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十三.大苦蘊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在上午,有些比丘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他們心想: “現在入舍衛城化食時候還早,讓我們先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吧。”

於是,這些比丘前往外道遊方者的叢林,去到那裏之後,和那些外道遊方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

外道遊方者對比丘說: “賢友們,喬答摩沙門宣稱遍知貪欲,我們也宣稱遍知貪欲;喬答摩沙門宣稱遍知色身,我們也宣稱遍知色身;喬答摩沙門宣稱遍知感受,我們也宣稱遍知感受。賢友們,在教法和教導之中,喬答摩沙門跟我們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差異,有什麼不同呢?”

比丘對外道遊方者的說話既不歡喜又不輕蔑,他們起座離去,心想: “我們到世尊座下,聽他說這個道理。” 於是在舍衛城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告訴世尊。

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那樣說,你們應這樣問他們: ‘賢友們,什麼是貪欲的味,什麼是貪欲的患,什麼是貪欲的離呢?什麼是色身的味,什麼是色身的患,什麼是色身的離呢?什麼是感受的味,什麼是感受的患,什麼是感受的離呢?’

“比丘們,如果這樣問外道遊方者的話,他們將沒有辦法解答,還有,他們將陷入困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個道理不是他們的範圍。比丘們,我看不見有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魔、梵,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人──能夠令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唯有如來、如來的弟子或聽過這個道理的眾生,才能夠令人滿意地解答這個問題。

“比丘們,什麼是貪欲的味呢?比丘們,有五欲。這五種欲是什麼呢?眼識別色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耳識別聲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鼻識別香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舌識別味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身識別觸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比丘們,這就是五欲了。以這五欲為緣,生起快樂和愉悅,這就是貪欲的味了。

“比丘們,什麼是貪欲的患呢?比丘們,出身於各個種族的人,以各種技能來謀生,無論他做算師、會計師、農夫、商人、牧牛人、弓箭手或王職人員,都要受寒暑的煎熬,受風、熱、虻、蚊、爬蟲的侵襲,受飢渴所折騰。比丘們,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比丘們,如果他們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都賺不到財物,便會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心想: ‘我們白費努力,我們的精進沒有結果!’ 比丘們,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比丘們,如果他們作出很多努力和精進而賺取到財物,又會為守護那些財物而苦惱。心想: ‘怎樣才能不被國王取走我的財物,怎樣才能不被盜賊取走我的財物,怎樣才能不被大火燒毀我的財物,怎樣才能不被洪水沖走我的財物,怎樣才能不被自己不喜愛的承繼人取走我的財物呢?’ 當所看守保護的財物被國王取走、被盜賊取走、被大火燒毀、被洪水沖走或被自己不喜愛的承繼人取走時,便會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心想: ‘以前是我的,現在什麼也沒有了!’ 比丘們,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比丘們,再者,貪欲為原因,貪欲為因緣,貪欲為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導致國王跟國王互相爭執,剎帝利跟剎帝利互相爭執,婆羅門跟婆羅門互相爭執,居士跟居士互相爭執,父母跟子女互相爭執,兄弟姊妹跟兄弟姊妹互相爭執,朋友跟朋友互相爭執。當爭吵、爭罵、爭執不休時便互相動手,使用石塊、棒杖、武器,由此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比丘們,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比丘們,再者,貪欲為原因,貪欲為因緣,貪欲為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導致士兵拿起劍與盾,備好弓與箭,雙方列陣而戰。戰場上箭與矛橫飛,劍光閃鑠,士兵用箭射人,用矛刺人,用劍割人的頭顱,由此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比丘們,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比丘們,再者,貪欲為原因,貪欲為因緣,貪欲為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導致士兵拿起劍與盾,備好弓與箭,攻打城堡。戰場上箭與矛橫飛,劍光閃鑠,士兵用箭射人,用矛刺人,用滾油淋人,用大石擲人,用劍割人的頭顱,由此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比丘們,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比丘們,再者,貪欲為原因,貪欲為因緣,貪欲為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導致人們偷竊、搶劫、爆竊、攔途截劫、侵犯別人妻子。當被捉到時,國王對他們施以各種懲罰──以鞭鞭打、以藤條鞭打、以短棒打、截手、截腳、截手腳、截耳、截鼻、截耳鼻、沸水鍋刑、拔毛髮刑、羅睺口燒刑、火環燒刑、燒手刑、割肉刑、樹皮刑、羚羊刑、鈎肉刑、銅錢刑、醃刑、刺刑、草纏刑、淋熱油、以狗咬、繫刺樁、劍割頭顱,由此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比丘們,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現生可見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現生可見的苦蘊。

“比丘們,再者,貪欲為原因,貪欲為因緣,貪欲為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導致人們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人們由於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比丘們,這就是貪欲的患,是一個下一生的苦蘊。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原因,貪欲是這個苦蘊的因緣,貪欲是這個苦蘊的成因;因為貪欲的原因而帶來這個下一生的苦蘊。

“比丘們,什麼是貪欲的離呢?比丘們,清除對貪欲的愛著,捨棄對貪欲的愛著,這就是貪欲的離了。

“比丘們,如果沙門或婆羅門不能如實知貪欲的味,不能如實知貪欲的患,不能如實知貪欲的離,是沒有可能親身遍知貪欲的,是沒有可能教人踏上遍知貪欲的道路的。如果沙門或婆羅門如實知貪欲的味,如實知貪欲的患,如實知貪欲的離,是能夠親身遍知貪欲的,是能夠教人踏上遍知貪欲的道路的。

“比丘們,什麼是色身的味呢?比丘們,就正如一個剎帝利少女、一個婆羅門少女或一個居士少女,十五或十六歲,不太高不太矮,不太肥不太瘦,不太黑不太白。這是否她擁有最美麗的形相的時候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以這美麗的形相為緣,生起快樂和愉悅,這就是色身的味了。

“比丘們,什麼是色身的患呢?比丘們,過了一些時候,看到這位女士八十、九十或一百歲,她年老、彎起腰背、靠柺杖行路、渾身顫抖、身體虛弱、年華逝去、牙齒掉下、頭髮轉白、頭髮稀疏、禿頭、面有皺紋、面有雀斑。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之前的美麗形相失去時,是否出現患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這就是色身的患了。

“比丘們,再者,看到這位女士在重病中受苦,躺在自己的大小二便之中,要靠別人扶起床,要靠別人扶下床。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之前的美麗形相失去時,是否出現患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這就是色身的患了。

“比丘們,再者,看到這位女士的屍體被人丟棄在荒塚,過了一天、兩天或三天,屍體腫脹、發黑、流膿。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之前的美麗形相失去時,是否出現患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這就是色身的患了。

“比丘們,再者,看到這位女士的屍體被人丟棄在荒塚,屍體被烏鴉所吃,被鷹所吃,被鷲所吃,被狗所吃,被豺所吃,被各種動物昆蟲所吃。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之前的美麗形相失去時,是否出現患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這就是色身的患了。

“比丘們,再者,看到這位女士的屍體被人丟棄在荒塚,骸骨帶著血肉,連著腱。之後,骸骨沒有肉,染著血,連著腱。之後,骸骨沒有血肉,連著腱。之後,骸骨四散,遍佈各方:手骨在一方,腳骨在一方,小腿骨在一方,大腿骨在一方,髖骨在一方,脊骨在一方,頭骨在一方。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之前的美麗形相失去時,是否出現患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這就是色身的患了。

“比丘們,再者,看到這位女士的屍體被人丟棄在荒塚,骸骨就像螺貝那般白。之後,骸骨堆積經年。之後,骸骨腐爛成粉末。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之前的美麗形相失去時,是否出現患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這就是色身的患了。

“比丘們,什麼是色身的離呢?比丘們,清除對色身的愛著,捨棄對色身的愛著,這就是色身的離了。

“比丘們,如果沙門或婆羅門不能如實知色身的味,不能如實知色身的患,不能如實知色身的離,是沒有可能親身遍知色身的,是沒有可能教人踏上遍知色身的道路的。如果沙門或婆羅門如實知色身的味,如實知色身的患,如實知色身的離,是能夠親身遍知色身的,是能夠教人踏上遍知色身的道路的。

“比丘們,什麼是感受的味呢?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這時候,他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領受一種不惱害的感受。比丘們,我說不惱害的感受是最高的味。

“比丘們,再者,什麼是感受的味呢?比丘們,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這時候,他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領受一種不惱害的感受。比丘們,我說不惱害的感受是最高的味。

“比丘們,再者,什麼是感受的味呢?比丘們,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這時候,他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領受一種不惱害的感受。比丘們,我說不惱害的感受是最高的味。

“比丘們,再者,什麼是感受的味呢?比丘們,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這時候,他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領受一種不惱害的感受。比丘們,我說不惱害的感受是最高的味。

“比丘們,什麼是感受的患呢?比丘們,感受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感受的患了。

“比丘們,什麼是感受的離呢?比丘們,清除對感受的愛著,捨棄對感受的愛著,這就是感受的離了。

“比丘們,如果沙門或婆羅門不能如實知感受的味,不能如實知感受的患,不能如實知感受的離,是沒有可能親身遍知感受的,是沒有可能教人踏上遍知感受的道路的。如果沙門或婆羅門如實知感受的味,如實知感受的患,如實知感受的離,是能夠親身遍知感受的,是能夠教人踏上遍知感受的道路的。”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大苦蘊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