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增支部.第三集

一.愚人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所有恐懼都是出於愚人,不出於智者;所有困險都是出於愚人,不出於智者;所有逼迫都是出於愚人,不出於智者。

“比丘們,就正如一些蘆葦屋或草屋起火,鄰近一些內外以灰泥塗平、閂上窗戶的尖頂屋也會被大火波及。1同樣地,所有恐懼都是出於愚人,不出於智者;所有困險都是出於愚人,不出於智者;所有逼迫都是出於愚人,不出於智者。

“比丘們,愚人靠近恐懼,智者離開恐懼;愚人靠近困險,智者離開困險;愚人靠近逼迫,智者離開逼迫。智者沒有恐懼、沒有困險、沒有逼迫。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去掉三種愚人的東西,著手修習三種智者的東西,之後便會向前邁進。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二.相

“比丘們,愚人有愚人的業相,智者有智者的業相──智慧照亮他的品格。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去掉三種愚人的東西,著手修習三種智者的東西,之後便會向前邁進。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三.念

“比丘們,有三種愚人的形、愚人的相、愚人的品格。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愚人想惡念、說惡語、做惡行。

“比丘們,如果愚人不想惡念、不說惡語、不做惡行,有智慧的人怎會知道他是一個不善的人呢!因為愚人想惡念、說惡語、做惡行,因此有智慧的人便知道他是一個不善的人。

“比丘們,這就是三種愚人的形、愚人的相、愚人的品格了。

“比丘們,有三種智者的形、智者的相、智者的品格。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智者想善念、說善語、做善行。

“比丘們,如果智者不想善念、不說善語、不做善行,有智慧的人怎會知道他是一位善人呢!因為智者想善念、說善語、做善行,因此有智慧的人便知道他是一位善人。

“比丘們,這就是三種智者的形、智者的相、智者的品格了。”

四.犯錯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犯錯後不見自己犯錯、看見自己犯錯後不如法改正、別人犯錯向自己懺悔時不如法接受別人。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犯錯後能見自己犯錯、看見自己犯錯後能如法改正、別人犯錯向自己懺悔時能如法接受別人。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

五.不如理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不如理發問問題;不如理解答問題;當別人用完美辭句如理解答問題時,他沒有隨喜心。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如理發問問題;如理解答問題;當別人用完美辭句如理解答問題時,他有隨喜心。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

六.不善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不善的身業、不善的口業、不善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善的身業、善的口業、善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

七.受譴責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受譴責的身業、受譴責的口業、受譴責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不受譴責的身業、不受譴責的口業、不受譴責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

八.有害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有害的身業、有害的口業、有害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個愚人。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有益的身業、有益的口業、有益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可知是一位智者。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去掉三種愚人的東西,著手修習三種智者的東西,之後便會向前邁進。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九.惡行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

十.污垢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及不捨棄三種污垢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及不捨棄的三種污垢是什麼呢?

“戒行不好及不捨棄戒行不好的污垢、嫉妒及不捨棄嫉妒的污垢、吝嗇及不捨棄吝嗇的污垢。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及不捨棄這三種污垢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及捨棄三種污垢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及捨棄的三種污垢是什麼呢?

“具有戒行及捨棄戒行不好的污垢、不嫉妒及捨棄嫉妒的污垢、不吝嗇及捨棄吝嗇的污垢。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及捨棄這三種污垢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第一愚品完

十一.多人熟知

“比丘們,一個多人熟知的比丘具有三種東西,能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利,能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快,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傷害、不利、苦惱。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教人做不正當的身業、教人做不正當的口業、教人做不正當的意業。

“比丘們,一個多人熟知的比丘具有這三種東西,能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利,能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快,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傷害、不利、苦惱。

“比丘們,一位多人熟知的比丘具有三種東西,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教人做正當的身業、教人做正當的口業、教人做正當的意業。

“比丘們,一位多人熟知的比丘具有這三種東西,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為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十二.應記

“比丘們,一位灌頂剎帝利王畢生都應記著三個地方。這三個是什麼地方呢?出生的地方,這是他畢生都應記著的第一個地方。再者,成為灌頂剎帝利王的地方,這是他畢生都應記著的第二個地方。再者,戰爭勝利後定都的地方,這是他畢生都應記著的第三個地方。比丘們,一位灌頂剎帝利王畢生都應記著這三個地方。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畢生都應記著三個地方。這三個是什麼地方呢?出家的地方,這是他畢生都應記著的第一個地方。再者,如實知苦、集、滅、道的地方,這是他畢生都應記著的第二個地方。再者,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的地方,這是他畢生都應記著的第三個地方。比丘們,一位比丘畢生都應記著這三個地方。”

十三.沒希望

“比丘們,在世間之中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心沒希望的人、心懷希望的人、去除希望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心沒希望的人呢?一個投生於低種族──如旃陀羅種族、獵師種族、竹師種族、造車師種族或清道夫種族等貧窮家庭的人,只得很少食物吃,生活在苦困之中,很難得到食物和衣服;相貌差,外觀難看,形體憔悴,患有大病;或是盲眼,或是跛手,或是跛腳,或是不良於行;食物、飲品、衣服、車乘、花環、香、膏油、床鋪、房子、油燈都很難賺取得到。他在聽到‘剎帝利在舉行儀式,為某一位剎帝利灌頂。’的消息時,內心沒有這種希望:‘什麼時候剎帝利為我灌頂呢?’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心沒希望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心懷希望的人呢?一位灌頂剎帝利王的長子,應受灌頂但還沒有灌頂,地位不會受到動搖。他在聽到‘剎帝利在舉行儀式,為某一位剎帝利灌頂。’的消息時,內心懷有這種希望:‘什麼時候剎帝利為我灌頂呢?’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心懷希望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去除希望的人呢?一位灌頂剎帝利王,在聽到‘剎帝利在舉行儀式,為某一位剎帝利灌頂。’的消息時,內心沒有這種希望:‘什麼時候剎帝利為我灌頂呢?’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灌頂的希望在之前已經止息下來。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去除希望的人了。

“比丘們,這就是在世間之中的三種人了。

“比丘們,同樣地,在比丘之中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心沒希望的人、心懷希望的人、去除希望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心沒希望的人呢?一個戒行不好、本性邪惡、不淨、行為墮落、不光明磊落、非沙門而自稱沙門、非梵行者而自稱梵行者、內在腐化、充滿男女欲、沒有用處的人,在聽到‘某位比丘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的消息時,內心沒有這種希望:‘什麼時候我也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呢?’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心沒希望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心懷希望的人呢?一位具有戒行、本性善良的人,在聽到‘某位比丘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的消息時,內心懷有這種希望:‘什麼時候我也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呢?’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心懷希望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去除希望的人呢?一位阿羅漢比丘,盡除了所有漏,在聽到‘某位比丘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的消息時,內心沒有這種希望:‘什麼時候我也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呢?’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解脫的希望在之前已經止息下來。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去除希望的人了。

“比丘們,這就是在比丘之中的三種人了。”

十四.轉輪王

“比丘們,轉輪法王沒有他的國王,便不能轉王輪。”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問世尊:“大德,誰是轉輪法王的國王呢?”

世尊說:“比丘,那是正法。

“比丘,轉輪法王依靠正法、尊重正法、恭敬正法、推崇正法、以法為旗幟、以法為徽號、以法為主導,如法保護與管治宮廷內的人眾。

“比丘,再者,轉輪法王依靠正法、尊重正法、恭敬正法、推崇正法、以法為旗幟、以法為徽號、以法為主導,如法保護與管治剎帝利、小王、軍人、婆羅門居士、民眾、沙門婆羅門、鳥獸。

“比丘,轉輪法王以正法來轉王輪,任何人、任何敵人、任何眾生都不能逆轉這個王輪。

“比丘,同樣地,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一位法王,依靠正法、尊重正法、恭敬正法、推崇正法、以法為旗幟、以法為徽號、以法為主導,如法保護與管治身業,對人說:‘應要做這樣的身業,不應做那樣的身業。’

“比丘,再者,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一位法王,依靠正法、尊重正法、恭敬正法、推崇正法、以法為旗幟、以法為徽號、以法為主導,如法保護與管治口業,對人說:‘應要做這樣的口業,不應做那樣的口業。’

“比丘,同樣地,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一位法王,依靠正法、尊重正法、恭敬正法、推崇正法、以法為旗幟、以法為徽號、以法為主導,如法保護與管治意業,對人說:‘應要做這樣的意業,不應做那樣的意業。’

“比丘,如來.阿羅漢.等正覺以正法來轉無上的法輪,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都不能逆轉這個法輪。”

十五.畢闍多那王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羅奈的仙人住處鹿野苑。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從前,有一個名叫畢闍多那的國王,有一次,他對車匠說:‘車匠賢者,我將會在六個月之後有一場戰鬥,你能為我造一對新車輪嗎?’

“比丘們,車匠回答畢闍多那王:‘大王,我能。’

“比丘們,車匠在還差六天便到六個月的時間造完了一個車輪。這時候,畢闍多那王對車匠說:‘我將會在六天之後有一場戰鬥,一對新車輪能造得完嗎?’

“‘大王,我在還差六天便到六個月的時間造完了一個車輪。’

“‘車匠賢者,你能在六天為我造完第二個車輪嗎?’

“比丘們,車匠回答畢闍多那王:‘大王,我能。’

“比丘們,車匠在六天的時間造完了第二個車輪,於是拿著一對新車輪前往畢闍多那王那裏,然後對他說:‘大王,這對新車輪造好了。’

“‘車匠賢者,這一個車輪在還差六天便到六個月的時間造完,那一個車輪在六天的時間造完。我看不出它們有什麼分別。’

“‘大王,它們是有分別的。大王,請你看看它們的分別吧。’

“比丘們,於是,車匠把那個六天造完的車輪滾前,當車輪滾到停止下來時便左右搖晃,然後倒在地上。車匠把那個還差六天便到六個月造完的車輪滾前,當車輪滾到停止下來時便直立不動,像是裝了在車軸上那樣。

“‘車匠賢者,是什麼原因,是什麼條件,使那個六天造完的車輪滾到停止下來時左右搖晃,然後倒在地上呢?車匠賢者,是什麼原因,是什麼條件,使那個還差六天便到六個月造完的車輪滾到停止下來時直立不動,像是裝了在車軸上那樣呢?’

“‘大王,那個六天造完的車輪輪框不平整、有缺陷、有瑕疵,輪輻不平整、有缺陷、有瑕疵,輪轂不平整、有缺陷、有瑕疵。因此,它滾到停止下來時左右搖晃,然後倒在地上。大王,那個還差六天便到六個月造完的車輪輪框平整、沒有缺陷、沒有瑕疵,輪輻平整、沒有缺陷、沒有瑕疵,輪轂平整、沒有缺陷、沒有瑕疵。因此,它滾到停止下來時直立不動,像是裝了在車軸上那樣。’

“比丘們,你們可能會認為,那時的車匠是別人。

“比丘們,不要這樣想。我就是那時的車匠了。比丘們,那時我善於平整木材、去除木材的缺陷、去除木材的瑕疵。現在我是阿羅漢.等正覺,善於平整身、口、意,去除身、口、意的缺陷,去除身、口、意的瑕疵。

“比丘們,任何比丘或比丘尼,不捨棄身、口、意的不平整,不捨棄身、口、意的缺陷,不捨棄身、口、意的瑕疵,他就是在法和律之中倒下,就像那個六天造完的車輪倒在地上那樣。

“比丘們,任何比丘或比丘尼,捨棄身、口、意的不平整,捨棄身、口、意的缺陷,捨棄身、口、意的瑕疵,他就是在法和律之中直立,就像那個還差六天便到六個月造完的車輪直立不動那樣。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捨棄身、口、意的不平整,捨棄身、口、意的缺陷,捨棄身、口、意的瑕疵。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十六.毫無疑問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三種東西,毫無疑問進入了正道,會著手清除各種漏。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

“比丘們,一位比丘怎樣守護根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他在耳聽到聲……他在鼻嗅到香……他在舌嚐到味……他在身感到觸……他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比丘守護根門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怎樣飲食知量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理計量真正所需。他受用食物不是為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麗的身段、得到美麗的外貌,而是為了使身體持續下去、平息身體的苦困,因此有助修習梵行。他受用食物是要驅除舊病和不讓新病生起,這樣他將沒有病痛,能安穩地生活。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比丘飲食知量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怎樣保持覺醒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白天的時候,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在初夜時分,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在中夜時分,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在後夜時分起來後,又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比丘保持覺醒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三種東西,毫無疑問進入了正道,會著手清除各種漏。”

十七.自己

“比丘們,有三種東西會為自己帶來惱害、為他人帶來惱害、為自己和他人雙方帶來惱害。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比丘們,這三種東西會為自己帶來惱害、為他人帶來惱害、為自己和他人雙方帶來惱害。

“比丘們,有三種東西不會為自己帶來惱害、不會為他人帶來惱害、不會為自己和他人雙方帶來惱害。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比丘們,這三種東西不會為自己帶來惱害、不會為他人帶來惱害、不會為自己和他人雙方帶來惱害。”

十八.天界

“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問你們:‘賢友們,喬答摩沙門修習梵行是為了投生天界嗎?’當你們被這樣問的時候,是否會感到煩擾、不滿、厭惡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你們聽見人們談論天的壽命時會感到煩擾、不滿、厭惡,聽見人們談論天的外貌、快樂、名聲、能力時會感到煩擾、不滿、厭惡,更何況聽見人們談論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時,你們更應感到煩擾、不滿、厭惡了。”

十九.商人之一

“比丘們,一個商人具有三樣事情,便不能取得之前沒有得到的財富,不能使已經得到的財富增長。這三樣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個商人在早上不把心念放在工作之中,在中午不把心念放在工作之中,在晚上不把心念放在工作之中。比丘們,一個商人具有這三樣事情,便不能取得之前沒有得到的財富,不能使已經得到的財富增長。

“比丘們,同樣地,一個比丘具有三種東西,便不能取得之前沒有得到的善法,不能使已經得到的善法增長。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在早上不把心念放在定相之中,在中午不把心念放在定相之中,在晚上不把心念放在定相之中。比丘們,一個比丘具有這三種東西,便不能取得之前沒有得到的善法,不能使已經得到的善法增長。

“比丘們,一位商人具有三樣事情,便能取得之前沒有得到的財富,能使已經得到的財富增長。這三樣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位商人在早上把心念放在工作之中,在中午把心念放在工作之中,在晚上把心念放在工作之中。比丘們,一位商人具有這三樣事情,便能取得之前沒有得到的財富,能使已經得到的財富增長。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三種東西,便能取得之前沒有得到的善法,能使已經得到的善法增長。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早上把心念放在定相之中,在中午把心念放在定相之中,在晚上把心念放在定相之中。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三種東西,便能取得之前沒有得到的善法,能使已經得到的善法增長。”

二十.商人之二

“比丘們,一位商人具有三樣事情,很快便會得到大量財富。這三樣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位商人有目光、有聰慧、得到支持。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商人有目光呢?

“比丘們,一位商人知道怎樣營商,他知道怎麼樣的買賣將能賺取怎麼樣的金錢與利潤。比丘們,這就是一位商人有目光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商人有聰慧呢?

“比丘們,一位商人在營商時善巧地買賣。比丘們,這就是一位商人有聰慧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商人得到支持呢?

“比丘們,一些有大量財富與產業的居士或居士子,知道這位商人有目光、有聰慧、有能力照顧妻兒,時常為貸款者帶來回報。所以,他們拿出許多財富來支持這位商人,說:‘商人賢者,用這些財富來照顧妻兒和帶給我們回報吧。’比丘們,這就是一位商人得到支持了。

“比丘們,一位商人具有這三樣事情,很快便會得到大量財富。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三種東西,很快便會得到大量善法。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有目光、有聰慧、得到支持。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有目光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比丘有目光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有聰慧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取得善法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有決心、不放棄。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比丘有聰慧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得到支持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時常到那些多聞、熟誦阿含2、持法、持律、持論母的比丘那裏問義理。有不明白的地方,那些尊者為他弄明白;有不清楚的地方,那些尊者為他弄清楚;有各種疑惑的地方,那些尊者為他驅除疑惑。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比丘得到支持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三種東西,很快便會得到大量善法。”

第二車匠品完

二十一.身證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娑毗多尊者和大拘絺羅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娑毗多尊者說:“娑毗多賢友,在世間之中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身證、得正見、信解脫3。賢友,這就是在世間之中的三種人了。賢友,在這三種人之中,你認為哪一種較好,哪一種較優,哪一種較高呢?”

“舍利弗賢友,在這三種人之中,我認為信解脫較好,信解脫較優,信解脫較高。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人的信根優勝。”

於是,舍利弗尊者對大拘絺羅尊者說:“拘絺羅賢友,在世間之中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身證、得正見、信解脫。賢友,這就是在世間之中的三種人了。賢友,在這三種人之中,你認為哪一種較好,哪一種較優,哪一種較高呢?”

“舍利弗賢友,在這三種人之中,我認為身證較好,身證較優,身證較高。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人的定根優勝。”

於是,大拘絺羅尊者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賢友,在世間之中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身證、得正見、信解脫。賢友,這就是在世間之中的三種人了。賢友,在這三種人之中,你認為哪一種較好,哪一種較優,哪一種較高呢?”

“拘絺羅賢友,在這三種人之中,我認為得正見較好,得正見較優,得正見較高。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人的慧根優勝。”

於是,舍利弗尊者對娑毗多尊者和大拘絺羅尊者說:“賢友們,我們全都是以自己所理解的來解說。賢友們,來吧,我們前往世尊那裏,把這件事情告訴世尊,世尊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它。”

娑毗多尊者和大拘絺羅尊者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好的。”於是,舍利弗尊者、娑毗多尊者和大拘絺羅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把所有跟娑毗多尊者和大拘絺羅尊者交談的內容告訴世尊。

“舍利弗,不容易說這三種人之中哪一種較優、較高。舍利弗,信解脫的人進入了可得阿羅漢的道路,如果說他較優、較高,那即是說身證的人和得正見的人只能得到斯陀含或阿那含。

“舍利弗,不容易說這三種人之中哪一種較優、較高。舍利弗,身證的人進入了可得阿羅漢的道路,如果說他較優、較高,那即是說信解脫的人和得正見的人只能得到斯陀含或阿那含。

“舍利弗,不容易說這三種人之中哪一種較優、較高。舍利弗,得正見的人進入了可得阿羅漢的道路,如果說他較優、較高,那即是說信解脫的人和身證的人只能得到斯陀含或阿那含。

“舍利弗,不容易說這三種人之中哪一種較優、較高。”

二十二.病人

“比丘們,在世間之中有三種病人。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有一種病人無論是否得到適當的食物,無論是否得到適當的藥物,無論是否得到妥善的照顧,都不能復原。

“比丘們,有一種病人無論是否得到適當的食物,無論是否得到適當的藥物,無論是否得到妥善的照顧,都能夠復原。

“比丘們,有一種病人要得到適當的食物,要得到適當的藥物,要得到妥善的照顧,才能夠復原。比丘們,因為這種病人要得到適當的食物、適當的藥物、妥善的照顧,才能夠復原,所以,要為這種病人提供醫藥用品,要照顧這種病人;也應照顧其他病人。

“比丘們,這就是在世間之中的三種病人了。

“比丘們,同樣地,在世間之中有三種像病人喻的人。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無論是否有機會去看如來,無論是否有機會聽聞如來講授法和律,也不會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比丘們,有一種人無論是否有機會去看如來,無論是否有機會聽聞如來講授法和律,都會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

“比丘們,有一種人要有機會去看如來,要有機會聽聞如來講授法和律,才會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比丘們,因為這種人要有機會去看如來、聽聞如來講授法和律,才會進入修習善法的正道,所以,要為這種人說法;也應為其他人說法。

“比丘們,這就是在世間之中三種像病人喻的人了。”

二十三.行

“比丘們,在世間之中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常做苦迫的身行、苦迫的口行、苦迫的意行。因他常做苦迫的身、口、意行,之後便會投生在一個苦迫的世間之中,在那裏接觸苦迫的事物。因他接觸苦迫的事物,所以帶來唯苦無樂的苦迫感受,就正如地獄的眾生那樣。

“比丘們,有一種人常做平和的身行、平和的口行、平和的意行。因他常做平和的身、口、意行,之後便會投生在一個平和的世間之中,在那裏接觸平和的事物。因他接觸平和的事物,所以帶來唯樂無苦的平和感受,就正如遍淨天4那樣。

“比丘們,有一種人常做苦迫的身行也常做平和的身行,常做苦迫的口行也常做平和的口行,常做苦迫的意行也常做平和的意行。因他常做苦迫的身、口、意行,也常做平和的身、口、意行,之後便會投生在一個既有苦迫也有平和的世間之中,在那裏既接觸苦迫的事物也接觸平和的事物。因他既接觸苦迫的事物也接觸平和的事物,所以帶來苦樂夾雜的感受,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惡趣眾生那樣。

“比丘們,這就是在世間之中的三種人了。”

二十四.大幫助

“比丘們,在世間之中有三種對人幫助很大的人。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幫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人,這人對人幫助很大。

“比丘們,再者,幫人如實知苦、集、滅、道的人,這人對人幫助很大。

“比丘們,再者,幫人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的人,這人對人幫助很大。

“比丘們,這就是在世間之中三種對人幫助很大的人了。

“比丘們,我說,沒有其他人比這三種人對人更有幫助。比丘們,我說,受其幫助的人,對這三種人作禮、起立、合掌、恭敬,供養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也不足以回報。”

二十五.傷口

“比丘們,在世間之中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內心像有傷口的人、內心像閃電的人、內心像鑽石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內心像有傷口的人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容易忿怒、易受事情困擾,即使人們說一些小事情,也會使他惱火、惱怒、苦迫、繃緊,使他流露忿怒、瞋恚、不滿。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流膿的傷口遭到木柴或石子碰擊時,便會流出更多膿來。同樣地,有一種人容易忿怒、易受事情困擾,即使人們說一些小事情,也會使他惱火、惱怒、苦迫、繃緊,使他流露忿怒、瞋恚、不滿。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內心像有傷口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內心像閃電的人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比丘們,就正如在黑暗的晚上,一個有眼睛的人借助連接的閃電,能看見色境。同樣地,有一種人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內心像閃電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內心像鑽石的人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就正如鑽石無堅不摧,可摧碎任何寶石或石子。同樣地,有一種人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內心像鑽石的人了。

“比丘們,這就是在世間之中的三種人了。”

二十六.交往

“比丘們,在世間之中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不應跟他交往、不應跟他一起、不應伴隨他,有一種人應該跟他交往、應該跟他一起、應該伴隨他,有一種人應該尊重他、應該恭敬他、應該跟他交往、應該跟他一起、應該伴隨他。

“比丘們,什麼人不應跟他交往、不應跟他一起、不應伴隨他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戒、定、慧的質素低,這樣的人除非為了憐憫他、悲憫他,否則不應跟他交往、不應跟他一起、不應伴隨他。

“比丘們,什麼人應該跟他交往、應該跟他一起、應該伴隨他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戒、定、慧的質素和自己一樣,這樣的人應該跟他交往、應該跟他一起、應該伴隨他。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身處在戒的質素和自己一樣的人之中,他們會為自己說戒,這使自己進步,使自己得到安穩;身處在定的質素和自己一樣的人之中,他們會為自己說定,這使自己進步,使自己得到安穩;身處在慧的質素和自己一樣的人之中,他們會為自己說慧,這使自己進步,使自己得到安穩。因此,這樣的人應該跟他交往、應該跟他一起、應該伴隨他。

“比丘們,什麼人應該尊重他、應該恭敬他、應該跟他交往、應該跟他一起、應該伴隨他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戒、定、慧的質素高,這樣的人應該尊重他、應該恭敬他、應該跟他交往、應該跟他一起、應該伴隨他。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樣可使自己不圓滿的戒蘊得到圓滿,如果自己戒蘊圓滿,可用智慧幫助周遭的人;這樣可使自己不圓滿的定蘊得到圓滿,如果自己定蘊圓滿,可用智慧幫助周遭的人;這樣可使自己不圓滿的慧蘊得到圓滿,如果自己慧蘊圓滿,可用智慧幫助周遭的人。因此,這樣的人應該尊重他、應該恭敬他、應該跟他交往、應該跟他一起、應該伴隨他。

“比丘們,這就是在世間之中的三種人了。

“伴低劣者趨低劣,

隨中等者不下墮,

慕優勝者速上昇,

是故應交優勝者。”

二十七.厭棄

“比丘們,在世間之中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應該厭棄他,不應跟他交往、不應跟他一起、不應伴隨他;有一種人應該以捨心來看待他,不應跟他交往、不應跟他一起、不應伴隨他;有一種人應該跟他交往、應該跟他一起、應該伴隨他。

“比丘們,什麼人應該厭棄他,不應跟他交往、不應跟他一起、不應伴隨他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戒行不好、本性邪惡、不淨、行為墮落、不光明磊落、非沙門而自稱沙門、非梵行者而自稱梵行者、內在腐化、充滿男女欲、沒有用處,這樣的人應該厭棄他,不應跟他交往、不應跟他一起、不應伴隨他。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跟這樣的人一起時,即使不跟隨他的見,自己也會生起惡名聲。人們會說自己是惡知識、惡同伴、惡密友。比丘們,就正如一條在排便的毒蛇,即使不咬人,也會弄髒地方。同樣地,跟這樣的人一起時,即使不跟隨他的見,自己也會生起惡名聲。人們會說自己是惡知識、惡同伴、惡密友。因此,這樣的人應該厭棄他,不應跟他交往、不應跟他一起、不應伴隨他。

“比丘們,什麼人應該以捨心來看待他,不應跟他交往、不應跟他一起、不應伴隨他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容易忿怒、易受事情困擾,即使人們說一些小事情,也會使他惱火、惱怒、苦迫、繃緊,使他流露忿怒、瞋恚、不滿。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流膿的傷口遭到木柴或石子碰擊時,便會流出更多膿來。又正如在燃燒著的柴堆不斷投進木柴或石子時,便會發出更多劈啪聲。又正如一個糞坑遭到木柴攪動或不斷掉進石子時,便會發出更大的臭味。同樣地,有一種人容易忿怒、易受事情困擾,即使人們說一些小事情,也會使他惱火、惱怒、苦迫、繃緊,使他流露忿怒、瞋恚、不滿。比丘們,這樣的人應該以捨心來看待他,不應跟他交往、不應跟他一起、不應伴隨他。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會責罵自己、斥罵自己、對自己不利。因此,這樣的人應該以捨心來看待他,不應跟他交往、不應跟他一起、不應伴隨他。

“比丘們,什麼人應該跟他交往、應該跟他一起、應該伴隨他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具有戒行和本性善良,這樣的人應該跟他交往、應該跟他一起、應該伴隨他。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跟這樣的人一起時,即使不跟隨他的見,自己也會生起好名聲。人們會說自己是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因此,這樣的人應該跟他交往、應該跟他一起、應該伴隨他。

“比丘們,這就是在世間之中的三種人了。

“伴低劣者趨低劣,

隨中等者不下墮,

慕優勝者速上昇,

是故應交優勝者。”

二十八.花朵

“比丘們,在世間之中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說話像糞便的人、說話像花朵的人、說話像蜜糖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說話像糞便的人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在被帶到集會中、大眾中、親屬中、同業中或王族中問話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原因、為了他人的原因或為了少許物質利益的原因而故意說妄語──自己不知的說知道,自己知道的說不知;自己看不見的說看見,自己看見的說看不見。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說話像糞便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說話像花朵的人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在被帶到集會中、大眾中、親屬中、同業中或王族中問話的時候,不會為自己的原因、為他人的原因或為物質利益的原因而故意說妄語──自己不知的就說自己不知,自己知道的就說自己知道;自己看不見的就說自己看不見,自己看見的就說自己看見。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說話像花朵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說話像蜜糖的人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無論他說什麼,都柔和、悅耳、和藹、親切、有禮、令人歡喜、令人心悅。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說話像蜜糖的人了。

“比丘們,這就是在世間之中的三種人了。”

二十九.盲人

“比丘們,在世間之中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盲人、單眼的人、雙眼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盲人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沒有眼睛看見怎樣取得財富及怎樣使財富增長;也沒有眼睛認清善法與不善法、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低劣與高尚、黑與白。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盲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單眼的人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只有眼睛看見怎樣取得財富及怎樣使財富增長;但沒有眼睛認清善法與不善法、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低劣與高尚、黑與白。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單眼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雙眼的人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既有眼睛看見怎樣取得財富及怎樣使財富增長;也有眼睛認清善法與不善法、受譴責與不受譴責、低劣與高尚、黑與白。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雙眼的人了。

“比丘們,這就是在世間之中的三種人了。

“無財富之人,

復不積福德,

此是盲眼者,

今生來生悲。

至於單眼者,

正法與非法,

兩者互摻雜:

雖有積善行,

但為求財富,

不惜作盜賊、

欺騙與妄語。

此人耽欲樂,

來生投地獄,

單眼者亦悲。

至於雙眼者,

人中最優勝,

既能得正法,

財富亦增長。

常念及布施,

對眾人慈憫,

現得好方所,

未來不悲惱。

盲眼及單眼,

兩者應遠離;

應求得雙眼,

人中最優勝。”

三十.倒轉

“比丘們,在世間之中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智慧倒轉的人、智慧放在大腿的人、智慧廣博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智慧倒轉的人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常常到寺院聽法。比丘為他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這人在座位上沒有反思那法義的開首,沒有反思那法義的中間,沒有反思那法義的結尾;在起座之後也沒有反思那法義的開首,沒有反思那法義的中間,沒有反思那法義的結尾。比丘們,就正如一個倒轉了的水壺,水不能倒進壺裏去,只會流出來。同樣地,有一種人常常到寺院聽法。比丘為他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這人在座位上沒有反思那法義的開首,沒有反思那法義的中間,沒有反思那法義的結尾;在起座之後也沒有反思那法義的開首,沒有反思那法義的中間,沒有反思那法義的結尾。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智慧倒轉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智慧放在大腿的人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常常到寺院聽法。比丘為他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這人在座位上反思那法義的開首,反思那法義的中間,反思那法義的結尾;但在起座之後沒有反思那法義的開首,沒有反思那法義的中間,沒有反思那法義的結尾。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在大腿上放滿了芝麻、糙米、甜果、棗子等食物,當吃完起座之後便不再念及那些食物了。同樣地,有一種人常常到寺院聽法。比丘為他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這人在座位上反思那法義的開首,反思那法義的中間,反思那法義的結尾;但在起座之後沒有反思那法義的開首,沒有反思那法義的中間,沒有反思那法義的結尾。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智慧放在大腿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智慧廣博的人呢?

“比丘們,有一種人常常到寺院聽法。比丘為他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這人在座位上反思那法義的開首,反思那法義的中間,反思那法義的結尾;在起座之後也反思那法義的開首,反思那法義的中間,反思那法義的結尾。比丘們,就正如一個壺口向上的水壺,水能夠倒進壺裏去,不會流出來。同樣地,有一種人常常到寺院聽法。比丘為他說法,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這人在座位上反思那法義的開首,反思那法義的中間,反思那法義的結尾;在起座之後也反思那法義的開首,反思那法義的中間,反思那法義的結尾。比丘們,這就是所說的智慧廣博的人了。

“比丘們,這就是在世間之中的三種人了。

“智慧倒轉者,

無智亦無目,

雖常到寺院,

習近諸比丘,

但不思法義,

初中後亦然,

不能受持法,

智慧亦不生。

智慧放腿上,

優勝於前者,

時常到寺院,

習近諸比丘,

座中思法義,

初中後亦然,

能在聽法座,

受持諸法義,

起座後忘卻,

所持悉散失。

智慧廣博人,

尤勝於前者,

時常到寺院,

習近諸比丘,

座中思法義,

初中後亦然,

能在聽法座,

受持諸法義,

之後亦不忘,

常受持於心,

此人隨法行,

苦將得盡除。”

第三人品完

三十一.梵天

“比丘們,子女應對家中的父母如梵天那樣尊敬,子女應對家中的父母如老師那樣尊敬,子女應對家中的父母如值得受人供養的人那樣尊敬。

“比丘們,父母被稱為梵天,父母被稱為老師,父母被稱為值得受人供養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父母為照顧子女、養育子女、教導子女付出很多。

“父母憫子女,

應視作梵天,

亦稱作師長,

及受尊敬者。

智者待父母,

恭敬與照料,

常付予飲食,

衣服與床具,

塗油與澡洗,

及清潔雙足。

智者如是行,

盡心待父母,

現生受稱譽,

來生得生天。”

三十二.阿難

(一)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一位取得定的比丘,能否對自己的心識和身體不生起我、我所、我慢的性向,對所有外相不生起我、我所、我慢的性向,證入沒有我、我所、我慢的性向的心解脫、慧解脫呢?”

“阿難,一位取得定的比丘,是能夠對自己的心識和身體不生起我、我所、我慢的性向,對所有外相不生起我、我所、我慢的性向,證入沒有我、我所、我慢的性向的心解脫、慧解脫的。”

“大德,一位取得定的比丘,怎樣才能做到,對自己的心識和身體不生起我、我所、我慢的性向,對所有外相不生起我、我所、我慢的性向,證入沒有我、我所、我慢的性向的心解脫、慧解脫呢?”

“阿難,他這樣想:‘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是這樣寂靜,是這樣高尚!’於是,一位取得定的比丘,能夠對自己的心識和身體不生起我、我所、我慢的性向,對所有外相不生起我、我所、我慢的性向,證入沒有我、我所、我慢的性向的心解脫、慧解脫。

“阿難,這就是我在《彼岸道品.富那迦問》5所說的那樣:

“‘計量世間事物後,

動搖則無從生起。

寂靜無求無困惑,

此人無生亦無老。’”

(二)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我可以簡略地宣說法義,也可以詳細地宣說法義。能夠理解法義的人是很難得的。”

“世尊,現在是時候了,善逝,現在是時候了,請世尊現在或是簡略地宣說法義,或是詳細地宣說法義。這將會有能解法義的人。”

“舍利弗,一個人應這樣修學:對自己的心識和身體不生起我、我所、我慢的性向,對所有外相不生起我、我所、我慢的性向,證入沒有我、我所、我慢的性向的心解脫、慧解脫。舍利弗,你應這樣修學。

“舍利弗,如果一位比丘對自己的心識和身體不生起我、我所、我慢的性向,對所有外相不生起我、我所、我慢的性向,證入沒有我、我所、我慢的性向的心解脫、慧解脫的話,他可稱為一位截斷渴愛、解除結縛、徹底看破我慢、將苦了結的比丘。

“舍利弗,這就是我在《彼岸道品.優陀耶問》6所說的那樣:

“‘斷除了貪欲,

亦斷除憂惱,

驅除了昏沉,

及悔疚之蓋。

心具捨念淨,

思法為前行,

以智得解脫,

此人破無明。’”

三十三.因緣

(一)

“比丘們,有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什麼是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呢?貪欲是能令業集起的因緣,瞋恚是能令業集起的因緣,愚癡是能令業集起的因緣。7

“比丘們,不論任何業,都是由貪欲所作,都是由貪欲所生;貪欲是業的因緣,貪欲令業集起。業果成熟時,便會形成各種形式的有,也帶來各種果報──有些果報現生受,有些果報下生受,有些果報多生之後才受。

“比丘們,不論任何業,都是由瞋恚所作,都是由瞋恚所生;瞋恚是業的因緣,瞋恚令業集起。業果成熟時,便會形成各種形式的有,也帶來各種果報──有些果報現生受,有些果報下生受,有些果報多生之後才受。

“比丘們,不論任何業,都是由愚癡所作,都是由愚癡所生;愚癡是業的因緣,愚癡令業集起。業果成熟時,便會形成各種形式的有,也帶來各種果報──有些果報現生受,有些果報下生受,有些果報多生之後才受。

“比丘們,就正如一粒沒有毀壞、沒有腐爛、不曾遭風吹日曬、不曾遭煮熟的種子,在適當的季節埋在良田之中。這粒種子吸收了天雨後便會逐漸生長、壯大、成熟。

“比丘們,同樣地,不論任何業,都是由貪欲所作,都是由貪欲所生;貪欲是業的因緣,貪欲令業集起。業果成熟時,便會形成各種形式的有,也帶來各種果報──有些果報現生受,有些果報下生受,有些果報多生之後才受。

“不論任何業,都是由瞋恚所作,都是由瞋恚所生;瞋恚是業的因緣,瞋恚令業集起。業果成熟時,便會形成各種形式的有,也帶來各種果報──有些果報現生受,有些果報下生受,有些果報多生之後才受。

“不論任何業,都是由愚癡所作,都是由愚癡所生;愚癡是業的因緣,愚癡令業集起。業果成熟時,便會形成各種形式的有,也帶來各種果報──有些果報現生受,有些果報下生受,有些果報多生之後才受。

“比丘們,這就是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了。

(二)

“比丘們,有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什麼是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呢?不貪欲是能令業集起的因緣,不瞋恚是能令業集起的因緣,不愚癡是能令業集起的因緣。8

“比丘們,不論任何業,都是由不貪欲所作,都是由不貪欲所生;不貪欲是業的因緣,不貪欲令業集起。當除去貪欲時,能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把業根除。

“比丘們,不論任何業,都是由不瞋恚所作,都是由不瞋恚所生;不瞋恚是業的因緣,不瞋恚令業集起。當除去瞋恚時,能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把業根除。

“比丘們,不論任何業,都是由不愚癡所作,都是由不愚癡所生;不愚癡是業的因緣,不愚癡令業集起。當除去愚癡時,能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把業根除。9

“比丘們,就正如一粒沒有毀壞、沒有腐爛、不曾遭風吹日曬、不曾遭煮熟的種子,在適當的季節,但有人把這粒種子燒成灰燼,然後再讓大風吹散那些灰燼或把灰燼投下急流。比丘們,這粒種子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不能生長。

“比丘們,同樣地,不論任何業,都是由不貪欲所作,都是由不貪欲所生;不貪欲是業的因緣,不貪欲令業集起。當除去貪欲時,能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把業根除。

“不論任何業,都是由不瞋恚所作,都是由不瞋恚所生;不瞋恚是業的因緣,不瞋恚令業集起。當除去瞋恚時,能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把業根除。

“不論任何業,都是由不愚癡所作,都是由不愚癡所生;不愚癡是業的因緣,不愚癡令業集起。當除去愚癡時,能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把業根除。

“比丘們,這就是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了。

“無知者造業,

不論多與少,

俱由貪所生、

或瞋或癡生。

無人代受果,

最終還自受。

比丘有明智,

洞悉此貪欲、

瞋恚及愚癡,

一切惡趣盡。”

三十四.阿臘毗人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阿臘毗身沙波樹園裏的牛徑,敷設樹葉作臥具。

這時候,阿臘毗人訶達迦在散步,他看見世尊在身沙波樹園裏的牛徑,坐在敷設的樹葉上,於是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世尊睡得好嗎?”

“王子,我睡得好。世間上有一些人是睡得很好的,我是其中之一。”

“大德,在冬季最冷的八天,下雪的晚上,牛徑凹凸不平,你敷設的樹葉這樣少,樹上的樹葉稀疏擋不住風,你身上的袈裟單薄,寒風從四面吹來。在這情形下你都能睡得好嗎?”

然而,世尊亦是這樣說:“王子,我睡得好。世間上有一些人是睡得很好的,我是其中之一。

“王子,既然這樣,我反問你,就隨你自己的意思來答吧。王子,你認為怎樣,一個居士或居士子住在一座兩層高的宮殿內,這座宮殿內外以灰泥塗平,閂上窗戶,內裏有一張鋪上長毛被褥、白羊毛被褥、純毛被褥、鹿皮床蓋的床,兩頭各有丹枕,床頂設有頂篷,宮殿內點上了油燈,有四個妻妾侍奉他,為他帶來很多快樂。王子,你認為怎樣,他在這情形下會睡得好嗎?”

“大德,他會睡得好的。世間上有一些人是睡得很好的,他是其中之一。”

“王子,你認為怎樣,如果這個居士或居士子身心生起了熾盛的貪欲,在受熾盛的貪欲煎熬時,他會難以入睡嗎?”

“大德,是的。”

“王子,居士或居士子在受熾盛的貪欲煎熬時,他會難以入睡。如來斷除了貪欲,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因此我睡得很好。

“……瞋恚……

“王子,你認為怎樣,一個居士或居士子住在一座兩層高的宮殿內,這座宮殿內外以灰泥塗平,閂上窗戶,內裏有一張鋪上長毛被褥、白羊毛被褥、純毛被褥、鹿皮床蓋的床,兩頭各有丹枕,床頂設有頂篷,宮殿內點上了油燈,有四個妻妾侍奉他,為他帶來很多快樂。王子,你認為怎樣,他在這情形下會睡得好嗎?”

“大德,他會睡得好的。世間上有一些人是睡得很好的,他是其中之一。”

“王子,你認為怎樣,如果這個居士或居士子身心生起了熾盛的愚癡,在受熾盛的愚癡煎熬時,他會難以入睡嗎?”

“大德,是的。”

“王子,居士或居士子在受熾盛的愚癡煎熬時,他會難以入睡。如來斷除了愚癡,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愚癡,因此我睡得很好。

“寂滅婆羅門,

每天能安睡。

離欲不染著,

無依得清涼。

內心無惶恐,

截斷諸牽掛,

平息及寂靜,

此人能安睡。”

三十五.天信使

“比丘們,有三種天的信使。什麼是三種天的信使呢?

“比丘們,一些人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他們由於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有一個人投生在地獄後,獄卒捉著他雙臂,押到閻羅王面前,說:‘大王,這人不尊敬父母,不尊敬沙門婆羅門,不尊敬族中的長者,請你對他作出判罰吧。’

“比丘們,閻羅王根據第一種天的信使來審問他,說:‘犯人,你看不見第一種天的信使在人們之中出現嗎?’

“那人答:‘大王,看不見。’

“比丘們,閻羅王對那人說:‘犯人,你看不見人們無論男女,到了八十、九十或一百歲時,年老、彎起腰背、靠柺杖行路、渾身顫抖、身體虛弱、年華逝去、牙齒掉下、頭髮轉白、頭髮稀疏、禿頭、面有皺紋、面有雀斑嗎?’

“‘大王,我看見。’

“比丘們,閻羅王對那人說:‘犯人,當你在有知識及耆老的時候,內心卻不這樣想:“我也是會老的,不能免除老。讓我作身、口、意的善行吧!”’

“那人答:‘大王,我不懂這樣想。大王,我是一個放逸的人。’

“比丘們,閻羅王對那人說:‘犯人,因為你放逸,所以不作身、口、意的善行。我就將判罰放逸的人那樣對你作出判罰吧!這些惡業不是由你的父母所作,不是由你的兄弟姊妹所作,不是由你的朋友所作,不是由你的親屬所作,不是由天神所作,不是由沙門婆羅門所作,全是由你自己所作。你作出這些惡業,便要承受這些惡果!’

“比丘們,閻羅王根據第一種天的信使來審問他之後,便根據第二種天的信使來審問他,說:‘犯人,你看不見第二種天的信使在人們之中出現嗎?’

“那人答:‘大王,看不見。’

“比丘們,閻羅王對那人說:‘犯人,你看不見人們無論男女,在重病中受苦,躺在自己的大小二便之中,要靠別人扶起床,要靠別人扶下床嗎?’

“‘大王,我看見。’

“比丘們,閻羅王對那人說:‘犯人,當你在有知識及耆老的時候,內心卻不這樣想:“我也是會病的,不能免除病。讓我作身、口、意的善行吧!”’

“那人答:‘大王,我不懂這樣想。大王,我是一個放逸的人。’

“比丘們,閻羅王對那人說:‘犯人,因為你放逸,所以不作身、口、意的善行。我就將判罰放逸的人那樣對你作出判罰吧!這些惡業不是由你的父母所作,不是由你的兄弟姊妹所作,不是由你的朋友所作,不是由你的親屬所作,不是由天神所作,不是由沙門婆羅門所作,全是由你自己所作。你作出這些惡業,便要承受這些惡果!’

“比丘們,閻羅王根據第一和第二種天的信使來審問他之後,便根據第三種天的信使來審問他,說:‘犯人,你看不見第三種天的信使在人們之中出現嗎?’

“那人答:‘大王,看不見。’

“比丘們,閻羅王對那人說:‘犯人,你看不見人們無論男女,屍體被人丟棄在荒塚,過了一天、兩天或三天,屍體腫脹、發黑、流膿嗎?’

“‘大王,我看見。’

“比丘們,閻羅王對那人說:‘犯人,當你在有知識及耆老的時候,內心卻不這樣想:“我也是會死的,不能免除死。讓我作身、口、意的善行吧!”’

“那人答:‘大王,我不懂這樣想。大王,我是一個放逸的人。’

“比丘們,閻羅王對那人說:‘犯人,因為你放逸,所以不作身、口、意的善行。我就將判罰放逸的人那樣對你作出判罰吧!這些惡業不是由你的父母所作,不是由你的兄弟姊妹所作,不是由你的朋友所作,不是由你的親屬所作,不是由天神所作,不是由沙門婆羅門所作,全是由你自己所作。你作出這些惡業,便要承受這些惡果!’

“比丘們,閻羅王根據第三種天的信使來審問他之後,便保持靜默。獄卒把那人五花大綁,將燒紅的鐵棒烙他雙手、雙腳及胸膛。那人一直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惡業一朝不盡,他也不會死亡。

“比丘們,獄卒還把那人推倒在地上,然後用利斧斬截他。那人一直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惡業一朝不盡,他也不會死亡。

“比丘們,獄卒還把那人腳上頭下倒懸,然後用利斧斬截他。那人一直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惡業一朝不盡,他也不會死亡。

“比丘們,獄卒還把那人套上車軛,令他在有猛烈火焰的地上來回行走。那人一直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惡業一朝不盡,他也不會死亡。

“比丘們,獄卒還令那人在有猛烈火焰的大炭山上下爬行。那人一直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惡業一朝不盡,他也不會死亡。

“比丘們,獄卒還把那人腳上頭下倒懸,然後把他放進用猛烈火焰燒紅的銅鍋裏煮,一直煮得遍身也出浮滓。那人一直領受劇烈、刺骨的苦受,惡業一朝不盡,他也不會死亡。

“比丘們,獄卒還把那人放入大地獄之中。這就是大地獄:

“四角有四門,

內裏之間隔、

外圍及頂蓋,

均以鐵圍繞。

地亦由鐵成,

更帶烈火焰,

熱力常週遍,

滿一百由旬。

“比丘們,從前,有一次,閻羅王心想:‘人們在世間上做惡業,他們因為各種不同的惡業而遭受各種判罰。我真是受夠了!如果我能投生為人及遇到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生於世上就好了。這樣我便能夠親近世尊,世尊為我說法,我便能夠明白法義了!’

“比丘們,這不是我從其他沙門或婆羅門那裏聽回來的,這是我親身知道、親身看見、親身明白,然後對你們說的。

“心放逸之人,

雖遇天信使,

也生低劣處,

長夜常啼哭。

善人心寂靜,

若遇天信使,

策勵求聖法,

內心不放逸。

生死因依有,

於依生怖畏,

無依得解脫,

生死得盡除。

超越一切苦、

瞋恚及恐懼,

逮得安穩處,

現法得湼槃。”

三十六.四王天

“比丘們,在上半月的第八天和下半月的第八天,四王天的大臣眾會觀看這個世間是否多人尊敬父母、沙門婆羅門、族中的長者,是否多人受持八戒,是否多人修福。

“比丘們,在上半月的第十四天和下半月的第十四天,四王天的兒子會觀看這個世間是否多人尊敬父母、沙門婆羅門、族中的長者,是否多人受持八戒,是否多人修福。

“比丘們,在上半月的第十五天和下半月的第十五天布薩日,四王天會親自觀看這個世間是否多人尊敬父母、沙門婆羅門、族中的長者,是否多人受持八戒,是否多人修福。

“比丘們,如果少人尊敬父母、沙門婆羅門、族中的長者,少人受持八戒,少人修福的話,四王天會去到三十三天聚集的正法堂那裏,把情形告訴三十三天:‘賢者,少人尊敬父母、沙門婆羅門、族中的長者,少人受持八戒,少人修福。’三十三天聽了之後會很不開心,心想:‘天眾將會減少了,阿修羅眾將會增加了!’

“比丘們,如果多人尊敬父母、沙門婆羅門、族中的長者,多人受持八戒,多人修福的話,四王天會去到三十三天聚集的正法堂那裏,把情形告訴三十三天:‘賢者,多人尊敬父母、沙門婆羅門、族中的長者,多人受持八戒,多人修福。’三十三天聽了之後會很開心,心想:‘天眾將會增加了,阿修羅眾將會減少了!’”

三十七.帝釋天

“比丘們,從前,帝釋天.因陀羅帶領著三十三天,他誦出一首偈頌:

“‘若人逢半月,

第八與十四、

十五日之中,

勤受持八戒;

受布薩之人,

將如我無異。’

“比丘們,帝釋天.因陀羅所誦的偈頌不是好的唸誦,不是善的唸誦;不是好的演說,不是善的演說。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帝釋天.因陀羅還沒有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比丘們,如果這首偈頌由任何一位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

脫的阿羅漢比丘誦出來就很好了:

“‘若人逢半月,

第八與十四、

十五日之中,

勤受持八戒;

受布薩之人,

將如我無異。’

“比丘們,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位比丘清除了貪欲、瞋恚、愚癡。

“比丘們,從前,帝釋天.因陀羅帶領著三十三天,他誦出一首偈頌:

“‘若人逢半月,

第八與十四、

十五日之中,

勤受持八戒;

受布薩之人,

將如我無異。’

“比丘們,帝釋天.因陀羅所誦的偈頌不是好的唸誦,不是善的唸誦;不是好的演說,不是善的演說。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帝釋天.因陀羅不能從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得到解脫。

“比丘們,如果這首偈頌由任何一位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誦出來就很好了:

“‘若人逢半月,

第八與十四、

十五日之中,

勤受持八戒;

受布薩之人,

將如我無異。’

“比丘們,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位比丘能從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我說他能從苦之中得到解脫。”

三十八.驕寵

“比丘們,我那時受驕寵,十分驕寵、極度驕寵。父王為了我,在住所裏興建三個蓮池:一個種青蓮花,一個種紅蓮花,一個種白蓮花。不是迦尸出產的檀香不會給我使用,我的頭巾是迦尸出產的,外衣、內衣、大衣都是迦尸出產的。日夜都有人為我持著白傘,為我遮擋寒風、烈日、塵垢、落葉、霜雪。我有三座宮殿,一座在冬季時居住,一座在夏季時居住,一座在雨季時居住。在雨季時,我居住在雨季的宮殿裏,奏樂的宮女一直侍奉著我,四個月我都不用從宮殿上走下來。人家給僕人和工人吃的是糙米加酸粥,而我父王給僕人和工人吃的是白米飯和肉類。

“比丘們,我具有那樣的生活條件,受到極度驕寵,那時我心想:‘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自己在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老,在看見別人衰老後,會對他感到煩擾、不滿、厭惡,但忘記自己也是會衰老的。我也是處於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老。我身為一個在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老的人,在看見別人衰老後,是不適宜對他感到煩擾、不滿、厭惡的。’比丘們,通過這樣的反思,我所有由青春帶來的驕逸都消失掉了。

“‘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自己在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病,在看見別人生病後,會對他感到煩擾、不滿、厭惡,但忘記自己也是會生病的。我也是處於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病。我身為一個在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病的人,在看見別人生病後,是不適宜對他感到煩擾、不滿、厭惡的。’比丘們,通過這樣的反思,我所有由健康帶來的驕逸都消失掉了。

“‘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自己在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在看見別人死亡後,會對他感到煩擾、不滿、厭惡,但忘記自己也是會死亡的。我也是處於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我身為一個在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的人,在看見別人死亡後,是不適宜對他感到煩擾、不滿、厭惡的。’比丘們,通過這樣的反思,我所有由生存帶來的驕逸都消失掉了。”

三十九.驕逸

“比丘們,有三種驕逸。什麼是三種驕逸呢?青春的驕逸、健康的驕逸、生存的驕逸。

“比丘們,不聞法義的凡夫迷醉於青春的驕逸中,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他由於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不聞法義的凡夫迷醉於健康的驕逸中,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他由於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不聞法義的凡夫迷醉於生存的驕逸中,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他由於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迷醉於青春驕逸的比丘會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迷醉於健康驕逸的比丘會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迷醉於生存驕逸的比丘會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凡夫不能離,

老病死之法,

內心卻厭惡,

老病死之人。

那時我心想:

若心生厭惡,

老病死眾生。

如此實不應。

那時我已知,

應求滅依法。

青春與健康,

生存等驕逸,

一切皆降服,

出離求安穩。

那時我熱切,

尋求湼槃法。

五欲之享樂,

於我不適宜,

我已不退轉,

一心求梵行。”

四十.衡量

“比丘們,有三種衡量事物的角度。什麼是三種衡量事物的角度呢?從自己的角度來衡量事物,從世間的角度來衡量事物,從法的角度來衡量事物。

“比丘們,什麼是從自己的角度來衡量事物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反思:‘我不是為了衣服的原因、不是為了食物的原因、不是為了住處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諸如此類的原因而出家。我受生、老、死、憂、悲、苦、惱、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擾。我要將這個大苦蘊終結。我已捨棄了欲樂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是不適宜追尋欲樂與惡法的。’他再這樣反思:‘我要作出精進,不懈怠;要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要讓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要讓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

“他從自己的角度來衡量事物,之後便捨棄不善法,修習善法;捨棄受譴責的法,修習不受譴責的法。他過著清淨的生活。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從自己的角度來衡量事物了。

“比丘們,什麼是從世間的角度來衡量事物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反思:‘我不是為了衣服的原因、不是為了食物的原因、不是為了住處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諸如此類的原因而出家。我受生、老、死、憂、悲、苦、惱、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擾。我要將這個大苦蘊終結。這個世間是很大的,很多眾生居住在這裏,當中有些沙門婆羅門是具有神通、具有天眼、具有他心智的。我身為一位出家人,如果生起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的話,他們從遠處可以看見我,或知道我的心;即使他們在近處,我也看不見他們。他們知道我的心後,會這樣想:“看,這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但身為出家人,卻持續夾雜著惡不善法!”當中也有些天神是具有神通、具有天眼、具有他心智的。我身為一位出家人,如果生起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的話,他們從遠處可以看見我,或知道我的心;即使他們在近處,我也看不見他們。他們知道我的心後,會這樣想:“看,這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但身為出家人,卻持續夾雜著惡不善法!”’他再這樣反思:‘我要作出精進,不懈怠;要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要讓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要讓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

“他從世間的角度來衡量事物,之後便捨棄不善法,修習善法;捨棄受譴責的法,修習不受譴責的法。他過著清淨的生活。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從世間的角度來衡量事物了。

“比丘們,什麼是從法的角度來衡量事物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反思:‘我不是為了衣服的原因、不是為了食物的原因、不是為了住處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諸如此類的原因而出家。我受生、老、死、憂、悲、苦、惱、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擾。我要將這個大苦蘊終結。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有些同修跟我一起住,他們會知道我、看見我,身為一位在世尊所開示的法和律之中出家的人,是不適宜懈怠放逸的。’他再這樣反思:‘我要作出精進,不懈怠;要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要讓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要讓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

“他從法的角度來衡量事物,之後便捨棄不善法,修習善法;捨棄受譴責的法,修習不受譴責的法。他過著清淨的生活。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從法的角度來衡量事物了。

“在世間之中,

難掩藏惡業,

作者自確知,

是真還是妄。

行惡者忽視,

內心之良知,

欲密藏惡行,

還在己身中。

如來及諸天,

見愚夫邪行,

是故應反思:

以己來衡量,

行者持正念;

以世間衡量,

智者常修禪;

以法來衡量,

牟尼隨法行。

衡量三法已,

不捨精進行。

勤修斷生死,

超越魔境界,

此牟尼如我:

如來世間解。

於諸所有法,

內心不染著。”

第四天信使品完

四十一.在

“比丘們,有三種東西在,能為有敬信的人帶來很多福報。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比丘們,有敬信在,能為有敬信的人帶來很多福報。

“比丘們,有布施的物品在,能為有敬信的人帶來很多福報。

“比丘們,有值得受人供養的人在,能為有敬信的人帶來很多福報。

“比丘們,有這三種東西在,能為有敬信的人帶來很多福報。”

四十二.特質

“比丘們,有三種特質的人,可知是一位有敬信、有淨信的人。這三種特質是什麼呢?

“欲想探望有戒行的人;欲想聽正法;一位居家的人,內心清除了吝嗇的污垢,不受吝嗇的束縛,慷慨,大方,樂於施捨,不拒人所求,樂於和人分享。

“比丘們,有這三種特質的人,可知是一位有敬信、有淨信的人。

“欲見具戒者,

欲聽正法義,

吝嗇垢已除,

此是敬信人。”

四十三.他人

“比丘們,一個人看見三種利益,因此便會向他人說法。這三種利益是什麼呢?

“說法的人能從中得到利益和領悟法義,聽法的人能從中得到利益和領悟法義,說法和聽法的人雙方都能從中得到利益和領悟法義。

“比丘們,一個人看見這三種利益,因此便會向他人說法。”

四十四.傳播

“比丘們,有三種因素可使所說的法傳播開去。這三種因素是什麼呢?

“說法的人能從中得到利益和領悟法義,聽法的人能從中得到利益和領悟法義,說法和聽法的人雙方都能從中得到利益和領悟法義。

“比丘們,這三種因素可使所說的法傳播開去。”

四十五.智者

“比丘們,智者、善人宣說三種東西。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比丘們,智者、善人宣說布施,智者、善人宣說出家,智者、善人宣說侍奉父母。

“比丘們,智者、善人宣說這三種東西。

“善人所宣說:

布施侍父母,

自律不惱害,

成為梵行者。

智者見聖法,

其所在之處,

若常往習近,

能帶來美善。”

四十六.戒行

“比丘們,有戒行的出家人無論依止哪個村落或市鎮來居住,都會為那裏的人帶來三個生起很多福報之處。這三個生起很多福報之處是什麼呢?

“身、口、意。10

“比丘們,有戒行的出家人無論依止哪個村落或市鎮來居住,都會為那裏的人帶來這三個生起很多福報之處。”

四十七.行

“比丘們,行有三種行相。這三種行相是什麼呢?

“會展示出生起,會展示出衰敗,會展示出由持續到變異。

“比丘們,行有這三種行相。

“比丘們,非行有三種非行相。這三種非行相是什麼呢?

“不會展示出生起,不會展示出衰敗,不會展示出由持續到變異。

“比丘們,非行有這三種非行相。”11

四十八.山

“比丘們,大樹依止喜瑪拉雅山王,三種東西便能夠得到增長。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枝葉得到增長,樹皮得到增長,樹心得到增長。

“比丘們,大樹依止喜瑪拉雅山王,這三種東西便能夠得到增長。

“比丘們,同樣地,人們依止有敬信的人,三種東西能夠得到增長。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敬信得到增長,戒行得到增長,智慧得到增長。

“比丘們,人們依止有敬信的人,這三種東西能夠得到增長。

“猶如大石山,

在於森林中,

草木所依止,

大樹得增長。

具信戒之人,

亦如大石山,

妻兒與親屬,

同事與隨從,

共同所依止,

各各得增長。

具戒德之人,

有施有善行。

眾人見及此,

皆仿效而行。

眾人行法已,

入於善趣道,

受天界喜樂,

所欲皆滿足。”

四十九.努力

“比丘們,應要作出三種努力。這三種努力是什麼呢?

“應要作出努力,使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不能生起;應要作出努力,使沒有生起的善法得以生起;應要作出努力,忍受身體上生起的苦痛、劇烈、刺骨、苦楚、不快、不歡喜、致命感受。

“比丘們,應要作出這三種努力。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果能夠作出努力,使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不能生起,使沒有生起的善法得以生起,忍受身體上生起的苦痛、劇烈、刺骨、苦楚、不快、不歡喜、致命感受,他稱為一位勤奮、有深入修持、有念的比丘,能把苦徹底清除。”

五十.大賊

“比丘們,大賊具有三樣事情,便會四出爆竊、搶掠、打劫、攔途截劫。這三樣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有偏僻的地方給大賊依止,有匿藏的地方給大賊依止,有有力人士給大賊依止。

“比丘們,什麼是大賊依止的偏僻地方呢?偏僻的島嶼或偏僻的深山。這是大賊依止的偏僻地方。

“比丘們,什麼是大賊依止的匿藏地方呢?匿藏在草堆,匿藏在樹木,匿藏在樹林或匿藏在密林。這是大賊依止的匿藏地方。

“比丘們,什麼是大賊依止的有力人士呢?國王或大臣。大賊心想:‘如果有人指證我的話,國王或大臣將會為我辯護;如果有人檢舉我的話,國王或大臣將會為我開脫。’這是大賊依止的有力人士。

“比丘們,大賊具有這三樣事情,便會四出爆竊、搶掠、打劫、攔途截劫。

“比丘們,同樣地,惡比丘具有三種東西,便會為自己帶來損毀,有很多過失,受智者譴責,帶來很多罪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比丘們,有偏僻的地方給惡比丘依止,有匿藏的地方給惡比丘依止,有有力人士給惡比丘依止。

“比丘們,什麼是惡比丘依止的偏僻地方呢?偏僻的身業、偏僻的口業,偏僻的意業。這是惡比丘依止的偏僻地方。

“比丘們,什麼是惡比丘依止的匿藏地方呢?邪見、邊見。這是惡比丘依止的匿藏地方。

“比丘們,什麼是惡比丘依止的有力人士呢?國王或大臣。惡比丘心想:‘如果有人指證我的話,國王或大臣將會為我辯護;如果有人檢舉我的話,國王或大臣將會為我開脫。’這是惡比丘依止的有力人士。

“比丘們,惡比丘具有這三種東西,便會為自己帶來損毀,有很多過失,受智者譴責,帶來很多罪業。”

第五小品完

五十一.年老婆羅門之一

這時候,有兩個年老、過了很多日子、一百二十歲的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我們是年老、過了很多日子、一百二十歲的婆羅門。我們沒有做過好事,沒有做過善行,沒有做過使人安心的事情。請喬答摩賢者教化我們,請喬答摩賢者教導我們,為我們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婆羅門們,你們真的是年老、過了很多日子、一百二十歲!你們真的是沒有做過好事,沒有做過善行,沒有做過使人安心的事情!婆羅門們,世間有老、病、死,因此,約束導致老、病、死的身行,約束導致老、病、死的口行,約束導致老、病、死的意行,這就是一個人死後的安身之處、庇護之處、島嶼、皈依處、歸宿。

“生命漸完結,

壽元隨減損,

衰老會到來,

無有安身處。

若人見及此,

怖畏於死亡;

為求安樂住,

常應修福德。

生平常修福,

約束身口意,

此人命終後,

能得安樂處。”

五十二.年老婆羅門之二

這時候,有兩個年老、過了很多日子、一百二十歲的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我們是年老、過了很多日子、一百二十歲的婆羅門。我們沒有做過好事,沒有做過善行,沒有做過使人安心的事情。請喬答摩賢者教化我們,請喬答摩賢者教導我們,為我們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婆羅門們,你們真的是年老、過了很多日子、一百二十歲!你們真的是沒有做過好事,沒有做過善行,沒有做過使人安心的事情!婆羅門們,世間受老、病、死的燃燒,因此,約束導致老、病、死的身行,約束導致老、病、死的口行,約束導致老、病、死的意行,這就是一個人死後的安身之處、庇護之處、島嶼、皈依處、歸宿。

“房舍在燃燒,

財物將盡燬,

為免成灰燼,

財物盡取出。

世間亦如是,

老死常燃燒,

應取出財物,

常用作布施。

生平常修福,

約束身口意,

此人命終後,

能得安樂處。”

五十三.婆羅門

這時候,有一位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人們說:‘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喬答摩賢者,‘現生體證’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婆羅門,一個染著貪欲、受貪欲征服、受貪欲擺佈的人,會想到惱害自己,會想到惱害他人,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會因此而經歷苦惱。一個人當斷除了貪欲時,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不會因此而經歷苦惱。婆羅門,這就是‘現生體證’所包含的內容了。

“……瞋恚……

“婆羅門,一個受愚癡遮蔽、受愚癡征服、受愚癡擺佈的人,會想到惱害自己,會想到惱害他人,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會因此而經歷苦惱。一個人當斷除了愚癡時,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不會因此而經歷苦惱。婆羅門,這就是‘現生體證’所包含的內容了。”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五十四.婆羅門遊方者

這時候,有一位婆羅門遊方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人們說:‘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喬答摩賢者,‘現生體證’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婆羅門,一個染著貪欲、受貪欲征服、受貪欲擺佈的人,會想到惱害自己,會想到惱害他人,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會因此而經歷苦惱。一個人當斷除了貪欲時,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不會因此而經歷苦惱。

“婆羅門,一個染著貪欲、受貪欲征服、受貪欲擺佈的人,會做身惡行,做口惡行,做意惡行。一個人當斷除了貪欲時,不會做身惡行,不會做口惡行,不會做意惡行。

“婆羅門,一個染著貪欲、受貪欲征服、受貪欲擺佈的人,不會如實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什麼是他人的利益,什麼是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一個人當斷除了貪欲時,便會如實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什麼是他人的利益,什麼是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

“婆羅門,這就是‘現生體證’所包含的內容了。

“……瞋恚……

“婆羅門,一個受愚癡遮蔽、受愚癡征服、受愚癡擺佈的人,會想到惱害自己,會想到惱害他人,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會因此而經歷苦惱。一個人當斷除了愚癡時,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不會因此而經歷苦惱。

“婆羅門,一個受愚癡遮蔽、受愚癡征服、受愚癡擺佈的人,會做身惡行,做口惡行,做意惡行。一個人當斷除了愚癡時,不會做身惡行,不會做口惡行,不會做意惡行。

“婆羅門,一個受愚癡遮蔽、受愚癡征服、受愚癡擺佈的人,不會如實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什麼是他人的利益,什麼是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一個人當斷除了愚癡時,便會如實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什麼是他人的利益,什麼是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

“婆羅門,這就是‘現生體證’所包含的內容了。”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五十五.湼槃

這時候,吒奴蘇尼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人們說:‘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喬答摩賢者,‘現生體證湼槃’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婆羅門,一個染著貪欲、受貪欲征服、受貪欲擺佈的人,會想到惱害自己,會想到惱害他人,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會因此而經歷苦惱。一個人當斷除了貪欲時,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不會因此而經歷苦惱。婆羅門,這就是‘現生體證湼槃’所包含的內容了。

“……瞋恚……

“婆羅門,一個受愚癡遮蔽、受愚癡征服、受愚癡擺佈的人,會想到惱害自己,會想到惱害他人,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會因此而經歷苦惱。一個人當斷除了愚癡時,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不會因此而經歷苦惱。婆羅門,這就是‘現生體證湼槃’所包含的內容了。

“婆羅門,一個人由於體會到徹底盡除貪欲,體會到徹底盡除瞋恚,體會到徹底盡除愚癡,所以這就是‘現生體證湼槃’了。”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五十六.大壇場

這時候,一位有大壇場的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一些過往的婆羅門,年老的婆羅門,是老師的老師的婆羅門,他們曾經說過,以前這個世間像無間地獄那樣擠迫,到處都是人,房屋與房屋互相緊連,擠迫得雞隻在屋頂行走,可以由村落走到市鎮,由市鎮走到王城的。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現在的人口消失、減少,使村落不像以前的村落,市鎮不像以前的市鎮,都城不像以前的都城,國家不像以前的國家呢?”

“婆羅門,現在人們染著非法的貪欲、受不正直的貪欲所征服、受邪法所困擾,拿起利器互相殺害,導致很多人死亡。婆羅門,就是這原因和條件,使現在的人口消失、減少,使村落不像以前的村落,市鎮不像以前的市鎮,都城不像以前的都城,國家不像以前的國家。

“婆羅門,再者,現在人們染著非法的貪欲、受不正直的貪欲所征服、受邪法所困擾,導致天雨不足、饑荒、失收、農作物枯萎、沒有食物,令很多人死亡。婆羅門,就是這原因和條件,使現在的人口消失、減少,使村落不像以前的村落,市鎮不像以前的市鎮,都城不像以前的都城,國家不像以前的國家。

“婆羅門,再者,現在人們染著非法的貪欲、受不正直的貪欲所征服、受邪法所困擾,導致夜叉釋放兇殘的非人出來,令很多人死亡。婆羅門,就是這原因和條件,使現在的人口消失、減少,使村落不像以前的村落,市鎮不像以前的市鎮,都城不像以前的都城,國家不像以前的國家。”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五十七.婆蹉種

這時候,婆蹉種遊方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我曾聽見人們這樣說:‘喬答摩沙門這樣說:“應該布施給我,不應布施給他人;應該布施給我的弟子,不應布施給其他弟子。布施給我有大果報,布施給他人沒有大果報;布施給我的弟子有大果報,布施給其他弟子沒有大果報。”’喬答摩賢者是不是這樣說的呢?這樣說會不會變成誹謗喬答摩賢者呢?怎樣才是跟隨法義的解說,不會受到同門的責難呢?我不想誹謗喬答摩賢者。”

“婆蹉,我不是這樣說的。這是以不真實的說話來誹謗我。

“婆蹉,阻礙別人布施的人會帶來三種妨害。這三種妨害是什麼呢?

“首先,妨害阻礙別人布施的人自己的善根;第二,妨害布施的人修福;第三,妨害受施的人取得所施之物。婆蹉,阻礙別人布施的人會帶來這三種妨害。

“婆蹉,我是這樣說的,即使將洗鍋或洗杯的水倒進水池或污水池,心想要使水中的眾生得以續命,這也有福德到來,更遑論布施給人了。

“婆蹉,我也這樣說,布施給具戒、捨棄五支、具有五支的人能得大果報,布施給戒行不好的人不能得大果報。

“什麼是捨棄五支呢?

“捨棄貪欲,捨棄瞋恚,捨棄昏睡,捨棄掉悔,捨棄疑惑。這就是捨棄五支了。

“什麼是具有五支呢?

“具有無學的戒蘊,具有無學的定蘊,具有無學的慧蘊,具有無學的解脫蘊,具有無學的解脫知見蘊。這就是具有五支了。

“我說,布施給這些捨棄五支、具有五支的人能得大果報。

“黑牛或白牛,

紅牛或黃牛,

鴿色或雜色,

膚色各不同。

若選牛牽物,

不求於膚色,

但求性溫馴,

雄壯有力量,

能牽拉重物,

能快速行走。

人亦復如是,

剎利婆羅門,

吠舍首陀羅,

及有旃陀羅,

種姓各不同,

若選受施人,

不求於種姓,

但求心調伏,

依法具善戒,

真語具慚愧,

無生梵行立,

卸擔無繫縛,

無漏法究竟,

無取得湼槃。

此離欲福田,

施此得大果。

若施於餘人,

愚癡無明者,

不聞法義者,

則不近寂靜。

若習近寂靜,

習近智慧者,

於佛之敬信,

內心深紮根。

得生於天界,

或大姓人家,

漸向於湼槃,

智者得體證。

五十八.帝緊那婆羅門

這時候,帝緊那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在世尊跟前對那些具有三明的婆羅門作出各種讚美。

“婆羅門,怎樣才稱得上是一位具有三明的婆羅門呢?”

“喬答摩賢者,一位婆羅門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婆羅門種姓都不受質疑。他具有五種技能:博學,持咒頌,掌握三吠陀,精通字詞與音聲,熟悉傳統的文句與文法。他通曉世間大人相。喬答摩賢者,這樣的婆羅門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具有三明的婆羅門了。”

“婆羅門,婆羅門所宣說的三明是一樣東西,在聖者的律之中,三明是另一樣東西。”

“喬答摩賢者,在聖者的律之中,三明是怎麼樣的呢?如果喬答摩賢者為我說法,講解在聖者的律之中,三明是怎麼樣的就好了。”

“婆羅門,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帝緊那婆羅門回答世尊:“賢者,是的。”

世尊說:“婆羅門,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宿命智。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這是他得到的第一種明。由於他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所以驅除了無明,生起了明;驅除了黑暗,生起了光明。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眾生生死智。他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這是他得到的第二種明。由於他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所以驅除了無明,生起了明;驅除了黑暗,生起了光明。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漏盡智。他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他如實知道什麼是漏,如實知道什麼是漏集,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之道。當他有了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他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這是他得到的第三種明。由於他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所以驅除了無明,生起了明;驅除了黑暗,生起了光明。

“戒行不動搖,

禪定深修持,

內心能自控,

常止於一境;

智者具三明,

除暗捨生死。

具三明之人,

一切皆捨棄,

安住無愚昧,

利益於人天。

瞿曇牟尼佛,

持此最後身,

受眾人禮敬,

具有宿命智,

天眼見各趣,

漏盡得無生。

具此方能稱,

三明婆羅門,

此是我所說,

不是餘空談。

“婆羅門,這就是在聖者的律之中的三明了。”

“喬答摩賢者,婆羅門的三明是一樣東西,在聖者的律之中,三明是另一樣東西。婆羅門的三明,比不上聖者的律之中的三明十六分之一。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五十九.吒奴蘇尼婆羅門

這時候,吒奴蘇尼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人們做祭祀、做喪事或做供養時的布施,應布施給三明婆羅門。”

“婆羅門,怎樣才稱得上是一位具有三明的婆羅門呢?”

“喬答摩賢者,一位婆羅門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婆羅門種姓都不受質疑。他具有五種技能:博學,持咒頌,掌握三吠陀,精通字詞與音聲,熟悉傳統的文句與文法。他通曉世間大人相。喬答摩賢者,這樣的婆羅門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具有三明的婆羅門了。”

“婆羅門,婆羅門所宣說的三明是一樣東西,在聖者的律之中,三明是另一樣東西。”

“喬答摩賢者,在聖者的律之中,三明是怎麼樣的呢?如果喬答摩賢者為我說法,講解在聖者的律之中,三明是怎麼樣的就好了。”

“婆羅門,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吒奴蘇尼婆羅門回答世尊:“賢者,是的。”

世尊說:“婆羅門,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宿命智。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這是他得到的第一種明。由於他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所以驅除了無明,生起了明;驅除了黑暗,生起了光明。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眾生生死智。他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這是他得到的第二種明。由於他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所以驅除了無明,生起了明;驅除了黑暗,生起了光明。

“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漏盡智。他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他如實知道什麼是漏,如實知道什麼是漏集,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之道。當他有了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他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這是他得到的第三種明。由於他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所以驅除了無明,生起了明;驅除了黑暗,生起了光明。

“具有善戒行,

勤奮得禪定,

內心能自控,

常止於一境。

牟尼已淨化,

具有宿命智,

天眼見各趣,

漏盡得無生。

具此方能稱,

三明婆羅門,

此是我所說,

不是餘空談。

“婆羅門,這就是在聖者的律之中的三明了。”

“喬答摩賢者,婆羅門的三明是一樣東西,在聖者的律之中,三明是另一樣東西。婆羅門的三明,比不上聖者的律之中的三明十六分之一。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六十.僧伽羅婆婆羅門

這時候,僧伽羅婆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喬答摩賢者,我們婆羅門自己做祭祀和叫別人做祭祀,能使自己和別人所有人都因祭祀而得到福德,而那些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的人,獨自調伏、獨自止息、獨自入滅,只有自己一人因出家而得到福德。”

“婆羅門,既然這樣,我反問你,就隨你自己的意思來答吧。婆羅門,如來出現於世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對人說:‘你們要進入八正道,你們要行踐這條道路。我修習這個無上的梵行,因此而宣稱親身證得無比智。來吧,你們也修習這個無上的梵行,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法義,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吧!’導師這樣對他人說法,使無數百、無數千、無數百千人進入修行的道路。婆羅門,你認為怎樣,究竟這是只有自己一人還是有無數人因出家而得到福德呢?”

“喬答摩賢者,有無數人因出家而得到福德。”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阿難尊者對僧伽羅婆婆羅門說:“婆羅門,在這兩種修習之中,你認為哪一種比較少耗費、少傷害、大果報、大利益呢?”

阿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僧伽羅婆婆羅門對他說:“阿難賢者,兩種修習我都尊重與讚揚,就正如喬答摩賢者和阿難賢者兩人我都尊重與讚揚那樣。”

阿難尊者第二次對僧伽羅婆婆羅門說:“婆羅門,我不是問你尊重與讚揚什麼。我是問,婆羅門,在這兩種修習之中,你認為哪一種比較少耗費、少傷害、大果報、大利益呢?”

僧伽羅婆婆羅門第二次對他說:“阿難賢者,兩種修習我都尊重與讚揚,就正如喬答摩賢者和阿難賢者兩人我都尊重與讚揚那樣。”

阿難尊者第三次對僧伽羅婆婆羅門說:“婆羅門,我不是問你尊重與讚揚什麼。我是問,婆羅門,在這兩種修習之中,你認為哪一種比較少耗費、少傷害、大果報、大利益呢?”

僧伽羅婆婆羅門第三次對他說:“阿難賢者,兩種修習我都尊重與讚揚,就正如喬答摩賢者和阿難賢者兩人我都尊重與讚揚那樣。”

這時候世尊心想:“僧伽羅婆婆羅門被阿難如法地問了三次都避而不答,讓我替他解困吧。”

於是世尊對僧伽羅婆婆羅門說:“婆羅門,今天王宮內的大眾一起談論些什麼呢?”

“喬答摩賢者,今天王宮內的大眾一起談論到,以前比丘少但多人得到過人之法的神足示現;現在比丘多但少人得到過人之法的神足示現。喬答摩賢者,這就是今天王宮內的大眾一起談論的事情了。”

“婆羅門,有三種示現。什麼是三種示現呢?神足示現、讀他心示現、教誡示現。

“婆羅門,什麼是神足示現呢?一些人具有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婆羅門,這就是稱為神足示現了。

“婆羅門,什麼是讀他心示現呢?一些人憑藉別人的外相,便能讀出他們的思想與內心,即使讀很多都不會出錯。一些人不憑藉別人的外相,而憑藉人、非人或天的聲音,便能讀出他們的思想與內心,即使讀很多都不會出錯。一些人不憑藉別人的外相,也不憑藉人、非人或天的聲音,而憑藉別人散發出來的覺,便能讀出他們的思想與內心,即使讀很多都不會出錯。一些人不憑藉別人的外相,不憑藉人、非人或天的聲音,也不憑藉別人散發出來的覺,而能清楚讀出別人內心進入了無覺無觀的定境,那人的內心傾向什麼樣的意行,那人的內心將會出現什麼樣的覺,即使讀很多都不會出錯。婆羅門,這就是稱為讀他心示現了。

“婆羅門,什麼是教誡示現呢?一些人向人作出教誡:‘應要生起這種覺,不要生起那種覺;應要這樣作意,不要那樣作意;應要捨棄這些東西,應要取得那些東西。’婆羅門,這就是稱為教誡示現了。

“婆羅門,這就是三種示現了。

“婆羅門,在這三種示現之中,你認為哪一種比較細妙、比較高尚呢?”

“喬答摩賢者,作出神足示現的人,只是自己體驗這些示現,像是魔術那樣;作出讀他心示現的人,也只是自己體驗這些示現,像是魔術那樣;作出教誡示現的人,我認為是三種示現之中最細妙、最高尚的。

“喬答摩賢者,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喬答摩賢者能善說法義!我持這種見解,喬答摩賢者是具有這三種示現的。

“喬答摩賢者具有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

“喬答摩賢者憑藉別人的外相,便能讀出他們的思想與內心;憑藉人、非人或天的聲音,便能讀出他們的思想與內心;憑藉別人散發出來的覺,便能讀出他們的思想與內心;能清楚讀出別人內心進入了無覺無觀的定境,那人的內心傾向什麼樣的意行,那人的內心將會出現什麼樣的覺。即使讀很多都不會出錯。

“喬答摩賢者能向人作出教誡:‘應要生起這種覺,不要生起那種覺;應要這樣作意,不要那樣作意;應要捨棄這些東西,應要取得那些東西。’”

“婆羅門,你對我作了一個正確的描述,然而,我也為你解說一遍以作出肯定。我具有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

“我憑藉別人的外相,便能讀出他們的思想與內心;憑藉人、非人或天的聲音,便能讀出他們的思想與內心;憑藉別人散發出來的覺,便能讀出他們的思想與內心;能清楚讀出別人內心進入了無覺無觀的定境,那人的內心傾向什麼樣的意行,那人的內心將會出現什麼樣的覺。即使讀很多都不會出錯。

“我能向人作出教誡:‘應要生起這種覺,不要生起那種覺;應要這樣作意,不要那樣作意;應要捨棄這些東西,應要取得那些東西。’”

“喬答摩賢者,除了喬答摩賢者之外,有沒有另一位比丘具有這三種示現的呢?”

“婆羅門,不單止一百,不單止二百,不單止五百,還有更多比丘具有這三種示現。”

“喬答摩賢者,現在這些比丘住在哪裏呢?”

“婆羅門,就在這個僧團之中。”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第六婆羅門品完

六十一.哲理

“比丘們,有三種宗教哲理受智者質難、質詢、質疑,傳佈這些教義會使人否定現生的做善與做惡。這三種宗教哲理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人們各種樂、苦或不苦不樂的經歷,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的。’

“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人們各種樂、苦或不苦不樂的經歷,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的。’

“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人們各種樂、苦或不苦不樂的經歷,全是沒有原因和條件而來的。’

“比丘們,對於那些主張‘人們各種樂、苦或不苦不樂的經歷,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的沙門婆羅門,我會前往他們那裏,然後對他們說:‘聽說賢友的主張是這樣的,這是真的嗎?’

“比丘們,如果他們答是,我便會對他們說:‘這樣說的話,如果賢友殺生,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如果賢友偷盜,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如果賢友非梵行,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如果賢友妄語,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如果賢友兩舌,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如果賢友惡口,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如果賢友綺語,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如果賢友貪欲,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如果賢友心生瞋恚,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如果賢友邪見,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

“比丘們,一個人如果跟隨‘全是因過往生所做而來’為中心思想的教義的話,便會對善行沒有願欲與精進,也不會認為什麼事情應做與不應做。當一個人認為沒有什麼事情應做與不應做的時候,從真諦、真實的層面來看,他其實就是在一種心念迷癡、沒有守護的狀態之中。這種主張不能稱得上為一種如法的沙門主張。比丘們,這是受我如法駁斥的第一種沙門婆羅門的主張。

“比丘們,對於那些主張‘人們各種樂、苦或不苦不樂的經歷,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的沙門婆羅門,我會前往他們那裏,然後對他們說:‘聽說賢友的主張是這樣的,這是真的嗎?’

“比丘們,如果他們答是,我便會對他們說:‘這樣說的話,如果賢友殺生,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如果賢友偷盜,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如果賢友非梵行,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如果賢友妄語,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如果賢友兩舌,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如果賢友惡口,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如果賢友綺語,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如果賢友貪欲,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如果賢友心生瞋恚,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如果賢友邪見,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

“比丘們,一個人如果跟隨‘全是因大自在天化現而來’為中心思想的教義的話,便會對善行沒有願欲與精進,也不會認為什麼事情應做與不應做。當一個人認為沒有什麼事情應做與不應做的時候,從真諦、真實的層面來看,他其實就是在一種心念迷癡、沒有守護的狀態之中。這種主張不能稱得上為一種如法的沙門主張。比丘們,這是受我如法駁斥的第二種沙門婆羅門的主張。

“比丘們,對於那些主張‘人們各種樂、苦或不苦不樂的經歷,全是沒有原因和條件而來’的沙門婆羅門,我會前往他們那裏,然後對他們說:‘聽說賢友的主張是這樣的,這是真的嗎?’

“比丘們,如果他們答是,我便會對他們說:‘這樣說的話,如果賢友殺生,全是沒有原因和條件而來;如果賢友偷盜,全是沒有原因和條件而來;如果賢友非梵行,全是沒有原因和條件而來;如果賢友妄語,全是沒有原因和條件而來;如果賢友兩舌,全是沒有原因和條件而來;如果賢友惡口,全是沒有原因和條件而來;如果賢友綺語,全是沒有原因和條件而來;如果賢友貪欲,全是沒有原因和條件而來;如果賢友心生瞋恚,全是沒有原因和條件而來;如果賢友邪見,全是沒有原因和條件而來。’

“比丘們,一個人如果跟隨‘全是沒有原因和條件而來’為中心思想的教義的話,便會對善行沒有願欲與精進,也不會認為什麼事情應做與不應做。當一個人認為沒有什麼事情應做與不應做的時候,從真諦、真實的層面來看,他其實就是在一種心念迷癡、沒有守護的狀態之中。這種主張不能稱得上為一種如法的沙門主張。比丘們,這是受我如法駁斥的第三種沙門婆羅門的主張。

“比丘們,這三種宗教哲理受智者質難、質詢、質疑,傳佈這些教義會使人否定現生的做善與做惡。

“比丘們,我所說的法義不會受沙門婆羅門智者駁斥、污損、譴責、斥責。我所說的法義是什麼呢?

“比丘們,我說六界,這法義不會受沙門婆羅門智者駁斥、污損、譴責、斥責。我說六觸入處,這法義不會受沙門婆羅門智者駁斥、污損、譴責、斥責。我說十八意行,這法義不會受沙門婆羅門智者駁斥、污損、譴責、斥責。我說四聖諦,這法義不會受沙門婆羅門智者駁斥、污損、譴責、斥責。

“比丘們,我說六界,這法義不會受沙門婆羅門智者駁斥、污損、譴責、斥責。基於什麼原因我說六界呢?比丘們,有六界,這六界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比丘們,我說這六界,這法義不會受沙門婆羅門智者駁斥、污損、譴責、斥責。基於這個原因,我說這六界。

“比丘們,我說六觸入處,這法義不會受沙門婆羅門智者駁斥、污損、譴責、斥責。基於什麼原因我說六觸入處呢?比丘們,有六觸入處,這六觸入處就是眼觸入處、耳觸入處、鼻觸入處、舌觸入處、身觸入處、意觸入處。

“比丘們,我說這六觸入處,這法義不會受沙門婆羅門智者駁斥、污損、譴責、斥責。基於這個原因,我說這六觸入處。

“比丘們,我說十八意行,這法義不會受沙門婆羅門智者駁斥、污損、譴責、斥責。基於什麼原因我說十八意行呢?比丘們,有十八意行,這十八意行就是眼看到色之後,意念在喜、惱、捨的色境之中活動;耳聽到聲之後,意念在喜、惱、捨的聲境之中活動;鼻嗅到香之後,意念在喜、惱、捨的香境之中活動;舌嚐到味之後,意念在喜、惱、捨的味境之中活動;身感到觸之後,意念在喜、惱、捨的觸境之中活動;意想到法之後,意念在喜、惱、捨的意境之中活動。

“比丘們,我說這十八意行,這法義不會受沙門婆羅門智者駁斥、污損、譴責、斥責。基於這個原因,我說這十八意行。

“比丘們,我說四聖諦,這法義不會受沙門婆羅門智者駁斥、污損、譴責、斥責。基於什麼原因我說四聖諦呢?比丘們,因為有六界而有入胎,入胎時便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當有受的時候,我宣說這就是苦,還有宣說苦集、苦滅、苦滅之道。

“比丘們,什麼是苦聖諦呢?

“生是苦的,老是苦的,病是苦的,死是苦的,憂、悲、苦、惱、哀是苦的,求不得是苦的;簡略來說,五取蘊是苦的。這就是稱為苦聖諦了。

“比丘們,什麼是苦集聖諦呢?

“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以行為條件而有識,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稱為苦集聖諦了。

“比丘們,什麼是苦滅聖諦呢?

“無明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行的息滅,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稱為苦滅聖諦了。

“比丘們,什麼是苦滅之道聖諦呢?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比丘們,這就是稱為苦滅之道聖諦了。

“比丘們,我說這四聖諦。這法義不會受沙門婆羅門智者駁斥、污損、譴責、斥責。基於這個原因,我說這四聖諦。”

六十二.恐懼

“比丘們,不聞法義的凡夫,說有三種母子分離的恐懼12。這三種母子分離的恐懼是什麼呢?

“比丘們,發生大火災。在發生大火災的時候,村落被燒燬,城鎮被燒燬,都城被燒燬。當村落、城鎮、都城被燒燬的時候,母親與兒子分離,兒子與母親分離。這就是不聞法義的凡夫所說的第一種母子分離的恐懼。

“比丘們,再者,發生大暴雨。在大暴雨帶來大洪水的時候,村落被沖毀,城鎮被沖毀,都城被沖毀。當村落、城鎮、都城被沖毀的時候,母親與兒子分離,兒子與母親分離。這就是不聞法義的凡夫所說的第二種母子分離的恐懼。

“比丘們,再者,賊黨暴亂。在賊黨暴亂,人們乘車到處逃難的時候,母親與兒子分離,兒子與母親分離。這就是不聞法義的凡夫所說的第三種母子分離的恐懼。

“比丘們,這就是不聞法義的凡夫所說的三種母子分離的恐懼。

“比丘們,不聞法義的凡夫,說三種母子分離的恐懼有時也是三種母子一起的恐懼。這三種母子一起的恐懼是什麼呢?

“比丘們,發生大火災。在發生大火災的時候,村落被燒燬,城鎮被燒燬,都城被燒燬。當村落、城鎮、都城被燒燬的時候,母親與兒子一起,兒子與母親一起。這就是不聞法義的凡夫所說的第一種母子一起的恐懼。

“比丘們,再者,發生大暴雨。在大暴雨帶來大洪水的時候,村落被沖毀,城鎮被沖毀,都城被沖毀。當村落、城鎮、都城被沖毀的時候,母親與兒子一起,兒子與母親一起。這就是不聞法義的凡夫所說的第二種母子一起的恐懼。

“比丘們,再者,賊黨暴亂。在賊黨暴亂,人們乘車到處逃難的時候,母親與兒子一起,兒子與母親一起。這就是不聞法義的凡夫所說的第三種母子一起的恐懼。

“比丘們,不聞法義的凡夫,說三種母子分離的恐懼有時也是這三種母子一起的恐懼。

“比丘們,有三種母子分離的恐懼。這三種母子分離的恐懼是什麼呢?

“老、病、死。

“當兒子衰老的時候,母親沒法阻止,說:‘就讓我衰老吧,兒子不要衰老!’當母親衰老的時候,兒子沒法阻止,說:‘就讓我衰老吧,母親不要衰老!’

“當兒子生病的時候,母親沒法阻止,說:‘就讓我生病吧,兒子不要生病!’當母親生病的時候,兒子沒法阻止,說:‘就讓我生病吧,母親不要生病!’

“當兒子死亡的時候,母親沒法阻止,說:‘就讓我死亡吧,兒子不要死亡!’當母親死亡的時候,兒子沒法阻止,說:‘就讓我死亡吧,母親不要死亡!’

“比丘們,這就是三種母子分離的恐懼。

“比丘們,有道路和途徑,能斷除和超越三種母子一起的恐懼及三種母子分離的恐懼。

“比丘們,這道路和途徑是什麼呢?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比丘們,這就是能斷除和超越三種母子一起的恐懼及三種母子分離的恐懼的道路和途徑了。”

六十三.韋那伽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遊行說法,去到一個名叫韋那伽的婆羅門聚落。

韋那伽的婆羅門居士聽到這個消息:“喬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現在來到這裏了。喬答摩世尊聲名遠播,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韋那伽的婆羅門居士心想:“去看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

於是,韋那伽的婆羅門居士一起前往世尊那裏,到了之後,一些人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向世尊合掌,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在世尊跟前報上自己的名字和族姓,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保持靜默,然後坐在一邊。韋那伽的一位婆蹉種婆羅門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喬答摩賢者的根門與膚色這麼清淨、明晰!就正如秋天的黃棗那樣清淨、明晰;同樣地,喬答摩賢者的根門與膚色這麼清淨、明晰。又正如新鮮成熟的棕櫚樹果實那樣清淨、明晰;同樣地,喬答摩賢者的根門與膚色這麼清淨、明晰。又正如熟練的金匠精心鑄造的純金幣,放在一塊淡紅色的毛布上,它散發出閃亮、閃耀、閃爍;同樣地,喬答摩賢者的根門與膚色這麼清淨、明晰。

“喬答摩賢者,你的根門與膚色這麼清淨、明晰,是否因為很容易便取得及受用一些高廣大床呢?你是否受用那些附有床几的床、床腳有雕刻的床、設有頂篷的床、兩頭各有丹枕的床、有長毛被褥的床、有色彩鮮艷被褥的床、有白羊毛被褥的床、有毛織被褥的床、有羊毛被褥的床、有動物圖案的羊毛被褥的床、有兩邊有繐的被褥的床、有一邊有繐的被褥的床、有金絲被褥的床、有白毫被褥的床、有大被褥的床、有繡上象的被褥的床、有繡上馬的被褥的床、有繡上車的被褥的床、有羚羊皮被褥的床、有鹿皮被褥的床呢?”

“婆羅門,一位出家人不容易取得這些高廣大床;即使取得,也不適宜受用。婆羅門,有三種高廣大床很容易便可以取得,這三種高廣大床是什麼呢?

“婆羅門,天界的高廣大床,梵天的高廣大床,聖者的高廣大床。這三種高廣大床很容易便可以取得。”

“喬答摩賢者,什麼是天界的高廣大床呢?”

“婆羅門,我依止村落或市鎮來生活,在上午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村落或市鎮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園林,在那裏找一些草和葉堆在一起,然後在上面盤坐,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我的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我進入了初禪。我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我進入了二禪。我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我進入了三禪。我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我進入了四禪。

“婆羅門,如果我在那裏行走的時候,那就是天界的行走;如果我在那裏站立的時候,那就是天界的站立;如果我在那裏坐下的時候,那就是天界的坐下;如果我在那裏躺臥的時候,那就是躺臥在天界的高廣大床之上。婆羅門,這就是天界的高廣大床了。這種高廣大床我很容易便可以取得。”

“喬答摩賢者,真是罕見!真是少有!除了喬答摩賢者之外,誰能容易取得這天界的高廣大床呢!喬答摩賢者,什麼是梵天的高廣大床呢?”

“婆羅門,我依止村落或市鎮來生活,在上午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村落或市鎮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園林,在那裏找一些草和葉堆在一起,然後在上面盤坐,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我的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我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我的內心帶著悲心……

“我的內心帶著喜心……

“我的內心帶著捨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我的內心帶著捨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婆羅門,如果我在那裏行走的時候,那就是梵天的行走;如果我在那裏站立的時候,那就是梵天的站立;如果我在那裏坐下的時候,那就是梵天的坐下;如果我在那裏躺臥的時候,那就是躺臥在梵天的高廣大床之上。婆羅門,這就是梵天的高廣大床了。這種高廣大床我很容易便可以取得。”

“喬答摩賢者,真是罕見!真是少有!除了喬答摩賢者之外,誰能容易取得這梵天的高廣大床呢!喬答摩賢者,什麼是聖者的高廣大床呢?”

“婆羅門,我依止村落或市鎮來生活,在上午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村落或市鎮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前往園林,在那裏找一些草和葉堆在一起,然後在上面盤坐,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我知道,我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瞋恚,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愚癡。

“婆羅門,如果我在那裏行走的時候,那就是聖者的行走;如果我在那裏站立的時候,那就是聖者的站立;如果我在那裏坐下的時候,那就是聖者的坐下;如果我在那裏躺臥的時候,那就是躺臥在聖者的高廣大床之上。婆羅門,這就是聖者的高廣大床了。這種高廣大床我很容易便可以取得。”

“喬答摩賢者,真是罕見!真是少有!除了喬答摩賢者之外,誰能容易取得這聖者的高廣大床呢!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六十四.沙羅波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

這時候,一個名叫沙羅波的遊方者離開了法和律,還俗不久。他在王舍城大眾中這樣說:“我明白沙門釋子的法義。我明白了那些法義之後便離開了沙門釋子的法和律。”

這時候,在上午,一些比丘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王舍城化食。他們聽到沙羅波遊方者的說話,於是在王舍城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把沙羅波遊方者的說話告訴世尊及對世尊說:“大德,願世尊悲憫,前往沙匹尼河岸的遊方者園林,去沙羅波遊方者那裏就好了。”

世尊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比丘的建議。到了黃昏的時候,世尊離開靜處前往沙匹尼河岸的遊方者園林,去沙羅波遊方者那裏。到了之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沙羅波遊方者說:“聽說你對人這樣說:‘我明白沙門釋子的法義。我明白了那些法義之後便離開了沙門釋子的法和律。’這是真的嗎?”

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沙羅波遊方者沉默不語。

世尊第二次對沙羅波遊方者說:“沙羅波,你說吧,你明白沙門釋子的法義嗎?如果你不明白的話,我可使你完全明白過來;如果你已經完全明白,我會感到歡喜。”

沙羅波遊方者第二次沉默不語。

世尊第三次對沙羅波遊方者說:“沙羅波,我宣說沙門釋子的法義。沙羅波,你說吧,你明白沙門釋子的法義嗎?如果你不明白的話,我可使你完全明白過來;如果你已經完全明白,我會感到歡喜。”

沙羅波遊方者第三次沉默不語。

這時候,在王舍城的遊方者對沙羅波遊方者說:“賢友,喬答摩沙門問你什麼,你便答什麼吧。賢友,你說吧,你明白沙門釋子的法義嗎?如果你不明白的話,喬答摩沙門可使你完全明白過來;如果你已經完全明白,喬答摩沙門會感到歡喜。”

當王舍城的遊方者這樣說的時候,沙羅波遊方者沉默不語、不知所措、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

這時候,世尊看見沙羅波遊方者沉默不語、不知所措、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之後對王舍城的遊方者說:“遊方者們,任何人這樣對我說:‘你宣稱是等正覺,但還有一些東西沒有覺悟!’我會跟他仔細地答問、質難、共論。當跟他仔細地答問、質難、共論的時候,他一定會出現三種情況:會避重就輕,會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會流露忿怒、瞋恚、不滿。不然的話就是像沙羅波遊方者那樣,沉默不語、不知所措、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

“遊方者們,任何人這樣對我說:‘你宣稱清除各種漏,但還有一些漏沒有徹底清除!’我會跟他仔細地答問、質難、共論。當跟他仔細地答問、質難、共論的時候,他一定會出現三種情況:會避重就輕,會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會流露忿怒、瞋恚、不滿。不然的話就是像沙羅波遊方者那樣,沉默不語、不知所措、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

“遊方者們,任何人這樣對我說:‘你說的法義不能使行踐的人將苦徹底盡除!’我會跟他仔細地答問、質難、共論。當跟他仔細地答問、質難、共論的時候,他一定會出現三種情況:會避重就輕,會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會流露忿怒、瞋恚、不滿。不然的話就是像沙羅波遊方者那樣,沉默不語、不知所措、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

世尊在沙匹尼河岸的遊方者園林作了三次獅子吼後,便上昇空中而離去。

世尊離去不久,王舍城的遊方者用各種說話來嘲弄與取笑沙羅波遊方者:“沙羅波賢友,就正如在森林裏有一隻老豺自以為作出獅子的吼叫,但其實只是作出豺的叫聲。同樣地,你在喬答摩沙門不在的時候自以為作出獅子吼,但其實只是作出豺的叫聲。

“沙羅波賢友,就正如有一隻小雞自以為作出響亮的啼聲,但其實只是發出小雞的吱叫。同樣地,你在喬答摩沙門不在的時候自以為作出響亮的啼聲,但其實只是發出小雞的吱叫。

“沙羅波賢友,就正如有一頭公牛在空的牛棚裏自以為發出最深沉的鳴叫。同樣地,你在喬答摩沙門不在的時候自以為發出最深沉的鳴叫。”

王舍城的遊方者用各種說話來嘲弄與取笑沙羅波遊方者。

六十五.羇舍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遊行說法,去到羇舍子市鎮迦藍磨人居住的地方。

羇舍子市鎮的迦藍磨人聽到這個消息:“喬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現在來到這裏了。喬答摩世尊聲名遠播,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迦藍磨人心想:“去看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

於是,羇舍子的迦藍磨人一起前往世尊那裏,到了之後,一些人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向世尊合掌,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在世尊跟前報上自己的名字和族姓,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保持靜默,然後坐在一邊;他們對世尊說:“大德,有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羇舍子,他們演說自己的教義,讚揚自己的教義,但責難、看輕、藐視、摧毀其他的教義。大德,當後來另一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羇舍子時,他們同樣演說自己的教義,讚揚自己的教義,但責難、看輕、藐視、摧毀其他的教義。大德,這真使我們搖擺,這真使我們疑惑,不知道在他們之中誰說的是真理,誰說的是謊言!”

“迦藍磨人,你們的搖擺是應當的,你們的疑惑是應當的。面對使人搖擺的事情,疑惑便會在心中生起。

“迦藍磨人,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推想、不要靠所受持的見、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沙門和老師。迦藍磨人,當你們親身知道什麼東西是不善的,什麼東西是錯誤的,什麼東西是受智者譴責的,什麼東西做了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便要捨棄那些東西。

“迦藍磨人,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內心若常常生起貪欲,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大德,是有害的。”

“迦藍磨人,一個貪欲的人,內心受貪欲所制伏、受貪欲所擺佈,作出殺生、偷盜、侵犯別人妻子、妄語的行為,或教別人作出這些行為,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呢?”

“大德,是的。”

“迦藍磨人,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內心若常常生起瞋恚,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大德,是有害的。”

“迦藍磨人,一個瞋恚的人,內心受瞋恚所制伏、受瞋恚所擺佈,作出殺生、偷盜、侵犯別人妻子、妄語的行為,或教別人作出這些行為,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呢?”

“大德,是的。”

“迦藍磨人,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內心若常常生起愚癡,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大德,是有害的。”

“迦藍磨人,一個愚癡的人,內心受愚癡所制伏、受愚癡所擺佈,作出殺生、偷盜、侵犯別人妻子、妄語的行為,或教別人作出這些行為,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呢?”

“大德,是的。”

“迦藍磨人,你們認為怎樣,以上東西是善還是不善的呢?”

“大德,是不善的。”

“是錯誤還是正確的呢?”

“大德,是錯誤的。”

“是受智者譴責還是受智者讚揚的呢?”

“大德,是受智者譴責的。”

“作出這些行為是否會帶來損害和苦惱呢?”

“大德,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損害和苦惱。”

“迦藍磨人,無論我怎樣說,你們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推想、不要靠所受持的見、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沙門和老師。迦藍磨人,我之所以這樣說,就是為了帶出這一點:當你們親身知道什麼東西是不善的,什麼東西是錯誤的,什麼東西是受智者譴責的,什麼東西做了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便要捨棄那些東西。

“迦藍磨人,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推想、不要靠所受持的見、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沙門和老師。迦藍磨人,當你們親身知道什麼東西是善的,什麼東西是正確的,什麼東西是受智者讚揚的,什麼東西做了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便要實行那些東西。

“迦藍磨人,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內心若常常生起不貪欲,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大德,是有益的。”

“迦藍磨人,一個不貪欲的人,內心不受貪欲所制伏、不受貪欲所擺佈,他不殺生、不偷盜、不侵犯別人妻子、不妄語,也不教別人作出這些行為,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呢?”

“大德,是的。”

“迦藍磨人,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內心若常常生起不瞋恚,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大德,是有益的。”

“迦藍磨人,一個不瞋恚的人,內心不受瞋恚所制伏、不受瞋恚所擺佈,他不殺生、不偷盜、不侵犯別人妻子、不妄語,也不教別人作出這些行為,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呢?”

“大德,是的。”

“迦藍磨人,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內心若常常生起不愚癡,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大德,是有益的。”

“迦藍磨人,一個不愚癡的人,內心不受愚癡所制伏、不受愚癡所擺佈,他不殺生、不偷盜、不侵犯別人妻子、不妄語,也不教別人作出這些行為,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呢?”

“大德,是的。”

“迦藍磨人,你們認為怎樣,以上東西是善還是不善的呢?”

“大德,是善的。”

“是錯誤還是正確的呢?”

“大德,是正確的。”

“是受智者譴責還是受智者讚揚的呢?”

“大德,是受智者讚揚的。”

“作出這些行為是否會帶來利益和快樂呢?”

“大德,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利益和快樂。”

“迦藍磨人,無論我怎樣說,你們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推想、不要靠所受持的見、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沙門和老師。迦藍磨人,我之所以這樣說,就是為了帶出這一點:當你們親身知道什麼東西是善的,什麼東西是正確的,什麼東西是受智者讚揚的,什麼東西做了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便要實行那些東西。

“迦藍磨人,一位聖弟子清除了貪欲,清除了瞋恚,沒有迷癡,有覺知,保持念;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悲心……

“……喜心……

“一位聖弟子清除了貪欲,清除了瞋恚,沒有迷癡,有覺知,保持念;內心帶著捨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迦藍磨人,這位聖弟子的內心沒有憎恨,沒有瞋恚,沒有污染,內心清淨,能在現生之中,得到四種自信。他知道:‘如果是有來生、有善惡業的果報的話,我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這是他所得到的第一種自信。

“‘如果是沒有來生、沒有善惡業的果報的話,我也能在現生之中沒有憎恨和瞋恚,保持平穩和快樂。’這是他所得到的第二種自信。

“‘如果傷害別人是作惡的話,因我不會刻意對人做惡行,不會做惡業,我又怎會受惡業之苦呢!’這是他所得到的第三種自信。

“‘如果傷害別人不是作惡的話,我看見自己的行為在這兩種觀點13之中都是清淨的。’這是他所得到的第四種自信。

“迦藍磨人,這位聖弟子的內心沒有憎恨,沒有瞋恚,沒有污染,內心清淨,能在現生之中,得到這四種自信。”

“世尊,正是這樣。善逝,正是這樣。大德,這位聖弟子的內心沒有憎恨,沒有瞋恚,沒有污染,內心清淨,能在現生之中,得到四種自信。他知道:‘如果是有來生、有善惡業的果報的話,我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這是他所得到的第一種自信。

“‘如果是沒有來生、沒有善惡業的果報的話,我也能在現生之中沒有憎恨和瞋恚,保持平穩和快樂。’這是他所得到的第二種自信。

“‘如果傷害別人是作惡的話,因我不會刻意對人做惡行,不會做惡業,我又怎會受惡業之苦呢!’這是他所得到的第三種自信。

“‘如果傷害別人不是作惡的話,我看見自己的行為在這兩種觀點之中都是清淨的。’這是他所得到的第四種自信。

“大德,這位聖弟子的內心沒有憎恨,沒有瞋恚,沒有污染,內心清淨,能在現生之中,得到這四種自信。

“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到東西。我們皈依大德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世尊接受我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六十六.沙羅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難陀迦尊者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

這時候,鹿長者的孫沙羅和畢俱尼耶的孫盧漢那前往難陀迦尊者那裏,對難陀迦尊者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難陀迦尊者對沙羅這樣說:“沙羅,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推想、不要靠所受持的見、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沙門和老師。沙羅,當你親身知道什麼東西是不善的,什麼東西是錯誤的,什麼東西是受智者譴責的,什麼東西做了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便要捨棄那些東西。

“沙羅,你認為怎樣,有貪欲嗎?”

“大德,有的。”

“沙羅,我說,這是一種貪求。一個受貪欲影響的人,會作出殺生、偷盜、侵犯別人妻子、妄語的行為,或教別人作出這些行為,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呢?”

“大德,是的。”

“沙羅,你認為怎樣,有瞋恚嗎?”

“大德,有的。”

“沙羅,我說,這是一種忿恨。一個心生瞋恚的人,會作出殺生、偷盜、侵犯別人妻子、妄語的行為,或教別人作出這些行為,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呢?”

“大德,是的。”

“沙羅,你認為怎樣,有愚癡嗎?”

“大德,有的。”

“沙羅,我說,這是一種無明。一個愚癡的人會有無明的去處,會作出殺生、偷盜、侵犯別人妻子、妄語的行為,或教別人作出這些行為,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呢?”

“大德,是的。”

“沙羅,你認為怎樣,以上東西是善還是不善的呢?”

“大德,是不善的。”

“是錯誤還是正確的呢?”

“大德,是錯誤的。”

“是受智者譴責還是受智者讚揚的呢?”

“大德,是受智者譴責的。”

“作出這些行為是否會帶來損害和苦惱呢?”

“大德,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損害和苦惱。”

“沙羅,無論我怎樣說,你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推想、不要靠所受持的見、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沙門和老師。沙羅,我之所以這樣說,就是為了帶出這一點:當你親身知道什麼東西是不善的,什麼東西是錯誤的,什麼東西是受智者譴責的,什麼東西做了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便要捨棄那些東西。

“沙羅,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推想、不要靠所受持的見、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沙門和老師。沙羅,當你親身知道什麼東西是善的,什麼東西是正確的,什麼東西是受智者讚揚的,什麼東西做了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便要實行那些東西。

“沙羅,你認為怎樣,有不貪欲嗎?”

“大德,有的。”

“沙羅,我說,這是一種不貪求。一個不受貪欲影響的人,不會作出殺生、偷盜、侵犯別人妻子、妄語的行為,也不會教別人作出這些行為,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呢?”

“大德,是的。”

“沙羅,你認為怎樣,有不瞋恚嗎?”

“大德,有的。”

“沙羅,我說,這是一種不忿恨。一個不生瞋恚的人,不會作出殺生、偷盜、侵犯別人妻子、妄語的行為,也不會教別人作出這些行為,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呢?”

“大德,是的。”

“沙羅,你認為怎樣,有不愚癡嗎?”

“大德,有的。”

“沙羅,我說,這是一種明。一個不愚癡的人有明的去處,不會作出殺生、偷盜、侵犯別人妻子、妄語的行為,也不會教別人作出這些行為,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呢?”

“大德,是的。”

“沙羅,你認為怎樣,以上東西是善還是不善的呢?”

“大德,是善的。”

“是錯誤還是正確的呢?”

“大德,是正確的。”

“是受智者譴責還是受智者讚揚的呢?”

“大德,是受智者讚揚的。”

“作出這些行為是否會帶來利益和快樂呢?”

“大德,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利益和快樂。”

“沙羅,無論我怎樣說,你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推想、不要靠所受持的見、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沙門和老師。迦藍磨人,我之所以這樣說,就是為了帶出這一點:當你親身知道什麼東西是善的,什麼東西是正確的,什麼東西是受智者讚揚的,什麼東西做了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便要實行那些東西。

“沙羅,一位聖弟子清除了貪欲,清除了瞋恚,沒有迷癡,有覺知,保持念;內心帶著慈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慈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悲心……

“……喜心……

“一位聖弟子清除了貪欲,清除了瞋恚,沒有迷癡,有覺知,保持念;內心帶著捨心,向一個方向擴散開去,向四方擴散開去;向上方、下方、四角擴散開去;向每個地方、所有地方、整個世間擴散開去。他的內心帶著捨心,心胸寬闊、廣大、不可限量,內心沒有怨恨、沒有瞋恚。

“他知道什麼是苦,知道苦集是低劣的,知道苦滅是高尚的,知道怎樣超越想的去處及從中出離。14當他有了這種知見時,心便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他知道之前自己有貪欲,那是不善的,但現在沒有貪欲,那是善的;之前自己有瞋恚,那是不善的,但現在沒有瞋恚,那是善的;之前自己有愚癡,那是不善的,但現在沒有愚癡,那是善的。他在現生之中體驗無求、湼槃、清涼、快樂,親身安住在最高的境界之中。”

六十七.說話範疇

“比丘們,有三種說話的範疇。這三種說話的範疇是什麼呢?

“比丘們,或是關於過去的說話,人們說:‘這些事情是過去發生的。’

“比丘們,或是關於將來的說話,人們說:‘這些事情是將會發生的。’

“比丘們,或是關於現在的說話,人們說:‘這些事情是現在發生的。’

“比丘們,從跟人交談之中,可知那人是一個好的交談對象還是不好的交談對象。

“比丘們,如果那人被問到一些問題時,應作單一形式的解說他不作單一形式的解說,應作分析形式的解說他不作分析形式的解說,應作反問形式的解說他不作反問形式的解說,應不作解說他卻作解說,這樣的話那人就不是一個好的交談對象。

“比丘們,如果那人被問到一些問題時,應作單一形式的解說他便作單一形式的解說,應作分析形式的解說他便作分析形式的解說,應作反問形式的解說他便作反問形式的解說,應不作解說他便不作解說,這樣的話那人就是一個好的交談對象。

“比丘們,從跟人交談之中,可知那人是一個好的交談對象還是不好的交談對象。

“比丘們,如果那人被問到一些問題時,不清楚是與否,不清楚自己的立場,不清楚別的主張,不清楚自己的途徑,這樣的話那人就不是一個好的交談對象。

“比丘們,如果那人被問到一些問題時,清楚是與否,清楚自己的立場,清楚別的主張,清楚自己的途徑,這樣的話那人就是一個好的交談對象。

“比丘們,從跟人交談之中,可知那人是一個好的交談對象還是不好的交談對象。

“比丘們,如果那人被問到一些問題時,會避重就輕,會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會流露忿怒、瞋恚、不滿,這樣的話那人就不是一個好的交談對象。

“比丘們,如果那人被問到一些問題時,不會避重就輕,不會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不會流露忿怒、瞋恚、不滿,這樣的話那人就是一個好的交談對象。

“比丘們,從跟人交談之中,可知那人是一個好的交談對象還是不好的交談對象。

“比丘們,如果那人被問到一些問題時,會咒罵人,會攻擊人,會取笑人,會挑剔別人錯處,這樣的話那人就不是一個好的交談對象。

“比丘們,如果那人被問到一些問題時,不會咒罵人,不會攻擊人,不會取笑人,不會挑剔別人錯處,這樣的話那人就是一個好的交談對象。

“比丘們,從跟人交談之中,可知那人是一個有根基的人還是沒有根基的人。

“比丘們,不喜歡聆聽有益的說話的人,就是一個沒有根基的人。喜歡聆聽有益的說話的人,就是一個有根基的人。一個有根基的人,能知道一法,遍知一法,斷除一法,證得一法。15在他知道一法,遍知一法,斷除一法,證得一法時,便能觸證徹底的解脫。有關無取而得心解脫的說話值得談論,值得探討,值得作為根基,值得聽聞。

“說對抗之話,

自大持己見,

說挑戰之語,

常避重就輕,

惡語與挑剔,

迷癡好爭辯;

喜好此語言,

非聖者所行。

智者喜談論,

法義之語言,

能適可而止,

聖者之所行。

智者之語言,

無諍無貢高,

內心無自大,

無怨無暴戾,

無嫉妒之言,

說正智之語;

於善語隨喜,

於惡語不憎,

不習學攻訐,

不挑人錯處,

不駡不攻擊,

不避重就輕。

具正念之人,

說話之目的,

探求智與信,

及探求聖法,

智者明此道,

不出驕慢言。”

六十八.外道

“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賢友們,有三種東西。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這就是貪欲、瞋恚、愚癡。賢友們,這三種東西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差異,有什麼不同呢?’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應該怎樣解答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賢友們,有三種東西。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這就是貪欲、瞋恚、愚癡。賢友們,這三種東西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差異,有什麼不同呢?’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應該這樣解答:

“‘賢友們,貪欲過失小、退卻慢,瞋恚過失大、退卻快,愚癡過失大、退卻慢。’

“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賢友們,是什麼原因和條件帶來沒有生起的貪欲得以生起,或帶來生起了的貪欲得以增長呢?’

“你們應該這樣答:‘賢友們,應該這樣說,外相誘人的事物。對外相誘人的事物不如理思維的人,會帶來沒有生起的貪欲得以生起,或帶來生起了的貪欲得以增長。賢友們,這就是帶來沒有生起的貪欲得以生起,或帶來生起了的貪欲得以增長的原因和條件了。’

“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賢友們,是什麼原因和條件帶來沒有生起的瞋恚得以生起,或帶來生起了的瞋恚得以增長呢?’

“你們應該這樣答:‘賢友們,應該這樣說,外相厭惡的事物。對外相厭惡的事物不如理思維的人,會帶來沒有生起的瞋恚得以生起,或帶來生起了的瞋恚得以增長。賢友們,這就是帶來沒有生起的瞋恚得以生起,或帶來生起了的瞋恚得以增長的原因和條件了。’

“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賢友們,是什麼原因和條件帶來沒有生起的愚癡得以生起,或帶來生起了的愚癡得以增長呢?’

“你們應該這樣答:‘賢友們,應該這樣說,不如理思維。不如理思維的人,會帶來沒有生起的愚癡得以生起,或帶來生起了的愚癡得以增長。賢友們,這就是帶來沒有生起的愚癡得以生起,或帶來生起了的愚癡得以增長的原因和條件了。’

“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賢友們,是什麼原因和條件能使沒有生起的貪欲不能生起,能使生起了的貪欲斷除呢?’

“你們應該這樣答:‘賢友們,應該這樣說,不淨的事物。對不淨的事物如理思維的人,能使沒有生起的貪欲不能生起,能使生起了的貪欲斷除。賢友們,這就是能使沒有生起的貪欲不能生起,能使生起了的貪欲斷除的原因和條件了。’

“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賢友們,是什麼原因和條件能使沒有生起的瞋恚不能生起,能使生起了的瞋恚斷除呢?’

“你們應該這樣答:‘賢友們,應該這樣說,慈心解脫。對慈心解脫如理思維的人,能使沒有生起的瞋恚不能生起,能使生起了的瞋恚斷除。賢友們,這就是能使沒有生起的瞋恚不能生起,能使生起了的瞋恚斷除的原因和條件了。’

“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賢友們,是什麼原因和條件能使沒有生起的愚癡不能生起,能使生起了的愚癡斷除呢?’

“你們應該這樣答:‘賢友們,應該這樣說,如理思維。如理思維的人,能使沒有生起的愚癡不能生起,能使生起了的愚癡斷除。賢友們,這就是能使沒有生起的愚癡不能生起,能使生起了的愚癡斷除的原因和條件了。’”

六十九.不善根

“比丘們,有三不善根。這三不善根是什麼呢?

“貪欲是不善根,瞋恚是不善根,愚癡是不善根。

“比丘們,貪欲是不善的。一個貪欲的人,會通過身、口、意作出各種行為;這也是不善的。一個貪欲的人,內心受貪欲所制伏、受貪欲所擺佈,恃著自己的權力而使他人不快與受苦,或是殺害人,或是收綁人,或是沒收人財物,或是侮辱人,或是放逐人;這也是不善的。這人作出無數惡不善法,都是以貪欲而生,以貪欲為因緣,以貪欲而集起,以貪欲為條件。

“……瞋恚……

“比丘們,愚癡是不善的。一個愚癡的人,會通過身、口、意作出各種行為;這也是不善的。一個愚癡的人,內心受愚癡所制伏、受愚癡所擺佈,恃著自己的權力而使他人不快與受苦,或是殺害人,或是收綁人,或是沒收人財物,或是侮辱人,或是放逐人;這也是不善的。這人作出無數惡不善法,都是以愚癡而生,以愚癡為因緣,以愚癡而集起,以愚癡為條件。

“比丘們,這樣的人可稱為說非時語、非實語、非義語、非法語、非律語的人。為什麼這樣的人稱為說非時語、非實語、非義語、非法語、非律語的人呢?

“比丘們,因為這人恃著自己的權力而使他人不快與受苦,或是殺害人,或是收綁人,或是沒收人財物,或是侮辱人,或是放逐人,當人們對他說真話的時候,他不會理會,不會接受;當人們對他說假話的時候,他不願意作出修正──他不願意說:‘這樣說是錯的。’‘這樣說是不實的。’因此,這樣的人可稱為說非時語、非實語、非義語、非法語、非律語的人。

“比丘們,這樣的人以貪欲、瞋恚、愚癡而生起惡不善法;他內心受貪欲、瞋恚、愚癡所制伏,受貪欲、瞋恚、愚癡所擺佈,現生生活在苦惱、損毀、哀傷、熱惱之中,在身壞命終之後將會到惡趣之中。

“比丘們,就正如娑羅樹、陀婆樹或賓陀那樹被三種蔓藤覆蓋樹頂,這些樹便會遇上不幸與災禍。同樣地,這樣的人以貪欲、瞋恚、愚癡而生起惡不善法;他內心受貪欲、瞋恚、愚癡所制伏,受貪欲、瞋恚、愚癡所擺佈,現生生活在苦惱、損毀、哀傷、熱惱之中,在身壞命終之後將會到惡趣之中。

“比丘們,這就是三不善根了。

“比丘們,有三善根。這三善根是什麼呢?

“不貪欲是善根,不瞋恚是善根,不愚癡是善根。

“比丘們,不貪欲是善的。一個不貪欲的人,會通過身、口、意作出各種行為;這也是善的。一個不貪欲的人,內心不受貪欲所制伏、不受貪欲所擺佈,不會恃著自己的權力而使他人不快與受苦,不會殺害人,不會收綁人,不會沒收人財物,不會侮辱人,不會放逐人;這也是善的。這人作出無數善法,都是以不貪欲而生,以不貪欲為因緣,以不貪欲而集起,以不貪欲為條件。

“……不瞋恚……

“比丘們,不愚癡是善的。一個不愚癡的人,會通過身、口、意作出各種行為;這也是善的。一個不愚癡的人,內心不受愚癡所制伏、不受愚癡所擺佈,不會恃著自己的權力而使他人不快與受苦,不會殺害人,不會收綁人,不會沒收人財物,不會侮辱人,不會放逐人;這也是善的。這人作出無數善法,都是以不愚癡而生,以不愚癡為因緣,以不愚癡而集起,以不愚癡為條件。

“比丘們,這樣的人可稱為說適時語、實語、義語、法語、律語的人。為什麼這樣的人稱為說適時語、實語、義語、法語、律語的人呢?

“比丘們,因為這人不會恃著自己的權力而使他人不快與受苦,不會殺害人,不會收綁人,不會沒收人財物,不會侮辱人,不會放逐人,當人們對他說真話的時候,他會理會,會接受;當人們對他說假話的時候,他會作出修正──他會說:‘這樣說才是正確的。’‘這樣說才是真實的。’因此,這樣的人可稱為說適時語、實語、義語、法語、律語的人。

“比丘們,這樣的人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以貪欲、瞋恚、愚癡而生起惡的不善法;他現生生活在快樂、不損毀、不哀傷、不熱惱之中,在現生之中體證湼槃。

“比丘們,就正如娑羅樹、陀婆樹或賓陀那樹被三種蔓藤覆蓋樹頂,但有一個人拿著鋤頭和籮走來,他截斷那些蔓藤的根,把那些蔓藤連根拔起,然後去除所有蔓藤上的幼根;他再將蔓藤斬成碎塊,將碎塊斬成屑,將屑風乾和曬乾;他將風乾和曬乾的屑燒成灰燼,然後再讓大風吹散那些灰燼或把灰燼投下急流。這些蔓藤被截斷了根、被連根拔起,它們在將來沒法再生長下去。同樣地,這樣的人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以貪欲、瞋恚、愚癡而生起惡的不善法;他現生生活在快樂、不損毀、不哀傷、不熱惱之中,在現生之中體證湼槃。

“比丘們,這就是三善根了。”

七十.布薩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

這時候,鹿母.毗沙迦在布薩日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毗沙迦說:“毗沙迦,這個中午你到哪裏去呢?”

“大德,我今天受持布薩。”

“毗沙迦,有三種布薩。這三種布薩是什麼呢?牧牛人布薩、尼乾陀布薩、聖布薩。

“毗沙迦,什麼是牧牛人布薩呢?

“毗沙迦,就正如牧牛人在黃昏的時候把牛帶回主人那裏後,內心這樣反思:‘今天牛群去了這裏和那裏吃草和飲水,明天牛群要去另外的地方吃草和飲水。’

“毗沙迦,同樣地,一些受持布薩的人內心這樣反思:‘今天我吃了這些那些硬食物和軟食物,明天我要吃另外的硬食物和軟食物。’這人的內心帶著貪欲和愛著來渡過一天。

“毗沙迦,這就是牧牛人布薩了。受持這種布薩沒有大果報、沒有大利益、沒有大光明、沒有大美滿。

“毗沙迦,什麼是尼乾陀布薩呢?

“毗沙迦,有一個稱為尼乾陀的沙門,教他的弟子這樣修習:‘賢友們,來吧,你們對東方一百由旬的眾生放下棒杖,對南方一百由旬的眾生放下棒杖,對西方一百由旬的眾生放下棒杖,對北方一百由旬的眾生放下棒杖。’他這樣教人憐憫、悲憫一些眾生,但是,他又教人不憐憫、不悲憫一些眾生。他在布薩日教弟子這樣修習:‘賢友們,來吧,你們除去所有衣服,然後這樣說:“我不屬於任何人、任何地方,我也不擁有任何人、任何事物。”’然而,那人的父母知道他是自己的兒子,那人也知道自己有父母;那人的妻兒知道他是自己的丈夫或父親,那人也知道自己有妻兒;那人的僕人、工人、傭人知道他是自己的主人,那人也知道自己有僕人、工人、傭人。那人作這種修習的時候其實就是在修習妄語;我說,這可說是一種妄語的行為。在過了一夜之後,他取回各種之前所捨棄的財物來受用;我說,這可說是一種不與取的行為。

“毗沙迦,這就是尼乾陀布薩了。受持這種布薩沒有大果報、沒有大利益、沒有大光明、沒有大美滿。

“毗沙迦,什麼是聖布薩呢?

“毗沙迦,能使污染心得到潔淨的布薩。

“毗沙迦,污染心是怎樣得到潔淨的呢?一位聖弟子憶念如來:‘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當憶念如來時,內心便會生起一份清淨和歡悅,內心的污染也會得到斷除。

“毗沙迦,就正如頭上的污垢能夠得到清除那樣。頭上的污垢是怎樣得到清除的呢?以潔面膏、洗頭粉、水、適當的人力為條件,頭上的污垢便能得到清除。

“毗沙迦,同樣地,污染心是能夠得到潔淨的。污染心是怎樣得到潔淨的呢?一位聖弟子憶念如來……內心的污染也會得到斷除。

“毗沙迦,這位聖弟子所受持的布薩稱為梵布薩,他跟梵一起,內心帶有一份梵的清淨和歡悅,斷除了內心的污染。他這樣使污染心得到潔淨。

“毗沙迦,污染心是怎樣得到潔淨的呢?一位聖弟子憶念法:‘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當憶念法時,內心便會生起一份清淨和歡悅,內心的污染也會得到斷除。

“毗沙迦,就正如身上的污垢能夠得到清除那樣。身上的污垢是怎樣得到清除的呢?以背擦、皂粉、水、適當的人力為條件,身上的污垢便能得到清除。

“毗沙迦,同樣地,污染心是能夠得到潔淨的。污染心是怎樣得到潔淨的呢?一位聖弟子憶念法……內心的污染也會得到斷除。

“毗沙迦,這位聖弟子所受持的布薩稱為法布薩,他跟法一起,內心帶有一份法的清淨和歡悅,斷除了內心的污染。他這樣使污染心得到潔淨。

“毗沙迦,污染心是怎樣得到潔淨的呢?一位聖弟子憶念僧:‘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當憶念僧時,內心便會生起一份清淨和歡悅,內心的污染也會得到斷除。

“毗沙迦,就正如衣服的污垢能夠得到清除那樣。衣服的污垢是怎樣得到清除的呢?以鹽、鹼、牛糞、水、適當的人力為條件,衣服的污垢便能得到清除。

“毗沙迦,同樣地,污染心是能夠得到潔淨的。污染心是怎樣得到潔淨的呢?一位聖弟子憶念僧……內心的污染也會得到斷除。

“毗沙迦,這位聖弟子所受持的布薩稱為僧布薩,他跟僧一起,內心帶有一份僧的清淨和歡悅,斷除了內心的污染。他這樣使污染心得到潔淨。

“毗沙迦,污染心是怎樣得到潔淨的呢?一位聖弟子憶念自己的戒:‘自己的戒不破、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當憶念戒時,內心便會生起一份清淨和歡悅,內心的污染也會得到斷除。

“毗沙迦,就正如鏡上的污垢能夠得到清除那樣。鏡上的污垢是怎樣得到清除的呢?以潔油、灰、毛擦、適當的人力為條件,鏡上的污垢便能得到清除。

“毗沙迦,同樣地,污染心是能夠得到潔淨的。污染心是怎樣得到潔淨的呢?一位聖弟子憶念自己的戒……內心的污染也會得到斷除。

“毗沙迦,這位聖弟子所受持的布薩稱為戒布薩,他跟戒一起,內心帶有一份戒的清淨和歡悅,斷除了內心的污染。他這樣使污染心得到潔淨。

“毗沙迦,污染心是怎樣得到潔淨的呢?一位聖弟子憶念天:‘有四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及更高的天。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信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信;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戒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戒;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聞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聞;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施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施;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具有慧而命終後投生在天之中的,我也有這樣的慧。’當憶念自己有天的質素信、戒、聞、施、慧時,內心便會生起一份清淨和歡悅,內心的污染也會得到斷除。

“毗沙迦,就正如金的污垢能夠得到清除那樣。金的污垢是怎樣得到清除的呢?以熔爐、鹽、赤石、風箱、鉗、適當的人力為條件,金的污垢便能得到清除。

“毗沙迦,同樣地,污染心是能夠得到潔淨的。污染心是怎樣得到潔淨的呢?一位聖弟子憶念天……內心的污染也會得到斷除。

“毗沙迦,這位聖弟子所受持的布薩稱為天布薩,他跟天一起,內心帶有一份天的清淨和歡悅,斷除了內心的污染。他這樣使污染心得到潔淨。

“毗沙迦,那位聖弟子這樣反思:‘阿羅漢畢生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

“‘阿羅漢畢生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

“‘阿羅漢畢生捨棄非梵行,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非梵行,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

“‘阿羅漢畢生捨棄妄語、遠離妄語,他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妄語、遠離妄語,我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

“‘阿羅漢畢生捨棄飲酒,不飲酒。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飲酒,不飲酒。

“‘阿羅漢畢生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

“‘阿羅漢畢生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

“‘阿羅漢畢生捨棄豪華的大床,遠離豪華的大床;只睡低床或草堆。我要仿效阿羅漢,在布薩日修習這一支,今天一日一夜捨棄豪華的大床,遠離豪華的大床;只睡低床或草堆。’

“毗沙迦,這就是聖布薩了。受持這種布薩有大果報、有大利益、有大光明、有大美滿。

“毗沙迦,這些大果報、大利益、大光明、大美滿的程度達到哪裏呢?

“毗沙迦,假如一個人擁有央伽、摩揭陀、迦尸、拘薩羅、跋祇、摩利、支提、鵬沙、俱盧、般闍羅、摩闍、須羅舍那、阿沙迦、阿槃提、犍陀羅、揭菩吒所有十六大國的七寶,都比不上修習布薩日八支的十六分之一。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毗沙迦,人間五十年是四王天的一日一夜;在四王天那裏,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四王天的壽命有五百天年。那些修習布薩日八支的人,無論男或女,都有可能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四王天之中。毗沙迦,拿兩者一起相比,我說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毗沙迦,人間一百年是三十三天的一日一夜;在三十三天那裏,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三十三天的壽命有一千天年。那些修習布薩日八支的人,無論男或女,都有可能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三十三天之中。毗沙迦,拿兩者一起相比,我說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毗沙迦,人間二百年是夜摩天的一日一夜;在夜摩天那裏,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夜摩天的壽命有二千天年。那些修習布薩日八支的人,無論男或女,都有可能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夜摩天之中。毗沙迦,拿兩者一起相比,我說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毗沙迦,人間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日一夜;在兜率天那裏,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兜率天的壽命有四千天年。那些修習布薩日八支的人,無論男或女,都有可能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兜率天之中。毗沙迦,拿兩者一起相比,我說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毗沙迦,人間八百年是化樂天的一日一夜;在化樂天那裏,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化樂天的壽命有八千天年。那些修習布薩日八支的人,無論男或女,都有可能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化樂天之中。毗沙迦,拿兩者一起相比,我說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毗沙迦,人間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在他化自在天那裏,三十日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他化自在天的壽命有一萬六千天年。那些修習布薩日八支的人,無論男或女,都有可能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他化自在天之中。毗沙迦,拿兩者一起相比,我說人間的權貴比起天上的快樂微不足道。

“不傷害眾生;

受持不偷盜;

不作非梵行,

遠離男女欲;

不說虛妄語;

不飲酒買醉;

不作非時食,

午後不進食;

不受用花環,

不以香嚴身;

臥睡於小床、

露地或蓆上。

佛陀苦永盡,

具一切德行,

如日月於空,

最明照亮麗,

兩者所至處,

均放大光明,

如日月於空,

能驅除黑暗,

能照亮雲霄,

光明遍十方;

為眾生演說,

此布薩八支。

在財富之中,

包含眾珍寶,

有珍珠寶石,

亦復有琉璃,

種種金與銀;

人稱此吉祥。

此吉祥不及,

受布薩八支,

十六分之一;

如眾星群集,

不及月光明,

十六分之一。

具戒德之人,

不論男或女,

於布薩之日,

受持八戒支。

作此福德已,

樂果自到來,

行為無過失,

能得生天處。”

第七大品完

七十一.闡那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闡那遊方者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賢友,你們是宣說要斷除貪欲、要斷除瞋恚、要斷除愚癡的嗎?”

“賢友,我們是宣說要斷除貪欲、要斷除瞋恚、要斷除愚癡的。”

“賢友,你們看見貪欲有什麼過患,而宣說要斷除它呢?你們看見瞋恚有什麼過患,而宣說要斷除它呢?你們看見愚癡有什麼過患,而宣說要斷除它呢?”

“賢友,一個染著貪欲、受貪欲征服、受貪欲擺佈的人,會想到惱害自己,會想到惱害他人,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會因此而經歷苦惱。一個人當斷除了貪欲時,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不會因此而經歷苦惱。

“賢友,一個染著貪欲、受貪欲征服、受貪欲擺佈的人,會做身惡行,做口惡行,做意惡行。一個人當斷除了貪欲時,不會做身惡行,不會做口惡行,不會做意惡行。

“賢友,一個染著貪欲、受貪欲征服、受貪欲擺佈的人,不會如實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什麼是他人的利益,什麼是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一個人當斷除了貪欲時,便會如實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什麼是他人的利益,什麼是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

“賢友,貪欲帶來黑暗,使人盲目,使人無智,令智慧息滅,連接損毀,不帶來湼槃。

……瞋恚……

“賢友,一個受愚癡遮蔽、受愚癡征服、受愚癡擺佈的人,會想到惱害自己,會想到惱害他人,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會因此而經歷苦惱。一個人當斷除了愚癡時,不會想到惱害自己,不會想到惱害他人,不會想到惱害自己和他人雙方,他的內心不會因此而經歷苦惱。

“賢友,一個受愚癡遮蔽、受愚癡征服、受愚癡擺佈的人,會做身惡行,做口惡行,做意惡行。一個人當斷除了愚癡時,不會做身惡行,不會做口惡行,不會做意惡行。

“賢友,一個受愚癡遮蔽、受愚癡征服、受愚癡擺佈的人,不會如實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什麼是他人的利益,什麼是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一個人當斷除了愚癡時,便會如實知道什麼是自己的利益,什麼是他人的利益,什麼是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

“賢友,愚癡帶來黑暗,使人盲目,使人無智,令智慧息滅,連接損毀,不帶來湼槃。

“賢友,我們看見貪欲有這些過患,然後宣說要斷除它;我們看見瞋恚有這些過患,然後宣說要斷除它;我們看見愚癡有這些過患,然後宣說要斷除它。”

“賢友,有沒有道路和途徑斷除貪欲、瞋恚、愚癡呢?”

“賢友,是有道路和途徑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的。”

“賢友,什麼是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的道路和途徑呢?”

“賢友,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的道路和途徑。”

“賢友,這真的是一條賢士的道路和途徑!阿難賢友,這條道路和途徑能使人不放逸!”

七十二.邪命外道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有一個邪命外道的居士弟子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對阿難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大德,什麼人的法義是善說的法義,在世間上什麼人是善入正道的人,在世間上什麼人是善逝呢?”

“居士,既然這樣,我反問你,就隨你自己的意思來答吧。居士,你認為怎樣,一些人宣說捨棄貪欲、瞋恚、愚癡的法義,他們的法義是不是善說的法義呢?你是怎樣想的呢?”

“大德,那些人宣說捨棄貪欲、瞋恚、愚癡的法義,他們的法義就是善說的法義。我是這樣想的。”

“居士,你認為怎樣,一些人進入了捨棄貪欲、瞋恚、愚癡的道路,在世間上他們是不是善入正道的人呢?你是怎樣想的呢?”

“大德,那些人進入了捨棄貪欲、瞋恚、愚癡的道路,在世間上他們就是善入正道的人。我是這樣想的。”

“居士,你認為怎樣,一些人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瞋恚、愚癡,在世間上他們是不是善逝呢?你是怎樣想的呢?”

“大德,那些人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瞋恚、愚癡,在世間上他們就是善逝。我是這樣想的。”

“居士,你解說了這個問題,你說:‘大德,那些人宣說捨棄貪欲、瞋恚、愚癡的法義,他們的法義就是善說的法義。’‘大德,那些人進入了捨棄貪欲、瞋恚、愚癡的道路,在世間上他們就是善入正道的人。’‘大德,那些人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瞋恚、愚癡,在世間上他們就是善逝。’”

“阿難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這種教法不抬高自己的法義,不貶低他人的法義,解釋得到義理而又不自我吹噓。

“阿難大德,你宣說捨棄貪欲、瞋恚、愚癡的法義,你的法義就是善說的法義。阿難大德,你進入了捨棄貪欲、瞋恚、愚癡的道路,在世間上你就是一位善入正道的人。阿難大德,你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瞋恚、愚癡,在世間上你就是一位善逝。

“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阿難大師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阿難大師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七十三.釋迦人

有一次,世尊住在迦毗羅衛釋迦人的榕樹園。

這時候,世尊從病中復原不久,釋迦人摩訶男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釋迦人摩訶男對世尊說:

“大德,我長時間聽世尊說法,知道智是為有定的人而設,不是為沒有定的人而設的。大德,究竟是先有定後有智,還是先有智後有定的呢?”

這時候,阿難尊者心想:“世尊從病中復原不久,而摩訶男在問世尊一個深入的問題,讓我把摩訶男帶到一邊,然後為他說法吧。”

於是阿難尊者捉著摩訶男的臂膀,把他帶到一邊,然後對他說:“摩訶男,世尊說學人的戒也說無學的戒,說學人的定也說無學的定,說學人的慧也說無學的慧。

“摩訶男,什麼是學人的戒呢?

“摩訶男,一位比丘具有戒、具有波羅提木叉;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摩訶男,這就是稱為學人的戒了。

“摩訶男,什麼是學人的定呢?

“摩訶男,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摩訶男,這就是稱為學人的定了。

“摩訶男,什麼是學人的慧呢?

“摩訶男,一位比丘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摩訶男,這就是稱為學人的慧了。

“摩訶男,一位比丘具有這樣的戒、這樣的定、這樣的慧,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摩訶男,就是這樣,世尊說學人的戒也說無學的戒,說學人的定也說無學的定,說學人的慧也說無學的慧。”

七十四.尼乾陀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離車人無畏和智者童子一起前往阿難尊者那裏,他們對阿難尊者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離車人無畏對阿難尊者說:“大德,尼乾陀.若提子宣稱是一位全知者、全見者;無論行走、站立、睡覺、睡醒,這種無所不知的知見都一直常在,保持不失。他以苦行消除舊業,不再產生新業,像斷橋那樣斷除業;因為業得到盡除,所以苦得到盡除;因為苦得到盡除,所以感受得到盡除;因為感受得到盡除,所有苦都將會消除。他現生消除苦、超越苦而得清淨。大德,世尊對這種說話怎麼說呢?”

“無畏,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講說三種除苦得清淨的修學,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這三種除苦得清淨的修學是什麼呢?

“無畏,一位比丘具有戒、具有波羅提木叉;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他不造新業,觸受著舊業及使之終止。這種除苦得清淨的修學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無畏,一位具有戒的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他不造新業,觸受著舊業及使之終止。這種除苦得清淨的修學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無畏,一位具有戒的比丘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他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他不造新業,觸受著舊業及使之終止。這種除苦得清淨的修學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無畏,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講說這三種除苦得清淨的修學,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悲,滅除苦惱,得正道,證湼槃。”

阿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智者童子對無畏說:“無畏賢友,你對阿難尊者善說的話感到歡喜嗎?”

“賢友,我當然對阿難尊者善說的話感到歡喜!如果一個人對阿難尊者善說的話都感到不歡喜,那人的頭顱將會破碎!”

七十五.開展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你要悲憫那些喜歡聽你說話的朋友和親屬,使他們開展、建立、確立三種東西。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開展、建立、確立佛不壞淨信,使他們明白:‘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

“開展、建立、確立法不壞淨信,使他們明白:‘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開展、建立、確立僧不壞淨信,使他們明白:‘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阿難,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都會有變異,但聖弟子對佛的淨信是不會變異的。阿難,在生死變異之中,具有佛不壞淨信的聖弟子是沒有可能投生在地獄、畜生、餓鬼之中的。

“阿難,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都會有變異,但聖弟子對法的淨信是不會變異的。阿難,在生死變異之中,具有法不壞淨信的聖弟子是沒有可能投生在地獄、畜生、餓鬼之中的。

“阿難,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都會有變異,但聖弟子對僧的淨信是不會變異的。阿難,在生死變異之中,具有僧不壞淨信的聖弟子是沒有可能投生在地獄、畜生、餓鬼之中的。

“阿難,你要悲憫那些喜歡聽你說話的朋友和親屬,使他們開展、建立、確立這三種東西。”

七十六.有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有,有’。有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如果沒有欲界果報的業,會不會有欲有的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業是田,識是種子,渴愛是水份。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建立了下界的識,這樣便會在將來投生至後有。

“阿難,如果沒有色界果報的業,會不會有色有的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業是田,識是種子,渴愛是水份。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建立了中界的識,這樣便會在將來投生至後有。

“阿難,如果沒有無色界果報的業,會不會有無色有的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業是田,識是種子,渴愛是水份。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建立了上界的識,這樣便會在將來投生至後有。

“阿難,這就是有了。”

七十七.思與求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有,有’。有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如果沒有欲界果報的業,會不會有欲有的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業是田,識是種子,渴愛是水份。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建立了下界的思、下界的求,這樣便會在將來投生至後有。

“阿難,如果沒有色界果報的業,會不會有色有的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業是田,識是種子,渴愛是水份。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建立了中界的思、中界的求,這樣便會在將來投生至後有。

“阿難,如果沒有無色界果報的業,會不會有無色有的出現呢?”

“大德,不會。”

“阿難,業是田,識是種子,渴愛是水份。眾生受無明的覆蓋、受渴愛的繫縛,建立了上界的思、上界的求,這樣便會在將來投生至後有。

“阿難,這就是有了。”

七十八.修行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所有發願修行都有果報的嗎?”

“大德,不能一概而論。”

“阿難,既然這樣,你解釋一下吧。”

“大德,一些發願修行,習近後會使人不善法增加及善法減少的,這樣的發願修行沒有果報。大德,一些發願修行,習近後會使人不善法減少及善法增加的,這樣的發願修行有果報。”

導師認可阿難尊者所說的話。阿難尊者知道導師認可自己所說的話,便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阿難尊者離去不久,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阿難是一個學人,這是不容易找到一個智慧跟他一樣的學人的。”

七十九.香味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三種香味只能順風傳揚,不能逆風傳揚。這三種香味是什麼呢?

“根的香味,實木的香味,花的香味。大德,這三種香味只能順風傳揚,不能逆風傳揚。

“大德,有沒有香味能順風傳揚、逆風傳揚、順逆風傳揚的呢?”

“阿難,是有香味能順風傳揚、逆風傳揚、順逆風傳揚的。”

“大德,什麼香味能順風傳揚、逆風傳揚、順逆風傳揚呢?”

“阿難,住在村落或市鎮的男士或女士,他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淫、遠離妄語、遠離飲酒;具有戒行,本性善良;內心清除了吝嗇的污垢,不受吝嗇的束縛,慷慨,大方,樂於施捨,不拒人所求,樂於和人分享。他們受各方的沙門婆羅門稱讚,也受天神和非人稱讚。

“阿難,這種香味能順風傳揚、逆風傳揚、順逆風傳揚。

“花香不能逆風傳,

檀香實木亦不能;

修持之香能逆風,

善人之香散各方。”

八十.阿毗浮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尸棄佛有一位名叫阿毗浮的弟子,站在梵世間上聲音可以傳達至一千個世界。大德,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聲音可以傳達多遠呢?”

“阿難,他只是一個弟子,如來的能力是不可限量的。”

阿難尊者第二次對世尊說:“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尸棄佛有一位名叫阿毗浮的弟子,站在梵世間上聲音可以傳達至一千個世界。大德,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聲音可以傳達多遠呢?”

“阿難,他只是一個弟子,如來的能力是不可限量的。”

阿難尊者第三次對世尊說:“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尸棄佛有一位名叫阿毗浮的弟子,站在梵世間上聲音可以傳達至一千個世界。大德,世尊.阿羅漢.等正覺的聲音可以傳達多遠呢?”

“阿難,你聽過小千世界嗎?”

“世尊,現在是時候了,善逝,現在是時候了,請世尊宣說這個義理,當比丘聽了之後,便會受持世尊的說話。”

“阿難,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阿難,一個日月運行的地方光明可以照亮一千個世界。一千個日月、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東勝身洲、一千個南閻浮提洲、一千個西牛貨洲、一千個北俱盧洲、一千個四大海、一千個四大王、一千個四王天、一千個三十三天、一千個夜摩天、一千個兜率天、一千個化樂天、一千個他化自在天、一千個梵世間合共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共稱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共稱為一個大千世界16。阿難,如來可隨自己的意欲,聲音傳達至整個大千世界。”

“大德,世尊是怎樣把聲音傳達至整個大千世界的呢?”

“阿難,如來首先把光亮散發至大千世界,使當中的眾生感知到這些光亮;如來然後作聲,眾生便能聽到這些聲音。如來是這樣把聲音傳達至整個大千世界的。”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阿難尊者說:“我有得著,我有善得!我的老師竟然有這樣大的能力!”

阿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對他說:“阿難賢友,你的老師有這樣大的能力跟你有什麼關係呢?”

優陀夷尊者說了這番話後,世尊對他說:“優陀夷,不要這樣說。優陀夷,不要這樣說!優陀夷,如果阿難是一個沒有離欲的人,以這份歡喜心,在命終後能七次投生為統領天眾的天王,七次投生為統領這閻浮提的大王。然而,阿難將會在現生得到湼槃。”

第八阿難品完

八十一.沙門

“比丘們,沙門應要做三件事情。這三件事情是什麼呢?

“著手修習增上戒學,著手修習增上心學,著手修習增上慧學。沙門應要做這三件事情。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戒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心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慧學。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比丘們,就正如一頭跟著牛群走的驢,牠心想:‘我是一頭牛,我是一頭牛。’但牠的外觀不像一頭牛,聲音不像一頭牛,足跡不像一頭牛。牠其實只是一頭跟著牛群走的驢及心想自己是一頭牛而已。

“比丘們,同樣地,一個跟著僧團走的比丘,他心想:‘我是一個比丘,我是一個比丘。’但他不像其他比丘那樣有著手修習增上戒學的願欲,不像其他比丘那樣有著手修習增上心學的願欲,不像其他比丘那樣有著手修習增上慧學的願欲。他其實只是一個跟著僧團走的人及心想自己是一個比丘而已。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戒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心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慧學。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八十二.田地

“比丘們,農夫居士在收成之前應要做三件事情。這三件事情是什麼呢?

“農夫居士先要耕耙好田地,然後在適當的時間播種,然後在適當的時間灌溉。比丘們,農夫居士在收成之前應要做這三件事情。

“比丘們,同樣地,比丘在解脫之前應要做三件事情。這三件事情是什麼呢?

“著手修習增上戒學,著手修習增上心學,著手修習增上慧學。比丘在解脫之前應要做這三件事情。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戒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心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慧學。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八十三.跋耆子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有一位跋耆子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們每半個月一起去誦戒一次,當中有一百五十個學處再加上眾學法,我不能修習。”

“比丘,你能否修習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三種修學呢?”

“大德,我能夠。”

“比丘,既然這樣,你便修習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三種修學吧。比丘,當你修習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之後,便會斷除貪欲、瞋恚、愚癡;當你斷除貪欲、瞋恚、愚癡之後,便不會做不善行,不會行踐惡法。”

之後,那位比丘修習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斷除了貪欲、瞋恚、愚癡,不做不善行,不行踐惡法。

八十四.有學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有學,有學’。有學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一個人在修學之中,因此稱為有學。

“修學什麼呢?

“修學增上戒,修學增上心,修學增上慧,因此稱為有學。

“學人在修學,

隨順正直道,

跟從漏盡慧,

速得究竟智。

以智得解脫,

此是第一智,

內心不動搖,

有結俱盡除。”

八十五.學處之一

“比丘們,你們每半個月一起誦戒一次,當中有一百五十個學處再加上眾學法,欲想尋求利益的人要在當中修學。比丘們,這些學處加上眾學法是跟三學連結一起的,什麼是三學呢?

“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比丘們,這些學處加上眾學法是跟這三學連結一起的。

“比丘們,一位戒圓滿、定不足、慧不足的比丘,無論觸犯任何細小的學處,都要懺悔回復清淨,這是什麼原因呢?我不是說觸犯任何細小學處的人便不能修習梵行,而是說學處是梵行的基礎,有助修習梵行;著手修習學處的人,戒行便會堅固,戒行便會確立。他能斷除三結,成為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比丘們,一位戒圓滿、定不足、慧不足的比丘,無論觸犯任何細小的學處,都要懺悔回復清淨,這是什麼原因呢?我不是說觸犯任何細小學處的人便不能修習梵行,而是說學處是梵行的基礎,有助修習梵行;著手修習學處的人,戒行便會堅固,戒行便會確立。他能斷除三結,貪欲、瞋恚、愚癡薄,成為斯陀含,返回這個世間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

“比丘們,一位戒圓滿、定圓滿、慧不足的比丘,無論觸犯任何細小的學處,都要懺悔回復清淨,這是什麼原因呢?我不是說觸犯任何細小學處的人便不能修習梵行,而是說學處是梵行的基礎,有助修習梵行;著手修習學處的人,戒行便會堅固,戒行便會確立。他能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

“比丘們,一位戒圓滿、定圓滿、慧圓滿的比丘,無論觸犯任何細小的學處,都要懺悔回復清淨,這是什麼原因呢?我不是說觸犯任何細小學處的人便不能修習梵行,而是說學處是梵行的基礎,有助修習梵行;著手修習學處的人,戒行便會堅固,戒行便會確立。他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能得一定程度的果位;修行圓滿的人,能得圓滿的果位。我說,修習學處是一定會帶來結果的。”

八十六.學處之二

“比丘們,你們每半個月一起誦戒一次,當中有一百五十個學處再加上眾學法,欲想尋求利益的人要在當中修學。比丘們,這些學處加上眾學法是跟三學連結一起的,什麼是三學呢?

“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比丘們,這些學處加上眾學法是跟這三學連結一起的。

“比丘們,一位戒圓滿、定不足、慧不足的比丘,無論觸犯任何細小的學處,都要懺悔回復清淨,這是什麼原因呢?我不是說觸犯任何細小學處的人便不能修習梵行,而是說學處是梵行的基礎,有助修習梵行;著手修習學處的人,戒行便會堅固,戒行便會確立。他能斷除三結,成為一位極七有,在天和人之中輪迴極其量只有七次,之後苦便會終結;或能斷除三結,成為一位家家,從一個家族輪迴投生至另一個家族兩次或三次,之後苦便會終結;或能斷除三結,成為一位一種,在人之中投生多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或能斷除三結,貪欲、瞋恚、愚癡薄,成為斯陀含,返回這個世間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

“比丘們,一位戒圓滿、定圓滿、慧不足的比丘,無論觸犯任何細小的學處,都要懺悔回復清淨,這是什麼原因呢?我不是說觸犯任何細小學處的人便不能修習梵行,而是說學處是梵行的基礎,有助修習梵行;著手修習學處的人,戒行便會堅固,戒行便會確立。他能斷除五下分結,得上流般湼槃;或能斷除五下分結,得有行般湼槃;或能斷除五下分結,得無行般湼槃;或能斷除五下分結,得生般湼槃;或能斷除五下分結,得中般湼槃。

“比丘們,一位戒圓滿、定圓滿、慧圓滿的比丘,無論觸犯任何細小的學處,都要懺悔回復清淨,這是什麼原因呢?我不是說觸犯任何細小學處的人便不能修習梵行,而是說學處是梵行的基礎,有助修習梵行;著手修習學處的人,戒行便會堅固,戒行便會確立。他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比丘們,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能得一定程度的果位;修行圓滿的人,能得圓滿的果位。我說,修習學處是一定會帶來結果的。”

八十七.學處之三

“比丘們,你們每半個月一起誦戒一次,當中有一百五十個學處再加上眾學法,欲想尋求利益的人要在當中修學。比丘們,這些學處加上眾學法是跟三學連結一起的,什麼是三學呢?

“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比丘們,這些學處加上眾學法是跟這三學連結一起的。

“比丘們,一位戒圓滿、定圓滿、慧圓滿的比丘,無論觸犯任何細小的學處,都要懺悔回復清淨,這是什麼原因呢?我不是說觸犯任何細小學處的人便不能修習梵行,而是說學處是梵行的基礎,有助修習梵行;著手修習學處的人,戒行便會堅固,戒行便會確立。他能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三學較低的話,或能斷除五下分結,得中般湼槃;三學較低的話,或能斷除五下分結,得生般湼槃;三學較低的話,或能斷除五下分結,得無行般湼槃;三學較低的話,或能斷除五下分結,得有行般湼槃;三學較低的話,或能斷除五下分結,得上流般湼槃;三學較低的話,或能斷除三結,貪欲、瞋恚、愚癡薄,成為斯陀含,返回這個世間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三學較低的話,或能斷除三結,成為一位一種,在人之中投生多一次,之後苦便會終結;三學較低的話,或能斷除三結,成為一位家家,從一個家族輪迴投生至另一個家族兩次或三次,之後苦便會終結;三學較低的話,或能斷除三結,成為一位極七有,在天和人之中輪迴極其量只有七次,之後苦便會終結。

“比丘們,修行圓滿的人,能得圓滿的果位;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能得一定程度的果位。我說,修習學處是一定會帶來結果的。”

八十八.學之一

“比丘們,有三學。什麼是三學呢?

“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比丘們,什麼是增上戒學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具有波羅提木叉;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增上戒學了。

“比丘們,什麼是增上心學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增上心學了。

“比丘們,什麼是增上慧學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增上慧學了。

“比丘們,這就是三學了。”

八十九.學之二

“比丘們,有三學。什麼是三學呢?

“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比丘們,什麼是增上戒學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具有波羅提木叉;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增上戒學了。

“比丘們,什麼是增上心學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增上心學了。

“比丘們,什麼是增上慧學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增上慧學了。

“比丘們,這就是三學了。

“增上戒心慧,

於此精進行,

禪修心堅定,

正念護根門。

不分先與後,

戒心慧俱修;

不分高與低,

戒心慧俱修;

不分日與夜,

戒心慧俱修。

各方不攀緣,

散發無量心。

三學中行踐,

稱為清淨行;

三學已完成,

稱為等正覺,

世間之英雄,

心識得止息,

愛盡得解脫,

如燈盡火滅。”

九十.賓迦陀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遊行說法,去到一個名叫賓迦陀的市鎮及住在那裏。有一位名叫迦葉種的比丘也是住在賓迦陀鎮。

這時候,世尊為比丘說有關學處的法義,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但當世尊說法的時候,迦葉種比丘感到不認同、不依從,還心想:“這個沙門真是多細節。”

世尊在賓迦陀鎮住了一段時間後,便出發遊行至王舍城,途經多處地方之後抵達王舍城,之後世尊住在靈鷲山。

世尊離去不久,迦葉種比丘感到悔疚和惋惜,心想:“我沒有得著,我沒有得益;我得到壞處,我得不到好處!世尊為比丘說有關學處的法義,但我感到不認同、不依從,還心想:‘這個沙門真是多細節。’讓我前往世尊那裏,在他跟前說出自己的過失吧。”

於是迦葉種比丘執拾房舍,拿著大衣和缽,然後出發前往王舍城,途經多處地方之後抵達王舍城,再前往靈鷲山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一次世尊遊行至拘薩羅一個名叫賓迦陀的市鎮,在那裏,世尊為比丘說有關學處的法義,但我感到不認同、不依從,還心想:‘這個沙門真是多細節。’大德,我犯了錯!我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世尊為比丘說有關學處的法義,對我們開示,對我們教導,使我們景仰,使我們歡喜,但當世尊說法的時候,我竟然感到不認同、不依從,還心想:‘這個沙門真是多細節。’大德,願世尊接納我的悔過,好讓我將來約束自己!”

“迦葉,你確實是犯了錯。你確實是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我為比丘說有關學處的法義,對你們開示,對你們教導,使你們景仰,使你們歡喜,但當我說法的時候,你竟然感到不認同、不依從,還心想:‘這個沙門真是多細節。’迦葉,我接納你的悔過,你明白這是過錯之後便會依法改善。迦葉,一個明白什麼是過錯的人便會依法改善,會在將來約束自己,能在聖者之律之中進步。

“迦葉,如果一個長老比丘沒有修學欲,不稱讚著手修學,會令那些沒有修學欲的比丘不著手修學,他也不會時常稱讚那些有修學欲的比丘的正直行為。迦葉,我不會稱讚這樣的長老比丘,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我稱讚他的話,其他比丘便會因我的稱讚而跟隨他的見解而行,為自己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迦葉,因此我不會稱讚這樣的長老比丘。

“迦葉,如果一個中比丘……

“迦葉,如果一個新比丘沒有修學欲,不稱讚著手修學,會令那些沒有修學欲的比丘不著手修學,他也不會時常稱讚那些有修學欲的比丘的正直行為。迦葉,我不會稱讚這樣的新比丘,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我稱讚他的話,其他比丘便會因我的稱讚而跟隨他的見解而行,為自己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迦葉,因此我不會稱讚這樣的新比丘。

“迦葉,如果一個長老比丘有修學欲,稱讚著手修學,會令那些沒有修學欲的比丘著手修學,他也會時常稱讚那些有修學欲的比丘的正直行為。迦葉,我會稱讚這樣的長老比丘,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我稱讚他的話,其他比丘便會因我的稱讚而跟隨他的見解而行,為自己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迦葉,因此我會稱讚這樣的長老比丘。

“迦葉,如果一個中比丘……

“迦葉,如果一個新比丘有修學欲,稱讚著手修學,會令那些沒有修學欲的比丘著手修學,他也會時常稱讚那些有修學欲的比丘的正直行為。迦葉,我會稱讚這樣的新比丘,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我稱讚他的話,其他比丘便會因我的稱讚而跟隨他的見解而行,為自己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迦葉,因此我會稱讚這樣的新比丘。”

第九沙門品完

九十一.勤做

“比丘們,農夫居士時常勤做三件事情。這三件事情是什麼呢?

“農夫居士忙於耕耙田地,然後忙於播種,然後忙於灌溉。比丘們,農夫居士時常勤做這三件事情。

“比丘們,農夫居士不會這樣想:‘讓我有神通或威德,我的收成要今天或明天成熟。’比丘們,到了適當的時日,農夫居士的收成便會成熟。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時常勤做三件事情。這三件事情是什麼呢?

“著手修習增上戒學,著手修習增上心學,著手修習增上慧學。一位比丘時常勤做這三件事情。

“比丘們,一位比丘不會這樣想:‘讓我有神通或威德,我的內心要今天或明天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比丘們,到了適當的時日,那位比丘的內心便會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戒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心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慧學。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九十二.遠離

“比丘們,外道遊方者宣說三種遠離。什麼是三種遠離呢?

“遠離衣服,遠離食物,遠離住處。

“比丘們,這是外道遊方者宣稱的遠離衣服:只穿麻、粗麻、裹屍布、破布、樹皮、羚羊皮、羚羊皮條、吉祥草衣、樹皮衣、木條衣、頭髮衣、馬尾毛衣、貓頭鷹羽毛衣。

“比丘們,這是外道遊方者宣稱的遠離食物:只吃野菜、麥、生米、野米、水草、穀、米水渣、芝麻、草、牛糞,只吃樹下的果子和野果。

“比丘們,這是外道遊方者宣稱的遠離住處:只居住在叢林、樹下、墓地、森林、曠野、草堆、靜處。

“比丘們,外道遊方者宣說這三種遠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有三種遠離。什麼是三種遠離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惡行、遠離惡行因此而具有戒行,斷除邪見、遠離邪見因此而具有正見,斷除漏、遠離漏因此而盡除所有漏──比丘們,一位這樣的比丘可稱為一位取得究竟、取得心髓、純淨完美的比丘。

“比丘們,就正如一位農夫居士有一幅稻田,他在當中忙於割禾、收集禾稈、堆積、曬乾、打穀、收集穀粒、脫糠、吹糠、收集糙米、舂糙米、收集白米──比丘們,白米就是農夫居士究竟、心髓、純淨完美的收成。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斷除惡行、遠離惡行因此而具有戒行,斷除邪見、遠離邪見因此而具有正見,斷除漏、遠離漏因此而盡除所有漏──比丘們,一位這樣的比丘可稱為一位取得究竟、取得心髓、純淨完美的比丘。

“比丘們,又正如晴朗的時分,天空沒有雲霧。當日出的時候,太陽的光明、光亮、光耀能把天空上所有黑暗驅散。比丘們,同樣地,一位聖弟子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聖弟子生起了這種見,能斷除身見、疑惑、戒取三結,再者,他擺脫貪欲和瞋恚,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這位聖弟子在身壞命終之後沒有結縛使他再次回來這個世間。”

九十三.最高大眾

“比丘們,有三種大眾。這三種大眾是什麼呢?

“最高的大眾,不和的大眾,和合的大眾。

“比丘們,什麼是最高的大眾呢?

“比丘們,在這種大眾中的長老比丘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在這種大眾中的後學跟隨長老比丘的見解而行,也是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也是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最高的大眾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和的大眾呢?

“比丘們,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互相爭論、爭吵、爭執,常以口舌作為兵器互相攻擊。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不和的大眾了。

“比丘們,什麼是和合的大眾呢?

“比丘們,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和合,融洽,沒有爭執;他們水乳交融地生活,以善意的目光來相視。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和合的大眾了。

“比丘們,當比丘和合、融洽、沒有爭執、水乳交融地生活、以善意目光來相視的時候,會為比丘帶來很多福報,他們安住在梵天的住處之中──這就是喜心解脫。當內心有這種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比丘們,就正如在山頂下了一場大暴雨,雨水向下傾流,流遍山岩、山洞、山峽、山脊;流遍山岩、山洞、山峽、山脊之後再流入小水坑;流入小水坑之後再流入大水坑;流入大水坑之後再流入小河;流入小河之後再流入大河;流入大河之後再流入海。

“比丘們,同樣地,當比丘和合、融洽、沒有爭執、水乳交融地生活、以善意目光來相視的時候,會為比丘帶來很多福報,他們安住在梵天的住處之中──這就是喜心解脫。當內心有這種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比丘們,有這三種大眾。”

九十四.良駒之一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具有外觀,具有力量,敏捷。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這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具有外觀,具有力量,敏捷。

“比丘們,什麼是具有外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具有波羅提木叉;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比丘們,這就是具有外觀了。

“比丘們,什麼是具有力量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取得善法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有決心、不放棄。比丘們,這就是具有力量了。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比丘們,這就是敏捷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九十五.良駒之二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具有外觀,具有力量,敏捷。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這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具有外觀,具有力量,敏捷。

“比丘們,什麼是具有外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具有波羅提木叉;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比丘們,這就是具有外觀了。

“比丘們,什麼是具有力量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取得善法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有決心、不放棄。比丘們,這就是具有力量了。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比丘們,這就是敏捷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九十六.良駒之三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具有外觀,具有力量,敏捷。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這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具有外觀,具有力量,敏捷。

“比丘們,什麼是具有外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具有波羅提木叉;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比丘們,這就是具有外觀了。

“比丘們,什麼是具有力量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取得善法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有決心、不放棄。比丘們,這就是具有力量了。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這就是敏捷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九十七.粗布

“比丘們,一塊新的粗布外觀不好,觸感不好,價值不高;一塊中的粗布也是外觀不好,觸感不好,價值不高;一塊舊的粗布也是外觀不好,觸感不好,價值不高──人們用舊的粗布來擦鍋或把它丟棄在廢物堆。

“比丘們,如果一個新比丘戒行不好和本性邪惡,我說,他是一個外觀不好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新的粗布外觀不好的譬喻那樣。

“他會使跟他交往、習近他、伴隨他的人跟隨他的見解而行,為別人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我說,他是一個觸感不好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新的粗布觸感不好的譬喻那樣。

“他接受人們供養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時,不能為布施者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我說,他是一個價值不高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新的粗布價值不高的譬喻那樣。

……如果一個中比丘……

“比丘們,如果一個長老比丘戒行不好和本性邪惡,我說,他是一個外觀不好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舊的粗布外觀不好的譬喻那樣。

“他會使跟他交往、習近他、伴隨他的人跟隨他的見解而行,為別人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我說,他是一個觸感不好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舊的粗布觸感不好的譬喻那樣。

“他接受人們供養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時,不能為布施者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我說,他是一個價值不高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舊的粗布價值不高的譬喻那樣。

“比丘們,這樣的長老比丘在僧團之中說話時,其他比丘會對他說:‘為什麼你說這些愚癡、不成熟的話呢?你想一想應說些什麼樣的話吧!’於是,他說出一些忿怒、不高興的話,但僧團都不理會他,就像人們把舊粗布丟棄在廢物堆那樣。”

九十八.迦尸布

“比丘們,一塊新的迦尸布料具有美麗的外觀,觸感好,價值高;一塊中的迦尸布料也是具有美麗的外觀,觸感好,價值高;一塊舊的迦尸布料也是具有美麗的外觀,觸感好,價值高──人們用舊的迦尸布料來包寶石,或存放在香木櫃之中。

“比丘們,如果一位新比丘具有戒行和本性善良,我說,他是一位具有美麗外觀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新的迦尸布料具有美麗的外觀的譬喻那樣。

“他會使跟他交往、習近他、伴隨他的人跟隨他的見解而行,為別人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我說,他是一位觸感好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新的迦尸布料觸感好的譬喻那樣。

“他接受人們供養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時,能為布施者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我說,他是一位價值高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新的迦尸布料價值高的譬喻那樣。

……如果一位中比丘……

“比丘們,如果一位長老比丘具有戒行和本性善良,我說,他是一位具有美麗外觀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舊的迦尸布料具有美麗的外觀的譬喻那樣。

“他會使跟他交往、習近他、伴隨他的人跟隨他的見解而行,為別人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我說,他是一位觸感好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舊的迦尸布料觸感好的譬喻那樣。

“他接受人們供養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時,能為布施者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我說,他是一位價值高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舊的迦尸布料價值高的譬喻那樣。

“比丘們,這樣的長老比丘在僧團之中說話時,其他比丘會對大眾說:‘賢友們,這位長老要為我們說法和律,請你們保持肅靜。’這就像人們把舊迦尸布料存放在香木櫃之中那樣。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要做到像迦尸布料的譬喻那樣,不要像粗布的譬喻那樣。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九十九.鹽糰

“比丘們,有些人這樣說:‘一個人做了各種業,會受回所做的一切。’

“比丘們,如果這樣說的話,便沒有生活在梵行之中這回事,也沒有可能將苦終結。

“比丘們,也有些人這樣說:‘一個人領受各種報,是由於所作的業成熟而來的。’

“比丘們,如果這樣說的話,便有生活在梵行之中這回事,也有可能將苦終結。

“比丘們,有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有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什麼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呢?

“比丘們,一些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人,他們沒有德行、心靈質素低、遇到小事也會生起苦惱。這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

“比丘們,什麼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呢?

“比丘們,一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人,他們有德行、心靈質素高、心胸廣大、不可限量。這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假如有人將一塊鹽糰掉進一個小水杯裏,你們認為怎樣,那塊鹽糰會否令那杯水鹹得飲不下口呢?”

“大德,是會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因為那杯水只得很少,那塊鹽糰會令那杯水鹹得飲不下口。”

“比丘們,假如有人將一塊鹽糰掉進恆河水裏,你們認為怎樣,那塊鹽糰會否令恆河水鹹得飲不下口呢?”

“大德,不會。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因為恆河水有很多,那塊鹽糰不會令恆河水鹹得飲不下口。”

“比丘們,同樣地,有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有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什麼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呢?

“比丘們,一些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人,他們沒有德行、心靈質素低、遇到小事也會生起苦惱。這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

“比丘們,什麼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呢?

“比丘們,一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人,他們有德行、心靈質素高、心胸廣大、不可限量。這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有些人因欠人一百錢而遭收綁,有些人因欠人一錢而遭收綁,有些人甚至因欠人半錢而遭收綁。但是,有些人同樣欠人半錢而不會遭收綁,有些人同樣欠人一錢而不會遭收綁,有些人甚至同樣欠人一百錢也不會遭收綁。

“比丘們,什麼人會因欠人錢而遭收綁呢?

“比丘們,一些貧窮、沒有地位、沒有產業的人,這些人會因欠人一百錢、一錢甚至半錢也遭收綁。

“比丘們,什麼人不會因欠人錢而遭收綁呢?

“比丘們,一些富有、有很多財富和產業的人,這些人不會因欠人半錢、一錢甚至一百錢而遭收綁。

“比丘們,同樣地,有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有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什麼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呢?

“比丘們,一些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人,他們沒有德行、心靈質素低、遇到小事也會生起苦惱。這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

“比丘們,什麼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呢?

“比丘們,一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人,他們有德行、心靈質素高、心胸廣大、不可限量。這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又正如一個屠羊的屠夫,對一些取走他的羊的人會施以毆打、收綁、火燒等懲罰,對一些取走他的羊的人不會施以毆打、收綁、火燒等懲罰。

“比丘們,什麼人屠夫會對他施以懲罰呢?

“比丘們,一些貧窮、沒有地位、沒有產業的人,屠夫會對這些人施以毆打、收綁、火燒等懲罰。

“比丘們,什麼人屠夫不會對他施以懲罰呢?

“比丘們,一些富有、有很多財富和產業的國王或大臣,屠夫不會對這些人施以毆打、收綁、火燒等懲罰。屠夫別無他法,只好對這些人合掌哀求說:‘大人,請你把羊給回我或給我羊的價錢吧。’

“比丘們,同樣地,有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有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什麼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呢?

“比丘們,一些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人,他們沒有德行、心靈質素低、遇到小事也會生起苦惱。這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

“比丘們,什麼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呢?

“比丘們,一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人,他們有德行、心靈質素高、心胸廣大、不可限量。這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有些人這樣說:‘一個人做了各種業,會受回所做的一切。’

“比丘們,如果這樣說的話,便沒有生活在梵行之中這回事,也沒有可能將苦終結。

“比丘們,也有些人這樣說:‘一個人領受各種報,是由於所作的業成熟而來的。’

“比丘們,如果這樣說的話,便有生活在梵行之中這回事,也有可能將苦終結。”

一零零.淘金師

“比丘們,金粒帶著泥土、沙石的粗顯污染物的時候,淘金師或淘金師的徒弟便拿到水槽裏不斷地汰除污染物。

“比丘們,當汰除粗顯污染物的時候,金粒還帶著細石、粗沙的中等污染物,這時候,淘金師或淘金師的徒弟再用水不斷地汰除污染物。

“比丘們,當汰除中等污染物的時候,金粒還帶著細沙、微粒的幼細污染物,這時候,淘金師或淘金師的徒弟再用水不斷地汰除污染物。

“比丘們,當金粒汰除幼細污染物的時候,便要處理餘下的瑕疵了。

“比丘們,金匠或金匠的徒弟把這些有瑕疵的金粒放進熔爐,不斷熔金,不斷扇風加熱,這時金粒的瑕疵還沒有去掉,還是沒有柔軟、難以鍛造、沒有明亮、沒有堅韌,不能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

“比丘們,這時候,金匠或金匠的徒弟繼續熔金,繼續扇風加熱,把金粒的瑕疵去掉,這時的黃金柔軟、易於鍛造、明亮、堅韌,能夠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金匠或金匠的徒弟可隨心所欲地把這些黃金鍛造出金箔、耳環、項鍊、金環等飾物。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修習增上心學的比丘,還有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這些粗顯污染物,但他內心有質素,會捨棄、驅除、終止這些粗顯污染物,不讓這些粗顯污染物存在。

“比丘們,當他清除了粗顯污染物的時候,還有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這些中等污染物,但他內心有質素,會捨棄、驅除、終止這些中等污染物,不讓這些中等污染物存在。

“比丘們,當他清除了中等污染物的時候,還有種族出身覺、國家人民覺、民族興衰覺這些幼細污染物,但他內心有質素,會捨棄、驅除、終止這些幼細污染物,不讓這些幼細污染物存在。

“比丘們,當他內心清除了幼細污染物的時候,便要處理餘下的意根對法境的覺了。

“這時他的定還沒有寂靜,還沒有高尚,還沒有得到猗息,還沒有安住一境,還要作出修行防止污染。當他的內心得到止息、平伏、安住一境、專注的時候,他的定便寂靜、高尚、得到猗息、安住一境,不用作出修行防止污染,這時他的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比丘們,一位修習增上心學的比丘,要在適當的時候在三種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定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勤奮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捨相之中作意。

“比丘們,如果一位修習增上心學的比丘只在定相之中作意,可能會為內心帶來懈怠;如果只在勤奮相之中作意,可能會為內心帶來掉舉;如果只在捨相之中作意,可能會得不到盡除各種漏的正定。

“比丘們,由於一位修習增上心學的比丘在適當的時候在定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勤奮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捨相之中作意,他的內心便會柔軟、受駕馭、明亮、堅韌,能夠得到盡除各種漏的正定。

“比丘們,就正如金匠或金匠的徒弟準備好熔爐的燃料後便生火,然後用鐵鉗把金粒放進熔爐裏。這時候,金匠或金匠的徒弟要在適當的時候對爐火扇風,要在適當的時候對爐火灑水,要在適當的時候對爐火放捨。如果只對爐火扇風,可能會燒焦金粒;如果只對爐火灑水,可能會弄息爐火;如果只對爐火放捨,可能鍛煉不出理想的黃金。

“比丘們,由於金匠或金匠的徒弟在適當的時候對爐火扇風,在適當的時候對爐火灑水,在適當的時候對爐火放捨,鍛煉出來的黃金便柔軟、易於鍛造、明亮、堅韌,能夠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金匠或金匠的徒弟可隨心所欲地把這些黃金鍛造出金箔、耳環、項鍊、金環等飾物。

“比丘們,同樣地,由於一位修習增上心學的比丘在適當的時候在定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勤奮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捨相之中作意,他的內心便會柔軟、受駕馭、明亮、堅韌,能夠得到盡除各種漏的正定。這時他的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無數的神變……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第十鹽糰品完

一零一.還是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這樣想:‘什麼是世間的味、患、離呢?’

“比丘們,我再這樣想:‘以世間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世間的味;世間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世間的患;清除對世間的愛著,捨棄對世間的愛著,這就是世間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世間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世間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比丘們,我曾經作出修行:了解世間的味,領會世間的味,以智慧善見各種世間的味;了解世間的患,領會世間的患,以智慧善見各種世間的患;了解世間的離,領會世間的離,以智慧善見各種世間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世間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世間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一零二.味

“比丘們,如果世間沒有味,眾生是不會對世間貪染的;因為世間有味,所以眾生會對世間貪染。

“比丘們,如果世間沒有患,眾生是不應對世間厭離的;因為世間有患,所以眾生應對世間厭離。

“比丘們,如果世間沒有離,眾生是不應從世間出離的;因為世間有離,所以眾生應從世間出離。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不能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世間的味、患、離,便不能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不能得到自在。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能夠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世間的味、患、離,便能夠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能夠得到自在。

“比丘們,不能如實知世間味、患、離的沙門或婆羅門,我不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沙門,我不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婆羅門。這些尊者沒有沙門的得益,沒有婆羅門的得益,不能在現生之中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法義,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

“比丘們,能如實知世間味、患、離的沙門或婆羅門,我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沙門,我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婆羅門。這些尊者有沙門的得益,有婆羅門的得益,能在現生之中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法義,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

一零三.哭泣

“比丘們,在聖者的律之中,唱歌可算是一種哭泣的行為,跳舞可算是一種神智不清的行為,露齒長笑可算是一種幼孩的行為。

“比丘們,因此,你們要堵塞通往唱歌的道途;堵塞通往跳舞的道途;法喜對你們是合適的,對此微笑的目的純粹是法喜的微笑。”

一零四.厭足

“比丘們,有三種追求是沒有厭足的。這三種追求是什麼呢?

“追求睡眠、追求飲酒、追求男女的性欲。

“比丘們,這三種追求是沒有厭足的。”

一零五.尖頂屋之一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

“居士,當內心沒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沒有守護;當身業、口業、意業沒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有污染漏入;當身業、口業、意業有污染漏入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腐化;當身業、口業、意業腐化的時候,在命終時便沒有威德。

“居士,就正如一間頂蓋鋪得不好的尖頂屋,尖頂沒有保護,樑沒有保護,牆沒有保護;尖頂會漏水,樑會漏水,牆會漏水;尖頂會腐爛,樑會腐爛,牆會腐爛。

“居士,同樣地,當內心沒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沒有守護;當身業、口業、意業沒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有污染漏入;當身業、口業、意業有污染漏入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腐化;當身業、口業、意業腐化的時候,在命終時便沒有威德。

“居士,當內心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有守護;當身業、口業、意業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沒有污染漏入;當身業、口業、意業沒有污染漏入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不會腐化;當身業、口業、意業不腐化的時候,在命終時便會有威德。

“居士,就正如一間頂蓋鋪得好的尖頂屋,尖頂有保護,樑有保護,牆有保護;尖頂不會漏水,樑不會漏水,牆不會漏水;尖頂不會腐爛,樑不會腐爛,牆不會腐爛。

“居士,同樣地,當內心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有守護;當身業、口業、意業有守護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沒有污染漏入;當身業、口業、意業沒有污染漏入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不會腐化;當身業、口業、意業不腐化的時候,在命終時便會有威德。”

一零六.尖頂屋之二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

“居士,當內心不正直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不正直;當身業、口業、意業不正直的時候,在命終時便沒有威德。

“居士,就正如一間頂蓋不正直的尖頂屋,尖頂便會不正直,樑便會不正直,牆便會不正直。

“居士,同樣地,當內心不正直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不正直;當身業、口業、意業不正直的時候,在命終時便沒有威德。

“居士,當內心正直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正直;當身業、口業、意業正直的時候,在命終時便會有威德。

“居士,就正如一間頂蓋正直的尖頂屋,尖頂便會正直,樑便會正直,牆便會正直。

“居士,同樣地,當內心正直的時候,身業、口業、意業便會正直;當身業、口業、意業正直的時候,在命終時便會有威德。”

一零七.因緣之一

“比丘們,有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這三種因緣是什麼呢?

“貪欲是能令業集起的因緣,瞋恚是能令業集起的因緣,愚癡是能令業集起的因緣。

“比丘們,由貪欲所造、貪欲所生、貪欲為緣、貪欲所集的業,全都是不善業,受譴責的業。這些業會帶來苦報,會帶來業的不斷集起而不會帶來業的止息。

“……瞋恚……

“比丘們,由愚癡所造、愚癡所生、愚癡為緣、愚癡所集的業,全都是不善業,受譴責的業。這些業會帶來苦報,會帶來業的不斷集起而不會帶來業的止息。

“比丘們,有這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

一零八.因緣之二

“比丘們,有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這三種因緣是什麼呢?

“不貪欲是能令業集起的因緣,不瞋恚是能令業集起的因緣,不愚癡是能令業集起的因緣。

“比丘們,由不貪欲所造、不貪欲所生、不貪欲為緣、不貪欲所集的業,全都是善業,不受譴責的業。這些業會帶來樂報,會帶來業的止息而不會帶來業的不斷集起。

“……不瞋恚……

“比丘們,由不愚癡所造、不愚癡所生、不愚癡為緣、不愚癡所集的業,全都是善業,不受譴責的業。這些業會帶來樂報,會帶來業的止息而不會帶來業的不斷集起。

“比丘們,有這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

一零九.因緣之三

“比丘們,有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這三種因緣是什麼呢?

“想起過去的貪染事物時所生起的貪欲,想起將來的貪染事物時所生起的貪欲,想起現在的貪染事物時所生起的貪欲。

“比丘們,什麼是想起過去的貪染事物時所生起的貪欲呢?

“比丘們,內心隨順過去的貪染事物而生起覺、生起觀;當內心隨順過去的貪染事物而生起覺、生起觀的時候,貪欲便會生起,因此而有貪欲所生的結縛。

“比丘們,我說,內心帶有貪欲,這是一種結縛。比丘們,這就是想起過去的貪染事物時所生起的貪欲。

……將來……

“比丘們,什麼是想起現在的貪染事物時所生起的貪欲呢?

“比丘們,內心隨順現在的貪染事物而生起覺、生起觀;當內心隨順現在的貪染事物而生起覺、生起觀的時候,貪欲便會生起,因此而有貪欲所生的結縛。

“比丘們,我說,內心帶有貪欲,這是一種結縛。比丘們,這就是想起現在的貪染事物時所生起的貪欲。

“比丘們,有這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

一一零.因緣之四

“比丘們,有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這三種因緣是什麼呢?

“想起過去的貪染事物時不生起貪欲,想起將來的貪染事物時不生起貪欲,想起現在的貪染事物時不生起貪欲。

“比丘們,什麼是想起過去的貪染事物時不生起貪欲呢?

“比丘們,知道過去貪染事物的果報,之後從中出離,內心對此無欲,以智慧透徹看清這個道理。比丘們,這就是想起過去的貪染事物時不生起貪欲了。

……將來……

“比丘們,什麼是想起現在的貪染事物時不生起貪欲呢?

“比丘們,知道現在貪染事物的果報,之後從中出離,內心對此無欲,以智慧透徹看清這個道理。比丘們,這就是想起現在的貪染事物時不生起貪欲了。

“比丘們,有這三種能令業集起的因緣。”

第十一正覺品完

一一一.地獄

“比丘們,不捨棄三種東西,會投生在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一個不修梵行的人,對人宣稱自己是一個修習梵行的人;沒有根據而貶損清淨的梵行者,說他們是不修梵行的人;持‘貪欲不會使人腐敗’這種見解,在男女欲樂之中沉淪。

“比丘們,不捨棄這三種東西,會投生在地獄之中。”

一一二.難得

“比丘們,世間有三件事情是很難得的。這三件事情是什麼呢?

“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在世間出現,如來為人講授法和律,有智者明白如來所講授的法和律。

“比丘們,世間這三件事情是很難得的。”

一一三.不可限量

“比丘們,世上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有量的人、難量的人、不可限量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有量的人呢?

“比丘們,愛說話、說話雜亂無章,內心混濁、散亂、搖擺、失念、沒有覺知、沒有定、迷亂,放縱根門的人。比丘們,這種人稱為有量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難量的人呢?

“比丘們,不愛說話、說話不會雜亂無章、內心不混濁、不散亂、不搖擺、有念、有覺知,有定、一心、約束根門的人。比丘們,這種人稱為難量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不可限量的人呢?

“比丘們,盡除各種漏的阿羅漢比丘。比丘們,這種人稱為不可限量的人。

“比丘們,世上有這三種人。”

一一四.無所有處

“比丘們,世上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

“比丘們,一種人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他進入了空無邊處。他對空無邊處生起味著、貪著、歡喜、染著,時常安住在空無邊處之中,到命終的時候也不退失,會因此而投生在空無邊處天之中。

“比丘們,空無邊處天的壽元有二萬劫。凡夫在那裏過盡所有天壽之後,還會投生在地獄、畜生、餓鬼之中,而世尊的弟子在那裏過盡所有天壽之後,便在那裏入滅。比丘們,這就是多聞法義的聖弟子跟不聞法義的凡夫,在投生善惡趣方面的分別、差異、不同了。

“比丘們,再者,一種人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他對識無邊處生起味著、貪著、歡喜、染著,時常安住在識無邊處之中,到命終的時候也不退失,會因此而投生在識無邊處天之中。

“比丘們,識無邊處天的壽元有四萬劫。凡夫在那裏過盡所有天壽之後,還會投生在地獄、畜生、餓鬼之中,而世尊的弟子在那裏過盡所有天壽之後,便在那裏入滅。比丘們,這就是多聞法義的聖弟子跟不聞法義的凡夫,在投生善惡趣方面的分別、差異、不同了。

“比丘們,再者,一種人內心想著‘沒有任何東西’,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他對無所有處生起味著、貪著、歡喜、染著,時常安住在無所有處之中,到命終的時候也不退失,會因此而投生在無所有處天之中。

“比丘們,無所有處天的壽元有六萬劫。凡夫在那裏過盡所有天壽之後,還會投生在地獄、畜生、餓鬼之中,而世尊的弟子在那裏過盡所有天壽之後,便在那裏入滅。比丘們,這就是多聞法義的聖弟子跟不聞法義的凡夫,在投生善惡趣方面的分別、差異、不同了。

“比丘們,世上有這三種人。”

一一五.錯失之一

“比丘們,有三種錯失。什麼是三種錯失呢?

“戒的錯失,心的錯失,見的錯失。

“比丘們,什麼是戒的錯失呢?

“比丘們,一些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比丘們,這稱為戒的錯失。

“比丘們,什麼是心的錯失呢?

“比丘們,一些人貪欲、瞋恚。比丘們,這稱為心的錯失。

“比丘們,什麼是見的錯失呢?

“比丘們,一些人帶著這不正確的見解:‘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比丘們,這稱為見的錯失。

“比丘們,因為戒的錯失,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因為心的錯失,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因為見的錯失,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有這三種錯失。

“比丘們,有三種成就。什麼是三種成就呢?

“戒的成就,心的成就,見的成就。

“比丘們,什麼是戒的成就呢?

“比丘們,一些人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淫、遠離妄語、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綺語。比丘們,這稱為戒的成就。

“比丘們,什麼是心的成就呢?

“比丘們,一些人不貪欲、不瞋恚。比丘們,這稱為心的成就。

“比丘們,什麼是見的成就呢?

“比丘們,一些人帶著這正確的見解:‘有布施;有祭祀;有祭品;有苦樂業的果報;有今生;有他世;有父恩;有母恩;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比丘們,這稱為見的成就。

“比丘們,因為戒的成就,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因為心的成就,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因為見的成就,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有這三種成就。”

一一六.錯失之二

“比丘們,有三種錯失。什麼是三種錯失呢?

“戒的錯失,心的錯失,見的錯失。

“比丘們,什麼是戒的錯失呢?

“比丘們,一些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比丘們,這稱為戒的錯失。

“比丘們,什麼是心的錯失呢?

“比丘們,一些人貪欲、瞋恚。比丘們,這稱為心的錯失。

“比丘們,什麼是見的錯失呢?

“比丘們,一些人帶著這不正確的見解:‘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比丘們,這稱為見的錯失。

“比丘們,就正如拋擲一顆沒有瑕疵的寶石骰子,它會沒有偏袒地停止下來,同樣地,因為戒的錯失,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沒有偏袒地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因為心的錯失,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沒有偏袒地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因為見的錯失,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沒有偏袒地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有這三種錯失。

“比丘們,有三種成就。什麼是三種成就呢?

“戒的成就,心的成就,見的成就。

“比丘們,什麼是戒的成就呢?

“比丘們,一些人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淫、遠離妄語、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綺語。比丘們,這稱為戒的成就。

“比丘們,什麼是心的成就呢?

“比丘們,一些人不貪欲、不瞋恚。比丘們,這稱為心的成就。

“比丘們,什麼是見的成就呢?

“比丘們,一些人帶著這正確的見解:‘有布施;有祭祀;有祭品;有苦樂業的果報;有今生;有他世;有父恩;有母恩;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比丘們,這稱為見的成就。

“比丘們,就正如拋擲一顆沒有瑕疵的寶石骰子,它會沒有偏袒地停止下來,同樣地,因為戒的成就,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沒有偏袒地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因為心的成就,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沒有偏袒地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因為見的成就,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沒有偏袒地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有這三種成就。”

一一七.錯失之三

“比丘們,有三種錯失。什麼是三種錯失呢?

“業的錯失,命的錯失,見的錯失。

“比丘們,什麼是業的錯失呢?

“比丘們,一些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比丘們,這稱為業的錯失。

“比丘們,什麼是命的錯失呢?

“比丘們,一些邪命的人,以不正確的方式來謀生活命。比丘們,這稱為命的錯失。

“比丘們,什麼是見的錯失呢?

“比丘們,一些人帶著這不正確的見解:‘沒有布施;沒有祭祀;沒有祭品;沒有苦樂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他世;沒有父恩;沒有母恩;沒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沒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比丘們,這稱為見的錯失。

“比丘們,有這三種錯失。

“比丘們,有三種成就。什麼是三種成就呢?

“業的成就,命的成就,見的成就。

“比丘們,什麼是業的成就呢?

“比丘們,一些人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淫、遠離妄語、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綺語。比丘們,這稱為業的成就。

“比丘們,什麼是命的成就呢?

“比丘們,一些正命的人,以正確的方式來謀生活命。比丘們,這稱為命的成就。

“比丘們,什麼是見的成就呢?

“比丘們,一些人帶著這正確的見解:‘有布施;有祭祀;有祭品;有苦樂業的果報;有今生;有他世;有父恩;有母恩;有化生的眾生;在世上有進入正道、完滿修行的沙門婆羅門,親身以無比智證得有今生和他世。’比丘們,這稱為見的成就。

“比丘們,有這三種成就。”

一一八.清淨之一

“比丘們,有三種清淨。什麼是三種清淨呢?

“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

“比丘們,什麼是身清淨呢?

“比丘們,一些人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淫。比丘們,這稱為身清淨。

“比丘們,什麼是口清淨呢?

“比丘們,一些人遠離妄語、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綺語。比丘們,這稱為口清淨。

“比丘們,什麼是意清淨呢?

“比丘們,一些人不貪欲、不瞋恚、正見。比丘們,這稱為意清淨。

“比丘們,有這三種清淨。”

一一九.清淨之二

“比丘們,有三種清淨。什麼是三種清淨呢?

“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

“比丘們,什麼是身清淨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非梵行。比丘們,這稱為身清淨。

“比丘們,什麼是口清淨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遠離妄語、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綺語。比丘們,這稱為口清淨。

“比丘們,什麼是意清淨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裏有貪欲時,知道自己內裏有貪欲;內裏沒有貪欲時,知道自己內裏沒有貪欲。他知道沒有生起的貪欲怎樣會生起,知道生起了的貪欲怎樣可以斷除,知道怎樣可以使斷除了的貪欲將來不會再生起。

“內裏有瞋恚……

“內裏有昏睡……

“內裏有掉悔……

“內裏有疑惑時,知道自己內裏有疑惑;內裏沒有疑惑時,知道自己內裏沒有疑惑。他知道沒有生起的疑惑怎樣會生起,知道生起了的疑惑怎樣可以斷除,知道怎樣可以使斷除了的疑惑將來不會再生起。比丘們,這稱為意清淨。

“比丘們,有這三種清淨。

“身口意俱淨,

無漏無染污,

此人可稱為,

滌除諸惡者。”

一二零.至善

“比丘們,有三種至善。什麼是三種至善呢?

“身至善,口至善,意至善。

“比丘們,什麼是身至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淫。比丘們,這稱為身至善。

“比丘們,什麼是口至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遠離妄語、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綺語。比丘們,這稱為口至善。

“比丘們,什麼是意至善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這稱為意至善。

“比丘們,有這三種至善。

“身口意俱善,

無漏無染污,

此人可稱為,

捨棄一切者。”

第十二地獄品完

一二一.拘尸那羅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尸那羅的獻祭密林。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一個比丘依止村落或市鎮來生活,那裏的居士或居士子前往他那裏,然後邀請他明天接受食物。那個比丘接受邀請,在第二天上午,那個比丘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居士或居士子的居所,然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那裏的居士或居士子親手將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那個比丘,使他得到滿足,使他掩缽示意吃飽。

“那個比丘心想:‘真好了!這裏的居士或居士子親手將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我,使我得到滿足,使我掩缽示意吃飽。如果將來這裏的居士或居士子再親手將這樣的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我,使我得到滿足,使我掩缽示意吃飽便太好了!’他受束縛、迷醉、抓著不放、看不見過患、沒有出離的智慧地吃食物,內心生起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

“比丘們,我說,布施給這樣的比丘不會帶來大果報。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是一個放逸的比丘。

“比丘們,一位比丘依止村落或市鎮來生活,那裏的居士或居士子前往他那裏,然後邀請他明天接受食物。那位比丘接受邀請,在第二天上午,那位比丘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居士或居士子的居所,然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那裏的居士或居士子親手將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那位比丘,使他得到滿足,使他掩缽示意吃飽。

“那位比丘不會心想:‘真好了!這裏的居士或居士子親手將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我,使我得到滿足,使我掩缽示意吃飽。如果將來這裏的居士或居士子再親手將這樣的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我,使我得到滿足,使我掩缽示意吃飽便太好了!’他不受束縛、不迷醉、不會抓著不放、看見過患、有出離的智慧地吃食物,內心生起出離覺、不瞋恚覺、不惱害覺。

“比丘們,我說,布施給這樣的比丘會帶來大果報。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是一位不放逸的比丘。”

一二二.爭論

“比丘們,如果一個地方的比丘互相爭論、爭吵、爭執,常以口舌作為兵器互相攻擊的話,我想起這個地方都會感到不安,更不用說要去這個地方了。我得出一個結論:這些尊者一定是捨棄了三法和常作三法的。

“他們捨棄了哪三法呢?

“出離覺、不瞋恚覺、不惱害覺。他們捨棄了這三法。

“他們常作哪三法呢?

“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他們常作這三法。

“比丘們,這些尊者一定是捨棄了這三法和常作這三法的。

“比丘們,如果一個地方的比丘和合、融洽、沒有爭執、水乳交融地生活、以善意的目光來相視的話,我想起這個地方都會感到安樂,更不用說要去這個地方了。我得出一個結論:這些尊者一定是捨棄了三法和常作三法的。

“他們捨棄了哪三法呢?

“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他們捨棄了這三法。

“他們常作哪三法呢?

“出離覺、不瞋恚覺、不惱害覺。他們常作這三法。

“比丘們,這些尊者一定是捨棄了這三法和常作這三法的。”

一二三.喬答摩廟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的喬答摩廟。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我是以無比智來說法的,不是沒有無比智的;我說法是說出事物的原因的,不是說不出事物的原因的;我說的法是卓越的,不是平凡的。

“比丘們,因為我以無比智來說法,我說出事物的原因,我說的法卓越,所以應要遵行這些教化,應要遵行這些教導。

“比丘們,世尊是一位等正覺,法義已由世尊完善開示出來,僧團能善巧地進入正道,這會為你們帶來歡欣、高興、喜悅。”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在世尊解說這法義時,一千個世界都感到震動。

一二四.跋羅陀

有一次,世尊在拘薩羅遊行說法,去到迦毗羅衛及住在那裏。

釋迦人摩訶男聽到世尊抵達迦毗羅衛的消息,便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一邊。世尊對摩訶男說:“摩訶男,你去迦毗羅衛找一個適合的住處吧,今天我要在這裏逗留一晚。”

摩訶男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之後在迦毗羅衛到處找,但走遍整個迦毗羅衛都找不到適合世尊逗留一晚的住處。於是,摩訶男回到世尊那裏,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在迦毗羅衛沒有適合世尊逗留一晚的住處。大德,世尊有一位舊同修名叫跋羅陀.迦藍,可在他的茅廬逗留一晚。”

“摩訶男,你去那裏鋪設床鋪吧。”

摩訶男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之後前往跋羅陀.迦藍的茅廬,鋪設好床鋪,準備好洗腳水,然後回到世尊那裏,對世尊說:“大德,床鋪已經鋪設好了,洗腳水已經準備好了。大德,如果世尊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世尊前往跋羅陀.迦藍的茅廬,然後坐在為他準備的坐位上,洗淨雙腳。

這時候,摩訶男心想:“世尊疲倦了,現在不是伴隨世尊的時候,我明天再來探訪世尊吧。”於是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第二天,摩訶男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摩訶男說:“摩訶男,世間上有三種老師,是哪三種呢?

“摩訶男,一種老師宣說遍知貪欲,但不宣說遍知色身,不宣說遍知感受;一種老師宣說遍知貪欲,宣說遍知色身,但不宣說遍知感受;一種老師宣說遍知貪欲,宣說遍知色身,宣說遍知感受。摩訶男,世間上有這三種老師。

“摩訶男,這三種老師是同一境界還是不同境界的呢?”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跋羅陀.迦藍對摩訶男說:“摩訶男,你說‘是同一境界’吧。”

跋羅陀.迦藍說了這番話後,世尊對摩訶男說:“摩訶男,你說‘是不同境界’吧。”

跋羅陀.迦藍第二次對摩訶男說:“摩訶男,你說‘是同一境界’吧。”

世尊第二次對摩訶男說:“摩訶男,你說‘是不同境界’吧。”

跋羅陀.迦藍第三次對摩訶男說:“摩訶男,你說‘是同一境界’吧。”

世尊第三次對摩訶男說:“摩訶男,你說‘是不同境界’吧。”

這時候,跋羅陀.迦藍心想:“喬答摩沙門真是具有大威德,摩訶男在他跟前三次對我沒有淨信,我還是離開迦毗羅衛吧。”

於是,跋羅陀.迦藍離開了迦毗羅衛,以後再沒有回去。

一二五.訶達迦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黎明時分,一位名叫訶達迦的天子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前往世尊那裏,他心想:“讓我站在世尊面前吧。”但他的身體非常鬆軟,陷在地上,不能保持自己的身形。就正如酥油不能保持固體的形狀而滲入沙地之中,同樣地,訶達迦天子的身體非常鬆軟,陷在地上,不能保持自己的身形。

這時候,世尊對訶達迦天子說:“訶達迦,你化作一個粗的身形吧。”

訶達迦天子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之後化作一個粗的身形,然後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

世尊對訶達迦天子說:“訶達迦,以前你身為人的時候有轉動法義,現在你有沒有轉動法義呢?”

“大德,以前我身為人的時候有轉動法義,現在我也有轉動法義。大德,就正如世尊身邊一直有很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的弟子圍繞著,同樣地,現在我身邊也是有很多天子圍繞著的,即使遠處的天子也會到來我這裏,他們心想:‘我們要到訶達迦天子跟前聽法。’

“大德,有三件事情是我至死都不會感到滿足、至死不渝的。是哪三件事情呢?

“大德,探望世尊是我至死都不會感到滿足、至死不渝的。大德,聆聽正法是我至死都不會感到滿足、至死不渝的。大德,侍奉僧團是我至死都不會感到滿足、至死不渝的。大德,這三件事情是我至死都不會感到滿足、至死不渝的。

“昔常見世尊,

時常聽正法,

亦常侍奉僧,

於此無厭足;

修習增上戒,

喜樂聽正法,

三法無厭故,

現生無煩天。”

一二六.污穢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羅奈的仙人住處鹿野苑。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波羅奈化食,在繫牛榕樹附近看見一個味著沒意義的事物、味著外境、失念、沒有覺知、沒有定、迷亂、放縱根門的比丘,於是對他說:“比丘,比丘,你不要做污穢的行為。做了污穢的行為,流出了腐味,是沒有可能不引來蒼蠅跟隨與追逐的。”

那個比丘聽了世尊的教化,生起了厭離心。於是世尊在波羅奈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然後把以上的事情告訴比丘。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世尊說:“大德,什麼是污穢的行為,什麼是腐味,什麼是蒼蠅呢?”

“比丘,貪欲是污穢的行為,瞋恚是腐味,惡不善覺是蒼蠅。比丘,一個人做了污穢的行為,流出了腐味,是沒有可能不引來蒼蠅跟隨與追逐的。

“眼耳不守護,

諸根無制約,

蒼蠅緊跟隨,

常思於貪欲。

比丘行污穢,

腐味從中出;

遠離於湼槃,

接連於損毀。

在村或林中,

心俱不平息,

愚人所至處,

蒼蠅隨其後。

具有戒行者,

喜修寂靜慧,

常住平息樂,

蒼蠅不出沒。”

一二七.阿那律陀之一

這時候,阿那律陀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許多女士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大德,那些女士具有什麼事情,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的呢?”

“阿那律陀,具有三件事情,那些女士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這三件事情是什麼呢?

“阿那律陀,那些女士早上在家裏內心受慳吝的污垢所污染,日中在家裏內心受嫉妒的污垢所污染,晚上在家裏內心受貪欲的污垢所污染。阿那律陀,具有這三件事情,那些女士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一二八.阿那律陀之二

這時候,阿那律陀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賢友,我能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觀察一千個世間。我能作出精進,不懈怠;能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能讓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能讓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但是,我的內心還沒有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阿那律陀賢友,如果內心這樣想:‘我能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觀察一千個世間。’這會為你帶到我慢之中。如果內心這樣想:‘我能作出精進,不懈怠;能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能讓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能讓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這會為你帶到掉舉之中。如果內心這樣想:‘我的內心還沒有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這會為你帶到悔疚之中。如果阿那律陀尊者能捨棄這三種東西,內心不在這三種東西之中思維作意,只是擺放在甘露界之中就好了。”

之後,阿那律陀尊者捨棄這三種東西,內心不在這三種東西之中思維作意,只擺放在甘露界之中。阿那律陀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阿那律陀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一二九.遮掩

“比丘們,有三種事情是遮掩地進行,不是無遮掩地進行的。這三種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女士所作的事情是遮掩地進行,不是無遮掩地進行的;婆羅門的咒語是遮掩地進行,不是無遮掩地進行的;邪見的行為是遮掩地進行,不是無遮掩地進行的。比丘們,這三種事情是遮掩地進行,不是無遮掩地進行的。

“比丘們,有三種事情是光明地進行,不是遮掩地進行的。這三種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月亮散發光芒是光明地進行,不是遮掩地進行的;太陽散發光芒是光明地進行,不是遮掩地進行的;如來說法和律是光明地進行,不是遮掩地進行的。比丘們,這三種事情是光明地進行,不是遮掩地進行的。”

一三零.石上刻字

“比丘們,世上有三種人。是哪三種呢?

“石上刻字喻的人,泥地上刻字喻的人,水上刻字喻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石上刻字喻的人呢?一些常生忿怒的人,他的忿怒長期潛藏在心中。比丘們,就正如石上所刻的字不易受風雨沖刷掉,會長期留在石上。同樣地,一些常生忿怒的人,他的忿怒長期潛藏在心中。比丘們,這就是石上刻字喻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泥地上刻字喻的人呢?一些常生忿怒的人,但他的忿怒不會長期潛藏在心中。比丘們,就正如泥地上所刻的字易受風雨沖刷掉,不會長期留在泥地上。同樣地,一些常生忿怒的人,但他的忿怒不會長期潛藏在心中。比丘們,這就是泥地上刻字喻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水上刻字喻的人呢?一些人即使聽了粗魯、惡意、使人不快的說話,內心也是和平、和睦、和悅的。比丘們,就正如水上所刻的字立即便會消失,不會長期留在水上。同樣地,一些人即使聽了粗魯、惡意、使人不快的說話,內心也是和平、和睦、和悅的。比丘們,這就是水上刻字喻的人了。

“比丘們,世上有這三種人。”

第十三拘尸那羅品完

一三一.武士

“比丘們,一個武士具有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箭射得遠,身手敏捷,能擊敗強手。

“比丘們,一個武士具有這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箭射得遠,身手敏捷,能擊敗強手。

“比丘們,什麼是箭射得遠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於各種色,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細微的、低等的、高等的、遠處的、近處的色,都能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我擁有色’、‘我是色’、‘色是一個實我’這回事。對於各種受……對於各種想……對於各種行……對於各種識,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細微的、低等的、高等的、遠處的、近處的識,都能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我擁有識’、‘我是識’、‘識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比丘們,這就是箭射得遠了。

“比丘們,什麼是身手敏捷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比丘們,這就是身手敏捷了。

“比丘們,什麼是能擊敗強手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能擊敗強大的無明蘊。比丘們,這就是能擊敗強手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一三二.大眾

“比丘們,有三種大眾。這三種大眾是什麼呢?

“比丘們,不會反問的大眾,會反問的大眾,會思量的大眾。

“比丘們,有這三種大眾。”

一三三.善友

“比丘們,應跟具有三種質素的善友交往。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能施予難以布施的東西,能作出難以做到的事情,能忍受難以接受的事物。

“比丘們,應跟具有這三種質素的善友交往。”

一三四.出現

“比丘們,一切行無常。無論有如來出現或沒有如來出現,這種法界、法則界都是常在的。如來覺悟、證得這種法界、法則界之後,向人解釋、演說、宣講、建立、揭示、分析、弄得淺白,叫人親自來觀看:一切行無常。

“比丘們,一切行是苦。無論有如來出現或沒有如來出現,這種法界、法則界都是常在的。如來覺悟、證得這種法界、法則界之後,向人解釋、演說、宣講、建立、揭示、分析、弄得淺白,叫人親自來觀看:一切行是苦。

“比丘們,一切法無我。無論有如來出現或沒有如來出現,這種法界、法則界都是常在的。如來覺悟、證得這種法界、法則界之後,向人解釋、演說、宣講、建立、揭示、分析、弄得淺白,叫人親自來觀看:一切法無我。”

一三五.頭髮衣

“比丘們,就正如在所有編織衣之中,頭髮衣是被視為最低劣的。比丘們,頭髮衣在天冷的時候不保暖,在天熱的時候不通風,外觀不好看,氣味不好,觸感不好。

“比丘們,同樣地,在所有凡夫沙門的說法之中,末伽梨的教法是被視為最低劣的。比丘們,末伽梨這樣說,持這種見解:‘沒有業,沒有作,沒有精進。’

“比丘們,過去那些阿羅漢.等正覺.世尊都是這樣說:‘有業,有作,有精進。’而末伽梨這個迷癡的人卻跟他們相反,說沒有業,沒有作,沒有精進。

“比丘們,未來那些阿羅漢.等正覺.世尊都是這樣說:‘有業,有作,有精進。’而末伽梨這個迷癡的人卻跟他們相反,說沒有業,沒有作,沒有精進。

“比丘們,現在的阿羅漢.等正覺.世尊──我都是這樣說:‘有業,有作,有精進。’而末伽梨這個迷癡的人卻跟我相反,說沒有業,沒有作,沒有精進。

“比丘們,就正如在河口拋出一張魚網,能為許多魚兒帶來不利、苦惱、不幸、災禍。同樣地,末伽梨這個迷癡的人在世間拋出一張邪見網,能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利、苦惱、不幸、災禍。”

一三六.成就

“比丘們,有三種成就。這三種成就是什麼呢?

“信成就,戒成就,慧成就。

“比丘們,有這三種成就。

“比丘們,有三種增長。這三種增長是什麼呢?

“信增長,戒增長,慧增長。

“比丘們,有這三種增長。”

一三七.馬駒之一

“比丘們,我宣說三種小駒,我也宣說三種年青人。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什麼是三種小駒呢?

“比丘們,一些是敏捷,但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小駒。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但身形瘦弱的小駒。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小駒。比丘們,這就是三種小駒了。

“什麼是三種年青人呢?

“比丘們,一些是敏捷,但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年青人。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但身形瘦弱的年青人。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年青人。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但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年青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不能解答。我說,這就是不具外觀了。他得不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瘦弱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敏捷,但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年青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具有外觀,但身形瘦弱的年青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能夠解答。我說,這就是具有外觀了。他得不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瘦弱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敏捷,具有外觀,但身形瘦弱的年青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年青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能夠解答。我說,這就是具有外觀了。他得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豐滿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年青人了。

“比丘們,有這三種年青人。”

一三八.馬駒之二

“比丘們,我宣說三種良駒,我也宣說三種善人。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什麼是三種良駒呢?

“比丘們,一些是敏捷,但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良駒。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但身形瘦弱的良駒。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良駒。比丘們,這就是三種良駒了。

“什麼是三種善人呢?

“比丘們,一些是敏捷,但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善人。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但身形瘦弱的善人。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善人。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但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善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不能解答。我說,這就是不具外觀了。他得不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瘦弱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敏捷,但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具有外觀,但身形瘦弱的善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能夠解答。我說,這就是具有外觀了。他得不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瘦弱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敏捷,具有外觀,但身形瘦弱的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善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能夠解答。我說,這就是具有外觀了。他得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豐滿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善人了。

“比丘們,有這三種善人。”

一三九.馬駒之三

“比丘們,我宣說三種優質馬,我也宣說三種優質人。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什麼是三種優質馬呢?

“比丘們,一些是敏捷,但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優質馬。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但身形瘦弱的優質馬。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優質馬。比丘們,這就是三種優質馬了。

“什麼是三種優質人呢?

“比丘們,一些是敏捷,但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優質人。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但身形瘦弱的優質人。一些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優質人。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但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優質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不能解答。我說,這就是不具外觀了。他得不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瘦弱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敏捷,但不具外觀,身形瘦弱的優質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具有外觀,但身形瘦弱的優質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能夠解答。我說,這就是具有外觀了。他得不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瘦弱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敏捷,具有外觀,但身形瘦弱的優質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優質人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我說,這就是敏捷了。當他被問到跟法和律有關的義理時能夠解答。我說,這就是具有外觀了。他得到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我說,這就是身形豐滿了。比丘們,這樣的話,他就是一位敏捷,具有外觀,身形豐滿的優質人了。

“比丘們,有這三種優質人。”

一四零.孔雀飼餵處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孔雀飼餵處的遊方者園林。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比丘,能得究竟的終極,究竟的安穩,究竟的梵行,究竟的目標,在天和人之中都是最高的。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無學的戒蘊,無學的定蘊,無學的慧蘊。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比丘,能得究竟的終極,究竟的安穩,究竟的梵行,究竟的目標,在天和人之中都是最高的。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比丘,能得究竟的終極,究竟的安穩,究竟的梵行,究竟的目標,在天和人之中都是最高的。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神足示現,讀他心示現,教誡示現。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比丘,能得究竟的終極,究竟的安穩,究竟的梵行,究竟的目標,在天和人之中都是最高的。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比丘,能得究竟的終極,究竟的安穩,究竟的梵行,究竟的目標,在天和人之中都是最高的。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正見,正智,正解脫。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比丘,能得究竟的終極,究竟的安穩,究竟的梵行,究竟的目標,在天和人之中都是最高的。”

第十四武士品完

一四一.不善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不善的身業,不善的口業,不善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善的身業,善的口業,善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四二.受譴責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受譴責的身業,受譴責的口業,受譴責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不受譴責的身業,不受譴責的口業,不受譴責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四三.不正直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不正直的身業,不正直的口業,不正直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正直的身業,正直的口業,正直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四四.不清淨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不清淨的身業,不清淨的口業,不清淨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清淨的身業,清淨的口業,清淨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四五.不善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不善的身業,不善的口業,不善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善的身業,善的口業,善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

一四六.受譴責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受譴責的身業,受譴責的口業,受譴責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不受譴責的身業,不受譴責的口業,不受譴責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

一四七.不正直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不正直的身業,不正直的口業,不正直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正直的身業,正直的口業,正直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

一四八.不清淨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不清淨的身業,不清淨的口業,不清淨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清淨的身業,清淨的口業,清淨的意業。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

一四九.恭敬

“比丘們,恭敬有三種方式。哪三種呢?

“以身來作出恭敬,以口來作出恭敬,以意來作出恭敬。

“比丘們,恭敬有這三種方式。”

一五零.早上

“比丘們,任何眾生在早上作出身、口、意善行,那個眾生便有一個善美的早上;任何眾生在日中作出身、口、意善行,那個眾生便有一個善美的日中;任何眾生在晚上作出身、口、意善行,那個眾生便有一個善美的晚上。

“梵行是善供,

於中散光芒,

不論眠與寤,

常具吉祥相。

正直身口意,

正直之心願,

所行正直已,

得正直利益。

於佛教誡中,

能得利益者,

此人常安樂,

亦能得昇進,

親屬伴隨彼,

俱健康快樂。”

第十五吉祥品完

一五一.三種道之一

“比丘們,有三種道。是哪三種呢?

“粗俗之道,熱惱之道,中道。

“比丘們,什麼是粗俗之道呢?

“比丘們,一些人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貪欲不會使人腐敗。’他們在男女欲樂之中沉淪。比丘們,這就是粗俗之道了。

“比丘們,什麼是熱惱之道呢?

“比丘們,一些裸體外道,不跟隨常人的生活習慣,不用缽而只用手來盛載食物吃,不接受別人呼喚過去取的食物,不接受別人呼喚停下來取的食物,不接受別人帶來的食物,不接受專為自己準備的食物,不接受別人邀請供養的食物,不取盤中的食物,不取鍋中的食物,不在門檻間接受食物,不在棒杖間接受食物,不在杵臼間接受食物,不在有兩人在吃食物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懷孕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哺乳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性交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專作布施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狗看守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蒼蠅群集的地方接受食物,不接受魚類,不接受肉類,不飲酒,不飲果酒,不飲米酒。

“他們只去七家化食及只取七口食物,只去六家化食及只取六口食物……以至只去一家化食及只取一口食物;一天化食一次,兩天才化食一次……以至七天才化食一次;一天吃食物一次,兩天才吃食物一次……以至七天才吃食物一次。他們以這方法來修習,直至每逢半個月才吃食物一次。

“他們只吃野菜、麥、生米、野米、水草、穀、米水渣、芝麻、草、牛糞;他們只吃樹下的果子和野果。

“他們穿麻、粗麻、裹屍布、破布、樹皮、羚羊皮、羚羊皮條、吉祥草衣、樹皮衣、木條衣、頭髮衣、馬尾毛衣、貓頭鷹羽毛衣。

“他們是一些修習拔鬚髮的人,常把自己的鬚髮拔除;他們是一些修習長期站立的人,不使用坐具;他們是一些修習長時間蹲下的人,盡力保持蹲下的姿勢;他們是一些修習睡刺床的人,睡在帶有尖刺的床上;他們是一些每天沐浴三次的人,晚上也會到水中沐浴。

“他們修習以上各種的方法,不斷折磨、嚴重折磨這個身體。比丘們,這就是熱惱之道了。

“比丘們,什麼是中道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比丘們,這就是中道了。

“比丘們,有這三種道。”

一五二.三種道之二

“比丘們,有三種道。是哪三種呢?

“粗俗之道,熱惱之道,中道。

“比丘們,什麼是粗俗之道呢?

“比丘們,一些人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貪欲不會使人腐敗。’他們在男女欲樂之中沉淪。比丘們,這就是粗俗之道了。

“比丘們,什麼是熱惱之道呢?

“比丘們,一些裸體外道,不跟隨常人的生活習慣,不用缽而只用手來盛載食物吃,不接受別人呼喚過去取的食物,不接受別人呼喚停下來取的食物,不接受別人帶來的食物,不接受專為自己準備的食物,不接受別人邀請供養的食物,不取盤中的食物,不取鍋中的食物,不在門檻間接受食物,不在棒杖間接受食物,不在杵臼間接受食物,不在有兩人在吃食物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懷孕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哺乳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性交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人專作布施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有狗看守的地方接受食物,不在蒼蠅群集的地方接受食物,不接受魚類,不接受肉類,不飲酒,不飲果酒,不飲米酒。

“他們只去七家化食及只取七口食物,只去六家化食及只取六口食物……以至只去一家化食及只取一口食物;一天化食一次,兩天才化食一次……以至七天才化食一次;一天吃食物一次,兩天才吃食物一次……以至七天才吃食物一次。他們以這方法來修習,直至每逢半個月才吃食物一次。

“他們只吃野菜、麥、生米、野米、水草、穀、米水渣、芝麻、草、牛糞;他們只吃樹下的果子和野果。

“他們穿麻、粗麻、裹屍布、破布、樹皮、羚羊皮、羚羊皮條、吉祥草衣、樹皮衣、木條衣、頭髮衣、馬尾毛衣、貓頭鷹羽毛衣。

“他們是一些修習拔鬚髮的人,常把自己的鬚髮拔除;他們是一些修習長期站立的人,不使用坐具;他們是一些修習長時間蹲下的人,盡力保持蹲下的姿勢;他們是一些修習睡刺床的人,睡在帶有尖刺的床上;他們是一些每天沐浴三次的人,晚上也會到水中沐浴。

“他們修習以上各種的方法,不斷折磨、嚴重折磨這個身體。比丘們,這就是熱惱之道了。

“比丘們,什麼是中道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為了不讓內心生起那些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捨棄內心那些生起了的惡不善法,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內心生起那些沒有生起的善法,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為了讓內心那些生起了的善法保持下去、不散、增長、充足、修習圓滿,他精進、努力、有決心、專注。比丘們,這就是中道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修習欲定勤行神足,修習精進定勤行神足,修習心定勤行神足,修習觀定勤行神足。比丘們,這就是中道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修習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這就是中道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修習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比丘們,這就是中道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比丘們,這就是中道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修習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比丘們,這就是中道了。

“比丘們,有這三種道。”

一五三.下墮與上昇之一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殺生,教人殺生,認可殺生。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遠離殺生,教人遠離殺生,認可遠離殺生。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五四.下墮與上昇之二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偷盜,教人偷盜,認可偷盜。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遠離偷盜,教人遠離偷盜,認可遠離偷盜。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五五.下墮與上昇之三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邪淫,教人邪淫,認可邪淫。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遠離邪淫,教人遠離邪淫,認可遠離邪淫。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五六.下墮與上昇之四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妄語,教人妄語,認可妄語。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遠離妄語,教人遠離妄語,認可遠離妄語。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五七.下墮與上昇之五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兩舌,教人兩舌,認可兩舌。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遠離兩舌,教人遠離兩舌,認可遠離兩舌。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五八.下墮與上昇之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惡口,教人惡口,認可惡口。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遠離惡口,教人遠離惡口,認可遠離惡口。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五九.下墮與上昇之七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綺語,教人綺語,認可綺語。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遠離綺語,教人遠離綺語,認可遠離綺語。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六零.下墮與上昇之八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貪欲,教人貪欲,認可貪欲。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遠離貪欲,教人遠離貪欲,認可遠離貪欲。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六一.下墮與上昇之九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瞋恚,教人瞋恚,認可瞋恚。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遠離瞋恚,教人遠離瞋恚,認可遠離瞋恚。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六二.下墮與上昇之十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邪見,教人邪見,認可邪見。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自己遠離邪見,教人遠離邪見,認可遠離邪見。

“比丘們,具有這三種東西,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一六三.修習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三種東西,以無比智來認清貪欲。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空定,無相定,無願定。比丘們,你們要修習這三種東西,以無比智來認清貪欲。

“比丘們,修習這三種東西,能遍知貪欲,徹底盡除貪欲,捨棄貪欲,清除貪欲,破除貪欲,對貪欲無欲、息滅、離棄、放捨。

……瞋恚……

……愚癡……

……忿怒……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吝嗇……

……虛偽……

……奸詐……

……固執……

……執拗……

……我慢……

……自大……

……散漫……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三種東西,以無比智來認清放逸。這三種東西是什麼呢?

“空定,無相定,無願定。比丘們,你們要修習這三種東西,以無比智來認清放逸。

“比丘們,修習這三種東西,能遍知放逸,徹底盡除放逸,捨棄放逸,清除放逸,破除放逸,對放逸無欲、息滅、離棄、放捨。”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第十六裸體外道品完


漢譯本《雜阿含經.七五八經》可跟這篇經文互相對照,當中的經文大意是:凡夫稱火災、洪水、兵凶亂起三種災害為“無母子畏”,但這三種無母子畏還有機會讓母子能得相聚而成為“有母子畏”;然而,聖者所說的老、病、死才是真正的無母子畏,老、病、死到臨時,即使至親的母子只能各走各路,無法代替對方老、病、死;最後佛陀說,修八正道能斷除各種無母子畏與有母子畏。見《大正藏》第二冊一九九頁。

  1. 蘆葦屋或草屋容易起火,比喻為愚人容易生起苦惱,更使周遭的人(鄰近一些內外以灰泥塗平、閂上窗戶的尖頂屋)也生起苦惱。 

  2. 阿含(āgama)有“教典”的意思。漢譯本的原始佛教經典就是稱為《阿含經》或《阿笈摩》的。 

  3. 身證(kāyasakkhī)、得正見(diṭṭhippatta)、信解脫(saddhāvimutta)三種人同是進入了八正道的聖者,在“可得阿羅漢”這一點上大家都是沒有分別的。三者不同的地方就如經中所說,身證的人定根較高,得正見的人慧根較高,信解脫的人信根較高。 

  4. 遍淨天(subhakiṇṇa)屬三禪天之中最高的一種眾生,特點是充滿樂受。 

  5. 《彼岸道品.富那迦問》收錄在《小部》第五冊《經集》之中。這首偈頌的編號是第一零四八偈。 

  6. 《彼岸道品.優陀耶問》收錄在《小部》第五冊《經集》之中。這兩首偈頌的編號是第一一零六及一一零七偈。 

  7. 由貪欲、瞋恚、愚癡所集起的業屬惡業。 

  8. 由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所集起的業屬善業。 

  9. 除去貪欲、瞋恚、愚癡便能止息生死,當入滅後便不會招感各種善業與惡業。 

  10. 這即是說,有戒行的出家人會教導當地的人修習身、口、意三善行,而當地人受教後,他們自己的身、口、意三善行就是三個生起很多福報之處。 

  11. “行”(saṅkhata)有“被造作出來的”、“造作”、“由因緣條件所生的事物”等意思,亦即是指“世間法”。相對來說,“非行”(asaṅkhata)有“不是被造作出來的”、“不造作”、“因緣條件息滅的後果”等意思,這即是指“出世間法”或“湼槃”。“行相”(saṅkhata-lakkhaṇa)就是指世間法的本質,當中有生、住、異、滅的情況發生;“非行相”(asaṅkhata-lakkhaṇa)就是指出世間法或湼槃的本質,當中沒有生、住、異、滅的情況發生。 

  12. “母子分離的恐懼”(amātāputtikabhaya)在《雜阿含經》之中直譯作“無母子畏”,這是一種慣用語的表達方式,意指達到連至親的母子也要生離死別的一種大恐慌。另一個詞語“母子一起的恐懼”(samātāputtikabhaya)在《雜阿含經》之中直譯作“有母子畏”,這種恐懼因為母子能在一起,所以恐慌的程度沒有前者那麼大。 

  13. “兩種觀點”一種是前者“傷害別人是作惡”,認為殺生、偷盜等行為是惡行,會帶來惡果;另一種是後者“傷害別人不是作惡”,認為殺生、偷盜等行為不是惡行,不會帶來惡果。佛陀是其中一位主張前一種觀點的宗教師,富蘭那.迦葉是其中一位主張後一種觀點的宗教師。然而,一個不作惡行的人,無論各種宗教師怎麼說,都清楚看見自己的行為是清淨的。 

  14. “他知道什麼是苦,知道苦集是低劣的,知道苦滅是高尚的,知道怎樣超越想的去處及從中出離。”巴利原文是“Soevaṃpajānātiatthiidaṃatthihīnaṃatthipaṇītaṃatthiimassasaññāgatassauttariṃnissaraṇanti.”若把這句子直譯,是“他這樣知:有這個,有低劣,有高尚,有超越想的去處、出離。”當中四個“有”(atthi)意指苦、集、滅、道,這是一種簡略描述四聖諦的方式。為了使譯文清晰流暢,所以在句子裏補上了一些四聖諦的內容。 

  15. 這裏跟《六十六經》一樣,“知道一法,遍知一法,斷除一法,證得一法”也是一種簡略描述四聖諦的方式,“知道一法,遍知一法”指知苦,“斷除一法”指斷集,“證得一法”指證滅,而“修道”屬道諦的環節則予以省略。 

  16. “大千世界”(ti-sahassīmahāsahassīlokadhātu)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這個詞語中的“三千”是指“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千”,是由“小千”與“中千”而合成“大千”的意思。這即是說,“三千”相等於“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