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遊行說法,去到一個名叫娑羅村的婆羅門村落及住在那裏。
娑羅村的婆羅門居士聽到這個消息: “喬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遊行說法,現在來到這裏了。喬答摩賢者聲名遠播,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去看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
於是,娑羅村的婆羅門居士一起前往世尊那裏,到了之後,一些人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向世尊合掌,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在世尊跟前報上自己的名字和族姓,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保持靜默,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他們說:
“居士們,你們有沒有任何一位喜歡的、對他有理性敬信的導師呢?”
“大德,我們沒有喜歡的、對他有理性敬信的導師。”
“居士們,既然你們沒有喜歡的導師的話,便應著手修習這種無諍之法。居士們,著手修習這種無諍之法,將會為你們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居士們,什麼是無諍之法呢?
“居士們,一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 ‘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
“居士們,一些沙門婆羅門則完全相反,他們這樣說: ‘有布施;有祭祀;有祭品;有苦樂業的果報;有今生;有他世;有父恩;有母恩;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
“居士們,你們認為怎樣,這些沙門婆羅門互相之間是不是完全相反呢?”
“大德,是的。”
“居士們,如果沙門婆羅門這樣說,如果他們持這種見解: ‘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 他們便會不行踐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這三種善法,轉而作出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這三種不善法。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沙門婆羅門賢者看不見不善法的過患、退墮、染污,看不見善法的出離、利益、清淨。
“這是有他世的,但他們持 ‘沒有他世’ 這種見解,這是一種邪見。這是有他世的,但他們帶著 ‘沒有他世’ 這種思維,這是一種邪思維。這是有他世的,但他們說 ‘沒有他世’ 這種說話,這是一種邪語。這是有他世的,但他們說 ‘沒有他世’ ,這跟說有他世的阿羅漢抵觸。這是有他世的,但他們教人 ‘沒有他世’ 的法義,這是教不正確的法義。他們教不正確的法義,由此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他們捨棄之前的善行而建立惡行。以邪見為條件,帶來邪見、邪思維、邪語、抵觸聖者、教不正確的法義、抬高自己和貶低別人等無數惡不善法。
“居士們,有智慧的人會這樣反思: ‘如果沒有他世的話,不善著手修習無諍之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安然無事。如果有他世的話,這個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即使不想說有他世,就讓說沒有他世的沙門婆羅門的說話是真的,這個人在現生之中也被智者譴責為戒行不好的人、邪見的人、持斷見的人。如果有他世,這個人兩生都遇到不幸:現生受智者譴責,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如果不善著手修習無諍之法的話,一個人只能在 “沒有他世” 這種論點之中才安然無事,而且離開了善法。’
“居士們,如果沙門婆羅門這樣說,如果他們持這種見解: ‘有布施;有祭祀;有祭品;有苦樂業的果報;有今生;有他世;有父恩;有母恩;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 他們便會去掉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這三種不善法,轉而作出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這三種善法。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沙門婆羅門賢者看見不善法的過患、退墮、染污,看見善法的出離、利益、清淨。
“這是有他世的,而他們持 ‘有他世’ 這種見解,這是一種正見。這是有他世的,而他們帶著 ‘有他世’ 這種思維,這是一種正思維。這是有他世的,而他們說 ‘有他世’ 這種說話,這是一種正語。這是有他世的,而他們說 ‘有他世’ ,這跟說有他世的阿羅漢沒有抵觸。這是有他世的,而他們教人 ‘有他世’ 的法義,這是教正法。他們教正法,不會由此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他們捨棄之前的惡行而建立善行。以正見為條件,帶來正見、正思維、正語、不抵觸聖者、教正法、不抬高自己和貶低別人等無數善法。
“居士們,有智慧的人會這樣反思: ‘如果有他世的話,善著手修習無諍之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即使不想說有他世,就讓說沒有他世的沙門婆羅門的說話是真的,這個人在現生之中也被智者稱讚為戒行好的人、正見的人、持善因善果的見解的人。如果有他世,這個人兩生都是好的:現生受智者稱讚,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如果善著手修習無諍之法的話,一個人能在 “沒有他世” 或 “有他世” 兩種論點之中都得到好結果,而且離開了不善法。’
“居士們,一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 ‘自己親手做或教別人做以下的事情:斬殺、燒殺、使人悲傷、使人疲累、使人顫抖、傷害生命、偷盜、搶劫、爆竊、攔途截劫、侵犯別人妻子、說妄語等都不是作惡。即使在車輪邊緣裝上利刃到處行走,把地上的眾生切割成一堆堆肉,這也沒有惡的因緣,不會有惡報到來。若去恆河南岸殺人、屠殺,斬殺、教別人斬殺,燒殺、教別人燒殺,這也沒有惡的因緣,不會有惡報到來;再去恆河北岸布施、教別人布施,祭祀、教別人祭祀,這也沒有福的因緣,不會有福報到來。布施、自我調伏、自我節制、說真話等沒有福,不會有福報到來。’
“居士們,一些沙門婆羅門則完全相反,他們這樣說: ‘自己親手做或教別人做以下的事情:斬殺、燒殺、使人悲傷、使人疲累、使人顫抖、傷害生命、偷盜、搶劫、爆竊、攔途截劫、侵犯別人妻子、說妄語等都是作惡。若在車輪邊緣裝上利刃到處行走,把地上的眾生切割成一堆堆肉,這有惡的因緣,會有惡報到來。若去恆河南岸殺人、屠殺,斬殺、教別人斬殺,燒殺、教別人燒殺,這有惡的因緣,會有惡報到來;若去恆河北岸布施、教別人布施,祭祀、教別人祭祀,這有福的因緣,會有福報到來。布施、自我調伏、自我節制、說真話等有福,會有福報到來。’
“居士們,你們認為怎樣,這些沙門婆羅門互相之間是不是完全相反呢?”
“大德,是的。”
“居士們,如果沙門婆羅門這樣說,如果他們持這種見解: ‘自己親手做或教別人做以下的事情:斬殺、燒殺、使人悲傷、使人疲累、使人顫抖、傷害生命、偷盜、搶劫、爆竊、攔途截劫、侵犯別人妻子、說妄語等都不是作惡……’ 他們便會不行踐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這三種善法,轉而作出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這三種不善法。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沙門婆羅門賢者看不見不善法的過患、退墮、染污,看不見善法的出離、利益、清淨。
“這是有作善作惡的,但他們持 ‘沒有作善作惡’ 這種見解,這是一種邪見。這是有作善作惡的,但他們帶著 ‘沒有作善作惡’ 這種思維,這是一種邪思維。這是有作善作惡的,但他們說 ‘沒有作善作惡’ 這種說話,這是一種邪語。這是有作善作惡的,但他們說 ‘沒有作善作惡’ ,這跟說有作善作惡的阿羅漢抵觸。這是有作善作惡的,但他們教人 ‘沒有作善作惡’ 的法義,這是教不正確的法義。他們教不正確的法義,由此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他們捨棄之前的善行而建立惡行。以邪見為條件,帶來邪見、邪思維、邪語、抵觸聖者、教不正確的法義、抬高自己和貶低別人等無數惡不善法。
“居士們,有智慧的人會這樣反思: ‘如果沒有作善作惡的話,不善著手修習無諍之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安然無事。如果有作善作惡的話,這個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即使不想說有作善作惡,就讓說沒有作善作惡的沙門婆羅門的說話是真的,這個人在現生之中也被智者譴責為戒行不好的人、邪見的人、持沒有作善作惡的見解的人。如果有作善作惡,這個人兩生都遇到不幸:現生受智者譴責,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如果不善著手修習無諍之法的話,一個人只能在 “沒有作善作惡” 這種論點之中才安然無事,而且離開了善法。’
“居士們,如果沙門婆羅門這樣說,如果他們持這種見解: ‘自己親手做或教別人做以下的事情:斬殺、燒殺、使人悲傷、使人疲累、使人顫抖、傷害生命、偷盜、搶劫、爆竊、攔途截劫、侵犯別人妻子、說妄語等都是作惡……’ 他們便會去掉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這三種不善法,轉而作出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這三種善法。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沙門婆羅門賢者看見不善法的過患、退墮、染污,看見善法的出離、利益、清淨。
“這是有作善作惡的,而他們持 ‘有作善作惡’ 這種見解,這是一種正見。這是有作善作惡的,而他們帶著 ‘有作善作惡’ 這種思維,這是一種正思維。這是有作善作惡的,而他們說 ‘有作善作惡’ 這種說話,這是一種正語。這是有作善作惡的,而他們說 ‘有作善作惡’ ,這跟說有作善作惡的阿羅漢沒有抵觸。這是有作善作惡的,而他們教人 ‘有作善作惡’ 的法義,這是教正法。他們教正法,不會由此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他們捨棄之前的惡行而建立善行。以正見為條件,帶來正見、正思維、正語、不抵觸聖者、教正法、不抬高自己和貶低別人等無數善法。
“居士們,有智慧的人會這樣反思: ‘如果有作善作惡的話,善著手修習無諍之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即使不想說有作善作惡,就讓說沒有作善作惡的沙門婆羅門的說話是真的,這個人在現生之中也被智者稱讚為戒行好的人、正見的人、持有作善作惡的見解的人。如果有作善作惡,這個人兩生都是好的:現生受智者稱讚,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如果善著手修習無諍之法的話,一個人能在 “沒有作善作惡” 或 “有作善作惡” 兩種論點之中都得到好結果,而且離開了不善法。’
“居士們,一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 ‘沒有因、沒有緣令眾生污染,眾生的污染是沒有因、沒有緣的;沒有因、沒有緣令眾生清淨,眾生的清淨是沒有因、沒有緣的。沒有力,沒有精進,沒有人的奮勇,沒有人的進取。所有眾生、所有生命都沒有權、沒有力、沒有精進,一起命中注定地在六道之中生存,感受苦和樂。’
“居士們,一些沙門婆羅門則完全相反,他們這樣說: ‘有因、有緣令眾生污染,眾生的污染是有因、有緣的;有因、有緣令眾生清淨,眾生的清淨是有因、有緣的。有力,有精進,有人的奮勇,有人的進取。不是所有眾生、所有生命都沒有權、沒有力、沒有精進,一起命中注定地在六道之中生存,感受苦和樂的。’
“居士們,你們認為怎樣,這些沙門婆羅門互相之間是不是完全相反呢?”
“大德,是的。”
“居士們,如果沙門婆羅門這樣說,如果他們持這種見解: ‘沒有因、沒有緣令眾生污染,眾生的污染是沒有因、沒有緣的;沒有因、沒有緣令眾生清淨,眾生的清淨是沒有因、沒有緣的……’ 他們便會不行踐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這三種善法,轉而作出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這三種不善法。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沙門婆羅門賢者看不見不善法的過患、退墮、染污,看不見善法的出離、利益、清淨。
“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但他們持 ‘清淨與污染沒有原因’ 這種見解,這是一種邪見。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但他們帶著 ‘清淨與污染沒有原因’ 這種思維,這是一種邪思維。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但他們說 ‘清淨與污染沒有原因’ 這種說話,這是一種邪語。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但他們說 ‘清淨與污染沒有原因’ ,這跟說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阿羅漢抵觸。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但他們教人 ‘清淨與污染沒有原因’ 的法義,這是教不正確的法義。他們教不正確的法義,由此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他們捨棄之前的善行而建立惡行。以邪見為條件,帶來邪見、邪思維、邪語、抵觸聖者、教不正確的法義、抬高自己和貶低別人等無數惡不善法。
“居士們,有智慧的人會這樣反思: ‘如果清淨與污染是沒有原因的話,不善著手修習無諍之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安然無事。如果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話,這個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即使不想說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就讓說清淨與污染沒有原因的沙門婆羅門的說話是真的,這個人在現生之中也被智者譴責為戒行不好的人、邪見的人、持清淨與污染沒有原因的見解的人。如果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這個人兩生都遇到不幸:現生受智者譴責,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如果不善著手修習無諍之法的話,一個人只能在 “清淨與污染沒有原因” 這種論點之中才安然無事,而且離開了善法。’
“居士們,如果沙門婆羅門這樣說,如果他們持這種見解: ‘有因、有緣令眾生污染,眾生的污染是有因、有緣的;有因、有緣令眾生清淨,眾生的清淨是有因、有緣的……’ 他們便會去掉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這三種不善法,轉而作出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這三種善法。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沙門婆羅門賢者看見不善法的過患、退墮、染污,看見善法的出離、利益、清淨。
“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而他們持 ‘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 這種見解,這是一種正見。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而他們帶著 ‘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 這種思維,這是一種正思維。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而他們說 ‘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 這種說話,這是一種正語。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而他們說 ‘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 ,這跟說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阿羅漢沒有抵觸。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而他們教人 ‘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 的法義,這是教正法。他們教正法,不會由此而抬高自己、貶低別人。
“他們捨棄之前的惡行而建立善行。以正見為條件,帶來正見、正思維、正語、不抵觸聖者、教正法、不抬高自己和貶低別人等無數善法。
“居士們,有智慧的人會這樣反思: ‘如果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話,善著手修習無諍之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即使不想說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就讓說清淨與污染沒有原因的沙門婆羅門的說話是真的,這個人在現生之中也被智者稱讚為戒行好的人、正見的人、持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見解的人。如果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這個人兩生都是好的:現生受智者稱讚,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如果善著手修習無諍之法的話,一個人能在 “清淨與污染沒有原因” 或 “清淨與污染是有原因的” 兩種論點之中都得到好結果,而且離開了不善法。’
“居士們,一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 ‘沒有無色界。’
“居士們,一些沙門婆羅門則完全相反,他們這樣說: ‘有無色界。’
“居士們,你們認為怎樣,這些沙門婆羅門互相之間是不是完全相反呢?”
“大德,是的。”
“居士們,有智慧的人這樣反思: ‘一些沙門婆羅門賢者說沒有無色界,但我看不見。一些沙門婆羅門賢者說有無色界,但我不知道。在我不知道、看不見的情形下,是不適宜執持任何一方而說某一方真、某一方假的。一些沙門婆羅門說沒有無色界,如果他們的說話是真的話,我修習無諍之法,可以投生至由意所作的色界天之中。一些沙門婆羅門說有無色界,如果他們的說話是真的話,我修習無諍之法,可以投生至由想所作的無色界天之中──手拿棒杖、手拿武器、爭吵、爭罵、爭執、不和、兩舌、妄語等都是因色而有,無色界是沒有這些東西的。’ 他這樣計量後,便進入對色厭離、無欲、寂滅的道路。
“居士們,一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 ‘沒有 “有的息滅” 。’
“居士們,一些沙門婆羅門則完全相反,他們這樣說: ‘有 “有的息滅” 。’
“居士們,你們認為怎樣,這些沙門婆羅門互相之間是不是完全相反呢?”
“大德,是的。”
“居士們,有智慧的人這樣反思: ‘一些沙門婆羅門賢者說沒有 “有的息滅” ,但我看不見。一些沙門婆羅門賢者說有 “有的息滅” ,但我不知道。在我不知道、看不見的情形下,是不適宜執持任何一方而說某一方真、某一方假的。一些沙門婆羅門說沒有 “有的息滅” ,如果他們的說話是真的話,我修習無諍之法,可以投生至由想所作的無色界天之中。一些沙門婆羅門說有 “有的息滅” ,如果他們的說話是真的話,我可以現生得到湼槃。持沒有 “有的息滅” 這種見解的沙門婆羅門習近貪欲,習近結縛,習近愛喜,習近愛著,習近取著。持有 “有的息滅” 這種見解的沙門婆羅門習近無貪欲,習近無結縛,習近無愛喜,習近無愛著,習近無取著。’ 他這樣計量後,便進入對有厭離、無欲、寂滅的道路。
“居士們,世上有四種人,是哪四種呢?一種人折磨自己,常做折磨自己的行為。一種人折磨其他眾生,常做折磨其他眾生的行為。一種人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常做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的行為。一種人不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不做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的行為;他在現生之中平伏、寂滅、清涼、體驗快樂,像梵天那樣生活。
“居士們,什麼是折磨自己,常做折磨自己的行為的人呢?
“居士們,一些裸體外道,不跟隨常人的生活習慣,不用缽而只用手來盛載食物吃,不接受別人呼喚過去取的食物,不接受別人呼喚停下來取的食物,不接受別人帶來的食物,不接受專為自己準備的食物,不接受別人邀請供養的食物,不取盤中的食物,不取鍋中的食物,不在門檻間接受食物,不在棒杖間接受食物,不在杵臼間接受食物,不在有兩人在吃食物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懷孕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哺乳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性交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專作布施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狗看守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蒼蠅群集的地方接受食物,不接受魚類,不接受肉類,不飲酒,不飲果酒,不飲米酒。
“他們只去七家化食及只取七口食物,只去六家化食及只取六口食物……以至只去一家化食及只取一口食物;一天化食一次,兩天才化食一次……以至七天才化食一次;一天吃食物一次,兩天才吃食物一次……以至七天才吃食物一次。他們以這方法來修習,直至每逢半個月才吃食物一次。
“他們只吃野菜、麥、生米、野米、水草、穀、米水渣、芝麻、草、牛糞;他們只吃樹下的果子和野果。
“他們穿麻、粗麻、裹屍布、破布、樹皮、羚羊皮、羚羊皮條、吉祥草衣、樹皮衣、木條衣、頭髮衣、馬尾毛衣、貓頭鷹羽毛衣。
“他們是一些修習拔鬚髮的人,常把自己的鬚髮拔除;他們是一些修習長期站立的人,不使用坐具;他們是一些修習長時間蹲下的人,盡力保持蹲下的姿勢;他們是一些修習睡刺床的人,睡在帶有尖刺的床上;他們是一些每天沐浴三次的人,晚上也會到水中沐浴。
“他們修習以上各種的方法,不斷折磨、嚴重折磨這個身體。居士們,這就是稱為折磨自己,常做折磨自己的行為的人了。
“居士們,什麼是折磨其他眾生,常做折磨其他眾生的行為的人呢?
“居士們,一些屠羊、屠豬等屠夫,捕鳥、捕獸、捕魚等獵師,盜賊、劊子手、獄卒,或做任何血腥、殘忍行業的人。居士們,這就是稱為折磨其他眾生,常做折磨其他眾生的行為的人了。
“居士們,什麼是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常做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的行為的人呢?
“居士們,一些灌頂剎帝利王或有大壇場的婆羅門,在都城東面建造一所新的聚集堂後,剃掉頭髮和鬍鬚,穿上皮革衣,塗上酥油,用鹿角來搔背癢;他與夫人、婆羅門、主祭師一起進入舖上青草的聚集堂,首先從母牛身上喝一口牛乳,夫人喝第二口,婆羅門與主祭師同喝第三口,再把剩下來小牛賴以生存的牛乳擠乾,用來祭火,他這樣說: ‘宰殺多些公牛來祭祀吧,宰殺多些小牛來祭祀吧,宰殺多些小乳牛來祭祀吧,宰殺多些綿羊來祭祀吧,宰殺多些山羊來祭祀吧,斬截多些樹來造祭祀柱吧,收割多些草來作祭祀草吧!’ 他的僕人、傭人、工人迫於無奈,只好哭泣、臉上帶著淚水地做祭祀的工作。居士們,這就是稱為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常做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的行為的人了。
“居士們,什麼是不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不做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的行為;在現生之中平伏、寂滅、清涼、體驗快樂,像梵天那樣生活的人呢?
“居士們,如來出現於世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居士或出身於各種種姓的人聽了這些法義之後,對如來生起了敬信;有了這份敬信,他這樣反思: ‘在家生活有很多障礙,是塵垢之道;出家生活有如空曠的地方那樣沒有障礙。在家生活不易生活在圓滿、清淨、如螺那樣潔白的梵行之中。讓我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吧。’ 後來,他捨棄所有財富,捨棄所有親屬,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他成為一位出家人,具有比丘的修學和比丘的正命。他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他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他捨棄非梵行,他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他捨棄妄語、遠離妄語,他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他捨棄兩舌、遠離兩舌、不會說離間別人的話,他幫助分裂的得到復合、喜歡和合、景仰和合、欣樂和合、說使人和合的話。他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無論他說什麼,都柔和、悅耳、和藹、親切、有禮、令人歡喜、令人心悅。他捨棄綺語、遠離綺語,他說適時的話、真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和法有關的話、和律有關的話、有價值的話,他在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有道理,適可而止,對人有益。
“他遠離損害種子和植物的行為;他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遠離豪華的大床;遠離接受金銀錢財;遠離接受穀物;遠離接受生肉;遠離接受婦女;遠離接受僕人;遠離接受禽畜;遠離接受農田;遠離替人做信使;遠離做買賣;遠離欺騙的量秤;遠離賄賂、欺騙、詐騙;遠離傷害、殺害、綑綁、攔劫、搶掠。
“他對能蔽體的衣服知足、對能果腹的食物知足,無論去哪裏,都只是和衣缽隨行。就正如雀鳥和牠的羽翼,無論雀鳥飛去哪裏,都只是和雙翼隨行。同樣地,一位比丘對能蔽體的衣服知足、對能果腹的食物知足,無論去哪裏,都只是和衣缽隨行。他具有聖者之戒蘊,親身體驗沒有過失之樂。
“他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
“他在耳聽到聲之後……
“他在鼻嗅到香之後……
“他在舌嚐到味之後……
“他在身感到觸之後……
“他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他具有聖者之根律儀,親身體驗無染之樂。
“他在往還的時候,對往還有覺知;在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的時候,對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有覺知;在屈伸身體的時候,對屈伸身體有覺知;在穿衣持缽的時候,對穿衣持缽有覺知;在飲食、咀嚼、感受味覺的時候,對飲食、咀嚼、感受味覺有覺知;在大便、小便的時候,對大便、小便有覺知;在行走、站立、坐下、睡覺、睡醒、說話、靜默的時候,對行走、站立、坐下、睡覺、睡醒、說話、靜默有覺知。
“他具有聖者之戒蘊、聖者之根律儀、聖者之念和覺知,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他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然後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
“他捨棄世上的貪欲,超越貪欲;內心清除了貪欲。
“他捨棄瞋恚,心中沒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憫所有眾生;內心清除了瞋恚。
“他捨棄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覺知;內心清除了昏睡。
“他捨棄掉悔,沒有激盪,有一個內裏平靜的心;內心清除了掉悔。
“他捨棄疑惑,超越疑惑,沒有疑惑;內心清除了對善法的疑惑。
“他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宿命智。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眾生生死智。他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漏盡智。他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他如實知道什麼是漏,如實知道什麼是漏集,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之道。當他有了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他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居士們,這就是稱為不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不做折磨自己和其他眾生的行為;在現生之中平伏、寂滅、清涼、體驗快樂,像梵天那樣生活的人了。”
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娑羅村的婆羅門居士對他說: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無諍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