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住在释迦国迦毗罗卫城附近的尼拘律林里。
这天,佛陀于上午,着衣,持衣钵,进入迦毗罗卫城托钵乞食。在迦毗罗卫城游化乞食,吃完饭,结束托钵食以后,接近大林去午休。进入大林深处,在木瓜树下就坐午休。
此时,释迦族的旦达帕尼在散步,漫步,信步而行,逐渐接近大林。进入大林深处,接近木瓜树,接近佛陀所在的地方,靠近以后向佛陀问候,互致值得记忆的欢喜语言以后拄着拐杖立于一旁。立于一旁的释迦族的旦达帕尼向佛陀如下说道:“沙门是何论者?是何说者?”
“朋友,我主张在包含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人、人天在内的此世界里,不与世界中的任何一位争论而住,对于离诸欲束缚、无有疑惑、斩断后悔、离开有非有贪爱而住的彼婆罗门不再随增诸想。朋友,我就是如此论者,如此说者。”
听闻此言,释迦族的旦达帕尼摇着头,咂着嘴,皱着眉,拄着拐杖离开。
200 傍晚,佛陀从禅坐中出定,走向尼拘律树林,走进以后坐在准备好的坐具上。就坐以后,佛陀对比丘众说道:“诸比丘,在此,我于上午,着衣,持衣钵,进入迦毗罗卫城托钵乞食。在迦毗罗卫城游化乞食,吃完饭,结束托钵食以后,接近大林去午休。进入大林深处,在木瓜树下就坐午休。此时,释迦族的旦达帕尼在散步,漫步,信步而行,逐渐接近大林。进入大林深处,接近木瓜树,接近我所在的地方,靠近以后向我问候,互致值得记忆的欢喜语言以后拄着拐杖立于一旁。
诸比丘,立于一旁的释迦族的旦达帕尼向我如下说道:‘沙门是何论者?是何说者?’
听闻此言,我对释迦族的旦达帕尼如下说道‘朋友,我主张在包含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人、人天在内的此世界里,不与世界中的任何一位争论而住,对于离诸欲束缚、无有疑惑、斩断后悔、离开有非有贪爱而住的彼婆罗门不再随增诸想。朋友,我就是如此论者,如此说者。’
听闻此言,释迦族的旦达帕尼摇着头,咂着嘴,皱着眉,拄着拐杖离开。”
201 听闻此言,一位比丘向佛陀如下说道:“尊师,世尊是何论者,在包含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人、人天在内的此世界里,不与世界中的任何一位争论而住?尊师,如何是对于离诸欲束缚、无有疑惑、斩断后悔、离开有非有贪爱而住的彼婆罗门不再随增诸想?”
“比丘,对于人们所生起的迷执想,在此,如果没有可欢喜者、可欢迎者、可固执者,那么,贪随眠被终结,嗔随眠被终结,见随眠被终结,疑随眠被终结,慢随眠被终结,有贪随眠被终结,无明随眠被终结,执持木棍、执持刀剑、争斗、争论、争吵、相违、离间、妄语被终结。在此,彼诸恶不善法被彻底灭尽。”此为佛陀所说。说完以后,善逝从坐具上站起,走入精舍。
202 佛陀离开后不久,彼比丘众中生起以下话题:“朋友,对于此段话,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坐具上站起,走入精舍,即‘比丘,对于人们所生起的迷执想,在此,如果没有可欢喜者、可欢迎者、可固执者,那么,贪随眠被终结,嗔随眠被终结,见随眠被终结,疑随眠被终结,慢随眠被终结,有贪随眠被终结,无明随眠被终结,执持木棍、执持刀剑、争斗、争论、争吵、相违、离间、妄语被终结。在此,彼诸恶不善法被彻底灭尽。’究竟谁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
于是,彼比丘众如下思考:“彼摩诃迦旃延尊者为导师所称赞,为智慧的同修行者们所尊敬。摩诃迦旃延尊者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我们接近摩诃迦旃延尊者如何?靠近以后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询问此含义。
于是,彼比丘众向尊者摩诃迦旃延所在的地方接近,靠近以后向尊者摩诃迦旃延问候,互致值得记忆的欢喜语言以后坐于一旁。坐于一旁的彼比丘众向尊者摩诃迦旃延如下说道:“迦旃延尊者,对于此段话,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坐具上站起,走入精舍,即‘比丘,对于人们所生起的迷执想,在此,如果没有可欢喜者、可欢迎者、可固执者,那么,贪随眠被终结,嗔随眠被终结,见随眠被终结,疑随眠被终结,慢随眠被终结,有贪随眠被终结,无明随眠被终结,执持木棍、执持刀剑、争斗、争论、争吵、相违、离间、妄语被终结。在此,彼诸恶不善法被彻底灭尽。’
迦旃延尊者,在世尊离开后不久,我们中生起以下话题:‘朋友,对于此段话,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坐具上站起,走入精舍,即“比丘,对于人们所生起的迷执想,在此,如果没有可欢喜者、可欢迎者、可固执者,那么,贪随眠被终结,嗔随眠被终结,见随眠被终结,疑随眠被终结,慢随眠被终结,有贪随眠被终结,无明随眠被终结,执持木棍、执持刀剑、争斗、争论、争吵、相违、离间、妄语被终结。在此,彼诸恶不善法被彻底灭尽。”究竟谁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于是,迦旃延尊者,我们如下思考:‘彼摩诃迦旃延尊者为导师所称赞,为智慧的同修行者们所尊敬。摩诃迦旃延尊者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我们接近摩诃迦旃延尊者如何?靠近以后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询问此含义。’请摩诃迦旃延尊者解释。”
203 “诸朋友,恰似一个寻找心材的人为了寻找心材而行走,看到具有心材的矗立的大树,却越过树根,越过树干,想在树叶上寻求心材,诸朋友与此相同。你们虽然在导师面前,却越过彼世尊,想向我寻求该含义。诸朋友,实际上,世尊了知应知,观见应见,是具眼者,是具智者,是具法者,是具梵者,是说者,是讲者,是意义的阐明者,是甘露的布施者,是法王,是如来。因此,你们应向世尊询问该含义,按照世尊的解释,如是加以受持。”
“的确如此,迦旃延尊者,世尊了知应知,观见应见,是具眼者,是具智者,是具法者,是具梵者,是说者,是讲者,是意义的阐明者,是甘露的布施者,是法王,是如来。因此,我们应向世尊询问该含义,按照世尊的解释,如是地加以受持。然而,摩诃迦旃延尊者为导师所称赞,为智慧的同修行者们所尊敬。摩诃迦旃延尊者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请摩诃迦旃延尊者加以解释,不要有所负担。”
“诸朋友,既然如此,那么,你们仔细听,充分作意。我来说。”
“好,尊者。”彼比丘众应答尊者摩诃迦旃延。
尊者摩诃迦旃延如下说道:
204 “诸朋友,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坐具上站起,走入精舍,即‘比丘,对于人们所生起的迷执想,在此,如果没有可欢喜者、可欢迎者、可固执者,那么,贪随眠被终结,嗔随眠被终结,见随眠被终结,疑随眠被终结,慢随眠被终结,有贪随眠被终结,无明随眠被终结,执持木棍、执持刀剑、争斗、争论、争吵、相违、离间、妄语被终结。在此,彼诸恶不善法被彻底灭尽。’诸朋友,我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如下加以解释。
诸朋友,缘于眼和色,眼识生起,三者交集而有接触,缘接触而有感受,思考所感受,思维所思考,迷执所思维,迷执的人于过去、未来、现在的眼所识的诸色生起所谓的迷执想。
诸朋友,缘于耳和声,耳识生起,三者交集而有接触,缘接触而有感受,思考所感受,思维所思考,迷执所思维,迷执的人于过去、未来、现在的耳所识的诸声生起所谓的迷执想。
诸朋友,缘于鼻和香,鼻识生起,三者交集而有接触,缘接触而有感受,思考所感受,思维所思考,迷执所思维,迷执的人于过去、未来、现在的鼻所识的诸香生起所谓的迷执想。
诸朋友,缘于舌和味,舌识生起,三者交集而有接触,缘接触而有感受,思考所感受,思维所思考,迷执所思维,迷执的人于过去、未来、现在的舌所识的诸味生起所谓的迷执想。
诸朋友,缘于身和触,身识生起,三者交集而有接触,缘接触而有感受,思考所感受,思维所思考,迷执所思维,迷执的人于过去、未来、现在的身所识的诸触生起所谓的迷执想。
诸朋友,缘于意和法,意识生起,三者交集而有接触,缘接触而有感受,思考所感受,思维所思考,迷执所思维,迷执的人于过去、未来、现在的意所识的诸法生起所谓的迷执想。
诸朋友,实际上,当眼存在、色存在、眼识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接触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接触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感受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感受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想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想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思维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思维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所谓的迷执想的概念,此道理存在。
诸朋友,实际上,当耳存在、声存在、耳识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接触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接触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感受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感受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想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想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思维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思维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所谓的迷执想的概念,此道理存在。
当鼻存在、香存在、鼻识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接触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接触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感受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感受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想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想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思维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思维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所谓的迷执想的概念,此道理存在。
当舌存在、味存在、舌识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接触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接触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感受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感受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想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想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思维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思维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所谓的迷执想的概念,此道理存在。
当身存在、触存在、身识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接触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接触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感受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感受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想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想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思维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思维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所谓的迷执想的概念,此道理存在。
当意存在、法存在、意识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接触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接触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感受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感受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想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想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思维的概念,此道理存在。思维的概念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所谓的迷执想的概念,此道理存在。
诸朋友,实际上,当眼不存在、色不存在、眼识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接触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接触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感受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感受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想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想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思维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思维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所谓的迷执想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
诸朋友,实际上,当耳不存在、声不存在、耳识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接触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接触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感受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感受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想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想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思维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思维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所谓的迷执想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
当鼻不存在、香不存在、鼻识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接触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接触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感受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感受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想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想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思维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思维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所谓的迷执想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
当舌不存在、味不存在、舌识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接触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接触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感受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感受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想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想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思维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思维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所谓的迷执想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
当身不存在、触不存在、身识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接触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接触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感受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感受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想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想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思维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思维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所谓的迷执想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
当意不存在、法不存在、意识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接触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接触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感受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感受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想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想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思维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思维的概念不存在时,其才可告知所谓的迷执想的概念,此道理不存在。
诸朋友,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坐具上站起,走入精舍,即‘比丘,对于人们所生起的迷执想,在此,如果没有可欢喜者、可欢迎者、可固执者,那么,贪随眠被终结,嗔随眠被终结,见随眠被终结,疑随眠被终结,慢随眠被终结,有贪随眠被终结,无明随眠被终结,执持木棍、执持刀剑、争斗、争论、争吵、相违、离间、妄语被终结。在此,彼诸恶不善法被彻底灭尽。’诸朋友,我对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像这样进行了详细解释。诸尊者如果希望,那么可以靠近世尊询问此含义,按照世尊的解释加以受持。”
205 彼比丘众欢喜、随喜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然后从坐具上站起接近佛陀所在的地方,靠近以后礼拜佛陀坐于一旁。
坐于一旁的彼比丘众对佛陀如下说道:“尊师,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坐具上站起,走入精舍,即‘比丘,对于人们所生起的迷执想,在此,如果没有可欢喜者、可欢迎者、可固执者,那么,贪随眠被终结,嗔随眠被终结,见随眠被终结,疑随眠被终结,慢随眠被终结,有贪随眠被终结,无明随眠被终结,执持木棍、执持刀剑、争斗、争论、争吵、相违、离间、妄语被终结。在此,彼诸恶不善法被彻底灭尽。’尊师,在世尊离开后不久,我们中生起以下话题:‘朋友,对于此段话,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以后从坐具上站起,走入精舍,即“比丘,对于人们所生起的迷执想,在此,如果没有可欢喜者、可欢迎者、可固执者,那么,贪随眠被终结,嗔随眠被终结,见随眠被终结,疑随眠被终结,慢随眠被终结,有贪随眠被终结,无明随眠被终结,执持木棍、执持刀剑、争斗、争论、争吵、相违、离间、妄语被终结。在此,彼诸恶不善法被彻底灭尽。”究竟谁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
于是,尊师,我们如下思考:‘彼摩诃迦旃延尊者为导师所称赞,为智慧的同修行者们所尊敬。摩诃迦旃延尊者可以把世尊没有详尽地解释含义,而是简略地进行说示的此含义详细加以解释。我们接近摩诃迦旃延尊者如何?靠近以后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询问此含义。’于是,尊师,我们接近摩诃迦旃延尊者,靠近以后向摩诃迦旃延尊者询问了此含义。尊师,摩诃迦旃延尊者通过此形式,通过此言词,通过此文句解释了此含义。”
“诸比丘,摩诃迦旃延是贤者。摩诃迦旃延是大智慧者。诸比丘,你们如果向我询问此含义,我也会如此解释,与摩诃迦旃延的解释相同。此就是其含义。你们要对其加以受持。”
此时,尊者阿难陀对佛陀如下说道:“尊师,恰似一个饥饿的虚弱之人获得蜜丸,其逐渐咀嚼,获得甘美的滋味。像这样,尊师,心堪能的比丘通过智慧逐渐考察此法门的含义,获得悦意,获得内心的明净。尊师,此法门称作什么?”
“阿难陀,你就把其称为蜜丸法门加以受持。”
此为佛陀所说。尊者阿难陀内心喜悦,欢喜佛陀所说。
(蜜丸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