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四十三.大廣解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大拘絺羅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去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人們說 ‘劣慧,劣慧’ 。劣慧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不知,不知’ ,因此這稱為劣慧。不知什麼呢?不知什麼是苦,不知什麼是苦集,不知什麼是苦滅,不知什麼是苦滅之道。賢友, ‘不知,不知’ ,因此這稱為劣慧。”

大拘絺羅尊者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進一步問舍利弗尊者: “賢友,人們說 ‘智慧,智慧’ 。智慧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知道,知道’ ,因此這稱為智慧。知道什麼呢?知道什麼是苦,知道什麼是苦集,知道什麼是苦滅,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賢友, ‘知道,知道’ ,因此這稱為智慧。”

“賢友,人們說 ‘識,識’ 。識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識別,識別’ ,因此這稱為識。識別什麼呢?識別什麼是樂,識別什麼是苦,識別什麼是不苦不樂。賢友, ‘識別,識別’ ,因此這稱為識。”

“賢友,智慧和識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還是互不相關的呢?這兩種東西能否分開而各自運作呢?”

“賢友,智慧和識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這兩種東西不能分開而各自運作。賢友,一個人在知道事物時,就是在識別事物;在識別事物時,就是在知道事物。因此,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這兩種東西不能分開而各自運作。”

“賢友,既然智慧和識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那麼它們的分別是什麼呢?”

“賢友,智慧和識這兩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它們的分別就是:智慧是應要修習的,識應要遍知事物。”

“賢友,人們說 ‘受,受’ 。受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領受,領受’ ,因此這稱為受。領受什麼呢?領受什麼是樂,領受什麼是苦,領受什麼是不苦不樂。賢友, ‘領受,領受’ ,因此這稱為受。”

“賢友,人們說 ‘想,想’ 。想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 ‘認知,認知’ ,因此這稱為想。認知什麼呢?認知什麼是藍色,認知什麼是黃色,認知什麼是紅色,認知什麼是白色等等。賢友, ‘認知,認知’ ,因此這稱為想。”

“賢友,受、想、識這三種東西是連在一起還是互不相關的呢?這三種東西能否分開而各自運作呢?”

“賢友,受、想、識這三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這三種東西不能分開而各自運作。賢友,一個人在領受事物時,就是在認知事物;在認知事物時,就是在識別事物。因此,這三種東西是連在一起的,不是互不相關的。這三種東西不能分開而各自運作。”

“賢友,放捨五根而淨化意識,能帶來什麼?”

“賢友,放捨五根而淨化意識的話,如果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能帶來空無邊處;如果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能帶來識無邊處;如果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能帶來無所有處。”

“賢友,什麼東西能帶來知法呢?”

“賢友,慧眼能帶來知法。”

“賢友,智慧能帶來什麼利益呢?”

“賢友,智慧能帶來無比智、遍知、斷除煩惱的利益。”

“賢友,有多少條件,可令正見得到生起呢?”

“賢友,有兩種條件,可令正見得到生起:聆聽他人說法、如理思維。賢友,這兩種條件可令正見得到生起。”

“賢友,正見攝持多少東西,然後帶來心解脫的果和利益,帶來慧解脫的果和利益呢?”

“賢友,正見攝持五種東西,然後帶來心解脫的果和利益,帶來慧解脫的果和利益。賢友,正見攝持持戒、多聞、交談1、止、觀。正見攝持這五種東西,然後帶來心解脫的果和利益,帶來慧解脫的果和利益。”

“賢友,有多少種有呢?”

“賢友,有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賢友,眾生為什麼會在將來投生至後有呢?”

“賢友,當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時,便對各種事物產生愛喜,這樣便會在將來投生至後有。”

“賢友,怎樣才可不再在將來投生至後有呢?”

“賢友,對無明無欲,生起了明,息滅了渴愛,這樣便不再在將來投生至後有。”

“賢友,什麼是初禪呢?”

“賢友,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賢友,這就是稱為初禪了。”

“賢友,初禪有多少種東西在內呢?”

“賢友,初禪有五種東西在內。賢友,進入初禪的比丘,帶有覺、觀、喜、樂、一心。賢友,初禪有這五種東西在內。”

“賢友,初禪捨棄多少東西,具有多少東西呢?”

“賢友,初禪捨棄五種東西,具有五種東西。賢友,進入初禪的比丘,捨棄了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惑;帶有覺、觀、喜、樂、一心。初禪捨棄了這五種東西,具有這五種東西。”

“賢友,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各有不同的對象,各別在自己的境界之中活動,不會體驗其他的對象和境界。賢友,當五根各別在自己的對象和境界之中活動時,什麼是它們的依處,以什麼來體驗各種對象和境界呢?”

“賢友,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各有不同的對象,各別在自己的境界之中活動,不會體驗其他的對象和境界。賢友,當五根各別在自己的對象和境界之中活動時,意是它們的依處,以意來體驗各種對象和境界。”

“賢友,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依什麼東西來立足的呢?”

“賢友,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依壽來立足的。”

“賢友,壽是依什麼東西來立足的呢?”

“賢友,壽是依暖來立足的。”

“賢友,暖是依什麼東西來立足的呢?”

“賢友,暖是依壽來立足的。”

“賢友,現在我聽到舍利弗尊者這樣說: ‘壽是依暖來立足的。’ 現在我也聽到舍利弗尊者這樣說: ‘暖是依壽來立足的。’ 我怎樣理解當中的義理呢?”

“賢友,既然這樣,我將說出一個譬喻,有智慧的人可從譬喻知道這個義理。賢友,就正如當油燈燃亮時,能依火焰而知道有光,能依光而知道有火焰。同樣地,壽是依暖來立足的,暖也是依壽來立足的。”

“賢友,壽行和受是同樣的東西還是各異的東西呢?”

“賢友,壽行和受是不同的東西。賢友,如果壽行和受是同樣的東西,進入想受滅盡定的比丘便不能出定。因為壽行和受各異,所以進入想受滅盡定的比丘可以出定。”

“賢友,當這個身體失去了多少東西,便會遭人遺棄、遭人丟棄、長眠地下,像木頭那樣沒有心意活動呢?”

“賢友,當這個身體失去了壽、暖、識三種東西,便會遭人遺棄、遭人丟棄、長眠地下,像木頭那樣沒有心意活動。”

“賢友,一個死亡的人和一位進入想受滅盡定的比丘,他們有什麼分別呢?”

“賢友,一個死亡的人,他的身行息滅及猗息下來,口行息滅及猗息下來,心行息滅及猗息下來;壽竭盡,暖退卻,根散壞。一位進入想受滅盡定的比丘,他的身行息滅及猗息下來,口行息滅及猗息下來,心行息滅及猗息下來;但是壽不竭盡,暖不退卻,根清淨。這就是他們的分別。”

“賢友,有多少條件,可得不苦不樂心解脫正受呢?”

“賢友,有四種條件,可得不苦不樂心解脫正受。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2賢友,有這四種條件,可得不苦不樂心解脫正受。”

“賢友,有多少條件,可得無相心解脫正受呢?”

“賢友,有兩種條件,可得無相心解脫正受。對所有相不作意,對無相界作意。賢友,有這兩種條件,可得無相心解脫正受。”

“賢友,有多少條件,可使無相心解脫保持下去呢?”

“賢友,有三種條件,可使無相心解脫保持下去。對所有相不作意,對無相界作意,之前作好準備。賢友,有這三種條件,可使無相心解脫保持下去。”

“賢友,有多少條件,可從無相心解脫出定呢?”

“賢友,有兩種條件,可從無相心解脫出定。對所有相作意,對無相界不作意。賢友,有這兩種條件,可從無相心解脫出定。”

“賢友,無量心解脫、無所有處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這四種東西是不同言辭、不同含義還是不同言辭、同一含義呢?”

“賢友,無量心解脫、無所有處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這四種東西從一方面來說是不同言辭、不同含義,從另一方面來說是不同言辭、同一含義。

“賢友,哪方面是不同言辭、不同含義呢?

“賢友,一位比丘的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橫向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他的內心帶著悲心……他的內心帶著喜心……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橫向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賢友,這就是稱為無量心解脫了。

“賢友,什麼是無所有處心解脫呢?

“賢友,一位比丘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賢友,這就是稱為無所有處心解脫了。

“賢友,什麼是空心解脫呢?

“賢友,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修習,他這樣反思: ‘我和我所都是空的。’ 賢友,這就是稱為空心解脫了。

“賢友,什麼是無相心解脫呢?

“賢友,一位比丘對所有相不作意,內心進入無相定。賢友,這就是稱為無相心解脫了。

“賢友,這方面就是不同言辭、不同含義了。

“賢友,哪方面是不同言辭、同一含義呢?

“賢友,貪欲為內心帶來限量,瞋恚為內心帶來限量,愚癡為內心帶來限量。一位漏盡比丘斷除了貪欲、瞋恚、愚癡,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瞋恚、愚癡。在各種無量心解脫之中,不動搖的心解脫是被譽為最高的,因為不動搖的心解脫空除了貪欲,空除了瞋恚,空除了愚癡。

“賢友,貪欲為內心帶來一些東西,瞋恚為內心帶來一些東西,愚癡為內心帶來一些東西。一位漏盡比丘斷除了貪欲、瞋恚、愚癡,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瞋恚、愚癡。在各種無所有處心解脫之中,不動搖的心解脫是被譽為最高的,因為不動搖的心解脫空除了貪欲,空除了瞋恚,空除了愚癡。

“賢友,貪欲為內心帶來各種相,瞋恚為內心帶來各種相,愚癡為內心帶來各種相。一位漏盡比丘斷除了貪欲、瞋恚、愚癡,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瞋恚、愚癡。在各種無相心解脫之中,不動搖的心解脫是被譽為最高的,因為不動搖的心解脫空除了貪欲,空除了瞋恚,空除了愚癡。

“賢友,這方面就是不同言辭、同一含義了。”

舍利弗尊者說了以上的話後,大拘絺羅尊者對舍利弗尊者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1. “交談” 的巴利文是 “sākacchā”,這跟其餘四種東西不對稱。在漢譯本中阿含經.二一一.大拘絺羅經》中,跟這裏相應的詞語是 “真諦” 。真諦的巴利文是 “sacca” ,梵文是 “satya” ,跟 “sākacchā” 的發音相近,這裏可能是巴利文本的文誤。 

  2. 在經文中沒有清楚指出哪四種條件,只是複述四禪的內容。四禪有捨、(正)念、清淨三種質素在其中。此外,以捨心來超越苦樂是四禪其中的一項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