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第八经 帝释问经(Sakkapanhasuttam)

内容简介

《帝释问经》为巴利经藏长部摩诃篇的第八部经。

当时,佛陀住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侧安婆散他婆罗门村北侧的贝底亚喀山脉的因陀萨拉洞。天神之主帝释天对死亡感到恐惧,渴望见到佛陀,渴望得到佛陀的开示,于是,帝释天率领三十三天众神来到因陀萨拉洞附近,然后派音乐天子潘察士卡先去拜见佛陀,询问佛陀自己可否前去拜见佛陀。

首先,音乐天子潘察士卡以琴声和歌声唱诵了与佛、法、僧、阿罗汉相关以及与爱欲相关的诗偈。随后,帝释天与三十三天众神先后进入因陀萨拉洞。帝释天首先通过在佛陀面前修行却生为乾达婆神的比丘为例,提出为何有些天、人、阿修罗、龙、乾达婆以及其他各种身,本来想住于无怨、无棍、无敌、无嗔、无怨敌,然而,却住于有怨、有棍、有敌、有嗔、有怨敌;向道的比丘如何才可以成为以执迷妄想之寂灭为目的的修行者、波罗提木叉保护的行道者、诸根摄护的行道者;是否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是一向言语者、一向持戒者、一向向往者、一向执取者;是否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是毕竟究竟者、毕竟安稳者、毕竟梵行者、毕竟完结者。当得到佛陀的一一解答之后,帝释天发出赞叹,自己曾经向其他修道者提问,然而不仅没有得到解答,那些修道者却成为自己的弟子,只有佛陀才给出了彻底、完整的解答。帝释天当场获得无垢法眼。

344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侧一个名叫安婆散他的婆罗门村附近,住在其北侧贝底亚喀山脉的因陀萨拉洞。此时,天神之主帝释天生起拜见佛陀的渴望。于是,天神之主帝释天如下思考:“我看看佛陀、阿罗汉、正等觉现住在何处如何?”于是,天神之主帝释天看到佛陀住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侧一个名叫安婆散他的婆罗门村附近,住在其北侧贝底亚喀山脉的因陀萨拉洞。看到以后,其对三十三天众天神说道:“诸位,佛陀住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侧一个名叫安婆散他的婆罗门村附近,住在其北侧贝底亚喀山脉的因陀萨拉洞。诸位,我们去拜见彼佛陀、阿罗汉、正等觉如何?”

“遵命,吉祥天主。”三十三天众天神应诺天神之主帝释天。

345 于是,天神之主帝释天对音乐天子潘察士卡说道:“潘察士卡,佛陀住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侧一个名叫安婆散他的婆罗门村附近,住在其北侧贝底亚喀山脉的因陀萨拉洞。潘察士卡,我们去拜见彼佛陀、阿罗汉、正等觉。”

“遵命,吉祥天主。”音乐天子潘察士卡应诺天神之主帝释天以后,拿起黄色琵琶琴,随天神之主帝释天出发。

346 于是,恰似一个强有力之人伸直弯曲的手臂、弯曲伸直的手臂,像这样,天神之主帝释天在三十三天众天神的簇拥下,以音乐天子潘察士卡为先锋,从三十三天中消失,出现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侧名叫安婆散他的婆罗门村北侧的贝底亚喀山脉。这时,由于彼众天神之天威,贝底亚喀山脉以及安婆散他婆罗门村生起无限光明。周围村子的人们看见以后惊恐、恐惧,如下说道:“贝底亚喀山脉在着火,贝底亚喀山脉正发生火灾,贝底亚喀山脉正在燃烧。为何贝底亚喀山脉以及安婆散他婆罗门村生起无限光明?”

347 天神之主帝释天对音乐天子潘察士卡说道:“潘察士卡,如来正在禅定之中,正在禅思之中,我们不便靠近。那么,潘察士卡,你先去赞美佛陀,你赞美以后,我们再去拜见彼佛陀、阿罗汉、正等觉。”

“遵命,吉祥天主。”音乐天子潘察士卡应诺天神之主帝释天以后,拿起黄色琵琶琴,走近因陀萨拉洞。走近以后,立于一旁。其心想:“我就在不远不近处。这样,佛陀能够听到我的声音。”

一、潘察士卡的歌唱

348 立于一旁的音乐天子潘察士卡弹奏黄色琵琶琴,唱诵以下与佛相关、与法相关、与僧相关、与阿罗汉相关、与爱欲相关的诗偈:

礼敬彼吉祥女之父,太阳耀眼的廷跋儒;

其所生的美丽之女,带给我无限的欢喜。

如吹干汗水的清风,恰似干渴者的饮水;

天女就是我之所爱,法则为阿罗汉所爱。

如疾病者获得医药,似饥饿者获得食物;

吉祥女令我得寂静,如水浇灭炽燃火炎。

如进入花茎粉相连,清凉莲花的池水中;

为烈日暴晒之大象,我将头埋进你胸口。

似无惧铁钩的大象,征服那木棒与扎枪;

不甚知道其为何因,我竟迷醉于女相中。

我对你怀有贪求心,已经令心发生改变;

恰似咬住鱼钩的鱼,放弃已经没有可能。

我抱住吉祥女的腿,你痴迷双眼摄受我;

美丽的女子拥抱我,此正是我之所欲求。

渴望那弯曲的头发,我竟无法获得寂静;

因此生起极大胜性,然阿罗汉供养更胜。

对于这样的阿罗汉,我具有所做之功德;

你那美丽无暇之女,请和我一起结出果。

在我的此地曼荼罗,我具有所做之功德;

你那美丽无暇之女,请和我一起结出果。

释迦之子因为禅定,专一有智又具有念;

恰似牟尼欲求不死,我向廷跋儒请求她。

恰似牟尼亦心欢喜,到达无上的正等觉;

如此欢喜美丽之女,因与其身体合为一。

若三十三天自在者,帝释天满足我愿望;

我愿求得彼吉祥女,如此欲望于我坚固。

娑罗树已久未开花,对于那善慧的父亲;

崇拜的我要礼拜他,并告知众人其女美。

349 听闻此言,佛陀对音乐天子潘察士卡如此说道:“潘察士卡,你的琴声与歌声和谐,歌声也与琴声和谐。潘察士卡,你的琴声没有高过歌声,歌声也没有高过琴声。潘察士卡,这些与佛相关、与法相关、与僧相关、与阿罗汉相关、与爱欲相关的诗偈形成于什么时候?”

“尊师,一次,世尊最初现正等觉时住在尼连禅河岸边的优楼频罗附近的阿迦帕罗尼拘律树下。那时,尊师,音乐神廷跋儒有位名为巴达的如太阳般光耀的女儿,我想得到她。然而,尊师,其女子爱恋他人,有位名为希坎迪的车夫马塔里的儿子,她想得到他。尊师,我采用各种方法都无法得到该女子。于是,我拿起黄色琵琶琴接近音乐神廷跋儒的住所,接近以后演奏黄色琵琶琴,唱诵这些与佛相关、与法相关、与僧相关、与阿罗汉相关、与爱欲相关的诗偈:

礼敬彼吉祥女之父,太阳耀眼的廷跋儒;

其所生的美丽之女,带给我无限的欢喜。

如吹干汗水的清风,恰似干渴者的饮水;

天女就是我之所爱,法则为阿罗汉所爱。

如疾病者获得医药,似饥饿者获得食物;

吉祥女令我得寂静,如水浇灭炽燃火炎。

如进入花茎粉相连,清凉莲花的池水中;

为烈日暴晒之大象,我将头埋进你胸口。

似无惧铁钩的大象,征服那木棒与扎枪;

不甚知道其为何因,我竟迷醉于女相中。

我对你怀有贪求心,已经令心发生改变;

恰似咬住鱼钩的鱼,放弃已经没有可能。

我抱住吉祥女的腿,你痴迷双眼摄受我;

美丽的女子拥抱我,此正是我之所欲求。

渴望那弯曲的头发,我竟无法获得寂静;

因此生起极大胜性,然阿罗汉供养更胜。

对于这样的阿罗汉,我具有所做之功德;

你那美丽无暇之女,请和我一起结出果。

在我的此地曼荼罗,我具有所做之功德;

你那美丽无暇之女,请和我一起结出果。

释迦之子因为禅定,专一有智又具有念;

恰似牟尼欲求不死,我向廷跋儒请求她。

恰似牟尼亦心欢喜,到达无上的正等觉;

如此欢喜美丽之女,因与其身体合为一。

若三十三天自在者,帝释天满足我愿望;

我愿求得彼吉祥女,如此欲望于我坚固。

娑罗树已久未开花,对于那善慧的父亲;

崇拜的我要礼拜他,并告知众人其女美。

听闻此言,如太阳般光耀的巴达对我如下说道:‘尊者,我没有亲眼见过彼佛陀,但是在三十三天神的正法殿跳舞时听说过彼佛陀。尊者,你称赞此佛陀,因此,现在我与你相会。’尊师,我与该女子相会,然而,不是在那天,而是在以后。”

二、帝释的接近

350 另一方面,天神之主帝释天如下思考:“音乐天子潘察士卡得到佛陀的亲切问候,佛陀得到音乐天子潘察士卡的亲切问候。”于是,天神之主帝释天对音乐天子潘察士卡说道:“潘察士卡,你为我顶礼佛陀:‘尊师,天神之主帝释天携臣子、眷属以头顶礼世尊双足。’”

“遵命,吉祥天主。”音乐天子潘察士卡应诺天神之主帝释天以后,顶礼佛陀:“尊师,天神之主帝释天携臣子、眷属以头顶礼世尊双足。”

“潘察士卡,天神之主帝释天与大臣、眷属全都幸福,因为天、人、阿修罗、龙、乾达婆以及其他身全都渴望获得幸福。”

351 如此大威力的夜叉神得到佛陀如此的问候。问候以后,天神之主帝释天进入因陀萨拉洞,顶礼佛陀立于一旁。三十三天众天神也进入因陀萨拉洞,顶礼佛陀立于一旁。音乐天子潘察士卡也进入因陀萨拉洞,顶礼佛陀立于一旁。

此时的因陀萨拉洞虽曾凹凸现却变得平整,虽曾杂乱现却变得井然,因为天神的神威,黑暗于洞窟内消失,光明生起。

352 于是,佛陀对天神之主帝释天如下说道:“帝释尊者,此为稀有,此为不思议,如此繁忙、忙碌的帝释尊者来到这里。”

“尊师,我很久以前就想来见世尊,然而,却因为三十三天中某些必做的事情而繁忙,所以我无法来见世尊。可是,尊师,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松林精舍。我去舍卫城想见世尊。尊师,当时世尊正进入某一禅定而坐。名为布迦提的多闻天大王的侍女护持在世尊面前,合掌顶礼而立。尊师,我对布迦提如下说道:‘布迦提,你为我顶礼佛陀:“尊师,天神之主帝释天携臣子、眷属以头顶礼世尊双足。”’听闻此言,尊师,布迦提对我如下说道:‘吉祥天主,现在不是见佛陀的时候,佛陀在禅定。’‘那么,布迦提,当佛陀从彼禅定中出定以后,以我之言顶礼佛陀:“尊师,天神之主帝释天携臣子、眷属以头顶礼世尊双足。”’尊师,彼布迦提是否为我顶礼了世尊?世尊是否记得彼布迦提之言?”

“天神之主,彼布迦提顶礼了我,我记得彼布迦提之言。我也是因为尊者的车轮之声而从彼禅定中出定。”

“尊师,有比我早再生于三十三天身的天神。我在他们面前所听、所接受:‘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再生于世时,天界身体皆令完满,阿修罗界身体缺失。’尊师,此为我当面所见,因为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再生于世,故天界身体皆令完满,阿修罗界身体缺失。”

三、考帕卡

353 “尊师,在此迦毗罗卫,有一位名叫考琵卡的释迦族女子,对佛有敬信、对法有敬信、对僧有敬信,在诸戒方面完满。她厌恶女人身,修习男人身,身体坏灭,死后再生于善趣的天界。与三十三天众天神共住,成为我们的孩子。大家这样称呼他:‘考帕卡天子!考帕卡天子。’尊师,另有三位比丘在世尊这里修梵行,死后再生为低级的乾达婆身。他们获得五妙欲享乐,来到我们面前,服侍我们。考帕卡对来到我们面前、服侍我们的他们进行呵责:‘尊者,你们究竟为什么听闻佛法?我曾为女人身,因为对佛有敬信、对法有敬信、对僧有敬信,在诸戒方面完满,厌恶女人身,修习男人身,身体坏灭,死后再生于善趣的天界,与三十三天众天神共住,成为天神之主帝释天的孩子。大家这样称呼我:“考帕卡天子!考帕卡天子。”可是,尊者,你们在佛陀那里修梵行,死后却再生为低级的乾达婆身。尊者,我们真是看到了恶色。我们竟然看到同法者死后再生为低级的乾达婆身。’尊师,因为考帕卡天子的呵责,其中二神现世具念,获得梵辅天之身,一神仍住于欲乐。”

354 具眼者之优婆夷,我们称其考琵卡;

对佛对法有敬信,护持僧众有敬信。

因于彼佛善法性,成为天子有威力;

光芒生于卅三天,被称呼为考帕卡。

见到比丘因前见,竟然成为乾达婆;

彼等曾为佛弟子,我们以往是人身。

食物饮品得侍奉,于己住所执著乐;

彼尊者等为何故,受持佛陀之诸法。

各自应该感受法,有眼者觉悟善说;

因我尊敬你们故,听闻善人之善语。

我为天子有威力,光芒生于卅三天;

然汝近在殊胜前,修行无上之梵行。

尊者再生低等身,不与再生相适应;

我们见到恶见色,同法却生低等身。

尊者生为乾达婆,前来服侍诸天神;

而我曾为在家者,看我具有此特质。

前为女人现为男,具足天上诸欲乐;

汝等恐惧被呵责,遭遇释子考帕卡。

应该勇猛生恐惧,我们不为服侍者;

因此二人勤精进,随念乔达摩教导。

于此令心远离贪,于欲乐中见过患;

断彼欲缚之结缚,难断之恶魔结缚。

如大象斩断缰锁,超出三十三天神;

天主及眷属一起,全部住在正法殿。

靠近彼等就座者,离贪离尘之勇者;

帝释见彼生惊悚,征服诸神于众中。

彼故生于低等身,进入三十三天中;

生起惊恐言语慎,考帕卡对帝释说。

“佛陀出生于人界,征服欲乐释迦佛;

彼诸男子舍弃念,被我呵责持有念。

三中有一无自力,得乾达婆身而住;

二人随行正等觉,得定轻视诸天众。”

“在此如此说明法,任何弟子皆无疑;

渡过激流切断疑,礼拜佛陀人中胜。”

在此彼等觉悟法,到达如此殊胜地;

其二人是胜利者,获得成为梵辅王。

尊师我们来到此,目的是为获得法;

如果世尊给机会,我想向世尊提问。

355 于是,佛陀如下思考:“长久以来,此夜叉清净,无论他要问我什么问题,都是询问有意义的问题,不是没有意义。我对其所问加以回答,他会立即明白。”

356 于是,佛陀以诗偈对天神之主帝释天说道:

婆萨婆向我提问,按照你之所希望;

对于每一个问题,我将彻底来回答。

第一诵分完

357 获得佛陀提供机会的天神之主帝释天向佛陀提出此第一个疑问:

“尊师,究竟是什么结缚,有天、人、阿修罗、龙、乾达婆以及其他各种身,他们本来想:‘我们要无怨、无棍、无敌、无嗔、无怨敌而住’,然而,他们有怨、有棍、有敌、有嗔、有怨敌而住?”像这样,天神之主帝释天向佛陀提出疑问。对于此提问,佛陀加以回答:

“天神之主,因为嫉妒和悭吝的结缚,故有天、人、阿修罗、龙、乾达婆以及其他各种身,他们本来想‘我们要无怨、无棍、无敌、无嗔、无怨敌而住’,然而,他们有怨、有棍、有敌、有嗔、有怨敌而住。”像这样,佛陀回答了天神之主帝释天提出的疑问。

满意的天神之主帝释天对佛陀的回答感到欢喜,进行随喜:“尊师,的确如此。善逝,的确如此。听闻世尊的解答,我的此疑问得到解决,疑惑消失。”

358 像这样,天神之主帝释天对佛陀的回答欢喜、随喜以后进而向佛陀提出疑问:

“尊师,嫉妒和悭吝源于什么、起源于什么、出自于什么、发自于什么,有什么就会有嫉妒和悭吝?没有什么就不会有嫉妒和悭吝?”

“天神之主,嫉妒和悭吝源于爱憎、起源于爱憎、出自于爱憎、发自于爱憎,有爱憎就会有嫉妒和悭吝,没有爱憎就不会有嫉妒和悭吝。”

“那么,尊师,爱憎源于什么、起源于什么、出自于什么、发自于什么,有什么就会有爱憎?没有什么就不会有爱憎?”

“天神之主,爱憎源于意欲、起源于意欲、出自于意欲、发自于意欲,有意欲就会有爱憎,没有意欲就不会有爱憎。”

“那么,尊师,意欲源于什么、起源于什么、出自于什么、发自于什么,有什么就会有意欲?没有什么就不会有意欲?”

“天神之主,意欲源于浅观、起源于浅观、出自于浅观、发自于浅观,有浅观就会有意欲,没有浅观就不会有意欲。”

“那么,尊师,浅观源于什么、起源于什么、出自于什么、发自于什么,有什么就会有浅观?没有什么就不会有浅观?”

“天神之主,浅观源于执迷妄想、起源于执迷妄想、出自于执迷妄想、发自于执迷妄想,有执迷妄想就会有浅观,没有执迷妄想就不会有浅观。”

“那么,尊师,向道的比丘如何成为以执迷妄想之寂灭为目的而修行的行道者?”

四、感受行处

359 “天神之主,我对喜悦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天神之主,我对忧恼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天神之主,我对舍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

360 “天神之主,我对喜悦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我这样说,是因为什么而这样说?如果知道喜悦‘由于我对此喜悦的亲近,而不善法增大,善法损减’,那么,这样的喜悦就是不应亲近者。如果知道喜悦‘由于我对此喜悦的亲近,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大’,那么,这样的喜悦就是应亲近者。此时,如果有浅观、有深观,如果无浅观、无深观,那么,无浅观、无深观更胜。天神之主,我对喜悦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此就是因此而这样说。”

361 “天神之主,我对忧恼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我这样说,是因为什么而这样说?如果知道忧恼‘由于我对此忧恼的亲近,而不善法增大,善法损减’,那么,这样的忧恼就是不应亲近者。如果知道忧恼‘由于我对此忧恼的亲近,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大’,那么,这样的忧恼就是应亲近者。此时,如果有浅观、有深观,如果无浅观、无深观,那么,无浅观、无深观更胜。天神之主,我对忧恼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此就是因此而这样说。”

362 “天神之主,我对舍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我这样说,是因为什么而这样说?如果知道舍‘由于我对此舍的亲近,而不善法增大,善法损减’,那么,这样的舍就是不应亲近者。如果知道舍‘由于我对此舍的亲近,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大’,那么,这样的舍就是应亲近者。此时,如果有浅观、有深观,如果无浅观、无深观,那么,无浅观、无深观更胜。天神之主,我对舍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不应亲近者亦如是,此就是因此而这样说。”

363 “天神之主,如此向道的比丘就是以执迷妄想之寂灭为目的而修行的行道者。”像这样,佛陀回答了天神之主帝释天提出的疑问。

满意的天神之主帝释天对佛陀的回答感到欢喜,进行随喜:“尊师,的确如此。善逝,的确如此。听闻世尊的解答,我的此疑问得到解决,疑惑消失。”

五、波罗提木叉保护

364 实际上,天神之主帝释天对佛陀的回答欢喜、随喜以后进而向佛陀提出疑问:

“尊师,向道的比丘如何成为波罗提木叉保护的行道者?”

“天神之主,我对身行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天神之主,我对语行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天神之主,我对遍求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

天神之主,我对身行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我这样说,是因为什么而这样说?如果知道身行‘由于我对此身行的亲近,而不善法增大,善法损减’,那么,这样的身行就是不应亲近者。如果知道身行‘由于我对此身行的亲近,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大’,那么,这样的身行就是应亲近者。天神之主,我对身行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这样说,此就是因此而这样说。

天神之主,我对语行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我这样说,是因为什么而这样说?如果知道语行‘由于我对此语行的亲近,而不善法增大,善法损减’,那么,这样的语行就是不应亲近者。如果知道语行‘由于我对此语行的亲近,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大’,那么,这样的语行就是应亲近者。天神之主,我对语行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这样说,此就是因此而这样说。

天神之主,我对遍求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我这样说,是因为什么而这样说?如果知道遍求‘由于我对此遍求的亲近,而不善法增大,善法损减’,那么,这样的遍求就是不应亲近者。如果知道遍求‘由于我对此遍求的亲近,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大’,那么,这样的遍求就是应亲近者。天神之主,我对遍求也通过两种加以告知: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这样说,此就是因此而这样说。

天神之主,如此向道的比丘就是波罗提木叉保护的行道者。”像这样,佛陀回答了天神之主帝释天提出的疑问。满意的天神之主帝释天对佛陀的回答感到欢喜,进行随喜:“尊师,的确如此。善逝,的确如此。听闻世尊的解答,我的此疑问得到解决,疑惑消失。”

六、根摄护

365 实际上,天神之主帝释天对佛陀的回答欢喜、随喜以后进而向佛陀提出疑问:

“尊师,向道的比丘如何成为根摄护的行道者?”

“天神之主,对于眼所识色,我告知两种: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天神之主,对于耳所识声,我告知两种: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天神之主,对于鼻所识香,我告知两种: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天神之主,对于舌所识味,我告知两种: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天神之主,对于身所识触,我告知两种: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天神之主,对于意所识法,我告知两种:应亲近者和不应亲近者。”

如此听闻,天神之主帝释天对佛陀如下说道:

“尊师,我明白世尊通过简略说明的方式所阐述的这些名相的含义。尊师,如果由于对如此眼所识色的亲近,而不善法增大,善法损减。那么,这样的眼所识色就是不应亲近者。如果由于对如此眼所识色的亲近,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大。那么,这样的眼所识色就是应亲近者。

尊师,如果由于对如此耳所识声的亲近,而不善法增大,善法损减。那么,这样的耳所识声就是不应亲近者。如果由于对如此耳所识声的亲近,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大。那么,这样的耳所识声就是应亲近者。

尊师,如果由于对如此鼻所识香的亲近,而不善法增大,善法损减。那么,这样的鼻所识香就是不应亲近者。尊师,如果由于对如此鼻所识香的亲近,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大。那么,这样的鼻所识香就是应亲近者。如果由于对如此舌所识味的亲近,而不善法增大,善法损减。那么,这样的舌所识味就是不应亲近者。如果由于对如此舌所识味的亲近,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大。那么,这样的舌所识味就是应亲近者。

尊师,如果由于对如此身所识触的亲近,而不善法增大,善法损减。那么,这样的身所识触就是不应亲近者。如果由于对如此身所识触的亲近,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大。那么,这样的身所识触就是应亲近者。

尊师,如果由于对如此意所识法的亲近,而不善法增大,善法损减。那么,这样的意所识法就是不应亲近者。如果由于对如此意所识法的亲近,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大。那么,这样的意所识法就是应亲近者。

尊师,由于明白了世尊通过简略说明的方式所阐述的这些名相的含义,因此,听闻世尊的解答,我的此疑问得到解决,疑惑消失。”

366 实际上,天神之主帝释天对佛陀的回答欢喜、随喜以后进而向佛陀提出疑问:

“尊师,是否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是一向言语者、一向持戒者、一向向往者、一向执取者?”

“天神之主,不是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是一向言语者、一向持戒者、一向向往者、一向执取者。”

“尊师,何故不是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是一向言语者、一向持戒者、一向向往者、一向执取者?”

“天神之主,世界有众多要素、种种要素。在这众多要素、种种要素的世界里,有的有情执著于要素,因为强烈、执著、执取地声称:‘此为真实,其他为虚妄。’因此,不是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是一向言语者、一向持戒者、一向向往者、一向执取者。”

“尊师,是否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是毕竟究竟者、毕竟安稳者、毕竟梵行者、毕竟完结者?”

“天神之主,不是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是毕竟究竟者、毕竟安稳者、毕竟梵行者、毕竟完结者。”

“尊师,何故不是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是毕竟究竟者、毕竟安稳者、毕竟梵行者、毕竟完结者?”

“天神之主,有的比丘是渴爱灭尽的解脱者,他们是毕竟究竟者、毕竟安稳者、毕竟梵行者、毕竟完结者。因此,不是所有沙门、婆罗门都是毕竟究竟者、毕竟安稳者、毕竟梵行者、毕竟完结者。”

像这样,佛陀回答了天神之主帝释天提出的疑问。满意的天神之主帝释天对佛陀的回答感到欢喜,进行随喜:“尊师,的确如此。善逝,的确如此。听闻世尊的解答,我的此疑问得到解决,疑惑消失。”

367 实际上,天神之主帝释天对佛陀的回答欢喜、随喜以后对佛陀如下说道:

“尊师,贪是病,贪是肿瘤,贪是箭,贪牵引着此人再生于各种存在。由此,此人遭遇高低。尊师,我的这些疑问在其他沙门、婆罗门那里没有获得解答的机会,然而,世尊为我进行了解答。我的这些长期潜伏的疑惑、疑虑之箭,已经被世尊拔除。”

“天神之主,你自己可还记得曾向其他沙门、婆罗门提出过这些疑问?”

“尊师,我自己还记得曾向其他沙门、婆罗门提出过这些疑问。”

“天神之主,他们如何加以回答?倘若无妨,请您说出来。”

“尊师,在世尊以及与世尊无异的人的座前但说无妨。”

“那么,天神之主,请讲。”

“尊师,我看到有依止阿兰若、边地坐卧处的沙门、婆罗门,于是我靠近他们,提出这些疑问。然而,他们无法回答我的提问,他们不能回答却反问我:‘尊者,请问您贵姓氏。’我回答了他们的提问:‘诸位,我是天神之主帝释天。’他们对我进一步反问:‘天神之主,尊者作什么业到达这样的地位?’我将所闻、所学之法如实地教授给他们。他们仅仅因此就心满意足:‘我们看到了天神之主帝释天。对于我们的反问,其对我们这样说。’他们竟然成为我的弟子,而不是我成为他们的弟子。然而,尊师,我是世尊的声闻弟子,是预流者,是法的不退转者,是决定者,通往三菩提。”

七、喜的获得

368 “天神之主,你自己是否记得以前像这样获得信受、获得喜悦?”

“尊师,我自己记得以前像这样获得信受、获得喜悦。”

“那么,天神之主,你自己记得以前为何像这样获得信受、获得喜悦?”

“尊师,往昔,天神与阿修罗交战。尊师,在这场战争中,天神获胜,阿修罗战败。尊师,作为取得此次战争胜利的战胜者,我产生以下思考:‘现在有天的滋养和阿修罗的滋养,二者将由天神受用。’尊师,对于我,彼获得信受、获得喜悦是有棍棒界、有刀枪界,并不是为了厌离、并不是为了离贪、并不是为了灭尽、并不是为了止息、并不是为了证智、并不是为了正等觉、并不是为了涅槃而生起。对于我来说,尊师,听闻世尊的法,获得信受、获得喜悦,此才是彼无棍棒界、无刀枪界,是为了一向厌离、为了一向离贪、为了灭尽、为了止息、为了证智、为了正等觉、为了涅槃而生起。”

369 “那么,天神之主,你正观到什么利益,从而告知信受的获得、喜悦的获得?”

“尊师,我正观六个利益,从而告知信受的获得、喜悦的获得。

正住立于此,我存于天界;

我重获寿命,尊师如此知。

尊师,此是第一个正观利益,我告知信受的获得、喜悦的获得。

舍弃非人寿,从天身死去;

将不痴入胎,为此意欢喜。

尊师,此是第二个正观利益,我告知信受的获得、喜悦的获得。

我智慧不痴,乐住于教导;

依正理而住,正知忆念之。

尊师,此是第三个正观利益,我告知信受的获得、喜悦的获得。

我依正理行,若住于正觉;

住于了知者,将是终极者。

尊师,此是第四个正观利益,我告知信受的获得、喜悦的获得。

舍弃人间寿,从人身死去;

进而再为天,为天界顶端。

尊师,此是第五个正观利益,我告知信受的获得、喜悦的获得。

比其更胜天,著名有顶天;

最后将存在,其将为住所。

尊师,此是第六个正观利益,我告知信受的获得、喜悦的获得。

尊师,这些就是六个正观利益,我告知信受的获得、喜悦的获得。”

370 思维未坚固,尚犹豫疑虑;

长期在游荡,在寻找如来。

看到诸沙门,远离居住者;

以为其觉悟,故去接近彼。

何故得成功,何故遭失败;

询问未得解,以及道行道。

当彼等知道,我是帝释时;

彼等询问我,为何得达此?

为彼尽讲述,我所听闻法;

为此彼满足,我等见到你。

见到佛陀后,疑惑得度脱;

礼拜正等觉,今我离怖畏。

拔除渴爱箭,佛陀无比肩;

我来拜佛陀,大雄太阳族。

等同众天人,为梵天所做;

今日为你作,我等自发做。

你是正等觉,你是无上师;

有神世界中,无有比肩者。

371 于是,天神之主帝释天对音乐天子潘察士卡说道:“潘察士卡,你为我带来大利益。你先令佛陀欢喜,在你令欢喜以后,我们再拜见彼佛陀、阿罗汉、正等觉。我将在父亲的地位上,你将是乾达婆王,我将吉祥女许配给你,因为其是你之所求。”

于是,天神之主帝释天以手击地,三次发出自发语:“礼拜彼阿罗汉、正等觉、世尊。”

在此所阐述的解答中,天神之主帝释天生起离尘、离垢的法眼:“生起之法,皆为灭尽法。”其他八万四千天神亦同。对于天神之主帝释天想要询问的疑问,佛陀进行了解答。因此帝释天问是其解答的同义语。

(帝释问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