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四十四.小廣解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毗舍迦優婆塞前往法施比丘尼那裏,對法施比丘尼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法施比丘尼說:

“賢姊,人們說 ‘身,身’ 。世尊所說的身是什麼呢?”

“毗舍迦賢友,世尊說,五取蘊就是身。這就是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毗舍迦賢友,這五取蘊就是世尊所說的身了。”

“賢姊,十分好!”

毗舍迦優婆塞對法施比丘尼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再問法施比丘尼: “賢姊,人們說 ‘身集,身集’ 。世尊所說的身集是什麼呢?”

“毗舍迦賢友,欲愛、有愛、無有愛是帶來後有的原因。這些渴愛和喜貪連在一起,使人對各種事物產生愛喜。毗舍迦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身集了。”

“賢姊,人們說 ‘身滅,身滅’ 。世尊所說的身滅是什麼呢?”

“毗舍迦賢友,對渴愛徹底無欲、滅盡、放捨、捨棄、解脫、遠離、不執著。毗舍迦賢友,這就是世尊所說的身滅了。”

“賢姊,人們說 ‘身滅之道,身滅之道’ 。世尊所說的身滅之道是什麼呢?”

“毗舍迦賢友,世尊說,八正道就是身滅之道。這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賢姊,執取和五取蘊是同樣的東西還是各異的東西呢?”

“毗舍迦賢友,執取和五取蘊既不是同樣的東西也不是各異的東西。對五取蘊有貪欲便會有執取。”

“賢姊,什麼是身見呢?”

“毗舍迦賢友,不聽聞法義的凡夫不去看聖者,不知聖法,不學聖法;不去看善人,不知善人法,不學善人法。他視色為: ‘色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色’ 、 ‘色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色之中’ 。他視受為: ‘受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受’ 、 ‘受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受之中’ 。他視想為: ‘想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想’ 、 ‘想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想之中’ 。他視行為: ‘行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行’ 、 ‘行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行之中’ 。他視識為: ‘識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識’ 、 ‘識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識之中’ 。毗舍迦賢友,這就是身見了。”

“賢姊,什麼是沒有身見呢?”

“毗舍迦賢友,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常去看聖者,知聖法,善學聖法;常去看善人,知善人法,善學善人法。他視色為: ‘沒有色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色這回事’ 、 ‘沒有色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色之中這回事’ 。他視受為: ‘沒有受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受這回事’ 、 ‘沒有受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受之中這回事’ 。他視想為: ‘沒有想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想這回事’ 、 ‘沒有想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想之中這回事’ 。他視行為: ‘沒有行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行這回事’ 、 ‘沒有行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行之中這回事’ 。他視識為: ‘沒有識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識這回事’ 、 ‘沒有識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識之中這回事’ 。毗舍迦賢友,這就是沒有身見了。”

“賢姊,什麼是八正道呢?”

“毗舍迦賢友,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賢姊,八正道是屬於行還是非行[^1]的呢?”

“毗舍迦賢友,八正道是屬於行的。”

“賢姊,戒、定、慧三蘊組成八正道還是八正道組成戒、定、慧三蘊呢?”

“毗舍迦賢友,不是戒、定、慧三蘊組成八正道,而是八正道組成戒、定、慧三蘊。毗舍迦賢友,正語、正業、正命,這三法組成戒蘊;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三法組成定蘊;正見、正思維,這二法組成慧蘊。”

“賢姊,什麼是定,什麼是定相,什麼是定的所需,什麼是定的修習呢?”

“毗舍迦賢友,內心安住一境,這就是定;四念處就是定相;四正勤就是定的所需;反覆修習這三種東西,常常修習這三種東西,這就是定的修習。”

“賢姊,有多少種行呢?”

“毗舍迦賢友,有三種行:身行、口行、心行。”

“賢姊,什麼是身行,什麼是口行,什麼是心行呢?”

“毗舍迦賢友,出入息是身行,覺和觀是口行,想和受是心行。”

“賢姊,為什麼出入息是身行,為什麼覺和觀是口行,為什麼想和受是心行呢?”

“毗舍迦賢友,出入息是屬於身體、依靠身體的活動,因此出入息是身行。一個人先有覺和觀,然後才說出說話,因此覺和觀是口行。想和受是屬於心、依靠心的活動,因此想和受是心行。”

“賢姊,怎樣得到想受滅盡定正受呢?”

“毗舍迦賢友,一位進入想受滅盡定的比丘不會這樣想: ‘我將會進入想受滅盡定’ 、 ‘我現在進入想受滅盡定’ 或 ‘我已進入了想受滅盡定’ 。在之前當他內心準備好的時候,便會進入想受滅盡定。”

“賢姊,一位進入想受滅盡定的比丘,首先息滅身行、口行還是心行呢?”

“毗舍迦賢友,一位進入想受滅盡定的比丘,首先息滅口行,然後息滅身行,然後息滅心行。”

“賢姊,怎樣從想受滅盡定正受出定呢?”

“毗舍迦賢友,一位從想受滅盡定正受出定的比丘不會這樣想: ‘我將會從想受滅盡定正受出定’ 、 ‘我現在從想受滅盡定正受出定’ 或 ‘我已從想受滅盡定正受出定’ 。在之前當他內心準備好的時候,便會從想受滅盡定正受出定。”

“賢姊,一位從想受滅盡定正受出定的比丘,首先是生起身行、口行還是心行呢?”

“毗舍迦賢友,一位從想受滅盡定正受出定的比丘,首先生起心行,然後生起身行,然後生起口行。”

“賢姊,一位從想受滅盡定正受出定的比丘,會有多少觸證呢?”

“毗舍迦賢友,一位從想受滅盡定正受出定的比丘,會有三種觸證:空觸證、無相觸證、無願觸證。”

“賢姊,一位從想受滅盡定正受出定的比丘,內心傾向什麼,朝向什麼,邁向什麼呢?”

“毗舍迦賢友,一位從想受滅盡定正受出定的比丘,內心傾向遠離,朝向遠離,邁向遠離。”

“賢姊,有多少種受呢?”

“毗舍迦賢友,有三種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賢姊,什麼是樂受,什麼是苦受,什麼是不苦不樂受呢?”

“毗舍迦賢友,身心所感受的快樂和舒暢,這就是樂受。身心所感受的痛苦和不舒暢,這就是苦受。身心所感受的既不是舒暢也不是不舒暢,這就是不苦不樂受。”

“賢姊,在樂受之中有什麼樂,有什麼苦;在苦受之中有什麼苦,有什麼樂;在不苦不樂受之中有什麼樂,有什麼苦呢?”

“毗舍迦賢友,在樂受之中,當持續時便有樂,當改變時便有苦。在苦受之中,當持續時便有苦,當改變時便有樂。在不苦不樂受之中,當有智時便有樂,當無智時便有苦。”

“賢姊,什麼性向潛藏在樂受之中,什麼性向潛藏在苦受之中,什麼性向潛藏在不苦不樂受之中呢?”

“毗舍迦賢友,貪著的性向潛藏在樂受之中,厭惡的性向潛藏在苦受之中,無明的性向潛藏在不苦不樂受之中。”

“賢姊,是否所有樂受都潛藏著貪著的性向,所有苦受都潛藏著厭惡的性向,所有不苦不樂受都潛藏著無明的性向呢?”

“毗舍迦賢友,不是所有樂受都潛藏著貪著的性向的,不是所有苦受都潛藏著厭惡的性向的,不是所有不苦不樂受都潛藏著無明的性向的。”

“賢姊,在樂受之中應要捨棄什麼,在苦受之中應要捨棄什麼,在不苦不樂受之中應要捨棄什麼呢?”

“毗舍迦賢友,在樂受之中應要捨棄貪著的性向,在苦受之中應要捨棄厭惡的性向,在不苦不樂受之中應要捨棄無明的性向。”

“賢姊,是否在所有樂受之中都要捨棄貪著的性向,在所有苦受之中都要捨棄厭惡的性向,在所有不苦不樂受之中都要捨棄無明的性向呢?”

“毗舍迦賢友,不是在所有樂受之中都要捨棄貪著的性向的,不是在所有苦受之中都要捨棄厭惡的性向的,不是在所有不苦不樂受之中都要捨棄無明的性向的。毗舍迦賢友,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這時因他捨棄了貪欲,所以貪著的性向是不在那裏的。毗舍迦賢友,一位比丘這樣反思: ‘我什麼時候才能進入聖者的境界呢!’ 他生起了一個追求無上解脫的欲望,以這欲望為條件而帶來苦惱。這時因他捨棄了厭惡,所以厭惡的性向是不在那裏的。毗舍迦賢友,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這時因他捨棄了無明,所以無明的性向是不在那裏的。”

“賢姊,跟樂受對應的是什麼呢?”

“毗舍迦賢友,跟樂受對應的是苦受。”

“賢姊,跟苦受對應的是什麼呢?”

“毗舍迦賢友,跟苦受對應的是樂受。”

“賢姊,跟不苦不樂受對應的是什麼呢?”

“毗舍迦賢友,跟不苦不樂受對應的是無明。”

“賢姊,跟無明對應的是什麼呢?”

“毗舍迦賢友,跟無明對應的是明。”

“賢姊,跟明對應的是什麼呢?”

“毗舍迦賢友,跟明對應的是解脫。”

“賢姊,跟解脫對應的是什麼呢?”

“毗舍迦賢友,跟解脫對應的是湼槃。”

“賢姊,跟湼槃對應的是什麼呢?”

“毗舍迦賢友,你的問題過了界限,你不能掌握問題的界限。修習梵行就是為了導向湼槃,邁向湼槃,帶來湼槃。毗舍迦賢友,如果你喜歡的話,前往世尊那裏再問他,當他為你解說時,你便受持這個義理。”

毗舍迦優婆塞對法施比丘尼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愉快。之後起座對法施比丘尼作禮,右繞法施比丘尼,然後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毗舍迦優婆塞把所有跟法施比丘尼交談的內容告訴世尊。

當毗舍迦優婆塞說了這番話後,世尊對他說: “毗舍迦,法施比丘尼是一位智者。毗舍迦,法施比丘尼有大智慧。毗舍迦,如果你再問我這個義理,我的解釋也會像法施比丘尼所解釋的那樣,你應受持這個義理。”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毗舍迦優婆塞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小廣解經完


[^1]“行” (saṅkhata)有 “被造作出來的” 、 “造作” 、 “由因緣條件所生的事物” 等意思,亦即是指 “世間法” 。相對來說, “非行” (asaṅkhata)有 “不是被造作出來的” 、 “不造作” 、 “因緣條件息滅的後果” 等意思,這即是指 “出世間法” 或 “湼槃” 。八正道仍然是行、仍然是有造作的東西,但可通過這條有行、有造作的途徑而達至無行、無造作的湼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