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兩種過失。什麼是兩種過失呢?
“現生的過失和下一生的過失。
“比丘們,什麼是現生的過失呢?
“一個盜賊罪犯被國王捉著,人們看見他被國王施以各種懲罰:以鞭鞭打、以藤條鞭打、以短棒打、截手、截腳、截手腳、截耳、截鼻、截耳鼻、沸水鍋刑、拔毛髮刑、羅睺口燒刑、火環燒刑、燒手刑、割肉刑、樹皮刑、羚羊刑、鈎肉刑、銅錢刑、醃刑、刺刑、草纏刑、淋熱油、以狗咬、繫刺樁、劍割頭顱。
“人們心想: ‘以惡業的原因,這個盜賊罪犯被國王捉著,然後被國王施以各種懲罰。如果我做這些惡業,也會被國王捉著,然後被國王施以各種懲罰。’ 人們害怕這種現生的過失而不敢侵奪他人的財物。
“比丘們,這就是稱為現生的過失了。
“比丘們,什麼是下一生的過失呢?
“一些人這樣反思: ‘身惡行為下一生帶來惡報,口惡行為下一生帶來惡報,意惡行為下一生帶來惡報。如果我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將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人們害怕這種下一生的過失而捨棄身惡行,修習身善行;捨棄口惡行,修習口善行;捨棄意惡行,修習意善行。他們令自身保持清淨。
“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下一生的過失了。
“比丘們,有這兩種過失。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要害怕現生的過失,要害怕下一生的過失;要害怕過失,要看見過失的怖畏。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比丘們,一個害怕過失、看見過失的怖畏的人,將會從所有過失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世間上有兩種難得的精勤。什麼是兩種難得的精勤呢?
“在家人布施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的精勤,出家人放捨所有依的精勤。
“比丘們,世間上有這兩種難得的精勤。
“比丘們,在這兩種精勤之中,最高的是放捨所有依的精勤。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要作出放捨所有依的精勤。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比丘們,有兩種熱惱法。什麼是兩種熱惱法呢?
“一些人做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不做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他想到自己做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而熱惱,他想到自己不做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而熱惱。
“比丘們,有這兩種熱惱法。”
“比丘們,有兩種不熱惱法。什麼是兩種不熱惱法呢?
“一些人做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不做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他想到自己做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而不熱惱,他想到自己不做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而不熱惱。
“比丘們,有這兩種不熱惱法。”
“比丘們,我深知兩種法:在善法之中不自滿和精勤不退。
“比丘們,我有這種精勤不退: ‘即使只剩下皮膚、筋腱、骨頭,即使血肉乾枯掉,我都要以個人的能力、個人的努力、個人的力量來達證。若還沒有達證,我不會停止努力!’ 我因不放逸而得覺悟,我因不放逸而得無上的安穩。
“比丘們,如果你們也有這種精勤不退,不久便能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 ‘我要精勤不退,即使只剩下皮膚、筋腱、骨頭,即使血肉乾枯掉,我都要以個人的能力、個人的努力、個人的力量來達證。若還沒有達證,我不會停止努力!’ 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比丘們,有兩種法。這兩種法是什麼呢?
“一種是對結縛法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一種是對結縛法隨順厭離這方面來觀察。
“比丘們,一個對結縛法常常隨順味這方面來觀察的人,不能斷除貪欲、瞋恚、愚癡。不能斷除貪欲、瞋恚、愚癡便不能從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一個對結縛法常常隨順厭離這方面來觀察的人,能斷除貪欲、瞋恚、愚癡。能斷除貪欲、瞋恚、愚癡便能從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比丘們,有兩種黑法。什麼是兩種黑法呢?
“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黑法。”
“比丘們,有兩種白法。什麼是兩種白法呢?
“慚和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白法。”
“比丘們,有兩種白法守護世間。什麼是兩種白法呢?
“慚和愧。
“比丘們,世間若沒有這兩種白法守護,人們便不知有倫常之分,會如羊、雞、豬、狗、豺那樣,行淫不分母親、姨母、姑母、老師的妻子、師傅的妻子。
“比丘們,由於世間有這兩種白法守護,因此人們便知有倫常之分,不會如羊、雞、豬、狗、豺那樣,行淫不分母親、姨母、姑母、老師的妻子、師傅的妻子。”
“比丘們,有兩種雨季安居期。什麼是兩種雨季安居期呢?
“前安居期和後安居期。1
“比丘們,有這兩種雨季安居期。”
第一懲罰品完
“比丘們,有兩種力。什麼是兩種力呢?
“反思力和修習力。
“比丘們,什麼是反思力呢?
“一些人這樣反思: ‘身惡行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口惡行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意惡行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 他們通過反思而捨棄身惡行,修習身善行;捨棄口惡行,修習口善行;捨棄意惡行,修習意善行。他們令自身保持清淨。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反思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修習力呢?
“修習力就是學人之力,一個人有了學人之力,便會捨棄貪欲、瞋恚、愚癡;捨棄貪欲、瞋恚、愚癡之後,便不會作這些不善行,不會行踐這些惡法。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修習力了。
“比丘們,有這兩種力。”
“比丘們,有兩種力。什麼是兩種力呢?
“反思力和修習力。
“比丘們,什麼是反思力呢?
“一些人這樣反思: ‘身惡行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口惡行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意惡行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 他們通過反思而捨棄身惡行,修習身善行;捨棄口惡行,修習口善行;捨棄意惡行,修習意善行。他們令自身保持清淨。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反思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修習力呢?
“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念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擇法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精進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喜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猗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定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息滅、放捨的捨覺支。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修習力了。
“比丘們,有這兩種力。”
“比丘們,有兩種力。什麼是兩種力呢?
“反思力和修習力。
“比丘們,什麼是反思力呢?
“一些人這樣反思: ‘身惡行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口惡行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意惡行為現生和下一生帶來惡報。’ 他們通過反思而捨棄身惡行,修習身善行;捨棄口惡行,修習口善行;捨棄意惡行,修習意善行。他們令自身保持清淨。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反思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修習力呢?
“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修習力了。
“比丘們,有這兩種力。”
“比丘們,有兩種如來說法的方式。什麼是兩種如來說法的方式呢?
“簡略和詳細。
“比丘們,有這兩種如來說法的方式。”
“比丘們,在諍訟之中,違犯比丘和檢舉比丘如果不審慎地自我反照的話,會使這個諍訟長久不息,帶來很多苦楚和衝突,也使其他比丘不能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在諍訟之中,違犯比丘和檢舉比丘如果審慎地自我反照的話,會使這個諍訟很快平息,不會帶來苦楚和衝突,也使其他比丘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違犯比丘怎樣審慎地自我反照呢?
“比丘們,一位違犯比丘這樣反思: ‘我做了身不善行,那位檢舉比丘看見我做身不善行。如果我不做身不善行,他便不會看見我做身不善行;因為我做了身不善行,所以他便看見我做身不善行。那位檢舉比丘看見我做身不善行後不高興,他對我說不高興的話。因他對我說不高興的話,我也對他說不高興的話,也對他人說不高興的話。這些過失征服了我,我就像一個逃稅的人被逮著那樣。’
“比丘們,違犯比丘這樣審慎地自我反照。
“比丘們,檢舉比丘怎樣審慎地自我反照呢?
“比丘們,一位檢舉比丘這樣反思: ‘這位比丘做了身不善行,我看見他做身不善行。如果他不做身不善行,我便不會看見他做身不善行;因為他做了身不善行,所以我便看見他做身不善行。我看見他做身不善行後不高興,對他說不高興的話。因我對他說不高興的話,他也對我說不高興的話,也對他人說不高興的話。這些過失征服了我,我就像一個逃稅的人被逮著那樣。’
“比丘們,檢舉比丘這樣審慎地自我反照。
“比丘們,在諍訟之中,違犯比丘和檢舉比丘如果不審慎地自我反照的話,會使這個諍訟長久不息,帶來很多苦楚和衝突,也使其他比丘不能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在諍訟之中,違犯比丘和檢舉比丘如果審慎地自我反照的話,會使這個諍訟很快平息,不會帶來苦楚和衝突,也使其他比丘安穩地生活。”
這時候,有一位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的呢?”
“婆羅門,不依法而行、不正直而行,這就是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的原因。”
“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的呢?”
“婆羅門,依法而行、正直而行,這就是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的原因。”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這時候,吒奴蘇尼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的呢?”
“婆羅門,做一些事情和不做一些事情,這就是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的原因。”
“喬答摩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的呢?”
“婆羅門,做一些事情和不做一些事情,這就是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的原因。”
“喬答摩賢者這樣簡略地說,我不能明白當中的道理。如果喬答摩賢者為我詳細地說,使我明白當中的道理就好了。”
“婆羅門,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吒奴蘇尼婆羅門回答世尊: “賢者,是的。”
世尊說: “婆羅門,做一些事情和不做一些事情,是說做身惡行不做身善行,做口惡行不做口善行,做意惡行不做意善行。這就是一些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的原因。
“婆羅門,做一些事情和不做一些事情,是說做身善行不做身惡行,做口善行不做口惡行,做意善行不做意惡行。這就是一些眾生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的原因。”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我一直以來都說,不應做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
“大德,世尊一直以來都說,不應做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做這些事情有什麼過患呢?”
“阿難,做這些事情有這些過患:自己會譴責自己;智者知道後會譴責自己;會帶來壞名聲;在臨終時內心會昏亂;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阿難,做這些事情有這些過患。
“阿難,我一直以來都說,應做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
“大德,世尊一直以來都說,應做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做這些事情有什麼利益呢?”
“阿難,做這些事情有這些利益:自己不會譴責自己;智者知道後會稱讚自己;會帶來好名聲;在臨終時內心不會昏亂;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阿難,做這些事情有這些利益。”
“比丘們,你們要捨棄不善行。
“比丘們,不善行是能夠捨棄的,如果不善行是不能捨棄的話,我便不會這樣說: ‘比丘們,你們要捨棄不善行。’ 因為不善行是能夠捨棄的,所以我這樣說: ‘比丘們,你們要捨棄不善行。’
“比丘們,如果捨棄不善行會帶來傷害和苦惱的話,我便不會這樣說: ‘比丘們,你們要捨棄不善行。’ 因為捨棄不善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所以我這樣說: ‘比丘們,你們要捨棄不善行。’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善行。
“比丘們,修習善行是能夠做得到的,如果修習善行是不能做得到的話,我便不會這樣說: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善行。’ 因為修習善行是能夠做得到的,所以我這樣說: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善行。’
“比丘們,如果修習善行會帶來傷害和苦惱的話,我便不會這樣說: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善行。’ 因為修習善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所以我這樣說: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善行。’ ”
“比丘們,有兩種東西,可使正法混濁和消失。這兩種東西是什麼呢?
“言辭不清和意義不明。
“比丘們,言辭不清和意義不明。這兩種東西可使正法混濁和消失。
“比丘們,有兩種東西,可使正法久住,不會混濁和消失。這兩種東西是什麼呢?
“言辭清楚和意義明晰。
“比丘們,言辭清楚和意義明晰。這兩種東西可使正法久住,不會混濁和消失。”
第二諍訟品完
“比丘們,有兩種愚人。什麼是兩種愚人呢?
“犯錯後不見自己犯錯,不如法接受犯錯人的發露懺悔。
“比丘們,有這兩種愚人。
“比丘們,有兩種智者。什麼是兩種智者呢?
“犯錯後見自己犯錯,如法接受犯錯人的發露懺悔。
“比丘們,有這兩種智者。”
“比丘們,有兩種誹謗如來的人。什麼是兩種誹謗如來的人呢?
“或是以惡心和瞋心對如來的人,或是有敬信但受持錯誤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誹謗如來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誹謗如來的人。什麼是兩種誹謗如來的人呢?
“一種人將如來不講、不說的說為如來所講、所說的,一種人將如來所講、所說的說為如來不講、不說的。
“比丘們,有這兩種誹謗如來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不誹謗如來的人。什麼是兩種不誹謗如來的人呢?
“一種人將如來不講、不說的說為如來不講、不說的,一種人將如來所講、所說的說為如來所講、所說的。
“比丘們,有這兩種不誹謗如來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誹謗如來的人。什麼是兩種誹謗如來的人呢?
“一種人將不了義經說為了義經,一種人將了義經說為不了義經。2
“比丘們,有這兩種誹謗如來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不誹謗如來的人。什麼是兩種不誹謗如來的人呢?
“一種人將不了義經說為不了義經,一種人將了義經說為了義經。
“比丘們,有這兩種不誹謗如來的人。”
“比丘們,做惡業的人會在兩趣之一投生:地獄或畜生。
“比丘們,不做惡業的人會在兩趣之一投生:天或人。”
“比丘們,邪見的人會在兩趣之一投生:地獄或畜生。
“比丘們,正見的人會在兩趣之一投生:天或人。
“比丘們,戒行不好的人有兩種回報:地獄或畜生。
“比丘們,具戒的人有兩種回報:天或人。”
“比丘們,我基於兩種原因而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這兩種原因是什麼呢?
“當下親身安住在樂之中和悲憫後來的人。
“比丘們,我基於這兩種原因而以森林、園林、樹林作為住處。”
“比丘們,明由兩種東西組成。這兩種東西是什麼呢?
“止和觀。
“比丘們,修止帶來什麼得益呢?心得到修習。修心帶來什麼得益呢?貪欲得到斷除。
“比丘們,修觀帶來什麼得益呢?慧得到修習。修慧帶來什麼得益呢?無明得到斷除。
“比丘們,受貪欲污染,心便不能解脫;受無明污染,慧便不能成長。比丘們,清除貪欲的人得心解脫,清除無明的人得慧解脫。”
第三愚人品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不善人之地和善人之地。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不善人之地呢?
“比丘們,不善的人不會知恩圖報。
“比丘們,人們視不知恩圖報是不好的,不知恩圖報完全是不善人之地。
“比丘們,什麼是善人之地呢?
“比丘們,善人會知恩圖報。
“比丘們,人們視知恩圖報是好的,知恩圖報完全是善人之地。”
“比丘們,我說,有兩種恩難以報答。這兩種恩是什麼呢?
“父恩、母恩。
“比丘們,即使一個百年壽命的人在百年中一個肩膀抬著母親、一個肩膀抬著父親,常為他們塗香膏、塗香油、沐香水浴、按摩,常為他們清理大小二便,也不足以報答父母恩。比丘們,即使為父母征服大地、取得七寶,確立最高的王權,也不足以報答父母恩。這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父母為照顧子女、養育子女、教導子女付出很多。
“比丘們,若令沒有敬信的父母成就、獲得、住於、確立敬信,令戒行不好的父母成就、獲得、住於、確立戒行,令吝嗇的父母成就、獲得、住於、確立布施,令劣慧的父母成就、獲得、住於、確立智慧,這就足以報答父母恩了。”
這時候,有一位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是說什麼、講解什麼的呢?”
“婆羅門,我說,要做一些事情和不做一些事情。”
“什麼是喬答摩賢者說要做的事情和不做的事情呢?”
“婆羅門,我說,不做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我說,不做各種惡不善法。
“婆羅門,我說,要做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我說,要做各種善法。
“婆羅門,這就是我說要做的事情和不做的事情了。”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在世間上什麼人應受供養,什麼人應受布施呢?”
“居士,在世間上有兩種人:學人和無學。居士,在世間上這兩種人應受供養,應受布施。”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學人無學在世間,
深值世人之供養,
彼身口心俱正直,
施此福田得大果。”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在那裏,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我要說有內結的人和有外結的人。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是的。”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什麼是一個有內結的人呢?
“賢友們,一位具戒的比丘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波羅提木叉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他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六欲天之中。他在欲界這裏死後返還欲界,是一個 ‘返還’ 的人。
“賢友們,這人返還欲界,因此稱為一個有內結的人。
“賢友們,什麼是一個有外結的人呢?
“賢友們,一位具戒的比丘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波羅提木叉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他時常進入某種寂靜的心解脫,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淨居天之中。他在欲界這裏死後不再返還欲界,是一個 ‘不還’ 的人。
“賢友們,這人不再返還欲界,因此稱為一個有外結的人。
“賢友們,再者,一位具戒的比丘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波羅提木叉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他進入了對欲樂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進入了對有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進入了盡除渴愛的道路,進入了盡除貪欲的道路,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淨居天之中。他在欲界這裏死後不再返還欲界,是一個 ‘不還’ 的人。
“賢友們,這人不再返還欲界,因此稱為一個有外結的人。”
這時候,一些同等心天神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舍利弗尊者在東園鹿母講堂對比丘說有內結的人和有外結的人。大眾都感到歡欣。大德,願世尊悲憫,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就好了。”
世尊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那些天神的建議。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隱沒,在東園鹿母講堂舍利弗尊者跟前出現。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舍利弗尊者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把同等心天神請他見舍利弗尊者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舍利弗尊者,更對他說: “舍利弗,這些同等心天神即使十位、二十位以至六十位一起站在錐尖那樣小的地方,都不會互相阻礙。
“舍利弗,可能你會這樣想: ‘這些同等心天神是在天界那裏修心,因此即使十位、二十位以至六十位一起站在錐尖那樣小的地方,都不會互相阻礙。’ 舍利弗,不要持這種見。這些同等心天神是在人間這裏修心,投生天界後即使十位、二十位以至六十位一起站在錐尖那樣小的地方,都不會互相阻礙。
“舍利弗,因此,你應這樣修學:要修習根門寂靜、意寂靜。舍利弗,若你修習根門寂靜、意寂靜,便會以寂靜的身業、口業、意業來看待同修。舍利弗,你應這樣修學。
“舍利弗,外道遊方者是沒有得著的,他們沒有聽過這些法義。”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大迦旃延尊者住在婆羅那的迦達摩湖邊。
這時候,阿羅檀多婆羅門前往大迦旃延尊者那裏,和大迦旃延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大迦旃延尊者說: “迦旃延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導致剎帝利跟剎帝利互相爭執,婆羅門跟婆羅門互相爭執,居士跟居士互相爭執呢?”
“貪著欲樂、住於欲樂、受欲樂束縛、對欲樂有希求、對欲樂有愛著,這些原因導致剎帝利跟剎帝利互相爭執,婆羅門跟婆羅門互相爭執,居士跟居士互相爭執。”
“迦旃延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導致沙門跟沙門互相爭執呢?”
“貪著見、住於見、受見束縛、對見有希求、對見有愛著,這些原因導致沙門跟沙門互相爭執。”
“迦旃延賢者,世間上有沒有人能超越欲樂,有沒有人能超越見呢?”
“婆羅門,世間上有人能超越欲樂,有人能超越見。”
“迦旃延賢者,世間上誰能超越欲樂,誰能超越見呢?”
“婆羅門,在東方有一個地方名叫舍衛城,現在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在那裏。婆羅門,世尊能超越欲樂,世尊能超越見。”
大迦旃延尊者說了這番話後,阿羅檀多婆羅門起座,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右膝跪地,向著世尊的方向合掌,然後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 “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世尊能超越欲樂,世尊能超越見。
“迦旃延賢者,妙極了!迦旃延賢者,妙極了!迦旃延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迦旃延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有一次,大迦旃延尊者住在摩偷羅的緊陀園。
這時候,緊達羅延婆羅門前往大迦旃延尊者那裏,和大迦旃延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大迦旃延尊者說: “迦旃延賢者,我聽說,迦旃延沙門對年長、耆老、年紀大的婆羅門不作禮、不起立、不讓座。迦旃延賢者,不應這樣的。迦旃延沙門對年長、耆老、年紀大的婆羅門不作禮、不起立、不讓座,這是不對的。”
“婆羅門,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他解說什麼是耆老之地,什麼是少年之地。
“婆羅門,如果一個八十歲、九十歲、一百歲的耆老受用欲樂、住於欲樂之中、被欲樂的熱惱燃燒、被貪欲覺吞噬、不斷渴求欲樂,他可算作一個愚人的長老。
“婆羅門,如果一個年輕、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少年不受用欲樂、不住於欲樂之中、不被欲樂的熱惱燃燒、不被貪欲覺吞噬、不渴求欲樂,他可算作一位智者的長老。”
大迦旃延尊者說了這番話後,緊達羅延婆羅門起座,把大衣覆蓋一邊肩膊,然後頂禮年青的大迦旃延比丘雙足,說: “賢者站在耆老之地,我站在少年之地。
“迦旃延賢者,妙極了!迦旃延賢者,妙極了!迦旃延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迦旃延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比丘們,當盜賊具有力量的時候,國王便會沒有力量。這時候國王出入便不容易,探訪他國便不容易;婆羅門居士出入便不容易,外出工作便不容易。
“比丘們,同樣地,當惡比丘具有力量的時候,好戒行的比丘便會沒有力量。這時候好戒行的比丘在僧團中沒有影響力而只好保持沉默,或是走到他國去。比丘們,這能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利,能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快,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傷害、不利、苦惱。
“比丘們,當國王具有力量的時候,盜賊便會沒有力量。這時候國王出入便容易,探訪他國便容易;婆羅門居士出入便容易,外出工作便容易。
“比丘們,同樣地,當好戒行的比丘具有力量的時候,惡比丘便會沒有力量。這時候惡比丘在僧團中沒有影響力而只好保持沉默,或是離去。比丘們,這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比丘們,我不稱讚兩種邪路:在家的邪路或出家的邪路。
“比丘們,無論在家人或出家人進入邪路、行踐邪路,都會因此而不能完滿善道。
“比丘們,我稱讚兩種正路:在家的正路或出家的正路。
“比丘們,無論在家人或出家人進入正路、行踐正路,都會因此而完滿善道。”
“比丘們,若比丘不掌握經文,不掌握當中的言辭,背離義理和法義,能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利,能為許多眾生帶來不快,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傷害、不利、苦惱。比丘們,這些比丘作出很多罪業,還會導致正法消失。
“比丘們,若比丘善掌握經文,善掌握當中的言辭,隨順義理和法義,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比丘們,這些比丘作出很多福德,還會令正法持續。”
第四同等心品完
“比丘們,有兩種大眾。什麼是兩種大眾呢?
“膚淺的大眾和有深度的大眾。
“比丘們,什麼是膚淺的大眾呢?
“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愛說話,說話雜亂無章,內心混濁、散亂、搖擺、失念、沒有覺知、沒有定、迷亂,放縱根門。比丘們,這就是稱為膚淺的大眾了。
“比丘們,什麼是有深度的大眾呢?
“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不愛說話,說話不會雜亂無章,內心不混濁、不散亂、不搖擺、有念、有覺知、有定、安住一境,約束根門。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有深度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這兩種大眾。在兩種大眾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有深度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兩種大眾。什麼是兩種大眾呢?
“不和的大眾和和合的大眾。
“比丘們,什麼是不和的大眾呢?
“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互相爭論、爭吵、爭執,常以口舌作為兵器互相攻擊。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不和的大眾了。
“比丘們,什麼是和合的大眾呢?
“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和合,融洽,沒有爭執;他們水乳交融地生活,以善意的目光來相視。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和合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這兩種大眾。在兩種大眾之中,最優勝的就是和合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兩種大眾。什麼是兩種大眾呢?
“低下的大眾和最高的大眾。
“比丘們,什麼是低下的大眾呢?
“在這種大眾中的長老比丘奢華、懶散、退墮、不導向遠離,不會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在這種大眾中的後學跟隨長老比丘的見解而行,也是奢華、懶散、退墮、不導向遠離,也是不會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低下的大眾了。
“比丘們,什麼是最高的大眾呢?
“在這種大眾中的長老比丘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在這種大眾中的後學跟隨長老比丘的見解而行,也是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也是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最高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這兩種大眾。在兩種大眾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最高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兩種大眾。什麼是兩種大眾呢?
“非聖者的大眾和聖者的大眾。
“比丘們,什麼是非聖者的大眾呢?
“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不能如實知苦,不能如實知苦集,不能如實知苦滅,不能如實知苦滅之道。比丘們,這就是稱為非聖者的大眾了。
“比丘們,什麼是聖者的大眾呢?
“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能如實知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之道。比丘們,這就是稱為聖者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這兩種大眾。在兩種大眾之中,最優勝的就是聖者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兩種大眾。什麼是兩種大眾呢?
“糟粕的大眾和精華的大眾。
“比丘們,什麼是糟粕的大眾呢?
“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有貪欲的去處、有瞋恚的去處、有愚癡的去處、有恐懼的去處。比丘們,這就是稱為糟粕的大眾了。
“比丘們,什麼是精華的大眾呢?
“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沒有貪欲的去處、沒有瞋恚的去處、沒有愚癡的去處、沒有恐懼的去處。比丘們,這就是稱為精華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這兩種大眾。在兩種大眾之中,最優勝的就是精華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兩種大眾。什麼是兩種大眾呢?
“空談而不深究的大眾和深究而不空談的大眾。
“比丘們,什麼是空談而不深究的大眾呢?
“比丘們,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對如來所說、有深度、有深義、出世間、與空相應的經文充耳不聞、不用心聆聽、無心裝載,不受持、不掌握這些法義,而對外道和外道弟子撰集、有動聽音韻的經偈留心細聽、用心聆聽、用心裝載,受持、掌握那些法義。當他們學了那些法義後不逐一深究問題與義理,不弄清問題與義理,不揭開遮蔽,不弄得清晰明白,不清除疑惑。比丘們,這就是稱為空談而不深究的大眾了。
“比丘們,什麼是深究而不空談的大眾呢?
“比丘們,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對外道和外道弟子撰集、有動聽音韻的經偈充耳不聞、不用心聆聽、無心裝載,不受持、不掌握那些法義,而對如來所說、有深度、有深義、出世間、與空相應的經文留心細聽、用心聆聽、用心裝載,受持、掌握這些法義。當他們學了這些法義後逐一深究問題與義理,弄清問題與義理,揭開遮蔽,弄得清晰明白,清除疑惑。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深究而不空談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這兩種大眾。在兩種大眾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深究而不空談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兩種大眾。什麼是兩種大眾呢?
“重物欲而不重正法的大眾和重正法而不重物欲的大眾。
“比丘們,什麼是重物欲而不重正法的大眾呢?
“比丘們,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為了得到供養而對在家的白衣居士當面稱讚:某比丘是一位俱解脫的人,某比丘是一位慧解脫的人,某比丘是一位身證的人,某比丘是一位得正見的人,某比丘是一位信解脫的人,某比丘是一位隨法行的人,某比丘是一位隨信行的人,某比丘是一位具戒和有善法的人,某比丘是一個戒行不好和有惡法的人。他們得到一些供養物之後受供養物束縛、受供養物迷醉、抓著供養物不放,沒有看見當中的過患,沒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供養物。比丘們,這就是稱為重物欲而不重正法的大眾了。
“比丘們,什麼是重正法而不重物欲的大眾呢?
“比丘們,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不會為了得到供養而對在家的白衣居士當面稱讚:某比丘是一位俱解脫的人,某比丘是一位慧解脫的人,某比丘是一位身證的人,某比丘是一位得正見的人,某比丘是一位信解脫的人,某比丘是一位隨法行的人,某比丘是一位隨信行的人,某比丘是一位具戒和有善法的人,某比丘是一個戒行不好和有惡法的人。他們得到一些供養物之後不受供養物束縛、不受供養物迷醉、不會抓著供養物不放,能看見當中的過患,有出離的智慧地受用供養物。比丘們,這就是稱為重正法而不重物欲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這兩種大眾。在兩種大眾之中,最優勝的就是重正法而不重物欲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兩種大眾。什麼是兩種大眾呢?
“不正直的大眾和正直的大眾。
“比丘們,什麼是不正直的大眾呢?
“這種大眾做非法的行為而不做如法的行為,做非律的行為而不做如律的行為;說非法的行為而不說如法的行為,說非律的行為而不說如律的行為。這就是稱為不正直的大眾了。
“比丘們,不正直的大眾做非法的行為而不做如法的行為,做非律的行為而不做如律的行為;說非法的行為而不說如法的行為,說非律的行為而不說如律的行為。
“比丘們,什麼是正直的大眾呢?
“這種大眾做如法的行為而不做非法的行為,做如律的行為而不做非律的行為;說如法的行為而不說非法的行為,說如律的行為而不說非律的行為。這就是稱為正直的大眾了。
“比丘們,正直的大眾做如法的行為而不做非法的行為,做如律的行為而不做非律的行為;說如法的行為而不說非法的行為,說如律的行為而不說非律的行為。
“比丘們,有這兩種大眾。在兩種大眾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正直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兩種大眾。什麼是兩種大眾呢?
“非法的大眾和如法的大眾。
“比丘們,什麼是非法的大眾呢?
“這種大眾做非法的行為而不做如法的行為,做非律的行為而不做如律的行為;說非法的行為而不說如法的行為,說非律的行為而不說如律的行為。這就是稱為非法的大眾了。
“比丘們,非法的大眾做非法的行為而不做如法的行為,做非律的行為而不做如律的行為;說非法的行為而不說如法的行為,說非律的行為而不說如律的行為。
“比丘們,什麼是如法的大眾呢?
“這種大眾做如法的行為而不做非法的行為,做如律的行為而不做非律的行為;說如法的行為而不說非法的行為,說如律的行為而不說非律的行為。這就是稱為如法的大眾了。
“比丘們,如法的大眾做如法的行為而不做非法的行為,做如律的行為而不做非律的行為;說如法的行為而不說非法的行為,說如律的行為而不說非律的行為。
“比丘們,有這兩種大眾。在兩種大眾之中,最優勝的就是如法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兩種大眾。什麼是兩種大眾呢?
“不如法說的大眾和如法說的大眾。
“比丘們,什麼是不如法說的大眾呢?
“比丘們,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在處理如法或不如法的諍訟時,不調停雙方,也不作出一些步驟來調停雙方;不說服雙方,也不作出一些步驟來說服雙方。這些比丘沒有調停的能力,沒有說服的能力,在處理諍訟時堅持、執取、執著、不放捨自己的見解,說只有自己才對別人不對。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不如法說的大眾了。
“比丘們,什麼是如法說的大眾呢?
“比丘們,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在處理如法或不如法的諍訟時,能調停雙方,也能作出一些步驟來調停雙方;能說服雙方,也能作出一些步驟來說服雙方。這些比丘有調停的能力,有說服的能力,在處理諍訟時不會堅持、執取、執著、不放捨自己的見解,不會說只有自己才對別人不對。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如法說的大眾了。
“比丘們,有這兩種大眾。在兩種大眾之中,最優勝的就是如法說的大眾了。”
第五大眾品完
“比丘們,有兩種人出現於世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這兩種是什麼人呢?
“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和轉輪王。
“比丘們,這兩種人出現於世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能為許多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比丘們,有兩種人出現於世上是稀有的人。這兩種是什麼人呢?
“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和轉輪王。
“比丘們,這兩種人出現於世上是稀有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人命終能令許多眾生感到悲傷。這兩種是什麼人呢?
“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和轉輪王。
“比丘們,這兩種人命終能令許多眾生感到悲傷。”
“比丘們,有兩種人值得為他們建塔。這兩種是什麼人呢?
“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和轉輪王。
“比丘們,這兩種人值得為他們建塔。”
“比丘們,有兩種佛。這兩種是什麼佛呢?
“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和辟支佛。
“比丘們,有這兩種佛。”
“比丘們,有兩種不怕打雷者。什麼是兩種不怕打雷者呢?
“漏盡比丘和純種象。
“比丘們,有這兩種不怕打雷者。”
“比丘們,有兩種不怕打雷者。什麼是兩種不怕打雷者呢?
“漏盡比丘和純種馬。
“比丘們,有這兩種不怕打雷者。”
“比丘們,有兩種不怕打雷者。什麼是兩種不怕打雷者呢?
“漏盡比丘和是野獸之王的獅子。
“比丘們,有這兩種不怕打雷者。”
“比丘們,緊那羅看見兩種原因而不說人語。兩種什麼原因呢?
“不想說錯和不想成為誹謗。
“比丘們,緊那羅看見這兩種原因而不說人語。”
“比丘們,有兩種事情是女士至死都不會感到滿足、至死不渝的。兩種什麼事情呢?
“淫欲法和生育。
“比丘們,這兩種事情是女士至死都不會感到滿足、至死不渝的。”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不寂靜的共住和寂靜的共住。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不寂靜的共住者和不寂靜的共住呢?
“比丘們,一個長老比丘心想: ‘不要讓長老比丘、中比丘、新比丘指正我,我也不會指正長老比丘、中比丘、新比丘。如果長老比丘不是出於悲憫、沒有悲憫地指正我,我會對他說不,會惱害他,即使我看見過錯也不會改正。如果中比丘不是出於悲憫、沒有悲憫地指正我,我會對他說不,會惱害他,即使我看見過錯也不會改正。如果新比丘不是出於悲憫、沒有悲憫地指正我,我會對他說不,會惱害他,即使我看見過錯也不會改正。’
“一個中比丘心想……
“一個新比丘心想: ‘不要讓長老比丘、中比丘、新比丘指正我,我也不會指正長老比丘、中比丘、新比丘。如果長老比丘不是出於悲憫、沒有悲憫地指正我,我會對他說不,會惱害他,即使我看見過錯也不會改正。如果中比丘不是出於悲憫、沒有悲憫地指正我,我會對他說不,會惱害他,即使我看見過錯也不會改正。如果新比丘不是出於悲憫、沒有悲憫地指正我,我會對他說不,會惱害他,即使我看見過錯也不會改正。’
“比丘們,這就是不寂靜的共住者和不寂靜的共住了。
“比丘們,什麼是寂靜的共住者和寂靜的共住呢?
“比丘們,一位長老比丘心想: ‘讓長老比丘、中比丘、新比丘指正我,我也會指正長老比丘、中比丘、新比丘。如果長老比丘不是出於悲憫、沒有悲憫地指正我,我會對他稱善,不會惱害他,如果我看見過錯就會改正。如果中比丘不是出於悲憫、沒有悲憫地指正我,我會對他稱善,不會惱害他,如果我看見過錯就會改正。如果新比丘不是出於悲憫、沒有悲憫地指正我,我會對他稱善,不會惱害他,如果我看見過錯就會改正。’
“一位中比丘心想……
“一位新比丘心想: ‘讓長老比丘、中比丘、新比丘指正我,我也會指正長老比丘、中比丘、新比丘。如果長老比丘不是出於悲憫、沒有悲憫地指正我,我會對他稱善,不會惱害他,如果我看見過錯就會改正。如果中比丘不是出於悲憫、沒有悲憫地指正我,我會對他稱善,不會惱害他,如果我看見過錯就會改正。如果新比丘不是出於悲憫、沒有悲憫地指正我,我會對他稱善,不會惱害他,如果我看見過錯就會改正。’
“比丘們,這就是寂靜的共住者和寂靜的共住了。”
“比丘們,在諍訟之中,雙方如果不能把持續爭吵、緊執己見、敵意、不歡欣、不歡悅平息的話,會使這個諍訟長久不息,帶來很多苦楚和衝突,也使其他比丘不能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在諍訟之中,雙方如果善把持續爭吵、緊執己見、敵意、不歡欣、不歡悅平息的話,會使這個諍訟很快平息,不會帶來苦楚和衝突,也使其他比丘安穩地生活。”
第六人品完
“比丘們,有兩種樂。什麼是兩種樂呢?
“在家之樂和出家之樂。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在兩種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出家之樂了。”
“比丘們,有兩種樂。什麼是兩種樂呢?
“欲樂和出離之樂。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在兩種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出離之樂了。”
“比丘們,有兩種樂。什麼是兩種樂呢?
“有依之樂和無依之樂。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在兩種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無依之樂了。”
“比丘們,有兩種樂。什麼是兩種樂呢?
“有漏之樂和無漏之樂。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在兩種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無漏之樂了。”
“比丘們,有兩種樂。什麼是兩種樂呢?
“物質之樂和心靈之樂。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在兩種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心靈之樂了。”
“比丘們,有兩種樂。什麼是兩種樂呢?
“非聖者之樂和聖者之樂。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在兩種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聖者之樂了。”
“比丘們,有兩種樂。什麼是兩種樂呢?
“身樂和心樂。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在兩種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心樂了。”
“比丘們,有兩種樂。什麼是兩種樂呢?
“喜之樂和離喜之樂。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在兩種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離喜之樂了。”
“比丘們,有兩種樂。什麼是兩種樂呢?
“禪悅之樂和捨之樂。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在兩種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捨之樂了。”
“比丘們,有兩種樂。什麼是兩種樂呢?
“非定之樂和定之樂。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在兩種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定之樂了。”
“比丘們,有兩種樂。什麼是兩種樂呢?
“緣於喜之樂和緣於離喜之樂。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在兩種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緣於離喜之樂了。”
“比丘們,有兩種樂。什麼是兩種樂呢?
“緣於禪悅之樂和緣於捨之樂。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在兩種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緣於捨之樂了。”
“比丘們,有兩種樂。什麼是兩種樂呢?
“緣於色之樂和緣於無色之樂。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在兩種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緣於無色之樂了。”
第七樂品完
“比丘們,惡不善法的生起是由它們的前相而來,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的。捨棄它們的前相便沒有這些惡不善法。”
“比丘們,惡不善法的生起是由它們的因緣而來,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的。捨棄它們的因緣便沒有這些惡不善法。”
“比丘們,惡不善法的生起是由它們的原因而來,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的。捨棄它們的原因便沒有這些惡不善法。”
“比丘們,惡不善法的生起是由行而來,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的。捨棄行便沒有這些惡不善法。”
“比丘們,惡不善法的生起是由它們的條件而來,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的。捨棄它們的條件便沒有這些惡不善法。”
“比丘們,惡不善法的生起是由色而來,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的。捨棄色便沒有這些惡不善法。”
“比丘們,惡不善法的生起是由受而來,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的。捨棄受便沒有這些惡不善法。”
“比丘們,惡不善法的生起是由想而來,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的。捨棄想便沒有這些惡不善法。”
“比丘們,惡不善法的生起是由識而來,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的。捨棄識便沒有這些惡不善法。”
“比丘們,惡不善法的生起是緣於行而來,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的。捨棄行便沒有這些惡不善法。”
第八前相品完
“比丘們,有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心解脫和慧解脫。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精勤和不散亂……
……名和色……
……明和解脫……
……有見和無有見……
……沒有慚和沒有愧……
……慚和愧……
……不守法的人和惡知識……
……守法的人和善知識……
……善知十八界和如理思維……
“比丘們,有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善知犯戒和出罪。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第九兩法品完
“比丘們,有兩種愚人。什麼是兩種愚人呢?
“肩負將來責任的人和不肩負現在責任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愚人。”
“比丘們,有兩種智者。什麼是兩種智者呢?
“肩負現在責任的人和不肩負將來責任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智者。”
“比丘們,有兩種愚人。什麼是兩種愚人呢?
“視不當為適當的人和視適當為不當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愚人。”
“比丘們,有兩種智者。什麼是兩種智者呢?
“視不當為不當的人和視適當為適當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智者。”
“比丘們,有兩種愚人。什麼是兩種愚人呢?
“視不犯戒為犯戒的人和視犯戒為不犯戒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愚人。”
“比丘們,有兩種智者。什麼是兩種智者呢?
“視不犯戒為不犯戒的人和視犯戒為犯戒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智者。”
“比丘們,有兩種愚人。什麼是兩種愚人呢?
“視非法為法的人和視法為非法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愚人。”
“比丘們,有兩種智者。什麼是兩種智者呢?
“視非法為非法的人和視法為法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智者。”
“比丘們,有兩種愚人。什麼是兩種愚人呢?
“視非律為律的人和視律為非律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愚人。”
“比丘們,有兩種智者。什麼是兩種智者呢?
“視非律為非律的人和視律為律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智者。”
“比丘們,有兩種漏會增長的人。什麼是兩種漏會增長的人呢?
“不應悔疚而心生悔疚的人和應要悔疚而不生悔疚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漏會增長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什麼是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呢?
“不應悔疚便不生悔疚的人和應要悔疚便心生悔疚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漏會增長的人。什麼是兩種漏會增長的人呢?
“視不當為適當的人和視適當為不當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漏會增長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什麼是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呢?
“視不當為不當的人和視適當為適當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漏會增長的人。什麼是兩種漏會增長的人呢?
“視不犯戒為犯戒的人和視犯戒為不犯戒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漏會增長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什麼是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呢?
“視不犯戒為不犯戒的人和視犯戒為犯戒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漏會增長的人。什麼是兩種漏會增長的人呢?
“視非法為法的人和視法為非法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漏會增長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什麼是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呢?
“視非法為非法的人和視法為法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漏會增長的人。什麼是兩種漏會增長的人呢?
“視非律為律的人和視律為非律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漏會增長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什麼是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呢?
“視非律為非律的人和視律為律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漏不會增長的人。”
第十愚人品完
“比丘們,有兩種難斷的愛戀。什麼是兩種難斷的愛戀呢?
“得著的愛戀和生命的愛戀。
“比丘們,有這兩種難斷的愛戀。”
“比丘們,世間上有兩種難得的人。什麼是兩種難得的人呢?
“幫助別人的人和知恩圖報的人。
“比丘們,世間上有這兩種難得的人。”
“比丘們,世間上有兩種難得的人。什麼是兩種難得的人呢?
“知足的人和令人滿足的人。
“比丘們,世間上有這兩種難得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難以滿足的人。什麼是兩種難以滿足的人呢?
“不斷要儲存的人和不斷要花費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難以滿足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易於滿足的人。什麼是兩種易於滿足的人呢?
“不會不斷要儲存的人和不會不斷要花費的人。
“比丘們,有這兩種易於滿足的人。”
“比丘們,有兩種令貪欲生起的條件。什麼是兩種令貪欲生起的條件呢?
“外相誘人的事物和不如理思維。
“比丘們,有這兩種令貪欲生起的條件。”
“比丘們,有兩種令瞋恚生起的條件。什麼是兩種令瞋恚生起的條件呢?
“外相厭惡的事物和不如理思維。
“比丘們,有這兩種令瞋恚生起的條件。”
“比丘們,有兩種令邪見生起的條件。什麼是兩種令邪見生起的條件呢?
“別人的說話和不如理思維。
“比丘們,有這兩種令邪見生起的條件。”
“比丘們,有兩種令正見生起的條件。什麼是兩種令正見生起的條件呢?
“別人的說話和如理思維。
“比丘們,有這兩種令正見生起的條件。”
“比丘們,犯戒有兩種。是哪兩種呢?
“犯輕戒和犯重戒。
“比丘們,犯戒有這兩種。”
“比丘們,犯戒有兩種。是哪兩種呢?
“犯細戒和犯粗戒。
“比丘們,犯戒有這兩種。”
“比丘們,犯戒有兩種。是哪兩種呢?
“犯可出罪的戒和犯不可出罪的戒。
“比丘們,犯戒有這兩種。”
第十一愛戀品完
“比丘們,一位有敬信的比丘應作這正確的發願:願自己做到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樣!
“比丘們,在我的比丘弟子之中,舍利弗和目犍連就是一個榜樣和典範。”
“比丘們,一位有敬信的比丘尼應作這正確的發願:願自己做到像翅摩比丘尼和蓮花色比丘尼那樣!
“比丘們,在我的比丘尼弟子之中,翅摩比丘尼和蓮花色比丘尼就是一個榜樣和典範。”
“比丘們,一位有敬信的優婆塞應作這正確的發願:願自己做到像質多居士和阿臘毗人訶達迦那樣!
“比丘們,在我的優婆塞弟子之中,質多居士和阿臘毗人訶達迦就是一個榜樣和典範。”
“比丘們,一位有敬信的優婆夷應作這正確的發願:願自己做到像拘珠陀羅優婆夷和毗盧緊陀人難陀母那樣!
“比丘們,在我的優婆夷弟子之中,拘珠陀羅優婆夷和毗盧緊陀人難陀母就是一個榜樣和典範。”
“比丘們,具有兩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這兩種東西是什麼呢?
“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值得譴責的人作出稱讚;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值得稱讚的人作出譴責。
“比丘們,具有這兩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
“比丘們,具有兩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這兩種東西是什麼呢?
“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值得譴責的人作出譴責;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值得稱讚的人作出稱讚。
“比丘們,具有這兩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
“比丘們,具有兩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這兩種東西是什麼呢?
“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不應生信之處心生淨信;在不知、不明的情形下,對應要生信之處不生淨信。
“比丘們,具有這兩種東西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
“比丘們,具有兩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這兩種東西是什麼呢?
“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不應生信之處不生淨信;在知道、明白的情形下,對應要生信之處心生淨信。
“比丘們,具有這兩種東西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
“比丘們,不正確看待兩種人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這兩種人是誰呢?
“父母。
“比丘們,不正確看待這兩種人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
“比丘們,正確看待兩種人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這兩種人是誰呢?
“父母。
“比丘們,正確看待這兩種人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
“比丘們,不正確看待兩種人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這兩種人是誰呢?
“如來和如來的弟子。
“比丘們,不正確看待這兩種人的人就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不善的人,他過著傷害和損毀的生活,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
“比丘們,正確看待兩種人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這兩種人是誰呢?
“如來和如來的弟子。
“比丘們,正確看待這兩種人的人就是一位智者、成熟的人、善人,他過著不傷害和不損毀的生活,不受智者所譴責,為自己帶來很多福德。”
“比丘們,有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淨化自心和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比丘們,有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忿恨和敵意。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比丘們,有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清除忿恨和清除敵意。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第十二發願品完
“比丘們,有兩種布施。什麼是兩種布施呢?
“物質布施和法布施。
“比丘們,有這兩種布施。在兩種布施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布施了。”
“比丘們,有兩種供奉。什麼是兩種供奉呢?
“物質供奉和法供奉。
“比丘們,有這兩種供奉。在兩種供奉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供奉了。”
“比丘們,有兩種惠施。什麼是兩種惠施呢?
“物質惠施和法惠施。
“比丘們,有這兩種惠施。在兩種惠施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惠施了。”
“比丘們,有兩種惠予。什麼是兩種惠予呢?
“物質惠予和法惠予。
“比丘們,有這兩種惠予。在兩種惠予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惠予了。”
“比丘們,有兩種財。什麼是兩種財呢?
“物質財和法財。
“比丘們,有這兩種財。在兩種財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財了。”
“比丘們,有兩種受用。什麼是兩種受用呢?
“物質的受用和法的受用。
“比丘們,有這兩種受用。在兩種受用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的受用了。”
“比丘們,有兩種分享。什麼是兩種分享呢?
“物質的分享和法的分享。
“比丘們,有這兩種分享。在兩種分享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的分享了。”
“比丘們,有兩種攝受。什麼是兩種攝受呢?
“以物質來攝受和以法來攝受。
“比丘們,有這兩種攝受。在兩種攝受之中,最優勝的就是以法來攝受了。”
“比丘們,有兩種攝持。什麼是兩種攝持呢?
“以物質來攝持和以法來攝持。
“比丘們,有這兩種攝持。在兩種攝持之中,最優勝的就是以法來攝持了。”
“比丘們,有兩種悲憫。什麼是兩種悲憫呢?
“以物質來悲憫和以法來悲憫。
“比丘們,有這兩種悲憫。在兩種悲憫之中,最優勝的就是以法來悲憫了。”
第十三布施品完
“比丘們,有兩種善心。什麼是兩種善心呢?
“物質的善心和法的善心。
“比丘們,有這兩種善心。在兩種善心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的善心了。”
“比丘們,有兩種善意。什麼是兩種善意呢?
“物質的善意和法的善意。
“比丘們,有這兩種善意。在兩種善意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的善意了。”
“比丘們,有兩種尋找。什麼是兩種尋找呢?
“物質的尋找和法的尋找。
“比丘們,有這兩種尋找。在兩種尋找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的尋找了。”
“比丘們,有兩種尋求。什麼是兩種尋求呢?
“物質的尋求和法的尋求。
“比丘們,有這兩種尋求。在兩種尋求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的尋求了。”
“比丘們,有兩種尋覓。什麼是兩種尋覓呢?
“物質的尋覓和法的尋覓。
“比丘們,有這兩種尋覓。在兩種尋覓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的尋覓了。”
“比丘們,有兩種供養。什麼是兩種供養呢?
“物質供養和法供養。
“比丘們,有這兩種供養。在兩種供養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供養了。”
“比丘們,有兩種上供。什麼是兩種上供呢?
“物質上供和法上供。
“比丘們,有這兩種上供。在兩種上供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上供了。”
“比丘們,有兩種富足。什麼是兩種富足呢?
“物質富足和法富足。
“比丘們,有這兩種富足。在兩種富足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富足了。”
“比丘們,有兩種增長。什麼是兩種增長呢?
“物質增長和法增長。
“比丘們,有這兩種增長。在兩種增長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增長了。”
“比丘們,有兩種寶。什麼是兩種寶呢?
“物質寶和法寶。
“比丘們,有這兩種寶。在兩種寶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寶了。”
“比丘們,有兩種積聚。什麼是兩種積聚呢?
“物質積聚和法積聚。
“比丘們,有這兩種積聚。在兩種積聚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積聚了。”
“比丘們,有兩種充足。什麼是兩種充足呢?
“物質充足和法充足。
“比丘們,有這兩種充足。在兩種充足之中,最優勝的就是法充足了。”
第十四善心品完
“比丘們,有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善知正受和出正受。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正直和謙虛……
……安忍和柔和……
……和順和善意……
……不惱害和惻隱心……
……不守護根門和飲食不知量……
……守護根門和飲食知量……
……思考力和修力……
……念力和定力……
……止和觀……
……戒錯失和見錯失……
……戒成就和見成就……
……戒清淨和見清淨……
……見清淨和跟著這種見而精勤……
……在善法之中不自滿和精勤不退……
……失念和沒有覺知……
“比丘們,有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念和覺知。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第十五正受品完
“比丘們,有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忿恨和敵意。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怨恨和仇恨……
……嫉妒和吝嗇……
……虛偽和奸詐……
……沒有慚和沒有愧……
……不忿恨和不敵意……
……不怨恨和不仇恨……
……不嫉妒和不吝嗇……
……不虛偽和不奸詐……
“比丘們,有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慚和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法。”
“比丘們,具有兩種法的人會住於苦之中。什麼是兩種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具有這兩種法的人會住於苦之中。”
“比丘們,具有兩種法的人會住於樂之中。什麼是兩種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具有這兩種法的人會住於樂之中。”
“比丘們,兩種法會令有學比丘退轉。什麼是兩種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這兩種法會令有學比丘退轉。”
“比丘們,兩種法會令有學比丘不退轉。什麼是兩種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這兩種法會令有學比丘不退轉。”
“比丘們,具有兩種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什麼是兩種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具有這兩種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下墮至地獄之中。”
“比丘們,具有兩種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什麼是兩種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具有這兩種法的人會恰如其分地上昇至天界之中。”
“比丘們,一些具有兩種法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什麼是兩種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一些具有這兩種法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一些具有兩種法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什麼是兩種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一些具有這兩種法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會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比丘們,有兩種不善法。什麼是兩種不善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不善法。”
“比丘們,有兩種善法。什麼是兩種善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善法。”
“比丘們,有兩種受譴責之法。什麼是兩種受譴責之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受譴責之法。”
“比丘們,有兩種不受譴責之法。什麼是兩種不受譴責之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不受譴責之法。”
“比丘們,有兩種帶來苦之法。什麼是兩種帶來苦之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帶來苦之法。”
“比丘們,有兩種帶來樂之法。什麼是兩種帶來樂之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帶來樂之法。”
“比丘們,有兩種苦果之法。什麼是兩種苦果之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苦果之法。”
“比丘們,有兩種樂果之法。什麼是兩種樂果之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樂果之法。”
“比丘們,有兩種苦迫之法。什麼是兩種苦迫之法呢?
“忿恨和敵意……怨恨和仇恨……嫉妒和吝嗇……虛偽和奸詐……沒有慚和沒有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苦迫之法。”
“比丘們,有兩種平和之法。什麼是兩種平和之法呢?
“不忿恨和不敵意……不怨恨和不仇恨……不嫉妒和不吝嗇……不虛偽和不奸詐……慚和愧。
“比丘們,有這兩種平和之法。”
第十六忿恨品完
“比丘們,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學處。兩種什麼原因呢?
“令僧團安寧,令僧團安穩。
“比丘們,基於這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學處。
……令頑劣的人能得管束,令好戒行的人能安穩地生活……
……能約束現生的漏、怨恨、過失、恐懼、不善法,能驅除來生的漏、怨恨、過失、恐懼、不善法……
……悲憫在家人,防止惡欲的人分裂僧團……
……令沒有淨信的人心生淨信,令有淨信的人淨信更加增長……
“比丘們,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學處。兩種什麼原因呢?
“令正法久住,令律攝持不散。
“比丘們,基於這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學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波羅提木叉……(除了 “學處” 改作 “波羅提木叉” 之外,這幾段經文的內容跟整篇二七九經相同。下同)……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誦波羅提木叉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暫停誦波羅提木叉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自恣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暫停自恣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呵責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依止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驅出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和解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舉罪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別住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重受別住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懺悔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共住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恢復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除罪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受具足戒法……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一動議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一動議一宣告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一動議三宣告羯磨……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還沒有制訂的戒……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修改已制訂的戒……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面對律……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律之記憶……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律之迷亂……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自認……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依多數人……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決斷……
……基於兩種原因,如來為弟子制訂滅諍法之草覆……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止和觀。
“比丘們,若要深知貪欲,應修這兩種法。”
“比丘們,若要遍知、遍除、斷除、盡除、破除、不染、息滅、放捨、捨棄貪欲,應修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止和觀。
“比丘們,若要遍知、遍除、斷除、盡除、破除、不染、息滅、放捨、捨棄貪欲,應修這兩種法。”
“比丘們,若要深知瞋恚,應修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止和觀。
“比丘們,若要深知瞋恚,應修這兩種法。
“比丘們,若要遍知、遍除、斷除、盡除、破除、不染、息滅、放捨、捨棄瞋恚,應修兩種法。什麼是兩種法呢?
“止和觀。
“比丘們,若要遍知、遍除、斷除、盡除、破除、不染、息滅、放捨、捨棄瞋恚,應修這兩種法。
……愚癡……(除了 “瞋恚” 改作 “愚癡” 之外,這幾段經文的內容跟上幾段經文的內容相同。下同)……
……忿恨……
……敵意……
……怨恨……
……仇恨……
……嫉妒……
……吝嗇……
……虛偽……
……奸詐……
……固執……
……執拗……
……我慢……
……自大……
……散漫……
……放逸……
第十七原因品完
佛制規定,比丘要在雨季開始時連續三個月逗留在一處地方安居,前安居期在雨季開始到來的月份進行,後安居期則遲一個月進行。在南傳佛教的國家裏,前安居期由農曆六月的月圓日開始,在漢傳佛教的傳統裏,前後安居期的日子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 ↩
“不了義” (neyyattha)有 “未達義” 的意思, “了義” (nītattha)有 “已達義” 的意思。不了義與了義所指的內容在後期不同派別的佛教之中都各有不同,若在原始佛教之中,不了義所指的內容應是 “世間善法” 方面的義理,了義所指的內容應是 “出世間法” 方面的義理。在《增支部》的註釋《希求满足》(Manorathapūraṇī)之中對此作出解釋,概括的內容是:若說 “比丘們,有一個人……” 這樣說是不了義的,因為從究極的義理來說,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若說無常、苦、無我,這樣說是了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