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遊行說法,去到一個名叫奧波娑陀的婆羅門村落,之後住在奧波娑陀村北面的提婆娑羅園。
這時候,闡基婆羅門居住在奧波娑陀村。這條村人口、水草、樹木、穀物豐盛,是拘薩羅王波斯匿賞賜給闡基婆羅門的最高御賜。
奧波娑陀村的婆羅門居士聽到這個消息: “喬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遊行說法,現在來到我們村北面的提婆娑羅園。喬答摩賢者聲名遠播,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奧波娑陀村的婆羅門居士心想: “去看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
於是,奧波娑陀村的婆羅門居士連群結隊地離開奧波娑陀村,向北前往提婆娑羅園。這時候,闡基婆羅門在宮殿的頂層午休,看見奧波娑陀村的婆羅門居士連群結隊地離開奧波娑陀村,向北前往提婆娑羅園,於是對他的侍從說: “侍從賢者,為什麼奧波娑陀村的婆羅門居士連群結隊地離開奧波娑陀村,向北前往提婆娑羅園呢?”
“闡基賢者,喬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遊行說法,現在來到我們村北面的提婆娑羅園。喬答摩賢者聲名遠播,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奧波娑陀村的婆羅門居士心想,去看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所以他們前往喬答摩賢者那裏。”
“侍從賢者,既然這樣,你前往奧波娑陀村的婆羅門居士那裏,然後對他們說: ‘賢者們,闡基婆羅門叫你們等一等,他也去見喬答摩沙門。’ ”
侍從回答闡基婆羅門: “賢者,是的。” 於是前往奧波娑陀村的婆羅門居士那裏,然後對他們說: “賢者們,闡基婆羅門叫你們等一等,他也去見喬答摩沙門。”
這時候,大約五百個從各地而來的婆羅門逗留在奧波娑陀村處理一些事務,他們聽到 “闡基婆羅門去見喬答摩沙門” 這個消息,於是前往闡基婆羅門那裏,然後對他說: “我們聽到闡基賢者去見喬答摩沙門的消息。這是真的嗎?”
“賢者,是的。我也是去見喬答摩沙門。”
“闡基賢者不要去見喬答摩沙門!不應由你去見喬答摩沙門;應由喬答摩沙門來見你。
“闡基賢者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婆羅門種姓都不受質疑。因此,不應由你去見喬答摩沙門;應由喬答摩沙門來見你。
“闡基賢者富有、有很多財富和產業。闡基賢者具有五種技能:博學,持咒頌,掌握三吠陀,精通字詞與音聲,熟悉傳統的文句與文法。闡基賢者通曉世間大人相。闡基賢者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有最高的外相,最高的活力;沒有不足之處。闡基賢者有戒行,是戒行成熟的人,具有成熟的戒行。闡基賢者是善語者,善教說者;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闡基賢者是許多老師的老師,教導三百位年青婆羅門咒頌。闡基賢者受拘薩羅王波斯匿照料、恭敬、尊重、供養、推崇。闡基賢者受薄拘娑提婆羅門照料、恭敬、尊重、供養、推崇。闡基賢者受拘薩羅王波斯匿最高御賜奧波娑陀村;這條村人口、水草、樹木、穀物豐盛。因此,不應由你去見喬答摩沙門;應由喬答摩沙門來見你。”
那些婆羅門說了這番話後,闡基婆羅門對他們說: “賢者們,既然這樣,你們聽我說不應由喬答摩沙門來見我;而是應由我去見喬答摩沙門的原因吧。喬答摩沙門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剎帝利種姓都不受質疑。因此,不應由喬答摩沙門來見我;而是應由我去見喬答摩沙門。
“喬答摩沙門放棄了充斥各處的金錢來出家。喬答摩沙門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的早期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喬答摩沙門的父母不想他出家,淚流滿面,他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喬答摩沙門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有最高的外相,最高的活力;沒有不足之處。喬答摩沙門有戒行,有聖戒,有善戒,具有善戒。喬答摩沙門是善語者,善教說者;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喬答摩沙門是許多老師的老師。喬答摩沙門盡除了貪欲,清除了動搖。喬答摩沙門說善業、說善行,對婆羅門沒有不敬。喬答摩沙門從上流剎帝利的高種姓出家。喬答摩沙門從富有、有很多財富和產業的種族出家。人們穿州過省來找喬答摩沙門問問題。無數天神終生皈依喬答摩沙門。喬答摩沙門好名聲遠播: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喬答摩沙門具有三十二大人相。拘薩羅王波斯匿連同王后和王子都終身皈依喬答摩沙門。薄拘娑提婆羅門連同妻子和兒子都終身皈依喬答摩沙門。
“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來到我們的村落都是賓客,都應受我們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喬答摩沙門來到奧波娑陀村及住在北面的提婆娑羅園,他就是我們的賓客,因此應受我們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因此,不應由喬答摩沙門來見我;而是應由我去見喬答摩沙門。
“賢者們,這些是我熟悉的讚美,喬答摩沙門的讚美還有很多,是無量無數的。即使是一種讚美,都不應由喬答摩沙門來見我;而是應由我去見喬答摩沙門。賢者們,我們一起去見喬答摩沙門吧。”
於是闡基婆羅門和婆羅門大眾一起前往世尊那裏,他走到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這時候,一個名叫迦波提的年青婆羅門在大眾中坐著,他年少,剃了頭髮,十六歲,出生於純正的血統,具有五種技能:博學,持咒頌,掌握三吠陀,精通字詞與音聲,熟悉傳統的文句與文法。他通曉世間大人相。當世尊一一跟年長的婆羅門作悅意的交談時,他常常打斷說話。於是世尊斥責迦波提: “請婆羅墮闍種1尊者不要打斷我的說話,請等待我把話說完你才說話!”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闡基婆羅門對他說: “喬答摩賢者不要斥責迦波提。迦波提是一個多聞的年青婆羅門,迦波提是一個善教說的年青婆羅門,迦波提是一個智者年青婆羅門,迦波提是一個能夠跟喬答摩沙門對論的年青婆羅門。”
於是世尊心想: “迦波提一定是精通三吠陀,所以婆羅門高度尊崇他。”
這時候迦波提心想: “當喬答摩沙門眼睛望著我的時候,我便問他問題。”
世尊以他心智知道迦波提的心念,於是望著迦波提。這時候迦波提心想: “喬答摩沙門留意我了,讓我向他發問問題吧。”
於是,迦波提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古代的婆羅門咒頌文句,經代代相傳而成為一套總集。婆羅門都確切得出這個結論: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喬答摩賢者對婆羅門這種說話怎麼說呢?”
“婆羅墮闍種,在婆羅門當中,有沒有任何一個人這樣說: ‘我已知道這些咒頌、我已看見這些咒頌;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
“喬答摩賢者,沒有。”
“婆羅墮闍種,在婆羅門當中,有沒有任何一個老師或追溯上七代的祖師這樣說: ‘我已知道這些咒頌、我已看見這些咒頌;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
“喬答摩賢者,沒有。”
“婆羅墮闍種,一些開創者婆羅門仙人創造咒頌、轉動咒輪;古代的婆羅門唸誦、宣說、編集這些咒頌;現在的婆羅門跟隨唸誦、宣說、講解這些咒頌。那些開創者婆羅門仙人如阿達迦、婆摩迦、婆摩提婆、毗沙蜜多、閻摩多祇、央祇羅娑、婆羅墮闍、婆舍多、迦葉、婆求等,有沒有這樣說: ‘我已知道這些咒頌、我已看見這些咒頌;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
“喬答摩賢者,沒有。”
“婆羅墮闍種,聽你所說,沒有任何一個婆羅門,沒有任何一個祖師,沒有任何一個開創者婆羅門仙人說: ‘我已知道這些咒頌、我已看見這些咒頌;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婆羅墮闍種,就正如一列盲人,每人都捉著前面的人來行走,前面的人看不見,中間的人也是看不見,後面的人也是看不見。婆羅墮闍種,同樣地,婆羅門所說的,變成了一列盲人的譬喻那樣,前面的人看不見,中間的人也是看不見,後面的人也是看不見。
“婆羅墮闍種,你認為怎樣,這樣子,婆羅門的敬信豈不是沒有根基嗎?”
“喬答摩賢者,婆羅門尊崇這些咒頌不單是因為敬信,還有因為這是我們的傳統。”
“婆羅墮闍種,你首先主張敬信,一會兒你又說傳統。婆羅墮闍種,有五種東西當下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這五種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敬信、信願、傳統、推想、所受持的見。婆羅墮闍種,這五種東西當下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
“婆羅墮闍種,一些受人敬信的東西,或會是些空泛、空洞、錯誤的東西;一些不受人敬信的東西,或會是些真實、真確、確定的東西。
“婆羅墮闍種,一些人們有信願的東西,或會是些空泛、空洞、錯誤的東西;一些人們沒有信願的東西,或會是些真實、真確、確定的東西。
“婆羅墮闍種,一些傳統的東西,或會是些空泛、空洞、錯誤的東西;一些不是傳統的東西,或會是些真實、真確、確定的東西。
“婆羅墮闍種,一些人們推想的東西,或會是些空泛、空洞、錯誤的東西;一些人們推想認為不確的東西,或會是些真實、真確、確定的東西。
“婆羅墮闍種,一些人們所受持的見,或會是些空泛、空洞、錯誤的東西;一些人們不受持的見,或會是些真實、真確、確定的東西。
“婆羅墮闍種,在這個程度,不足以讓一個敬重真理的智者確切得出 ‘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結論。”
“喬答摩賢者,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敬重真理的問題。喬答摩賢者,敬重真理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怎樣做才足以敬重真理呢?”
“婆羅墮闍種,一個有敬信的人,他說: ‘這就是我的敬信了。’ 他不下 ‘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結論。這就是敬重真理了。
“婆羅墮闍種,一個有信願的人,他說: ‘這就是我的信願了。’ 他不下 ‘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結論。這就是敬重真理了。
“婆羅墮闍種,一個依隨傳統的人,他說: ‘這就是我依隨的傳統了。’ 他不下 ‘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結論。這就是敬重真理了。
“婆羅墮闍種,一個依隨推想的人,他說: ‘這就是我依隨的推想了。’ 他不下 ‘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結論。這就是敬重真理了。
“婆羅墮闍種,一個有所受持的見的人,他說: ‘這就是我所受持的見了。’ 他不下 ‘只有這才是真諦,其餘都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結論。這就是敬重真理了。
“婆羅墮闍種,這就是你所問的有關敬重真理的問題。我宣說,這就是敬重真理所包含的內容,這樣做便足以敬重真理了。婆羅墮闍種,這只是有關敬重真理方面的內容,還沒有涉及到怎樣領悟真理的。”
“喬答摩賢者,我知道敬重真理所包含的內容,知道怎樣做便足以敬重真理了。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領悟真理的問題。喬答摩賢者,領悟真理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怎樣做才足以領悟真理呢?”
“婆羅墮闍種,一位比丘依止村落或市鎮來生活。那裏的居士或居士子前往他那裏,然後以貪欲法、瞋恚法、愚癡法三樣東西來檢視他: ‘這位尊者有沒有貪欲法呢?內心會不會受貪欲法擺佈而自己不知的說知道,自己看不見的說看見呢?會不會教他人做一些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的事情呢?’
“通過檢視後,他知道: ‘這位尊者是沒有貪欲法的;內心不會受貪欲法擺佈而自己不知的說知道,自己看不見的說看見;不會教他人做一些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的事情;沒有由貪欲法所帶來的身體行為和語言行為。他宣說的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有貪欲法的人是不會善說這法義的。’
“當檢視過這位比丘,看見他淨除了貪欲法後,便進一步檢視瞋恚法: ‘這位尊者有沒有瞋恚法呢?
內心會不會受瞋恚法擺佈而自己不知的說知道,自己看不見的說看見呢?會不會教他人做一些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的事情呢?’
“通過檢視後,他知道: ‘這位尊者是沒有瞋恚法的;內心不會受瞋恚法擺佈而自己不知的說知道,自己看不見的說看見;不會教他人做一些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的事情;沒有由瞋恚法所帶來的身體行為和語言行為。他宣說的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有瞋恚法的人是不會善說這法義的。’
“當檢視過這位比丘,看見他淨除了瞋恚法後,便進一步檢視愚癡法: ‘這位尊者有沒有愚癡法呢?內心會不會受愚癡法擺佈而自己不知的說知道,自己看不見的說看見呢?會不會教他人做一些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的事情呢?’
“通過檢視後,他知道: ‘這位尊者是沒有愚癡法的;內心不會受愚癡法擺佈而自己不知的說知道,自己看不見的說看見;不會教他人做一些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的事情;沒有由愚癡法所帶來的身體行為和語言行為。他宣說的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有愚癡法的人是不會善說這法義的。’
“當檢視過這位比丘,看見他淨除了愚癡法後,便對他確立敬信,一個生起了敬信的人,會前往他那裏;一個前往他那裏的人,會伴隨他;一個伴隨他的人,會聆聽他的說話;一個聆聽他說話的人,會聆聽法義;一個聆聽法義的人,會受持法義;一個受持法義的人,會求證法義;一個求證法義的人,會清楚理解法義;一個清楚理解法義的人,會生起意欲;一個生起意欲的人,會有上進;一個上進的人,會作出衡量;一個作出衡量的人,會有精勤;一個精勤的人,能親身證得最高的真理,以智慧透徹看清這個真理。
“婆羅墮闍種,這就是你所問的有關領悟真理的問題。我宣說,這就是領悟真理所包含的內容,這樣做便足以領悟真理了。婆羅墮闍種,這只是有關領悟真理方面的內容,還沒有涉及到怎樣證得真理的。”
“喬答摩賢者,我知道領悟真理所包含的內容,知道怎樣做便足以領悟真理了。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證得真理的問題。喬答摩賢者,證得真理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怎樣做才足以證得真理呢?”
“婆羅墮闍種,持續修習,多修習,這樣便能證得真理。婆羅墮闍種,我宣說,這就是證得真理所包含的內容,這樣做便足以證得真理了。”
“喬答摩賢者,我知道證得真理所包含的內容,知道怎樣做便足以證得真理了。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勤修什麼法能證得真理的問題。喬答摩賢者,要證得真理,須勤修什麼法呢?”
“婆羅墮闍種,要證得真理,便須勤修精勤。如果沒有精勤便不能證得真理,有精勤便能證得真理;因此,要證得真理,便須勤修精勤。”
“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勤修什麼法會帶來精勤的問題。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會帶來精勤呢?”
“婆羅墮闍種,要有精勤,便須勤修衡量。如果沒有衡量便沒有精勤,有衡量便會帶來精勤;因此,要有精勤,便須勤修衡量。”
“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勤修什麼法會帶來衡量的問題。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會帶來衡量呢?”
“婆羅墮闍種,要有衡量,便須勤修上進。如果沒有上進便沒有衡量,有上進便會帶來衡量;因此,要有衡量,便須勤修上進。”
“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勤修什麼法會帶來上進的問題。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會帶來上進呢?”
“婆羅墮闍種,要有上進,便須勤修意欲。如果沒有意欲便沒有上進,有意欲便會帶來上進;因此,要有上進,便須勤修意欲。”
“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勤修什麼法會帶來意欲的問題。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會帶來意欲呢?”
“婆羅墮闍種,要有意欲,便須勤修清楚理解法義。如果沒有清楚理解法義便沒有意欲,有清楚理解法義便會帶來意欲;因此,要有意欲,便須勤修清楚理解法義。”
“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勤修什麼法會帶來清楚理解法義的問題。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會帶來清楚理解法義呢?”
“婆羅墮闍種,要有清楚理解法義,便須勤修求證法義。如果沒有求證法義便沒有清楚理解法義,有求證法義便會帶來清楚理解法義;因此,要有清楚理解法義,便須勤修求證法義。”
“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勤修什麼法會帶來求證法義的問題。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會帶來求證法義呢?”
“婆羅墮闍種,要有求證法義,便須勤修受持法義。如果沒有受持法義便沒有求證法義,有受持法義便會帶來求證法義;因此,要有求證法義,便須勤修受持法義。”
“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勤修什麼法會帶來受持法義的問題。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會帶來受持法義呢?”
“婆羅墮闍種,要有受持法義,便須勤修聆聽法義。如果沒有聆聽法義便沒有受持法義,有聆聽法義便會帶來受持法義;因此,要有受持法義,便須勤修聆聽法義。”
“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勤修什麼法會帶來聆聽法義的問題。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會帶來聆聽法義呢?”
“婆羅墮闍種,要有聆聽法義,便須勤修聆聽善知識的說話。如果沒有聆聽善知識的說話便沒有聆聽法義,有聆聽善知識的說話便會帶來聆聽法義;因此,要有聆聽法義,便須勤修聆聽善知識的說話。”
“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勤修什麼法會帶來聆聽善知識的說話的問題。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會帶來聆聽善知識的說話呢?”
“婆羅墮闍種,要有聆聽善知識的說話,便須勤修伴隨善知識。如果沒有伴隨善知識便沒有聆聽善知識的說話,有伴隨善知識便會帶來聆聽善知識的說話;因此,要有聆聽善知識的說話,便須勤修伴隨善知識。”
“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勤修什麼法會帶來伴隨善知識的問題。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會帶來伴隨善知識呢?”
“婆羅墮闍種,要有伴隨善知識,便須勤修前往善知識那裏。如果沒有前往善知識那裏便沒有伴隨善知識,有前往善知識那裏便會帶來伴隨善知識;因此,要有伴隨善知識,便須勤修前往善知識那裏。”
“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勤修什麼法會帶來前往善知識那裏的問題。喬答摩賢者,勤修什麼法會帶來前往善知識那裏呢?”
“婆羅墮闍種,要有前往善知識那裏,便須勤修敬信。如果沒有敬信便沒有前往善知識那裏,有敬信便會帶來前往善知識那裏;因此,要有前往善知識那裏,便須勤修敬信。”
“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敬重真理的問題,喬答摩賢者為我解說,我喜歡與接受這個解說,因此我感到開心。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領悟真理的問題,喬答摩賢者為我解說,我喜歡與接受這個解說,因此我感到開心。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證得真理的問題,喬答摩賢者為我解說,我喜歡與接受這個解說,因此我感到開心。我問喬答摩賢者有關勤修什麼法能證得真理的問題,喬答摩賢者為我解說,我喜歡與接受這個解說,因此我感到開心。無論我問喬答摩賢者什麼問題,喬答摩賢者都為我解說,我都喜歡與接受那些解說,因此我感到開心。
“喬答摩賢者,之前我認為: ‘這些秃頭、卑賤、下劣、低種姓的沙門,怎會知道法義呢!’ 現在喬答摩賢者使我對沙門產生敬愛,使我對沙門產生歡喜,使我對沙門產生尊敬。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婆羅墮闍種” (Bhāradvāja)是迦波提年青婆羅門的族姓,也是在第九十九和一零零經之中,須跋和僧伽羅婆年青婆羅門的族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