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aya

五十四.出入息相應

一.一法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一法,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這一法是什麼呢?是出入息念。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呼氣長;當吸氣長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吸氣長。當呼氣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呼氣短;當吸氣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吸氣短。

“他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呼氣的時候,平息身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平息身行。

“‘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喜;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喜。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樂;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樂。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心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心行。我要在呼氣的時候,平息心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平息心行。

“‘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心;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心。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歡悅;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歡悅。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入定;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入定。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解脫;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解脫。

“‘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無常;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無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無欲;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無欲。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寂滅;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寂滅。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了。勤修這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二.七覺支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了。勤修這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三.簡說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1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了。勤修這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四.果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了。勤修這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比丘們,這樣勤修出入息念,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五.果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了。勤修這出入息念,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比丘們,這樣勤修出入息念,會帶來七種果和利益。這七種果和利益是什麼呢?

“當下取得究竟智。

“如果不能在當下取得究竟智,會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

“如果不能在當下取得究竟智,不能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會斷除五下分結,得中般湼槃。

“如果不能在當下取得究竟智,不能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不能得中般湼槃,會斷除五下分結,得生般湼槃。

“如果不能在當下取得究竟智,不能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不能得中般湼槃,不能得生般湼槃,會斷除五下分結,得無行般湼槃。

“如果不能在當下取得究竟智,不能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不能得中般湼槃,不能得生般湼槃,不能得無行般湼槃,會斷除五下分結,得有行般湼槃。

“如果不能在當下取得究竟智,不能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不能得中般湼槃,不能得生般湼槃,不能得無行般湼槃,不能得有行般湼槃,會斷除五下分結,上生至色究竟天,得上流般湼槃。

“比丘們,這樣勤修出入息念,會帶來這七種果和利益。”

六.阿梨吒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你們有修習出入息念嗎?”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阿梨吒尊者對他說:“大德,我有修習出入息念。”

“阿梨吒,你是怎樣修習出入息念的呢?”

“大德,我捨棄了對過去五欲的貪著,捨棄了對將來五欲的貪著,對內在和外在事物的厭惡想都完全清除,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大德,我就是這樣修習出入息念的。”

“阿梨吒,這是出入息念的修習,我不是說這不對,而是出入息念有更詳細、更深入的內容。你要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阿梨吒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阿梨吒,什麼是出入息念更詳細、更深入的內容呢?

“阿梨吒,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阿梨吒,這就是出入息念更詳細、更深入的內容了。”

七.劫賓那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大劫賓那尊者在世尊附近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

世尊看見大劫賓那尊者在附近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於是對比丘說:

“比丘們,你們看見大劫賓那在禪坐時身體會動的嗎?”

“大德,我們看見那位尊者無論坐在僧團之中或獨自坐在閒處,身體都是完全不動的。”

“比丘們,一位比丘勤修定,所以身體完全不動,內心也完全不動,大劫賓那就是這樣的比丘,他很容易便能得定。

“比丘們,勤修什麼定可使身體完全不動,內心也完全不動呢?

“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定,可使身體完全不動,內心也完全不動。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定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定可使身體完全不動,內心也完全不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定了。勤修這出入息念定,可使身體完全不動,內心也完全不動。”

八.油燈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定,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定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定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定了。勤修這出入息念定,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時常安住在出入息念定這種心境之中,在我時常安住在這種心境之中後,我的身體和眼睛不會疲勞,我的內心沒有取著及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身體和眼睛不會疲勞,內心沒有取著及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捨棄在家生活的憶念與思維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對那些使人喜愛的事物生起厭惡想,安住在厭惡想之中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對那些使人厭惡的事物生起喜愛想,安住在喜愛想之中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對那些使人喜愛的事物和使人厭惡的事物都生起厭惡想,安住在厭惡想之中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對那些使人厭惡的事物和使人喜愛的事物都生起喜愛想,安住在喜愛想之中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內心將喜愛與厭惡兩者都去掉,然後安住在捨、念、覺知之中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進入初禪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進入二禪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進入三禪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進入四禪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進入空無邊處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進入識無邊處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進入無所有處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進入非想非非想處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進入想受滅盡定的話,他要很好地在出入息念定之中作意。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定了。在這樣勤修出入息念定時,如果他感受一個樂受時,知道那個樂受是無常的,知道自己對此沒有依附、沒有愛喜。如果他感受一個苦受時,知道那個苦受是無常的,知道自己對此沒有依附、沒有愛喜。如果他感受一個不苦不樂受時,知道那個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知道自己對此沒有依附、沒有愛喜。

“如果他感受一個樂受時,他感受那個樂受而不受束縛;如果他感受一個苦受時,他感受那個苦受而不受束縛;如果他感受一個不苦不樂受時,他感受那個不苦不樂受而不受束縛。

“他在感受一個從身體方面所帶來的感受時,知道那是一個從身體方面所帶來的感受;他在感受一個從命2方面所帶來的感受時,知道那是一個從命方面所帶來的感受。他知道當身壞命終、壽命完結後,對它們沒有愛喜的各種感受都會平息下來。

“比丘們,就正如以油和燈芯為條件,油燈便能燃點。當油和燈芯耗盡而又沒有新燃料補充時,油燈便會息滅下來。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在感受一個從身體方面所帶來的感受時,知道那是一個從身體方面所帶來的感受;他在感受一個從命方面所帶來的感受時,知道那是一個從命方面所帶來的感受。他知道當身壞命終、壽命完結後,對它們沒有愛喜的各種感受都會平息下來。”

九.毗舍離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世尊為比丘以各種方式來講說不淨,稱讚不淨,稱讚不淨觀的修習。

之後,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我想進入靜處半個月。除了帶食物給我那一個人外,任何人都不要到我那裏。”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於是,在半個月裏,除了帶食物給世尊那一個人外,沒有人到世尊那裏。

這時候,比丘因世尊以各種方式來講說不淨,稱讚不淨,稱讚不淨觀的修習,所以一直以各種不同的方法來修習不淨觀。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煩擾、不滿、厭惡,因此拿刀自殺。一天有十個比丘拿刀自殺,一天有二十個比丘拿刀自殺,一天有三十個比丘拿刀自殺。

半個月後,世尊離開靜處,對阿難尊者說:“阿難,為什麼比丘僧團比之前細小呢?”

“大德,比丘因世尊以各種方式來講說不淨,稱讚不淨,稱讚不淨觀的修習,所以一直以各種不同的方法來修習不淨觀。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煩擾、不滿、厭惡,因此拿刀自殺。一天有十個比丘拿刀自殺,一天有二十個比丘拿刀自殺,一天有三十個比丘拿刀自殺。

“大德,如果世尊說另一種法使比丘僧團確立究竟智就好了。”

“阿難,既然這樣,你去叫所有住在毗舍離一帶的比丘到大堂聚集吧。”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於是叫所有住在毗舍離一帶的比丘到大堂聚集。之後,他去世尊那裏,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比丘僧團已經聚集好了。如果世尊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世尊前往大堂,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比丘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定,使人寂靜、高尚,使人安住在甜美的樂之中,能平息已生起或未生起的惡不善法。

“比丘們,就正如在夏季最後的一個月,雨雲所帶來的暴雨能沖走地上所積聚的塵垢,令它們消失。同樣地,勤修出入息念定,使人寂靜、高尚,使人安住在甜美的樂之中,能平息已生起或未生起的惡不善法。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定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定會使人寂靜、高尚,使人安住在甜美的樂之中,能平息已生起或未生起的惡不善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定了。勤修這出入息念定,會使人寂靜、高尚,使人安住在甜美的樂之中,能平息已生起或未生起的惡不善法。”

十.金毗羅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金毗羅鎮的竹園。

在那裏,世尊對金毗羅尊者說:“金毗羅,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定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定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

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金毗羅尊者保持沈默。

世尊第二次問金毗羅尊者……金毗羅尊者第二次保持沈默。

世尊第三次問金毗羅尊者:“金毗羅,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定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定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金毗羅尊者第三次保持沈默。

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阿難尊者對世尊說:“世尊,現在是時候了,善逝,現在是時候了,請世尊演說出入息念定。當比丘聽了之後,便會受持世尊的說話。”

“阿難,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阿難,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定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定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

“阿難,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阿難,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定了。勤修這出入息念定,會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阿難,一位比丘當呼氣長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呼氣長;當吸氣長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吸氣長。當呼氣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呼氣短;當吸氣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吸氣短。他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呼氣的時候,平息身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平息身行。’

“阿難,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這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我說,出入息是身體的其中一種活動。因此,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阿難,一位比丘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喜;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喜。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樂;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樂。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心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心行。我要在呼氣的時候,平息心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平息心行。’

“阿難,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這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我說,很好地在出入息之中作意是感受的其中一種活動。因此,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阿難,一位比丘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心;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心。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歡悅;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歡悅。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入定;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入定。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解脫;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解脫。’

“阿難,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這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我說,修習出入息念定的人是不會失念和不會沒有覺知的。因此,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阿難,一位比丘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無常;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無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無欲;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無欲。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寂滅;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寂滅。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阿難,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他以智慧看見斷除各種貪著和苦惱,有一份高度的捨心。因此,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阿難,就正如在十字路口當中有一個大土堆,由東方來而駛經十字路口的牛車或馬車會把它壓平,由南方來而駛經十字路口的牛車或馬車會把它壓平,由西方來而駛經十字路口的牛車或馬車會把它壓平,由北方來而駛經十字路口的牛車或馬車會把它壓平。同樣地,安住在身念處之中的比丘能把惡不善法平息,安住在受念處之中的比丘能把惡不善法平息,安住在心念處之中的比丘能把惡不善法平息,安住在法念處之中的比丘能把惡不善法平息。”

第一一法品完

十一.伊車能伽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伊車能伽的密林。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我想進入靜處三個月。除了帶食物給我那一個人外,任何人都不要到我那裏。”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於是,在三個月裏,除了帶食物給世尊那一個人外,沒有人到世尊那裏。

三個月後,世尊離開靜處,對比丘說:“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賢友,喬答摩沙門在雨季安居時,內心時常安住在哪一種心境呢?’

“比丘們,你們可以這樣答:‘賢友,世尊在雨季安居時,內心時常安住在出入息念定。’

“比丘們,我3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呼氣長;當吸氣長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吸氣長。當呼氣短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呼氣短;當吸氣短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吸氣短。

“我這樣覺知:‘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比丘們,如果要對什麼是聖者的住處、梵的住處、如來的住處作一個正確的解說,那麼正確的解說就是:出入息念定是聖者的住處、梵的住處、如來的住處。

“比丘們,一些還沒有徹底證悟,希望取得最高的安穩的有學比丘,勤修出入息念定可為他們帶來各種漏的盡除。一些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勤修出入息念定可為他們帶來念和覺知,當下安住在樂之中。

“比丘們,如果要對什麼是聖者的住處、梵的住處、如來的住處作一個正確的解說,那麼正確的解說就是:出入息念定是聖者的住處、梵的住處、如來的住處。”

十二.搖擺

有一次,邏摩.鵬耆舍尊者住在迦毗羅衛釋迦人的榕樹園。

這時候,釋迦人摩訶男前往邏摩.鵬耆舍尊者那裏,對邏摩.鵬耆舍尊者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釋迦人摩訶男對邏摩.鵬耆舍尊者說:

“大德,一個學人所安住的心境,跟如來所安住的心境是相同還是相異的呢?”

“摩訶男賢友,學人所安住的心境跟如來所安住的心境是不同的,是相異的。

“摩訶男賢友,一些還沒有徹底證悟,希望取得最高的安穩的有學比丘,安住在捨棄五蓋的心境之中。什麼是五蓋呢?

“安住在捨棄貪欲蓋的心境之中。

“安住在捨棄瞋恚蓋的心境之中。

“安住在捨棄昏睡蓋的心境之中。

“安住在捨棄掉悔蓋的心境之中。

“安住在捨棄疑惑蓋的心境之中。

“摩訶男賢友,一些還沒有徹底證悟,希望取得最高的安穩的有學比丘,安住在捨棄這五蓋的心境之中。

“摩訶男賢友,一些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斷除了五蓋,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五蓋。什麼是五蓋呢?

“斷除了貪欲蓋,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貪欲蓋。

“斷除了瞋恚蓋,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瞋恚蓋。

“斷除了昏睡蓋,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昏睡蓋。

“斷除了掉悔蓋,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掉悔蓋。

“斷除了疑惑蓋,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疑惑蓋。

“摩訶男賢友,一些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斷除了這五蓋,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這五蓋。

“摩訶男賢友,從以下各點,可知學人所安住的心境跟如來所安住的心境是相異的。

“摩訶男賢友,有一次,世尊住在伊車能伽的密林。

“摩訶男賢友,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我想進入靜處三個月。除了帶食物給我那一個人外,任何人都不要到我那裏。’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於是,在三個月裏,除了帶食物給世尊那一個人外,沒有人到世尊那裏。

“三個月後,世尊離開靜處,對比丘說:‘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賢友,喬答摩沙門在雨季安居時,內心時常安住在哪一種心境呢?”

“‘比丘們,你們可以這樣答:“賢友,世尊在雨季安居時,內心時常安住在出入息念定。”

“‘比丘們,我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呼氣長;當吸氣長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吸氣長。當呼氣短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呼氣短;當吸氣短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吸氣短。

“‘我這樣覺知:“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比丘們,如果要對什麼是聖者的住處、梵的住處、如來的住處作一個正確的解說,那麼正確的解說就是:出入息念定是聖者的住處、梵的住處、如來的住處。

“‘比丘們,一些還沒有徹底證悟,希望取得最高的安穩的有學比丘,勤修出入息念定可為他們帶來各種漏的盡除。一些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勤修出入息念定可為他們帶來念和覺知,當下安住在樂之中。

“‘比丘們,如果要對什麼是聖者的住處、梵的住處、如來的住處作一個正確的解說,那麼正確的解說就是:出入息念定是聖者的住處、梵的住處、如來的住處。’”

十三.阿難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沒有一法,勤修之後能使四法得到圓滿,勤修四法之後能使七法得到圓滿,勤修七法之後能使二法得到圓滿的呢?”

“阿難,這是有一法,勤修之後能使四法得到圓滿,勤修四法之後能使七法得到圓滿,勤修七法之後能使二法得到圓滿的。”

“大德,這些法是什麼呢?”

“阿難,出入息念定是一法,勤修之後能使四念處得到圓滿,勤修四念處之後能使七覺支得到圓滿,勤修七覺支之後能使明和解脫得到圓滿。

(一)

“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定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定會使四法得到圓滿呢?

“阿難,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阿難,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定了。勤修這出入息念定,會使四法得到圓滿。

“阿難,一位比丘當呼氣長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呼氣長;當吸氣長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吸氣長。當呼氣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呼氣短;當吸氣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吸氣短。他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呼氣的時候,平息身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平息身行。’

“阿難,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這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我說,出入息是身體的其中一種活動。因此,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阿難,一位比丘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喜;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喜。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樂;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樂。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心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心行。我要在呼氣的時候,平息心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平息心行。’

“阿難,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這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我說,很好地在出入息之中作意是感受的其中一種活動。因此,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阿難,一位比丘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心;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心。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歡悅;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歡悅。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入定;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入定。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解脫;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解脫。’

“阿難,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這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我說,修習出入息念定的人是不會失念和不會沒有覺知的。因此,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阿難,一位比丘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無常;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無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無欲;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無欲。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寂滅;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寂滅。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阿難,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他以智慧看見斷除各種貪著和苦惱,有一份高度的捨心。因此,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阿難,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定了。勤修這出入息念定,會使四念處得到圓滿。

(二)

“怎樣修習四念處呢?為什麼勤修四念處會使七覺支得到圓滿呢?

“阿難,當一位比丘保持念來如實觀察身、如實觀察受、如實觀察心或如實觀察法的話,他是沒有失念的;當他保持念和沒有忘失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念覺支。當修習念覺支的時候,念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他安住在念之中,因此能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法義。

“阿難,當一位比丘安住在念之中,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法義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擇法覺支。當修習擇法覺支的時候,擇法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法義的時候,便會因此而精進、不怠惰。

“阿難,當一位比丘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法義,精進、不怠惰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精進覺支。當修習精進覺支的時候,精進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作出精進的時候,心靈上的喜悅便會生起。

“阿難,當一位比丘作出精進,心靈上的喜悅生起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喜覺支。當修習喜覺支的時候,喜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內心有喜悅的時候,身便會猗息下來,心便會猗息下來。

“阿難,當一位比丘內心有喜悅,身猗息下來,心猗息下來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猗覺支。當修習猗覺支的時候,猗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身猗息時便會有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阿難,當一位比丘身有由猗息所帶來的樂,心有由樂所帶來的定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定覺支。當修習定覺支的時候,定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內心有定時便會有一份高度的捨心。

“阿難,當一位比丘內心有定,有一份高度的捨心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捨覺支。當修習捨覺支的時候,捨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

“阿難,這就是修習四念處了。勤修這四念處,會使七覺支得到圓滿。

(三)

“怎樣修習七覺支呢?為什麼勤修七覺支會使明和解脫得到圓滿呢?

“阿難,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阿難,這就是修習七覺支了。

“阿難,這就是修習七覺支了。勤修這七覺支,會使明和解脫得到圓滿。”

十四.阿難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阿難尊者說:“阿難,有沒有一法,勤修之後能使四法得到圓滿,勤修四法之後能使七法得到圓滿,勤修七法之後能使二法得到圓滿的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阿難,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阿難,這是有一法,勤修之後能使四法得到圓滿,勤修四法之後能使七法得到圓滿,勤修七法之後能使二法得到圓滿的。

“阿難,這些法是什麼呢?

“阿難,出入息念定是一法,勤修之後能使四念處得到圓滿,勤修四念處之後能使七覺支得到圓滿,勤修七覺支之後能使明和解脫得到圓滿。

(一)

“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定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定會使四法得到圓滿呢?

“阿難,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阿難,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定了。勤修這出入息念定,會使四法得到圓滿。

“阿難,一位比丘當呼氣長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呼氣長;當吸氣長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吸氣長。當呼氣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呼氣短;當吸氣短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吸氣短。他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整個身體。我要在呼氣的時候,平息身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平息身行。’

“阿難,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這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我說,出入息是身體的其中一種活動。因此,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身,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阿難,一位比丘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喜;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喜。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樂;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樂。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心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心行。我要在呼氣的時候,平息心行;我要在吸氣的時候,平息心行。’

“阿難,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這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我說,很好地在出入息之中作意是感受的其中一種活動。因此,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受,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阿難,一位比丘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會心;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會心。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歡悅;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歡悅。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入定;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入定。我要在呼氣的時候,使心解脫;我要在吸氣的時候,使心解脫。’

“阿難,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這是什麼原因呢?阿難,我說,修習出入息念定的人是不會失念和不會沒有覺知的。因此,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心,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阿難,一位比丘這樣修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無常;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無常。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無欲;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無欲。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寂滅;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寂滅。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阿難,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他以智慧看見斷除各種貪著和苦惱,有一份高度的捨心。因此,這時候,這位比丘亦是在如實觀察法,勤奮、有覺知、有念,以此來清除世上的貪著和苦惱。

“阿難,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定了。勤修這出入息念定,會使四念處得到圓滿。

(二)

“怎樣修習四念處呢?為什麼勤修四念處會使七覺支得到圓滿呢?

“阿難,當一位比丘保持念來如實觀察身、如實觀察受、如實觀察心或如實觀察法的話,他是沒有失念的;當他保持念和沒有忘失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念覺支。當修習念覺支的時候,念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他安住在念之中,因此能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法義。

“阿難,當一位比丘安住在念之中,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法義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擇法覺支。當修習擇法覺支的時候,擇法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法義的時候,便會因此而精進、不怠惰。

“阿難,當一位比丘以智慧思量、觀察、深觀法義,精進、不怠惰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精進覺支。當修習精進覺支的時候,精進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作出精進的時候,心靈上的喜悅便會生起。

“阿難,當一位比丘作出精進,心靈上的喜悅生起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喜覺支。當修習喜覺支的時候,喜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內心有喜悅的時候,身便會猗息下來,心便會猗息下來。

“阿難,當一位比丘內心有喜悅,身猗息下來,心猗息下來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猗覺支。當修習猗覺支的時候,猗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身猗息時便會有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阿難,當一位比丘身有由猗息所帶來的樂,心有由樂所帶來的定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定覺支。當修習定覺支的時候,定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當內心有定時便會有一份高度的捨心。

“阿難,當一位比丘內心有定,有一份高度的捨心的時候,這位比丘就是在著手修習捨覺支。當修習捨覺支的時候,捨覺支便會逐漸修習圓滿。

“阿難,這就是修習四念處了。勤修這四念處,會使七覺支得到圓滿。

(三)

“怎樣修習七覺支呢?為什麼勤修七覺支會使明和解脫得到圓滿呢?

“阿難,一位比丘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阿難,這就是修習七覺支了。

“阿難,這就是修習七覺支了。勤修這七覺支,會使明和解脫得到圓滿。”

十五.比丘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一些比丘前往世尊那裏……(除了“阿難尊者”改作“一些比丘”之外,其餘部份跟第十三經相同)……

十六.比丘之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一些比丘前往世尊那裏……(除了“阿難尊者”改作“一些比丘”之外,其餘部份跟第十四經相同)……

十七.結縛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定,可斷除結縛。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定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定可斷除結縛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定了。勤修這出入息念定,可斷除結縛。”

十八.性向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定,可根除性向。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定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定可根除性向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定了。勤修這出入息念定,可根除性向。”

十九.生命歷程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定,可遍知生命歷程。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定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定可遍知生命歷程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定了。勤修這出入息念定,可遍知生命歷程。”

二十.漏盡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定,可得漏盡。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定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定可得漏盡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他只是念及呼氣和吸氣。

“當呼氣長的時候……我要在呼氣的時候,體察放捨;我要在吸氣的時候,體察放捨。’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出入息念定了。勤修這出入息念定,可得漏盡。”

第二無題品完


  1. 這篇經文的經題稱為“簡說”,其實如果把這個省略號還原,內容便跟第一經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在開首的部份比第一經少了一個問句而已。原巴利文編集這篇經文及稱之為“簡說”的目的,應該是為以下的經文作一個範例,因為以下的經文多篇都提到出入息念的修習,若每篇經文都重複這些段落一次,內容將會變得十分累贅。 

  2. “命”(jīvita)一般是“身命”、“壽命”、“謀生活命的方式”等意思,但在這裏是指與“身”相對的“心”。 

  3. 經中當提到佛陀自己修習出入息念的時候,經文跟他教導弟子的有少許不同,在這裏沒有“只是”兩個字,在之下亦把“他這樣修學”改為“我這樣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