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第一经 梵网经(Brahmajalasuttam)

《梵网经》为巴利经藏长部戒蕴篇的第一部经。

当时,佛陀率领五百比丘组成的大比丘僧团从王舍城向那烂陀行进。遍历行者苏皮亚和其弟子梵达塔跟随在佛陀与大比丘僧团的后面也从王舍城向那烂陀行进,一路上师徒二人分别对佛法僧进行了诽谤和称赞。

针对遍历行者师徒二人对佛法僧的诽谤和称赞,佛陀详细阐述了如来所实践并为世人所赞叹的小戒、中戒、大戒等戒行。然而,在佛陀看来,这些戒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世俗之物,因为在此之上还存在着更深的法,其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可以如实正确地称赞如来。

本经中,佛陀对古代印度有关过去、未来的六十二种见解进行了逐一剖析,指出这些见解的生起以及危害,进而指出,唯有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的法才可以引导修行者到达永久的清净。

一、遍历行者的言论

1 如是我闻。

一次,佛陀率领五百比丘组成的大比丘僧团从王舍城向那烂陀行进。遍历行者苏皮亚也和其弟子青年婆罗门梵达塔一起从王舍城向那烂陀行进。一路上,遍历行者苏皮亚以种种方法谤佛、谤法、谤僧,其弟子青年婆罗门梵达塔则以种种方法赞佛、赞法、赞僧。师徒二人彼此言辞对立,尾随在佛陀与僧团后面。

2 不久,佛陀与比丘僧团来到国王离宫的芒果林里留宿。遍历行者苏皮亚也和其弟子青年婆罗门梵达塔一起来到国王离宫的芒果林里留宿。此间,遍历行者苏皮亚仍以种种方法谤佛、谤法、谤僧,其弟子青年婆罗门梵达塔仍以种种方法赞佛、赞法、赞僧。师徒二人彼此言辞对立,留下过夜。

3 拂晓时分,众比丘起身聚集在圆形道场里共坐。他们谈论着以下话题:“诸位同修,真是稀有!诸位同修,真是未曾有!众生如此繁多的种种意乐全部为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的佛陀所充分洞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遍历行者苏皮亚以种种方法谤佛、谤法、谤僧,其弟子青年婆罗门梵达塔则以种种方法赞佛、赞法、赞僧。他们师徒二人彼此言辞对立,尾随在佛陀与僧团后面。

4 此时,佛陀洞悉众比丘正在谈论这一话题,便走进圆形道场,坐在备好的坐垫上。安坐后,佛陀询问众比丘:“诸比丘,你们现在为了什么话题共坐在一起?你们中断的话题是什么?”

听到佛陀如此提问,众比丘回答:“尊师,我们在拂晓时分起身后便聚集在圆形道场里共坐,谈论了以下话题:‘诸位同修,真是稀有!诸位同修,真是未曾有!众生如此繁多的种种意乐全部为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觉者的佛陀所充分洞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遍历行者苏皮亚以种种方法谤佛、谤法、谤僧,其弟子青年婆罗门梵达塔则以种种方法赞佛、赞法、赞僧。他们师徒二人彼此言辞对立,跟随在佛陀与僧团后面。’尊师,这就是我们中断的话题,此时,佛陀进来。”

5 “诸比丘,他人谤我、或谤法、或谤僧,你们不应嗔怒,不应忧恼,不应内心不满。诸比丘,他人谤我、或谤法、或谤僧,如果你们愤怒或不悦,那么,此将障碍你们。诸比丘,他人谤我、或谤法、或谤僧,如果你们愤怒或不悦,那么,你们能否判断他人所说是善言还是恶语?”

“不能,尊师。”

“诸比丘,他人谤我、或谤法、或谤僧,因为是不实,故你们应该明确说明此为不实:‘此为虚假。此为不实。此不存在于我们身上,我们身上不具有这个’。”

6 “诸比丘,他人赞我、或赞法、或赞僧,你们不应欢喜,不应喜悦,不应内心荡漾。诸比丘,他人赞我、或赞法、或赞僧,你们如果欢喜、喜悦、内心荡漾,那么,此将障碍你们。诸比丘,他人赞我、或赞法、或赞僧,因为是真实,故你们应该明确说明此为真实:‘此为真实。此不虚假。此存在于我们身上,我们身上具有这个’。”

(一)小戒

7 “诸比丘,有些微不足道的世俗戒行,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那么,诸比丘,凡夫根据哪些微不足道的世俗戒行得以称赞如来?”

8 “‘沙门乔达摩不杀生,远离杀生,是舍杖者,其舍弃刀剑,具有羞愧,具有怜悯,同情一切生命。’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偷盗,远离偷盗,是乐施者,其等待布施,不行盗取,自净而住。’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 ‘沙门乔达摩不秽行,行清净行,是净行者,其远离淫法,远离秽法。’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9 “‘沙门乔达摩不妄语,远离妄语,是实语者,其随顺真实,诚实可信,不欺世人。’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两舌,远离离间语。不会为了离间这里的人而到那里讲述此处所闻,也不会为了离间那里的人而到这里讲述彼处所闻。调解不和合,增大和合,乐意和合,欢喜和合,愉悦和合,讲利于和合之言。’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恶口,远离恶口。其语言柔和、悦耳、可意、愉悦、优雅,为众人所爱,为众人所喜。’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绮语,远离绮语,是实语者。其话语真实,话语有意义,讲法说律,富有内涵,适时阐述具有意义的话语,是慎言者。’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10 “‘沙门乔达摩不破坏草木。’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一日一食,远离夜食,是远离非时食者。’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观看欣赏舞蹈、歌曲、音乐、戏剧。’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受持用于打扮的花蔓、香水、涂油。’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远离高广大床。’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受持黄金、白银。’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接受生米。’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接受生肉。’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接受妇女、少女。’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接受婢女、男仆。’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接受山羊、绵羊。’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接受鸡、猪。’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接受象、牛、马、骡。’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接受田地。’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听从他人遣使。’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从事买卖。’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短斤少两、使用伪币、藏尺掖寸。’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从事行贿、欺瞒、欺诈等蒙骗行为。’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沙门乔达摩不从事伤害、杀戮、掠夺、伏击、强取等暴力行为。’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二)中戒

11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热衷于对草木等的破坏,诸如对以根为种、以茎为种、以节为种、以芽为种、第五类就是以种子为种的草木等的破坏,然而,沙门乔达摩是草木破坏的远离者。’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12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热衷于对受用物的储藏,诸如对食物的储藏,对饮品的储藏,对衣服的储藏,对车辆的储藏,对卧具的储藏,对香料的储藏,对财产的储藏等。然而,沙门乔达摩是此类受用物储藏的远离者。’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13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热衷于表演类的观看,如观看欣赏舞蹈、歌曲、音乐、杂耍、说书、手鼓、钹鼓、魔术、掷球游戏、竹竿游戏、尸骨清洗术、斗象、斗马、斗水牛、斗公牛、斗山羊、斗绵羊、斗鸡、斗鹌鹑、棍术、拳击、摔跤、军事演习、军队列队、军队部署、阅兵等。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表演类的观看。’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14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热衷于放逸因的赌博类事情,如八目棋、十目棋、虚空棋、踢石子、堆石子、赌博板、打棍仗、猜字、掷色子、吹叶笛、玩锄头、倒立、风车游戏、棕榈叶游戏、飙车、弓箭、测字、读心术、畸形模仿等。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放逸因的赌博类事情。’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15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热衷于高广大床,如高大寝床、华丽寝床、黑毛毡、羚羊毛皮、白羊毛、羊毛布、厚铺垫、毛织毯、双侧镶边的毛毯、一侧镶边的毛毯、镶有宝石的毯子、绢毯、毛织毯、象背坐垫、马背坐垫、车座垫、羚羊毛坐垫、特等羚羊毛坐垫、有顶盖的床、两边有红色靠枕的床等。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类高广大床。’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16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热衷于放逸因的粉饰打扮类事情,如涂身、按摩、沐浴、手脚按摩、镜子、美睫、花鬘涂香、涂脸香粉、面霜、手镯、发饰、手杖、药筒、刀剑、阳伞、花鞋、头冠、珠宝、拂尘、镶有长边飘带的白衣等。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放逸因的粉饰打扮类事情。’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17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热衷于谈论无益话题,如谈论国王话题、强盗话题、大臣话题、军队话题、恐惧话题、战争话题、食物话题、饮品话题、衣服话题、卧具话题、华鬘话题、香料话题、亲族话题、车乘话题、村庄话题、城镇话题、城市话题、地方话题、女性话题、男性话题、英雄话题、街谈巷议话题、井边话题、祖先话题、杂言碎语话题、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有无有话题等。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类无益话题。’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18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热衷于论诤,如‘你不懂此法、此律,我懂此法、此律。’‘你怎么能懂此法、此律?’‘你是邪行者,我是正行者。’‘我顺法,你逆法。’‘应该先说的,你却后说,应该后说的,你却先说。’‘你的观点自相矛盾。’‘你的观点已被驳倒,你已输。’‘你已偏离论题,所以应该去游学。如果可能,那么请明辨’。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类论诤。’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19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热衷于受人差使,如接受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居家者、孩童的差使。‘过来!’‘过去!’‘把这个拿过去!’‘把那个拿过来!’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类差使。’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20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热衷于欺骗、饶舌、示相、诈骗、贪求利养等。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类欺骗行为。’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三)大戒

21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过着无益的邪命生活。如肢体占相、凶吉先兆、解梦、占鼠相、火祭、勺祭、麸祭、糠祭、米祭、酥油祭、麻油祭、口祭、血祭、占手相、看风水、统治学、符咒术、鬼神术、土地术、蛇术、毒术、蝎子术、老鼠术、禽鸟术、乌鸦术、算命、防箭术、禽兽论等。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类无益的邪命生活。’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22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过着无益的邪命生活。如看珠宝相、衣服相、手杖相、刀相、剑相、箭相、弓相、武器相、女人相、男人相、男童相、女童相、男仆相、女仆相、象相、马相、水牛相、公牛相、母牛相、山羊相、绵羊相、鸡相、鹌鹑相、蜥蜴相、耳环相、乌龟相、鹿相。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类无益的邪命生活。’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23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过着无益的邪命生活。如预测诸王将前进、诸王将不前进、友方诸王将到达、敌方诸王将撤退、敌方诸王将到达、友方诸王将撤退、友方诸王将胜、敌方诸王将败、敌方诸王将胜、友方诸王将败、据此将胜、据此将败等。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类无益的邪命生活。’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24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过着无益的邪命生活。如预测将发生月食、将发生日食、将发生星食、日月将沿轨道行走、日月将偏离轨道行走、星辰将沿轨道行走、星辰将偏离轨道行走、将有流星陨落、将发生天火、将发生地震、将打雷、月日星辰将升降晦明、月食将带来此类结果、日食将带来此类结果、星食将带来此类结果、日月沿轨道行走将带来此类结果、日月偏离轨道行走将带来此类结果、星辰沿轨道行走将带来此类结果、星辰偏离轨道行走将带来此类结果、流星陨落将带来此类结果、天火将带来此类结果、地震将带来此类结果、打雷将带来此类结果、月日星辰升降晦明将带来此类结果。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类无益的邪命生活。’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25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过着无益的邪命生活。如预测将下雨、将干旱、将丰收、将歉收、将平安、将恐惧、将患病、将康复等掐指、心算、目测、作诗法、诡辩论等。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类无益的邪命生活。’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26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过着无益的邪命生活。如出嫁迎娶、调停和解、催债、借贷、招财、破财、堕胎治疗、僵硬舌头、僵硬下颚、令举双手、下颚咒、耳咒、询问镜子、询问少女、询问天神、太阳崇拜、大物崇拜、喷火、招请吉祥天神等。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类无益的邪命生活。’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27 “‘某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受用着信众供养的食物,却过着无益的邪命生活。如祈愿、还愿、祭鬼、祭地、恢复精力、令丧精力、房屋奠基仪式、房屋洒净仪式、漱口、沐浴、供祭、呕吐、泻肚、上泻、下泻、头痛治疗、制造耳油、制造眼药、治疗鼻子、上眼药、涂眼膏、眼科治疗、外科治疗、儿科治疗、草药调制等。然而,沙门乔达摩远离此类无益的邪命生活。’诸比丘,凡夫据此得以称赞如来。”

“诸比丘,凡夫称赞如来仅仅是因为这些微不足道的世俗戒行。”

二、对过去的思考

28 “诸比丘,除此之外更有诸法,其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可以如实正确地称赞如来。诸比丘,那些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可以如实正确地称赞如来的法是什么?”

29 “诸比丘,某些沙门、婆罗门思考过去,对过去持有随见。他们针对过去根据十八种理由阐述各种见解。那么,那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根据什么、凭依什么思考过去,对过去持有见解,针对过去根据十八种理由阐述各种见解?”

(一)常住论

30 “诸比丘,某些沙门、婆罗门依据四种理由从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常。那么,那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依据四种理由从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常?”

31 “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通过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随念各种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数百生、数千生、数十万生。‘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生在那里。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再生到这里。’他如此清晰清楚地随念种种宿住。”

“他如下说道:‘我和世界均是常住,如山巅般屹立,如石柱般矗立。有情流转、轮回、死亡、出生,我和世界永久存在。此为何故?因为我通过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随念各种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数百生、数千生、数十万生。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生在那里。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再生到这里。我如此清晰清楚地随念种种宿住。据此我知:我和世界均是常住,如山巅般屹立,如石柱般矗立。有情流转、轮回、死亡、出生,我和世界永久存在。’诸比丘,这就是第一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常。”

32 “那么,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第二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从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常?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通过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随念各种宿住。例如,一坏成、二坏成、三坏成、四坏成、五坏成、十坏成。‘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生在那里。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再生到这里。’如此清晰清楚地随念种种宿住。”

“他如下说道:‘我和世界均是常住,如山巅般屹立,如石柱般矗立。有情流转、轮回、死亡、出生,我和世界永久存在。此为何故?因为我依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随念各种宿住。例如,一坏成、二坏成、三坏成、四坏成、五坏成、十坏成。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生在那里。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再生到这里。如此清晰清楚地随念种种宿住。据此我知:我和世界均是常住,如山巅般屹立,如石柱般矗立。有情流转、轮回、死亡、出生,我和世界永久存在。’诸比丘,这就是第二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常。”

33 “那么,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第三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从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常?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依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随念各种宿住。例如,十坏成、二十坏成、三十坏成、四十坏成。‘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生在那里。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再生到这里。’如此清晰清楚地随念种种宿住。”

“他如下说道:‘我和世界均是常住,如山巅般屹立,如石柱般矗立。有情流转、轮回、死亡、出生,我和世界永久存在。此为何故?因为我依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随念各种宿住。例如,十坏成、二十坏成、三十坏成、四十坏成。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生在那里。在那里,我具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乐苦经历、这样的寿命,死后,我再生到这里。如此清晰清楚地随念种种宿住。据此我知:我和世界均是常住,如山巅般屹立,如石柱般矗立。有情流转、轮回、死亡、出生,我和世界永久存在。’诸比丘,这就是第三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常。”

34 “那么,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第四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从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常?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是推论家、思辨家。他受推理限制,按照思考分析而如下阐述己见:‘我和世界均是常住,如山巅般屹立,如石柱般矗立。有情流转、轮回、死亡、出生,我和世界永久存在。’诸比丘,这就是第四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常。”

35 “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就是依据此四种理由从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常。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婆罗门,只要从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常,一定是依据此四种或其中的某种理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36 “诸比丘,如来如下了知:‘这些被如此把握、如此执着的见地将会引导至如此的归趣、如此的来世。’如来不仅了知这些,亦了知其上。虽了知但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故得见自身的寂灭。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诸受的生起、毁灭、乐味、过患和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37 “诸比丘,这些就是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的法,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人们可以如实正确地称赞如来。”

第一诵分完

(二)部分常住论

38 “诸比丘,某些沙门、婆罗门依据四种理由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部分为常、部分为非常。那么,那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依据四种理由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部分为常、部分为非常?”

39 “诸比丘,经过漫长时光以后,此世界毁坏。当世界毁坏时,很多有情转生到光音天。在那里,他们为意所成,以喜为食,自身发光,行走空中,住于净福,长久安住。”

40 “诸比丘,经过漫长时光以后,此世界成立。世界成立时,出现空寂的梵宫。于是,某有情或因寿命完结或因功德耗尽,从光音天死去,转生到空寂的梵宫里。在那里,他为意所成,以喜为食,自身发光,行走空中,住于净福,长久安住。”

41 “在那里,他独自长住,生起不快和恐惧。‘啊,愿其他有情来到这里!’这时,其他有情或因寿命完结或因功德耗尽,从光音天死去,作为该有情的眷属转生到彼梵宫。在那里,他们亦为意所成,以喜为食,自身发光,行走空中,住于净福,长久安住。”

42 “诸比丘,先转生的有情于是如下认为:‘我是梵天,是大梵天,是胜利者,是不败者,是全见者,是全能者,是自在者,是创造者,是化作者,是最上者,是主宰者,是权力者,是已存在及将存在者之父。这些有情为我所化作。此为何故?因为我曾这样想到:啊,愿其他有情来到这里!因我心中祈愿,故这些有情来到这里。’”

“后转生的有情如下认为:‘此尊者才是梵天,是大梵天,是胜利者,是不败者,是全见者,是全能者,是自在者,是创造者,是化作者,是最上者,是主宰者,是权力者,是已存在及将存在者之父。我们为此尊贵梵天所化作。此为何故?因为其为我们在此所见到的先转生者,我们是后转生者。’”

43 “诸比丘,先转生的有情寿命更长,姿色更好,力量更大。后转生的有情寿命较短,姿色较差,力量较弱。”

44 “诸比丘,确有此理。某有情从那里死后转生到此处。转生到此以后舍家出家。该有情出家后依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随念前一宿住,却想不起其他宿住。”

“于是,他这样认为:‘彼尊者是梵天,是大梵天,是胜利者,是不败者,是全见者,是全能者,是自在者,是创造者,是化作者,是最上者,是主宰者,是权力者,是存在及将存在者之父。我们为该尊贵梵天所化作。他是常、恒常、不变、永久的安住者。然而,我们为彼尊贵梵天所化作。我们是无常、非恒常、变异、短命,是必死者。’诸比丘,这就是第一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部分为常、部分为非常。”

45 “那么,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第二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部分为常、部分为非常?诸比丘,有类名叫奇陀帕都戏迦的天神,长久耽沉于笑戏乐法。他们长久耽沉于笑戏乐法而失念。因为失念,故这些天神死去。”

46 “诸比丘,确有此理。某有情在其死后转生到此处。转生到此以后舍家出家。该有情出家后依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随念前一宿住,却想不起其他宿住。”

“他这样说道:‘那些尊者不是奇陀帕都戏迦。他们并不长久地耽沉于笑戏乐法。他们不长久地耽沉于笑戏乐法,故不失念。不失念的他们不死,所以,是常、恒常、不变异、永久的安住者。然而,我们是奇陀帕都戏迦。我们长久耽沉于笑戏乐法。我们长久耽沉于笑戏乐法而失念。因为失念,我们的身体死亡,所以是无常、变异、短命,是必死者。’诸比丘,这就是第二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部分为常、部分为非常。”

47 “那么,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第三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部分为常、部分为非常?诸比丘,有类名叫意多希迦的天神。他们长久相互嫉妒。他们因长久相互嫉妒,故彼此心地邪恶。他们因彼此心地邪恶而身心疲惫。这些天神死去。”

48 “诸比丘,确有此理。某有情在其死后转生到此处。转生到此以后舍家出家。该有情出家后依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随念前一宿住,却想不起其他宿住。”

“他这样说道:‘那些尊者不是意多希迦。他们并不长久相互嫉妒。他们不长久相互嫉妒,故彼此心不邪恶。因为彼此心地不邪恶而身心不疲惫。他们不死,所以,是常、恒常、不变异、永久的安住者。然而,我们是意多希迦。我们长久相互嫉妒。我们因长久相互嫉妒,故彼此心地邪恶。我们因为彼此心地邪恶而身心疲惫。因此我们的身体死亡,所以是无常、变异、短命,是必死者。’诸比丘,这就是第三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部分为常、部分为非常。”

49 “那么,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第四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部分为常、部分为非常?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是推论家、思辨家。他受推理限制,按照思考分析而如下阐述己见:‘此被称为眼、被称为耳、被称为鼻、被称为舌、被称为身的我无常、不恒常、不长久,是变异法。此被称为心、被称为意、被称为识的我是常、恒常、长久,是非变异法,永久安立于此。’诸比丘,这就是第四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部分为常、部分为非常。”

50 “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就是依据此四种理由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部分为常、部分为非常。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婆罗门,只要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为部分为常、部分为非常,一定是依据此四种或其中的某种理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51 “诸比丘,如来如下了知:‘这些被如此把握、如此执着的见地将会引导至如此归趣、如此来世。’如来不仅了知这些,亦了知其上。虽了知但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故得见自身的寂灭。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诸受的生起、毁灭、乐味、过患和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52 “诸比丘,这些就是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的法,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人们可以如实正确地称赞如来。”

(三)有限无限论

53 “诸比丘,某些沙门、婆罗门依据四种理由从有限无限论立场主张世界的有限无限。那么,那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依据四种理由从有限无限论立场主张世界的有限无限?”

54 “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依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住于世界有限之想。”

“他这样说道:‘此世界有限有边缘。此为何故?因为我依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而住于世界有限之想。故我知道此世界有限有边缘。’诸比丘,这就是第一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有限无限论立场主张世界的有限无限。”

55 “那么,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第二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从有限无限论立场主张世界的有限无限?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依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住于世界无限之想。”

“他这样说道:‘此世界无限无边缘。那些沙门、婆罗门说此世界有限有边缘。这是谬论。此世界无限无边缘。此为何故?因为我依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而住于世界无限之想。故我知道此世界无限无边缘。’诸比丘,这就是第二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有限无限论立场主张世界的有限无限。”

56 “那么,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第三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从有限无限论立场主张世界的有限无限?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依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住于世界纵向有限、横向无限之想。”

“他这样说道:‘此世界既有限又无限。那些沙门、婆罗门说此世界有限有边缘。这是谬论。那些沙门、婆罗门说此世界无限无边缘。这也是谬论。此世界既有限又无限。此为何故?因为我依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而住于纵向有限、横向无限之想。故我知道此世界既有限又无限。’诸比丘,这就是第三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有限无限论立场主张世界的有限无限。”

57 “那么,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第四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从有限无限论立场主张世界的有限无限?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是推论家、思辨家。他受推理限制,按照思考分析而如下阐述己见:‘世界非有限又非无限。那些沙门、婆罗门说此世界有限有边缘。这是谬论。那些沙门、婆罗门说此世界无限无边缘。这也是谬论。那些沙门、婆罗门说此世界既有限又无限。这也是谬论。世界非有限又非无限。’诸比丘,这就是第四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有限无限论立场主张世界的有限无限。”

58 “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就是依据此四种理由从有限无限论立场主张世界的有限无限。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婆罗门,只要从有限无限论立场主张世界的有限无限,一定是依据此四种或其中的某种理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59 “诸比丘,如来如下了知:‘这些被如此把握、如此执着的见地将会有如此归趣、如此来世。’如来不仅了知这些,亦了知其上。虽了知但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故得见自身的寂灭。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诸受的生起、毁灭、乐味、过患和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60 “诸比丘,这些是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的法,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人们可以如实正确地称赞如来。”

(四)诡辩论

61 “诸比丘,某些沙门、婆罗门为诡辩论者。他们在受到提问时就会依据四种理由答非所问,含糊其词。那么,那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依据四种理由从诡辩论立场答非所问,含糊其词?”

62 “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并非如实知道此为善,并非如实知道此为非善。他这样想到:‘我并非如实知道此为善。我并非如实知道此为非善。如果我并非如实知道此为善,我并非如实知道此为非善,却说此为善、此为非善,那么,这将成为我的妄语。打妄语将成为我的烦恼。我的烦恼将成为我的障碍。’就是这样,因为恐惧妄语,厌恶恐怖,所以他既不能回答此为善,也不能回答此为非善。于是当被人提问时,他答非所问,含糊其词。‘我不认为是此,也不认为是彼。我不认为为他,也不认为为非他,更不认为为非非他。’诸比丘,这就是第一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诡辩论立场答非所问,含糊其词。”

63 “那么,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第二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从诡辩论立场答非所问,含糊其词?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并非如实知道此为善,并非如实知道此为非善。他这样想到:‘我并非如实知道此为善。我并非如实知道此为非善。如果我并非如实知道此为善,我并非如实知道此为非善,却说此为善、此为非善,那么,我将生起欲望、或贪欲、或愤怒、或嗔恚。生起欲望、或贪欲、或愤怒、或嗔恚,这将成为我的执着,我的执着将成为我的恼害。我的恼害将成为我的障碍。’因为恐惧执着,厌恶恐惧,所以既不能回答此为善,也不能回答此为非善。于是当被人提问时,他答非所问,含糊其词。‘我不认为是此,也不认为是彼。我不认为为他,也不认为为非他,更不认为为非非他。’诸比丘,这就是第二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诡辩论立场答非所问,含糊其词。”

64 “那么,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第三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从诡辩论立场答非所问,含糊其词?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并非如实知道此为善,并非如实知道此为非善。他这样想到:‘我并非如实知道此为善。我并非如实知道此为非善。如果我并非如实知道此为善,我并非如实知道此为非善,却说此为善、此为非善,那么,有一些博学、聪明、善长论说、言辞犀利、以智慧打破邪见的沙门、婆罗门就会责难我、追问我、呵责我。被他们责难、追问、呵责,我却无法解答。无法解答,这将成为我的恼害。我的恼害将成为我的障碍。’他恐惧责难,厌恶责难,所以既不能回答此为善,也不能回答此为非善。于是当被人提问时,他答非所问,含糊其词。‘我不认为是此,也不认为是彼。我不认为为他,也不认为为非他,更不认为为非非他。’诸比丘,这就是第三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诡辩论立场答非所问,含糊其词。”

65 “那么,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第四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从诡辩论立场答非所问,含糊其词?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愚钝、无知。因为愚钝、无知,故被人提问时,他答非所问,含糊其词。‘问我是否有过去世,我若知道有过去世,则我可以回答有过去世。然而,我不认为是此,也不认为是彼。我不认为为他,也不认为为非他,更不认为为非非他。问我是否无过去世、是否既有亦无过去世、是否既非有亦非无过去世、是否有化生者、是否无化生者、是否既有亦无化生者、是否既非有亦非无化生者、是否有善恶业的果异熟、是否无善恶业的果异熟、是否既有亦无善恶业的果异熟、是否既非有亦非无善恶业的果异熟、如来死后是否存在、如来死后是否不存在、如来死后是否既存在亦不存在,乃至问我如来死后是否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我若知道如来死后是否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则我可以回答如来死后是否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然而,我不认为是此,也不认为是彼。我不认为为他,也不认为为非他,更不认为为非非他。’诸比丘,这就是第四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诡辩论立场答非所问,含糊其词。”

66 “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就是依据此四种理由从诡辩论立场答非所问,含糊其词。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婆罗门,只要从诡辩论立场答非所问,含糊其词,一定是依据此四种或其中的某种理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诸比丘,如来如下了知:‘这些被如此把握、如此执着的见地将会有如此归趣、如此来世。’如来不仅了知这些,亦了知其上。虽了知但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故得见自身的寂灭。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诸受的生起、毁灭、乐味、过患和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这些是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的法,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人们可以如实地正确地称赞如来。”

(五)无因生起论

67 “诸比丘,某些沙门、婆罗门依据二种理由从无因生起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的无因生起。那么,那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依据二种理由从无因生起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的无因生起?”

68 “诸比丘,在此,有类名叫阿散雅萨他的天神。当想生起时,该天神身体死亡。诸比丘,确有此理。某些有情身体死后转生到这里。转生到这里后舍家出家。出家后依精勤、努力、勤行、不放逸、正思维达到一定心三摩地。依这种入三摩地之心随念想的生起,此外则想不起来。他这样说道:‘我和世界都是无因生起。此为何故?因为我以前并不存在,曾经不存在的我如今存在。’诸比丘,这就是第一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无因生起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的无因生起。”

69 “那么,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第二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从无因生起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的无因生起?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是推论家、思辨家。他受推理限制,按照思考分析而如下阐述己见:‘我和世界都是无因生起。’诸比丘,这就是第二种理由,根据这样的理由,凭依这样的理由,某些沙门、婆罗门从无因生起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的无因生起。”

70 “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就是依据此二种理由从无因生起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的无因生起。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婆罗门,只要从无因生起论立场主张我和世界的无因生起,一定是依据此二种或其中的某种理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诸比丘,如来如下了知:‘这些被如此把握、如此执着的见地将会有如此归趣、如此来世。’如来不仅了知这些,亦了知其上。虽了知但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故得见自身的寂灭。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诸受的生起、毁灭、乐味、过患和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这些是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的法,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人们可以如实地正确地称赞如来。”

71 “诸比丘,那些思考过去、对过去持有随见的沙门、婆罗门针对过去就是根据以上十八种理由阐述各种见解。诸比丘,无论是哪些沙门、婆罗门关于过去思考过去、对过去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一定是依据此十八种或其中的某种理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72 “对此,诸比丘,如来如下了知:‘这些被如此把握、如此执着的见地将会有如此归趣、如此来世。’如来不仅了知这些,亦了知其上。虽了知但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故得见自身的寂灭。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诸受的生起、毁灭、乐味、过患和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73 “诸比丘,这些是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的法,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人们可以如实地正确地称赞如来。”

第二诵分完

三、对未来的思考

74 “诸比丘,某些沙门、婆罗门思考未来,对未来持有随见。他们针对未来根据四十四种理由阐述各种见解。那么,那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根据什么、凭依什么思考未来,对未来持有见解,针对未来根据四十四种理由阐述各种见解?”

(一)有想论

75 “诸比丘,某些沙门、婆罗门依据十六种理由从死后有想论立场主张我死后有想。那么,那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依据十六种理由从死后有想论立场主张我死后有想?”

76 “有些人主张‘我有色、无病、死后有想’。有些人主张‘我无色、无病、死后有想’。有些人主张‘我既有色又无色、无病、死后有想’、‘我既非有色又非无色、无病、死后有想’、‘我有限、无病、死后有想’、‘我无限、无病、死后有想’、‘我既有限又无限、无病、死后有想’、‘我既非有限又非无限、无病、死后有想’、‘我是单一想、无病、死后有想’、‘我非单一想、无病、死后有想’、‘我是少想、无病、死后有想’、‘我是无量想、无病、死后有想’、‘我是单一乐想、无病、死后有想’、‘我是单一苦想、无病、死后有想’、‘我是苦乐想、无病、死后有想’、‘我是非苦非乐想、无病、死后有想’。”

77 “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就是依据此十六种理由从死后有想论立场主张我死后有想。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婆罗门,只要从死后有想论立场主张我死后有想,一定是依据此十六种或其中的某种理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诸比丘,如来如下了知:‘这些被如此把握、如此执着的见地将会有如此归趣、如此来世。’如来不仅了知这些,亦了知其上。虽了知但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故得见自身的寂灭。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诸受的生起、毁灭、乐味、过患和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这些是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的法,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人们可以如实地正确地称赞如来。”

(二)无想论

78 “诸比丘,某些沙门、婆罗门依据八种理由从死后无想论立场主张我死后无想。那么,那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依据八种理由从死后无想论立场主张我死后无想?”

79 “有些人主张‘我有色、无病、死后无想’。有些人主张‘我无色、无病、死后无想’。有些人主张‘我既有色又无色、无病、死后无想’、‘我既非有色又非无色、无病、死后无想’、‘我有限、无病、死后无想’、‘我无限、无病、死后无想’、‘我既有限又无限、无病、死后无想’、‘我既非有限又非无限、无病、死后无想’。”

80 “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就是依据此八种理由从死后无想论立场主张我死后无想。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婆罗门,只要从死后无想论立场主张我死后无想,一定是依据此八种或其中的某种理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诸比丘,如来如下了知:‘这些被如此把握、如此执着的见地将会有如此归趣、如此来世。’如来不仅了知这些,亦了知其上。虽了知但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故得见自身的寂灭。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诸受的生起、毁灭、乐味、过患和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这些是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的法,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人们可以如实地正确地称赞如来。”

(三)非有想非无想论

81 “诸比丘,某些沙门、婆罗门依据八种理由从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立场主张我死后非有想非无想。那么,那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依据八种理由从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立场主张我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82 “有些人主张‘我有色、无病、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有些人主张‘我无色、无病、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我既有色又无色、无病、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我既非有色又非无色、无病、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我有限、无病、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我无限、无病、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我既有限又无限、无病、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我既非有限又非无限、无病、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83 “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就是依据此八种理由从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立场主张我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婆罗门,只要从死后无想论立场主张我死后无想,一定是依据此八种或其中的某种理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诸比丘,如来如下了知:‘这些被如此把握、如此执着的见地将会有如此归趣、如此来世。’如来不仅了知这些,亦了知其上。虽了知但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故得见自身的寂灭。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诸受的生起、毁灭、乐味、过患和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这些是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的法,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人们可以如实地正确地称赞如来。”

(四)断灭论

84 “诸比丘,某些沙门、婆罗门依据七种理由从断灭论立场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那么,那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依据七种理由从断灭论立场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

85 “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如此阐述,具有如此见解:‘尊者,此我的确有色,是四大所成,为父母所生,身体破灭后遭到破坏、灭亡,死后不存在。至此,尊者,此我完全断灭’。正是这样,有些人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

86 “其他人如此说道:‘尊者,你所说的我的确存在,我并没有说不存在。然而,至此,尊者,此我非完全断灭。尊者,还存在着天界的有色的欲界的以物质为食的其他的我。你不了解,没有看见。我了解,我看见。尊者,此我身体破灭后遭到破坏、灭亡,死后不存在。至此,尊者,此我完全断灭’。正是这样,有些人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

87 “其他人如此说道:‘尊者,你所说的我的确存在,我并没有说不存在。然而,至此,尊者,此我非完全断灭。尊者,还存在着天界的有色的意所成的具有各肢体、诸根无缺的其他的我。你不了解,没有看见。我了解,我看见。尊者,此我身体破灭后遭到破坏、灭亡,死后不存在。至此,尊者,此我完全断灭’。正是这样,有些人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

88 “其他人如此说道:‘尊者,你所说的我的确存在,我并没有说不存在。然而,至此,尊者,此我非完全断灭。尊者,还存在着其他的我,其超越所有色想,有对想消失,不作意种种想,认为虚空无限,达到空无边处。你不了解,没有看见。我了解,我看见。尊者,此我身体破灭后遭到破坏、灭亡,死后不存在。至此,尊者,此我完全断灭’。正是这样,有些人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

89 “其他人如此说道:‘尊者,你所说的我的确存在,我并没有说不存在。然而,至此,尊者,此我非完全断灭。尊者,还存在着其他的我,其超越所有空无边处,认为识乃无限,达到识无边处。你不了解,没有看见。我了解,我看见。尊者,此我身体破灭后遭到破坏、灭亡,死后不存在。至此,尊者,此我完全断灭’。正是这样,有些人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

90 “其他人如此说道:‘尊者,你所说的我的确存在,我并没有说不存在。然而,至此,尊者,此我非完全断灭。尊者,还存在着其他的我,其超越所有识无边处,认为无所有,达到无所有处。你不了解,没有看见。我了解,我看见。尊者,此我身体破灭后遭到破坏灭亡,死后不存在。至此,尊者,此我完全断灭’。正是这样,有些人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

91 “其他人如此说道:‘尊者,你所说的我的确存在,我并没有说不存在。然而,至此,尊者,此我非完全断灭。尊者,还存在着其他的我,其超越所有无所有处,认为此为寂静,此为殊妙,达到非想非非想处。你不了解,没有看见。我了解,我看见。尊者,此我身体破灭后遭到破坏、灭亡,死后不存在。至此,尊者,此我完全断灭’。正是这样,有些人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

92 “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就是依据此七种理由从断灭论立场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婆罗门,只要从断灭论立场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一定是依据此七种或其中的某种理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诸比丘,如来如下了知:‘这些被如此把握、如此执着的见地将会有如此归趣、如此来世。’如来不仅了知这些,亦了知其上。虽了知但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故得见自身的寂灭。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诸受的生起、毁灭、乐味、过患和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诸比丘,这些是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的法,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人们可以如实地正确地称赞如来。”

(五)现世涅槃论

93 “诸比丘,某些沙门、婆罗门依据五种理由从现世涅槃论立场主张现存有情的至高现世涅槃。那么,那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根据什么、凭依什么,依据五种理由从现世涅槃论立场主张现存有情的至高现世涅槃?”

94 “诸比丘,在此,某沙门或婆罗门如此阐述,具有如此见解:‘尊者,此我的确拥有、具足五欲,享受快乐。至此,尊者,此我的确达到了至高现世涅槃’。正是这样,有些人主张现存有情的至高现世涅槃。”

95 “其他人如此说道:‘尊者,你所说的我的确存在,我并没有说不存在。然而,至此,尊者,此我非达到至高现世涅槃。此为何故?尊者,因为诸欲无常,是苦,是变异法,因为这些变异、变化而生忧愁、悲泣、痛苦、忧恼、苦闷。因此,尊者,此我的确离开诸欲,离开诸不善,到达并安住于有寻有伺、因远离而生喜乐的初禅。至此,尊者,此我达到至高现世涅槃’。正是这样,有些人主张现存有情的至高现世涅槃。”

96 “其他人如此说道:‘尊者,你所说的我的确存在,我并没有说不存在。然而,至此,尊者,此我非达到至高现世涅槃。此为何故?尊者,因为有寻有伺,都被称为粗糙。尊者,此我的确因为寻伺的寂灭而达到清净的心一境性,达到无寻无伺,具有定所生喜乐的第二禅。至此,尊者,此我达到至高现世涅槃。’正是这样,有些人主张现存有情的达到至高现世涅槃。”

97 “其他人如此说道:‘尊者,你所说的我的确存在,我并没有说不存在。然而,至此,尊者,此我非达到至高现世涅槃。此为何故?尊者,因为此处存在着喜和内心的雀跃,此被称为粗糙。尊者,此我的确离开喜,住于舍,平静、具念,以身体感知乐,住于圣者所称的平静、具念、住于乐的第三禅。至此,尊者,此我达到至高现世涅槃’。正是这样,有些人主张现存有情的达到至高现世涅槃。”

98 “其他人如此说道:‘尊者,你所说的我的确存在,我并没有说不存在。然而,至此,尊者,此我非达到至高现世涅槃。此为何故?尊者,因为此处还存在着称为喜的内心思维。此被称为粗糙。尊者,此我离开了乐,离开了苦,因为以前已经离开了喜悦和苦恼,所以到达并安住于无苦无乐的舍念遍净的第四禅。至此,尊者,此我达到至高现世涅槃’。正是这样,有些人主张现存有情的达到至高现世涅槃。”

99 “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就是依据此五种理由从达到现世涅槃论立场主张现存有情的至高现世涅槃。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婆罗门,只要从现世涅槃论立场主张现存有情的至高现世涅槃,一定是依据此五种或其中的某种理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据此,人们可以如实地正确地称赞如来。”

100 “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就是根据此四十四种理由思考未来,对未来持有随见,针对未来阐述各种见解。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婆罗门思考未来,对未来持有随见,针对未来阐述各种见解,一定是依据此四十四种。据此,人们可以如实地正确地称赞如来。”

101 “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就是根据此六十二种理由思考过去或未来或过去未来,对过去未来持有随见,针对过去未来阐述各种见解。”

102 “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婆罗门思考过去或未来或过去未来,对过去未来持有随见,针对过去未来阐述各种见解,一定是依据此六十二种或其中的某种理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103 “诸比丘,如来如下了知:‘这些被如此把握、如此执着的见地将会有如此归趣、如此来世。’如来不仅了知这些,亦了知其上。虽了知但不执着。因不执着,故看到其各自的寂灭。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诸受的生起、毁灭、乐味、过患和出离,无执取而解脱。”

104 “诸比丘,这些是深邃、难见、难悟、寂静、殊妙、深奥、微妙、唯智者可感受的法,由如来亲身证知、直接体验并阐述,据此,人们可以如实地正确地称赞如来。”

四、烦恼动摇

105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常住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主张我和世界常住,此不过是这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无知、不见的感受,是沉溺于贪爱的烦恼与动摇。”

106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主张我和世界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此不过是这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无知、不见的感受,是沉溺于贪爱的烦恼与动摇。”

107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有边无边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主张世界有边无边,此不过是这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无知、不见的感受,是沉溺于贪爱的烦恼与动摇。”

108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诡辩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答非所问,含糊其词,此不过是这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无知、不见的感受,是沉溺于贪爱的烦恼与动摇。”

109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无因生起论立场依据二种理由主张我和世界无因生起,此不过是这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无知、不见的感受,是沉溺于贪爱的烦恼与动摇。”

110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关于过去依据此十八种理由思考过去、对过去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此或许是这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无知、不见的感受,是沉溺于贪爱的烦恼与动摇。”

111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死后有想论立场依据十六种理由主张我的死后有想,此不过是这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无知、不见的感受,是沉溺于贪爱的烦恼与动摇。”

112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死后无想论立场依据八种理由主张我的死后无想,此不过是这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无知、不见的感受,是沉溺于贪爱的烦恼与动摇。”

113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论立场依据八种理由主张我的非有想非无想,此不过是这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无知、不见的感受,是沉溺于贪爱的烦恼与动摇。”

114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断灭论立场依据七种理由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此不过是这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无知、不见的感受,是沉溺于贪爱的烦恼与动摇。”

115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现世涅槃论立场依据五种理由主张现存有情的至高现世涅槃,此不过是这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无知、不见的感受,是沉溺于贪爱的烦恼与动摇。”

116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关于未来依据此四十四种理由思考未来、对未来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此不过是这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无知、不见的感受,是沉溺于贪爱的烦恼与动摇。”

117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关于过去或未来或过去未来依据此六十二种理由思考过去未来、对过去未来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此不过是这些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无知、不见的感受,是沉溺于贪爱的烦恼与动摇。”

五、诸触缘

118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常住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主张我和世界的常住,此还是以触为缘。”

119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主张我和世界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此还是以触为缘。”

120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有边无边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主张世界的有边无边,此还是以触为缘。”

121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诡辩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答非所问,含糊其词,此还是以触为缘。”

122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无因生起论立场依据二种理由主张我和世界的无因生起,此还是以触为缘。”

123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关于过去依据十八种理由思考过去、对过去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此还是以触为缘。”

124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死后有想论立场依据十六种理由主张我的死后有想,此还是以触为缘。”

125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死后无想论立场依据八种理由主张我的死后无想,此还是以触为缘。”

126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死后既有想又无想论立场依据八种理由主张我的既有想又无想,此还是以触为缘。”

127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断灭论立场依据七种理由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此也以触为缘。”

128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从现世涅槃论立场依据五种理由主张现存有情的至高现世涅槃,此还是以触为缘。”

129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关于未来依据四十四种理由思考未来、对未来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此还是以触为缘。”

130 “诸比丘,其中,那些沙门、婆罗门关于过去或未来或过去未来依据六十二种理由思考过去未来、对过去未来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此还是以触为缘。”

六、无有可能

131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常住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主张我和世界的常住,他们不可能无触而感受。”

132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主张我和世界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他们不可能无触而感受。”

133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有边无边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主张世界的有边无边,他们不可能无触而感受。”

134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诡辩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答非所问,含糊其词,他们不可能无触而感受。”

135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无因生起论立场依据二种理由主张我和世界的无因生起,他们不可能无触而感受。”

136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关于过去依据十八种理由思考过去、对过去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他们不可能无触而感受。”

137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死后有想论立场依据十六种理由主张我的死后有想,他们不可能无触而感受。”

138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死后无想论立场依据八种理由主张我的死后无想,他们不可能无触而感受。”

139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死后既有想又无想论立场依据八种理由主张我的既有想又无想,他们不可能无触而感受。”

140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断灭论立场依据七种理由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他们不可能无触而感受。”

141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现世涅槃论立场依据五种理由主张现存有情的至高现世涅槃,他们不可能无触而感受。”

142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关于未来依据四十四种理由思考未来、对未来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他们不可能无触而感受。”

143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关于过去或未来或过去未来依据六十二种理由思考过去未来、对过去未来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他们不可能无触而感受。”

七、恶见者的必然轮回

144 “那么,诸比丘,那些沙门、婆罗门从常住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主张我和世界的常住;那些沙门、婆罗门从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主张我和世界部分常住、部分非常住;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有边无边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主张世界的有边无边;那些沙门、婆罗门从诡论立场依据四种理由答非所问,含糊其词;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无因生起论立场依据二种理由主张我和世界的无因生起;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死后有想论立场依据十六种理由主张我的死后有想;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死后无想论立场依据八种理由主张我的死后无想;那些沙门、婆罗门从断灭论立场依据七种理由主张现存有情的断灭、灭亡、消亡;那些沙门、婆罗门从现世涅槃论立场依据五种理由主张现存有情的至高现世涅槃;那些沙门、婆罗门关于未来依据四十四种理由思考未来、对未来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那些沙门、婆罗门关于过去或未来或过去未来依据六十二种理由思考过去未来、对过去未来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皆是以六触为缘不断接触和感知,进而以触为缘生爱,以爱为缘生取,以取为缘生有,以有为缘生生,以生为缘生老死、忧愁、悲泣、痛苦、忧恼、苦闷。”

八、轮转

145 “诸比丘,比丘一旦如实了知六触处的生起、毁灭、乐味、过患和出离,则了知其超越者。”

146 “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或婆罗门关于过去或未来或过去未来思考过去未来、对过去未来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皆依据此六十二种理由进入网内,束缚于网内,沉浮于网内。”

“例如,诸比丘,经验丰富的渔夫或其弟子用细眼渔网覆盖住一个小湖。此时,他想:‘湖中的大鱼类都将进入网内。进入网内者将被束缚于网内,沉浮于网内。’正是这样,诸比丘,无论哪个沙门或婆罗门关于过去或未来或过去未来思考过去未来、对过去未来持有见解,阐述各种见解,皆依据此六十二种理由进入网内,束缚于网内,沉浮于网内。”

147 “诸比丘,如来的身体已经断除再生,在其住世期间,天、人能看见其身体。当身体坏灭,生命消尽以后,天、人将不见其身体。”

“诸比丘,例如,一根芒果树枝被砍断,这根树枝上的芒果都随之掉下。正是这样,诸比丘,如来的身体已经断除再生,在其住世期间,天、人能看见其身体。当身体坏灭,生命消尽,天、人将不见其身体。”

148 听闻以上说法,尊者阿难陀对佛陀说道:“尊师,真是稀有。尊师,真是未曾有。请问尊师,此叫什么法门?”

佛陀答道:“阿难陀,此法门可称为义网加以受持,可称为法网加以受持,可称为梵网加以受持,可称为见网加以受持,可称为无上胜利加以受持。”

149 众比丘内心喜悦,欢喜佛陀所说。宣说此经时,大千世界随之震动!

(梵网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