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第十一经 十上经(Dasuttarasuttam)

内容简介

《十上经》为巴利经藏长部行道篇的第十一部经。当时,佛陀与大比丘僧众一起住在瞻波城附近的伽伽莲池边。

在本经中,舍利弗尊者分别从一至十为比丘僧众阐述了应多作、应修习、应遍知、应舍弃、应退舍分、应胜进分、难以理解、应生起、应证知、应现证之法。舍利弗尊者指出,该诸法是为了获得涅槃、为了终结苦、为了挣脱诸束缚而转起。

本经的部分内容与行道篇的第十部经有重合之处,但是涉及的范围比行道篇的第十部经更广、更具体。

350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与由五百比丘组成的大比丘僧众一起住在瞻波城附近的伽伽莲池边。这时,尊者舍利弗对比丘众说道:“诸比丘朋友。”

“尊者。”彼比丘众应答尊者舍利弗。

于是,尊者舍利弗对比丘众如下说道:

“我说十上法,为获得涅槃;

为作苦终结,挣脱诸束缚。”

一、一法

351 “诸朋友,一法应多作、一法应修习、一法应遍知、一法应舍弃、一法应退舍分、一法应胜进分、一法难以理解、一法应生起、一法应证知、一法应现证。

(1)哪一法应多作?于诸善法的不放逸,此是应多作的一法。

(2)哪一法应修习?与乐俱在的身至念,此是应修习的一法。

(3)哪一法应遍知?顺取有漏的接触,此是应遍知的一法。

(4)哪一法应舍弃?‘我’的慢心,此是应舍弃的一法。

(5)哪一法应退舍分?非如理作意,此是应退舍分的一法。

(6)哪一法应胜进分?如理作意,此是应胜进分的一法。

(7)哪一法难以理解?中间无间隔的心定,此是难以理解的一法。

(8)哪一法应生起?不动智,此是应生起的一法。

(9)哪一法应证知?一切有情皆依饮食而住,此是应证知的一法。

(10)哪一法应现证?不动心解脱,此是应现证的一法。

以上此十法真实、如实、如是、不违、不异、完全为如来所现觉。”

二、二法

352 “二法应多作、二法应修习、二法应遍知、二法应舍弃、二法应退舍分、二法应胜进分、二法难以理解、二法应生起、二法应证知、二法应现证。

(1)哪二法应多作?念和正知,此是应多作的二法。

(2)哪二法应修习?止和观,此是应修习的二法。

(3)哪二法应遍知?名和色,此是应遍知的二法。

(4)哪二法应舍弃?无明和有贪,此是应舍弃的二法。

(5)哪二法应退舍分?恶言性和恶友性,此是应退舍分的二法。

(6)哪二法应胜进分?善言性和善友性,此是应胜进分的二法。

(7)哪二法难以理解?诸有情杂染的因和缘、诸有情清净的因和缘,此是难以理解的二法。

(8)哪二法应生起?灭尽智和无生智,此是应生起的二法。

(9)哪二法应证知?有为界和无为界,此是应证知的二法。

(10)哪二法应现证?明和解脱,此是应现证的二法。

以上此二十法真实、如实、如是、不违、不异、完全为如来所现觉。”

三、三法

353 “三法应多作、三法应修习、三法应遍知、三法应舍弃、三法应退舍分、三法应胜进分、三法难以理解、三法应生起、三法应证知、三法应现证。

(1)哪三法应多作?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法随法行,此是应多作的三法。

(2)哪三法应修习?三定:有浅观有深观定、无浅观唯深观定、无浅观无深观定,此是应修习的三法。

(3)哪三法应遍知?三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此是应遍知的三法。

(4)哪三法应舍弃?三渴爱:欲渴爱、有渴爱、无有渴爱,此是应舍弃的三法。

(5)哪三法应退舍分?三不善根: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此是应退舍分的三法。

(6)哪三法应胜进分?三善根:不贪善根、不嗔善根、不痴善根,此是应胜进分的三法。

(7)哪三法难以理解?三应出离界:此对于诸欲的出离,此即是离欲;此对于诸色的出离,此即是无色;对于任何缘起的被造作者的出离,此即是灭尽,此是难以理解的三法。

(8)哪三法应生起?三智:过去分智。未来分智、现在分智,此是应生起的三法。

(9)哪三法应证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此是应证知的三法。

(10)哪三法应现证?三明:宿住随念智明、有情生死智明、漏尽智明,此是应现证的三法。

以上此三十法真实、如实、如是、不违、不异、完全为如来所现觉。”

四、四法

354 “四法应多作、四法应修习、四法应遍知、四法应舍弃、四法应退舍分、四法应胜进分、四法难以理解、四法应生起、四法应证知、四法应现证。

(1)哪四法应多作?四轮:住宜居地、亲近善士、自我正求、宿作福德,此是应多作的四法。

(2)哪四法应修习?四念处:诸朋友,在此,比丘具正勤,具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身体随观身体而住;具正勤,具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感受随观感受而住;具正勤,具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心随观心而住;具正勤,具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诸法随观法而住,此是应修习的四法。

(3)哪四法应遍知?四食:第一或粗或细的物质食、第二触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识食,此是应遍知的四法。

(4)哪四法应舍弃?四暴流: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此是应舍弃的四法。

(5)哪四法应退舍分?四缚:欲缚、有缚、见缚、无明缚,此是应退舍分的四法。

(6)哪四法应胜进分?四离缚:欲缚的离缚、有缚的离缚、见缚的离缚、无明缚的离缚,此是应胜进分的四法。

(7)哪四法难以理解?四定:退分定、顺住分定、胜进分定、抉择分定,此是难以理解的四法。

(8)哪四法应生起?四智:法智、类比智、他心智、世俗智,此是应生起的四法。

(9)哪四法应证知?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引导苦灭尽的行道圣谛,此是应证知的四法。

(10)哪四法应现证?四沙门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此是应现证的四法。

以上此四十法真实、如实、如是、不违、不异、完全为如来所现觉。”

五、五法

355 “五法应多作、五法应修习、五法应遍知、五法应舍弃、五法应退舍分、五法应胜进分、五法难以理解、五法应生起、五法应证知、五法应现证。

(1)哪五法应多作?五精进支:诸朋友,在此,比丘是具信者,确信如来的菩提:‘据此,彼佛陀是阿罗汉、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无病、无恼,具有消化功能良好、不冷不热、适合中庸精进的消化器官;

无谄、无诳,对于导师、智慧的同修行者如实地表明自己;

勤精进,舍弃诸不善法,住于诸善法,具足强大力量和顽强努力,于诸善法不放弃责任;

是具慧者,具足令至生灭尽、圣抉择、令苦完全灭尽的慧。

此是应多作的五法。

(2)哪五法应修习?五支正定:喜遍满、乐遍满、心遍满、光明遍满、观察相,此是应修习的五法。

(3)哪五法应遍知?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此是应遍知的五法。

(4)哪五法应舍弃?五蓋:贪欲蓋、嗔恚蓋、昏沉、睡眠蓋、掉举、后悔蓋、疑惑蓋,此是应舍弃的五法。

(5)哪五法应退舍分?五心荒芜:诸朋友,在此,比丘对导师怀疑、疑惑、不信解、不净信。诸朋友,彼对导师怀疑、疑惑、不信解、不净信的比丘,其就不能倾心于勇猛、专修、坚忍、精勤。不能倾心于勇猛、专修、坚忍、精勤,此为第一个心荒芜。

进而,诸朋友,比丘对法怀疑、疑惑、不信解、不净信。诸朋友,彼对法怀疑、疑惑、不信解、不净信的比丘,其就不能倾心于勇猛、专修、坚忍、精勤。不能倾心于勇猛、专修、坚忍、精勤,此为第二个心荒芜。

进而,诸朋友,比丘对僧怀疑、疑惑、不信解、不净信。诸朋友,彼对僧怀疑、疑惑、不信解、不净信的比丘,其就不能倾心于勇猛、专修、坚忍、精勤。不能倾心于勇猛、专修、坚忍、精勤,此为第三个心荒芜。

进而,诸朋友,比丘对学怀疑、疑惑、不信解、不净信。诸朋友,彼对学怀疑、疑惑、不信解、不净信的比丘,其就不能倾心于勇猛、专修、坚忍、精勤。不能倾心于勇猛、专修、坚忍、精勤,此为第四个心荒芜。

进而,诸朋友,比丘对同修行者嗔恚、不合意、存害心、不高兴。诸朋友,彼对同修行者嗔恚、不合意、存害心、不高兴的比丘,其就不能倾心于勇猛、专修、坚忍、精勤。不能倾心于勇猛、专修、坚忍、精勤,此为第五个心荒芜,此是应退舍分的五法。

(6)哪五法应胜进分?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是应胜进分的五法。

(7)哪五法难以理解?五出离界:诸朋友,在此,比丘作意诸欲时,心于诸欲不跃进、不欢喜、不伫立、不放逸。其作意离欲时,心于离欲跃进、欢喜、伫立、解脱。其心善行、善修、善生起、善解脱,于诸欲离束缚。因欲而诸漏、诸坏、诸热恼生起,其从此解脱,其不感受该感受。此即被称为诸欲出离。

进而,诸朋友,在此,比丘作意嗔恚时,心于嗔恚不跃进、不欢喜、不伫立、不放逸。其作意不嗔时,心于不嗔跃进、欢喜、伫立、解脱。其心善行、善修、善生起、善解脱,于嗔恚离束缚。因嗔恚而诸漏、诸坏、诸热恼生起,其从此解脱,其不感受该感受。此即被称为嗔恚出离。

进而,诸朋友,在此,比丘作意恼害时,心于恼害不跃进、不欢喜、不伫立、不放逸。其作意不恼时,心于不恼跃进、欢喜、伫立、解脱。其心善行、善修、善生起、善解脱,于恼害离束缚。因恼害而诸漏、诸坏、诸热恼生起,其从此解脱,其不感受该感受。此即被称为恼害出离。

进而,诸朋友,在此,比丘作意诸色时,心于诸色不跃进、不欢喜、不伫立、不放逸。其作意非色时,心于非色跃进、欢喜、伫立、解脱。其心善行、善修、善生起、善解脱,于诸色离束缚。因色而诸漏、诸坏、诸热恼生起,其从此解脱,其不感受该感受。此即被称为色出离。

进而,诸朋友,在此,比丘作意有身时,心于有身不跃进、不欢喜、不伫立、不放逸。其作意有身灭时,心于有身灭跃进、欢喜、伫立、解脱。其心善行、善修、善生起、善解脱,于有身离束缚。因有身而诸漏、诸坏、诸热恼生起,其从此解脱,其不感受该感受。此即被称为有身出离。

此是难以理解的五法。

(8)哪五法应生起?五智正定:‘此定是现在乐,将来也是乐异熟’之智于各自生起。

‘此定是圣,无染污’之智于各自生起。

‘此定非恶人所亲近’之智于各自生起。

‘此定寂静、妙胜、可获安息、到达专一性,不趋至有行、叱责、被防止’之智于各自生起。

‘我对此定,具念进入,具念出离’之智于各自生起。

此是应生起的五法。

(9)哪五法应证知?五解脱处:诸朋友,在此,导师或与导师等同的同修行者为比丘说法。诸朋友,导师或与导师等同的同修行者为比丘说法,其于彼法完全理解意义、完全理解法。完全理解意义、完全理解法者生起喜悦,因喜悦而生欢喜,因欢喜而身轻安,因身轻安而感知乐,因为乐而心定。这就是第一解脱处。

进而,诸朋友,导师或与导师等同的同修行者没有为比丘说法,然而,为他人针对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进行详细讲解。诸朋友,导师或与导师等同的同修行者没有为比丘说法,然而,为他人针对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进行详细讲解,其于彼法完全理解意义、完全理解法。完全理解意义、完全理解法者生起喜悦,因喜悦而生欢喜,因欢喜而身轻安,因身轻安而感知乐,因为乐而心定。这就是第二解脱处。

进而,诸朋友,导师或与导师等同的同修行者没有为比丘说法,也没有为他人针对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进行详细讲解,然而,详细地读诵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诸朋友,导师或与导师等同的同修行者没有为比丘说法,也没有为他人针对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进行详细讲解,然而,详细地读诵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其于彼法完全理解意义、完全理解法。完全理解意义、完全理解法者生起喜悦,因喜悦而生欢喜,因欢喜而身轻安,因身轻安而感知乐,因为乐而心定。这就是第三解脱处。

进而,诸朋友,导师或与导师等同的同修行者没有为比丘说法,也没有为他人针对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进行详细讲解,也没有详细地读诵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然而,用心浅观、深观、随作意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诸朋友,导师或与导师等同的同修行者没有为比丘说法,也没有为他人针对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进行详细讲解,也没有详细地读诵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然而,用心浅观、深观、随作意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其于彼法完全理解意义、完全理解法。完全理解意义、完全理解法者生起喜悦,因喜悦而生欢喜,因欢喜而身轻安,因身轻安而感知乐,因为乐而心定。这就是第四解脱处。

进而,诸朋友,导师或与导师等同的同修行者没有为比丘说法,也没有为他人针对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进行详细讲解,也没有详细地读诵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也没有用心浅观、深观、随作意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然而,以慧正确把握、善作意、正理解、善贯通某一禅定相。诸朋友,导师或与导师等同的同修行者没有为比丘说法,也没有为他人针对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进行详细讲解,也没有详细地读诵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也没有用心浅观、深观、随作意如是听闻、如是学习的法,然而,以慧正确把握、善作意、正理解、善贯通某一禅定相,其于彼法完全理解意义、完全理解法。完全理解意义、完全理解法者生起喜悦,因喜悦而生欢喜,因欢喜而身轻安,因身轻安而感知乐,因为乐而心定。这就是第五解脱处。

此是应证知的五法。

(10)哪五法应现证?五法蕴: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此是应现证的五法。

以上此五十法真实、如实、如是、不违、不异、完全为如来所现觉。”

六、六法

356 “六法应多作、六法应修习、六法应遍知、六法应舍弃、六法应退舍分、六法应胜进分、六法难以理解、六法应生起、六法应证知、六法应现证。

(1)哪六法应多作?六应忆持法:诸朋友,在此,比丘在同修行者中或当面或背后均示现慈身业,此亦为具有可意、具有尊重的应忆持法,为了摄护、无诤、和合、一性而转起。

进而,诸朋友,比丘在同修行者中或当面或背后均示现慈语业。此亦为具有可意、具有尊重的应忆持法,为了摄护、无诤、和合、一性而转起。

进而,诸朋友,比丘在同修行者中或当面或背后均示现慈意业。此亦为具有可意、具有尊重的应忆持法,为了摄护、无诤、和合、一性而转起。

进而,诸朋友,比丘对于如法获得的法利益乃至自己钵中所盛,对于这样的利益,无差别受用,与有戒的同修行者共同受用。此亦为具有可意、具有尊重的应忆持法,为了摄护、无诤、和合、一性而转起。

进而,诸朋友,比丘对于无缺、无暇、无污、无染、自由、为智者所称赞、无取著、引导至定的戒,在同修行者中或当面或背后均平等住于这样的戒。此亦为具有可意、具有尊重的应忆持法,为了摄护、无诤、和合、一性而转起。

进而,诸朋友,比丘对于可达出离、平等地将其实践者引导至苦灭尽的圣见,在同修行者中或当面或背后均平等住于这样的见。此亦为具有可意、具有尊重的应忆持法,为了摄护、无诤、和合、一性而转起。

此是应多作的六法。

(2)哪六法应修习?六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施随念、天随念,此是应修习的六法。

(3)哪六法应遍知?六内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此是应遍知的六法。

(4)哪六法应舍弃?六渴爱身:色渴爱、声渴爱、香渴爱、味渴爱、触渴爱、法渴爱,此是应舍弃的六法。

(5)哪六法应退舍分?六不尊重:诸朋友,在此,比丘对导师不尊重、不顺从而住;对法不尊重、不顺从而住;对僧不尊重、不顺从而住;对学不尊重、不顺从而住;对不放逸不尊重、不顺从而住;对友情不尊重、不顺从而住,此是应退舍分的六法。

(6)哪六法应胜进分?六尊重:诸朋友,在此,比丘对导师尊重、顺从而住;对法尊重、顺从而住;对僧尊重、顺从而住;对学尊重、顺从而住;对不放逸尊重、顺从而住;对友情尊重、顺从而住,此是应胜进分的六法。

(7)哪六法难以理解?六应出离界:诸朋友,在此,比丘或许这样说:‘我修习、多修、通晓、依止、全力以赴、聚集、善精勤慈心解脱,尽管如此,嗔恚全面占据我心而住。’他应该得到这样的回答:‘不可以那样。’‘尊者,不许那样说!不许诽谤佛陀!因为诽谤佛陀实在不好。因为佛陀没有那样说过。尊者,此没有道理、没有机会,所谓修习、多修、通晓、依止、全力以赴、聚集、善精勤慈心解脱,尽管如此,嗔恚全面占据彼心而住,此道理不存在。尊者,因为嗔恚的出离,此正是慈心解脱。’

诸朋友,在此,比丘或许这样说:‘我修习、多修、通晓、依止、全力以赴、聚集、善精勤悲心解脱,尽管如此,害意全面占据我心而住。’他应该得到这样的回答:‘不可以那样。’‘尊者,不许那样说!不许诽谤佛陀!因为诽谤佛陀实在不好。因为佛陀没有那样说过。尊者,此没有道理、没有机会,所谓修习、多修、通晓、依止、全力以赴、聚集、善精勤悲心解脱,尽管如此,害意全面占据彼心而住,此道理不存在。尊者,因为害意的出离,此正是悲心解脱。’

诸朋友,在此,比丘或许这样说:‘我修习、多修、通晓、依止、全力以赴、聚集、善精勤喜心解脱,尽管如此,不快乐全面占据我心而住。’他应该得到这样的回答:‘不可以那样。’‘尊者,不许那样说!不许诽谤佛陀!因为诽谤佛陀实在不好。因为佛陀没有那样说过。尊者,此没有道理、没有机会,所谓修习、多修、通晓、依止、全力以赴、聚集、善精勤喜心解脱,尽管如此,不快乐全面占据彼心而住,此道理不存在。尊者,因为不快乐的出离,此正是喜心解脱。’

诸朋友,在此,比丘或许这样说:‘我修习、多修、通晓、依止、全力以赴、聚集、善精勤舍心解脱,尽管如此,贪全面占据我心而住。’他应该得到这样的回答:‘不可以那样。’‘尊者,不许那样说!不许诽谤佛陀!因为诽谤佛陀实在不好。因为佛陀没有那样说过。尊者,此没有道理、没有机会,所谓修习、多修、通晓、依止、全力以赴、聚集、善精勤舍心解脱,尽管如此,贪全面占据彼心而住,此道理不存在。尊者,因为贪的出离,此正是舍心解脱。’

诸朋友,在此,比丘或许这样说:‘我修习、多修、通晓、依止、全力以赴、聚集、善精勤无相心解脱,尽管如此,随相识全面占据我心而住。’他应该得到这样的回答:‘不可以那样。’‘尊者,不许那样说!不许诽谤佛陀!因为诽谤佛陀实在不好。因为佛陀没有那样说过。尊者,此没有道理、没有机会,所谓修习、多修、通晓、依止、全力以赴、聚集、善精勤无相心解脱,尽管如此,随相识全面占据彼心而住,此道理不存在。尊者,因为一切相的出离,此正是无相心解脱。’

诸朋友,在此,比丘或许这样说:‘我已经离开“是我”,我不承认“此是我”,尽管如此,怀疑、疑惑之箭全面占据我心而住。’他应该得到这样的回答:‘不可以那样。’‘尊者,不许那样说!不许诽谤佛陀!因为诽谤佛陀实在不好。因为佛陀没有那样说过。尊者,此没有道理、没有机会,所谓我已经离开“是我”,我不承认“此是我”,尽管如此,怀疑、疑惑之箭全面占据彼心而住,此道理不存在。尊者,因为怀疑、疑惑之箭的出离,此正是我慢的断除。’

此是难以理解的六法。

(8)哪六法应生起?六常住:诸朋友,在此,比丘以眼观色,非善意、非恶意,具念,具正知住于舍;以耳闻声,非善意、非恶意,具念,具正知住于舍;以鼻嗅香,非善意、非恶意,具念,具正知住于舍;以舌品味,非善意、非恶意,具念,具正知住于舍;以身接触所触,非善意、非恶意,具念,具正知住于舍;以意识法,非善意、非恶意,具念,具正知住于舍,此是应生起的六法。

(9)哪六法应证知?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得无上、学无上、奉事无上、随念无上,此是应证知的六法。

(10)哪六法应现证?六证智:诸朋友,在此,比丘体验着各种神通。变成一、变成多,变成多、变成一,无障碍地出现、隐藏、穿墙、穿越城墙、穿越山脉,恰似在虚空中。在地面上下沉浮,恰似在水里。在水中不沉没,恰似在地上。在空中结跏趺而行,恰似有翅膀的飞鸟。即使是具有大神力、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阳,也可以用手触摸,还可以用身体在梵天界行使自在力。

以清净、非凡的天耳听到天和人的两种声音,或远或近。

以心熟知、了知其他有情、其他人的心:有贪之心则知此是有贪之心;离贪之心则知此是离贪之心;有嗔之心则知此是有嗔之心;离嗔之心则知此是离嗔之心;有痴之心则知此是有痴之心;离痴之心则知此是离痴之心;统一之心则知此是统一之心;散乱之心则知此是散乱之心;大心则知此是大心;非大心则知此是非大心;有上心则知此是有上心;无上心则知此是无上心;已入定之心则知此是已入定之心;尚未入定之心则知此是尚未入定之心;解脱之心则知此是解脱之心;尚未解脱之心则知此是尚未解脱之心。

其随念多种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多个坏劫生、多个成劫生、多个坏成劫生。‘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再生到那里。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再生到这里。’像这样,有行相、有特性地随念各种宿住。

以清净、非凡的天眼观察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善趣、恶趣的众有情的死亡、再生,了知众有情随业而行。‘事实上,这些受人尊敬的有情因为具足身恶业,具足语恶业,具足意恶业,诽谤圣人,是邪见者,是邪见业的受持者。他们的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苦处、恶处、难处的地狱。然而,那些受人尊敬的有情因为具足身善业,具足语善业,具足意善业,不诽谤圣人,是正见者,是正见业的受持者。他们的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善道的天界。’像这样,以清净、非凡的天眼观察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善趣、恶趣的众有情的死亡、再生,了知众有情随业而行。

由于烦恼的灭尽而成为无漏者、心解脱者、慧解脱者,于现世自我了知、现证、成就而住,此是应现证的六法。

以上此六十法真实、如实、如是、不违、不异、完全为如来所现觉。”

七、七法

357 “七法应多作、七法应修习、七法应遍知、七法应舍弃、七法应退舍分、七法应胜进分、七法难以理解、七法应生起、七法应证知、七法应现证。

(1)哪七法应多作?七圣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博闻财、施财、慧财,此是应多作的七法。

(2)哪七法应修习?七觉支:念等觉支、择法等觉支、精进等觉支、喜等觉支、轻安等觉支、定等觉支、舍等觉支,此是应修习的七法。

(3)哪七法应遍知?七识住:诸朋友,有种种身、种种想的有情,例如人、部分天神、部分堕于恶趣者,这是第一种识住。

诸朋友,有种种身、一种想的有情,例如最初生起的梵身天神,这是第二种识住。

诸朋友,有一种身、种种想的有情,例如光音天神,这是第三种识住。

诸朋友,有一种身、一种想的有情,例如遍净天神,这是第四种识住。

诸朋友,完全超越色想,有对想灭尽,不作意种种想,到达了‘虚空乃无边’的空无边处的有情,这是第五种识住。

诸朋友,完全超越空无边处,到达了‘识乃无边’的识无边处的有情,这是第六种识住。

诸朋友,完全超越识无边处,到达了‘乃无所有’的无所有处的有情,这是第七种识住。

此是应遍知的七法。

(4)哪七法应舍弃?七随眠:贪随眠、嗔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此是应舍弃的七法。

(5)哪七法应退舍分?七不正法:诸朋友,在此,比丘为无信者、无惭者、无愧者、寡闻者、懈怠者、失念者、恶慧者,此是应退舍分的七法。

(6)哪七法应胜进分?七正法:诸朋友,在此,比丘为信者、惭者、愧者、博闻者、勤精进者、念现前者、具慧者,此是应胜进分的七法。

(7)哪七法难以理解?七善人法:诸朋友,在此,比丘为知法者、知意者、知己者、知量者、知时者、知众者、知人者,此是难以理解的七法。

(8)哪七法应生起?七想: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过患想、舍离想、离贪想、灭尽想,此是应生起的七法。

(9)哪七法应证知?七殊妙事:诸朋友,在此,比丘于学受持生起强烈意欲,将来亦于学受持不离意欲。

于法观察生起强烈意欲,将来亦于法观察不离意欲。

于欲调伏生起强烈意欲,将来亦于欲调伏不离意欲。

于禅坐生起强烈意欲,将来亦于禅坐不离意欲。

于勤精进生起强烈意欲,将来亦于勤精进不离意欲。

于念聪敏生起强烈意欲,将来亦于念聪敏不离意欲。

于见洞察生起强烈意欲,将来亦于见洞察不离意欲。

此是应证知的七法。

(10)哪七法应现证?七漏尽力:诸朋友,在此,对于漏尽比丘,诸行无常如实地全部为正慧所善见。诸朋友,对于漏尽比丘,诸行无常如实地全部为正慧所善见,此也是漏尽比丘的力。获得此力,漏尽比丘了知烦恼的灭尽:‘我的烦恼已尽’。

进而,诸朋友,对于漏尽比丘,喻为炭火坑的诸欲如实地为正慧所善见。诸朋友,对于漏尽比丘,喻为炭火坑的诸欲如实地为正慧所善见,此也是漏尽比丘的力。获得此力,漏尽比丘了知烦恼的灭尽:‘我的烦恼已尽’。

进而,诸朋友,对于漏尽比丘,心朝向远离,倾向远离,倾心远离,立于远离,乐于出离,所有烦恼法已经终止。诸朋友,对于漏尽比丘,心朝向远离,领向远离,倾心远离,立于远离,乐于出离,所有烦恼法已经终止,此也是漏尽比丘的力。获得此力,漏尽比丘了知烦恼的灭尽:‘我的烦恼已尽’。

进而,诸朋友,对于漏尽比丘,四念处被修习、善修习。诸朋友,对于漏尽比丘,四念处被修习、善修习,此也是漏尽比丘的力。获得此力,漏尽比丘了知烦恼的灭尽:‘我的烦恼已尽’。

进而,诸朋友,对于漏尽比丘,五根被修习、善修习。诸朋友,对于漏尽比丘,五根被修习、善修习,此也是漏尽比丘的力。获得此力,漏尽比丘了知烦恼的灭尽:‘我的烦恼已尽’。

进而,诸朋友,对于漏尽比丘,七觉支被修习、善修习。诸朋友,对于漏尽比丘,七觉支被修习、善修习,此也是漏尽比丘的力。获得此力,漏尽比丘了知烦恼的灭尽:‘我的烦恼已尽’。

进而,诸朋友,对于漏尽比丘,八正道被修习、善修习。诸朋友,对于漏尽比丘,八正道被修习、善修习,此也是漏尽比丘的力。获得此力,漏尽比丘了知烦恼的灭尽:‘我的烦恼已尽’。

此是应现证的七法。

以上此七十法真实、如实、如是、不违、不异、完全为如来所现觉。”

第一诵分完

八、八法

358 “八法应多作、八法应修习、八法应遍知、八法应舍弃、八法应退舍分、八法应胜进分、八法难以理解、八法应生起、八法应证知、八法应现证。

(1)哪八法应多作?有八因、八缘,对于未获得慧的初梵行者为了获得慧,为了获得以后增大、广大、修习、圆满而转起。哪八个?诸朋友,在此,依止导师或与导师等同的同修行者而住,对其生起强烈的惭愧、热爱、尊重。此是第一因、第一缘,对于未获得慧的初梵行者为了获得慧,为了获得以后增大、广大、修习、圆满而转起。

进而,依止导师或与导师等同的同修行者而住,对其生起强烈的惭愧、热爱、尊重。适时接近、遍问、请教:‘尊师,此是什么?此意为何?’彼尊者对其不明之处加以阐明,未明之处加以明确,于种种疑惑之法排除疑惑。此是第二因、第二缘,对于未获得慧的初梵行者为了获得慧,为了获得以后增大、广大、修习、圆满而转起。

进而,听闻该法,努力趣向二种远离:身远离和心远离。此是第三因、第三缘,对于未获得慧的初梵行者为了获得慧,为了获得以后增大、广大、修习、圆满而转起。进而,诸朋友,比丘是具戒者,在波罗提木叉律仪的保护下得到保护而住,是具足正行和正处者,在微细的罪相中见恐怖,于学处受持而学习。此是第四因、第四缘,对于未获得慧的初梵行者为了获得慧,为了获得以后增大、广大、修习、圆满而转起。

进而,诸朋友,比丘是多闻者、持闻者、集闻者。对于充分讲述初善、中善、后善、有内容、有形式、完整圆满、清净梵行的彼诸法,对于这样的法是多闻者,是充足者,通过语言加以积集、作意观察,以见善加以贯通。此是第五因、第五缘,对于未获得慧的初梵行者为了获得慧,为了获得以后增大、广大、修习、圆满而转起。

进而,诸朋友,比丘是勤精进者,舍弃不善法,受持诸善法,强有力、勤努力,于诸善法不放弃责任而住。此是第六因、第六缘,对于未获得慧的初梵行者为了获得慧,为了获得以后增大、广大、修习、圆满而转起。

进而,诸朋友,比丘是具念者,具足最胜敏锐念,对于长久以前之所做、长久以前之所说都能记忆、随念。此是第七因、第七缘,对于未获得慧的初梵行者为了获得慧,为了获得以后增大、广大、修习、圆满而转起。

进而,诸朋友,比丘随观五取蕴的生灭而住:‘这就是色,这就是色的生起,这就是色的灭尽。这就是受,这就是受的生起,这就是受的灭尽。这就是想,这就是想的生起,这就是想的灭尽。这就是行,这就是行的生起,这就是行的灭尽。这就是识,这就是识的生起,这就是识的灭尽。’此是第八因、第八缘,对于未获得慧的初梵行者为了获得慧,为了获得以后增大、广大、修习、圆满而转起。此是应多作的八法。

(2)哪八法应修习?此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应修习的八法。

(3)哪八法应遍知?八世间法:利得、非利得、名誉、不名誉、毁訾、赞誉、乐、苦,此是应遍知的八法。

(4)哪八法应舍弃?八邪性: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此是应舍弃的八法。

(5)哪八法应退舍分?八懈怠:诸朋友,在此,比丘有应做之事。他如下思考:‘我有应做之事,做事,我的身体将会疲劳。好,我躺下。’他躺下,不是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一懈怠。

进而,诸朋友,比丘做完应做之事。他如下思考:‘我做完应做之事,做完事,我的身体疲劳。好,我躺下。’他躺下,不是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二懈怠。

进而,诸朋友,比丘有应行之路。他如下思考:‘我有应行之路,行路,我的身体疲劳。好,我躺下。’他躺下,不是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三懈怠。

进而,诸朋友,比丘行完路。他如下思考:‘我行完路,行完路,我的身体疲劳。好,我躺下。’他躺下,不是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四懈怠。

进而,诸朋友,比丘在乡村或城镇游化托钵,没有获得所需要的足够的或粗或细的食物。他如下思考:‘我在乡村或城镇游化托钵,没有获得所需要的足够的或粗或细的食物,为此我的身体疲劳、不堪任。好,我躺下。’他躺下,不是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五懈怠。

进而,诸朋友,比丘在乡村或城镇游化托钵,获得所需要的足够的或粗或细的食物。他如下思考:‘我在乡村或城镇游化托钵,获得所需要的足够的或粗或细的食物,为此我的身体沉重、不堪任,我的肚子实在胀。好,我躺下。’他躺下,不是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六懈怠。

进而,诸朋友,比丘患了小病。他如下思考:‘我患了小病,适合躺着。好,我躺下。’他躺下,不是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七懈怠。

进而,诸朋友,比丘病愈,病痊愈不久。他如下思考:‘我病愈,病痊愈不久,为此我的身体虚弱、不堪任。好,我躺下。’他躺下,不是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八懈怠,此是应退舍分的八法。

(6)哪八法应胜进分?八努力:诸朋友,在此,比丘有应做之事。他如下思考:‘我有应做之事,做应做之事,则不容易作意诸佛的教导。好,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他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一努力。

进而,诸朋友,比丘已做完应做之事。他如下思考:‘我已做完应做之事,做事的我不能作意诸佛的教导。好,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他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二努力。

进而,诸朋友,比丘有应行之路。他如下思考:‘我有应行之路,行路的我不容易作意诸佛的教导。好,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他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三努力。

进而,诸朋友,比丘行了路。他如下思考:‘我行了路,行路的我不能作意诸佛的教导。好,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他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四努力。

进而,诸朋友,比丘在乡村或城镇游化托钵,没有获得所需要的足够的或粗或细的食物。他如下思考:‘我在乡村或城镇游化托钵,没有获得所需要的足够的或粗或细的食物,为此我的身体轻快、堪任。好,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他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五努力。

进而,诸朋友,比丘在乡村或城镇游化托钵,获得所需要的足够的或粗或细的食物。他如下思考:‘我在乡村或城镇游化托钵,获得所需要的足够的或粗或细的食物,为此我的身体有力、堪任。好,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他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六努力。

进而,诸朋友,比丘患了小病。他如下思考:‘我患了小病,我的病有加重的可能性。好,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他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七努力。

进而,诸朋友,比丘病愈,病痊愈不久。他如下思考:‘我病愈,病痊愈不久,我的病有复发的可能性。好,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他为了获得未获得、为了到达未到达、为了证得未证得而努力精进。这是第八努力,此是应胜进分的八法。

(7)哪八法难以理解?八梵行住的不时不节。诸朋友,在此,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生于世上,令得寂静,令般涅槃,引导至涅槃,善逝所教导的法得到阐述。尽管如此,此人再生于地狱。这是第一梵行住的不时不节。

进而,诸朋友,在此,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生于世上,令得寂静,令般涅槃,引导至涅槃,善逝所教导的法得到阐述。尽管如此,此人再生为畜生。这是第二梵行住的不时不节。

进而,诸朋友,在此,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生于世上,令得寂静,令般涅槃,引导至涅槃,善逝所教导的法得到阐述。尽管如此,此人再生为饿鬼。这是第三梵行住的不时不节。

进而,诸朋友,在此,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生于世上,令得寂静,令般涅槃,引导至涅槃,善逝所教导的法得到阐述。尽管如此,此人再生为某长寿天身。这是第四梵行住的不时不节。

进而,诸朋友,在此,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生于世上,令得寂静,令般涅槃,引导至涅槃,善逝所教导的法得到阐述。尽管如此,此人再生为边地的野蛮、无智之人。那里不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归趣。这是第五梵行住的不时不节。

进而,诸朋友,在此,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生于世上,令得寂静,令般涅槃,引导至涅槃,善逝所教导的法得到阐述。此人再生于中部地区。尽管如此,其是邪见、颠倒想者:‘没有布施,没有供养,没有祭品,没有善恶业的果报异熟,没有此世,没有彼世,没有母亲,没有父亲,没有化生有情。世上没有正行、正实践的沙门和婆罗门自证、觉悟、阐述此世、彼世。’这是第六梵行住的不时不节。

进而,诸朋友,在此,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生于世上,令得寂静,令般涅槃,引导至涅槃,善逝所教导的法得到阐述。此人再生于中部地区。尽管如此,其无慧、愚钝、聋哑,不能思考善说、恶说的意义。这是第七梵行住的不时不节。

进而,诸朋友,在此,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未生于世上,令得寂静,令般涅槃,引导至涅槃,善逝所教导的法未得到阐述。尽管此人再生于中部地区。尽管其有慧,不愚钝,不聋哑,能够思考善说、恶说的意义。这是第八梵行住的不时不节。此是难以理解的八法。

(8)哪八法应生起?八大人觉:此是少欲者的法,不是多欲者的法。此是满足者的法,不是不满足者的法。此是远离者的法,不是乐于群居者的法。此是勤精进者的法,不是懈怠者的法。此是念现前者的法,不是失念者的法。此是具慧者的法,不是劣慧者的法。此是无戏论者的法,不是喜戏论者的法。此是应生起的八法。

(9)哪八法应证知?八胜处:某内有色想者见外诸少量的美色、恶色,‘我对其征服、了知、看到’,成为这样的有想者。这是第一胜处。

某内有色想者见外诸无量的美色、恶色,‘我对其征服、了知、看到’,成为这样的有想者。这是第二胜处。

某内无色想者见外诸少量的美色、恶色,‘我对其征服、了知、看到’,成为这样的有想者。这是第三胜处。

某内无色想者见外诸无量的美色、恶色,‘我对其征服、了知、看到’,成为这样的有想者。这是第四胜处。

某内无色想者见外诸青色、青颜色、青特征、青光泽。恰似青色亚麻花具有青颜色、青特征、青光泽。又恰似波罗奈产的两面光滑的青色布,具有青颜色、青特征、青光泽。像这样,某内无色想者见外诸青色、青颜色、青特征、青光泽,‘我对其征服、了知、看到’,成为这样的有想者。这是第五胜处。

某内无色想者见外诸黄色、黄颜色、黄特征、黄光泽。恰似黄色迦尼迦花具有黄颜色、黄特征、黄光泽。又恰似波罗奈产的两面光滑的黄色布,具有黄颜色、黄特征、黄光泽。像这样,某内无色想者见外诸黄色、黄颜色、黄特征、黄光泽,‘我对其征服、了知、看到’,成为这样的有想者。这是第六胜处。

某内无色想者见外诸红色、红颜色、红特征、红光泽。恰似红色般豆时婆迦花具有红颜色、红特征、红光泽。又恰似波罗奈产的两面光滑的红色布,具有红颜色、红特征、红光泽。像这样,某内无色想者见外诸红色、红颜色、红特征、红光泽,‘我对其征服、了知、看到’,成为这样的有想者。这是第七胜处。

某内无色想者见外诸白色、白颜色、白特征、白光泽。恰似白色启明星具有白颜色、白特征、白光泽。又恰似波罗奈产的两面光滑的白色布,具有白颜色、白特征、白光泽。像这样,某内无色想者见外诸白色、白颜色、白特征、白光泽,‘我对其征服、了知、看到’,成为这样的有想者。这是第八胜处,此是应证知的八法。

(10)哪八法应现证?有色者见诸色。此是第一解脱。

于内无色想者外见诸色。此是第二解脱。

胜解就是清净者。此是第三解脱。

完全超越色想,有对想灭尽,不作意种种想,到达‘虚空乃无边’的空无边处,这是第四种解脱。

完全超越空无边处,到达‘识乃无边’的识无边处,这是第五种解脱。

完全超越识无边处,到达‘乃无所有’的无所有处,这是第六种解脱。

完全超越无所有处,到达并住立于非想非非想处,这是第七种解脱。

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到达并住立于想受灭,这是第八种解脱。此是应现证的八法。

以上此八十法真实、如实、如是、不违、不异、完全为如来所现觉。”

九、九法

359 “九法应多作、九法应修习、九法应遍知、九法应舍弃、九法应退舍分、九法应胜进分、九法难以理解、九法应生起、九法应证知、九法应现证。

(1)哪九法应多作?以如理作意为根本之九法。因如理作意而生喜悦,因喜悦而生欢喜,因欢喜而身轻安,因身轻安而感知乐,因乐而心定,以禅定之心如实知、见,因如实知、见而厌离,因厌离而离贪,因离贪而解脱,此是应多作的九法。

(2)哪九法应修习?九清净勤支:戒清净是清净勤支,心清净是清净勤支,见清净是清净勤支,解疑清净是清净勤支,道非道智见清净是清净勤支,行道智见清净是清净勤支,智见清净是清净勤支,慧清净是清净勤支,解脱清净是清净勤支,此是应修习的九法。

(3)哪九法应遍知?九有情居:诸朋友,有种种身、种种想的有情,例如人、部分天神、部分堕于恶趣者,这是第一种有情居。

诸朋友,有种种身、一种想的有情,例如最初生起的梵身天神,这是第二种有情居。

诸朋友,有一种身、种种想的有情,例如光音天神,这是第三种有情居。

诸朋友,有一种身、一种想的有情,例如遍净天神,这是第四种有情居。

诸朋友,有无想、无感知的有情,例如无想有情天神,这是第五种有情居。

诸朋友,有完全超越色想,有对想灭尽,不作意种种想,到达了‘虚空乃无边’的空无边处的有情,这是第六种有情居。

诸朋友,有完全超越空无边处,到达了‘识乃无边’的识无边处的有情,这是第七种有情居。

诸朋友,有完全超越识无边处,到达了‘乃无所有’的无所有处的有情,这是第八种有情居。

诸朋友,有完全超越无所有处,到达并住立于非想非非想处的有情,这是第九种有情居,此是应遍知的九法。

(4)哪九法应舍弃?以渴爱为根本之九法:因为渴爱而遍求,因为遍求而利得,因为利得而决断,因为决断而欲贪,因为欲贪而固执,因为固执而执持,因为执持而悭吝,因为悭吝而守护,因为守护而生起执持棍杖、争论、争辩、对论、中伤、妄语等多种恶不善法,此是应舍弃的九法。

(5)哪九法应退舍分?九嗔怒事:‘其为我做了无意义的事情’而发嗔怒。

‘其在为我做无意义的事情’而发嗔怒。

‘其将为我做无意义的事情’而发嗔怒。

‘其为我可爱、可意者做了无意义的事情’而发嗔怒。

‘其在为我可爱、可意者做无意义的事情’而发嗔怒。

‘其将为我可爱、可意者做无意义的事情’而发嗔怒。

‘其为我不可爱、不可意者做了有意义的事情’而发嗔怒。

‘其在为我不可爱、不可意者做有意义的事情’而发嗔怒。

‘其将为我不可爱、不可意者做有意义的事情’而发嗔怒。

此是应退舍分的九法。

(6)哪九法应胜进分?九嗔怒调伏:‘其为我做了无意义的事情,怎么可以对其有要求?’从而调伏嗔怒。

‘其在为我做无意义的事情,怎么可以对其有要求?’从而调伏嗔怒。

‘其将为我做无意义的事情,怎么可以对其有要求?’从而调伏嗔怒。

‘其为我可爱、可意者做了无意义的事情,怎么可以对其有要求?’从而调伏嗔怒。

‘其在为我可爱、可意者做无意义的事情,怎么可以对其有要求?’从而调伏嗔怒。

‘其将为我可爱、可意者做无意义的事情,怎么可以对其有要求?’从而调伏嗔怒。

‘其为我不可爱、不可意者做了有意义的事情,怎么可以对其有要求?’从而调伏嗔怒。

‘其在为我不可爱、不可意者做有意义的事情,怎么可以对其有要求?’从而调伏嗔怒。

‘其将为我不可爱、不可意者做有意义的事情,怎么可以对其有要求?’从而调伏嗔怒。

此是应胜进分的九法。

(7)哪九法难以理解?九种种:依种种界而生种种触,依种种触而生种种感受,依种种感受而生种种想,依种种想而生种种思,依种种思而生种种欲,依种种欲而生种种热恼,依种种热恼而生种种遍求,依种种遍求而生种种得,此是难以理解的九法。

(8)哪九法应生起?九想:不净想、死亡想、对于食物的厌腻想、对于一切世界的不喜想。无常想、无常的苦想、苦的无我想、舍离想、离贪想,此是应生起的九法。

(9)哪九法应证知?九次第住:诸朋友,在此,比丘由于离开诸欲,离开诸不善法,到达并住立于有浅观、有深观、因远离而生喜和乐的初禅。由于浅观、深观寂灭,比丘到达并住立于内部清净的心一境性,到达无浅观、无深观,具有因定而生喜和乐的第二禅。比丘离开喜,住于舍,具念,具正知,以身体感知乐,到达并住立于圣者所说的‘有舍、具念、住于乐’的第三禅。比丘舍弃乐,舍弃苦,以前早已熄灭喜和忧,到达并住立于非苦非乐、舍念遍净的第四禅。完全超越色想,有对想灭尽,不作意种种想,到达并住立于‘虚空乃无边’的空无边处。完全超越空无边处,到达并住立于‘识乃无边’的识无边处。完全超越识无边处,到达并住立于‘乃无所有’的无所有处。完全超越无所有处,到达并住立于非想非非想处。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到达并住立于想受灭。此是应证知的九法。

(10)哪九法应现证?九次第灭:对于进入初禅者,欲想灭尽。对于进入二禅者,浅观、深观灭尽。对于进入三禅者,喜灭尽。对于进入四禅者,出入息灭尽。对于进入空无边处者,色想灭尽。对于进入识无边处者,空无边处想灭尽。对于进入无所有处者,识无边处想灭尽。对于进入非想非非想处者,无所有处想灭尽。对于进入想受灭者,想和受灭尽。此是应现证的九法。

以上此九十法真实、如实、如是、不违、不异、完全为如来所现觉。”

十、十法

360 “十法应多作、十法应修习、十法应遍知、十法应舍弃、十法应退舍分、十法应胜进分、十法难以理解、十法应生起、十法应证知、十法应现证。

(1)哪十法应多作?十依护法:诸朋友,在此,比丘是具戒者。为波罗提木叉律仪所防护,具足正行和正处而住,于微罪之中见怖畏,于诸学处受持、学习。诸朋友,比丘是具戒者。为波罗提木叉律仪所防护,具足正行和正处而住,于微罪之中见怖畏,于诸学处受持、学习,此也是依护法。

进而,诸朋友,比丘是多闻者、持闻者、集闻者。对于充分讲述初善、中善、后善、有内容、有形式、完整圆满、清净梵行的彼诸法,对于这样的法是多闻者,是充足者,通过语言加以积集、作意观察,以见善加以贯通。诸朋友,比丘是多闻者、持闻者、集闻者。对于充分讲述初善、中善、后善、有内容、有形式、完整圆满、清净梵行的彼诸法,对于这样的法是多闻者,是充足者,通过语言加以积集、作意观察,以见善加以贯通,此也是依护法。

进而,诸朋友,比丘是善知识、善同伴、善朋友。诸朋友,比丘是善知识、善同伴、善朋友,此也是依护法。

进而,诸朋友,比丘是顺从者,具足顺从法,是忍受者、善取教诫者。诸朋友,比丘是顺从者,具足顺从法,是忍受者、善取教诫者,此也是依护法。

进而,诸朋友,比丘是对同修行者各种所应做之事都善巧、不懈怠者,具足相应方法进行观察,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调整。诸朋友,比丘是对同修行者各种所应做之事都善巧、不懈怠者,具足相应方法进行观察,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调整,此也是依护法。

进而,诸朋友,比丘是渴望法者、谈欢喜语言者,是对胜法、胜律具有广大喜悦者。诸朋友,比丘是渴望法者、谈欢喜语言者,是对胜法、胜律具有广大喜悦者,此也是依护法。

进而,诸朋友,比丘对于任何衣、食、坐卧具、医药都是知足者。诸朋友,比丘对于任何衣、食、坐卧具、医药都是知足者,此也是依护法。

进而,诸朋友,比丘是勤精进者,舍弃不善法,受持诸善法,强有力、勤努力,于诸善法不放弃责任而住。诸朋友,比丘是勤精进者,舍弃不善法,受持诸善法,强有力、勤努力,于诸善法不放弃责任而住,此也是依护法。

进而,诸朋友,比丘是具念者,具足最胜敏锐念,对于长久以前之所做、长久以前之所说都能记忆、随念。诸朋友,比丘是具念者,具足最胜敏锐念,对于长久以前之所做、长久以前之所说都能记忆、随念,此也是依护法。

进而,诸朋友,比丘是具慧者,具足令至生灭尽、圣抉择、令苦完全灭尽的慧。诸朋友,比丘是具慧者,具足令至生灭尽、圣抉择、令苦完全灭尽的慧,此也是依护法,此是应多作的十法。

(2)哪十法应修习?十遍处:于上下、四维、无二种、无量思维地遍处;于上下、四维、无二种、无量思维水遍处;于上下、四维、无二种、无量思维火遍处;于上下、四维、无二种、无量思维风遍处;于上下、四维、无二种、无量思维青遍处;于上下、四维、无二种、无量思维黄遍处;于上下、四维、无二种、无量思维赤遍处;于上下、四维、无二种、无量思维白遍处;于上下、四维、无二种、无量思维空遍处;于上下、四维、无二种、无量思维识遍处,此是应修习的十法。

(3)哪十法应遍知?十处: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此是应遍知的十法。

(4)哪十法应舍弃?十邪性: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脱,此是应舍弃的十法。

(5)哪十法应退舍分?十不善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嗔、邪见,此是应退舍分的十法。

(6)哪十法应胜进分?十善道: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远离妄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杂秽语、不贪、不嗔、正见,此是应胜进分的十法。

(7)哪十法难以理解?十圣住:诸朋友,在此,比丘是五分舍断者、六支具足者、一守护者、四依止者、除遣种种谛者、完全彻底舍弃欲者、清净思维者、身行轻安者、善解脱心者、善解脱慧者。

诸朋友,何谓比丘是五分舍断者?诸朋友,在此,比丘舍断贪欲,舍断嗔恚,舍断昏沉、睡眠,舍断掉举、后悔,舍断疑惑。像这样,诸朋友,比丘是五分舍断者。

诸朋友,何谓比丘是六支具足者?诸朋友,在此,比丘以眼观色,非善意、非恶意,具念,具正知住于舍。以耳闻声,非善意、非恶意,具念,具正知住于舍。以鼻嗅香,非善意、非恶意,具念,具正知住于舍。以舌品味,非善意、非恶意,具念,具正知住于舍。以身接触所触,非善意、非恶意,具念,具正知住于舍。以意识法,非善意、非恶意,具念,具正知住于舍。像这样,诸朋友,比丘是六支具足者。

诸朋友,何谓比丘是一守护者?诸朋友,在此,比丘通过守护意达到心具足。像这样,诸朋友,比丘是一守护者。

诸朋友,何谓比丘是四依止者?诸朋友,在此,比丘善考察以后加以受用;善考察以后加以承受;善考察以后加以回避;善考察以后加以除遣。像这样,诸朋友,比丘是四依止者。

诸朋友,何谓比丘是除遣种种谛者?诸朋友,在此,对于比丘,有各种沙门、婆罗门的种种谛,所有这些被除去、除遣、舍弃、排除、丢出、舍断、脱离。像这样,诸朋友,比丘是除遣种种谛者。

诸朋友,何谓比丘是完全彻底舍弃欲者?诸朋友,在此,比丘舍断欲求,舍断有求,止息梵行求。像这样,诸朋友,比丘是完全彻底舍弃欲者。

诸朋友,何谓比丘是清净思维者?诸朋友,在此,比丘的贪思维被舍弃,嗔思维被舍弃,害思维被舍弃。像这样,诸朋友,比丘是清净思维者。

诸朋友,何谓比丘是身行轻安者?诸朋友,在此,比丘舍弃乐,舍弃苦,以前早已熄灭喜和忧到达并住立于非苦非乐、舍念遍净的第四禅。像这样,诸朋友,比丘是身行轻安者。

诸朋友,何谓比丘是善解脱心者?诸朋友,在此,比丘心从贪解脱,心从嗔解脱,心从痴解脱。像这样,诸朋友,比丘是善解脱心者。

诸朋友,何谓比丘是善解脱慧者?诸朋友,在此,比丘深知‘如被连根斩断的多罗树,对于我,贪已被舍弃,将来不再生。’深知‘如被连根斩断的多罗树,对于我,嗔已被舍弃,将来不再生。’深知‘如被连根斩断的多罗树,对于我,痴已被舍弃,将来不再生。’像这样,诸朋友,比丘是善解脱慧者。

此是难以理解的十法。

(8)哪十法应生起?十想:不净想、死亡想、对于食物的厌腻想、对于一切世界的不喜想、无常想、无常的苦想、苦的无我想、舍离想、离贪想、灭尽想,此是应生起的十法。

(9)哪十法应证知?十灭尽事:因正见而成为邪见灭尽者,因为邪见,所以多种恶不善法生起,其于彼灭尽;

因正思而成为邪思灭尽者,因为邪思,所以多种恶不善法生起,其于彼灭尽;

因正语而成为邪语灭尽者,因为邪语,所以多种恶不善法生起,其于彼灭尽;

因正业而成为邪业灭尽者,因为邪业,所以多种恶不善法生起,其于彼灭尽;

因正命而成为邪命灭尽者,因为邪命,所以多种恶不善法生起,其于彼灭尽;

因正精进而成为邪精进灭尽者,因为邪精进,所以多种恶不善法生起,其于彼灭尽;

因正念而成为邪念灭尽者,因为邪念,所以多种恶不善法生起,其于彼灭尽;

因正定而成为邪定灭尽者,因为邪定,所以多种恶不善法生起,其于彼灭尽;

因正智而成为邪智灭尽者,因为邪智,所以多种恶不善法生起,其于彼灭尽;

因正解脱而成为邪解脱灭尽者,因为邪解脱,所以多种恶不善法生起,其于彼灭尽。

此是应证知的十法。

(10)哪十法应现证?十无学法:无学正见、无学正思、无学正语、无学正业、无学正命、无学正精进、无学正念、无学正定,此是应现证的十法。

以上此百法真实、如实、如是、不违、不异、完全为如来所现觉。”

此为尊者舍利弗所说。彼众比丘内心喜悦,欢喜尊者舍利弗所说。

(十上经完)

行道篇完

帕提卡和郁杜巴罗,转轮王经和起源经;

欢喜净信大人特相,尸迦罗越阿扎捺止;

合诵经上人及十上经,十一部构成行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