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增支部.第六集

一.供養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眼看到色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耳聽到聲……鼻嗅到香……舌嚐到味……身感到觸……意想到法之後不會雀躍、不會悲傷,他只是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二.供養之二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能施展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回復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能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能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能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能以手掌觸摸宏偉的日月;能親身前往梵世間。

“他能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

“他能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

“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他能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他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三.根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六法呢?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四.力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六法呢?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五.良駒之一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六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六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匹良駒能對色安忍、能對聲安忍、能對香安忍、能對味安忍、能對觸安忍、具有外觀。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這六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六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這六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能對色安忍、能對聲安忍、能對香安忍、能對味安忍、能對觸安忍、能對法安忍。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六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六.良駒之二

……一匹良駒能對色安忍、能對聲安忍、能對香安忍、能對味安忍、能對觸安忍、具有力量……(除了“具有外觀”改作“具有力量”之外,其餘部份跟第五經相同。下同)……

七.良駒之三

……一匹良駒能對色安忍、能對聲安忍、能對香安忍、能對味安忍、能對觸安忍、敏捷……

八.無上

“比丘們,有六無上。什麼是六無上呢?

“無上的見、無上的聞、無上的得、無上的修學、無上的奉事、無上的隨念。

“比丘們,有這六無上。”

九.隨念

“比丘們,有六隨念處。什麼是六隨念處呢?

“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施隨念、天隨念。

“比丘們,有這六隨念處。”

十.摩訶男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迦毗羅衛釋迦人的榕樹園。

這時候,釋迦人摩訶男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一位取得果位、明白教義的聖弟子,內心時常會怎樣來安住呢?”

“摩訶男,一位取得果位、明白教義的聖弟子,內心時常會這樣來安住,摩訶男,一位聖弟子憶念如來:‘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摩訶男,聖弟子在憶念如來時,貪欲、瞋恚、愚癡不會在內心滋長,內心也因為如來而帶來一份正直。摩訶男,內心正直的聖弟子,會得到義的歡喜心、法的歡喜心,會得到持法的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摩訶男,這人稱為聖弟子,他修習佛隨念而進入法流,在不正直的人眾之中保持正直,在苦迫的人眾之中保持平和。

“摩訶男,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法:‘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摩訶男,聖弟子在憶念法時,貪欲、瞋恚、愚癡不會在內心滋長,內心也因為法而帶來一份正直……他修習法隨念而進入法流,在不正直的人眾之中保持正直,在苦迫的人眾之中保持平和。

“摩訶男,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僧:‘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摩訶男,聖弟子在憶念僧時,貪欲、瞋恚、愚癡不會在內心滋長,內心也因為僧而帶來一份正直……他修習僧隨念而進入法流,在不正直的人眾之中保持正直,在苦迫的人眾之中保持平和。

“摩訶男,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自己的戒:‘自己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摩訶男,聖弟子在憶念戒時,貪欲、瞋恚、愚癡不會在內心滋長,內心也因為戒而帶來一份正直……他修習戒隨念而進入法流,在不正直的人眾之中保持正直,在苦迫的人眾之中保持平和。

“摩訶男,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自己的施:‘我有得著,我有善得!我是一位居家的人,在吝嗇的人眾之中內心清除了吝嗇的污垢,不受吝嗇的束縛,慷慨,大方,樂於施捨,不拒人所求,樂於和人分享。’摩訶男,聖弟子在憶念施時,貪欲、瞋恚、愚癡不會在內心滋長,內心也因為施而帶來一份正直……他修習施隨念而進入法流,在不正直的人眾之中保持正直,在苦迫的人眾之中保持平和。

“摩訶男,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天:‘有四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及更高的天。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信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信;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戒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戒;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聞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聞;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施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施;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慧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慧。’摩訶男,聖弟子在憶念自己和天的信、戒、聞、施、慧時,貪欲、瞋恚、愚癡不會在內心滋長,內心也因為天而帶來一份正直。摩訶男,內心正直的聖弟子,會得到義的歡喜心、法的歡喜心,會得到持法的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摩訶男,這人稱為聖弟子,他修習天隨念而進入法流,在不正直的人眾之中保持正直,在苦迫的人眾之中保持平和。

“摩訶男,一位取得果位、明白教義的聖弟子,內心時常會這樣來安住。”

第一供養品完

十一.和合之一

“比丘們,有六種和合法。是哪六種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身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和合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口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和合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以慈心作意業來對待同修。這是一種和合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樂於和具戒的同修共同受用如法取得的東西,即使是缽中的食物,都樂於和人均分。這是一種和合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和同修一起生活在戒之中;他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這是一種和合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無論在公開或隱蔽的場合,都和同修一起生活在正見之中;他的正見是聖者之見,是出世間之見,能使人徹底清除苦。這是一種和合法。

“比丘們,有這六種和合法。”

十二.和合之二

……有六種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除了“和合法”改作“能帶來善意、關愛、尊敬、和合、無諍、融洽、團結的法”之外,其餘部份跟十一經相同)……

十三.出離

“比丘們,有六出離界。什麼是六出離界呢?

“比丘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修習慈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還會持續受瞋恚所擺佈。’這時應對他說:‘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慈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是沒有可能受瞋恚所擺佈的。賢友,從瞋恚之中出離,這就是慈心解脫。’

“比丘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修習悲心解脫……從惱害之中出離,這就是悲心解脫。’

“比丘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修習喜心解脫……從不悅之中出離,這就是喜心解脫。’

“比丘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修習捨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還會持續受貪染所擺佈。’這時應對他說:‘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捨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內心是沒有可能受貪染所擺佈的。賢友,從貪染之中出離,這就是捨心解脫。’

“比丘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修習無相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心識還會追逐相。’這時應對他說:‘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修習無相心解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心識是沒有可能追逐相的。賢友,從所有相之中出離,這就是無相心解脫。’

“比丘們,若一個比丘這樣說:‘清除我慢,不視事物為我和我所,內心還會持續受疑惑與搖擺的箭刺所擺佈。’這時應對他說:‘尊者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的!這是沒有可能的!賢友,清除我慢,不視事物為我和我所,內心是沒有可能受疑惑與搖擺的箭刺所擺佈的。賢友,從疑惑與搖擺的箭刺之中出離,這就是根除我慢。’

“比丘們,有這六出離界。”

十四.吉祥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賢友們,一個比丘這樣生活,會有不祥的死亡、不祥的命終。賢友們,一個比丘怎樣生活,會有不祥的死亡、不祥的命終呢?

“賢友們,一個比丘喜好、樂著、耽於事務,喜好、樂著、耽於談話,喜好、樂著、耽於睡眠,喜好、樂著、耽於聯群結黨,喜好、樂著、耽於依附,喜好、樂著、耽於戲論。賢友們,一個比丘這樣生活,會有不祥的死亡、不祥的命終。賢友們,這個比丘稱為一個喜愛自身的人,他不能捨棄自身而把苦徹底清除。

“賢友們,一位比丘這樣生活,會有吉祥的死亡、吉祥的命終。賢友們,一位比丘怎樣生活,會有吉祥的死亡、吉祥的命終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不喜好、不樂著、不耽於事務,不喜好、不樂著、不耽於談話,不喜好、不樂著、不耽於睡眠,不喜好、不樂著、不耽於聯群結黨,不喜好、不樂著、不耽於依附,不喜好、不樂著、不耽於戲論。賢友們,一位比丘這樣生活,會有吉祥的死亡、吉祥的命終。賢友們,這位比丘稱為一位喜愛湼槃的人,他能捨棄自身而把苦徹底清除。

“愚人常喜樂,

戲論中而行,

錯失於湼槃,

無上安穩處。

樂滅戲論者,

斷除戲論後,

能達於湼槃,

無上安穩處。”

十五.無悔

……會帶著後悔心命終……會帶著無悔心命終……(除了“會有不祥的死亡、不祥的命終”改作“會帶著後悔心命終”及“會有吉祥的死亡、吉祥的命終”改作“會帶著無悔心命終”之外,其餘部份連偈頌跟十四經相同)……

十六.那拘邏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婆伽的鱷魚山,畢沙迦邏園的鹿野苑。

這時候,那拘邏父居士在重病中受苦,於是,那拘邏母女居士對他說:“居士,不要在臨終的時候有戀棧,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苦的;世尊說,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有過失的!

“居士,如果你這樣想:‘若我死後,那拘邏母沒有能力養育兒女、照顧家庭。’居士,不要這樣牽掛,我善於紡棉織布,若你死後有能力養育兒女、照顧家庭。因此,你不要在臨終的時候有戀棧,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苦的;世尊說,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有過失的!

“居士,如果你這樣想:‘若我死後,那拘邏母會改嫁至另一家。’居士,不要這樣牽掛,你知道,你和我在家中修習了梵行十六年。因此,你不要在臨終的時候有戀棧,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苦的;世尊說,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有過失的!

“居士,如果你這樣想:‘若我死後,那拘邏母將會不想見世尊,不想見比丘僧團。’居士,不要這樣牽掛,若你死後我將會更想見世尊,更想見比丘僧團。因此,你不要在臨終的時候有戀棧,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苦的;世尊說,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有過失的!

“居士,如果你這樣想:‘那拘邏母還沒有完滿戒行。’居士,不要這樣牽掛,在世尊眾多完滿戒行的女白衣在家弟子之中,我是其中之一。世尊現在住在畢沙迦邏園的鹿野苑,若對此有疑惑和疑心,可前往問他。因此,你不要在臨終的時候有戀棧,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苦的;世尊說,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有過失的!

“居士,如果你這樣想:‘那拘邏母內心還沒有得到止息。’居士,不要這樣牽掛,在世尊眾多內心得到止息的女白衣在家弟子之中,我是其中之一。世尊現在住在畢沙迦邏園的鹿野苑,若對此有疑惑和疑心,可前往問他。因此,你不要在臨終的時候有戀棧,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苦的;世尊說,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有過失的!

“居士,如果你這樣想:‘那拘邏母還沒有在法和律之中得到確立、堅定、自信,還沒有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居士,不要這樣牽掛,在世尊眾多在法和律之中得到確立、堅定、自信,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的女白衣在家弟子之中,我是其中之一。世尊現在住在畢沙迦邏園的鹿野苑,若對此有疑惑和疑心,可前往問他。因此,你不要在臨終的時候有戀棧,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苦的;世尊說,臨終的時候有戀棧是有過失的!”

當那拘邏母教化那拘邏父的時候,那拘邏父的病即時平息下來,更從病中復原。那拘邏父沒有疾病了。

那拘邏父從病中復原不久,靠著柺杖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那拘邏父說:“居士,你有得著,你有善得!那拘邏母對你悲憫,她為了你的利益來教化你,教導你。居士,在我眾多完滿戒行的女白衣在家弟子之中,那拘邏母是其中之一;在我眾多內心得到止息的女白衣在家弟子之中,那拘邏母是其中之一;在我眾多在法和律之中得到確立、堅定、自信,在導師的教法之中超越疑惑、清除猶豫、取得自信,不用依賴他人的女白衣在家弟子之中,那拘邏母是其中之一。居士,你有得著,你有善得!那拘邏母對你悲憫,她為了你的利益來教化你,教導你。”

十七.善法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世尊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大堂,然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

舍利弗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大堂,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大拘絺羅尊者、大純陀尊者、大劫賓那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離婆多尊者、阿難尊者也是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大堂,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

世尊在晚上用大部份時間來坐禪,然後起座進入自己的住處。世尊離去不久,那些尊者也起座進入自己的住處。

在大堂那裏有些新比丘,出家不久,剛剛來到這個法和律之中,他們在大堂一直睡覺打鼾到日出。世尊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那些比丘在大堂一直睡覺打鼾到日出,於是前往大堂,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那些比丘說:“比丘們,舍利弗、大目犍連、大迦葉、大迦旃延、大拘絺羅、大純陀、大劫賓那、阿那律陀、離婆多、阿難在哪裏呢?比丘們,那些長老弟子去了哪裏呢?”

“大德,世尊離去不久,那些尊者也起座進入自己的住處。”

“比丘們,在長老離去時,為什麼你們新比丘在大堂一直睡覺打鼾到日出呢?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你們曾否見過或聽過,一個灌頂剎帝利王持續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能終身做好國王的工作,受人民愛戴的嗎?”

“大德,沒有。”

“比丘們,十分好。比丘們,我也是一樣,從沒見過或聽過,一個灌頂剎帝利王持續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能終身做好國王的工作,受人民愛戴的。

……一個王族……

……一個貴族……

……一個將軍……

……一個村長……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你們曾否見過或聽過,一個領導持續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能終身做好領導眾人的工作,受眾人愛戴的嗎?”

“大德,沒有。”

“比丘們,十分好。比丘們,我也是一樣,從沒見過或聽過,一個領導持續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能終身做好領導眾人的工作,受眾人愛戴的。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你們曾否見過或聽過,一個沙門或婆羅門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不保持覺醒,對善法沒有觀察力,在初夜和後夜不修習菩提分法,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的嗎?”

“大德,沒有。”

“比丘們,十分好。比丘們,我也是一樣,從沒見過或聽過,一個沙門或婆羅門放縱在躺臥、呵欠、睡眠之樂,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不保持覺醒,對善法沒有觀察力,在初夜和後夜不修習菩提分法,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的。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對善法要有觀察力,在初夜和後夜修習菩提分法。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十八.魚市場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遊行說法。他在途中一處地方看見一個魚市場,漁夫把捕獲的魚逐條逐條劏開來賣。

世尊看見這個情形,於是離開道路去到一棵樹下,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比丘說:“比丘們,你們看見那個魚市場,漁夫把捕獲的魚逐條逐條劏開來賣嗎?”

“大德,看見。”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你們曾否見過或聽過,漁夫把捕獲的魚逐條逐條劏開來賣,以這樣的業來謀生活命,能賺得大量財富與享用財富,賺得騎象代步、騎馬代步、馬車代步或其他車輛代步的嗎?”

“大德,沒有。”

“比丘們,十分好。比丘們,我也是一樣,從沒見過或聽過,漁夫把捕獲的魚逐條逐條劏開來賣,以這樣的業來謀生活命,能賺得大量財富與享用財富,賺得騎象代步、騎馬代步、馬車代步或其他車輛代步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漁夫時常專意於屠殺魚的惡行,因此是不能賺得大量財富與享用財富,不能賺得騎象代步、騎馬代步、馬車代步或其他車輛代步的。

……屠牛的人……

……屠羊的人……

……屠豬的人……

……捕鳥的人……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你們曾否見過或聽過,捕獸的人把捕獲的野獸逐隻逐隻劏開來賣,以這樣的業來謀生活命,能賺得大量財富與享用財富,賺得騎象代步、騎馬代步、馬車代步或其他車輛代步的嗎?”

“大德,沒有。”

“比丘們,十分好。比丘們,我也是一樣,從沒見過或聽過,捕獸的人把捕獲的野獸逐隻逐隻劏開來賣,以這樣的業來謀生活命,能賺得大量財富與享用財富,賺得騎象代步、騎馬代步、馬車代步或其他車輛代步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捕獸的人時常專意於屠殺野獸的惡行,因此是不能賺得大量財富與享用財富,不能賺得騎象代步、騎馬代步、馬車代步或其他車輛代步的。

“比丘們,時常專意於屠殺畜生的惡行,因此不能賺得大量財富與享用財富,不能賺得騎象代步、騎馬代步、馬車代步或其他車輛代步,更不用說時常專意於屠殺人的惡行了,比丘們,時常專意於屠殺人的惡行的人,會為自己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十九.死亡念之一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磚屋。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死亡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比丘們,你們有修習死亡念嗎?”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一日一夜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第二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一個日間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第三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一餐飯時間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第四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四五口飯時間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第五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一口飯時間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第六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我有修習死亡念。”

“比丘,你是怎樣修習死亡念的呢?”

“大德,我這樣觀想:‘我還有呼一口氣或吸一口氣時間的壽命,我要盡力在世尊的教義之中思維作意!’大德,我是這樣來修習死亡念的。”

那些比丘說了這番話後,世尊對他們說:“比丘們,第一至第四位比丘稱為:為得漏盡而修死亡念的放逸、鈍根比丘。比丘們,第五至第六位比丘稱為:為得漏盡而修死亡念的不放逸、利根比丘。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要做一個為得漏盡而修死亡念的不放逸、利根比丘。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二十.死亡念之二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磚屋。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死亡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

“比丘們,怎樣修習死亡念呢?為什麼勤修死亡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日間已過夜間到來時這樣反思:‘有很多原因會導致我死亡:或因被毒蛇咬、蠍子咬、蜈蚣咬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絆倒、跌倒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飲食不適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膽汁不調和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痰不調和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風不調和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

“比丘們,他再這樣反思:‘我是否還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呢?如果我今天夜間死去,這些惡不善法就是我的障礙。’

“比丘們,如果這位比丘在反思時知道自己還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他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斷除惡不善法。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如果衣服或頭巾在燃燒,他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息滅它。同樣地,那位還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的比丘,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斷除惡不善法。

“比丘們,如果這位比丘在反思時知道自己沒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他應安住在這份喜悅之中,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夜間已過日間到來時這樣反思:‘有很多原因會導致我死亡:或因被毒蛇咬、蠍子咬、蜈蚣咬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絆倒、跌倒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飲食不適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膽汁不調和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痰不調和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或因風不調和而導致死亡,我的修行因此便會受到障礙。’

“比丘們,他再這樣反思:‘我是否還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呢?如果我今天日間死去,這些惡不善法就是我的障礙。’

“比丘們,如果這位比丘在反思時知道自己還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他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斷除惡不善法。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如果衣服或頭巾在燃燒,他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息滅它。同樣地,那位還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的比丘,應作出最大程度的欲求、精進、上進、奮進、奮發、念、覺知來斷除惡不善法。

“比丘們,如果這位比丘在反思時知道自己沒有未斷除的惡不善法,他應安住在這份喜悅之中,日以繼夜在善法之中修學。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死亡念了。勤修這死亡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能使人浸潤在甘露之中,最終會帶來不死。”

第二和合品完

二十一.沙摩村

有一次,世尊住在釋迦人沙摩村的蓮池邊。

在黎明時分,一位有明亮外表的天神照亮了整個蓮池,跟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三種令比丘退轉的法。是哪三種呢?

“喜好事務、喜好談話、喜好睡眠。

“大德,有這三種令比丘退轉的法。”

那位天神說了以上的話後,導師認可他的說話。那位天神知道導師認可自己的說話,於是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世尊在天明時把天神前來的事情及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比丘,然後再說:“比丘們,你們沒有得著,你們沒有善得!天神都知道你們在善法之中退轉!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另三種退轉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三種退轉法呢?

“喜好聯群結黨、難受教、是別人的惡友。

“比丘們,有這三種退轉法。

“比丘們,過去任何在善法之中退轉的人,全都是因為這六法而在善法之中退轉的。未來任何在善法之中退轉的人,全都是因為這六法而在善法之中退轉的。現在任何在善法之中退轉的人,全都是因為這六法而在善法之中退轉的。”

二十二.不退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六不退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六不退法呢?

“不喜好事務、不喜好談話、不喜好睡眠、不喜好聯群結黨、易受教、是別人的善知識。

“比丘們,有這六不退法。

“比丘們,過去任何在善法之中不退轉的人,全都是因為這六法而在善法之中不退轉的。未來任何在善法之中不退轉的人,全都是因為這六法而在善法之中不退轉的。現在任何在善法之中不退轉的人,全都是因為這六法而在善法之中不退轉的。”

二十三.恐懼

“比丘們,貪欲是恐懼的意思,貪欲是痛苦的意思,貪欲是疾病的意思,貪欲是膿腫的意思,貪欲是牽掛的意思,貪欲是污穢的意思。

“比丘們,為什麼貪欲是恐懼的意思呢?

“一個人在現生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恐懼;在下一生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恐懼。因此,貪欲是恐懼的意思。

……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痛苦……

……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疾病……

……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膿腫……

……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牽掛……

“比丘們,為什麼貪欲是污穢的意思呢?

“一個人在現生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污穢;在下一生染著貪欲、受貪欲束縛時,便不能擺脫污穢。因此,貪欲是污穢的意思。

“凡夫之眾生,

落於貪欲中,

亦即落入於,

貪欲之同義:

恐懼與痛苦,

乃至污穢中。

取為生死因,

見此之怖畏,

無取得解脫;

此人生死盡,

超越一切苦、

瞋恚及恐懼,

能得安穩樂,

現法得湼槃。”

二十四.喜瑪拉雅山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能摧毀喜瑪拉雅山王,更不用說摧毀劣質的無明了。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善於禪定的正受,善於禪定的持續,善於禪定的出定,善於禪定的悅樂,善於禪定的牧養內心,善於禪定的決意。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能摧毀喜瑪拉雅山王,更不用說摧毀劣質的無明了。”

二十五.隨念

“比丘們,有六隨念處。什麼是六隨念處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憶念如來:‘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比丘們,聖弟子在憶念如來時,貪欲、瞋恚、愚癡不會在內心滋長,內心也有一份正直,能出離貪戀,解除貪戀,離開貪戀──比丘們,貪戀是五欲的意思。比丘們,有些眾生修習這種方法,然後得到清淨。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法:‘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比丘們,聖弟子在憶念法時……有些眾生修習這種方法,然後得到清淨。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僧:‘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比丘們,聖弟子在憶念僧時……有些眾生修習這種方法,然後得到清淨。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自己的戒:‘自己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比丘們,聖弟子在憶念戒時……有些眾生修習這種方法,然後得到清淨。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自己的施:‘我有得著,我有善得!我是一位居家的人,在吝嗇的人眾之中內心清除了吝嗇的污垢,不受吝嗇的束縛,慷慨,大方,樂於施捨,不拒人所求,樂於和人分享。’比丘們,聖弟子在憶念施時……有些眾生修習這種方法,然後得到清淨。

“比丘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天:‘有四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及更高的天。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信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信;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戒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戒;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聞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聞;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施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施;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慧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慧。’比丘們,聖弟子在憶念自己和天的信、戒、聞、施、慧時,貪欲、瞋恚、愚癡不會在內心滋長,內心也有一份正直,能出離貪戀,解除貪戀,離開貪戀──比丘們,貪戀是五欲的意思。比丘們,有些眾生修習這種方法,然後得到清淨。

“比丘們,有這六隨念處。”

二十六.迦旃延

大迦旃延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大迦旃延尊者:“賢友。”

大迦旃延尊者說:“賢友們,十分稀有!賢友們,十分難得!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在大眾中開示一條隨順覺悟的途徑,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就是六隨念處。什麼是六隨念處呢?

“賢友們,一位聖弟子憶念如來:‘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賢友們,聖弟子在憶念如來時,貪欲、瞋恚、愚癡不會在內心滋長,內心也有一份正直,能出離貪戀,解除貪戀,離開貪戀──賢友們,貪戀是五欲的意思。賢友們,這位聖弟子內心完全像虛空那樣,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賢友們,有些眾生修習這種方法,然後得到清淨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法:‘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賢友們,聖弟子在憶念法時……有些眾生修習這種方法,然後得到清淨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僧:‘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賢友們,聖弟子在憶念僧時……有些眾生修習這種方法,然後得到清淨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自己的戒:‘自己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賢友們,聖弟子在憶念戒時……有些眾生修習這種方法,然後得到清淨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自己的施:‘我有得著,我有善得!我是一位居家的人,在吝嗇的人眾之中內心清除了吝嗇的污垢,不受吝嗇的束縛,慷慨,大方,樂於施捨,不拒人所求,樂於和人分享。’賢友們,聖弟子在憶念施時……有些眾生修習這種方法,然後得到清淨法。

“賢友們,再者,一位聖弟子憶念天:‘有四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及更高的天。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信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信;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戒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戒;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聞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聞;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施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施;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慧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慧。’賢友們,聖弟子在憶念自己和天的信、戒、聞、施、慧時,貪欲、瞋恚、愚癡不會在內心滋長,內心也有一份正直,能出離貪戀,解除貪戀,離開貪戀──賢友們,貪戀是五欲的意思。賢友們,這位聖弟子內心完全像虛空那樣,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賢友們,有些眾生修習這種方法,然後得到清淨法。

“賢友們,十分稀有!賢友們,十分難得!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在大眾中開示一條隨順覺悟的途徑,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就是六隨念處。”

二十七.時候之一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哪些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呢?”

“比丘,有六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是哪六種呢?

“比丘,當一位比丘內心不斷被貪欲滲透、被貪欲困擾,不能如實知怎樣從生起的貪欲出離的時候,便應前往受人尊重的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說:‘賢友,我的內心不斷被貪欲滲透、被貪欲困擾,不能如實知怎樣從生起的貪欲出離,如果尊者為我說斷除貪欲法就好了。’於是,那位受人尊重的比丘為他說斷除貪欲法。比丘,這是第一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比丘,再者,當一位比丘內心不斷被瞋恚……比丘,這是第二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比丘,再者,當一位比丘內心不斷被昏睡……比丘,這是第三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比丘,再者,當一位比丘內心不斷被掉悔……比丘,這是第四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比丘,再者,當一位比丘內心不斷被疑惑……比丘,這是第五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比丘,再者,當一位比丘對應修什麼相、應在什麼相作意而得無間漏盡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的時候,便應前往受人尊重的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說:‘賢友,我對應修什麼相、應在什麼相作意而得無間漏盡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如果尊者為我說漏盡法就好了。’於是,那位受人尊重的比丘為他說漏盡法。比丘,這是第六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比丘,有這六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二十八.時候之二

有一次,一些長老比丘住在波羅奈的仙人住處鹿野苑。

這時候,這些長老比丘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聚集在圓帳篷,當中生起了這段說話:“賢友們,有哪些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呢?”

長老比丘說了這番話後,其中一位比丘對長老比丘說:“賢友們,當受人尊重的比丘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洗淨雙腳,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時──應在這個時候去見他。”

這位比丘說了這番話後,另一位比丘對他說:“賢友,不應在這個時候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由於這時他行走的疲勞還沒消退,飯後的疲勞還沒消退,因此不應在這個時候去見他。賢友,當受人尊重的比丘在黃昏離開靜處,在屋蔭下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時──應在這個時候去見他。”

這位比丘說了這番話後,另一位比丘對他說:“賢友,不應在這個時候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由於這時他在日間對定相的作意還在修習中,因此不應在這個時候去見他。賢友,當受人尊重的比丘在黎明時分,起床後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時──應在這個時候去見他。”

這位比丘說了這番話後,另一位比丘對他說:“賢友,不應在這個時候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由於這時他的身體有力,容易在佛陀的教導中作意,因此這不是見他的適當時候。”

這位比丘說了這番話後,大迦旃延尊者對長老比丘說:“賢友們,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比丘,有六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是哪六種呢?

“‘比丘,當一位比丘內心不斷被貪欲滲透、被貪欲困擾,不能如實知怎樣從生起的貪欲出離的時候,便應前往受人尊重的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說:“賢友,我的內心不斷被貪欲滲透、被貪欲困擾,不能如實知怎樣從生起的貪欲出離,如果尊者為我說斷除貪欲法就好了。”於是,那位受人尊重的比丘為他說斷除貪欲法。比丘,這是第一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比丘,再者,當一位比丘內心不斷被瞋恚……比丘,這是第二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比丘,再者,當一位比丘內心不斷被昏睡……比丘,這是第三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比丘,再者,當一位比丘內心不斷被掉悔……比丘,這是第四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比丘,再者,當一位比丘內心不斷被疑惑……比丘,這是第五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比丘,再者,當一位比丘對應修習什麼相、應在什麼相作意而得無間漏盡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的時候,便應前往受人尊重的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說:“賢友,我對應修習什麼相、應在什麼相作意而得無間漏盡不能如實知,不能如實見,如果尊者為我說漏盡法就好了。”於是,那位受人尊重的比丘為他說漏盡法。比丘,這是第六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賢友們,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比丘,有這六種應去見受人尊重的比丘的時候。’”

二十九.優陀夷

這時候,世尊對優陀夷尊者說:“優陀夷,有多少隨念處呢?”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沉默不語。

……第二次……

世尊第三次對優陀夷尊者說:“優陀夷,有多少隨念處呢?”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第三次沉默不語。

這時候,阿難尊者對優陀夷尊者說:“優陀夷賢友,導師對你說話。”

優陀夷尊者對阿難尊者說:“阿難賢友,我聽到世尊的說話。”

優陀夷尊者再對世尊說:“大德,一位比丘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大德,這就是隨念處了。”

於是,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我知這愚癡的優陀夷沒有行踐增上心。阿難,有多少隨念處呢?”

“大德,有五隨念處。什麼是五隨念處呢?

“大德,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大德,勤修這隨念處,能帶來當下安住在樂之中。

“大德,再者,一位比丘在光明想之中作意,持續這份明亮想,日間這樣,晚上也是這樣;他修習明亮心,使之沒有障蓋、沒有遮蔽。大德,勤修這隨念處,能帶來知見。

“大德,再者,一位比丘從頭頂至腳底審視這個身體,在皮膚之內包裹著各種不淨的東西。在這個身體裏有頭髮、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腱、骨、骨髓、腎、心、肝、肺、脾、橫隔膜、大腸、小腸、胃、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膏、眼淚、脂肪、口水、鼻涕、黏液、尿。大德,勤修這隨念處,能帶來貪欲的斷除。

“大德,再者,一位比丘看見屍體被人丟棄在荒塚,過了一天、兩天或三天,屍體腫脹、發黑、流膿。他把自己的身體來相比,知道自己的身體也是跟隨相同的規律,也是會發生這種情況,也是不能倖免的。一位比丘或是看見屍體被人丟棄在荒塚,屍體被烏鴉所吃,被鷹所吃,被鷲所吃,被狗所吃,被豺所吃,被各種動物昆蟲所吃。他把自己的身體來相比,知道自己的身體也是跟隨相同的規律,也是會發生這種情況,也是不能倖免的。一位比丘或是看見屍體被人丟棄在荒塚,骸骨帶著血肉,連著腱;之後骸骨沒有肉,染著血,連著腱;之後骸骨沒有血肉,連著腱;之後骸骨四散,遍佈各方:手骨在一方,腳骨在一方,小腿骨在一方,大腿骨在一方,髖骨在一方,脊骨在一方,頭骨在一方。他把自己的身體來相比,知道自己的身體也是跟隨相同的規律,也是會發生這種情況,也是不能倖免的。一位比丘或是看見屍體被人丟棄在荒塚,骸骨就像螺貝那般白,之後骸骨堆積經年,之後骸骨腐爛成粉末。他把自己的身體來相比,知道自己的身體也是跟隨相同的規律,也是會發生這種情況,也是不能倖免的。大德,勤修這隨念處,能帶來根除我慢。

“大德,再者,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大德,勤修這隨念處,能帶來多種類別的智證。

“大德,有這五隨念處。”

“阿難,十分好,十分好!既然這樣,你再受持第六種隨念處吧:一位比丘有念而往,有念而還,有念而站立,有念而坐下,有念而躺臥,有念而工作。阿難,勤修這隨念處,能帶來念和覺知。”

三十.無上

“比丘們,有六無上。什麼是六無上呢?

“無上的見、無上的聞、無上的得、無上的修學、無上的奉事、無上的隨念。

“比丘們,什麼是無上的見呢?

“比丘們,一些人去見象寶,去見馬寶,去見珠寶,去見各種各樣的事物,去見邪見、邪行的沙門或婆羅門。比丘們,我不說他們沒有見,他們是有見的,只不過這種見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不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比丘們,一個確立敬信、確立敬愛、一心一意、有淨信的人去見如來或如來的弟子,這種無上的見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比丘們,一個確立敬信、確立敬愛、一心一意、有淨信的人去見如來或如來的弟子,這稱為無上的見。

“比丘們,說過無上的見了,什麼是無上的聞呢?

“比丘們,一些人去聽鼓聲,去聽琴聲,去聽歌聲,去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去邪見、邪行的沙門或婆羅門那裏聽法。比丘們,我不說他們沒有聞,他們是有聞的,只不過這種聞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不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比丘們,一個確立敬信、確立敬愛、一心一意、有淨信的人去如來或如來的弟子那裏聽法,這種無上的聞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比丘們,一個確立敬信、確立敬愛、一心一意、有淨信的人去如來或如來的弟子那裏聽法,這稱為無上的聞。

“比丘們,說過無上的見、無上的聞了,什麼是無上的得呢?

“比丘們,一些人得到兒女,得到妻子,得到財富,得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在邪見、邪行的沙門或婆羅門那裏得到敬信。比丘們,我不說他們沒有得,他們是有得的,只不過這種得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不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比丘們,一個確立敬信、確立敬愛、一心一意、有淨信的人在如來或如來的弟子那裏得到敬信,這種無上的得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比丘們,一個確立敬信、確立敬愛、一心一意、有淨信的人在如來或如來的弟子那裏得到敬信,這稱為無上的得。

“比丘們,說過無上的見、無上的聞、無上的得了,什麼是無上的修學呢?

“比丘們,一些人修學象術,修學馬術,修學車術,修學箭術,修學劍術,修學各種各樣的東西,在邪見、邪行的沙門或婆羅門那裏修學。比丘們,我不說他們沒有修學,他們是有修學的,只不過這種修學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不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比丘們,一個確立敬信、確立敬愛、一心一意、有淨信的人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修學增上戒,修學增上心,修學增上慧,這種無上的修學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比丘們,一個確立敬信、確立敬愛、一心一意、有淨信的人在如來講授的法和律之中修學增上戒,修學增上心,修學增上慧,這稱為無上的修學。

“比丘們,說過無上的見、無上的聞、無上的得、無上的修學了,什麼是無上的奉事呢?

“比丘們,一些人奉事剎帝利,奉事婆羅門,奉事居士,奉事各種各樣的眾生,奉事邪見、邪行的沙門或婆羅門。比丘們,我不說他們沒有奉事,他們是有奉事的,只不過這種奉事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不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比丘們,一個確立敬信、確立敬愛、一心一意、有淨信的人奉事如來或如來的弟子,這種無上的奉事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比丘們,一個確立敬信、確立敬愛、一心一意、有淨信的人奉事如來或如來的弟子,這稱為無上的奉事。

“比丘們,說過無上的見、無上的聞、無上的得、無上的修學、無上的奉事了,什麼是無上的隨念呢?

“比丘們,一些人憶念所得的兒女,憶念所得的妻子,憶念所得的財富,憶念所得的各種各樣的東西,憶念邪見、邪行的沙門或婆羅門。比丘們,我不說他們沒有憶念,他們是有憶念的,只不過這種憶念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不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比丘們,一個確立敬信、確立敬愛、一心一意、有淨信的人憶念如來或如來的弟子,這種無上的憶念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比丘們,一個確立敬信、確立敬愛、一心一意、有淨信的人憶念如來或如來的弟子,這稱為無上的隨念。

“比丘們,有這六無上。

“具有無上見,

及有無上聞,

得無上所得,

樂無上修學,

作無上奉事,

修無上隨念,

更修遠離行,

不死安穩道;

愉悅不放逸,

成熟有戒行,

達致覺悟時,

此人苦息滅。”

第三無上品完

三十一.有學

“比丘們,有六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是哪六種呢?

“喜好事務、喜好談話、喜好睡眠、喜好聯群結黨、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

“比丘們,有這六種令有學比丘退轉的事情。

“比丘們,有六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是哪六種呢?

“不喜好事務、不喜好談話、不喜好睡眠、不喜好聯群結黨、守護根門、飲食知量。

“比丘們,有這六種令有學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三十二.不退轉之一

在黎明時分,一位有明亮外表的天神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跟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六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是哪六種呢?

“重視導師、重視法義、重視僧團、重視修學、重視不放逸、重視善意。

“大德,有這六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那位天神說了以上的話後,導師認可他的說話。那位天神知道導師認可自己的說話,於是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世尊在天明時把天神前來的事情及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比丘,然後再說:

“比丘敬導師,

敬法亦敬僧,

敬重不放逸,

敬重善意等,

能得不退轉,

接近於湼槃。”

三十三.不退轉之二

在黎明時分,一位有明亮外表的天神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跟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六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是哪六種呢?

“重視導師、重視法義、重視僧團、重視修學、重視慚、重視愧。

“大德,有這六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那位天神說了以上的話後,導師認可他的說話。那位天神知道導師認可自己的說話,於是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世尊在天明時把天神前來的事情及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比丘,然後再說:

“比丘敬導師,

敬法亦敬僧,

敬重慚愧等,

如此敬順人,

能得不退轉,

接近於湼槃。”

三十四.目犍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大目犍連尊者在閒靜處時,內心這樣反思:“哪些天神有‘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這種智呢?”

不久前,有一位名叫帝須的比丘命終後投生在梵世間,現在天眾都說,帝須梵天有大威德、大力量。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大目犍連尊者在祇樹給孤獨園隱沒,在那個梵世間出現。當帝須梵天從遠處看見大目犍連尊者前來,便對他說:“目犍連仁者,請過來,歡迎到來。目犍連仁者,你很久沒有到來了。目犍連仁者,座位已經預備好了,請坐。”

大目犍連尊者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帝須梵天對大目犍連尊者作禮,然後坐在一邊。大目犍連尊者對帝須梵天說:“帝須,哪些天神有‘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這種智呢?”

“目犍連仁者,四王天有‘我是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這種智。”

“帝須,是否所有四王天都有這種智呢?”

“目犍連仁者,不是的。目犍連仁者,所有對佛沒有不會壞失的淨信、對法沒有不會壞失的淨信、對僧沒有不會壞失的淨信、沒有聖者所推崇的戒的四王天,都是沒有這種智的。目犍連仁者,所有對佛具有不會壞失的淨信、對法具有不會壞失的淨信、對僧具有不會壞失的淨信、具有聖者所推崇的戒的四王天,都是有這種智的。”

“帝須,只有四王天有這種智,還是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有這種智呢?”

“目犍連仁者,不單四王天有這種智,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有這種智。”

“帝須,是否所有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有這種智呢?”

“目犍連仁者,不是的。目犍連仁者,所有對佛沒有不會壞失的淨信、對法沒有不會壞失的淨信、對僧沒有不會壞失的淨信、沒有聖者所推崇的戒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是沒有這種智的。目犍連仁者,所有對佛具有不會壞失的淨信、對法具有不會壞失的淨信、對僧具有不會壞失的淨信、具有聖者所推崇的戒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是有這種智的。”

大目犍連尊者對帝須梵天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在梵世間隱沒,在祇樹給孤獨園出現。

三十五.六明分

“比丘們,有六明分。什麼是六明分呢?

“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

“比丘們,有這六明分。”

三十六.爭執

“比丘們,有六種爭執的根源。是哪六種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有忿怒和敵意。比丘們,一個比丘有忿怒和敵意,便會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也不會完滿修學。一個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不會完滿修學的比丘,會在僧團中生起爭執,這會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利,會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快;會為天和人帶來傷害、不利、苦惱。比丘們,如果你們在內裏或外在看見這種爭執的根源,便要作出精進來斷除這種惡法;如果你們在內裏或外在看不見這種爭執的根源,便繼續行踐正道,不讓這種惡法在將來出現。就是這樣來斷除這種惡法,不讓這種惡法在將來出現。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有怨恨和仇恨……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有嫉妒和吝嗇……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有奸詐和虛偽……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有惡欲和邪見……

“比丘們,再者,一個比丘有見取和固不放捨。比丘們,一個比丘有見取和固不放捨,便會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也不會完滿修學。一個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不會完滿修學的比丘,會在僧團中生起爭執,這會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利,會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快;會為天和人帶來傷害、不利、苦惱。比丘們,如果你們在內裏或外在看見這種爭執的根源,便要作出精進來斷除這種惡法;如果你們在內裏或外在看不見這種爭執的根源,便繼續行踐正道,不讓這種惡法在將來出現。就是這樣來斷除這種惡法,不讓這種惡法在將來出現。

“比丘們,有這六種爭執的根源。”

三十七.布施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毗盧緊陀人難陀母優婆夷對以舍利弗和目犍連為首的比丘僧團作具有六支的供養。世尊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難陀母供養僧團,然後對比丘說:“比丘們,難陀母對以舍利弗和目犍連為首的比丘僧團作具有六支的供養。什麼是具有六支的供養呢?

“比丘們,有三支是屬於布施者的,有三支是屬於受施者的。

“比丘們,哪三支是屬於布施者的呢?布施者布施前雀躍,布施時歡喜,布施後開心。這是屬於布施者的三支。

“比丘們,哪三支是屬於受施者的呢?受施者清除了貪欲或進入了清除貪欲的道路,清除了瞋恚或進入了清除瞋恚的道路,清除了愚癡或進入了清除愚癡的道路。這是屬於受施者的三支。

“比丘們,有三支屬於布施者,有三支屬於受施者,這就是具有六支的供養了。

“比丘們,作具有六支供養的人,是不易計量出究竟他有多少福德,多少善報,多少快樂成因,多少天界樂報,多少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的,只能算出他有一個無量無數的大福德聚。

“比丘們,就正如大海的海水是不易計量出究竟有多少斗、多少百千斗的,只能算出是一個無量無數的大水聚。

“比丘們,同樣地,作具有六支供養的人,是不易計量出究竟他有多少福德,多少善報,多少快樂成因,多少天界樂報,多少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的,只能算出他有一個無量無數的大福德聚。

“布施前雀躍,

布施時歡喜,

布施後開心,

此是圓滿施。

離貪離瞋恚,

離癡得無漏,

善巧梵行者,

是圓滿福田。

潔淨身體後,

親手來布施,

自己及隨人,

皆能得大果。

智者具敬信,

離慳作此施,

將來投生於,

無礙之樂世。”

三十八.自作

這時候,有一個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我這樣說,我持這種見解:‘沒有自己所作,沒有他人所作。’”

“婆羅門,不要讓我見到、聽到這樣說,不要讓我見到、聽到這種見解!分明是一個人親身有往、親身有還,究竟是什麼原因還說‘沒有自己所作,沒有他人所作’呢!

“婆羅門,你認為怎樣,有精進界嗎?”

“賢者,是的。”

“當有精進界時,是否便會有具有精進的眾生呢?”

“賢者,是的。”

“婆羅門,當有精進界、有具有精進的眾生時,便會有眾生的自己所作、他人所作了。

……毅力界……

……努力界……

……堅持界……

……堅立界……

“婆羅門,你認為怎樣,有進取界嗎?”

“賢者,是的。”

“當有進取界時,是否便會有具有進取的眾生呢?”

“賢者,是的。”

“婆羅門,當有進取界、有具有進取的眾生時,便會有眾生的自己所作、他人所作了。

“婆羅門,不要讓我見到、聽到這樣說,不要讓我見到、聽到這種見解!分明是一個人親身有往、親身有還,究竟是什麼原因還說‘沒有自己所作,沒有他人所作’呢!”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三十九.因緣

“比丘們,有三種令業集起的因緣。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貪欲是令業集起的因緣,瞋恚是令業集起的因緣,愚癡是令業集起的因緣。

“比丘們,從貪欲之中不會生起不貪欲,只會生起貪欲;從瞋恚之中不會生起不瞋恚,只會生起瞋恚;從愚癡之中不會生起不愚癡,只會生起愚癡。

“比丘們,貪欲所生的業、瞋恚所生的業、愚癡所生的業不會展現出天、人等任何善趣,只會展現出地獄、畜生、餓鬼等各種惡趣。

“比丘們,有這三種令業集起的因緣。

“比丘們,有三種令業集起的因緣。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不貪欲是令業集起的因緣,不瞋恚是令業集起的因緣,不愚癡是令業集起的因緣。

“比丘們,從不貪欲之中不會生起貪欲,只會生起不貪欲;從不瞋恚之中不會生起瞋恚,只會生起不瞋恚;從不愚癡之中不會生起愚癡,只會生起不愚癡。

“比丘們,不貪欲所生的業、不瞋恚所生的業、不愚癡所生的業不會展現出地獄、畜生、餓鬼等任何惡趣,只會展現出天、人等各種善趣。

“比丘們,有這三種令業集起的因緣。”

四十.金毗羅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金毗羅城的竹園。

這時候,金毗羅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呢?”

“金毗羅,當如來入滅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敬順導師,不敬順法義,不敬順僧團,不敬順修學,不敬順不放逸,不敬順善意,金毗羅,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不能久住。”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呢?”

“金毗羅,當如來入滅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敬順導師,敬順法義,敬順僧團,敬順修學,敬順不放逸,敬順善意,金毗羅,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會使如來入滅之後正法能夠久住。”

四十一.樹幹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

在上午,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和一些比丘一起下靈鷲山,舍利弗尊者在途經一處地方時看見一條大樹幹,然後對比丘說:“賢友們,你們看見那條大樹幹嗎?”

“賢友,看見。”

“賢友們,一位具有神通、心得自在的比丘可隨他的意欲,將那條樹幹觀想為地。這是什麼原因呢?賢友們,在那條樹幹中有地界的成份,一位具有神通、心得自在的比丘可依此而將那條樹幹觀想為地。

“……水……

“……火……

“……風……

“……淨……

“賢友們,一位具有神通、心得自在的比丘可隨他的意欲,將那條樹幹觀想為不淨。這是什麼原因呢?賢友們,在那條樹幹中有不淨界的成份,一位具有神通、心得自在的比丘可依此而將那條樹幹觀想為不淨。”

四十二.那耆多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大比丘僧團在拘薩羅遊行說法,去到一個名叫伊車能伽的婆羅門村落,之後住在伊車能伽村的密林。

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聽到這個消息:“喬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來到伊車能伽村及住在密林。喬答摩賢者聲名遠播,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心想:“去看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

在清晨的時候,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帶著很多硬食物和軟食物,然後前往密林,他們站在精舍門外發出嘈吵的聲音、很大的聲音。

這時候,那耆多尊者是世尊的侍者,世尊對那耆多尊者說:“那耆多,誰發出這麼嘈雜的聲音、這麼大的聲音呢?人們以為這是漁夫在賣魚。”

“大德,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帶著很多硬食物和軟食物來,他們站在精舍門外,想見世尊和比丘僧團。”

“那耆多,我不要聲望,不要讓聲望到我這裏來!那耆多,聲望使人不易、不能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我現在容易、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得著、供養、聲譽指向污穢之樂、昏昧之樂!”

“大德,請世尊現在接見他們,請善逝現在接見他們!大德,現在是世尊接見他們的時候了!大德,現在無論世尊去到哪裏,村鎮以至整個國家的婆羅門和居士便心向那裏。大德,就正如天上下大雨,雨水會順勢而下。同樣地,現在無論世尊去到哪裏,村鎮以至整個國家的婆羅門和居士便心向那裏。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人們是為世尊的戒和慧而來的。”

“那耆多,我不要聲望,不要讓聲望到我這裏來!那耆多,聲望使人不易、不能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我現在容易、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得著、供養、聲譽指向污穢之樂、昏昧之樂!

“那耆多,在我看見一位居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有定地坐下來時,當想到:‘現在這位尊者有定,但寺院的工人或沙彌將會打擾他,令他失去定。’那耆多,那時我是不會替那位居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感到開心的。

“那耆多,在我看見一位森林比丘在森林裏昏昏欲睡地坐下來時,當想到:‘現在這位尊者困倦與疲勞,但他會清除困倦與疲勞,然後一心在森林想之中作意。’那耆多,那時我是會替那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感到開心的。

“那耆多,在我看見一位森林比丘在森林裏沒有定地坐下來時,當想到:‘現在這位尊者沒有定,但他內心將會有定,或是將會守護內心的定。’那耆多,那時我是會替那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感到開心的。

“那耆多,在我看見一位森林比丘在森林裏有定地坐下來時,當想到:‘現在這位尊者沒有解脫,但他內心將會有解脫,或是將會守護內心的解脫。’那耆多,那時我是會替那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感到開心的。

“那耆多,在我看見一位居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取得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供養時,當他貪著那些得著、供養、聲譽,便會放棄靜處,放棄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走到村落、市鎮、王城之中住下來。那耆多,那時我是不會替那位居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感到開心的。

“那耆多,在我看見一位森林比丘取得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供養時,他背離那些得著、供養、聲譽,不會放棄靜處,不會放棄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那耆多,那時我是會替那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感到開心的。

“那耆多,當我在漫長的路途上行走,前後都見不到人,這時是很安樂的,這時即使我作大小二便,都會很安樂。”

第四天神品完

四十三.龍象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前往東園鹿母講堂午休。”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和阿難尊者一起前往東園鹿母講堂。到了黃昏的時候,世尊離開靜處,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來吧,我們一起前往東城門外洗手腳。”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和阿難尊者一起前往東城門外洗手腳,他洗完手腳後返回岸上,穿著一件衣、站著來乾身。這時候,拘薩羅王波斯匿的一頭名叫舍陀的王象,伴隨著一團人數眾多的儀仗隊走出東城門,眾人看見後都說:“這頭王象真的是美麗,這頭王象真的是好看,這頭王象真的是美妙!這頭王象真的是體態圓滿,真的是龍象、龍象!”

眾人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對世尊說:“大德,眾人是只有看見巨大、宏偉、體態圓滿的象,然後才說‘真的是龍象、龍象’,還是看見任何巨大、宏偉、體態圓滿的東西,都會說‘真的是龍象、龍象’的呢?”

“優陀夷,眾人看見巨大、宏偉、體態圓滿的象,然後會說‘真的是龍象、龍象’;眾人看見巨大、宏偉、體態圓滿的馬,然後也會說‘真的是龍象、龍象’;眾人看見巨大、宏偉、體態圓滿的牛,然後也會說‘真的是龍象、龍象’;眾人看見巨大、宏偉、體態圓滿的蛇,然後也會說‘真的是龍象、龍象’;眾人看見巨大、宏偉、體態圓滿的樹,然後也會說‘真的是龍象、龍象’;眾人看見巨大、宏偉、體態圓滿的人,然後也會說‘真的是龍象、龍象’。

“優陀夷,然而,能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之中不作身、口、意惡行的眾生,我才稱他為龍象。”

“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大德世尊能善說法義:‘能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之中不作身、口、意惡行的眾生,我才稱他為龍象。’我要對大德世尊善說的法義說出一首隨喜的偈頌:

“成正覺之人,

有定自調伏,

行於梵行道,

愉悅心平息;

如此阿羅漢,

超越一切法,

眾人所禮敬,

天神亦禮敬;

斷除一切結,

離欲無垢染,

樂於出離行,

如金無雜染。

此是真龍象,

高於餘龍象,

如喜瑪拉雅,

高於餘大山。

我稱頌於汝:

不作諸惡行,

柔和不惱害,

兩足之龍象。

精勤修梵行,

此是龍象足;

信是龍象鼻;

捨是龍象牙;

慧頭念是頸;

擇法與思量,

是壯健之腹;

遠離是其尾。

龍象具自信,

內心善止息,

不論行與住,

或是坐與臥,

都在禪定中;

處處有節制。

具有是法者,

是龍象成就。

受用供養物,

如法不受責,

所得衣與食,

避免於積蓄。

粗細之結縛,

一切皆斷除,

不論往何處,

無戀棧而行。

猶如白蓮花,

水中而生長,

不沾染水漬,

悅目散芬芳;

佛陀亦如是,

善生於世間,

而不染世間,

如蓮不沾水。

若人燃大火,

薪盡便息滅;

諸行亦如是,

平息為寂滅。

智者大龍象,

佛陀說此喻,

其龍象弟子,

能解所說義;

離貪離瞋恚,

離癡得無漏,

弟子亦龍象,

捨身得寂滅。”

四十四.彌伽沙邏

在上午,阿難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彌伽沙邏優婆夷的居所,去到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彌伽沙邏優婆夷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對阿難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大德,一個梵行者跟一個非梵行者兩人下一生怎會是相同趣向的呢!阿難大德,我怎樣理解世尊所說的法義呢?大德,我的父親富樓那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命終後世尊為他記說得斯陀含果,投生在兜率天之中;我的叔伯伊尸達多是一個非梵行者,滿足於有妻室的生活,命終後世尊為他記說也是得斯陀含果,投生在兜率天之中。阿難大德,一個梵行者跟一個非梵行者兩人下一生怎會是相同趣向的呢!阿難大德,我怎樣理解世尊所說的法義呢?”

“賢姊,就如世尊的記說那樣。”

阿難尊者在彌伽沙邏優婆夷的居所取得食物,然後起座離去,他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剛才談話的內容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阿難,彌伽沙邏優婆夷是什麼人呢!她只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婦人、帶著婦人想的人,又怎會有他人高下智呢!

“阿難,世上有六種人。是哪六種呢?

“阿難,一些人柔和、易相處,同修跟他們相處愉快,他們不聆聽法義,不在真諦之中精進,不能以正見洞察法義,不能得到短暫的解脫,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減損之處而不是福報之處。

“阿難,一些人柔和、易相處,同修跟他們相處愉快,他們聆聽法義,在真諦之中精進,能以正見洞察法義,能得到短暫的解脫,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福報之處而不是減損之處。

“阿難,一個人若對此妄下評論:‘前者是這樣的質素,後者也是這樣的質素,兩人怎會一個低劣、一個高尚呢!’阿難,這種評論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

“阿難,後者比前者較優勝、較高尚,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順從著法流。除了如來之外,誰能知道當中的分別呢!阿難,因此,不要做一個對人妄下評論的人,不要對人妄下評論,妄下評論會損害福德。阿難,只有我或是一個像我那樣的人,才能對人作出評論。

“阿難,一些人有忿怒和我慢,時常會生起貪欲法,他們不聆聽法義,不在真諦之中精進,不能以正見洞察法義,不能得到短暫的解脫,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減損之處而不是福報之處。

“阿難,一些人有忿怒和我慢,時常會生起貪欲法,他們聆聽法義,在真諦之中精進,能以正見洞察法義,能得到短暫的解脫,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福報之處而不是減損之處。

“阿難,一個人若對此妄下評論:‘前者是這樣的質素,後者也是這樣的質素,兩人怎會一個低劣、一個高尚呢!’阿難,這種評論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

“阿難,後者比前者較優勝、較高尚,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順從著法流。除了如來之外,誰能知道當中的分別呢!阿難,因此,不要做一個對人妄下評論的人,不要對人妄下評論,妄下評論會損害福德。阿難,只有我或是一個像我那樣的人,才能對人作出評論。

“阿難,一些人有忿怒和我慢,時常跟人談話,他們不聆聽法義,不在真諦之中精進,不能以正見洞察法義,不能得到短暫的解脫,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減損之處而不是福報之處。

“阿難,一些人有忿怒和我慢,時常跟人談話,他們聆聽法義,在真諦之中精進,能以正見洞察法義,能得到短暫的解脫,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會前往、去到一個福報之處而不是減損之處。

“阿難,一個人若對此妄下評論:‘前者是這樣的質素,後者也是這樣的質素,兩人怎會一個低劣、一個高尚呢!’阿難,這種評論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

“阿難,後者比前者較優勝、較高尚,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順從著法流。除了如來之外,誰能知道當中的分別呢!阿難,因此,不要做一個對人妄下評論的人,不要對人妄下評論,妄下評論會損害福德。阿難,只有我或是一個像我那樣的人,才能對人作出評論。

“阿難,彌伽沙邏優婆夷是什麼人呢!她只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婦人、帶著婦人想的人,又怎會有他人高下智呢!

“阿難,世上有這六種人。

“阿難,如果伊尸達多具有像富樓那那樣的戒行,富樓那的趣向便會不及伊尸達多;如果富樓那具有像伊尸達多那樣的智慧,伊尸達多的趣向便會不及富樓那。阿難,這兩個人都有一樣事情低劣。”

四十五.債

“比丘們,對一個在世上受用欲樂的人來說,貧窮是苦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一個貧窮、沒有資產、沒有財物的人要去借債,比丘們,對一個在世上受用欲樂的人來說,借債是苦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一個貧窮、沒有資產、沒有財物的人要去借債,要還利息,比丘們,對一個在世上受用欲樂的人來說,還利息是苦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一個貧窮、沒有資產、沒有財物的人要去借債,要還利息,到期還不到,被人追債,比丘們,對一個在世上受用欲樂的人來說,被人追債是苦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一個貧窮、沒有資產、沒有財物的人被人追債時不能還債,被人控告,比丘們,對一個在世上受用欲樂的人來說,被人控告是苦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一個貧窮、沒有資產、沒有財物的人被人控告時不能還債,被人收綁,比丘們,對一個在世上受用欲樂的人來說,被人收綁是苦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就是這樣,對一個在世上受用欲樂的人來說,貧窮是苦,借債是苦,還利息是苦,被人追債是苦,被人控告是苦,被人收綁是苦。

“比丘們,同樣地,任何人在善法之中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沒有精進、沒有慧,在聖者的律之中都稱他為一個貧窮、沒有資產、沒有財物的人。

“比丘們,這個貧窮、沒有資產、沒有財物的人在善法之中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沒有精進、沒有慧,他做出身、口、意惡行。我說,這就是他的借債。

“他生起想掩藏自己身、口、意惡行的惡欲,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惡行而作出各種希望、思維、說話、身體行為。我說,這就是他的還利息。

“那些好戒行的同修說:‘這個尊者竟然這樣做,竟然做出這樣的行為!’我說,這就是他被人追債。

“他到森林、樹下或靜室時,悔疚、惡不善覺會出現。我說,這就是他被人控告。

“比丘們,這個貧窮、沒有資產、沒有財物的人做出身、口、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會被地獄或畜生趣收綁。比丘們,我看不見有一種收綁會這樣頑強、這樣辛辣,會這樣妨害人們證得無上的安穩,這就是地獄或畜生趣的收綁了。

“世間求欲人,

視貧窮為苦,

借債亦如是;

窮人要舉債,

此事甚悲傷,

甚或遭控告,

以至遭收綁,

此綁實為苦。

猶如聖律中,

無敬信之人,

無慚亦無愧,

常作諸惡業,

身口意惡行;

作諸惡行後,

還希望眾人,

不知己所行。

此人身口意,

皆歪曲而行,

常常如是作,

惡業漸增長;

無智人作惡,

自己做惡業,

如窮人舉債,

此事甚悲傷。

在村在林中,

此人常悔疚,

意苦思維苦,

如遭人控告;

無智人作惡,

自己做惡業,

往至畜生趣,

或受地獄綁。

智者能解脫,

地獄之苦綁;

敬信居家人,

如法得財富,

歡喜心布施,

如擲吉祥骰,

現生得利益,

來生得快樂。

布施增福德,

此是在家行;

更於聖律中,

確立敬信心,

有慧有慚愧,

戒行自節制,

聖律稱此者,

快樂之人生。

欲取心靈樂,

要確立捨心,

斷除五蓋後,

恆常作精進,

入定有修持,

一心有正念,

具有如實知,

諸結皆盡除,

處處無執取,

內心正解脫。

得正解脫時,

自有如是智:

‘我已不動搖,

有結皆盡除。’

此是究竟智,

此是無上樂,

當中無憂惱,

亦無諸欲染,

此是最究極,

無債安穩處。”

四十六.純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大純陀尊者住在支提的薩寒若。

在那裏,大純陀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大純陀尊者:“賢友。”

大純陀尊者說:“賢友們,若說法的比丘不喜歡禪修的比丘,說:‘他們自稱是禪修者,沉迷在禪修之中!他們是怎樣禪修的呢,為什麼要禪修呢!’說法的比丘不高興,禪修的比丘也不高興,這樣的話,不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不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不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賢友們,若禪修的比丘不喜歡說法的比丘,說:‘他們自稱是說法者,愛說話,說話雜亂無章,內心混濁、散亂、搖擺、失念、沒有覺知、沒有定、迷亂,放縱根門!他們是怎樣說法的呢,為什麼要說法呢!’禪修的比丘不高興,說法的比丘也不高興,這樣的話,不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不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不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賢友們,若說法的比丘只稱讚說法的比丘,不稱讚禪修的比丘。說法的比丘不高興,禪修的比丘也不高興,這樣的話,不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不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不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賢友們,若禪修的比丘只稱讚禪修的比丘,不稱讚說法的比丘。禪修的比丘不高興,說法的比丘也不高興,這樣的話,不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不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不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賢友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身為說法者要稱讚禪修的比丘。這是什麼原因呢?賢友們,能親身觸證甘露界,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的人,在世上是稀有難得的。

“賢友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身為禪修者要稱讚說法的比丘。這是什麼原因呢?賢友們,能以智慧看透有深度、有利益的語句的人,在世上是稀有難得的。”

四十七.現生體證之一

這時候,末利耶.尸婆迦遊方者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現生體證,現生體證’。大德,‘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尸婆迦,既然這樣,我反問你,就隨你自己的意思來答吧。尸婆迦,你認為怎樣,一個人如果內裏有貪欲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有貪欲嗎?如果內裏沒有貪欲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沒有貪欲嗎?”

“大德,是的。”

“尸婆迦,當你內裏有貪欲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有貪欲,當你內裏沒有貪欲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沒有貪欲,尸婆迦,這就是‘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了。

……瞋恚……

……愚癡……

……貪欲法……

……瞋恚法……

“尸婆迦,你認為怎樣,一個人如果內裏有愚癡法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有愚癡法嗎?如果內裏沒有愚癡法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沒有愚癡法嗎?”

“大德,是的。”

“尸婆迦,當你內裏有愚癡法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有愚癡法,當你內裏沒有愚癡法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沒有愚癡法,尸婆迦,這就是‘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了。”

“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大德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世尊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四十八.現生體證之二

這時候,有一位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人們說‘現生體證,現生體證’。喬答摩賢者,‘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婆羅門,既然這樣,我反問你,就隨你自己的意思來答吧。婆羅門,你認為怎樣,一個人如果內裏有貪欲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有貪欲嗎?如果內裏沒有貪欲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沒有貪欲嗎?”

“賢者,是的。”

“婆羅門,當你內裏有貪欲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有貪欲,當你內裏沒有貪欲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沒有貪欲,婆羅門,這就是‘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了。

……瞋恚……

……愚癡……

……身的過失……

……口的過失……

“婆羅門,你認為怎樣,一個人如果內裏有意的過失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有意的過失嗎?如果內裏沒有意的過失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沒有意的過失嗎?”

“賢者,是的。”

“婆羅門,當你內裏有意的過失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有意的過失,當你內裏沒有意的過失時,會知道自己內裏沒有意的過失,婆羅門,這就是‘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了。”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四十九.羇摩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羇摩尊者和須曼那尊者住在舍衛城的盲林。羇摩尊者和須曼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羇摩尊者對世尊說:“大德,任何一位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都不會有‘有人比我優勝’、‘有人跟我相等’或‘有人比我低劣’這樣的計量。”

羇摩尊者說了以上的話後,導師認可他的說話。羇摩尊者知道導師認可自己的說話,於是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羇摩尊者離去不久,須曼那尊者對世尊說:“大德,任何一位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都不會有‘沒有人比我優勝’、‘沒有人跟我相等’或‘沒有人比我低劣’這樣的計量。”

須曼那尊者說了以上的話後,導師認可他的說話。須曼那尊者知道導師認可自己的說話,於是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羇摩尊者和須曼那尊者離去不久,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剛才兩人這樣來宣稱得到究竟智,能說出意義,不會帶出自我。但是,有些愚癡的人像開玩笑那樣來宣稱得到究竟智,最終會為他們帶來損毀。

“不自高自卑,

不計著相等;

梵行解結縛,

生死得盡除。”

五十.根門

“比丘們,不約束根門、離開約束根門,便會毀掉戒行的近因;沒有戒行、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就正如失去幼枝和樹葉的大樹,粗枝會長得不好,樹幹外皮會長得不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不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不好。同樣地,不約束根門、離開約束根門,便會毀掉戒行的近因;沒有戒行、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約束根門、完滿約束根門,便具有戒行的近因;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就正如幼枝和樹葉茂盛的大樹,粗枝會長得好,樹幹外皮會長得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好。同樣地,約束根門、完滿約束根門,便具有戒行的近因;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五十一.阿難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賢友,‘一位比丘未聽聞的法義得以聽聞,已聽聞的法義不會混亂,之前聽聞的法義銘記心中,心中的法義能浮現出來,未洞悉的法義得以洞悉’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尊者是一個多聞的人,就讓阿難尊者來解釋清楚吧。”

“舍利弗賢友,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舍利弗尊者回答阿難尊者:“賢友,是的。”

阿難尊者說:“舍利弗賢友,一位比丘熟習經、應頌、記說、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廣解等法義;能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能將所聽、所學的法義教他人詳細地宣說;能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能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在雨季安居期住在那些多聞、熟誦阿含、持法、持律、持論母的長老比丘所住的地方,時常向他們問義理,有不明白的地方,那些尊者為他弄明白,有不清楚的地方,那些尊者為他弄清楚,有各種疑惑的地方,那些尊者為他驅除疑惑。舍利弗賢友,這就是‘一位比丘未聽聞的法義得以聽聞,已聽聞的法義不會混亂,之前聽聞的法義銘記心中,心中的法義能浮現出來,未洞悉的法義得以洞悉’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真是罕見,真是少有!阿難尊者能這樣善說法義!我受持於心,阿難尊者具有這六法:阿難尊者熟習經、應頌、記說、偈頌、自說、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法、廣解等法義;阿難尊者能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阿難尊者能將所聽、所學的法義教他人詳細地宣說;阿難尊者能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阿難尊者能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阿難尊者在雨季安居期住在那些多聞、熟誦阿含、持法、持律、持論母的長老比丘所住的地方,時常向他們問義理,有不明白的地方,那些尊者為他弄明白,有不清楚的地方,那些尊者為他弄清楚,有各種疑惑的地方,那些尊者為他驅除疑惑。”

五十二.剎帝利

這時候,吒奴蘇尼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剎帝利的願望是什麼,通過的方法是什麼,依靠的是什麼,尋求的是什麼,終極目標是什麼呢?”

“婆羅門,剎帝利的願望是財富,通過的方法是智慧,依靠的是力量,尋求的是國土,終極目標是擁有王權。”

“喬答摩賢者,婆羅門的願望是什麼,通過的方法是什麼,依靠的是什麼,尋求的是什麼,終極目標是什麼呢?”

“婆羅門,婆羅門的願望是財富,通過的方法是智慧,依靠的是咒頌,尋求的是祭祀,終極目標是投生在梵世間。”

“喬答摩賢者,居士的願望是什麼,通過的方法是什麼,依靠的是什麼,尋求的是什麼,終極目標是什麼呢?”

“婆羅門,居士的願望是財富,通過的方法是智慧,依靠的是技能,尋求的是工作,終極目標是有完成工作的能力。”

“喬答摩賢者,女士的願望是什麼,通過的方法是什麼,依靠的是什麼,尋求的是什麼,終極目標是什麼呢?”

“婆羅門,女士的願望是心儀的男士,通過的方法是妝扮,依靠的是兒子,尋求的是沒有情敵,終極目標是擁有支配權。”

“喬答摩賢者,盜賊的願望是什麼,通過的方法是什麼,依靠的是什麼,尋求的是什麼,終極目標是什麼呢?”

“婆羅門,盜賊的願望是盜取別人的東西,通過的方法是搶掠,依靠的是刀劍,尋求的是黑暗的活動環境,終極目標是不被人發現。”

“喬答摩賢者,沙門的願望是什麼,通過的方法是什麼,依靠的是什麼,尋求的是什麼,終極目標是什麼呢?”

“婆羅門,沙門的願望是安忍和柔和,通過的方法是智慧,依靠的是戒行,尋求的是無所有,終極目標是湼槃。”

“喬答摩賢者,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喬答摩賢者知道剎帝利的願望是什麼,通過的方法是什麼,依靠的是什麼,尋求的是什麼,終極目標是什麼。喬答摩賢者也知道婆羅門、居士、女士、盜賊、沙門的願望是什麼,通過的方法是什麼,依靠的是什麼,尋求的是什麼,終極目標是什麼。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五十三.不放逸

這時候,有一位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有沒有一種東西,勤修之後對現生和來生都帶來利益的呢?”

“婆羅門,有一種東西,勤修之後對現生和來生都帶來利益。”

“喬答摩賢者,這種東西是什麼呢?”

“婆羅門,這種東西就是不放逸。

“婆羅門,就正如在所有眾生的腳印之中,象的腳印最大,同樣地,勤修不放逸,之後對現生和來生都帶來利益。

“婆羅門,又正如一間尖頂屋,所有的樑都朝向尖頂,連接尖頂,尖頂是最首要的,同樣地,勤修不放逸,之後對現生和來生都帶來利益。

“婆羅門,又正如割蘆葦的人,割斷蘆葦後,手執蘆葦的一端,然後不斷揮動,能將枯萎的蘆葦揮去,同樣地,勤修不放逸,之後對現生和來生都帶來利益。

“婆羅門,又正如樹上一束束的芒果,截斷束枝後,所有連著束枝的芒果都能取下來,同樣地,勤修不放逸,之後對現生和來生都帶來利益。

“婆羅門,又正如所有小王都臣服於轉輪王,轉輪王是最高的,同樣地,勤修不放逸,之後對現生和來生都帶來利益。

“婆羅門,又正如各種星光都比不上月亮十六分一的光芒,月亮的光芒是最高的,同樣地,勤修不放逸,之後對現生和來生都帶來利益。

“婆羅門,勤修不放逸,之後對現生和來生都帶來利益。”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五十四.達彌卡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

這時候,達彌卡尊者的出生地有七個住處,他在所有七個住處都做過常住比丘。之前達彌卡尊者會以說話責罵、斥罵、惱害、攻擊、惹怒客比丘,因此客比丘都不會逗留,會放棄住處而離去。

在當地的優婆塞心想:“我們供養比丘僧團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但客比丘都不會逗留,會放棄住處而離去。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令客比丘都不會逗留,會放棄住處而離去呢?”他們再心想:“達彌卡尊者會以說話責罵、斥罵、惱害、攻擊、惹怒客比丘,因此客比丘都不會逗留,會放棄住處而離去。讓我們驅逐達彌卡尊者吧。”

那些優婆塞前往達彌卡尊者那裏,然後對他說:“大德,請你離開這個住處,達彌卡尊者在這裏住夠了!”

於是,達彌卡尊者離開第一個住處而到第二個住處作常住比丘,也是同樣原因而再被當地的優婆塞驅逐。達彌卡尊者離開第二個住處而一直到第七個住處作常住比丘,也是同樣原因而再被當地的優婆塞驅逐。

達彌卡尊者心想:“我在出生地所有七個住處都被優婆塞驅逐,現在我去哪裏好呢?”他再心想:“讓我前往世尊那裏吧。”

於是,達彌卡尊者拿著大衣和缽,離開他的出生地前往王舍城,途經多處地方之後便抵達王舍城的靈鷲山。達彌卡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達彌卡尊者說:“達彌卡婆羅門,你是從哪裏來的呢?”

“大德,我在出生地所有七個住處都被優婆塞驅逐。”

“達彌卡婆羅門,夠了吧,人們一直驅逐你,你一直被人們驅逐,而最終要來到我跟前。

“達彌卡婆羅門,從前,航海的商人是先帶一隻見岸鳥上船,然後才出海的。當商人在船上看不見海岸時,會放出見岸鳥,見岸鳥會向東、南、西、北、上、下、四角到處飛,如果牠看見海岸,便會一直飛往那個方向;如果牠看不見海岸,便會飛回船上。達彌卡婆羅門,同樣地,人們一直驅逐你,你一直被人們驅逐,而最終要來到我跟前。

“達彌卡婆羅門,從前,拘牢婆王有一棵名叫堅立的榕樹王,堅立榕樹王有五條主幹,有清涼的樹蔭,令人意悅;它覆蓋的範圍有十二由旬,樹根伸展的範圍有五由旬;它長出如鍋那樣大的果實,果味如純蜜糖那樣甜美;一條主幹的果實供國王、王后和妃嬪食用,一條主幹的果實供軍人食用,一條主幹的果實供民眾食用,一條主幹的果實供沙門婆羅門食用,一條主幹的果實供鳥獸食用。

“一直以來,堅立榕樹王的果實都不用守護,沒有人會損毀任何主幹上的果實。有一天,一個人來盡情吃果實,折一條樹枝,然後拿走離去。

“這時候,有一個居住在堅立榕樹王的樹神心想:‘真是罕見,真是少有!人們竟然可以這樣壞,來盡情吃果實,竟然折一條樹枝,然後拿走離去!讓我令堅立榕樹王以後長不出果實吧!’

“堅立榕樹王以後長不出果實了。於是,拘牢婆王前往帝釋天.因陀羅那裏,然後對他說:‘仁者,不好了!你要知道,堅立榕樹王長不出果實了!’於是,帝釋天施展神通,令一陣狂風暴雨到來,然後將堅立榕樹王連根吹起。

“那時候,那個居住在堅立榕樹王的樹神痛苦、憂惱、淚流滿面地站在一邊,帝釋天前往樹神那裏,然後對他說:‘樹神,你為什麼痛苦、憂惱、淚流滿面地站在一邊呢?’

“‘仁者,一陣狂風暴雨到來,然後將我的住所連根吹起。’

“‘樹神,不就是因你沒有履行樹法,所以一陣狂風暴雨到來,然後將你的住所連根吹起嗎!’

“‘仁者,是怎樣履行樹法的呢?’

“‘樹神,需要樹根的人,讓他們拿走樹根;需要樹皮的人,讓他們拿走樹皮;需要樹葉的人,讓他們拿走樹葉;需要花朵的人,讓他們拿走花朵;需要果實的人,讓他們拿走果實;樹神是不會因此而不高興、不歡喜的。樹神,這就是履行樹法了。’

“‘仁者,我的確是沒有履行樹法,所以一陣狂風暴雨到來,然後將我的住所連根拔起。’

“‘樹神,如果你履行樹法的話,你的住所可以回復之前那樣。’

“‘仁者,我會履行樹法的,請你將我的住所回復之前那樣吧。’

“於是,帝釋天施展神通,令一陣狂風暴雨到來,然後將堅立榕樹王吹起,根部種回地上。

“達彌卡婆羅門,同樣地,不就是因你沒有履行沙門法,所以你在出生地所有七個住處都被優婆塞驅逐嗎!”

“大德,是怎樣履行沙門法的呢?”

“達彌卡婆羅門,不以責罵回應別人的責罵,不以忿恨回應別人的忿恨,不以爭吵回應別人的爭吵。達彌卡婆羅門,這就是履行沙門法了。”

“大德,我的確是沒有履行沙門法,所以我在出生地所有七個住處都被優婆塞驅逐。”

“達彌卡婆羅門,從前,有一個名叫須尼多的外道老師,他清除了對欲樂的貪染,有許多百個弟子。他對弟子宣說投生梵世間之法,那些對須尼多老師所宣說的法義沒有歡喜心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對須尼多老師所宣說的法義有歡喜心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有一個名叫目伽薄拘的外道老師……

“……有一個名叫阿羅尼彌的外道老師……

“……有一個名叫俱陀邏迦的外道老師……

“……有一個名叫訶提波邏的外道老師……

“達彌卡婆羅門,從前,有一個名叫光護的外道老師,他清除了對欲樂的貪染,有許多百個弟子。他對弟子宣說投生梵世間之法,那些對光護老師所宣說的法義沒有歡喜心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對光護老師所宣說的法義有歡喜心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達彌卡婆羅門,你認為怎樣,一個人若以污染心來責罵、斥罵這六個外道老師和他們的弟子眾,會帶來很多罪業嗎?”

“大德,是的。”

“達彌卡婆羅門,一個人若以污染心來責罵、斥罵這六個外道老師和他們的弟子眾,會帶來很多罪業;一個人若以污染心來責罵、斥罵一個具有正見的人,會比前者帶來更多罪業。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說,以污染心對外道的損福不及以污染心對自己同修的損福。

“達彌卡婆羅門,因此,你應這樣修學:不以污染心對自己的同修。達彌卡婆羅門,你應這樣修學。

“外道須尼多,

以至光護等,

過去有六師;

光護有名銜,

稱大瞿毗陀,

乃七國之師。

六師具名聲,

行於不惱害,

離欲具悲心,

解除貪欲結,

於欲無貪染,

投生梵世間。

其各有弟子,

以多百之數,

離欲具悲心,

解除貪欲結,

於欲無貪染,

亦生梵世間。

外道之仙人,

離欲心有定,

若人污染意,

心懷惡思維,

斥罵此仙人,

帶來多罪業;

佛陀之弟子,

比丘具正見,

若人污染意,

心懷惡思維,

斥罵此比丘,

帶更多罪業。

莫攻擊善人;

斷邪見比丘,

即使未離欲,

信根至慧根,

五根皆遲鈍,

止觀亦遲鈍,

此人於僧中,

已稱為聖者,

罵如是比丘,

即帶來損毀,

先損毀自身,

後傷害他人。

護自身之時,

亦能護他人,

是故諸智者,

常不害於人。”

第五達彌卡品完

五十五.須那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

這時候,須那尊者住在王舍城的尸陀林。他在閒靜處時,內心這樣反思:“我是其中一位持續作出精進的世尊弟子,但還是不能達到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我的家族有很多財物,我可以受用那些財物和用那些財物來修福,讓我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然後受用財物,修習福德吧。”

世尊以他心智知道須那尊者的心念,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在靈鷲山隱沒,在尸陀林須那尊者面前出現。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須那尊者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須那尊者說:“須那,你是否在閒靜處時反思,想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呢?”

“大德,是的。”

“須那,你認為怎樣,之前你過家庭生活時,是否善於奏琴呢?”

“大德,是的。”

“須那,你認為怎樣,琴弦調得過緊時,琴會發出美妙的聲音、會容易彈奏嗎?”

“大德,不會。”

“須那,你認為怎樣,琴弦調得過鬆時,琴會發出美妙的聲音、會容易彈奏嗎?”

“大德,不會。”

“須那,琴弦調得不過緊、不過鬆,保持適中時,琴會發出美妙的聲音、會容易彈奏嗎?”

“大德,是的。”

“須那,同樣地,精進過度,會帶來掉舉;精進鬆散,會帶來懈怠。須那,因此,你要作出適中的精進,你要培養適中的五根,你要掌握這種相。”

須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教導須那尊者後,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在尸陀林隱沒,在靈鷲山出現。

之後,須那尊者作出適中的精進,培養適中的五根,掌握這種相。

須那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須那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當須那尊者證得阿羅漢後,心想:“讓我前往世尊那裏,在世尊跟前宣稱得到究竟智吧。”

於是,須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任何一位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內心都會止息在六個地方之中:止息在出離之中,止息在遠離之中,止息在無瞋之中,止息在愛盡之中,止息在取盡之中,止息在不迷癡之中。

“大德,可能有些尊者這樣想:‘僅以敬信,一些尊者的內心便能止息在出離之中。’

“大德,他們不應這樣想。大德,只有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的比丘,他看不到自己的修行工作還有要做、要增長的地方──他因盡除了貪欲、清除了貪欲,所以內心能止息在出離之中;他因盡除了瞋恚、清除了瞋恚,所以內心能止息在出離之中;他因盡除了愚癡、清除了愚癡,所以內心能止息在出離之中。

“大德,可能有些尊者這樣想:‘不貪著得著、供養、聲譽,一些尊者的內心便能止息在遠離之中。’

“大德,他們不應這樣想。大德,只有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的比丘,他看不到自己的修行工作還有要做、要增長的地方──他因盡除了貪欲、清除了貪欲,所以內心能止息在遠離之中;他因盡除了瞋恚、清除了瞋恚,所以內心能止息在遠離之中;他因盡除了愚癡、清除了愚癡,所以內心能止息在遠離之中。

“大德,可能有些尊者這樣想:‘僅止於持戒、發願,執著此為修行的精髓,一些尊者的內心便能止息在無瞋、愛盡、取盡、不迷癡之中。’

“大德,他們不應這樣想。大德,只有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的比丘,他看不到自己的修行工作還有要做、要增長的地方──他因盡除了貪欲、清除了貪欲,所以內心能止息在無瞋、愛盡、取盡、不迷癡之中;他因盡除了瞋恚、清除了瞋恚,所以內心能止息在無瞋、愛盡、取盡、不迷癡之中;他因盡除了愚癡、清除了愚癡,所以內心能止息在無瞋、愛盡、取盡、不迷癡之中。

“大德,一位內心徹底解脫的比丘,如果在眼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色,內心都不受擺佈、不受影響,保持不動搖,他只在觀察事物的生與滅。

“如果在耳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聲……

“如果在鼻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香……

“如果在舌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味……

“如果在身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觸……

“如果在意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法,內心都不受擺佈、不受影響,保持不動搖,他只在觀察事物的生與滅。

“大德,就正如一座沒裂、沒穿、堅實的石山,如果東方有狂風暴雨到來,石山不會震動、擺動、搖動;如果南方有狂風暴雨到來,石山不會震動、擺動、搖動;如果西方有狂風暴雨到來,石山不會震動、擺動、搖動;如果北方有狂風暴雨到來,石山不會震動、擺動、搖動。

“大德,同樣地,一位內心徹底解脫的比丘,如果在眼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色,內心都不受擺佈、不受影響,保持不動搖,他只在觀察事物的生與滅。

“如果在耳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聲……

“如果在鼻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香……

“如果在舌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味……

“如果在身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觸……

“如果在意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強的法,內心都不受擺佈、不受影響,保持不動搖,他只在觀察事物的生與滅。

“見六處生滅,

心徹底解脫,

此時之內心,

止息於出離,

止息於遠離,

止息於無瞋,

愛盡與取盡,

還有不迷癡。

比丘正解脫,

內心得寂靜,

修行已完成,

不更有所作。

猶如堅石山,

不受風所動,

如是之比丘,

面對諸六境,

可意不可意,

俱不為所動,

內心不受縛,

但見其生滅。”

五十六.頗求那

這時候,頗求那尊者生了病,病得很重。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頗求那尊者生了病,病得很重。如果世尊悲憫,前往頗求那尊者那裏就好了。”

世尊保持沉默以表示願意探望頗求那尊者。

於是,世尊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頗求那尊者那裏。頗求那尊者從遠處看見世尊前來,便想起床,於是世尊對頗求那尊者說:“頗求那,你不用起床了。這裏有另一個為我預備好的座位,我坐在那裏便行了。”

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頗求那尊者說:“頗求那,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一個強壯的人用利刃刺我的頭顱,同樣地,一陣很大的風衝擊我的頭顱。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一個強壯的人用皮帶纏緊我的頭部,同樣地,一陣很大的痛楚在我的頭部出現。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一個熟練的屠夫或他的徒弟用利器劏開我的腹部,同樣地,一陣很大的風衝擊我的腹部。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兩個強壯的人捉著一個瘦弱的人在火坑上燒烤,同樣地,我全身發熱。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於是,世尊為頗求那尊者講說法語,對他開示,對他教導,使他景仰,使他歡喜,然後起座離去。

頗求那尊者在世尊離開不久之後便命終,在死亡的時候根門清淨。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頗求那尊者在世尊離開不久之後便命終,在死亡的時候根門清淨。”

“阿難,頗求那比丘的根門怎會不清淨呢!頗求那比丘之前內心沒有解除五下分結,在那次聽法之後,內心解除了五下分結。

“阿難,臨終時聆聽法義、求證法義有六種利益。是哪六種呢?

“阿難,一位內心沒有解除五下分結的比丘,在面臨死亡的時候得見如來,如來為他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他在聽法之後,內心解除了五下分結。這是臨終時聆聽法義的第一種利益。

“阿難,再者,一位內心沒有解除五下分結的比丘,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不能得見如來,但能得見如來的弟子,如來的弟子為他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他在聽法之後,內心解除了五下分結。這是臨終時聆聽法義的第二種利益。

“阿難,再者,一位內心沒有解除五下分結的比丘,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不能得見如來,不能得見如來的弟子,但能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他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之後,內心解除了五下分結。這是臨終時求證法義的第三種利益。

“阿難,一位內心解除了五下分結但沒有盡除依而得無上解脫的比丘,在面臨死亡的時候得見如來,如來為他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他在聽法之後,內心盡除依而得無上的解脫。這是臨終時聆聽法義的第四種利益。

“阿難,再者,一位內心解除了五下分結但沒有盡除依而得無上解脫的比丘,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不能得見如來,但能得見如來的弟子,如來的弟子為他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他在聽法之後,內心盡除依而得無上的解脫。這是臨終時聆聽法義的第五種利益。

“阿難,再者,一位內心解除了五下分結但沒有盡除依而得無上解脫的比丘,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不能得見如來,不能得見如來的弟子,但能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他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之後,內心盡除依而得無上的解脫。這是臨終時求證法義的第六種利益。

“阿難,臨終時聆聽法義、求證法義有這六種利益。”

五十七.六種生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富蘭那.迦葉宣說六種生:黑生、藍生、紅生、棕生、白生、極白生。

“他宣說的黑生是:屠羊、屠豬等屠夫,捕鳥、捕獸、捕魚等獵師,盜賊、劊子手、獄卒等做任何血腥、殘忍行業的人。

“他宣說的藍生是:生活在荊棘中的比丘,任何說有業、有作的人。

“他宣說的紅生是:單衣尼乾子。

“他宣說的棕生是:裸體的白衣在家弟子。

“他宣說的白生是:男眾邪命外道,女眾邪命外道。

“他宣說的極白生是:難陀.婆蹉、耆娑.僧耆蹉、末伽梨.拘舍梨。

“大德,富蘭那.迦葉宣說這六種生。”

“阿難,世間上所有人都認同富蘭那.迦葉宣說這六種生嗎?”

“大德,不是。”

“阿難,就正如一些人強迫一個貧窮、沒有地位、沒有財富的人買他不想買的肉食,然後對他說:‘喂,你要吃了這塊肉,你要給錢。’同樣地,在沙門婆羅門不一致認同的情形下,那個愚人、不成熟、不懂事理、不善的富蘭那.迦葉卻宣說這六種生。

“阿難,我要說六種生。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阿難,什麼是六種生呢?

“阿難,一些人因黑業而投生,再做黑報法;一些人因黑業而投生,轉做白報法;一些人因黑業而投生,取得不屬黑報不屬白報的湼槃;一些人因白業而投生,轉做黑報法;一些人因白業而投生,再做白報法;一些人因白業而投生,取得不屬黑報不屬白報的湼槃。

“阿難,什麼是因黑業而投生,再做黑報法的人呢?

“阿難,一些投生於低種族,如旃陀羅種族、竹師種族、獵師種族、造車師種族或清道夫種族等貧窮家庭的人,只得很少食物吃,生活在苦困之中,很難得到食物和衣服;相貌差,外觀難看,形體憔悴,患有大病;或是盲眼,或是跛手,或是跛腳,或是不良於行;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都很難賺取得到。他們做身惡行,做口惡行,做意惡行,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阿難,這就是因黑業而投生,再做黑報法的人了。

“阿難,什麼是因黑業而投生,轉做白報法的人呢?

“阿難,一些投生於低種族,如旃陀羅種族、竹師種族、獵師種族、造車師種族或清道夫種族等貧窮家庭的人,只得很少食物吃,生活在苦困之中,很難得到食物和衣服;相貌差,外觀難看,形體憔悴,患有大病;或是盲眼,或是跛手,或是跛腳,或是不良於行;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都很難賺取得到。他們做身善行,做口善行,做意善行,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阿難,這就是因黑業而投生,轉做白報法的人了。

“阿難,什麼是因黑業而投生,取得不屬黑報不屬白報的湼槃的人呢?

“阿難,一些投生於低種族,如旃陀羅種族、竹師種族、獵師種族、造車師種族或清道夫種族等貧窮家庭的人,只得很少食物吃,生活在苦困之中,很難得到食物和衣服;相貌差,外觀難看,形體憔悴。他們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身為出家人,他們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善保持在四念處之中,培育七覺支,然後取得不屬黑報不屬白報的湼槃。阿難,這就是因黑業而投生,取得不屬黑報不屬白報的湼槃的人了。

“阿難,什麼是因白業而投生,轉做黑報法的人呢?

“阿難,一些投生於高種族,或是富有的剎帝利種族,或是富有的婆羅門種族,或是富有的居士種族的人;有很多財富和產業,有很多金銀,有很多物產;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都賺取得到。他們做身惡行,做口惡行,做意惡行,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阿難,這就是因白業而投生,轉做黑報法的人了。

“阿難,什麼是因白業而投生,再做白報法的人呢?

“阿難,一些投生於高種族,或是富有的剎帝利種族,或是富有的婆羅門種族,或是富有的居士種族的人;有很多財富和產業,有很多金銀,有很多物產;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都賺取得到。他們做身善行,做口善行,做意善行,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阿難,這就是因白業而投生,再做白報法的人了。

“阿難,什麼是因白業而投生,取得不屬黑報不屬白報的湼槃的人呢?

“阿難,一些投生於高種族,或是富有的剎帝利種族,或是富有的婆羅門種族,或是富有的居士種族的人;有很多財富和產業,有很多金銀,有很多物產;具有至極的外觀,美麗、好看、美妙;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都賺取得到。他們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身為出家人,他們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善保持在四念處之中,培育七覺支,然後取得不屬黑報不屬白報的湼槃。阿難,這就是因白業而投生,取得不屬黑報不屬白報的湼槃的人了。

“阿難,有這六種生。”

五十八.漏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於那些應以約束來斷除的漏,能用約束來把它斷除;對於那些應以受用供養物來斷除的漏,能用受用供養物來把它斷除;對於那些應以忍受來斷除的漏,能用忍受來把它斷除;對於那些應以迴避來斷除的漏,能用迴避來把它斷除;對於那些應以驅除來斷除的漏,能用驅除來把它斷除;對於那些應以修習來斷除的漏,能用修習來把它斷除。

“比丘們,什麼是對於那些應以約束來斷除的漏,能用約束來把它斷除呢?

“比丘們,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會時常約束眼根。他知道不約束眼根便會生起漏、激盪、熱惱,約束眼根便沒有漏、激盪、熱惱。

“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會時常約束耳根……

“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會時常約束鼻根……

“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會時常約束舌根……

“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會時常約束身根……

“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會時常約束意根。他知道不約束意根便會生起漏、激盪、熱惱,約束意根便沒有漏、激盪、熱惱。

“比丘們,如果不約束,漏、激盪、熱惱便會生起;通過約束,便沒有漏、激盪、熱惱。這就是對於那些應以約束來斷除的漏,能用約束來把它斷除了。

“比丘們,什麼是對於那些應以受用供養物來斷除的漏,能用受用供養物來把它斷除呢?

“比丘們,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受用衣服,只是為了防寒、防暑、防風、防熱、防虻、防蚊、防爬蟲,只是為了蔽體。

“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受用食物不是為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麗的身段、得到美麗的外貌,而是為了使身體持續下去、平息身體的苦困,因此有助修習梵行。他心想:‘受用食物是要驅除舊病和不讓新病生起,這樣我將沒有病痛,能安穩地生活。’

“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受用住處,只是為了防寒、防暑、防風、防熱、防虻、防蚊、防爬蟲、防惡劣氣候,只是為了樂於生活在靜處。

“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受用醫藥用品,只是為了治療已生起的病痛和保持良好的健康。

“比丘們,如果不受用這些供養物,漏、激盪、熱惱便會生起;通過受用這些供養物,便沒有漏、激盪、熱惱。這就是對於那些應以受用供養物來斷除的漏,能用受用供養物來把它斷除了。

“比丘們,什麼是對於那些應以忍受來斷除的漏,能用忍受來把它斷除呢?

“比丘們,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有含容心,能忍受寒、暑、風、熱、飢、渴、虻、蚊、爬蟲,能忍受難聽、不受歡迎的說話方式,能忍受身體的不快感受、不悅感受、強烈痛苦、能致命的感受。

“比丘們,如果不忍受,漏、激盪、熱惱便會生起;通過忍受,便沒有漏、激盪、熱惱。這就是對於那些應以忍受來斷除的漏,能用忍受來把它斷除了。

“比丘們,什麼是對於那些應以迴避來斷除的漏,能用迴避來把它斷除呢?

“比丘們,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迴避野象、野馬、野牛、野狗、毒蛇、殘樹幹、荊棘、深坑、懸崖、水坑、污水池。一個坐不適當的座位、不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結交惡友的比丘,會被有智慧的同修視為一個惡行的比丘;因此他迴避不適當的座位、不適當的行處、惡友。

“比丘們,如果不迴避,漏、激盪、熱惱便會生起;通過迴避,便沒有漏、激盪、熱惱。這就是對於那些應以迴避來斷除的漏,能用迴避來把它斷除了。

“比丘們,什麼是對於那些應以驅除來斷除的漏,能用驅除來把它斷除呢?

“比丘們,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不會容忍貪欲覺,他會把貪欲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瞋恚覺,他會把瞋恚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惱害覺,他會把惱害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惡不善法,他會把惡不善法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

“比丘們,如果不驅除,漏、激盪、熱惱便會生起;通過驅除,便沒有漏、激盪、熱惱。這就是對於那些應以驅除來斷除的漏,能用驅除來把它斷除了。

“比丘們,什麼是對於那些應以修習來斷除的漏,能用修習來把它斷除呢?

“比丘們,一位如理計量的比丘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念覺支,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擇法覺支,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精進覺支,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喜覺支,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猗覺支,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定覺支,修習能帶來遠離、無欲、息滅、放捨的捨覺支。

“比丘們,如果不修習,漏、激盪、熱惱便會生起;通過修習,便沒有漏、激盪、熱惱。這就是對於那些應以修習來斷除的漏,能用修習來把它斷除了。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五十九.達盧卡摩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磚屋。

這時候,達盧卡摩居士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達盧卡摩居士說:“居士,你們家族有沒有做布施呢?”

“大德,我們家族有做布施。那些居住在森林、只吃化取食物、穿舊布衣的阿羅漢或進入了阿羅漢道的比丘,我們就布施給那樣的比丘。”

“居士,你身為一個居家的人,受用欲樂,兒女在身邊,燃點迦尸檀香,戴花環,塗香水,塗香油,受用金銀,是不易知道他們是否阿羅漢、他們是否進入了阿羅漢道的。

“居士,一個居住在森林的比丘,如果愛說話,說話雜亂無章,內心混濁、散亂、搖擺、失念、沒有覺知、沒有定、迷亂,放縱根門,他在這方面是要譴責的。一個居住在森林的比丘,如果不愛說話,說話不會雜亂無章,內心不混濁、不散亂、不搖擺、有念、有覺知、有定、安住一境,約束根門,他在這方面是要讚揚的。

“居士,一個居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

“居士,一個只吃化取食物的比丘……

“居士,一個接受食物供養的比丘……

“居士,一個穿舊布衣的比丘……

“居士,一個接受居士布施衣服的比丘,如果愛說話,說話雜亂無章,內心混濁、散亂、搖擺、失念、沒有覺知、沒有定、迷亂,放縱根門,他在這方面是要譴責的。一個接受居士布施衣服的比丘,如果不愛說話,說話不會雜亂無章,內心不混濁、不散亂、不搖擺、有念、有覺知、有定、安住一境,約束根門,他在這方面是要讚揚的。

“居士,你要對僧團做布施,你要以淨信心對僧團做布施;若你有這份淨信心,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大德,從現在起,我要對僧團做布施!”

六十.質多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羅奈的仙人住處鹿野苑。

這時候,一些長老比丘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聚集在圓帳篷,他們一起談論有關法義的話題。這時候,質多.訶提舍利弗尊者當長老在談論時,常常打斷說話。於是大拘絺羅尊者對質多尊者說:“當長老比丘在談論有關法義的話題時,請質多尊者不要打斷說話,請等待長老把話說完你才說話!”

大拘絺羅尊者說了這番話後,一些質多尊者的朋友比丘對大拘絺羅尊者說:“大拘絺羅尊者不要斥責質多尊者。質多尊者是一位智者,質多尊者能夠跟長老比丘一起談論有關法義的話題。”

大拘絺羅尊者說:“賢友們,沒有他心智的人,是不易知道這些事情的。賢友們,一些人在依止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居住時,便會柔和、謙下、平息。當他們離開了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跟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的弟子交往時,便會鬆懈、失控、時常跟人談話,這時貪欲便會侵蝕他們的心。他們的內心受貪欲所侵蝕,因此便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賢友們,就正如一頭會吃田裏農作物的牛被繩索綁著或被困在牛棚,若說牠從今以後也不會到田裏吃農作物了。這是正確的解說嗎?”

“賢友,不是。賢友,這是會發生的:當繩索斷掉或牛棚被撞破時,那頭牛又會到田裏吃農作物了。”

“賢友們,同樣地,一些人在依止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居住……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賢友們,一些人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們進入了初禪。他們心想:‘我們得到初禪了。’當他們跟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的弟子交往時,便會鬆懈、失控、時常跟人談話,這時貪欲便會侵蝕他們的心。他們的內心受貪欲所侵蝕,因此便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賢友們,就正如在廣場上下了一場大暴雨,泥塵消失而出現泥濘,若說廣場從今以後也不會有泥塵了。這是正確的解說嗎?”

“賢友,不是。賢友,這是會發生的:當廣場上人們在行走、動物在行走或是風吹日曬,那些水份便會乾掉,這時泥塵又會出現了。”

“賢友們,同樣地,一些人內心離開了五欲……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賢友們,一些人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們進入了二禪。他們心想:‘我們得到二禪了。’當他們跟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的弟子交往時,便會鬆懈、失控、時常跟人談話,這時貪欲便會侵蝕他們的心。他們的內心受貪欲所侵蝕,因此便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賢友們,就正如在村落或市鎮附近有一個大坑,在下了一場大暴雨後,坑中的貝類動物和沙石都看不見,若說從今以後也不會看見坑中的貝類動物和沙石了。這是正確的解說嗎?”

“賢友,不是。賢友,這是會發生的:當人們來坑中飲水、動物來坑中飲水或是風吹日曬,那些水份便會乾掉,這時又會看見坑中的貝類動物和沙石了。”

“賢友們,同樣地,一些人平息了覺和觀……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賢友們,一些人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們進入了三禪。他們心想:‘我們得到三禪了。’當他們跟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的弟子交往時,便會鬆懈、失控、時常跟人談話,這時貪欲便會侵蝕他們的心。他們的內心受貪欲所侵蝕,因此便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剛吃完美食的人,不會想吃隔夜的食物,若說那人從今以後也不會想吃食物了。這是正確的解說嗎?”

“賢友,不是。賢友,這是會發生的:當那人剛吃完美食,食物還在體內時,是不會想吃食物的,當食物被吸收、消化之後,這時那人又會想吃食物了。”

“賢友們,同樣地,一些人保持捨心……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賢友們,一些人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們進入了四禪。他們心想:‘我們得到四禪了。’當他們跟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的弟子交往時,便會鬆懈、失控、時常跟人談話,這時貪欲便會侵蝕他們的心。他們的內心受貪欲所侵蝕,因此便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賢友們,就正如在山谷有一個湖泊,湖水平靜、沒有波浪,若說湖水從今以後也不會有波浪了。這是正確的解說嗎?”

“賢友,不是。賢友,這是會發生的:東方吹來大風,湖水便會生起波浪;南方吹來大風,湖水便會生起波浪;西方吹來大風,湖水便會生起波浪;北方吹來大風,湖水便會生起波浪。”

“賢友們,同樣地,一些人滅除了苦和樂……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賢友們,一些人對所有相不作意,進入無相心定。他們心想:‘我們得到無相心定了。’當他們跟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的弟子交往時,便會鬆懈、失控、時常跟人談話,這時貪欲便會侵蝕他們的心。他們的內心受貪欲所侵蝕,因此便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賢友們,就正如國王或大臣帶領四兵在漫長的路途上行走,去到途中一個密林時在那裏渡宿一晚,當晚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大鼓、小鼓、號角等各種吵耳的聲音使得蟋蟀的聲音都消失掉,若說從今以後那個密林的蟋蟀聲音都消失掉了。這是正確的解說嗎?”

“賢友,不是。賢友,這是會發生的:當國王或大臣離開後,蟋蟀的聲音又會出現了。”

“賢友們,同樣地,一些人對所有相不作意……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過了一段時間後,質多尊者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這時候,那些質多尊者的朋友比丘前往大拘絺羅尊者那裏,然後對他說:“賢友,究竟是大拘絺羅尊者以他心智知道質多尊者有這些體證仍會返回低俗的生活,還是天神告訴你質多尊者有這些體證仍會返回低俗的生活呢?”

“賢友們,我以他心智知道質多尊者有這些體證仍會返回低俗的生活,也有天神告訴我有關的事情。”

於是,那些質多尊者的朋友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質多尊者有這些體證仍會返回低俗的生活。”

“比丘們,不久質多又會念及出離的。”

不久之後,質多又再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質多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質多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六十一.彼岸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羅奈的仙人住處鹿野苑。

這時候,一些長老比丘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聚集在圓帳篷,當中生起了這個問題:“賢友們,世尊在《彼岸道品.彌帝耶問》1之中這樣說:

“‘智者知兩邊,

不黏著中間,

超越縫合者,

達大人境地。’

“賢友們,在當中什麼是第一邊,什麼是第二邊,什麼是中間,什麼是縫合者呢?”

長老比丘說了這番話後,其中一位比丘對長老比丘說:“賢友們,觸是第一邊;觸的集起是第二邊;觸的息滅是中間;渴愛是縫合者,將一期投生又一期投生的有縫合起來。賢友們,這是一位比丘應要深知、應要遍知的範圍;若一位比丘深知這應要深知的範圍,遍知這應要遍知的範圍,能當下將苦終結。”

這位比丘說了這番話後,另一位比丘對長老比丘說:“賢友們,過去是第一邊;未來是第二邊;現在是中間;渴愛是縫合者,將一期投生又一期投生的有縫合起來。賢友們,這是一位比丘應要深知、應要遍知的範圍;若一位比丘深知這應要深知的範圍,遍知這應要遍知的範圍,能當下將苦終結。”

這位比丘說了這番話後,另一位比丘對長老比丘說:“賢友們,樂受是第一邊;苦受是第二邊;不苦不樂受是中間;渴愛是縫合者,將一期投生又一期投生的有縫合起來。賢友們,這是一位比丘應要深知、應要遍知的範圍;若一位比丘深知這應要深知的範圍,遍知這應要遍知的範圍,能當下將苦終結。”

這位比丘說了這番話後,另一位比丘對長老比丘說:“賢友們,名是第一邊;色是第二邊;識是中間;渴愛是縫合者,將一期投生又一期投生的有縫合起來。賢友們,這是一位比丘應要深知、應要遍知的範圍;若一位比丘深知這應要深知的範圍,遍知這應要遍知的範圍,能當下將苦終結。”

這位比丘說了這番話後,另一位比丘對長老比丘說:“賢友們,內六處是第一邊;外六處是第二邊;識是中間;渴愛是縫合者,將一期投生又一期投生的有縫合起來。賢友們,這是一位比丘應要深知、應要遍知的範圍;若一位比丘深知這應要深知的範圍,遍知這應要遍知的範圍,能當下將苦終結。”

這位比丘說了這番話後,另一位比丘對長老比丘說:“賢友們,自身是第一邊;自身的集起是第二邊;自身的息滅是中間;渴愛是縫合者,將一期投生又一期投生的有縫合起來。賢友們,這是一位比丘應要深知、應要遍知的範圍;若一位比丘深知這應要深知的範圍,遍知這應要遍知的範圍,能當下將苦終結。”

這位比丘說了這番話後,另一位比丘對長老比丘說:“賢友們,我們全都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來解說。賢友們,讓我們一起前往世尊那裏,把這件事情告訴世尊,當世尊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它吧。”

那些長老比丘回答那位比丘:“賢友,好的。”於是,那些長老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將所有談話的內容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然後再說:“大德,我們誰是善說呢?”

“比丘們,你們每一個人都是善說。你們也聽我所說的,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那些長老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關於在《彼岸道品.彌帝耶問》所說:

“‘智者知兩邊,

不黏著中間,

超越縫合者,

達大人境地。’

“比丘們,觸是第一邊;觸的集起是第二邊;觸的息滅是中間;渴愛是縫合者,將一期投生又一期投生的有縫合起來。比丘們,這是一位比丘應要深知、應要遍知的範圍;若一位比丘深知這應要深知的範圍,遍知這應要遍知的範圍,能當下將苦終結。”

六十二.跋提河水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遊行說法,去到一個名叫檀多迦波的市鎮。

這時候,世尊離開道路走到一棵樹下,然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於是,有些比丘進入檀多迦波尋找住處,阿難尊者和一些比丘前往跋提河洗手腳,他們洗完手腳後返回岸上,穿著一件衣、站著來乾身。

這時候,有一個比丘前往阿難尊者那裏,然後對他說:“阿難賢友,世尊記說提婆達多墮落惡趣、墮落地獄、受苦一劫、不通懺悔。究竟是世尊肯定地說出事實;還是世尊只為勸喻他人而這樣說,其實提婆達多會有其他結果呢?”

“賢友,就如世尊的記說那樣。”

於是,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剛才談話的內容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

“阿難,那個比丘不是一個新出家的比丘,就是一個愚癡、不成熟的長老。這是我單一形式的解說,怎會有第二種結果呢!

“阿難,除了提婆達多之外,我看不見有另一個人我會對他作這樣肯定的記說。阿難,在提婆達多身上即使有毛端那樣少的白法,我也不會記說提婆達多墮落惡趣、墮落地獄、受苦一劫、不通懺悔。由於在提婆達多身上即使毛端那樣少的白法也找不到,所以我記說提婆達多墮落惡趣、墮落地獄、受苦一劫、不通懺悔。

“阿難,就正如一個人掉進比人還深、堆滿糞便的糞坑,他全身由頭到腳都是糞便,這時有一個想幫他忙、想利益他、想他安穩、想拉他上來的人到來,那個人圍繞著糞坑行走,想找他身上沒有沾染糞便的地方,然後抓著那個地方拉他上來,但在他身上即使毛端那樣少沒有沾染糞便的地方也找不到。同樣地,由於在提婆達多身上即使毛端那樣少的白法也找不到,所以我記說提婆達多墮落惡趣、墮落地獄、受苦一劫、不通懺悔。

“阿難,如果你們想聽如來的眾人根性智,我會為你們分析。”

“世尊,現在是時候了,善逝,現在是時候了,請世尊宣說這個義理,當比丘聽了之後,便會受持世尊的說話。”

“阿難,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阿難,我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這個人有善法也有不善法。’過了一些時候,我再以他心智知道那人的心:‘這個人的善法消失,不善法現前,但他的善根沒有斷,因此善法將會陸續出現,這人在將來是一個不退法的人。’

“阿難,就正如一些沒有毀壞、沒有腐爛、沒有受風吹日曬、新鮮、保存得好的種子播在悉心打理的良田中──阿難,你認為那些種子是否會生長、壯大、成熟呢?”

“大德,是的。”

“阿難,同樣地,我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這個人有善法也有不善法。’過了一些時候,我再以他心智知道那人的心:‘這個人的善法消失,不善法現前,但他的善根沒有斷,因此善法將會陸續出現,這人在將來是一個不退法的人。’

“阿難,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眾人的根性,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將來法的生起。

“阿難,我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這個人有善法也有不善法。’過了一些時候,我再以他心智知道那人的心:‘這個人的不善法消失,善法現前,但他的不善根沒有斷,因此不善法將會陸續出現,這人在將來是一個退轉法的人。’

“阿難,就正如一些沒有毀壞、沒有腐爛、沒有受風吹日曬、新鮮、保存得好的種子播在大石之上──阿難,你認為那些種子是否不會生長、壯大、成熟呢?”

“大德,是的。”

“阿難,同樣地,我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這個人有善法也有不善法。’過了一些時候,我再以他心智知道那人的心:‘這個人的不善法消失,善法現前,但他的不善根沒有斷,因此不善法將會陸續出現,這人在將來是一個退轉法的人。’

“阿難,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眾人的根性,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將來法的生起。

“阿難,我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這個人有善法也有不善法。’過了一些時候,我再以他心智知道那人的心:‘這個人即使毛端那樣少的白法也沒有,具有這種純黑不善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阿難,就正如一些毀壞、腐爛、受風吹日曬的種子播在悉心打理的良田中──阿難,你認為那些種子是否不會生長、壯大、成熟呢?”

“大德,是的。”

“阿難,同樣地,我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這個人有善法也有不善法。’過了一些時候,我再以他心智知道那人的心:‘這個人即使毛端那樣少的白法也沒有,具有這種純黑不善法的人,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阿難,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眾人的根性,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將來法的生起。”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阿難尊者對他說:“大德,你能否說跟這三種人相反的另三種人呢?”

“阿難,能的。

“阿難,我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這個人有善法也有不善法。’過了一些時候,我再以他心智知道那人的心:‘這個人的善法消失,不善法現前,他的善根沒有斷,但在逐漸斷除中,這人在將來是一個退轉法的人。’

“阿難,就正如把一些燃起烈焰的火炭放在大石上──阿難,你認為那些火炭的火是否不會增長、增加、旺盛呢?”

“大德,是的。”

“阿難,又正如在黃昏、太陽下山的時候──阿難,你認為光明是否將會消失,黑暗是否將會出現呢?”

“大德,是的。”

“阿難,又正如在午夜、食時開始的時候──阿難,你認為光明是否消失,黑暗是否出現呢?”

“大德,是的。”

“阿難,同樣地,我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這個人有善法也有不善法。’過了一些時候,我再以他心智知道那人的心:‘這個人的善法消失,不善法現前,他的善根沒有斷,但在逐漸斷除中,這人在將來是一個退轉法的人。’

“阿難,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眾人的根性,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將來法的生起。

“阿難,我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這個人有善法也有不善法。’過了一些時候,我再以他心智知道那人的心:‘這個人的不善法消失,善法現前,他的不善根沒有斷,但在逐漸斷除中,這人在將來是一個不退法的人。’

“阿難,就正如把一些燃起烈焰的火炭放在乾草堆或柴堆上──阿難,你認為那些火炭的火是否會增長、增加、旺盛呢?”

“大德,是的。”

“阿難,又正如在黎明、太陽出來的時候──阿難,你認為黑暗是否將會消失,光明是否將會出現呢?”

“大德,是的。”

“阿難,又正如在中午、食時完結的時候──阿難,你認為黑暗是否消失,光明是否出現呢?”

“大德,是的。”

“阿難,同樣地,我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這個人有善法也有不善法。’過了一些時候,我再以他心智知道那人的心:‘這個人的不善法消失,善法現前,他的不善根沒有斷,但在逐漸斷除中,這人在將來是一個不退法的人。’

“阿難,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眾人的根性,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將來法的生起。

“阿難,我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這個人有善法也有不善法。’過了一些時候,我再以他心智知道那人的心:‘這個人即使毛端那樣少的不善法也沒有,具有這種純白沒有過失法的人,能當下入滅。’

“阿難,就正如把一些冷卻、息滅的火炭放在乾草堆或柴堆上──阿難,你認為那些火炭的火是否不會增長、增加、旺盛呢?”

“大德,是的。”

“阿難,同樣地,我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這個人有善法也有不善法。’過了一些時候,我再以他心智知道那人的心:‘這個人即使毛端那樣少的不善法也沒有,具有這種純白沒有過失法的人,能當下入滅。’

“阿難,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人們的心,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眾人的根性,如來這樣以他心智知道將來法的生起。

“阿難,在前三種人之中,有一種是不退法的人,有一種是退轉法的人,有一種是惡趣、地獄的人;在後三種人之中,有一種是不退法的人,有一種是退轉法的人,有一種是入滅法的人。”

六十三.洞察力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洞察力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洞察力的法義呢?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貪欲,什麼是帶來貪欲的因緣,什麼是貪欲的不同類別,什麼是貪欲的果報,什麼是貪欲滅,什麼是貪欲滅之道。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受,什麼是帶來受的因緣,什麼是受的不同類別,什麼是受的果報,什麼是受滅,什麼是受滅之道。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想,什麼是帶來想的因緣,什麼是想的不同類別,什麼是想的果報,什麼是想滅,什麼是想滅之道。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漏,什麼是帶來漏的因緣,什麼是漏的不同類別,什麼是漏的果報,什麼是漏滅,什麼是漏滅之道。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業,什麼是帶來業的因緣,什麼是業的不同類別,什麼是業的果報,什麼是業滅,什麼是業滅之道。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苦,什麼是帶來苦的因緣,什麼是苦的不同類別,什麼是苦的果報,什麼是苦滅,什麼是苦滅之道。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貪欲,什麼是帶來貪欲的因緣,什麼是貪欲的不同類別,什麼是貪欲的果報,什麼是貪欲滅,什麼是貪欲滅之道’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有五欲:眼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耳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鼻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舌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身識別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比丘們,在聖者的律之中不稱這為貪欲而是稱為五欲,若人對五欲有貪染的思維,這才稱為貪欲。

“世間多姿亦多采,

面對此等非貪欲;

若生貪染之思維,

此時才稱為貪欲。

世間常有姿采事,

智者對此離愛著。

“比丘們,什麼是帶來貪欲的因緣呢?

“比丘們,觸就是帶來貪欲的因緣了。

“比丘們,什麼是貪欲的不同類別呢?

“比丘們,對色的貪欲是一種,對聲的貪欲是另一種,對香的貪欲是另一種,對味的貪欲是另一種,對觸的貪欲是另一種。比丘們,這就是稱為貪欲的不同類別了。

“比丘們,什麼是貪欲的果報呢?

“比丘們,有貪欲的人會帶來自身的有,在福報或罪報的地方投生。比丘們,這就是稱為貪欲的果報了。

“比丘們,什麼是貪欲滅呢?

“比丘們,觸滅貪欲便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貪欲滅之道。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由於知道什麼是貪欲,什麼是帶來貪欲的因緣,什麼是貪欲的不同類別,什麼是貪欲的果報,什麼是貪欲滅,什麼是貪欲滅之道,他就是一個有洞察力的人,知道什麼是能將貪欲息滅的梵行。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貪欲,什麼是帶來貪欲的因緣,什麼是貪欲的不同類別,什麼是貪欲的果報,什麼是貪欲滅,什麼是貪欲滅之道’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受,什麼是帶來受的因緣,什麼是受的不同類別,什麼是受的果報,什麼是受滅,什麼是受滅之道’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有三種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什麼是帶來受的因緣呢?

“比丘們,觸就是帶來受的因緣了。

“比丘們,什麼是受的不同類別呢?

“比丘們,有物質的樂受,有心靈的樂受;有物質的苦受,有心靈的苦受;有物質的不苦不樂受,有心靈的不苦不樂受。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受的不同類別了。

“比丘們,什麼是受的果報呢?

“比丘們,貪著感受的人會帶來自身的有,在福報或罪報的地方投生。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受的果報了。

“比丘們,什麼是受滅呢?

“比丘們,觸滅受便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受滅之道。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由於知道什麼是受,什麼是帶來受的因緣,什麼是受的不同類別,什麼是受的果報,什麼是受滅,什麼是受滅之道,他就是一個有洞察力的人,知道什麼是能將受息滅的梵行。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受,什麼是帶來受的因緣,什麼是受的不同類別,什麼是受的果報,什麼是受滅,什麼是受滅之道’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想,什麼是帶來想的因緣,什麼是想的不同類別,什麼是想的果報,什麼是想滅,什麼是想滅之道’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有六種想: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比丘們,什麼是帶來想的因緣呢?

“比丘們,觸就是帶來想的因緣了。

“比丘們,什麼是想的不同類別呢?

“比丘們,在色之中的想是一種,在聲之中的想是另一種,在香之中的想是另一種,在味之中的想是另一種,在觸之中的想是另一種,在法之中的想是另一種。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想的不同類別了。

“比丘們,什麼是想的果報呢?

“比丘們,我說,想帶來語言表達。當人們在認知事物時,會用語言表達:‘我是這樣想的。’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想的果報了。

“比丘們,什麼是想滅呢?

“比丘們,觸滅想便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想滅之道。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由於知道什麼是想,什麼是帶來想的因緣,什麼是想的不同類別,什麼是想的果報,什麼是想滅,什麼是想滅之道,他就是一個有洞察力的人,知道什麼是能將想息滅的梵行。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想,什麼是帶來想的因緣,什麼是想的不同類別,什麼是想的果報,什麼是想滅,什麼是想滅之道’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漏,什麼是帶來漏的因緣,什麼是漏的不同類別,什麼是漏的果報,什麼是漏滅,什麼是漏滅之道’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有三種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比丘們,什麼是帶來漏的因緣呢?

“比丘們,無明就是帶來漏的因緣了。

“比丘們,什麼是漏的不同類別呢?

“比丘們,有帶來地獄的漏,有帶來畜生的漏,有帶來餓鬼的漏,有帶來人世間的漏,有帶來天世間的漏。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漏的不同類別了。

“比丘們,什麼是漏的果報呢?

“比丘們,行踐無明歧途的人會帶來自身的有,在福報或罪報的地方投生。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漏的果報了。

“比丘們,什麼是漏滅呢?

“比丘們,無明滅漏便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漏滅之道。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由於知道什麼是漏,什麼是帶來漏的因緣,什麼是漏的不同類別,什麼是漏的果報,什麼是漏滅,什麼是漏滅之道,他就是一個有洞察力的人,知道什麼是能將漏息滅的梵行。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漏,什麼是帶來漏的因緣,什麼是漏的不同類別,什麼是漏的果報,什麼是漏滅,什麼是漏滅之道’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業,什麼是帶來業的因緣,什麼是業的不同類別,什麼是業的果報,什麼是業滅,什麼是業滅之道’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我說,思就是業。有了思然後便會作出身、口、意業。

“比丘們,什麼是帶來業的因緣呢?

“比丘們,觸就是帶來業的因緣了。

“比丘們,什麼是業的不同類別呢?

“比丘們,有招感地獄的業,有招感畜生的業,有招感餓鬼的業,有招感人世間的業,有招感天世間的業。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業的不同類別了。

“比丘們,什麼是業的果報呢?

“比丘們,我說,有三種業的果報:在現生受報,在下生受報,在多生之後才受報。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業的果報了。

“比丘們,什麼是業滅呢?

“比丘們,觸滅業便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業滅之道。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由於知道什麼是業,什麼是帶來業的因緣,什麼是業的不同類別,什麼是業的果報,什麼是業滅,什麼是業滅之道,他就是一個有洞察力的人,知道什麼是能將業息滅的梵行。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業,什麼是帶來業的因緣,什麼是業的不同類別,什麼是業的果報,什麼是業滅,什麼是業滅之道’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苦,什麼是帶來苦的因緣,什麼是苦的不同類別,什麼是苦的果報,什麼是苦滅,什麼是苦滅之道’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生是苦的,老是苦的,病是苦的,死是苦的,憂、悲、苦、惱、哀是苦的,求不得是苦的;簡略來說,五取蘊是苦的。

“比丘們,什麼是帶來苦的因緣呢?

“比丘們,渴愛就是帶來苦的因緣了。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不同類別呢?

“比丘們,有強烈的苦,有輕微的苦,有慢退卻的苦,有快退卻的苦。比丘們,這就是稱為苦的不同類別了。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果報呢?

“比丘們,我說,苦會帶來迷癡的果報,或會帶來尋求解決苦的果報。一些被苦征服、內心受苦擺佈的人,會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一些被苦征服、內心受苦擺佈的人,會向外尋求解決苦,心想:‘誰人懂得一些能助滅苦的語句呢?’比丘們,這就是稱為苦的果報了。

“比丘們,什麼是苦滅呢?

“比丘們,渴愛滅苦便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苦滅之道。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由於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帶來苦的因緣,什麼是苦的不同類別,什麼是苦的果報,什麼是苦滅,什麼是苦滅之道,他就是一個有洞察力的人,知道什麼是能將苦息滅的梵行。

“比丘們,‘應知什麼是苦,什麼是帶來苦的因緣,什麼是苦的不同類別,什麼是苦的果報,什麼是苦滅,什麼是苦滅之道’這句說話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說的。

“比丘們,這就是洞察力的法義了。”

六十四.獅吼

“比丘們,如來有六力。如來具有這六種能力,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這六種能力是什麼呢?

“比丘們,如來如實知什麼是有可能的事,什麼是沒有可能的事。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如實知業在過去、未來、現在的因果關係。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如實知怎樣生起禪定、解脫、正受及什麼是當中的污染和淨化。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如來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再者,如來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如來因為有這種能力,所以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如來具有這六種能力,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如果他人前來這裏,然後問如來有關如實知什麼是有可能的事、什麼是沒有可能的事的問題,如來會將如實知的一一為他解答。

“比丘們,如果他人前來這裏,然後問如來有關如實知業在過去、未來、現在的因果關係的問題,如來會將如實知的一一為他解答。

“比丘們,如果他人前來這裏,然後問如來有關如實知怎樣生起禪定、解脫、正受及什麼是當中的污染和淨化的問題,如來會將如實知的一一為他解答。

“比丘們,如果他人前來這裏,然後問如來有關如實知宿命智的問題,如來會將如實知的一一為他解答。

“比丘們,如果他人前來這裏,然後問如來有關如實知眾生生死智的問題,如來會將如實知的一一為他解答。

“比丘們,如果他人前來這裏,然後問如來有關如實知漏盡智的問題,如來會將如實知的一一為他解答。

“比丘們,我說,如實知什麼是有可能的事,什麼是沒有可能的事,這是對有定的人而說的,不是對沒有定的人而說的。

“比丘們,我說,如實知業在過去、未來、現在的因果關係,這是對有定的人而說的,不是對沒有定的人而說的。

“比丘們,我說,如實知怎樣生起禪定、解脫、正受及什麼是當中的污染和淨化,這是對有定的人而說的,不是對沒有定的人而說的。

“比丘們,我說,如實知宿命智,這是對有定的人而說的,不是對沒有定的人而說的。

“比丘們,我說,如實知眾生生死智,這是對有定的人而說的,不是對沒有定的人而說的。

“比丘們,我說,如實知漏盡智,這是對有定的人而說的,不是對沒有定的人而說的。

“比丘們,定是取得六力的道路,沒有定不足以進入這條道路。”

第六大品完

六十五.阿那含

“比丘們,不捨棄六法,便沒有能力取證阿那含果。是哪六法呢?

“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懈怠、失念、劣慧。

“比丘們,不捨棄這六法,便沒有能力取證阿那含果。

“比丘們,捨棄六法,便有能力取證阿那含果。是哪六法呢?

“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懈怠、失念、劣慧。

“比丘們,捨棄這六法,便有能力取證阿那含果。”

六十六.阿羅漢

“比丘們,不捨棄六法,便沒有能力取證阿羅漢。是哪六法呢?

“昏沉、睡眠、掉舉、悔疚、沒有信、放逸。

“比丘們,不捨棄這六法,便沒有能力取證阿羅漢。

“比丘們,捨棄六法,便有能力取證阿羅漢。是哪六法呢?

“昏沉、睡眠、掉舉、悔疚、沒有信、放逸。

“比丘們,捨棄這六法,便有能力取證阿羅漢。”

六十七.朋友

“比丘們,一個跟惡朋友、惡同伴、惡密友交往,習近、伴隨惡知識的比丘,會跟隨他們的見解而行,這個比丘是沒有可能完滿正行法的;正行法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學人法的;學人法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戒的;戒不完滿,是沒有可能斷除欲界貪、色界貪、無色界貪的。

“比丘們,一位跟善朋友、善同伴、善密友交往,習近、伴隨善知識的比丘,會跟隨他們的見解而行,這位比丘是能夠完滿正行法的;正行法完滿,是能夠完滿學人法的;學人法完滿,是能夠完滿戒的;戒完滿,是能夠斷除欲界貪、色界貪、無色界貪的。”

六十八.聯群結黨

“比丘們,一個喜好、樂著、耽於群集與聯群結黨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喜歡在遠離的地方獨處的;不喜歡在遠離的地方獨處,是沒有可能掌握內心的相2的;不掌握內心的相,是沒有可能完滿正見的;正見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正定的;正定不完滿,是沒有可能斷除結縛的;結縛不斷除,是沒有可能取證湼槃的。

“比丘們,一個不喜好、不樂著、不耽於群集與聯群結黨的比丘,是能夠喜歡在遠離的地方獨處的;喜歡在遠離的地方獨處,是能夠掌握內心的相的;掌握內心的相,是能夠完滿正見的;正見完滿,是能夠完滿正定的;正定完滿,是能夠斷除結縛的;結縛斷除,是能夠取證湼槃的。”

六十九.天神

在黎明時分,一位有明亮外表的天神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跟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六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是哪六種呢?

“重視導師、重視法義、重視僧團、重視修學、易受教、是別人的善知識。

“大德,有這六種令比丘不退轉的事情。”

那位天神說了以上的話後,導師認可他的說話。那位天神知道導師認可自己的說話,於是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就在那裏隱沒。

世尊在天明時把天神前來的事情及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比丘,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大德,一位自己重視導師、稱讚重視導師的比丘,會使其他不重視導師的比丘成為重視導師的人,會對其他重視導師的比丘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一位自己重視法義、稱讚重視法義的比丘,會使其他不重視法義的比丘成為重視法義的人,會對其他重視法義的比丘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一位自己重視僧團、稱讚重視僧團的比丘,會使其他不重視僧團的比丘成為重視僧團的人,會對其他重視僧團的比丘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一位自己重視修學、稱讚重視修學的比丘,會使其他不重視修學的比丘成為重視修學的人,會對其他重視修學的比丘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一位自己易受教、稱讚易受教的比丘,會使其他不易受教的比丘成為易受教的人,會對其他易受教的比丘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一位自己是別人的善知識、稱讚是別人善知識的比丘,會使其他不是別人善知識的比丘成為是別人善知識的人,會對其他是別人善知識的比丘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

“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我簡略的說話,你善知它詳細的義理。舍利弗,一位自己重視導師……(佛陀重複舍利弗尊者的說話一次以表示認同)……作出如實、真實、適時的稱讚。

“舍利弗,我簡略的說話,應這樣理解它詳細的義理。”

七十.定

“比丘們,一位比丘的定還沒有寂靜,還沒有高尚,還沒有得到猗息,還沒有安住一境,是沒有可能施展無數的神變,沒有可能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沒有可能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沒有可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沒有可能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沒有可能清除各種漏的。

“比丘們,一位比丘的定寂靜,高尚,得到猗息,安住一境,是能夠施展無數的神變,能夠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夠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能夠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能夠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能夠清除各種漏的。”3

七十一.修學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即使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也沒有能力親身得到智證。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對帶來減損的法不能如實知,對帶來持續的法不能如實知,對帶來增長的法不能如實知,對帶來洞察力的法不能如實知,不用心而作,不妥善而作。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即使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也沒有能力親身得到智證。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便有能力親身得到智證。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帶來減損的法能如實知,對帶來持續的法能如實知,對帶來增長的法能如實知,對帶來洞察力的法能如實知,用心而作,妥善而作。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便有能力親身得到智證。”

七十二.力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沒有能力完滿定力。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不善於定的正受,不善於定的持續,不善於出定,不用心而作,不堅忍而作,不妥善而作。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沒有能力完滿定力。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有能力完滿定力。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善於定的正受,善於定的持續,善於出定,用心而作,堅忍而作,妥善而作。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有能力完滿定力。”

七十三.禪之一

“比丘們,不捨棄六法,便沒有能力進入初禪。是哪六法呢?

“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惑,不能以正慧如實善見貪欲的過患。

“比丘們,不捨棄這六法,便沒有能力進入初禪。

“比丘們,捨棄六法,便有能力進入初禪。是哪六法呢?

“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惑,不能以正慧如實善見貪欲的過患。

“比丘們,捨棄這六法,便有能力進入初禪。”

七十四.禪之二

“比丘們,不捨棄六法,便沒有能力進入初禪。是哪六法呢?

“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貪欲想、瞋恚想、惱害想。

“比丘們,不捨棄這六法,便沒有能力進入初禪。

“比丘們,捨棄六法,便有能力進入初禪。是哪六法呢?

“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貪欲想、瞋恚想、惱害想。

“比丘們,捨棄這六法,便有能力進入初禪。”

第七天神品完

七十五.苦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現生會住於帶有悲痛、帶有哀傷、帶有熱惱的苦之中,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惡趣。是哪六法呢?

“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貪欲想、瞋恚想、惱害想。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現生會住於帶有悲痛、帶有哀傷、帶有熱惱的苦之中,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惡趣。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現生會住於沒有悲痛、沒有哀傷、沒有熱惱的樂之中,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善趣。是哪六法呢?

“出離覺、不瞋恚覺、不惱害覺、出離想、不瞋恚想、不惱害想。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現生會住於沒有悲痛、沒有哀傷、沒有熱惱的樂之中,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善趣。”

七十六.阿羅漢

“比丘們,不捨棄六法,便沒有能力取證阿羅漢。是哪六法呢?

“我慢、自卑慢、自大慢、增上慢、自私、自暴自棄。

“比丘們,不捨棄這六法,便沒有能力取證阿羅漢。

“比丘們,捨棄六法,便有能力取證阿羅漢。是哪六法呢?

“我慢、自卑慢、自大慢、增上慢、自私、自暴自棄。

“比丘們,捨棄這六法,便有能力取證阿羅漢。”

七十七.超於常人

“比丘們,不捨棄六法,便沒有能力得到超於常人的法,沒有能力得到聖者的知見與修證。是哪六法呢?

“失念、沒有覺知、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虛偽、不誠實。

“比丘們,不捨棄這六法,便沒有能力得到超於常人的法,沒有能力得到聖者的知見與修證。

“比丘們,捨棄六法,便有能力得到超於常人的法,有能力得到聖者的知見與修證。是哪六法呢?

“失念、沒有覺知、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虛偽、不誠實。

“比丘們,捨棄這六法,便有能力得到超於常人的法,有能力得到聖者的知見與修證。”

七十八.快樂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現生會住於很多快樂和愉悅之中,他能如理作出盡除各種漏的修習。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喜歡法、喜歡修習、喜歡捨棄、喜歡遠離、喜歡不瞋恚、喜歡息滅戲論。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現生會住於很多快樂和愉悅之中,他能如理作出盡除各種漏的修習。”

七十九.達到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沒有能力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善法,沒有能力使已經達到的善法增長。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行善不善巧,離惡不善巧,提昇不善巧,沒有願欲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善法,沒有守護已經達到的善法,不盡心與不堅忍。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沒有能力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善法,沒有能力使已經達到的善法增長。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有能力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善法,有能力使已經達到的善法增長。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行善善巧,離惡善巧,提昇善巧,有願欲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善法,守護已經達到的善法,盡心與堅忍。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有能力達到那還沒有達到的善法,有能力使已經達到的善法增長。”

八十.大量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很快便會得到大量善法。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有很多知識,有很多修習,有很多悅樂,對善法不厭倦,不放棄善法,有上進心。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很快便會得到大量善法。”

八十一.地獄之一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六法呢?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欲、邪見。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六法呢?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少欲、正見。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八十二.地獄之二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是哪六法呢?

“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膽大妄為。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是哪六法呢?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膽大妄為。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八十三.究竟法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沒有能力取證究竟法的阿羅漢。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沒有信,沒有慚,沒有愧,懈怠,劣慧,戀棧身和命。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沒有能力取證究竟法的阿羅漢。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有能力取證究竟法的阿羅漢。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有信,有慚,有愧,作出精進,有智慧,不戀棧身和命。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有能力取證究竟法的阿羅漢。”

八十四.日與夜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不論日與夜,都只會在善法之中衰退而不會成長。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對各種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多欲、不滿、不知足,沒有信,戒行不好,懈怠,失念,劣慧。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不論日與夜,都只會在善法之中衰退而不會成長。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不論日與夜,都只會在善法之中成長而不會衰退。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不會對各種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多欲、不滿、不知足,有信,具有戒行,作出精進,具有念,有智慧。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不論日與夜,都只會在善法之中成長而不會衰退。”

第八阿羅漢品完

八十五.清涼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沒有能力取證無上的清涼。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內心在應平息的時候不平息,內心在應精勤的時候不精勤,內心在應喜悅的時候不喜悅,內心在應放捨的時候不放捨,嚮往低俗的生活,喜愛自身。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沒有能力取證無上的清涼。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比丘,有能力取證無上的清涼。是哪六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在應平息的時候能平息,內心在應精勤的時候能精勤,內心在應喜悅的時候能喜悅,內心在應放捨的時候能放捨,嚮往高尚的生活,喜愛湼槃。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比丘,有能力取證無上的清涼。”

八十六.障礙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人即使聆聽正法,也沒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是哪六法呢?

“具有業的障礙,具有污染的障礙,具有果報的障礙,沒有信,對善法沒有願欲,劣慧。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人即使聆聽正法,也沒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人聆聽正法,便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是哪六法呢?

“沒有業的障礙,沒有污染的障礙,沒有果報的障礙,有信,對善法有願欲,有智慧。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人聆聽正法,便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八十七.母親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人即使聆聽正法,也沒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是哪六法呢?

“取去母親的性命,取去父親的性命,取去阿羅漢的性命,以傷害心令如來流血,分裂僧團,劣慧、遲鈍、昏昧。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人即使聆聽正法,也沒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人聆聽正法,便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是哪六法呢?

“沒有取去母親的性命,沒有取去父親的性命,沒有取去阿羅漢的性命,沒有以傷害心令如來流血,沒有分裂僧團,有智慧、不遲鈍、不昏昧。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人聆聽正法,便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八十八.留心細聽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人即使聆聽正法,也沒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是哪六法呢?

“當如來講授法和律的時候充耳不聞、不用心聆聽、無心裝載,具有受持非義、背離正義、不隨順與不接受教義的個性。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人即使聆聽正法,也沒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人聆聽正法,便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是哪六法呢?

“當如來講授法和律的時候留心細聽、用心聆聽、用心裝載,具有受持正義、背離非義、隨順與接受教義的個性。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人聆聽正法,便有能力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八十九.捨棄之一

“比丘們,不捨棄六法,便沒有能力得到見成就。是哪六法呢?

“身見,疑惑,戒取,導致墮落地獄的貪欲,導致墮落地獄的瞋恚,導致墮落地獄的愚癡。

“比丘們,不捨棄這六法,便沒有能力得到見成就。

“比丘們,捨棄六法,便有能力得到見成就。是哪六法呢?

“身見,疑惑,戒取,導致墮落地獄的貪欲,導致墮落地獄的瞋恚,導致墮落地獄的愚癡。

“比丘們,捨棄這六法,便有能力得到見成就。”

九十.捨棄之二

“比丘們,具有正見的人會捨棄六法。是哪六法呢?

“身見,疑惑,戒取,導致墮落地獄的貪欲,導致墮落地獄的瞋恚,導致墮落地獄的愚癡。

“比丘們,具有正見的人會捨棄這六法。”

九十一.生起

“比丘們,具有正見的人不會生起六法。是哪六法呢?

“身見,疑惑,戒取,導致墮落地獄的貪欲,導致墮落地獄的瞋恚,導致墮落地獄的愚癡。

“比丘們,具有正見的人不會生起這六法。”

九十二.導師

“比丘們,有六種不會之處。是哪六種呢?

“具有正見的人不會不敬順導師,具有正見的人不會不敬順法義,具有正見的人不會不敬順僧團,具有正見的人不會不敬順修學,具有正見的人不會退回到凡夫之地,具有正見的人不會流轉至第八次的後有。

“比丘們,有這六種不會之處。”

九十三.行

“比丘們,有六種不會之處。是哪六種呢?

“具有正見的人不會視任何行是常,具有正見的人不會視任何行是樂,具有正見的人不會視任何法是我,具有正見的人不會做無間地獄的業,具有正見的人不會退回到迷信吉兆的行為,具有正見的人不會從外道之中尋找最高的受供者。

“比丘們,有這六種不會之處。”

九十四.母親

“比丘們,有六種不會之處。是哪六種呢?

“具有正見的人不會取去母親的性命,具有正見的人不會取去父親的性命,具有正見的人不會取去阿羅漢的性命,具有正見的人不會以傷害心令如來流血,具有正見的人不會分裂僧團,具有正見的人不會從外道之中找尋老師。

“比丘們,有這六種不會之處。”

九十五.自己所作

“比丘們,有六種不會之處。是哪六種呢?

“具有正見的人不會退回到‘苦與樂由自己所作’這種見解,具有正見的人不會退回到‘苦與樂由他人所作’這種見解,具有正見的人不會退回到‘苦與樂由自己和他人所作’這種見解,具有正見的人不會退回到‘苦與樂不是由自己所作,是無緣無故而生起的’這種見解,具有正見的人不會退回到‘苦與樂不是由他人所作,是無緣無故而生起的’這種見解,具有正見的人不會退回到‘苦與樂既不是由自己所作也不是由他人所作,是無緣無故而生起的’這種見解。這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一個具有正見的人能善見原因,善見由原因而生起的法。

“比丘們,有這六種不會之處。”

第九清涼品完

九十六.出現

“比丘們,有六種東西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是哪六種呢?

“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世上有人宣說如來所講授的法和律是很難得的,世上有人投生到有聖者的地方是很難得的,世上有人六根沒有缺陷是很難得的,世上有人不遲鈍、不昏昧是很難得的,世上有人對善法有願欲是很難得的。

“比丘們,有這六種東西出現於世上是很難得的。”

九十七.利益

“比丘們,取證須陀洹果有六種利益。是哪六種呢?

“肯定會跟正法而行,法不會退轉,苦可終結,具有非凡的智,能善見原因,能善見由原因而生起的法。

“比丘們,取證須陀洹果有這六種利益。”

九十八.無常

“比丘們,一個視任何行是常的比丘,是沒有可能隨順與接受教義的;不隨順與不接受教義,是沒有可能進入正道的;不進入正道,是沒有可能取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的。

“比丘們,一位視所有行是無常的比丘,是能夠隨順與接受教義的;隨順與接受教義,是能夠進入正道的;進入正道,是能夠取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的。”

九十九.苦

……比丘們,一個視任何行是樂的比丘……比丘們,一位視所有行是苦的比丘……(除了“常”改作“樂”及“無常”改作“苦”之外,其餘部份跟九十八經相同。下同)……

一零零.無我

……比丘們,一個視任何法是我的比丘……比丘們,一位視所有法是無我的比丘……

一零一.湼槃

“比丘們,一個視湼槃是苦的比丘,是沒有可能隨順與接受教義的;不隨順與不接受教義,是沒有可能進入正道的;不進入正道,是沒有可能取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的。

“比丘們,一位視湼槃是樂的比丘,是能夠隨順與接受教義的;隨順與接受教義,是能夠進入正道的;進入正道,是能夠取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的。”

一零二.毫無保留之一

“比丘們,一位比丘看見六種利益,足以令他毫無保留地對所有行保持無常想。是哪六種利益呢?

“能明白所有行都不久住,能有不沉溺所有世間的意向,能有超脫所有世間的意向,能有朝向湼槃的意向,能斷除各種結縛,能具有究極的沙門義。

“比丘們,一位比丘看見這六種利益,足以令他毫無保留地對所有行保持無常想。”

一零三.毫無保留之二

“比丘們,一位比丘看見六種利益,足以令他毫無保留地對所有行保持苦想。是哪六種利益呢?

“能對所有行如殺人仇敵那樣生厭離想,能有超脫所有世間的意向,能看見湼槃的寂靜,能根除各種性向,能完成修行工作,能以慈心侍奉導師。

“比丘們,一位比丘看見這六種利益,足以令他毫無保留地對所有行保持苦想。”

一零四.毫無保留之三

“比丘們,一位比丘看見六種利益,足以令他毫無保留地對所有法保持無我想。是哪六種利益呢?

“能對所有世間不生‘這是我’的計著,能破除‘我’,能破除‘我所’,能具有非凡的智,能善見原因,能善見由原因而生起的法。

“比丘們,一位比丘看見這六種利益,足以令他毫無保留地對所有法保持無我想。”

一零五.有

“比丘們,應斷除三有,應修習三學。

“應斷除哪三有呢?欲有、色有、無色有。應斷除這三有。

“應修習哪三學呢?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應修習這三學。

“比丘們,一位比丘由於斷除這三有、修習這三學,他稱為一位截斷渴愛、解除結縛、徹底看破我慢、將苦終結的比丘。”

一零六.愛

“比丘們,應斷除三愛,應斷除三種我慢。

“應斷除哪三愛呢?欲愛、有愛、無有愛。應斷除這三愛。

“應斷除哪三種我慢呢?我慢、自卑慢、自大慢。應斷除這三種我慢。

“比丘們,一位比丘由於斷除這三愛、斷除這三種我慢,他稱為一位截斷渴愛、解除結縛、徹底看破我慢、將苦終結的比丘。”

第十利益品完

一零七.貪欲

“比丘們,有三法。是哪三法呢?

“貪欲、瞋恚、愚癡。比丘們,有這三法。

“比丘們,若要斷除這三法,應修習三法。是哪三法呢?

“應修習不淨隨觀來斷除貪欲,應修習慈心來斷除瞋恚,應修習智慧來斷除愚癡。

“比丘們,若要斷除貪欲、瞋恚、愚癡,應修習這三法。”

一零八.惡行

“比丘們,有三法。是哪三法呢?

“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比丘們,有這三法。

“比丘們,若要斷除這三法,應修習三法。是哪三法呢?

“應修習身善行來斷除身惡行,應修習口善行來斷除口惡行,應修習意善行來斷除意惡行。

“比丘們,若要斷除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應修習這三法。”

一零九.覺

“比丘們,有三法。是哪三法呢?

“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比丘們,有這三法。

“比丘們,若要斷除這三法,應修習三法。是哪三法呢?

“應修習出離覺來斷除貪欲覺,應修習不瞋恚覺來斷除瞋恚覺,應修習不惱害覺來斷除惱害覺。

“比丘們,若要斷除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應修習這三法。”

一一零.想

“比丘們,有三法。是哪三法呢?

“貪欲想、瞋恚想、惱害想。比丘們,有這三法。

“比丘們,若要斷除這三法,應修習三法。是哪三法呢?

“應修習出離想來斷除貪欲想,應修習不瞋恚想來斷除瞋恚想,應修習不惱害想來斷除惱害想。

“比丘們,若要斷除貪欲想、瞋恚想、惱害想,應修習這三法。”

一一一.界

“比丘們,有三法。是哪三法呢?

“貪欲界、瞋恚界、惱害界。比丘們,有這三法。

“比丘們,若要斷除這三法,應修習三法。是哪三法呢?

“應修習出離界來斷除貪欲界,應修習不瞋恚界來斷除瞋恚界,應修習不惱害界來斷除惱害界。

“比丘們,若要斷除貪欲界、瞋恚界、惱害界,應修習這三法。”

一一二.味

“比丘們,有三法。是哪三法呢?

“味見4、我見、邪見。比丘們,有這三法。

“比丘們,若要斷除這三法,應修習三法。是哪三法呢?

“應修習無常想來斷除味見,應修習無我想來斷除我見,應修習正見來斷除邪見。

“比丘們,若要斷除味見、我見、邪見,應修習這三法。”

一一三.不悅

“比丘們,有三法。是哪三法呢?

“不悅、惱害、非法而行。比丘們,有這三法。

“比丘們,若要斷除這三法,應修習三法。是哪三法呢?

“應修習喜心來斷除不悅,應修習不惱害來斷除惱害,應修習正法而行來斷除非法而行。

“比丘們,若要斷除不悅、惱害、非法而行,應修習這三法。”

一一四.不知足

“比丘們,有三法。是哪三法呢?

“不知足、沒有覺知、多欲。比丘們,有這三法。

“比丘們,若要斷除這三法,應修習三法。是哪三法呢?

“應修習知足來斷除不知足,應修習覺知來斷除沒有覺知,應修習少欲來斷除多欲。

“比丘們,若要斷除不知足、沒有覺知、多欲,應修習這三法。”

一一五.難受教

“比丘們,有三法。是哪三法呢?

“難受教、是別人的惡友、內心散亂。比丘們,有這三法。

“比丘們,若要斷除這三法,應修習三法。是哪三法呢?

“應修習易受教來斷除難受教,應修習是別人的善知識來斷除是別人的惡友,應修習出入息念來斷除內心散亂。

“比丘們,若要斷除難受教、是別人的惡友、內心散亂,應修習這三法。”

一一六.掉舉

“比丘們,有三法。是哪三法呢?

“掉舉、沒有節制、放逸。比丘們,有這三法。

“比丘們,若要斷除這三法,應修習三法。是哪三法呢?

“應修習止來斷除掉舉,應修習節制來斷除沒有節制,應修習不放逸來斷除放逸。

“比丘們,若要斷除掉舉、沒有節制、放逸,應修習這三法。”

第十一三法品完

一一七

“比丘們,不捨棄六法,便沒有能力如實觀察身。是哪六法呢?

“喜好事務、喜好談話、喜好睡眠、喜好聯群結黨、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

“比丘們,不捨棄這六法,便沒有能力如實觀察身。

“比丘們,捨棄六法,便有能力如實觀察身。是哪六法呢?

“喜好事務、喜好談話、喜好睡眠、喜好聯群結黨、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

“比丘們,捨棄這六法,便有能力如實觀察身。”

一一八

……如實觀察內在的身……(除了“身”改作“內在的身”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七經相同。下同,其後再將所有經文收編在一一八經之中而成為一經)……

……如實觀察外在的身……

……如實觀察內在和外在的身……

……如實觀察受……

……如實觀察內在的受……

……如實觀察外在的受……

……如實觀察內在和外在的受……

……如實觀察心……

……如實觀察內在的心……

……如實觀察外在的心……

……如實觀察內在和外在的心……

……如實觀察法……

……如實觀察內在的法……

……如實觀察外在的法……

……如實觀察內在和外在的法……

一一九

“比丘們,具有六法的達波須居士,能在如來座下前進,能取得究竟、看見不死、證悟不死。是哪六法呢?

“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具有聖者的戒,具有聖者的智,具有聖者的解脫5

“比丘們,具有這六法的達波須居士,能在如來座下前進,能取得究竟、看見不死、證悟不死。”

一二零

……具有六法的波利迦居士……(除了“達波須居士”改作“波利迦居士”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九經相同。下同,其後再將所有經文收編在一二零經之中而成為一經)……

……具有六法的須達多.給孤獨長者……

……具有六法的摩師山.質多居士……

……具有六法的阿臘毗人訶達迦……

……具有六法的釋迦人摩訶男……

……具有六法的毗舍離人優伽居士……

……具有六法的優伽多居士……

……具有六法的須羅.菴婆多……

……具有六法的童子醫王耆婆……

……具有六法的那拘邏父……

……具有六法的緊尼迦居士……

……具有六法的富蘭那居士……

……具有六法的伊尸達多居士……

……具有六法的散陀那居士……

……具有六法的韋闍耶居士……

……具有六法的摩希陀居士……

……具有六法的滿提迦居士……

……具有六法的婆舍多優婆塞……

……具有六法的阿梨吒優婆塞……

……具有六法的舍羅伽優婆塞……

一二一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習六法。是哪六法呢?

“無上的見、無上的聞、無上的得、無上的修學、無上的奉事、無上的隨念。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習這六法。”

一二二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習六法。是哪六法呢?

“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施隨念、天隨念。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習這六法。”

一二三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習六法。是哪六法呢?

“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習這六法。”

一二四

……若要遍知貪欲……(除了“深知貪欲”改作“遍知貪欲”以至“捨棄貪欲”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二一至一二三經相同。再加上“貪欲”改作“瞋恚”以至“放逸”,其後再將所有經文一同收編在一二四經之中而成為一經)……

……若要遍除貪欲……

……若要斷除貪欲……

……若要盡除貪欲……

……若要破除貪欲……

……若要不染貪欲……

……若要息滅貪欲……

……若要放捨貪欲……

……若要捨棄貪欲……

……瞋恚……

……愚癡……

……忿恨……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吝嗇……

……虛偽……

……奸詐……

……固執……

……執拗……

……我慢……

……自大……

……散漫……

……放逸……

“無常想、無常是苦想、苦是無我想、捨棄想、無欲想、息滅想。

“比丘們,若要捨棄放逸,應修習這六法。”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第十二品完


  1. 《彼岸道品.彌帝耶問》收錄在《小部》第五冊《經集》之中。這首偈頌的編號是第一零四二偈。 

  2. 在註釋中說,“內心的相”(cittassanimittaṃ)是指“內心的定和觀的相”。 

  3. 在原經文之中,兩個提到“六無比智”的段落都用了多個省略號的形式來詳述每一種無比智的內容,為了譯文流暢,這裏只譯出六無比智的名稱與概略,其詳細的內容可在這一集之中的第二經或在其餘多處經文之中都可以看到。 

  4. 在註釋中說,這裏的“味見”(assāda-diṭṭhi)是指“常見”(sassata-diṭṭhi)。 

  5. 在註釋中說,這裏的“解脫”(vimutti)是指“學人果位的解脫”(sekha-phala-vimu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