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七十三.大婆蹉種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婆蹉種遊方者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我和喬答摩賢者長時間都一起交談,如果這次喬答摩賢者為我簡略地說善與不善就好了。”

“婆蹉,我可以簡略地說善與不善,也可以詳細地說善與不善。婆蹉,現在我為你簡略地說善與不善。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婆蹉種遊方者回答世尊: “賢者,是的。”

世尊說: “婆蹉,貪欲是不善的,不貪欲是善的;瞋恚是不善的,不瞋恚是善的;愚癡是不善的,不愚癡是善的。婆蹉,這就是三種不善法和三種善法了。

“婆蹉,殺生是不善的,不殺生是善的;偷盜是不善的,不偷盜是善的;邪淫是不善的,不邪淫是善的;妄語是不善的,不妄語是善的;兩舌是不善的,不兩舌是善的;惡口是不善的,不惡口是善的;綺語是不善的,不綺語是善的;貪欲是不善的,不貪欲是善的;瞋恚是不善的,不瞋恚是善的;邪見是不善的,正見是善的。婆蹉,這就是十種不善法和十種善法了。

“婆蹉,比丘依循這些善法來斷除渴愛,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渴愛,他成為一位阿羅漢,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

“不要說喬答摩賢者了,有沒有喬答摩賢者的比丘弟子──即使是只得一位──能夠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呢?”

“婆蹉,不單止一百,不單止二百,不單止五百,還有更多我的比丘弟子能夠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不要說喬答摩賢者,不要說比丘了,有沒有喬答摩賢者的比丘尼弟子──即使是只得一位──能夠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呢?”

“婆蹉,不單止一百,不單止二百,不單止五百,還有更多我的比丘尼弟子能夠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不要說喬答摩賢者,不要說比丘,不要說比丘尼了,有沒有喬答摩賢者的優婆塞弟子──即使是只得一位──過在家生活、穿白色衣服來修習梵行,能夠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呢?”

“婆蹉,不單止一百,不單止二百,不單止五百,還有更多我的優婆塞弟子,過在家生活、穿白色衣服來修習梵行,能夠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不要說喬答摩賢者,不要說比丘,不要說比丘尼,不要說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塞了,有沒有喬答摩賢者的優婆塞弟子──即使是只得一位──過在家生活、穿白色衣服、受用欲樂,能夠依教誡而行、依教誨而行、超越了疑惑、清除了搖擺、在導師的教誡之中得到領悟、不會追隨其他教法呢?”

“婆蹉,不單止一百,不單止二百,不單止五百,還有更多我的優婆塞弟子,過在家生活、穿白色衣服、受用欲樂,能夠依教誡而行、依教誨而行、超越了疑惑、清除了搖擺、在導師的教誡之中得到領悟、不會追隨其他教法。”

“不要說喬答摩賢者,不要說比丘,不要說比丘尼,不要說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塞,不要說在家受用欲樂的優婆塞了,有沒有喬答摩賢者的優婆夷弟子──即使是只得一位──過在家生活、穿白色衣服來修習梵行,能夠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呢?”

“婆蹉,不單止一百,不單止二百,不單止五百,還有更多我的優婆夷弟子,過在家生活、穿白色衣服來修習梵行,能夠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不要說喬答摩賢者,不要說比丘,不要說比丘尼,不要說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塞,不要說在家受用欲樂的優婆塞,不要說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夷了,有沒有喬答摩賢者的優婆夷弟子──即使是只得一位──過在家生活、穿白色衣服、受用欲樂,能夠依教誡而行、依教誨而行、超越了疑惑、清除了搖擺、在導師的教誡之中得到領悟、不會追隨其他教法呢?”

“婆蹉,不單止一百,不單止二百,不單止五百,還有更多我的優婆夷弟子,過在家生活、穿白色衣服、受用欲樂,能夠依教誡而行、依教誨而行、超越了疑惑、清除了搖擺、在導師的教誡之中得到領悟、不會追隨其他教法。”

“喬答摩賢者,如果只有喬答摩賢者才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比丘不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的話,這個梵行還有這部分是不圓滿的;但是喬答摩賢者和比丘都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因此這個梵行是圓滿的。

“喬答摩賢者,如果只有喬答摩賢者和比丘才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比丘尼不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的話,這個梵行還有這部分是不圓滿的;但是喬答摩賢者、比丘和比丘尼都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因此這個梵行是圓滿的。

“喬答摩賢者,如果只有喬答摩賢者、比丘和比丘尼才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塞不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的話,這個梵行還有這部分是不圓滿的;但是喬答摩賢者、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塞都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因此這個梵行是圓滿的。

“喬答摩賢者,如果只有喬答摩賢者、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塞才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在家受用欲樂的優婆塞不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的話,這個梵行還有這部分是不圓滿的;但是喬答摩賢者、比丘、比丘尼、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塞和在家受用欲樂的優婆塞都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因此這個梵行是圓滿的。

“喬答摩賢者,如果只有喬答摩賢者、比丘、比丘尼、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塞和在家受用欲樂的優婆塞才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夷不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的話,這個梵行還有這部分是不圓滿的;但是喬答摩賢者、比丘、比丘尼、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塞、在家受用欲樂的優婆塞和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夷都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因此這個梵行是圓滿的。

“喬答摩賢者,如果只有喬答摩賢者、比丘、比丘尼、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塞、在家受用欲樂的優婆塞和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夷才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在家受用欲樂的優婆夷不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的話,這個梵行還有這部分是不圓滿的;但是喬答摩賢者、比丘、比丘尼、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塞、在家受用欲樂的優婆塞、在家修習梵行的優婆夷和在家受用欲樂的優婆夷都能著手修習這個法義,因此這個梵行是圓滿的。

“喬答摩賢者,就正如恆河傾向大海、朝向大海、邁向大海、接連大海。同樣地,喬答摩賢者的在家和出家大眾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接連湼槃。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喬答摩賢者,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我能在世尊的座下出家,願我能受具足戒。”

“婆蹉,以前曾是外道的人,想在這裏的法和律之中出家和受具足戒,是需要接受四個月觀察期的;過了四個月,比丘滿意的話,便接受他出家,授與他具足戒,讓他成為一位比丘。然而,每個人都不同,有些人是可以豁免的。”

“大德,如果外道需要接受四個月觀察期的話,我可以接受四年觀察期,過了四年,比丘滿意的話,便接受我出家,授與我具足戒,讓我成為一位比丘。”

婆蹉種尊者得到世尊允許,即時在世尊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婆蹉種尊者在受具足戒半個月後,去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婆蹉種尊者對世尊說: “大德,所有我應要學、應要知的都完成了,請世尊為我說深入的法義吧。”

“婆蹉,既然這樣,你深入修習止和觀這兩種修習吧。婆蹉,深入修習止觀,能帶來多種類別的智證。

“婆蹉,你將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沈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當有圓滿的止觀作為基礎時,你便能夠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婆蹉,你將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當有圓滿的止觀作為基礎時,你便能夠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婆蹉,你將能隨自己的意欲,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當有圓滿的止觀作為基礎時,你便能夠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婆蹉,你將能隨自己的意欲,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你將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當有圓滿的止觀作為基礎時,你便能夠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婆蹉,你將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當有圓滿的止觀作為基礎時,你便能夠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婆蹉,你將能隨自己的意欲,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當有圓滿的止觀作為基礎時,你便能夠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婆蹉種尊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婆蹉種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婆蹉種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有一次,一些比丘去探望世尊。婆蹉種尊者從遠處看見那些比丘在行走,便前往那些比丘那裏,對他們說: “尊者們去哪裏呢?”

“賢友,我們去探望世尊。”

“尊者們,既然這樣,請尊者們替我問候世尊,說: ‘婆蹉種比丘以說話頂禮世尊。我禮敬世尊,我禮敬善逝。’ ”

那些比丘回答婆蹉種尊者: “賢友,好的。” 之後比丘去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婆蹉種尊者以說話頂禮世尊。他禮敬世尊,他禮敬善逝。”

“比丘們,我之前觀察婆蹉種比丘的心,他已經得到三明,是一位有大能力的比丘。天神也告訴我,婆蹉種比丘已經得到三明,是一位有大能力的比丘。”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大婆蹉種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