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第一、小狮子吼经(Culasihanadasuttam)

139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附近的祇陀林给孤独园。在此,佛陀对比丘众说道:“诸比丘。”

“尊师。”彼比丘众应诺佛陀。

佛陀如下说道:“诸比丘,在此有第一沙门,在此有第二沙门,在此有第三沙门,在此有第四沙门,在其他外道,无有沙门。诸比丘,像这样,你们要正确地作此狮子吼。”

140 “然而,诸比丘,有此道理。外道的遍历行者或许如此声称:‘那么,诸尊者的根据是什么?力量是什么?据此,诸尊者,你们如此声称:“在此有第一沙门,在此有第二沙门,在此有第三沙门,在此有第四沙门,在其他外道,无有沙门”

诸比丘,对于如此言说的外道遍历行者应该如此回答:‘朋友,有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的彼世尊所告知的四法,据此,我们于自身不断正观并如此说道:“在此有第一沙门,在此有第二沙门,在此有第三沙门,在此有第四沙门,在其他外道,无有沙门。”哪四法?朋友,我们对导师有净信,对法有净信,诸戒完整,有可爱、可意的同法者,无论是居家者还是出家者。朋友,此为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的彼世尊所告知的四法,据此,我们于自身不断正观并如此说道:“在此有第一沙门,在此有第二沙门,在此有第三沙门,在此有第四沙门,在其他外道,无有沙门。”’”

141 “诸比丘,有此道理,外道的遍历行者或许如此声称:‘诸尊者,我们也对导师有净信,对法有净信,诸戒完整,有可爱、可意的同法者,无论居家者还是出家者。诸尊者,你们的特质是什么?特相是什么?你们与我们的差异是什么?’

诸比丘,对于如此言说的外道遍历行者应该如此提问:‘朋友,那么,目的是一个,还是目的是多个?’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外道遍历行者将如此回答:‘诸尊者,目的是一个,目的不是多个。’

‘朋友,其是有贪者的目的,还是离贪者的目的?’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外道遍历行者将如此回答:‘诸尊者,其是离贪者的目的,其不是有贪者的目的。’

‘朋友,其是有嗔者的目的,还是离嗔者的目的?’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外道遍历行者将如此回答:‘诸尊者,其是离嗔者的目的,其不是有嗔者的目的。’

‘朋友,其是有痴者的目的,还是离痴者的目的?’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外道遍历行者将如此回答:‘诸尊者,其是离痴者的目的,其不是有痴者的目的。’

‘朋友,其是有渴爱者的目的,还是离渴爱者的目的?’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外道遍历行者将如此回答:‘诸尊者,其是离渴爱者的目的,其不是有渴爱者的目的。’

‘朋友,其是有取著者的目的,还是离取著者的目的?’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外道遍历行者将如此回答:‘诸尊者,其是离取著者的目的,其不是有取著者的目的。’

‘朋友,其是智者的目的,还是非智者的目的?’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外道遍历行者将如此回答:‘诸尊者,其是智者的目的,其不是非智者的目的。’

‘朋友,其是爱憎者的目的,还是非爱憎者的目的?’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外道遍历行者将如此回答:‘诸尊者,其是非爱憎者的目的,其不是爱憎者的目的。’

‘朋友,其是欢喜障碍、欢愉障碍者的目的,还是欢喜非障碍、欢愉非障碍者的目的?’

诸比丘,正确回答的外道遍历行者将如此回答:‘诸尊者,其是欢喜非障碍、欢愉非障碍者的目的,其不是欢喜障碍、欢愉障碍者的目的。’”

142 “诸比丘,有此两种见,即有见和无有见。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执持于有见,陷于有见,固执有见,则彼就会与无有见对立。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执持于无有见,陷于无有见,固执无有见,则彼就会与有见对立。

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不如实了知此二见的生起、灭尽、乐味、过患、出离,我说其就是有贪者,其就是有嗔者,其就是有痴者,其就是有渴爱者,其就是有取著者,其就是非智者,其就是爱憎者,其就是欢喜障碍、欢愉障碍者,其不能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中获得自由,不能从苦中解脱。

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如实了知此二见的生起、灭尽、乐味、过患、出离,我说其就是离贪者,其就是离嗔者,其就是离痴者,其就是离渴爱者,其就是离取著者,其就是智者,其就是非爱憎者,其就是欢喜非障碍、欢愉非障碍者,其就能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中获得自由,就能从苦中解脱。”

143 “诸比丘,有四取著。哪四个?欲取著、见取著、戒禁取著、自语取著。诸比丘,有些沙门、婆罗门自称是一切取著的遍知论者,然而,对于一切取著的遍知他们不能正确告知。尽管他们告知欲取著的遍知,却不能告知见取著的遍知,不能告知戒禁取著的遍知,不能告知自语取著的遍知。此为何故?因为彼令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并未如实地了知此三个。因此,彼令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虽然自称是一切取著的遍知论者,然而,对于一切取著的遍知他们不能正确告知。尽管他们告知欲取著的遍知,却不能告知见取著的遍知,不能告知戒禁取著的遍知,不能告知自语取著的遍知。

诸比丘,有些沙门、婆罗门自称是一切取著的遍知论者,然而,对于一切取著的遍知他们不能正确告知。尽管他们告知欲取著的遍知,告知见取著的遍知,却不能告知戒禁取著的遍知,不能告知自语取著的遍知。此为何故?因为彼令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并未如实地了知此二个。因此,彼令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虽然自称是一切取著的遍知论者,然而,对于一切取著的遍知他们不能正确告知。尽管他们告知欲取著的遍知,告知见取著的遍知,却不能告知戒禁取著的遍知,不能告知自语取著的遍知。

诸比丘,有些沙门、婆罗门自称是一切取著的遍知论者,然而,对于一切取著的遍知他们不能正确告知。尽管他们告知欲取著的遍知,告知见取著的遍知,告知戒禁取著的遍知,却不能告知自语取著的遍知。此为何故?因为彼令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并未如实地了知此一个。因此,彼令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虽然自称是一切取著的遍知论者,然而,对于一切取著的遍知他们不能正确告知。尽管他们告知欲取著的遍知,告知见取著的遍知,告知戒禁取著的遍知,却不能告知自语取著的遍知。

诸比丘,处于如此的法和律中,尽管对导师有净信,但是其不被称为正行者。尽管对法有净信,但是其不被称为正行者。尽管诸戒完整,但是其不被称为正行者。尽管有可爱、可意的同法者,但是其不被称为正行者。此为何故?诸比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处于被恶阐述、被恶教授、不利出离、不引导至寂静、非正等觉者所教授的法与律中。”

144 “诸比丘,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自称是一切取著的遍知论者,正确告知一切取著的遍知,告知欲取著的遍知,告知见取著的遍知,告知戒禁取著的遍知,告知自语取著的遍知。诸比丘,处于如此的法和律中,对导师有净信,其被称为正行者。对法有净信,其被称为正行者。诸戒完整,其被称为正行者。有可爱、可意的同法者,其被称为正行者。此为何故?诸比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处于被善阐述、被善教授、利于出离、引导至寂静、正等觉者所教授的法与律中。”

145 “诸比丘,此四取著是因为何、从何生起、为何所生、是何的发生?此四取著是因为渴爱、从渴爱生起、为渴爱所生、是渴爱的发生。

那么,诸比丘,渴爱是因为何、从何生起、为何所生、是何的发生?渴爱是因为感受、从感受生起、为感受所生、是感受的发生。

那么,诸比丘,感受是因为何、从何生起、为何所生、是何的发生?感受是因为接触、从接触生起、为接触所生、是接触的发生。

那么,诸比丘,接触是因为何、从何生起、为何所生、是何的发生?接触是因为六处、从六处生起、为六处所生、是六处的发生。

那么,诸比丘,六处是因为何、从何生起、为何所生、是何的发生?六处是因为名色、从名色生起、为名色所生、是名色的发生。

那么,诸比丘,名色是因为何、从何生起、为何所生、是何的发生?名色是因为识、从识生起、为识所生、是识的发生。

那么,诸比丘,识是因为何、从何生起、为何所生、是何的发生?识是因为行、从行生起、为行所生、是行的发生。

那么,诸比丘,行是因为何、从何生起、为何所生、是何的发生?行是因为无明、从无明生起、为无明所生、是无明的发生。

诸比丘,于比丘,当无明被舍弃时,明生起。其因为离无明而不再生起欲取著,不再生起见取著,不再生起戒禁取著,不再生起自语取著。无取著者无热恼,无热恼者自般涅槃。‘生命已尽,梵行已毕,应作已作,无有再生。’”

此为佛陀所说。彼比丘众内心喜悦,欢喜佛陀所说。

(小狮子吼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