那么,此业是苦受,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乐受。你们能够做到吗?’

‘尊者,此不能。’

‘尼干陀朋友,对此如何思考?此业是已成熟受,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未成熟受。你们能够做到吗?’

‘尊者,此不能。’

‘那么,此业是未成熟受,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已成熟受。你们能够做到吗?’

‘尊者,此不能。’

‘尼干陀朋友,对此如何思考?此业是多受,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少受。你们能够做到吗?’

‘尊者,此不能。’

‘那么,此业是少受,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多受。你们能够做到吗?’

‘尊者,此不能。’

‘尼干陀朋友,对此如何思考?此业是有受,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无受。你们能够做到吗?’

‘尊者,此不能。’

‘那么,此业是无受,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有受。你们能够做到吗?’

‘尊者,此不能。’”

8 “‘既然如此,那么,尼干陀朋友,实际上此业是现法所受,你们不能够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未来所受。此业是未来所受,你们不能够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现法所受。

此业是乐受,你们不能够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苦受。此业是苦受,你们不能够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乐受。

此业是已成熟受,你们不能够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未成熟受。此业是未成熟受,你们不能够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已成熟受。

此业是多受,你们不能够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少受。此业是少受,你们不能够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多受。

此业是有受,你们不能够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无受。此业是无受,你们不能够通过打击、努力,使其成为有受。

既然如此,那么,对于尼干陀朋友来说,打击就是无果,努力就是无果。’

诸比丘,尼干陀众就是如此说者。如此言说的尼干陀众的观点、随说基于十个根据而必然受到呵责。”

9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宿世所作而感受乐和苦,那么,诸比丘,尼干陀众的确过去是恶业的行为者,所以现在经受着如此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自在天化作而感受乐和苦,那么,诸比丘,尼干陀众的确是为恶自在天所化作,所以现在经受着如此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结合的状态而感受乐和苦,那么,诸比丘,尼干陀众的确是恶结合,所以现在经受着如此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出生而感受乐和苦,那么,诸比丘,尼干陀众的确是恶生,所以现在经受着如此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现世行为而感受乐和苦,那么,诸比丘,尼干陀众的确是这样的现世行为者,所以现在经受着如此剧烈、激烈、痛苦的感受。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宿世所作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尼干陀众应被呵责。如果有情不因为宿世所作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尼干陀众应被呵责。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自在天化作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尼干陀众应被呵责。如果有情不因为自在天化作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尼干陀众应被呵责。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结合的状态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尼干陀众应被呵责。如果有情不因为结合的状态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尼干陀众应被呵责。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出生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尼干陀众应被呵责。如果有情不因为出生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尼干陀众应被呵责。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现世行为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尼干陀众应被呵责。如果有情不因为现世行为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尼干陀众应被呵责。

诸比丘,尼干陀众就是如此说者。如此言说的尼干陀众的观点、随说基于此十个根据而必然受到呵责。像这样,诸比丘,打击就是无果,努力就是无果。”

10 “诸比丘,如何才能是有果的打击、有果的努力?在此,诸比丘,比丘不通过苦征服未被征服的自我,也不舍弃如法的乐,也不欲求此乐。其如下深刻思考:‘我精进努力,由于精进努力,对于苦的因由成为远离者。我观察并修习舍,对于苦的因由成为远离者。’其精进努力,由于精进努力,对于苦的因由成为远离者,于是精进努力。其观察并修习舍,对于苦的因由成为远离者,于是修习舍。其精进努力,由于精进努力,对于每个苦的因由成为远离者。像这样,其亦成为苦的灭尽者。其观察并修习舍,对于每个苦的因由成为远离者。像这样,其亦成为苦的灭尽者。”

11 “诸比丘,例如,有人对某女子产生爱恋,具有染著之心,非常渴望,非常迷恋。其看到该女子与其他男子在一起站立、一起说话、一起嬉笑、一起欢笑。诸比丘,对此如何思考?该人看到该女子与其他男子在一起站立、一起说话、一起嬉笑、一起欢笑,其是否生起愁、悲、苦、忧、恼?”

“是的,尊师。”

“此为何故?”

“尊师,因为该人对该女子产生爱恋,具有染著之心,非常渴望,非常迷恋。因此,当其看到该女子与其他男子在一起站立、一起说话、一起嬉笑、一起欢笑,其就会生起愁、悲、苦、忧、恼。”

“然而,诸比丘,如果该人如下思考:‘我对该女子产生爱恋,具有染著之心,非常渴望,非常迷恋。因此,当我看到该女子与其他男子在一起站立、一起说话、一起嬉笑、一起欢笑,我就会生起愁、悲、苦、忧、恼。我舍弃对该女子的爱恋如何?’其舍弃对该女子的爱恋。后来,其看到该女子与其他男子在一起站立、一起说话、一起嬉笑、一起欢笑。诸比丘,对此如何思考?该人看到该女子与其他男子在一起站立、一起说话、一起嬉笑、一起欢笑,其是否生起愁、悲、苦、忧、恼?”

“此不会,尊师。”

“此为何故?”

“尊师,因为该人对该女子不再爱恋。因此,当其看到该女子与其他男子在一起站立、一起说话、一起嬉笑、一起欢笑,其就不会生起愁、悲、苦、忧、恼。”

“正像这样,诸比丘,比丘不通过苦征服未被征服的自我,也不舍弃如法的乐,也不欲求此乐。其如下深刻思考:‘我精进努力,由于精进努力,对于苦的因由成为远离者。我观察并修习舍,对于苦的因由成为远离者。’其精进努力,由于精进努力,对于苦的因由成为远离者,于是精进努力。其观察并修习舍,对于苦的因由成为远离者,于是修习舍。其精进努力,由于精进努力,对于每个苦的因由成为远离者。像这样,其亦成为苦的灭尽者。其观察并修习舍,对于每个苦的因由成为远离者。像这样,其亦成为苦的灭尽者。像这样,诸比丘,此就是有果的打击、有果的努力。”

12 “进而,诸比丘,比丘如下深刻思考:‘住于如此乐的我,诸不善法增大,诸善法减损。然而,通过苦而自我打击的我,诸不善法减损,诸善法增大。那么我通过苦而自我打击如何?’其通过苦而自我打击。通过苦而自我打击者,诸不善法减损,诸善法增大。其后来不再通过苦而自我打击。此为何故?诸比丘,因为其通过苦而自我打击,已经达成其目的。因此,其后来不再通过苦而自我打击。

例如,诸比丘,造箭工将弓箭放在两块燃烧的薪木中间烧、烤、矫正。诸比丘,后来,当弓箭在两块燃烧的薪木中间烧、烤、矫正,已经可以使用的时候,该造箭工不再将弓箭放在两块燃烧的薪木中间烧、烤、矫正。此为何故?因为,诸比丘,该造箭工将弓箭放在两块燃烧的薪木中间烧、烤、矫正,已经达成其目的。因此,其后来不再将弓箭放在两块燃烧的薪木中间烧、烤、矫正。

正像这样,诸比丘,比丘如下深刻思考:‘住于如此乐的我,诸不善法增大,诸善法减损。然而,通过苦而自我打击的我,诸不善法减损,诸善法增大。那么我通过苦而自我打击如何?’其通过苦而自我打击。通过苦而自我打击者,诸不善法减损,诸善法增大。其后来不再通过苦而自我打击。此为何故?诸比丘,因为其通过苦而自我打击,已经达成其目的。因此,其后来不再通过苦而自我打击。像这样,诸比丘,此也是有果的打击、有果的努力。”

13 “进而,诸比丘,如来之阿罗汉、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生于世上。其自我证知、证得、阐述了包含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人天众在内的此世界。其教导了初善、中善、后善、有内容、有形式、完整圆满、清净的法,令梵行明晰。某居家者或其孩子或其他阶层的人听闻此法。听闻此法后,其对如来具足信仰。具足信仰的他如下思考:‘家庭生活障碍重重,如同行走在泥泞土路上,出家则似空旷露地。居家生活很难像贝磨珍珠般进行完全圆满、完全遍净的梵行。我剃除须发,披上僧衣,舍家出家如何?’此后,其舍弃或多或少的财产,舍弃或多或少的亲戚,剃除须发,披上僧衣,舍家出家。”

14 “像这样,出家以后,其具足比丘的学和戒,舍弃杀生,是杀生的远离者,是舍弃刀者,是舍弃剑者,具足惭愧,具足怜悯,心怀对一切生命的同情而住。舍弃不与取,是不与取的远离者,是所施与者,是等待施与者,自己住于不与取的清净。舍弃秽行,是梵行者,是淫法、秽法的远离者、慎行者。舍弃妄语,是远离妄语者,是实语者、真语者、信语者、诚语者、无欺诈世界者。舍弃离间语,是远离离间语者。不会为了离间而将此处所闻讲与彼处,不会为了离间而将彼处所闻讲与此处。像这样,令不和合者融合,令和合者满足,意乐和合,欢喜和合,愉悦和合,讲述带来和合的话语。舍弃粗恶语,是远离粗恶语者。讲述悦耳、柔和、充满爱意、令人愉快、高雅、众所喜闻、众所欢喜之言。舍弃杂秽语,是远离杂秽语者,适时发话,讲述真实,表达意义,讲法说律,适时发表合理有度、令人铭记、意味深长的话语。

其远离对草木的破坏。是一食者,不吃夜食,是非时食的远离者。是观看欣赏舞蹈、歌曲、说书、演艺的远离者。是以装饰、粉饰为目的受持花、香、油的远离者。是高广大床的远离者。是受持黄金、白银的远离者。是受持生谷物的远离者。是受持生肉的远离者。是受持妇女、女童的远离者。是受持女奴、男奴的远离者。是受持山羊、绵羊的远离者。是受持鸡、猪的远离者。是受持象、牛、马、骡的远离者。是受持田地、宅地的远离者。是从事遣使工作的远离者。是买卖的远离者。是短斤少两、使用伪币、藏尺掖寸的远离者。是贿赂、欺瞒、欺诈等蒙骗行为的远离者。是拦劫、杀害、绑架、伏击、掠夺等暴力行为的远离者。

其满足于蔽体的僧衣和果腹的托钵食。恰如有翅膀的鸟无论飞往哪里,都仅仅携带着翅膀飞翔。像这样,比丘满足于蔽体的僧衣和果腹的托钵食,无论走到哪里都受持而行。其因具足此圣戒蕴,所以内感无罪之乐。”

15 “其以眼观色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眼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眼根,对眼根加以防护。

以耳闻声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耳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耳根,对耳根加以防护。

以鼻嗅香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鼻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鼻根,对鼻根加以防护。

以舌品味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舌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舌根,对舌根加以防护。

以身接触所触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身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身根,对身根加以防护。

以意知法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意根而住,其结果,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意根,对意根加以防护。其因具足诸根守护,所以内感无罪之乐。

其前进、后退时,皆是正知行者。前视、后视时,皆是正知行者。曲臂、伸臂时,皆是正知行者。受持僧伽梨衣、钵、衣时,皆是正知行者。吃、喝、咀嚼、品尝时,皆是正知行者。行大便、小便时,皆是正知行者。行走、站立、就座、睡眠、清醒、言语、沉默时,皆是正知行者。”

16 “其亦是这些圣戒蕴的具足者,亦是这些圣知足的具足者,亦是这些圣根守护的具足者,亦是这些圣念和正知的具足者。其亲近阿兰若、树下、山岳、溪谷、洞窟、冢间、丛林、野外、草堆等远离的坐卧处。结束托钵食后,其结跏趺而坐,保持身体正直,于面前起念。

其舍弃对世界的贪欲,住于无贪欲之心。因为无贪欲,故心得到净化。其舍弃嗔恚,住于无嗔恚之心,哀愍一切有情,因为无嗔恚,故心得到净化。其舍弃昏沉、睡眠,远离昏沉、睡眠而住,是具有光明想者,是具有正念者,心从昏沉、睡眠得到净化。其舍弃掉举、后悔,平静而住,内心寂静,舍弃掉举、后悔,心得到净化。其舍弃疑惑,超越疑惑而住,对善法无疑,舍弃疑惑,心得到净化。

其舍弃此五蓋,了知削弱自心的随烦恼,由于离开诸欲,离开诸不善法,到达并住立于有浅观、有深观、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初禅。像这样,诸比丘,此也是有果的打击、有果的努力。

进而,诸比丘,由于浅观和深观的寂灭,比丘到达并住立于内部清净的心一境性,到达无浅观、无深观、具有因定而生喜和乐的第二禅。像这样,诸比丘,此也是有果的打击、有果的努力。

进而,诸比丘,比丘离开喜,住于舍,具念,具正知,以身体感知乐,到达并住立于圣者所称的‘有舍、具念、住于乐’的第三禅。像这样,诸比丘,此也是有果的打击、有果的努力。

进而,诸比丘,比丘舍弃乐,舍弃苦,以前早已熄灭喜和忧,到达并住立于非苦非乐、舍念遍净的第四禅。像这样,诸比丘,此也是有果的打击、有果的努力。”

17 “进而,诸比丘,比丘以如此安定、遍净、净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堪任、住立、已达不动之心,将心转向宿住随念智。其随念着多种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多个坏劫生、多个成劫生、多个坏成劫生。‘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感受这样的乐和苦,具有这样的寿命。在那里死去,再生到那里。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感受这样的乐和苦,具有这样的寿命。在那里死去,再生到这里。’像这样,随念着具有行相、具有境况的多种宿住。像这样,诸比丘,此也是有果的打击、有果的努力。”

18 “其以如此安定、遍净、净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堪任、住立、已达不动之心,将心转向众有情的死生智。其以清净、非凡的天眼观察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善趣、恶趣的众有情的死亡、再生,了知众有情随业而行。‘事实上,这些受人尊敬的有情因为具足身恶业,具足语恶业,具足意恶业,诽谤圣人,是邪见者,是邪见业的受持者。他们的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苦处、恶处、难处的地狱。然而,那些受人尊敬的有情因为具足身善业,具足语善业,具足意善业,不诽谤圣人,是正见者,是正见业的受持者。他们的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善道的天界。’像这样,其以清净、非凡的天眼观察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善趣、恶趣的众有情的死亡、再生,了知众有情随业而行。像这样,诸比丘,此也是有果的打击、有果的努力。”

19 “其以如此安定、遍净、净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堪任、住立、已达不动之心,将心转向诸烦恼的灭尽智。其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的生起’,如实了知‘此是苦的灭尽’,如实了知‘此是通往苦灭尽的行道’。如实了知‘这些是烦恼’,如实了知‘此是烦恼的生起’,如实了知‘此是烦恼的灭尽’,如实了知‘此是通往烦恼灭尽的行道’如此了知、如此见者,其心从欲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从存在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从无明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于解脱生起‘获得解脱’之智。了知‘生命已尽,梵行已毕,应作已作,无有再生’。像这样,诸比丘,此也是有果的打击、有果的努力。

诸比丘,如来就是如此说者。如此言说的如来基于十个根据而必然获得称赞。”

20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宿世所作而感受乐和苦,那么,诸比丘,如来的确过去是善业的行为者,所以现在感受着如此没有烦恼而安乐的感受。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自在天化作而感受乐和苦,那么,诸比丘,如来的确是为善自在天所化作,所以现在感受着如此没有烦恼而安乐的感受。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结合的状态而感受乐和苦,那么,诸比丘,如来的确是善结合,所以现在感受着如此没有烦恼而安乐的感受。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出生而感受乐和苦,那么,诸比丘,如来的确是善生,所以现在感受着如此没有烦恼而安乐的感受。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现世行为而感受乐和苦,那么,诸比丘,如来的确是这样的现世行为者,所以现在感受着如此没有烦恼而安乐的感受。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宿世所作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如来应该获得称赞。如果有情不因为宿世所作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如来应该获得称赞。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自在天化作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如来应该获得称赞。如果有情不因为自在天化作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如来应该获得称赞。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结合的状态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如来应该获得称赞。如果有情不因为结合的状态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如来应该获得称赞。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出生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如来应该获得称赞。如果有情不因为出生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如来应该获得称赞。

诸比丘,如果有情因为现世行为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如来应该获得称赞。如果有情不因为现世行为而感受乐和苦,那么,如来应该获得称赞。

诸比丘,如来就是如此说者。如此言说的如来基于此十个根据而必然获得称赞。”

此为佛陀所说。彼比丘众内心喜悦,欢喜佛陀所说。

(天池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