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大約五百人的大比丘僧團在韋提訶遊行說法。
這時候,梵壽婆羅門居住在彌梯羅,他年老、過了很多日子、一百二十歲。他出生於純正的血統,具有五種技能:博學,持咒頌,掌握三吠陀,精通字詞與音聲,熟悉傳統的文句與文法。他通曉世間大人相。
梵壽婆羅門聽到這個消息: “喬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和大約五百人的大比丘僧團一起,在韋提訶遊行說法。喬答摩賢者聲名遠播,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梵壽婆羅門心想: “去看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
梵壽婆羅門有一個名叫優多羅的弟子,他是一位年青婆羅門,具有五種技能:博學,持咒頌,掌握三吠陀,精通字詞與音聲,熟悉傳統的文句與文法。他通曉世間大人相。
梵壽婆羅門對優多羅說: “優多羅徒兒,喬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和大約五百人的大比丘僧團一起,在韋提訶遊行說法。喬答摩賢者聲名遠播,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去看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
“優多羅徒兒,來吧,你前往喬答摩沙門那裏,便可以知道他是否有好名聲,是否如所說的那樣。你前往喬答摩沙門那裏,我們便可以認識他。”
“師父,我怎樣做,才可知道喬答摩沙門是否有好名聲,是否如所說的那樣呢?”
“優多羅徒兒,我們傳承的咒頌中有三十二大人相,具有三十二大人相的人只有兩種去處而沒有其他,他如果在家庭中生活,會成為一位能征服四方、國土太平、具有七寶的轉輪王。轉輪王的七寶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將士寶;有多於一千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有勇氣,有英雄的質素,能摧毀敵軍。轉輪王用正法征服四海之內的大地而不用棒杖、不用武器。他如果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會成為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揭開世間的遮蔽。優多羅徒兒,我把這咒頌傳給你,你要受持它。”
優多羅回答梵壽婆羅門: “師父,是的。” 之後優多羅起座對梵壽婆羅門作禮,右繞梵壽婆羅門,然後啟程向韋提訶出發,途經多處地方之後便抵達世尊那裏。
優多羅去到世尊那裏後,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他察看世尊身上的三十二大人相,除了陰部密隱相和廣長舌相兩個大人相有疑惑、有搖擺、不肯定、不確實之外,他看見了其餘多個大人相。
這時世尊心想: “這個優多羅除了陰部密隱相和廣長舌相兩個大人相有疑惑、有搖擺、不肯定、不確實之外,他看見了我多個大人相。” 於是世尊施展神通,讓優多羅看見世尊的陰部密隱相;再伸出舌頭,觸及兩個耳孔,觸及兩個鼻孔,遮蓋整個額頭。
這時優多羅心想: “喬答摩沙門具有三十二大人相。讓我跟著喬答摩沙門,觀看他的行為吧。” 於是優多羅如影隨形地跟著世尊七個月。在韋提訶過了七個月之後,便啟程向彌梯羅出發,途經多處地方之後便回到彌梯羅梵壽婆羅門那裏。
優多羅去到梵壽婆羅門那裏後,對他作禮,然後坐在一邊。梵壽婆羅門對優多羅說: “優多羅徒兒,喬答摩沙門是否有好名聲,是否如所說的那樣呢?”
“師父,喬答摩沙門有好名聲,如所說的那樣。師父,喬答摩沙門具有三十二大人相,這就是他的大人相:足掌平滿;足底有千幅輪,輪框、輪幅、輪轂皆圓滿;足跟圓滿;手足指長;手足柔嫩;手足指有網紋;腳踝突出;腿纖如羚;站立不彎身時,能垂手及膝;陰部密隱;身色金黃;皮膚細滑,塵垢不著;身毛整齊,一毛孔生一毛;身毛聳立,毛色青黑,向右捲曲;身體直如梵天;四肢、雙肩、腰身七處豐滿;上身如獅;腋窩平滿;軀體如榕,雙手伸展與身體等長;雙肩平正;舌嚐上味;面頰如獅;具四十齒;牙齒平正;齒齒無隙;犬齒潔白;具廣長舌;話音如梵天,唸誦如杜鵑;雙目青黑;睫毛如牛;眉間長有柔軟白毛;頭如戴有頭巾。師父,喬答摩沙門具有這三十二大人相。
“喬答摩沙門在行走的時候以右腳先行,步幅不會過寬不會過窄,速度不會過快不會過慢,膝蓋不會互碰,腳踝不會互碰,大腿不高、不低、不偏、不倚,只是下身在動,不耗體力。
“他在觀看事物時身體會向著那些事物來觀看,不會向上望,不會向下望;行走時不會東張西望,只望面前約一丈的距離,對視線之外的事物亦帶有無礙的知見。
“他在進入了屋和屋之間的範圍時身體不高、不低、不偏、不倚。他不會跟座位距離過遠而下坐,不會跟座位距離過近而下坐,不會用手按著坐具而下坐,不會摔身下坐。他在屋內坐的時候手不會亂動,腳不會亂動,不會膝蓋疊膝蓋而坐,不會腳踝疊腳踝而坐,不會手托下巴而坐;他不會有緊張,不會有動搖,不會有顫抖,不會有掛慮;坐的時候沒有緊張、沒有動搖、沒有顫抖、沒有掛慮、沒有毛骨悚然、帶有出離。
“他在拿洗缽水的時候持缽不高、不低、不偏、不倚;取水不會過多不會過少;洗缽時不會發出聲響;不會洗缽時讓缽團團轉;不會把缽放在地上用來洗手,而是在洗手的時候亦是在洗缽,在洗缽的時候亦是在洗手;倒缽水倒得不會過遠不會過近。
“他在拿缽取飯的時候持缽不高、不低、不偏、不倚;取飯不會過多不會過少,咖喱食用適當的份量,每一口飯連咖喱不會過多;飯在口中咀嚼兩三遍才下嚥,未嚼爛的飯粒不會吞進體內,沒有飯粒會留在口中,然後才吃另一口;會感覺到食物的味道但不會對味道貪著;以八種原則來吃食物:不是為了享樂;不是為了滿足自我;不是為了得到美麗的身段;不是為了得到美麗的外貌;而是為了使身體持續下去;為了平息身體的苦困;為了有助修習梵行;能驅除舊病和不讓新病生起,這樣將沒有病痛,能安穩地生活。
“他在吃完飯後,在拿洗缽水的時候持缽不高、不低、不偏、不倚;取水不會過多不會過少;洗缽時不會發出聲響;不會洗缽時讓缽團團轉;不會把缽放在地上用來洗手,而是在洗手的時候亦是在洗缽,在洗缽的時候亦是在洗手;倒缽水倒得不會過遠不會過近。
“之後他把缽放在地上,不會過遠不會過近,對那個缽不會毫不理會不會過份著意;會沈默坐一會兒,不會坐得過久以免佔用了答謝時間;在飯後答謝時不會批評那頓飯餐,不會期待另一頓飯餐,純粹為大眾說法:對大眾開示,對大眾教導,使大眾景仰,使大眾歡喜。大眾因他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後,他便起座離去。
“他行走的速度不會過快不會過慢,不是為了想離去而行走。
“他身上的衣服穿得不會過高不會過低,不會過鬆不會過緊;風不會把他的衣服吹離身體,塵垢不會沾污他的身體。
“他回到叢林後坐在為他準備的座位上,洗淨雙腳──不是為了妝扮──然後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坐著的時候只會想到自己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整個世間的利益。
“他在叢林中為大眾說法,不會抬舉大眾不會輕視大眾,純粹為大眾說法:對大眾開示,對大眾教導,使大眾景仰,使大眾歡喜。他發出的聲音有八種特質:清楚、明確、悅耳、動聽、簡明、不雜亂、有深度、響亮。他發出的聲音遍及大眾,又不會超越大眾的範圍。大眾因他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之後起座離去;在離去時目光只會注視著他而離去。
“師父,我看見喬答摩沙門行走,看見他站立,看見他在屋內保持沈默,看見他在屋內進食,看見他在吃完飯後沈默坐著,看見他在飯後答謝,看見他回到叢林,看見他在叢林中沈默坐著,看見他為叢林的大眾說法。喬答摩沙門不單如所說的那樣,還有更多好質素。”
當優多羅說了這番話後,梵壽婆羅門起座,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向著世尊的方向合掌,然後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三次: “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他心想: “如果能夠遇見喬答摩沙門,跟他一起交談就好了。”
世尊在韋提訶遊行說法,途經多處地方之後便抵達彌梯羅,之後住在彌梯羅的大天芒果園。
彌梯羅的婆羅門居士聽到這個消息: “喬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和大約五百人的大比丘僧團一起,在韋提訶遊行說法,途經多處地方之後便抵達彌梯羅,之後住在彌梯羅的大天芒果園。喬答摩賢者聲名遠播,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彌梯羅的婆羅門居士心想: “去看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
於是,彌梯羅的婆羅門居士一起前往世尊那裏,到了之後,一些人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向世尊合掌,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在世尊跟前報上自己的名字和族姓,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保持靜默,然後坐在一邊。
梵壽婆羅門也聽到這個消息,於是和一些年青婆羅門一起前往大天芒果園。到了距離大天芒果園不遠的地方時,梵壽婆羅門心想: “如果不預先通傳便去見喬答摩沙門是不恰當的。” 於是他便對一個年青婆羅門說: “年青人,來吧,你前往喬答摩沙門那裏,用我的名義問候喬答摩沙門,問他是否無疾、無病、輕快、強健、安穩地生活。還有,你這樣說: ‘喬答摩賢者,梵壽婆羅門年老、過了很多日子、一百二十歲。他出生於純正的血統,具有五種技能:博學,持咒頌,掌握三吠陀,精通字詞與音聲,熟悉傳統的文句與文法。他通曉世間大人相。在彌梯羅的婆羅門居士之中,梵壽婆羅門被稱為最富有、最精通咒頌、最年長、最有聲望的。他想見喬答摩賢者。’ ”
那個年青婆羅門回答梵壽婆羅門: “賢者,是的。” 於是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站在一邊。
那個年青婆羅門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梵壽婆羅門問世尊是否無疾、無病、輕快、強健、安穩地生活。他也說,他年老、過了很多日子、一百二十歲。他出生於純正的血統,具有五種技能:博學,持咒頌,掌握三吠陀,精通字詞與音聲,熟悉傳統的文句與文法。他通曉世間大人相。在彌梯羅的婆羅門居士之中,梵壽婆羅門被稱為最富有、最精通咒頌、最年長、最有聲望的。他想見喬答摩賢者。”
“年青婆羅門,現在是時候了,如果他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那個年青婆羅門回到梵壽婆羅門那裏,對他說: “喬答摩沙門說,現在是時候了,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梵壽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大眾從遠處看見他前來,因為他聞名和有聲望,每人都讓出地方給他。他對大眾說: “賢友們,不用了,你們坐在自己的座位就行了。我會坐在喬答摩沙門附近。” 於是梵壽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他察看世尊身上的三十二大人相,除了陰部密隱相和廣長舌相兩個大人相有疑惑、有搖擺、不肯定、不確實之外,他看見了其餘多個大人相,於是以偈頌對世尊說:
“瞿曇我曾聞,
三十二之相,
汝身有二處,
我未能得見。
陰部密隱相,
偉人所具備。
舌相這一詞,
雖用於女士;
汝舌可廣長,
可否讓我知?
願展露些微,
大仙除我疑。
因渴望得知,
故請准發問,
知已現世安,
亦復後世樂。”
這時世尊心想: “這個梵壽婆羅門除了陰部密隱相和廣長舌相兩個大人相有疑惑、有搖擺、不肯定、不確實之外,他看見了我多個大人相。” 於是世尊施展神通,讓梵壽婆羅門看見世尊的陰部密隱相;再伸出舌頭,觸及兩個耳孔,觸及兩個鼻孔,遮蓋整個額頭。之後,世尊以偈頌回答梵壽婆羅門:
“婆羅門汝聞,
三十二之相,
如今已盡見,
對此無疑惑。
應知我已知,
應修我已修,
應斷我已斷;
因此我成佛。
因渴望得知,
故請准發問,
知已現世安,
亦復後世樂。”
這時候梵壽婆羅門心想: “喬答摩沙門讓我發問,我應問他有關現生利益和他世快樂的事情。” 他然後心想: “我善知現生的利益,人們常常問我現生利益的問題。讓我問他有關他世利益的事情吧。” 於是以偈頌對世尊說:
“怎成婆羅門?
怎成具智者?
怎樣得三明?
怎稱為博學?
怎成阿羅漢?
怎成自在者?
怎樣成牟尼?
怎稱為佛陀?”
世尊以偈頌回答梵壽婆羅門:
“具有究竟智,
深明過往生,
見天界地獄,
牟尼盡生死;
自知心清淨,
脫一切欲貪,
斷除生與死,
梵行得自在;
超越世間法,
這稱為佛陀。”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梵壽婆羅門起座,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然後以頭伏在世尊雙腳之上,以口親吻世尊雙腳,以手輕撫世尊雙腳,然後報上自己的姓名: “喬答摩賢者,我是梵壽婆羅門。”
這時候,大眾生起了稀有罕見之心,他們心想: “真稀奇!從沒有發生過!這位沙門竟然有這樣大的力量,梵壽婆羅門這樣聞名和有聲望,都對他作出最高的恭敬!”
這時候,世尊對梵壽婆羅門說: “婆羅門,停止,起來然後坐回你的座位上吧。你的內心已經對我有淨信了。” 於是梵壽婆羅門起來然後坐回自己的座位上。
於是,世尊由淺入深地為梵壽婆羅門講說法理:講說布施的法理、戒行的法理、生天的法理,講說貪欲的過患、退墮、污染,講說出離的利益。當世尊知道梵壽婆羅門的內心有能力、柔軟、沒有障蓋、質素高、有淨信的時候,便為他講說佛陀說法的心要:苦、集、滅、道。
就正如一片潔淨、沒有雜色的布料,能很好地染上顏料。同樣地,梵壽婆羅門在座上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 “所有集起法,都是滅盡法。” 這時候,梵壽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
梵壽婆羅門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願喬答摩賢者和比丘僧團明天接受我的食物。”
世尊保持沈默以表示接受供養。梵壽婆羅門知道世尊接受邀請後,便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在清晨的時候,梵壽婆羅門吩咐人在自己的居所準備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然後使人通知世尊:“喬答摩賢者,現在食物已經準備好了。”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與比丘僧團一起前往梵壽婆羅門的居所。去到後,世尊和比丘僧團坐在為他們預備好的座位上。梵壽婆羅門親手將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使他們得到滿足,使他們掩缽示意吃飽。梵壽婆羅門供養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七天,之後世尊離開彌梯羅繼續在韋提訶遊行說法。
梵壽婆羅門在世尊離開不久之後命終。一些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他說: “梵壽婆羅門命終了,他的去向怎麼樣?他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比丘們,梵壽婆羅門是一位智者,依法而行,沒有在法義方面的原因而煩擾我。比丘們,梵壽婆羅門斷除了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