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第二经 郁杜巴罗经(Udumbarikasuttam)

内容简介

《郁杜巴罗经》为巴利经藏长部行道篇的第二部经。当时,佛陀住在王舍城附近的灵鹫山脉。

原本打算拜见佛陀的居家者散达纳考虑到时间的缘故,便先前往郁杜巴罗遍历行者园,见到了与三千左右遍历行者大众在一起的遍历行者尼俱陀。当着居家者散达纳的面,遍历行者尼俱陀诽谤佛陀的独处,并声称可以通过一个问题问倒佛陀。当见到佛陀到来时,遍历行者尼俱陀决定向佛陀询问佛陀教授给弟子的、佛陀所教授的弟子自称已达到安息的初梵行是什么。

在本经中,佛陀从外道通过苦行意欲厌离的修行方式,层层深入,指出如此苦行厌离具有多种随烦恼以及对这些随烦恼的远离。进而,佛陀指出,苦行者为四禁戒的保护所保护,舍弃五蓋,修广大无量的慈悲喜舍心,随念各种宿住,就可以达到苦行厌离的顶点,任何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舍家出家,按照佛陀的教诫朝着目标进行实践,七年乃至七天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在本经中,佛陀还指出,过去佛、现在佛都非聚集在人群之中,谈论着各种无益语,而是受用着远离人群、适合于独坐的小声、无声、无人影的阿兰若树林、边地的坐卧处所。

一 、遍历行者尼俱陀

49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附近的灵鹫山脉。当时,遍历行者尼俱陀与三千左右遍历行者组成的遍历行者大众一起住在郁杜巴罗遍历行者园。居家者散达纳为了拜见佛陀而于正午离开王舍城。居家者散达纳如下思考:“现在不是见世尊的时间,世尊在禅坐。现在也不是见意修行的比丘众的时间,意修行的比丘众在禅坐。我去郁杜巴罗遍历行者园,靠近遍历行者尼俱陀如何?”于是,居家者散达纳向郁杜巴罗遍历行者园靠近。

50 此时,遍历行者尼俱陀正与遍历行者大众坐在一起。他们在大声、高声、吵杂地谈论着各种无益话题,如国王话题、强盗话题、大臣话题、军队话题、恐惧话题、战争话题、食物话题、饮品话题、衣服话题、卧具话题、华鬘话题、香料话题、亲族话题、车乘话题、村庄话题、城镇话题、城市话题、地方话题、女性话题、男性话题、英雄话题、街谈巷议话题、井边话题、祖先话题、杂言碎语话题、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有无有话题等。

51 遍历行者尼俱陀看到居家者散达纳从远处走来。看到以后,遍历行者尼俱陀命令自己的大众保持安静:“诸位,请安静!诸位,请不要出声!此沙门乔达摩的弟子居家者散达纳走来。沙门乔达摩的在家白衣弟子众住在王舍城,此居家者散达纳就是其中的一人。彼尊者众喜欢安静,被教导安静,赞叹安静。知道是安静的众人,就会考虑接近。”听闻此言,彼遍历行者众安静下来。

52 于是,居家者散达纳走近遍历行者尼俱陀。走近以后与遍历行者尼俱陀互致问候。互致令人欢喜、值得铭记之言以后,坐于一旁。坐于一旁的居家者散达纳对遍历行者尼俱陀如下说道:“此尊敬的外道遍历行者集聚、集会以后大声、高声、吵杂地谈论着各种无益话题,如国王话题、强盗话题、大臣话题、军队话题、恐惧话题、战争话题、食物话题、饮品话题、衣服话题、卧具话题、华鬘话题、香料话题、亲族话题、车乘话题、村庄话题、城镇话题、城市话题、地方话题、女性话题、男性话题、英雄话题、街谈巷议话题、井边话题、祖先话题、杂言碎语话题、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有无有话题等。然而,彼世尊住于小声、无声、无人影、远离人群、适合于独坐的阿兰若树林、边地的坐卧处所。”

53 听闻此言,遍历行者尼俱陀对居家者散达纳如下说道:“居家者,我想知道,谁与沙门乔达摩交谈?谁令交谈实现?通过谁达到智慧的明晰?沙门乔达摩的智慧为空寂处所害,处于独住的沙门乔达摩不能充分交谈。其只亲近于各个边地。恰如盲象在周边行走,仅亲近于各个边地。像这样,沙门乔达摩的智慧为空寂处所害,处于独住的沙门乔达摩不能充分交谈。其只亲近于各个边地。居家者,如果沙门乔达摩来到此众处,我们通过一个问题就可以问倒他,我们一定用空钵罩住他。”

54 佛陀以清净、非凡的天耳听到了居家者散达纳与遍历行者尼俱陀之间的此交谈。于是,佛陀从灵鹫山下来,走近须摩揭陀岸边的孔雀饵食园。走到以后在须摩揭陀岸边的孔雀饵食园的空地经行。遍历行者尼俱陀看到佛陀在须摩揭陀岸边的孔雀饵食园的空地经行。看到以后,遍历行者尼俱陀命令自己的大众保持安静:“诸位,请安静!诸位,请不要出声!此沙门乔达摩在须摩揭陀岸边的孔雀饵食园的空地经行。彼尊者喜欢安静,赞叹安静。知道是安静的众人,就会考虑接近。如果沙门乔达摩接近此大众,那么,我们就向他提出此问题:‘尊师,世尊的彼法是什么?即世尊依此教授给弟子、得到世尊依此教授而自称已达到安稳的弟子所意欲的初梵行的法是什么?’”听闻此言,彼遍历行者众安静下来。

二、苦行厌离

55 于是,佛陀接近遍历行者尼俱陀。遍历行者尼俱陀对佛陀如下说道:“尊师,欢迎世尊!尊师,欢迎佛陀!尊师,世尊已经很久没有提供这样的机会来到这里。尊师,世尊请坐。这里有准备好的坐具。”佛陀坐在准备好的坐具上。遍历行者尼俱陀则取一较低的座位坐于一旁。

佛陀对坐于一旁的遍历行者尼俱陀如下问道:“尼俱陀,你们为了什么话题共坐在一起?你们中断的话题是什么?”

听闻此言,遍历行者尼俱陀对佛陀如下回答道:“尊师,我们看见世尊在须摩揭陀岸边的孔雀饵食园的空地经行。看到以后如下说道:‘如果沙门乔达摩接近此大众,那么,我们就向他提出此问题:“尊师,世尊的彼法是什么?即世尊依此教授弟子、得到世尊依此教授而自称已达到安稳的弟子所意欲的初梵行的法是什么?”’尊师,这就是我们中断的话题,然后世尊来到。”

56 “尼俱陀,因为你的异见、异信、异欲求、异努力、异教师,所以,你难以理解我依此教授给弟子、得到我依此教授而自称已达到安稳的弟子所意欲的初梵行的法。尼俱陀,你应该就自己导师的增上遁世方面向我提问:‘尊师,如何才是苦行厌离的圆满,如何是不圆满?’”

听闻此言,彼遍历行者众变得大声、高声、吵杂:“沙门乔达摩的大神力、大神通真是稀有!真是未曾有!搁置自己的言论,以外道的主张去令满足。”

57 遍历行者尼俱陀命令彼遍历行者众小声,然后对佛陀如下问道:“尊师,我们是主张苦行厌离者,是以苦行厌离为真实者,是坚持苦行厌离者。那么,尊师,如何才是苦行厌离的圆满?如何是不圆满?”

“尼俱陀,在此有苦行者成为裸行者、便溺随意行者、舔手者、不接受供养者、被叫站住也不站住者。其不受用运来食物,不接受别请,不接受招待。其不从瓶口接受,不从锅口接受,不在围院里、不在鞭杖间、不在棍棒间、不在二人进食时、不从孕妇、不从哺乳妇女、不从与男性有过交往的女性、不对特别募集的食物、不对供养的食物予以接受,不在苍蝇群聚处接受。其不接受鱼,不接受肉,不喝米酒,不喝果酒,不喝酸粥。其为一户一口食者、二户二口食者,乃至七户七口食者。其接受一钵供养,亦接受二钵供养,乃至亦接受七钵供养。其隔一日进食,亦隔二日进食,乃至亦隔七日进食,像这样,亦从事并实践着半月定期进食。其成为以蔬菜为食者、以秕谷为食者、以玄米为食者、以皮革屑为食者、以苔藓为食者、以糠为食者、以米汤为食者、以芝麻粉为食者、以草为食者、以牛粪为食者、以草木根果为食者,吃落下的果实而生存。其穿麻布衣,穿粗麻布衣,穿尸体衣,穿粪扫衣,穿树皮衣,穿羊皮衣,穿羊皮的编织衣,穿草衣,穿树叶衣,穿木片衣,穿毛发衣,穿兽毛衣,穿鸟毛衣。其拔须发,成为从事并实践拔除须发者。其是常立者,拒绝坐具。其是跪坐者,长期从事并实践着跪坐。其是卧荆棘者,倚靠在荆棘上。其是住木板者、卧露地者、卧一侧者、卧尘垢者、露地住者、随处住者、食腐食者,从事并实践着食腐食等行为。其是断饮者,从事并实践着断饮。其从事并实践着一日三次沐浴。尼俱陀,你如何认为?如果是这样,那么,其是苦行厌离的圆满?还是不圆满?”

“尊师,像这样,的确是苦行厌离的圆满,不是不圆满。”

“尼俱陀,像这样圆满的苦行厌离,我说也有多种随烦恼。”

三、随烦恼

58 “尊师,为何世尊说如此圆满的苦行厌离也有多种随烦恼?”

“尼俱陀,在此,苦行者受持苦行,因彼苦行,其成为悦意者、满意者。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因彼苦行,其成为悦意者、满意者。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称赞自我、贬低他人。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因彼苦行,其称赞自我、贬低他人。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痴迷、陶醉,进而变得放逸。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痴迷、陶醉,进而变得放逸。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59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令利得、恭敬、名声生起。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令利得、恭敬、名声生起,其因利得、恭敬、名声而成为悦意者、满意者。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令利得、恭敬、名声生起,其因利得、恭敬、名声而称赞自我、贬低他人。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令利得、恭敬、名声生起,其因利得、恭敬、名声而称赞自我、贬低他人。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令利得、恭敬、名声生起,其因利得、恭敬、名声而痴迷、陶醉,进而变得放逸。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令利得、恭敬、名声生起,其因利得、恭敬、名声而痴迷、陶醉,进而变得放逸。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60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对食物有好恶:‘此是我容许,此是我不容许。’有不容许的东西,其期待将其舍弃。有容许的东西,其执著、迷恋、被束缚、不见过患、无出离慧地将其受用。尼俱陀,苦行者对食物有好恶:‘此是我容许,此是我不容许。’有不容许的东西,其期待将其舍弃。有容许的东西,其执著、迷恋、被束缚、不见过患、无出离慧地将其受用。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为了利得、恭敬、名声的欲求而受持苦行:‘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居家者、外道将尊敬我。’尼俱陀,苦行者为了利得、恭敬、名声的欲求而受持苦行:‘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居家者、外道将尊敬我。’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61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贬斥其他沙门、婆罗门之人:‘尽管如此,此是众多活命者,所有东西都吃,例如,以根为种、以茎为种、以节为种、以芽为种、以种子为种,就是无轮的雷电,就是无角的利牙,为何被称为沙门?’尼俱陀,苦行者成为贬斥其他沙门、婆罗门之人:‘尽管如此,此是众多活命者,所有东西都吃,例如,以根为种、以茎为种、以节为种、以芽为种、以种子为种,就是无轮的雷电,就是无角的利牙,为何被称为沙门?’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看到其他沙门、婆罗门在俗人家被恭敬、尊重、崇敬、崇拜,看到以后如下思考:‘这些众多活命者在俗人家被恭敬、尊重、崇敬、崇拜。然而,苦行者、弊秽生活者的我却没有在俗人家被恭敬、没有被尊重、没有被崇敬、没有被崇拜。’于是,其对俗人家生起嫉妒和悭吝。尼俱陀,苦行者看到其他沙门、婆罗门在俗人家被恭敬、尊重、崇敬、崇拜,看到以后如下思考:‘这些众多活命者在俗人家被恭敬、尊重、崇敬、崇拜。然而,苦行者、弊秽生活者的我却没有在俗人家被恭敬、没有被尊重、没有被崇敬、没有被崇拜。’于是,其对俗人家生起嫉妒和悭吝。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62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坐在十字路口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坐在十字路口者。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认为自己没有被看到而在俗人家游走,‘此亦是我的苦行,此亦是我的苦行。’尼俱陀,苦行者认为自己没有被看到而在俗人家游走,‘此亦是我的苦行,此亦是我的苦行。’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亲近任何掩盖。当被问到‘你容许此吗?’其对于不能堪忍者却称‘容许’,对于能堪忍者却称‘不容许’。像这样,其成为故意的妄语者。尼俱陀,苦行者亲近任何掩盖。当被问到‘你容许此吗?’其对于不能堪忍者却称‘容许’,对于能堪忍者却称‘不容许’。像这样,其成为故意的妄语者。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对于如来和如来弟子说示的法,应该认可的善法门却不认可。尼俱陀,苦行者对于如来和如来弟子说示的法,应该认可的善法门却不认可。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63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有愤怒者、有憎恨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有愤怒者、有憎恨者。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虚伪者、欺瞒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虚伪者、欺瞒者。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嫉妒者、悭吝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嫉妒者、悭吝者。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谄媚者、欺诳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谄媚者、欺诳者。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傲慢者、过慢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傲慢者、过慢者。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恶欲者、为邪恶意欲所支配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恶欲者、为邪恶意欲所支配者。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有邪见者、执边见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有邪见者、执边见者。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坚持己见者、难舍执取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坚持己见者、难舍执取者。尼俱陀,此也是苦行者的随烦恼。

尼俱陀,此如何思考?这些是苦行厌离的随烦恼,还是非随烦恼?”

“尊师,这些的确是苦行厌离的随烦恼,不是非随烦恼。尊师,的确存在这样的事实,即有苦行者具足这些随烦恼的全部,或其中的一些。”

四、到达清净的表皮

64 “尼俱陀,在此,苦行者受持苦行,然而,其不因彼苦行而成为悦意者、满意者。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然而,其不因彼苦行而成为悦意者、满意者。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然而,其不因彼苦行而称赞自我、贬低他人。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然而,其不因彼苦行而称赞自我、贬低他人。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然而,其不因彼苦行而痴迷、陶醉,进而变得放逸。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然而,其不因彼苦行而痴迷、陶醉,进而变得放逸。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65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令利得、恭敬、名声生起,然而,其不因利得、恭敬、名声而成为悦意者、满意者。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令利得、恭敬、名声生起,然而,其不因利得、恭敬、名声而成为悦意者、满意者。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令利得、恭敬、名声生起,然而,其不因利得、恭敬、名声而称赞自我、贬低他人。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令利得、恭敬、名声生起,然而,其不因利得、恭敬、名声而称赞自我、贬低他人。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令利得、恭敬、名声生起,然而,其不因利得、恭敬、名声而痴迷、陶醉,进而变得放逸。尼俱陀,苦行者受持苦行,其因彼苦行而令利得、恭敬、名声生起,然而,其不因利得、恭敬、名声而痴迷、陶醉,进而变得放逸。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66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不对食物有好恶:‘此是我容许,此是我不容许。’其不期待将不容许的东西舍弃。有容许的东西,其不执著、不迷恋、无被束缚、见过患、具出离慧地将其受用。尼俱陀,苦行者不对食物有好恶:‘此是我容许,此是我不容许。’其不期待将不容许的东西舍弃。有容许的东西,其不执著、不迷恋、无被束缚、见过患、具出离慧地将其受用。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不为了利得、恭敬、名声的欲求而受持苦行:‘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居家者、外道将尊敬我。’尼俱陀,苦行者不为了利得、恭敬、名声的欲求而受持苦行:‘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居家者、外道将尊敬我。’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67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不成为贬斥其他沙门、婆罗门之人:‘尽管如此,此是众多活命者,所有东西都吃,例如,以根为种、以茎为种、以节为种、以芽为种、以种子为种,就是无轮的雷电,就是无角的利牙,为何被称为沙门?’尼俱陀,苦行者不成为贬斥其他沙门、婆罗门之人:‘尽管如此,此是众多活命者,所有东西都吃,例如,以根为种、以茎为种、以节为种、以芽为种、以种子为种,就是无轮的雷电,就是无角的利牙,为何被称为沙门?’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看到其他沙门、婆罗门在俗人家被恭敬、尊重、崇敬、崇拜。看到以后如下思考:‘这些众多活命者在俗人家被恭敬、尊重、崇敬、崇拜。然而,苦行者、弊秽生活者的我却没有在俗人家被恭敬、没有被尊重、没有被崇敬、没有被崇拜。’其对于在家人不生起嫉妒和悭吝。尼俱陀,苦行者看到其他沙门、婆罗门在俗人家被恭敬、尊重、崇敬、崇拜。看到以后如下思考:‘这些众多活命者在俗人家被恭敬、尊重、崇敬、崇拜。然而,苦行者、弊秽生活者的我却没有在俗人家被恭敬、没有被尊重、没有被崇敬、没有被崇拜。’其对于在家人不生起嫉妒和悭吝。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68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不成为坐在十字路口者。尼俱陀,苦行者不成为坐在十字路口者。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并不认为自己没有被看到而在俗人家游走,‘此亦是我的苦行,此亦是我的苦行。’尼俱陀,苦行者并不认为自己没有被看到而在俗人家游走,‘此亦是我的苦行,此亦是我的苦行。’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不亲近任何掩盖。当被问到‘你容许此吗?’其对于不能堪忍者称‘不容许’,对于能堪忍者称‘容许。’像这样,其不成为故意的妄语者。尼俱陀,苦行者不亲近任何掩盖。当被问到‘你容许此吗?’其对于不能堪忍者称‘不容许’,对于能堪忍者称‘容许。’像这样,其不成为故意的妄语者。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对于如来和如来弟子说示的法,认可此是应该认可的善法门。尼俱陀,苦行者对于如来和如来弟子说示的法,认可此是应该认可的善法门。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69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无愤怒者、无憎恨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无愤怒者、无憎恨者。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不虚伪者、不欺瞒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不虚伪者、不欺瞒者。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不嫉妒者、不悭吝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不嫉妒者、不悭吝者。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不谄媚者、不欺诳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不谄媚者、不欺诳者。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不傲慢者、不过慢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不傲慢者、不过慢者。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不恶欲者、不为邪恶意欲所支配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不恶欲者、不为邪恶意欲所支配者。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无邪见者、不执边见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无邪见者、不执边见者。尼俱陀,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进而,尼俱陀,苦行者成为不坚持己见者、易舍执取者。尼俱陀,苦行者成为不坚持己见者、易舍执取者。像这样,其因此而清净。

尼俱陀,此如何思考?这些是苦行厌离的清净,还是不清净?”

“尊师,这些的确是苦行厌离的清净,非不清净。是到达顶点,是真髓的顶点。”

“尼俱陀,仅仅如此还不是苦行厌离的顶点、真髓的顶点,而仅仅是表皮的到达。”

五、到达清净的深皮

70 “尊师,那么,苦行厌离如何到达顶点,到达真髓的顶点?尊师,请世尊令我到达顶点,到达真髓的顶点。”

“尼俱陀,在此,苦行者为四禁戒的保护所保护。那么,尼俱陀,苦行者如何为四禁戒的保护所保护?尼俱陀,在此,苦行者不杀生,不令杀生,不是从事杀生的认可者;不取不与取,不令取不与取,不是获取不与取的认可者;不妄语,不令妄语,不是妄语言说的认可者;不放弃修行,不令放弃修行,不是放弃修行的认可者。尼俱陀,像这样,苦行者为四禁戒的保护所保护。

尼俱陀,因为苦行者为四禁戒的保护所保护,所以其依苦行性而存在。其持戒不还俗。其亲近阿兰若处、树下、山岳、溪谷、洞窟、冢间、丛林、野外、草堆等远离的坐卧处所。吃完饭,结束托钵食以后,其结跏趺而坐,保持身体正直,于面前起念。其舍弃对世界的贪欲,住于无贪欲之心。因为无贪欲,故心得到净化。舍弃嗔恚,住于无嗔恚之心。哀愍一切有情,因为无嗔恚,故心得到净化。其舍弃昏沉、睡眠,远离昏沉、睡眠而住,是具有光明想者,是具有正念者,心从昏沉、睡眠得到净化。其舍弃掉举、后悔,平静而住,内心寂静,舍弃掉举、后悔,心得到净化。其舍弃疑惑,超越疑惑而住。对善法无疑,舍弃疑惑,心得到净化。”

71 “其舍弃此五蓋,了知削弱自心的随烦恼,以慈俱在之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遍满而住。像这样,于上下四维,于一切处,把一切作为自己,对于包含一切的世界,以广大、巨大、无量、无怨恨、无嗔恚的慈俱在之心遍满而住。

以悲俱在之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遍满而住。像这样,于上下四维,于一切处,把一切作为自己,对于包含一切的世界,以广大、巨大、无量、无怨恨、无嗔恚的悲俱在之心遍满而住。

以喜俱在之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遍满而住。像这样,于上下四维,于一切处,把一切作为自己,对于包含一切的世界,以广大、巨大、无量、无怨恨、无嗔恚的喜俱在之心遍满而住。

以舍俱在之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遍满而住。像这样,于上下四维,于一切处,把一切作为自己,对于包含一切的世界,以广大、巨大、无量、无怨恨、无嗔恚的舍俱在之心遍满而住。

尼俱陀,此如何思考?这些是苦行厌离的清净,还是不清净?”

“尊师,这些的确是苦行厌离的清净,非不清净。是到达顶点,是真髓的顶点。”

“尼俱陀,仅仅如此还不是苦行厌离的顶点、真髓的顶点,仅仅是深皮的到达。”

六、到达清净的纤皮

72 “尊师,那么,苦行厌离如何到达顶点,到达真髓的顶点?尊师,请世尊令我到达顶点,到达真髓的顶点。”

“尼俱陀,在此,苦行者为四禁戒的保护所保护。那么,尼俱陀,苦行者如何为四禁戒的保护所保护?尼俱陀,在此,苦行者不杀生,不令杀生,不是从事杀生的认可者;不取不与取,不令取不与取,不是获取不与取的认可者;不妄语,不令妄语,不是妄语言说的认可者;不放弃修行,不令放弃修行,不是放弃修行的认可者。尼俱陀,像这样,苦行者为四禁戒的保护所保护。

尼俱陀,因为苦行者为四禁戒的保护所保护,所以其依苦行性而存在。其持戒不还俗。其亲近阿兰若处、树下、山岳、溪谷、洞窟、冢间、丛林、野外、草堆等远离的坐卧处所。吃完饭,结束托钵食以后,其结跏趺而坐,保持身体正直,于面前起念。其舍弃对世界的贪欲,住于无贪欲之心。因为无贪欲,故心得到净化。舍弃嗔恚,住于无嗔恚之心。哀愍一切有情,因为无嗔恚,故心得到净化。其舍弃昏沉、睡眠,远离昏沉、睡眠而住,是具有光明想者,是具有正念者,心从昏沉、睡眠得到净化。其舍弃掉举、后悔,平静而住,内心寂静,舍弃掉举、后悔,心得到净化。其舍弃疑惑,超越疑惑而住。对善法无疑,舍弃疑惑,心得到净化。

其舍弃此五蓋,了知削弱自心的随烦恼,以慈俱在之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遍满而住。像这样,于上下四维,于一切处,把一切作为自己,对于包含一切的世界,以广大、巨大、无量、无怨恨、无嗔恚的慈俱在之心遍满而住。

以悲俱在之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遍满而住。像这样,于上下四维,于一切处,把一切作为自己,对于包含一切的世界,以广大、巨大、无量、无怨恨、无嗔恚的悲俱在之心遍满而住。

以喜俱在之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遍满而住。像这样,于上下四维,于一切处,把一切作为自己,对于包含一切的世界,以广大、巨大、无量、无怨恨、无嗔恚的喜俱在之心遍满而住。

以舍俱在之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遍满而住。像这样,于上下四维,于一切处,把一切作为自己,对于包含一切的世界,以广大、巨大、无量、无怨恨、无嗔恚的舍俱在之心遍满而住。

其随念各种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数坏劫、数成劫、数坏成劫。‘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再生在那里。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再生到这里。’如此有形相、有特性地随念各种宿住。

尼俱陀,此如何思考?这些是苦行厌离的清净,还是不清净?”

“尊师,这些的确是苦行厌离的清净,非不清净。是到达顶点,是真髓的顶点。”

“尼俱陀,仅仅如此还不是苦行厌离的顶点、真髓的顶点,仅仅是纤皮的到达。”

七、到达清净的顶点、到达真髓

73 “尊师,那么,苦行厌离如何到达顶点,到达真髓的顶点?尊师,请世尊令我到达顶点,到达真髓的顶点。”

“尼俱陀,在此,苦行者为四禁戒的保护所保护。那么,尼俱陀,苦行者如何为四禁戒的保护所保护?尼俱陀,在此,苦行者不杀生,不令杀生,不是从事杀生的认可者;不取不与取,不令取不与取,不是获取不与取的认可者;不妄语,不令妄语,不是妄语言说的认可者;不放弃修行,不令放弃修行,不是放弃修行的认可者。尼俱陀,像这样,苦行者为四禁戒的保护所保护。

尼俱陀,因为苦行者为四禁戒的保护所保护,所以其依苦行性而存在。其持戒不还俗。其亲近阿兰若处、树下、山岳、溪谷、洞窟、冢间、丛林、野外、草堆等远离的坐卧处所。吃完饭,结束托钵食以后,其结跏趺而坐,保持身体正直,于面前起念。其舍弃对世界的贪欲,住于无贪欲之心。因为无贪欲,故心得到净化。舍弃嗔恚,住于无嗔恚之心。哀愍一切有情,因为无嗔恚,故心得到净化。其舍弃昏沉、睡眠,远离昏沉、睡眠而住,是具有光明想者,是具有正念者,心从昏沉、睡眠得到净化。其舍弃掉举、后悔,平静而住,内心寂静,舍弃掉举、后悔,心得到净化。其舍弃疑惑,超越疑惑而住。对善法无疑,舍弃疑惑,心得到净化。

其舍弃此五蓋,了知削弱自心的随烦恼,以慈俱在之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遍满而住。像这样,于上下四维,于一切处,把一切作为自己,对于包含一切的世界,以广大、巨大、无量、无怨恨、无嗔恚的慈俱在之心遍满而住。

以悲俱在之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遍满而住。像这样,于上下四维,于一切处,把一切作为自己,对于包含一切的世界,以广大、巨大、无量、无怨恨、无嗔恚的悲俱在之心遍满而住。

以喜俱在之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遍满而住。像这样,于上下四维,于一切处,把一切作为自己,对于包含一切的世界,以广大、巨大、无量、无怨恨、无嗔恚的喜俱在之心遍满而住。

以舍俱在之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第二个方向、第三个方向、第四个方向遍满而住。像这样,于上下四维,于一切处,把一切作为自己,对于包含一切的世界,以广大、巨大、无量、无怨恨、无嗔恚的舍俱在之心遍满而住。

其随念各种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数坏劫、数成劫、数坏成劫。‘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再生在那里。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再生到这里。’如此有形相、有特性地随念各种宿住。

其以清净、非凡的天眼观察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善趣、恶趣的众有情的死亡、再生,了知众有情随业而行。‘事实上,这些受人尊敬的有情因为具足身恶业,具足语恶业,具足意恶业,诽谤圣人,是邪见者,是邪见业的受持者。他们的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苦处、恶处、难处的地狱。然而,那些受人尊敬的有情因为具足身善业,具足语善业,具足意善业,不诽谤圣人,是正见者,是正见业的受持者。他们的身体破灭,死后将再生于善道的天界。’像这样,其以清净、非凡的天眼观察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善趣、恶趣的众有情的死亡、再生,了知众有情随业而行。

尼俱陀,此如何思考?这些是苦行厌离的清净,还是不清净?”

“尊师,这些的确是苦行厌离的清净,非不清净。是到达顶点,是真髓的顶点。”

74 “尼俱陀,仅仅如此就是苦行厌离的顶点、真髓的顶点。像这样,尼俱陀,你对我说:‘尊师,世尊的彼法是什么?即世尊依此教授弟子、得到世尊依此教授而自称已达到安稳的弟子所意欲的初梵行的法。’尼俱陀,然而,我依此教授弟子、得到我依此教授而自称已达到安稳的弟子所意欲的初梵行的根据比以上更加殊胜、更加卓越。”

听闻此言,彼遍历行者众变得大声、高声、吵杂:“在此,我们和导师一起灭亡,因为我们不知道还有比此更加殊胜、更加卓越者。”

八、尼俱陀的悲忧

75 居家者散达纳心里明白:“现在,此外道遍历行者众想听佛陀说,想倾听,求知心已经准备好。”于是,对遍历行者尼俱陀如下说道:“尊敬的尼俱陀,你对我说:‘居家者,我想知道,谁与沙门乔达摩交谈?谁令交谈实现?通过谁达到智慧的明晰?沙门乔达摩的智慧为空寂处所害,处于独住的沙门乔达摩不能充分交谈。其只亲近于各个边地。恰如盲象在周边行走,仅亲近于各个边地。像这样,沙门乔达摩的智慧为空寂处所害,处于独住的沙门乔达摩不能充分交谈。其只亲近于各个边地。居家者,如果沙门乔达摩来到此众处,我们通过一个问题就可以问倒他,我们一定用空钵罩住他。’尊者,彼阿罗汉、正等觉者的佛陀已经到此,给他做一个独处境地,为盲象做一个边地,用一个问题可以问倒他,用空钵罩住他。”如此听闻,遍历行者尼俱陀坐在那里沉默、面红、落魄、低头、悲忧、无法应答。

76 佛陀知道遍历行者尼俱陀沉默、面红、落魄、低头、悲忧、无法应答,便对遍历行者尼俱陀如下说道:“尼俱陀,此话真的是你所说吗?”

“尊师,此话真的是我所说,因为我如此愚钝、如此愚痴、如此不善。”

“尼俱陀,此怎样思考?既然如此,那么,你所听到的那些年长、阿阇黎师的阿阇黎师的遍历行者的言说,即过去有阿罗汉、正等觉者的佛陀,彼佛陀聚集、集合时,大声、高声、吵杂地谈论着各种无益话题,如国王话题、强盗话题、大臣话题、军队话题、恐惧话题、战争话题、食物话题、饮品话题、衣服话题、卧具话题、华鬘话题、香料话题、亲族话题、车乘话题、村庄话题、城镇话题、城市话题、地方话题、女性话题、男性话题、英雄话题、街谈巷议话题、井边话题、祖先话题、杂言碎语话题、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有无有话题等,如你现在和导师一起?还是彼佛陀受用着远离人群、适合于独坐的阿兰若树林、边地的坐卧处所,小声、无声、无人影,如我现在?”

“尊师,此为我所听到的年长、阿阇黎师的阿阇黎师的遍历行者的言说,即过去有阿罗汉、正等觉者的佛陀,彼佛陀聚集、集合时,不是大声、高声、吵杂地谈论着各种无益话题,如国王话题、强盗话题、大臣话题、军队话题、恐惧话题、战争话题、食物话题、饮品话题、衣服话题、卧具话题、华鬘话题、香料话题、亲族话题、车乘话题、村庄话题、城镇话题、城市话题、地方话题、女性话题、男性话题、英雄话题、街谈巷议话题、井边话题、祖先话题、杂言碎语话题、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有无有话题等,如我现在和导师一起。而彼佛陀受用着远离人群、适合于独坐的阿兰若树林、边地的坐卧处所,小声、无声、无人影,如世尊现在。”

“尼俱陀,高龄、智慧的你不如下认为吗?即‘彼觉悟者佛陀为了觉悟而说法,彼调御者佛陀为了调御而说法,彼寂静者佛陀为了寂静而说法,彼解脱者佛陀为了解脱而说法,彼涅槃者佛陀为了涅槃而说法’。”

九、梵行终结的现证

77 如此听闻,遍历行者尼俱陀对佛陀如下说道:“尊师,我犯下了如此愚痴、如此昏昧、如此不善的罪过,我竟然对世尊说了如此之言。尊师,为了我将来得到守护,请世尊接受我犯下的过失。”

“尼俱陀,你犯下了如此愚痴、如此昏昧、如此不善的罪过,你竟然对我说了如此之言。尼俱陀,既然你看到自己犯下了过失,如法忏悔,我们为你对其加以接受。尼俱陀,于圣人律看到自己犯下了过失,如法忏悔,其就会繁荣,将来就会得到保护。尼俱陀,我如下说:

无谄人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七年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七年。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六年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六年。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五年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五年。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四年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四年。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三年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三年。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二年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二年。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一年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一年。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七个月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七个月。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六个月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六个月。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五个月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五个月。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四个月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四个月。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三个月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三个月。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二个月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二个月。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一个月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一个月。无谄、无诳、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半个月时间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尼俱陀,不需要半个月。无谄、无证、正直的智慧之人过来,我教诫;我说法。善家子弟舍家出家,按照所学朝着目标进行实践,七天就可以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无上梵行的终结而住。”

十、众遍历行者的悲忧

78 “尼俱陀,或许有人这样认为:‘沙门乔达摩如此说是为了让我们成为自己的弟子。’尼俱陀,不应该那样认为。你们的阿阇黎师,其还是你们的阿阇黎师。

尼俱陀,或许有人这样认为:‘沙门乔达摩如此说是为了让我们的主张动摇。’尼俱陀,不应该那样认为。你们的主张,其还是你们的主张。

尼俱陀,或许有人这样认为:‘沙门乔达摩如此说是为了让我们的活命动摇。’尼俱陀,不应该那样认为。你们的活命,其还是你们的活命。

尼俱陀,或许有人这样认为:‘沙门乔达摩如此说是为了让我们和导师一起处于不善和被称为不善的法。’尼俱陀,不应该那样认为。对于你们与导师,那些还是不善和被称为不善的法。

尼俱陀,或许有人这样认为:‘沙门乔达摩如此说是为了让我们和导师一起远离善和被称为善的法。’尼俱陀,不应该那样认为。对于你们与导师,那些还是善和被称为善的法。

以上,尼俱陀,我并没有为了让你们成为弟子而如此说,也没有为了动摇主张而如此说,也没有为了动摇活命而如此说,也没有为了让你们和导师一起处于不善和被称为不善的法而如此说,也没有为了让你们和导师一起远离善和被称为善的法而如此说。尼俱陀,有尚未断除、具有杂染、带来再生、带来不幸、带来苦果、将来具有生老死的诸不善法,为了对其加以舍弃,我说法。如果如此行道,则彼杂染法将被舍弃,清净法将会增大,就会于现世自我证知、证得、具足慧的圆满和广大而住。”

79 如此听闻,彼众遍历行者坐在那里,沉默、面红、落魄、低头、悲忧、无法应答,恰似魔鬼缠住他们的心。于是,佛陀如下思考:“这些愚人全部被魔罗帕皮摩所控制,没有一个人这样想:‘为了了知,我们跟沙门乔达摩修七日梵行如何?’”

于是,佛陀于郁杜巴罗遍历行者园做狮子吼以后升到天空,出现在灵鹫山。居家者散达纳即时进入王舍城。

(郁杜巴罗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