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因缘经》为巴利经藏长部摩诃篇的第二部经。
当时,佛陀住在俱卢国一个叫做勘摩萨单摩的城市。阿难陀尊者认为自己已经越来越清楚缘起法。对此,佛陀对阿难陀尊者指出,缘起法甚深难解,如果不真正了悟,不真实理解,则无法摆脱苦处、恶趣、恶处的轮回。
进而,佛陀从生是老死的缘开始,渐次讲述了老死、生、存在、取著、渴爱、感受、接触、名色、识等九支缘起。缘名色而识生起,缘识而名色生起,缘名色而接触生起,缘接触而感受生起,缘感受而渴爱生起,缘渴爱而取著生起,缘取著而存在生起,缘存在而生生起,缘生而老死生起,进而愁、悲、苦、忧、恼生起,全部的苦蕴生起。同时,因为感受而生起渴爱,因为渴爱而生起遍求,因为遍求而生起利得,因为利得而生起决断,因为决断而生起贪欲,因为贪欲而生起固执,因为固执而生起执持,因为执持而生起悭吝,因为悭吝而生起守护,因为守护而生起执持棍杖、争论、争辩、对论、中伤、妄语等多种恶不善法。
在本经中,佛陀还讲述了对于我的认识以及七识住和二处,指出,比丘如实了知其生起、消尽、乐味、过患、出离,则能无取著地获得解脱,成为慧解脱者。
95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住在俱卢国一个叫做勘摩萨单摩的俱卢人的城市附近。阿难陀尊者走向佛陀,走近以后顶礼佛陀,然后坐于一旁。坐于一旁的阿难陀尊者对佛陀如下说道:“尊师,真是稀有。尊师,真是未曾有。尊师,此缘起似乎甚深、甚深远,然而对于我来说却越来越明晰。”
“阿难陀,你不能那样说。阿难陀,你不能那样说。阿难陀,此缘起甚深、甚深远,由于对于此法的不了悟、不理解,人们如线团纠缠,如鸟巢交错,如杂草堆积,无法摆脱苦处、恶趣、恶处的轮回。”
96 “阿难陀,如果有人问‘有老死的缘吗?’应该回答‘有。’问‘老死缘何?’应该回答‘老死缘生。’
阿难陀,如果有人问‘有生的缘吗?’应该回答‘有。’问‘生缘何?’应该回答‘生缘存在。’
阿难陀,如果有人问‘有存在的缘吗?’应该回答‘有。’问‘存在缘何?’应该回答‘存在缘取著。’
阿难陀,如果有人问‘有取著的缘吗?’应该回答‘有。’问‘取著缘何?’应该回答‘取著缘渴爱。’
阿难陀,如果有人问‘有渴爱的缘吗?’应该回答‘有。’问‘渴爱缘何?’应该回答‘渴爱缘感受。’
阿难陀,如果有人问‘有感受的缘吗?’应该回答‘有。’问‘感受缘何?’应该回答‘感受缘接触。’
阿难陀,如果有人问‘有接触的缘吗?’应该回答‘有。’问‘接触缘何?’应该回答‘接触缘名色。’
阿难陀,如果有人问‘有名色的缘吗?’应该回答‘有。’问‘名色缘何?’应该回答‘名色缘识。’
阿难陀,如果有人问‘有识的缘吗?’应该回答‘有。’问‘识缘何?’应该回答‘识缘名色。’”
97 “阿难陀,缘名色而识生起,缘识而名色生起,缘名色而接触生起,缘接触而感受生起,缘感受而渴爱生起,缘渴爱而取著生起,缘取著而存在生起,缘存在而生生起,缘生而老死生起,愁、悲、苦、忧、恼生起,于是,才有了此全部苦蕴的生起。”
98 “阿难陀,所谓‘老死缘于生’,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即以生为缘而有老死。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例如,天界的天神,乾达婆神界的乾达婆神,鬼神界的鬼神,生灵界的生灵,人界的人类,四足兽界的走兽,飞禽界的禽鸟,爬行界的蛇蟒,对于所有这些有情,都不存在生,阿难陀,如果没有生,所有的一切都没有生,生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老死吗?”
“不会,尊师。”
“像这样,阿难陀,这就是老死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生。”
99 “阿难陀,所谓‘生缘于存在’,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即以存在为缘而有生。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例如,欲有、色有、无色有,存在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存在,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存在,存在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生吗?”
“不会,尊师。”
“像这样,阿难陀,这就是生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存在。”
100 “阿难陀,所谓‘存在缘于取著’,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即以取著为缘而有存在。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例如,欲取、见取、戒禁取、自语取,取著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取著,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取著,取著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存在吗?”
“不会,尊师。”
“像这样,阿难陀,这就是存在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取著。”
101 “阿难陀,所谓‘取著缘于渴爱’,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即以渴爱为缘而有取著。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例如,色的渴爱、声的渴爱、香的渴爱、味的渴爱、触的渴爱、法的渴爱,渴爱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渴爱,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渴爱,渴爱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取著吗?”
“不会,尊师。”
“像这样,阿难陀,这就是取著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渴爱。”
102 “阿难陀,所谓‘渴爱缘于感受’,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即以感受为缘而有渴爱。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例如,眼触所生感受、耳触所生感受、鼻触所生感受、舌触所生感受、身触所生感受、意触所生感受,感受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感受,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感受,感受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渴爱吗?”
“不会,尊师。”
“像这样,阿难陀,这就是渴爱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感受。”
103 “正是这样,阿难陀,因为感受而生起渴爱,因为渴爱而生起遍求,因为遍求而生起利得,因为利得而生起决断,因为决断而生起欲贪,因为欲贪而生起固执,因为固执而生起执持,因为执持而生起悭吝,因为悭吝而生起守护,因为守护而生起执持棍杖、争论、争辩、对论、中伤、妄语等多种恶不善法。”
104 “阿难陀,所谓‘因为守护而生起执持棍杖、争论、争辩、对论、中伤、妄语等多种恶不善法’,当这样说时,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因为守护而生起执持棍杖、争论、争辩、对论、中伤、妄语等多种恶不善法。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守护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守护,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守护,守护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执持棍杖、争论、争辩、对论、中伤、妄语等多种恶不善法吗?”
“不会,尊师。”
“像这样,阿难陀,这就是生起执持棍杖、争论、争辩、对论、中伤、妄语等多种恶不善法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守护。”
105 “阿难陀,所谓‘因为悭吝而生起守护’,当这样说时,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悭吝而生起守护。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悭吝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悭吝,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悭吝,悭吝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守护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这就是守护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悭吝。”
106 “阿难陀,所谓‘因为执持而生起悭吝’,这样说时,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执持而生起悭吝。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执持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执持,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执持,执持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悭吝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这就是悭吝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执持。”
107 “阿难陀,所谓‘因为固执而生起执持’,这样说时,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因为固执而生起执持。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固执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固执,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固执,固执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道执持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这就是执持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固执。”
108 “阿难陀,所谓‘因为欲贪而生起固执’,这样说时,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欲贪而生起固执。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欲贪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欲贪,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欲贪,欲贪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固执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这就是固执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欲贪。”
109 “阿难陀,所谓‘因为决断而生起欲贪’,这样说时,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因为决断而生起欲贪。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决断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决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决断,决断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欲贪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这就是欲贪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决断。”
110 “阿难陀,所谓‘因为利得而生起决断’,这样说时,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因为利得而生起决断。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利得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利得,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利得,利得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决断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这就是决断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利得。”
111 “阿难陀,所谓‘因为遍求而生起利得’,这样说时,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因为遍求而生起利得。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遍求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遍求,所有的一切都没有遍求,遍求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利得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这就是利得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遍求。”
112 “阿难陀,所谓‘因为渴爱而生起遍求’,这样说时,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渴爱而生起遍求。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例如,妙欲的渴爱、有的渴爱、无有的渴爱,渴爱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渴爱,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渴爱,渴爱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遍求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这就是遍求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渴爱。像这样,阿难陀,这是两个法构成一对,是一个组合,由感受所生。”
113 “阿难陀,所谓‘感受缘于接触’,这样说时,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接触而生起感受。阿难陀,如果对于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例如,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接触都不存在,对于一切,如果没有接触,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接触,接触全部熄灭,那么,还会感知感受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这就是感受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接触。”
114 “阿难陀,所谓‘接触缘于名色’,这样说时,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因为名色而生起接触。阿难陀,因为诸行相、诸根性、诸特性、诸本性而生起名身的概念。如果在诸行相、诸根性、诸特性、诸本性上不存在,那么,还会于色身感知增语触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因为诸行相、诸根性、诸特性、诸本性而生起色身的概念。如果在诸行相、诸根性、诸特性、诸本性上不存在,那么,还会于名身感知有对触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因为诸行相、诸根性、诸特性、诸本性而生起名身和色身的概念。如果在诸行相、诸根性、诸特性、诸本性上不存在,那么,还会感知增语触和有对触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因为诸行相、诸根性、诸特性、诸本性而生起名色的概念。如果在诸行相、诸根性、诸特性、诸本性上不存在,那么,还会感知接触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这就是接触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名色。”
115 “阿难陀,所谓‘名色缘于识’,这样说时,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因为识而生起名色。阿难陀,如果识不进入母胎,名色在母胎中会成长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如果识进入母胎后脱落,那么,名色会成长到这个状态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如果识在童子、童女幼小时期被切断,那么,名色还会长大、增大、扩大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这就是名色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识。”
116 “阿难陀,所谓‘识缘于名色’,这样说时,此应该理解为因为这个原因,因为名色而生起识。阿难陀,如果识在名色这里没有得到依止,那么,将来会知道生老死等苦集的生起吗?”
“不会,尊师。”
“阿难陀,这就是识的因。其是因缘,其是起因,其是缘,其即是名色。阿难陀,正因如此而生、老、死、没、再生。因此才有增语道,因此才有言词道,因此才有概念道,因此才有慧语,因此才有轮转的转起。正是为了告知此状态,即名色与识相互为缘而转起。”
117 “那么,阿难陀,主张我者如何主张?阿难陀,主张我有色有限者主张‘我的我有色有限。’阿难陀,主张我有色无限者主张‘我的我有色无限。’阿难陀,主张我无色有限者主张‘我的我无色有限。’阿难陀,主张我无色无限者主张‘我的我无色无限。’”
118 “其中,阿难陀,彼主张我有色有限者主张。其主张现在的我有色有限,其也主张未来的我有色有限,其也欲将不如此者转化为如此者。如果这样,那么,阿难陀,这样表述恰当,即这就是随住于我有色有限的观点。
阿难陀,彼主张我有色无限者主张。其主张现在的我有色无限,其也主张未来的我有色无限,其也欲将不如此者转化为如此者。如果这样,那么,阿难陀,这样表述恰当,即这就是随住于我有色无限的观点。
阿难陀,彼主张我无色有限者主张。其主张现在的我无色有限,其也主张未来的我无色有限,其也欲将不如此者转化为如此者。如果这样,那么,阿难陀,这样表述恰当,即这就是随住于我无色有限的观点。
阿难陀,彼主张我无色无限者主张。其主张现在的我无色无限,其也主张未来的我无色无限,其也欲将不如此者转化为如此者。如果这样,那么,阿难陀,这样表述恰当,即这就是随住于我无色无限的观点。阿难陀,主张我者就是这样主张。”
119 “那么,阿难陀,不主张我者如何不主张?阿难陀,不主张我有色有限者不主张‘我的我有色有限。’阿难陀,不主张我有色无限者不主张‘我的我有色无限。’阿难陀,不主张我无色有限者不主张‘我的我无色有限。’阿难陀,不主张我无色无限者不主张‘我的我无色无限。’”
120 “其中,阿难陀,彼不主张我有色有限者不主张。其不主张现在的我有色有限,其也不主张未来的我有色有限,其也不欲将不如此者转化为如此者。如果这样,那么,阿难陀,这样表述恰当,即这就不是随住于我有色有限的观点。
阿难陀,彼不主张我有色无限者不主张。其不主张现在的我有色无限,其也不主张未来的我有色无限,其也不欲将不如此者转化为如此者。如果这样,那么,阿难陀,这样表述恰当,即这就不是随住于我有色无限的观点。
阿难陀,彼不主张我无色有限者不主张。其不主张现在的我无色有限,其也不主张未来的我无色有限,其也不欲将不如此者转化为如此者。如果这样,那么,阿难陀,这样表述恰当,即这就不是随住于我无色有限的观点。
阿难陀,彼不主张我无色无限者不主张。其不主张现在的我无色无限,其也不主张未来的我无色无限,其也不欲将不如此者转化为如此者。如果这样,那么,阿难陀,这样表述恰当,即这就不是随住于我无色无限的观点。阿难陀,不主张我者就是这样不主张。”
121 “阿难陀,随观我者如何随观?阿难陀,随观‘感受是我’者认为‘感受是我的我。’阿难陀,随观我者认为‘我的感受不是我,我的我不是感受者。’阿难陀,随观我者认为‘我的感受不是我,不感受者也不是我的我。我的我感受,因为我的我具有感受性。’”
122 “那么,阿难陀,其中,彼声称‘感受是我的我’的人,其可以这样说:‘朋友,有三种感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此三种感受中,你认为哪种是从我进行感受?’阿难陀,当感受乐受时,此时不感受苦受,也不感受非苦非乐受,此时只感受乐受。阿难陀,当感受苦受时,此时不感受乐受,也不感受非苦非乐受,此时只感受苦受。阿难陀,当感受非苦非乐受时,此时不感受乐受,也不感受苦受,此时只感受非苦非乐受。”
123 “阿难陀,乐受也是无常、被造作、依缘而生者,是坏灭法、是衰灭法、是消亡法、是灭亡法。阿难陀,苦受也是无常、被造作、依缘而生者,是坏灭法、是衰灭法、是消亡法、是灭亡法。阿难陀,非苦非乐受也是无常、被造作、依缘而生者,是坏灭法、是衰灭法、是消亡法、是灭亡法。对于感受到的乐受,生起‘这是我的我’由于感受到的乐受灭尽,故生起‘我的我消失’。对于感受到的苦受,生起‘这是我的我’。由于感受到的苦受灭尽,故生起‘我的我消失’。对于感受到的非苦非乐受,生起‘这是我的我’。由于感受到的非苦非乐受灭尽,故生起‘我的我消失’。像这样,彼于现世思考充满无常、乐、苦的生灭法者思考我,于是他这样说:‘感受是我的我’。阿难陀,因此,随观‘感受是我的我’则是不恰当。”
124 “阿难陀,彼声称‘我的感受不是我,我的我不是感受者’的人,其可以这样说‘朋友,所有感受都没有,那么,“这就是我”还成立吗?’”
“不可以,尊师。”
“阿难陀,因此,随观‘我的感受不是我,我的我不是感受者’则是不恰当。”
125 “阿难陀,彼声称‘我的感受不是我,不感受者也不是我的我。我的我感受,因为我的我具有感受性’的人,其可以这样说‘朋友,所有的感受,所有的一切,无论采取什么状态,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毫无残余地灭尽。如果所有的感受不存在,感受灭尽,那么“这就是我”还成立吗?’”
“不成立,尊师。”
“阿难陀,因此,随观‘我的感受不是我,不感受者也不是我的我。我的我感受,因为我的我具有感受性’则是不恰当。”
126 “阿难陀,比丘不认为感受是我,也不认为不感受是我,也不认为我的我感受,因为我的我具有感受性。于是,他不如此认为,对于世界的任何东西都不执著,不执著者不畏惧。不畏惧者自我完全寂灭,知道‘生已尽,梵行已毕,应作已作,不再返回此状态。’阿难陀,对于这样心解脱的比丘,如果说其具有‘如来死后存在’的见解,此不恰当。如果说其具有‘如来死后不存在’的见解,此不恰当。如果说其具有‘如来死后亦存在亦不存在’的见解,此不恰当。如果说其具有‘如来死后亦非存在亦非不存在’的见解,此不恰当。此为何故?阿难要是词句,只要是概念,只要是施设道,只要是慧,只要是慧语,只要是轮回,只要是轮转,该比丘都已经证知、解脱,称已经证知、解脱这些的比丘具有‘不知不见’的见解,此不恰当。”
127 “阿难陀,有七种识住和两种处。哪七种?阿难陀,有种种身、种种想的有情,例如人、部分天神、部分堕于恶趣者,这是第一种识住。阿难陀,有种种身、一种想的有情,例如初禅所生的梵身天神,这是第二种识住。阿难陀,有一种身、种种想的有情,例如光音天神,这是第三种识住。阿难陀,有一种身、一种想的有情,例如遍净天神,这是第四种识住。阿难陀,完全超越色想,有对想消尽,不作意种种想,到达了‘虚空乃无边’的空无边处的有情,这是第五种识住。阿难陀,完全超越空无边处,到达了‘识乃无边’的识无边处的有情,这是第六种识住。阿难陀,完全超越识无边处,到达了‘无所有’的无所有处的有情,这是第七种识住。无想有情处和非想非非想处是两种处。”
128 “阿难陀,在第一种识住有种种身、种种想者,例如人、部分天神、部分堕于恶趣者。阿难陀,知其,知其生起,知其灭尽,知其乐味,知其过患,知其出离者,因其而欢喜,此恰当吗?”
“此不恰当,尊师。”
“阿难陀,在第二种识住有种种身、一种想的有情,例如初禅所生的梵身天神。阿难陀,知其,知其生起,知其灭尽,知其乐味,知其过患,知其出离者,因其而欢喜,此恰当吗?”
“此不恰当,尊师。”
“阿难陀,在第三种识住有一种身、种种想的有情,例如光音天神。阿难陀,知其,知其生起,知其灭尽,知其乐味,知其过患,知其出离者,因其而欢喜,此恰当吗?”
“此不恰当,尊师。”
“阿难陀,在第四种识住有一种身、一种想的有情,例如遍净天神。阿难陀,知其,知其生起,知其灭尽,知其乐味,知其过患,知其出离者,因其而欢喜,此恰当吗?”
“此不恰当,尊师。”
“阿难陀,在第五种识住有完全超越色想,有对想消尽,不作意种种想,到达了‘虚空乃无边’的空无边处的有情。阿难陀,知其,知其生起,知其灭尽,知其乐味,知其过患,知其出离者,因其而欢喜,此恰当吗?”
“此不恰当,尊师。”
“阿难陀,在第六种识住有完全超越空无边处,到达了‘识乃无边’的识无边处的有情。阿难陀,知其,知其生起,知其灭尽,知其乐味,知其过患,知其出离者,因其而欢喜,此恰当吗?”
“此不恰当,尊师。”
“阿难陀,在第七种识住有完全超越识无边处,到达了‘无所有’的无所有处的有情。阿难陀,知其,知其生起,知其灭尽,知其乐味,知其过患,知其出离者,因其而欢喜,此恰当吗?”
“此不恰当,尊师。”
“阿难陀,在无想有情处。阿难陀,知其,知其生起,知其灭尽,知其乐味,知其过患,知其出离者,因其而欢喜,此恰当吗?”
“此不恰当,尊师。”
“阿难陀,在非想非非想处。阿难陀,知其,知其生起,知其灭尽,知其乐味,知其过患,知其出离者,因其而欢喜,此恰当吗?”
“此不恰当,尊师。”
“阿难陀,比丘如实了知此七识住,其生起、消尽、乐味、过患、出离,无取著而解脱。阿难陀,此比丘被称为慧解脱者。”
129 “阿难陀,此为八解脱。哪八个?有色者见诸色,这是第一解脱。于内无色想者于外见诸色,这是第二解脱。信解‘唯清净’,这是第三解脱。完全超越色想,有对想消尽,不作意种种想,到达‘虚空乃无边’的空无边处而住,这是第四解脱。完全超越空无边处,到达‘识乃无边’的识无边处而住,这是第五解脱。完全超越识无边处,到达‘无所有’的无所有处而住,这是第六解脱。完全超越无所有处,到达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这是第七解脱。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到达想受灭而住,这是第八解脱。阿难陀,这些就是八解脱。”
130 “阿难陀,比丘于此八解脱顺向到达、逆向到达、顺逆向到达,随喜进入或出离喜欢的地方、喜欢的空间。由于诸烦恼灭尽而于现世亲自证知、证得、到达无烦恼的心解脱、慧解脱而住。阿难陀,此比丘被称为双解脱者。阿难陀,没有比此双解脱更加殊胜、更加殊妙的其他双解脱。”
此为佛陀所说。阿难陀内心喜悦,欢喜佛陀所说。
(大因缘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