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第八、大渴爱灭尽经(Mahatanhasarikhayasuttam)

396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附近的祇陀林给孤独园。在此,有位渔民之子名叫萨帝的比丘生起以下邪见解:“我这样理解世尊所讲之法,即此识流转、轮转,非不同。”

众多比丘听说:“实际上有位渔民之子名叫萨帝的比丘生起以下邪见解:‘我这样理解世尊所讲之法,即此识流转、轮转,非不同。’”于是,彼比丘众接近渔民之子萨帝比丘所在的地方,靠近以后向渔民之子萨帝比丘如下问道:“朋友萨帝,听说你生起以下邪见解:‘我这样理解世尊所讲之法,即此识流转、轮转,非不同。’这是真的吗?”

“朋友,我的确是这样理解世尊所讲之法,即此识流转、轮转,非不同。”

于是,彼比丘众为了让渔民之子萨帝比丘离开此邪见解而进行难诘、追问、劝谏:“朋友萨帝,不许那样说!不许诽谤世尊!因为诽谤世尊实在不好。因为世尊没有那样说过。朋友萨帝,世尊以多种方式说示了因缘而生的识。没有缘则没有识的生起。”

渔民之子萨帝比丘尽管像这样被彼比丘众难诘、追问、劝谏,仍然固执地执持、取著其邪见解而声称:“朋友,我的确是这样理解世尊所讲之法,即此识流转、轮转,非不同。”

397 彼比丘众无法让渔民之子萨帝比丘离开此邪见解,于是,彼比丘众接近佛陀所在的地方,靠近以后顶礼佛陀,然后坐于一旁。

坐于一旁的彼比丘众对佛陀如下说道:“尊师,有位渔民之子名叫萨帝的比丘生起以下邪见解:‘我这样理解世尊所讲之法,即此识流转、轮转,非不同。’尊师,我们听说:‘实际上有位渔民之子名叫萨帝的比丘生起以下邪见解:“我这样理解世尊所讲之法,即此识流转、轮转,非不同。”’于是,尊师,我们接近渔民之子萨帝比丘所在的地方,靠近以后向渔民之子萨帝比丘如下问道:‘朋友萨帝,听说你生起以下邪见解:“我这样理解世尊所讲之法,即此识流转、轮转,非不同。”这是真的吗?’尊师,渔民之子萨帝比丘如下回答我们:‘朋友,我的确是这样理解世尊所讲之法,即此识流转、轮转,非不同。’于是,尊师,我们为了让渔民之子萨帝比丘离开此邪见解而进行难诘、追问、劝谏:‘朋友萨帝,不许那样说!不许诽谤世尊!因为诽谤世尊实在不好。因为世尊没有那样说过。朋友萨帝,世尊以多种方式说示了因缘而生的识。没有缘则没有识的生起。’

尊师,渔民之子萨帝比丘尽管像这样被我们难诘、追问、劝谏,仍然固执地执持、取著其邪见解而声称:‘朋友,我的确是这样理解世尊所讲之法,即此识流转、轮转,非不同。’

尊师,因为我们无法让渔民之子萨帝比丘离开此邪见解,所以我们向世尊禀明此事。”

398 于是,佛陀对另一位比丘说道:“比丘,去,你以我之言对渔民之子萨帝比丘说:‘朋友萨帝,导师有话对你说。’”

“好,尊师。”该比丘应诺佛陀以后向渔民之子萨帝比丘所在的地方接近。靠近以后,对渔民之子萨帝比丘如下说道:“朋友萨帝,导师有话对你说。”

“好的,朋友。”渔民之子萨帝比丘应答该比丘以后走到佛陀那里,走到以后顶礼佛陀,然后坐于一旁。佛陀对坐于一旁的渔民之子萨帝比丘如下说道:“萨帝,听说你生起以下邪见解:‘我这样理解世尊所讲之法,即此识流转、轮转,非不同。’这是真的吗?”

“尊师,我的确是这样理解世尊所讲之法,即此识流转、轮转,非不同。”

“萨帝,那个识是哪个?”

“尊师,此是话语者、感受者,于各处感受着各善恶业的果报。”

“愚痴之人,你究竟为了谁如此理解我所讲的法?愚痴之人,我不是以多种方式说示了因缘而生的识,没有缘则没有识的生起吗?愚痴之人,你因为自己的错误理解而诽谤了我们,亦伤害了自己,制造了大量的非福,因此,愚痴之人,其将成为你长久的不利和痛苦。”

399 于是,佛陀对比丘众说道:“诸比丘,对此如何思考?此渔民之子萨帝比丘于此法、此律是否热心?”

“尊师,此怎么可能?尊师,其不是。”如此被说,渔民之子萨帝比丘坐在那里沉默,面红,落魄,低头,悲忧,无法应答。

佛陀知道渔民之子萨帝比丘沉默,面红,落魄,低头,悲忧,无法应答,便对渔民之子萨帝比丘如下说道:“愚痴之人,你因为自己的此邪见解而被周知。在此,我来询问比丘众。”

于是,佛陀对比丘众说道:“诸比丘,渔民之子萨帝比丘因为自己的错误理解而诽谤了我们,亦伤害了自己,制造了大量的非福,你们也认为我说了那样的法吗?”

“不是,尊师,世尊以多种方式说示了因缘而生的识。没有缘则没有识的生起。”

“很好,诸比丘,很好。你们这样理解我所说之法,很好。诸比丘,我以多种方式说示了因缘而生的识。没有缘则没有识的生起。此渔民之子萨帝比丘因为自己的错误理解而诽谤了我们,亦伤害了自己,制造了大量的非福,因此,其将成为愚痴之人长久的不利和痛苦。”

400 “诸比丘,依不同的缘而识生起,于是才有各种名称。依眼和色而识生起,才有眼识的名称。依耳和声而识生起,才有耳识的名称。依鼻和香而识生起,才有鼻识的名称。依舌和味道而识生起,才有舌识的名称。依身和接触而识生起,才有身识的名称。依意和法而识生起,才有意识的名称。

诸比丘,恰似依不同的缘而火燃烧,于是才有各种名称。依薪材而火燃烧,才有薪火的名称。依木片而火燃烧,才有木片火的名称。依草而火燃烧,才有草火的名称。依牛粪而火燃烧,才有牛粪火的名称。依麸而火燃烧,才有麸火的名称。依垃圾而火燃烧,才有垃圾火的名称。

像这样,诸比丘,依不同的缘而识生起,于是才有各种名称。依眼和色而识生起,才有眼识的名称。依耳和声而识生起,才有耳识的名称。依鼻和香而识生起,才有鼻识的名称。依舌和味道而识生起,才有舌识的名称。依身和接触而识生起,才有身识的名称。依意和法而识生起,才有意识的名称。”

401 “诸比丘,你们看见‘此是存在’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你们看见‘其依食物而生起’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你们看见‘此存在当食物灭尽时,其必然灭尽’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因‘是否存在此是存在’之疑惑而生起疑惑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因‘是否存在其依食物而生起’之疑惑而生起疑惑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因‘是否存在此存在当食物灭尽时,其必然灭尽’之疑惑而生起疑惑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此是存在’,如实地以正慧观察者,其疑惑被舍弃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其依食物而生起’,如实地以正慧观察者,其疑惑被舍弃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此是存在’,在此,你们也是无疑的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其依食物而生起’,在此,你们也是无疑的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此存在当食物灭尽时,其必然灭尽’,在此,你们也是无疑的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此是存在’,如实地以正慧充分看到了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其依食物而生起’,如实地以正慧充分看到了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此存在当食物灭尽时,其必然灭尽’,如实地以正慧充分看到了吗?”

“是的,尊师。”

“诸比丘,如果你们执著、希求、追求、我执如此遍净、如此净化的此见,那么,诸比丘,你们是否充分理解我所说的筏喻法,其是为了渡水,不是为了抓取?”

“此不是,尊师。”

“诸比丘,如果你们不执著、不希求、不追求、不我执如此遍净、如此净化的此见,那么,诸比丘,你们是否充分理解我所说的筏喻法,其是为了渡水,不是为了抓取?”

“是的,尊师。”

402 “诸比丘,有四种食利于存在有情的存立,利于求生者的摄取。哪四种?第一或粗或细的段食、第二触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识食。诸比丘,此四食以何为因,以何为起因,因何而生,以何为根源?”

“此四食以渴爱为因,以渴爱为起因,因渴爱而生,以渴爱为根源。”

“诸比丘,此渴爱以何为因,以何为起因,因何而生,以何为根源?”

“渴爱以感受为因,以感受为起因,因感受而生,以感受为根源。”

“诸比丘,此感受以何为因,以何为起因,因何而生,以何为根源?”

“感受以接触为因,以接触为起因,因接触而生,以接触为根源。”

“诸比丘,此接触以何为因,以何为起因,因何而生,以何为根源?”

“接触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起因,因六处而生,以六处为根源。”

“诸比丘,此六处以何为因,以何为起因,因何而生,以何为根源?”

“六处以名色为因,以名色为起因,因名色而生,以名色为根源。”

“诸比丘,此名色以何为因,以何为起因,因何而生,以何为根源?”

“名色以识为因,以识为起因,因识而生,以识为根源。”

“诸比丘,此识以何为因,以何为起因,因何而生,以何为根源?”

“识以行为因,以行为起因,因行而生,以行为根源。”

“诸比丘,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起因,因何而生,以何为根源?”

“行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起因,因无明而生,以无明为根源。”

“像这样,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接触,缘接触而有感受,缘感受而有渴爱,缘渴爱而有取著,缘取著而有存在,缘存在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像这样而有所有这些苦蕴的生起。”

403 “像这样所谓‘缘生而有老死。’诸比丘,是因为生而有老死,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缘生而有老死,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缘生而有老死。”

“像这样所谓‘缘存在而有生。’诸比丘,是因为有存在而有生,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缘存在而有生,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缘存在而有生。”

“像这样所谓‘缘取著而有存在。’诸比丘,是因为有取著而有存在,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缘取著而有存在,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缘取著而有存在。”

“像这样所谓‘缘渴爱而有取著。’诸比丘,是因为有渴爱而有取著,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缘渴爱而有取著,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缘渴爱而有取著。”

“像这样所谓‘缘感受而有渴爱。’诸比丘,是因为有感受而有渴爱,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缘感受而有渴爱,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缘感受而有渴爱。”

“像这样所谓‘缘接触而有感受。’诸比丘,是因为有接触而有感受,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缘接触而有感受,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缘接触而有感受。”

“像这样所谓‘缘六处而有接触。’诸比丘,是因为有六处而有接触,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缘六处而有接触,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缘六处而有接触。”

“像这样所谓‘缘名色而有六处。’诸比丘,是因为有名色而有六处,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缘名色而有六处,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缘名色而有六处。”

“像这样所谓‘缘识而有名色。’诸比丘,是因为有识而有名色,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缘识而有名色,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缘识而有名色。”

“像这样所谓‘缘行而有识。’诸比丘,是因为有行而有识,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缘行而有识,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缘行而有识。

“像这样所谓‘缘无明而有行。’诸比丘,是因为有无明而有行,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缘无明而有行,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缘无明而有行。”

404 “很好,诸比丘。像这样,诸比丘,你们这样说,我也这样说:‘有此时有彼。此生起时彼生起。’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接触,缘接触而有感受,缘感受而有渴爱,缘渴爱而有取著,缘取著而有存在,缘存在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像这样而有所有这些苦蕴的生起。

由于无明因远离而彻底灭尽,故行灭尽;由于行因远离而彻底灭尽,故识灭尽;由于识因远离而彻底灭尽,故名色灭尽;由于名色因远离而彻底灭尽,故六处灭尽;由于六处因远离而彻底灭尽,故接触灭尽;由于接触因远离而彻底灭尽,故感受灭尽;由于感受因远离而彻底灭尽,故渴爱灭尽;由于渴爱因远离而彻底灭尽,故取著灭尽;由于取著因远离而彻底灭尽,故存在灭尽;由于存在因远离而彻底灭尽,故生灭尽;由于生因远离而彻底灭尽,故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像这样而有所有这些苦蕴的灭尽。”

405 “像这样所谓‘生灭尽而老死灭尽。’诸比丘,是因为生灭尽而老死灭尽,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生灭尽而老死灭尽,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生灭尽而老死灭尽。”

“像这样所谓‘存在灭尽而生灭尽。’诸比丘,是因为存在灭尽而生灭尽,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存在灭尽而生灭尽,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存在灭尽而生灭尽。”

“像这样所谓‘取著灭尽而存在灭尽。’诸比丘,是因为取著灭尽而存在灭尽,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取著灭尽而存在灭尽,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取著灭尽而存在灭尽。”

“像这样所谓‘渴爱灭尽而取著灭尽。’诸比丘,是因为渴爱灭尽而取著灭尽,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渴爱灭尽而取著灭尽,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渴爱灭尽而取著灭尽。”

“像这样所谓‘感受灭尽而渴爱灭尽。’诸比丘,是因为感受灭尽而渴爱灭尽,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感受灭尽而渴爱灭尽,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感受灭尽而渴爱灭尽。”

“像这样所谓‘接触灭尽而感受灭尽。’诸比丘,是因为接触灭尽而感受灭尽,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接触灭尽而感受灭尽,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接触灭尽而感受灭尽。”

“像这样所谓‘六处灭尽而接触灭尽。’诸比丘,是因为六处灭尽而接触灭尽,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六处灭尽而接触灭尽,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六处灭尽而接触灭尽。”

“像这样所谓‘名色灭尽而六处灭尽。’诸比丘,是因为名色灭尽而六处灭尽,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名色灭尽而六处灭尽,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名色灭尽而六处灭尽。”

“像这样所谓‘识灭尽而名色灭尽。’诸比丘,是因为识灭尽而名色灭尽,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识灭尽而名色灭尽,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识灭尽而名色灭尽。”

“像这样所谓‘行灭尽而识灭尽。’诸比丘,是因为行灭尽而识灭尽,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行灭尽而识灭尽,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行灭尽而识灭尽。”

“像这样所谓‘无明灭尽而行灭尽。’诸比丘,是因为无明灭尽而行灭尽,或不是,在此你们怎样认为?”

“尊师,无明灭尽而行灭尽,像这样,在此我们就是这样认为,即无明灭尽而行灭尽。”

406 “很好,诸比丘。像这样,诸比丘,你们这样说,我也这样说:‘无此时无彼。此灭尽时彼灭尽。’即由于无明灭尽而行灭尽,由于行灭尽而识灭尽,由于识灭尽而名色灭尽,由于名色灭尽而六处灭尽,由于六处灭尽而接触灭尽,由于接触灭尽而感受灭尽,由于感受灭尽而渴爱灭尽,由于渴爱灭尽而取著灭尽,由于取著灭尽而存在灭尽,由于存在灭尽而生灭尽,由于生灭尽而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像这样而有所有这些苦蕴的灭尽。”

407 “诸比丘,如此知者、如此见者的你们是否纠结过去:‘过去我是存在吗?过去我不存在吗?过去我是什么?过去我怎样存在?过去我是什么,之后成为什么?’”

“此不会,尊师。”

“诸比丘,如此知者、如此见者的你们是否纠结未来:‘未来我将存在吗?未来我将不存在吗?未来我将是什么?未来我怎样存在?未来我是什么,之后将成为什么?’”

“此不会,尊师。”

“诸比丘,如此知者、如此见者的你们是否纠结现在:‘现在我存在吗?

现在我不存在吗?现在我是什么?现在我怎样存在?现在我是什么,之后将成为什么?’”

“此不会,尊师。”

“诸比丘,如此知者、如此见者的你们是否这样说:‘我们尊敬导师。因为尊敬导师,所以我们这样说。’”

“此不会,尊师。”

“诸比丘,如此知者、如此见者的你们是否这样说:‘沙门这样说。因为沙门这样说,所以我们这样说。’”

“此不会,尊师。”

“诸比丘,如此知者、如此见者的你们是否会指定其他导师?”

“此不会,尊师。”

“诸比丘,如此知者、如此见者的你们是否认为多数沙门、婆罗门的祭祀、瑞相是真实的从而返回到他们那里?”

“此不会,尊师。”

“诸比丘,你们是自我理解,自我见到,自我发现,故而你们如此说的吗?”

“是的,尊师。”

“很好,诸比丘。你们因我而获得结果,诸比丘,因为此法自我可见、即时、应来见、应被引导、智者可各自感受。诸比丘,自我可见、即时、应来见、应被引导、智者可各自感受的此法像这样被阐述,此即以此为缘而说。”

408 “诸比丘,有三种结合的受孕。在此,父母结合,然而母亲非受孕期,神识未现起,此时不能受孕。在此,父母结合,母亲处于受孕期,然而神识未现起,此时不能受孕。诸比丘,只有当父母结合,母亲处于受孕期,神识现起时,像这样三种结合才能受孕。诸比丘,其母亲在九个月或十个月的时间里极为小心地用子宫呵护着重负般的胎儿。诸比丘,其母亲经过九个月或十个月的时间以后极为小心地生出重负。生出以后就用自己的血来喂养。诸比丘,因为其血,依照圣人律,其就是母亲的乳汁。

诸比丘,随着该孩童逐渐长大,诸根逐渐圆熟,其玩各种不同的玩具,例如,玩小铲、耍木棍、倒立、放风筝、踢毽子、驾车、玩弹弓。

诸比丘,随着该孩童逐渐长大,诸根逐渐圆熟,其被赋予、具足五欲而自娱,即欢喜、可爱、可意、喜爱、伴随欲、贪所染的眼所识色;欢喜、可爱、可意、喜爱、伴随欲、贪所染的耳所识声;欢喜、可爱、可意、喜爱、伴随欲、贪所染的鼻所识香;欢喜、可爱、可意、喜爱、伴随欲、贪所染的舌所识味;欢喜、可爱、可意、喜爱、伴随欲、贪所染的身所识触。”

409 “其以眼观色,贪著可喜之色,嗔恼不喜之色,身念不现前,心劣小而住。其不能如实了知心解脱和慧解脱之彼恶不善法被无余地灭尽。其感受着乐、苦、非苦非乐等各种感受,到达如此的满意和不满意,其极大欢喜、欢迎、执著该感受而住。极大欢喜、欢迎、执著该感受而住者生起欢喜。对于感受的欢喜,其就是取著,因为彼取著而有存在,因为存在而有生,因为生而生起老、死、愁、悲、苦、忧、恼。像这样,全部的苦蕴生起。

以耳闻声,贪著可喜之声,嗔恼不喜之声,身念不现前,心劣小而住。其不能如实了知心解脱和慧解脱之彼恶不善法被无余地灭尽。其感受着乐、苦、非苦非乐等各种感受,到达如此的满意和不满意,其极大欢喜、欢迎、执著该感受而住。极大欢喜、欢迎、执著该感受而住者生起欢喜。对于感受的欢喜,其就是取著,因为彼取著而有存在,因为存在而有生,因为生而生起老、死、愁、悲、苦、忧、恼。像这样,全部的苦蕴生起。

以鼻嗅香,贪著可喜之香,嗔恼不喜之香,身念不现前,心劣小而住。其不能如实了知心解脱和慧解脱之彼恶不善法被无余地灭尽。其感受着乐、苦、非苦非乐等各种感受,到达如此的满意和不满意,其极大欢喜、欢迎、执著该感受而住。极大欢喜、欢迎、执著该感受而住者生起欢喜。对于感受的欢喜,其就是取著,因为彼取著而有存在,因为存在而有生,因为生而生起老、死、愁、悲、苦、忧、恼。像这样,全部的苦蕴生起。

以舌品味,贪著可喜之味,嗔恼不喜之味,身念不现前,心劣小而住。其不能如实了知心解脱和慧解脱之彼恶不善法被无余地灭尽。其感受着乐、苦、非苦非乐等各种感受,到达如此的满意和不满意,其极大欢喜、欢迎、执著该感受而住。极大欢喜、欢迎、执著该感受而住者生起欢喜。对于感受的欢喜,其就是取著,因为彼取著而有存在,因为存在而有生,因为生而生起老、死、愁、悲、苦、忧、恼。像这样,全部的苦蕴生起。

以身接触所触,贪著可喜之所触,嗔恼不喜之所触,身念不现前,心劣小而住。其不能如实了知心解脱和慧解脱之彼恶不善法被无余地灭尽。其感受着乐、苦、非苦非乐等各种感受,到达如此的满意和不满意,其极大欢喜、欢迎、执著该感受而住。极大欢喜、欢迎、执著该感受而住者生起欢喜。对于感受的欢喜,其就是取著,因为彼取著而有存在,因为存在而有生,因为生而生起老、死、愁、悲、苦、忧、恼。像这样,全部的苦蕴生起。

以意知法,贪著可喜之法,嗔恼不喜之法,身念不现前,心劣小而住。其不能如实了知心解脱和慧解脱之彼恶不善法被无余地灭尽。其感受着乐、苦、非苦非乐等各种感受,到达如此的满意和不满意,其极大欢喜、欢迎、执著该感受而住。极大欢喜、欢迎、执著该感受而住者生起欢喜。对于感受的欢喜,其就是取著,因为彼取著而有存在,因为存在而有生,因为生而生起老、死、愁、悲、苦、忧、恼。像这样,全部的苦蕴生起。”

410 “在此,诸比丘,如来之阿罗汉、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生于世上。其自我彻知、证得并阐述了包含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人、人天在内的此世界。其教导了初善、中善、后善、有内容、有形式、完整圆满、清净的法,令梵行明晰。

某居家者或其孩子或其他阶层的人听闻此法。听闻此法后,其对如来具足信仰。具足信仰的他如下思考:‘家庭生活障碍重重,如同行走在泥泞土路上,出家则似空旷露地。居家生活很难像贝磨珍珠般进行完全圆满、完全遍净的梵行。我剃除须发,披上僧衣,舍家出家如何?’此后,他舍弃或多或少的财产,舍弃或多或少的亲戚,剃除须发,披上僧衣,舍家出家。”

411 “出家以后,其具足比丘的学和戒,舍弃杀生,是杀生的远离者,是舍弃刀者,是舍弃剑者,具足惭愧,具足怜悯,对一切生命怀有同情而住。舍弃不与取,是不与取的远离者,是所施与者,是等待施与者,自己住于不与取的清净。舍弃秽行,是梵行者,是淫法、秽法的远离者、慎行者。

舍弃妄语,是远离妄语者,是实语者、真语者、信语者、诚语者、对世界无欺诈者。舍弃离间语,是远离离间语者。不会为了离间而将此处所闻讲与彼处,不会为了离间而将彼处所闻讲与此处。像这样,令不和合者融合,令和合者满足,意乐和合,欢喜和合,愉悦和合,讲述带来和合的话语。舍弃粗恶语,是远离粗恶语者。讲述悦耳、柔和、充满爱意、令人愉快、高雅、众所喜闻、众所欢喜之言。舍弃杂秽语,是远离杂秽语者,适时发话,讲述真实,表达意义,讲法说律,适时发表合理有度、令人铭记、意味深长的话语。

其远离对草木的破坏。是一食者,不吃夜食,是非时食的远离者。是观看欣赏舞蹈、歌曲、说书、演艺的远离者。是以装饰粉饰为目的受持花、香、油的远离者。是高广大床的远离者。是受持黄金、白银的远离者。是受持生谷物的远离者。是受持生肉的远离者。是受持妇女、女童的远离者。是受持女奴、男奴的远离者。是受持山羊、绵羊的远离者。是受持鸡、猪的远离者。是受持象、牛、马、骡的远离者。是受持田地、宅地的远离者。是从事遣使工作的远离者。是买卖的远离者。是短斤少两、使用伪币、藏尺掖寸的远离者。是贿赂、欺瞒、欺诈等蒙骗行为的远离者。是拦劫、杀害、绑架、埋伏、掠夺等暴力行为的远离者。

其满足于蔽体的僧衣和果腹的乞食,无论走到哪里都受持而行,恰如有翅膀的鸟无论飞往哪里,都仅仅携带着翅膀飞翔。像这样,比丘满足于蔽体的僧衣和果腹的乞食,无论走到哪里都受持而行。

其以眼观色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眼根而住,其结果是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眼根,对眼根加以防护。

以耳闻声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耳根而住,其结果是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耳根,对耳根加以防护。

以鼻嗅香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鼻根而住,其结果是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鼻根,对鼻根加以防护。

以舌品味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舌根而住,其结果是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舌根,对舌根加以防护。

以身接触所触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身根而住,其结果是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身根,对身根加以防护。

以意知法时,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果不守护意根而住,其结果是贪求、忧郁等恶不善法就会流入。其依律仪而行,守护意根,对意根加以防护。其因守护诸根而具足,内感无害之乐。

其前进、后退时,是正知行者。前视、后视时,是正知行者。曲臂、伸臂时,是正知行者。受持僧伽梨衣、钵、衣时,是正知行者。吃、喝、咀嚼、品尝时,是正知行者。行大便、小便时,是正知行者。行走、站立、就座、睡眠、清醒、言语、沉默时,是正知行者。”

412 “其亦是此圣戒蕴的具足者,亦是此圣满足的具足者,亦是此圣根防护的具足者,亦是此圣念和正知的具足者。其亲近阿兰若、树下、山岳、溪谷、洞窟、冢间、丛林、野外、草堆等远离的坐卧处。吃完饭,结束托钵食以后,其结跏趺而坐,保持身体正直,于面前起念。

其舍弃对世界的贪欲,住于无贪欲之心。因为无贪欲,故心得到净化。舍弃嗔恚,住于无嗔恚之心。哀愍一切有情,因为无嗔恚,故心得到净化。舍弃昏沉、睡眠,远离昏沉、睡眠而住,是具有光明想者,是具有正念者,心从昏沉、睡眠得到净化。舍弃掉举、后悔,平静而住,内心寂静,舍弃掉举、后悔,心得到净化。舍弃疑惑,超越疑惑而住。对善法无疑,舍弃疑惑,心得到净化。”

413 “其断除此五蓋,断除令慧弱化的心的随烦恼,离开诸欲,离开诸不善法,到达并住立于有浅观、有深观、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初禅。进而,诸比丘,由于浅观和深观的寂灭,比丘到达并住立于内部清净的心一境性,到达无浅观、无深观、具有因定而生喜和乐的第二禅。离开喜,住于舍,具念,具正知,以身体感知乐,到达并住立于圣者所称的‘有舍、具念、住于乐’的第三禅。舍弃乐,舍弃苦,以前早已熄灭喜和忧,到达并住立于非苦非乐、舍念遍净的第四禅。”

414 “其以眼观色,不贪著可喜之色,不嗔恼不喜之色,身念现前,心无量而住。其如实了知心解脱和慧解脱之彼恶不善法被无余地灭尽。其感受着乐、苦、非苦非乐等各种感受,到达如此的满意和不满意,其不极大欢喜、不欢迎、不执著该感受而住。不极大欢喜、不欢迎、不执著该感受而住者于感受欢喜灭尽。由于欢喜的灭尽而取著灭尽,因为取著灭尽而存在灭尽,因为存在灭尽而生灭尽,因为生灭尽而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像这样,全部的苦蕴灭尽。

以耳闻声,不贪著可喜之声,不嗔恼不喜之声,身念现前,心无量而住。其如实了知心解脱和慧解脱之彼恶不善法被无余地灭尽。其感受着乐、苦、非苦非乐等各种感受,到达如此的满意和不满意,其不极大欢喜、不欢迎、不执著该感受而住。不极大欢喜、不欢迎、不执著该感受而住者于感受欢喜灭尽。由于欢喜的灭尽而取著灭尽,因为取著灭尽而存在灭尽,因为存在灭尽而生灭尽,因为生灭尽而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像这样,全部的苦蕴灭尽。

以鼻嗅香,不贪著可喜之香,不嗔恼不喜之香,身念现前,心无量而住。其如实了知心解脱和慧解脱之彼恶不善法被无余地灭尽。其感受着乐、苦、非苦非乐等各种感受,到达如此的满意和不满意,其不极大欢喜、不欢迎、不执著该感受而住。不极大欢喜、不欢迎、不执著该感受而住者于感受欢喜灭尽。由于欢喜的灭尽而取著灭尽,因为取著灭尽而存在灭尽,因为存在灭尽而生灭尽,因为生灭尽而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像这样,全部的苦蕴灭尽。

以舌品味,不贪著可喜之味,不嗔恼不喜之味,身念现前,心无量而住。其如实了知心解脱和慧解脱之彼恶不善法被无余地灭尽。其感受着乐、苦、非苦非乐等各种感受,到达如此的满意和不满意,其不极大欢喜、不欢迎、不执著该感受而住。不极大欢喜、不欢迎、不执著该感受而住者于感受欢喜灭尽。由于欢喜的灭尽而取著灭尽,因为取著灭尽而存在灭尽,因为存在灭尽而生灭尽,因为生灭尽而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像这样,全部的苦蕴灭尽。

以身接触所触,不贪著可喜之所触,不嗔恼不喜之所触,身念现前,心无量而住。其如实了知心解脱和慧解脱之彼恶不善法被无余地灭尽。其感受着乐、苦、非苦非乐等各种感受,到达如此的满意和不满意,其不极大欢喜、不欢迎、不执著该感受而住。不极大欢喜、不欢迎、不执著该感受而住者于感受欢喜灭尽。由于欢喜的灭尽而取著灭尽,因为取著灭尽而存在灭尽,因为存在灭尽而生灭尽,因为生灭尽而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像这样,全部的苦蕴灭尽。

以意知法,不贪著可喜之法,不嗔恼不喜之法,身念现前,心无量而住。其如实了知心解脱和慧解脱之彼恶不善法被无余地灭尽。其感受着乐、苦、非苦非乐等各种感受,到达如此的满意和不满意,其不极大欢喜、不欢迎、不执著该感受而住。不极大欢喜、不欢迎、不执著该感受而住者于感受欢喜灭尽。由于欢喜的灭尽而取著灭尽,因为取著灭尽而存在灭尽,因为存在灭尽而生灭尽,因为生灭尽而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像这样,全部的苦蕴灭尽。

诸比丘,你们要受持我简略讲述的渴爱灭尽解脱法,然而渔民之子萨帝比丘却为渴爱大网、渴爱枷锁所捆缚。”

此为佛陀所说。彼比丘众内心喜悦,欢喜佛陀所说。

(大渴爱灭尽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