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眼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耳……
“鼻……
“舌……
“身……
“意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眼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耳……
“鼻……
“舌……
“身……
“意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眼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耳……
“鼻……
“舌……
“身……
“意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色這回事’、‘沒有我是色這回事’、‘沒有色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色。
“聲……
“香……
“味……
“觸……
“法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法這回事’、‘沒有我是法這回事’、‘沒有法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法。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色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色這回事’、‘沒有我是色這回事’、‘沒有色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色。
“聲……
“香……
“味……
“觸……
“法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法這回事’、‘沒有我是法這回事’、‘沒有法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法。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色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色這回事’、‘沒有我是色這回事’、‘沒有色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色。
“聲……
“香……
“味……
“觸……
“法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法這回事’、‘沒有我是法這回事’、‘沒有法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法。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眼無常,更遑論現在的眼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眼沒有戀棧,對未來的眼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眼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意無常,更遑論現在的意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意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意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意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眼苦,更遑論現在的眼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眼沒有戀棧,對未來的眼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眼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意苦,更遑論現在的意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意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意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意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眼無我,更遑論現在的眼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眼沒有戀棧,對未來的眼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眼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意無我,更遑論現在的意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意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意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意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色無常,更遑論現在的色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色沒有戀棧,對未來的色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色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法無常,更遑論現在的法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法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法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法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色苦,更遑論現在的色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色沒有戀棧,對未來的色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色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法苦,更遑論現在的法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法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法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法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色無我,更遑論現在的色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色沒有戀棧,對未來的色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色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過去和未來的法無我,更遑論現在的法了。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過去的法沒有戀棧,對未來的法沒有愛喜,他進入一條對現在的法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
第一無常品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這樣想:‘什麼是眼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耳的味、患、離呢?什麼是鼻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舌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身的味、患、離呢?什麼是意的味、患、離呢?’
“比丘們,我再這樣想:‘以眼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眼的味;眼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眼的患;清除對眼的愛著,捨棄對眼的愛著,這就是眼的離。
“‘以耳……
“‘以鼻……
“‘以舌……
“‘以身……
“‘以意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意的味;意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意的患;清除對意的愛著,捨棄對意的愛著,這就是意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內六處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內六處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這樣想:‘什麼是色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聲的味、患、離呢?什麼是香的味、患、離呢?什麼是味的味、患、離呢?什麼是觸的味、患、離呢?什麼是法的味、患、離呢?’
“比丘們,我再這樣想:‘以色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色的味;色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色的患;清除對色的愛著,捨棄對色的愛著,這就是色的離。
“‘以聲……
“‘以香……
“‘以味……
“‘以觸……
“‘以法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法的味;法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法的患;清除對法的愛著,捨棄對法的愛著,這就是法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外六處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外六處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比丘們,我曾經作出修行:了解眼的味,領會眼的味,以智慧善見各種眼的味;了解眼的患,領會眼的患,以智慧善見各種眼的患;了解眼的離,領會眼的離,以智慧善見各種眼的離。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我曾經作出修行:了解意的味,領會意的味,以智慧善見各種意的味;了解意的患,領會意的患,以智慧善見各種意的患;了解意的離,領會意的離,以智慧善見各種意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內六處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內六處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比丘們,我曾經作出修行:了解色的味,領會色的味,以智慧善見各種色的味;了解色的患,領會色的患,以智慧善見各種色的患;了解色的離,領會色的離,以智慧善見各種色的離。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我曾經作出修行:了解法的味,領會法的味,以智慧善見各種法的味;了解法的患,領會法的患,以智慧善見各種法的患;了解法的離,領會法的離,以智慧善見各種法的離。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外六處的味、患、離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外六處的味、患、離,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我的智和見生出來了,我有不動搖的心解脫。這是我最後的一生,從此不再受後有。”
“比丘們,如果眼沒有味,眾生是不會對眼貪染的;因為眼有味,所以眾生會對眼貪染。
“比丘們,如果眼沒有患,眾生是不應對眼厭離的;因為眼有患,所以眾生應對眼厭離。
“比丘們,如果眼沒有離,眾生是不應從眼出離的;因為眼有離,所以眾生應從眼出離。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如果意沒有味,眾生是不會對意貪染的;因為意有味,所以眾生會對意貪染。
“比丘們,如果意沒有患,眾生是不應對意厭離的;因為意有患,所以眾生應對意厭離。
“比丘們,如果意沒有離,眾生是不應從意出離的;因為意有離,所以眾生應從意出離。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不能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內六處的味、患、離,便不能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不能得到自在。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能夠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內六處的味、患、離,便能夠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能夠得到自在。”
“比丘們,如果色沒有味,眾生是不會對色貪染的;因為色有味,所以眾生會對色貪染。
“比丘們,如果色沒有患,眾生是不應對色厭離的;因為色有患,所以眾生應對色厭離。
“比丘們,如果色沒有離,眾生是不應從色出離的;因為色有離,所以眾生應從色出離。
……聲……
……香……
……味……
……觸……
“比丘們,如果法沒有味,眾生是不會對法貪染的;因為法有味,所以眾生會對法貪染。
“比丘們,如果法沒有患,眾生是不應對法厭離的;因為法有患,所以眾生應對法厭離。
“比丘們,如果法沒有離,眾生是不應從法出離的;因為法有離,所以眾生應從法出離。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不能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外六處的味、患、離,便不能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不能得到自在。
“比丘們,眾生──不論在天世間的天神、魔羅、梵天,在人世間的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一旦能夠以究竟智如實知道什麼是外六處的味、患、離,便能夠出離、斷結、解脫,內心便能夠得到自在。”
“比丘們,愛喜眼的人就是愛喜苦;愛喜苦的人,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愛喜耳……
“愛喜鼻……
“愛喜舌……
“愛喜身……
“愛喜意的人就是愛喜苦;愛喜苦的人,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不愛喜眼的人就是不愛喜苦;不愛喜苦的人,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不愛喜耳……
“不愛喜鼻……
“不愛喜舌……
“不愛喜身……
“不愛喜意的人就是不愛喜苦;不愛喜苦的人,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愛喜色的人就是愛喜苦;愛喜苦的人,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愛喜聲……
“愛喜香……
“愛喜味……
“愛喜觸……
“愛喜法的人就是愛喜苦;愛喜苦的人,我說,他不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不愛喜色的人就是不愛喜苦;不愛喜苦的人,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不愛喜聲……
“不愛喜香……
“不愛喜味……
“不愛喜觸……
“不愛喜法的人就是不愛喜苦;不愛喜苦的人,我說,他能從苦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眼的生起、持續、產生、出現就是苦的生起,病的持續,老死的出現。
“耳……
“鼻……
“舌……
“身……
“意的生起、持續、產生、出現就是苦的生起,病的持續,老死的出現。
“比丘們,眼的息滅、平息、滅除就是苦的息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除。
“耳……
“鼻……
“舌……
“身……
“意的息滅、平息、滅除就是苦的息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除。”
“比丘們,色的生起、持續、產生、出現就是苦的生起,病的持續,老死的出現。
“聲……
“香……
“味……
“觸……
“法的生起、持續、產生、出現就是苦的生起,病的持續,老死的出現。
“比丘們,色的息滅、平息、滅除就是苦的息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除。
“聲……
“香……
“味……
“觸……
“法的息滅、平息、滅除就是苦的息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除。”
第二雙品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什麼是一切事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一切事物呢?
“眼和色,耳和聲,鼻和香,舌和味,身和觸,意和法。這就是稱為一切事物了。
“比丘們,若有人說這十二處不是一切事物,他要宣說另一種一切事物的話,他只是空說而已。如果問他所說的是什麼,他將沒有辦法解答,還有,他將陷入困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個道理不是他的範圍。”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捨棄一切事物’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捨棄一切事物’的法義呢?
“比丘們,應要捨棄眼,應要捨棄色,應要捨棄眼識,應要捨棄眼觸,應要捨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耳,應要捨棄聲,應要捨棄耳識,應要捨棄耳觸,應要捨棄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鼻,應要捨棄香,應要捨棄鼻識,應要捨棄鼻觸,應要捨棄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舌,應要捨棄味,應要捨棄舌識,應要捨棄舌觸,應要捨棄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身,應要捨棄觸,應要捨棄身識,應要捨棄身觸,應要捨棄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捨棄意,應要捨棄法,應要捨棄意識,應要捨棄意觸,應要捨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這就是‘捨棄一切事物’的法義了。”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一切事物’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一切事物’的法義呢?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眼,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色,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眼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眼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耳,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聲,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耳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耳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鼻,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香,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鼻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鼻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舌,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味,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舌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舌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身,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身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身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意,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法,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意識,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意觸,應要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這就是‘以無比智遍知和捨棄一切事物’的法義了。”
“比丘們,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什麼是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呢?
“比丘們,不知眼、不遍知眼、貪著眼、不捨棄眼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色、不遍知色、貪著色、不捨棄色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眼識、不遍知眼識、貪著眼識、不捨棄眼識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眼觸、不遍知眼觸、貪著眼觸、不捨棄眼觸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遍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貪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捨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不知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知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知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知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知意、不遍知意、貪著意、不捨棄意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法、不遍知法、貪著法、不捨棄法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意識、不遍知意識、貪著意識、不捨棄意識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意觸、不遍知意觸、貪著意觸、不捨棄意觸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不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遍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貪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捨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什麼是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呢?
“比丘們,知眼、遍知眼、不貪著眼、捨棄眼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色、遍知色、不貪著色、捨棄色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眼識、遍知眼識、不貪著眼識、捨棄眼識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眼觸、遍知眼觸、不貪著眼觸、捨棄眼觸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遍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貪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捨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知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意、遍知意、不貪著意、捨棄意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法、遍知法、不貪著法、捨棄法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意識、遍知意識、不貪著意識、捨棄意識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意觸、遍知意觸、不貪著意觸、捨棄意觸的人,有能力盡除苦;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遍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不貪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捨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什麼是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呢?
“於眼、色、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耳、聲、耳識、耳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鼻、香、鼻識、鼻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舌、味、舌識、舌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身、觸、身識、身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於意、法、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不知、不遍知、貪著、不捨棄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不知一切事物、不遍知一切事物、貪著一切事物、不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什麼是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呢?
“於眼、色、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耳、聲、耳識、耳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鼻、香、鼻識、鼻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舌、味、舌識、舌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身、觸、身識、身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於意、法、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知、遍知、不貪著、捨棄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一切事物、遍知一切事物、不貪著一切事物、捨棄一切事物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有一次,世尊和一千位比丘一起住在伽耶城的伽耶尸沙山。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一切事物在燃燒。什麼是一切事物在燃燒呢?
“比丘們,眼在燃燒,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在燃燒。以什麼來燃燒呢?我說,以貪欲之火、瞋恚之火、愚癡之火來燃燒,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來燃燒。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在燃燒,法在燃燒,意識在燃燒,意觸在燃燒,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在燃燒。以什麼來燃燒呢?我說,以貪欲之火、瞋恚之火、愚癡之火來燃燒,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來燃燒。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一千位比丘在這段解說中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一切事物帶來暗冥。什麼是一切事物帶來暗冥呢?
“比丘們,眼帶來暗冥,色帶來暗冥,眼識帶來暗冥,眼觸帶來暗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帶來暗冥。怎樣帶來暗冥呢?我說,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帶來暗冥。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帶來暗冥,法帶來暗冥,意識帶來暗冥,意觸帶來暗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帶來暗冥。怎樣帶來暗冥呢?我說,以生、老、死、憂、悲、苦、惱、哀帶來暗冥。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正確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正確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沒有‘我就是眼’、‘我在眼之中’、‘我在眼之外’、‘我擁有眼’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色’、‘我在色之中’、‘我在色之外’、‘我擁有色’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眼識’、‘我在眼識之中’、‘我在眼識之外’、‘我擁有眼識’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眼觸’、‘我在眼觸之中’、‘我在眼觸之外’、‘我擁有眼觸’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這些想法。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沒有‘我就是意’、‘我在意之中’、‘我在意之外’、‘我擁有意’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法’、‘我在法之中’、‘我在法之外’、‘我擁有法’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意識’、‘我在意識之中’、‘我在意識之外’、‘我擁有意識’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意觸’、‘我在意觸之中’、‘我在意觸之外’、‘我擁有意觸’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一切事物’、‘我在一切事物之中’、‘我在一切事物之外’、‘我擁有一切事物’這些想法。
“一個這樣沒有我想的人,會對世間沒有任何執取,沒有執取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正確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了。”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沒有‘我就是眼’、‘我在眼之中’、‘我在眼之外’、‘我擁有眼’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色’、‘我在色之中’、‘我在色之外’、‘我擁有色’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眼識’、‘我在眼識之中’、‘我在眼識之外’、‘我擁有眼識’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眼觸’、‘我在眼觸之中’、‘我在眼觸之外’、‘我擁有眼觸’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這些想法。
“比丘們,這些東西是會改變的。世人視這些會改變的東西為‘我就是這些東西’、‘我在這些東西之中’、‘我在這些東西之外’、‘我擁有這些東西’,就是貪染會改變的有,對有生起愛喜。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沒有‘我就是意’、‘我在意之中’、‘我在意之外’、‘我擁有意’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法’、‘我在法之中’、‘我在法之外’、‘我擁有法’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意識’、‘我在意識之中’、‘我在意識之外’、‘我擁有意識’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意觸’、‘我在意觸之中’、‘我在意觸之外’、‘我擁有意觸’這些想法。
“沒有‘我就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這些想法。
“比丘們,這些東西是會改變的。世人視這些會改變的東西為‘我就是這些東西’、‘我在這些東西之中’、‘我在這些東西之外’、‘我擁有這些東西’,就是貪染會改變的有,對有生起愛喜。
“比丘們,一個人沒有‘我就是蘊、處、界’、‘我在蘊、處、界之中’、‘我在蘊、處、界之外’、‘我擁有蘊、處、界’這些想法,會對世間沒有任何執取,沒有執取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了。”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呢?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我擁有眼’、‘我是眼’、‘眼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我擁有色’、‘我是色’、‘色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識,視為‘我擁有眼識’、‘我是眼識’、‘眼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視為‘我擁有眼觸’、‘我是眼觸’、‘眼觸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我擁有意’、‘我是意’、‘意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法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法,視為‘我擁有法’、‘我是法’、‘法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識,視為‘我擁有意識’、‘我是意識’、‘意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視為‘我擁有意觸’、‘我是意觸’、‘意觸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確當根除一切我想的方法了。”
第三一切品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生法。什麼是一切事物是生法呢?
“比丘們,眼是生法,色是生法,眼識是生法,眼觸是生法,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生法。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是生法,法是生法,意識是生法,意觸是生法,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生法。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老法……(除了“生法”改作“老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病法……(除了“生法”改作“病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死法……(除了“生法”改作“死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憂法……(除了“生法”改作“憂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污染法……(除了“生法”改作“污染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壞滅法……(除了“生法”改作“壞滅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衰敗法……(除了“生法”改作“衰敗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集起法……(除了“生法”改作“集起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息滅法……(除了“生法”改作“息滅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第四生法品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無常法……(除了“生法”改作“無常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苦法……(除了“生法”改作“苦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無我法……(除了“生法”改作“無我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知法……(除了“生法”改作“應知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遍知法……(除了“生法”改作“應遍知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捨棄法……(除了“生法”改作“應捨棄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證悟法……(除了“生法”改作“應證悟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應知與遍知法……(除了“生法”改作“應知與遍知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熱惱法……(除了“生法”改作“熱惱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一切事物是苦迫法……(除了“生法”改作“苦迫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三十三經相同)……
第五無常品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要有什麼樣的知,什麼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呢?”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色無常,見色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識無常,見眼識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觸無常,見眼觸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見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知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知意無常,見意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法無常,見法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識無常,見意識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觸無常,見意觸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見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的人,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比丘,要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斷除結縛……(除了“斷除無明而生起明”改作“斷除結縛”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根除結縛……(除了“斷除無明而生起明”改作“根除結縛”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斷除漏……(除了“斷除無明而生起明”改作“斷除漏”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根除漏……(除了“斷除無明而生起明”改作“根除漏”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斷除性向……(除了“斷除無明而生起明”改作“斷除性向”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的人,能根除性向……(除了“斷除無明而生起明”改作“根除性向”之外,其餘部份跟五十三經相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遍知一切取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遍知一切取的法義呢?
“比丘們,以眼和色為緣,生起眼識,三者1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受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知道自己遍知一切取。
“以耳和聲為緣,生起耳識……
“以鼻和香為緣,生起鼻識……
“以舌和味為緣,生起舌識……
“以身和觸為緣,生起身識……
“以意和法為緣,生起意識,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受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知道自己遍知一切取。
“比丘們,這就是遍知一切取的法義了。”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清除一切取的法義……(除了“遍知一切取”改作“清除一切取”之外,其餘部份跟六十經相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清除一切取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清除一切取的法義呢?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我擁有眼’、‘我是眼’、‘眼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我擁有色’、‘我是色’、‘色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識,視為‘我擁有眼識’、‘我是眼識’、‘眼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視為‘我擁有眼觸’、‘我是眼觸’、‘眼觸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我擁有意’、‘我是意’、‘意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法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法,視為‘我擁有法’、‘我是法’、‘法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識,視為‘我擁有意識’、‘我是意識’、‘意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視為‘我擁有意觸’、‘我是意觸’、‘意觸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清除一切取的法義了。”
第六無明品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鹿網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獨住,獨住’。獨住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結伴而住所包含的內容又是什麼呢?”
“鹿網,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當有愛喜時便會有貪著;當有貪著時便會有結縛。鹿網,一個被愛喜的結縛所束縛的比丘,便稱為一個結伴而住的人。
“鹿網,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鹿網,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鹿網,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鹿網,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鹿網,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當有愛喜時便會有貪著;當有貪著時便會有結縛。鹿網,一個被愛喜的結縛所束縛的比丘,便稱為一個結伴而住的人。
“鹿網,這樣的比丘,即使居住在沒有聲音、沒有人煙、適合靜修、偏僻的森林或樹林,也稱為一個結伴而住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渴愛才是他的伴侶。因他沒有斷除渴愛,所以稱為一個結伴而住的人。
“鹿網,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當沒有愛喜時便不會有貪著;當沒有貪著時便不會有結縛。鹿網,一位解除了愛喜的結縛的比丘,便稱為一位獨住的人。
“鹿網,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鹿網,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鹿網,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鹿網,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鹿網,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當沒有愛喜時便不會有貪著;當沒有貪著時便不會有結縛。鹿網,一位解除了愛喜的結縛的比丘,便稱為一位獨住的人。
“鹿網,這樣的比丘,即使居住在村落附近,周圍有很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外道、外道的弟子,也稱為一位獨住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渴愛才是他的伴侶。因他斷除了渴愛,所以稱為一位獨住的人。”
這時候,鹿網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那些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鹿網,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鹿網,我說,愛喜的集起帶來苦的集起。
“鹿網,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鹿網,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鹿網,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鹿網,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鹿網,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鹿網,我說,愛喜的集起帶來苦的集起。
“鹿網,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鹿網,我說,愛喜的息滅帶來苦的息滅。
“鹿網,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鹿網,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鹿網,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鹿網,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鹿網,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鹿網,我說,愛喜的息滅帶來苦的息滅。”
鹿網尊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鹿網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鹿網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沙彌提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魔羅,魔羅’。魔羅或魔羅的展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沙彌提,哪裏有眼、有色、有眼識、有眼識所識別的事物,那裏就有魔羅或魔羅的展示。
“哪裏有耳、有聲、有耳識、有耳識所識別的事物……
“哪裏有鼻、有香、有鼻識、有鼻識所識別的事物……
“哪裏有舌、有味、有舌識、有舌識所識別的事物……
“哪裏有身、有觸、有身識、有身識所識別的事物……
“哪裏有意、有法、有意識、有意識所識別的事物,那裏就有魔羅或魔羅的展示。
“沙彌提,沒有眼、沒有色、沒有眼識、沒有眼識所識別的事物,就沒有魔羅或魔羅的展示。
“沒有耳、沒有聲、沒有耳識、沒有耳識所識別的事物……
“沒有鼻、沒有香、沒有鼻識、沒有鼻識所識別的事物……
“沒有舌、沒有味、沒有舌識、沒有舌識所識別的事物……
“沒有身、沒有觸、沒有身識、沒有身識所識別的事物……
“沒有意、沒有法、沒有意識、沒有意識所識別的事物,就沒有魔羅或魔羅的展示。”
……大德,人們說‘眾生,眾生’。眾生或眾生的展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除了“魔羅”改作“眾生”之外,其餘部份跟六十五經相同)……
……大德,人們說‘苦,苦’。苦或苦的展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除了“魔羅”改作“苦”之外,其餘部份跟六十五經相同)……
……大德,人們說‘世間,世間’。世間或世間的展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除了“魔羅”改作“世間”之外,其餘部份跟六十五經相同)……
這是我所聽見的: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和優波舍那尊者住在王舍城尸陀林的蛇頭山坡。
在那裏,優波舍那尊者中了蛇毒。於是,優波舍那尊者對比丘說:“賢友們,來吧,在我的身體像碎土那樣散壞之前扶我起床,把我抬出外邊吧。”
優波舍那尊者說了這番話後,舍利弗尊者對他說:“我們看不到你的身體有任何異樣或你的根門有任何改變。然而,優波舍那尊者為什麼叫我們把你抬出外邊呢?”
優波舍那尊者再說:“賢友們,來吧,在我的身體像碎土那樣散壞之前扶我起床,把我抬出外邊吧。
“舍利弗賢友,一個有‘我是眼,我擁有眼’、‘我是耳,我擁有耳’、‘我是鼻,我擁有鼻’、‘我是舌,我擁有舌’、‘我是身,我擁有身’或‘我是意,我擁有意’這些想法的人,他的身體才會有異樣,他的根門才會有改變。舍利弗賢友,我沒有‘我是眼,我擁有眼’、‘我是耳,我擁有耳’、‘我是鼻,我擁有鼻’、‘我是舌,我擁有舌’、‘我是身,我擁有身’或‘我是意,我擁有意’這些想法,我的身體又怎會有異樣,我的根門又怎會有改變呢。”
“優波舍那尊者一定是長久以來清除了我、我所、我慢的性向,所以你沒有‘我是眼,我擁有眼’、‘我是耳,我擁有耳’、‘我是鼻,我擁有鼻’、‘我是舌,我擁有舌’、‘我是身,我擁有身’或‘我是意,我擁有意’這些想法。”
於是,比丘扶優波舍那尊者起床,把他抬出外邊。這時候,優波舍那尊者的身體就在那裏像碎土那樣散壞。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優波婆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現生體證,現生體證’。大德,‘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優波婆那,一位比丘眼看到色,體驗到色和對色有貪著──當內裏對色有貪著時,知道自己內裏對色有貪著。優波婆那,就是這樣,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耳聽到聲……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鼻嗅到香……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舌嚐到味……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身感到觸……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意想到法,體驗到法和對法有貪著──當內裏對法有貪著時,知道自己內裏對法有貪著。優波婆那,就是這樣,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優波婆那,一位比丘眼看到色,體驗到色和對色沒有貪著──當內裏對色沒有貪著時,知道自己內裏對色沒有貪著。優波婆那,就是這樣,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耳聽到聲……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鼻嗅到香……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舌嚐到味……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身感到觸……
“優波婆那,再者,一位比丘意想到法,體驗到法和對法沒有貪著──當內裏對法沒有貪著時,知道自己內裏對法沒有貪著。優波婆那,就是這樣,法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比丘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的比丘,不能生活在梵行之中,遠離這裏的法和律。”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大德,我感到惶恐。大德,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
“比丘,你認為怎樣,你會不會視眼為‘我擁有眼’、‘我是眼’、‘眼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比丘,十分好。比丘,‘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你將會達到苦的盡頭。
……耳……
……鼻……
……舌……
……身……
“比丘,你認為怎樣,你會不會視意為‘我擁有意’、‘我是意’、‘意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比丘,十分好。比丘,‘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你將會達到苦的盡頭。”
“比丘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的比丘,不能生活在梵行之中,遠離這裏的法和律。”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大德,我感到惶恐。大德,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
“比丘,你認為怎樣,你視眼為‘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嗎?”
“大德,是的。”
“比丘,十分好。比丘,‘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你將會捨棄第一個觸入處,因而沒有將來的後有。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耳,你將會捨棄第二個觸入處……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鼻,你將會捨棄第三個觸入處……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舌,你將會捨棄第四個觸入處……
……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身,你將會捨棄第五個觸入處……
“比丘,你認為怎樣,你視意為‘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嗎?”
“大德,是的。”
“比丘,十分好。比丘,‘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你將會捨棄第六個觸入處,因而沒有將來的後有。”
“比丘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的比丘,不能生活在梵行之中,遠離這裏的法和律。”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對他說:“大德,我感到惶恐。大德,我不能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
“比丘,你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我擁有眼’、‘我是眼’、‘眼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耳……
……鼻……
……舌……
……身……
“比丘,你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我擁有意’、‘我是意’、‘意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第七鹿網品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間寺院一位新出家、智慧不足的比丘生了病,病得很重。如果世尊悲憫,前往那位比丘那裏就好了。”
世尊聽到那是一位新出家、患病、智慧不足的比丘,於是前往那位比丘那裏。
那位比丘從遠處看見世尊前來,便想起床。於是世尊對那位比丘說:“比丘,你不用起床了。這裏有為我預備好的座位,我坐在那裏便行了。”
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那位比丘說:“比丘,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比丘,你有沒有任何悔疚,有沒有任何遺憾呢?”
“大德,我有不少悔疚,不少遺憾。”
“比丘,你自身的戒有沒有受譴責的地方呢?”
“大德,沒有。”
“比丘,聽你所說,如果你自身的戒沒有受譴責的地方,那麼,悔疚和遺憾從哪裏來呢?”
“大德,我知道世尊說法的目的不僅是戒清淨。”
“比丘,聽你所說,如果我說法的目的不僅是戒清淨,那麼,據你所知,我說法的目的是什麼呢?”
“大德,我知道世尊說法的目的是無欲。”
“比丘,十分好,十分好!你能知道我說法的目的是無欲。無欲,這就是我說法的目的。
“比丘,你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我擁有眼’、‘我是眼’、‘眼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耳……
……鼻……
……舌……
……身……
“比丘,你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我擁有意’、‘我是意’、‘意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那位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他在這段解說中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間寺院一位新出家、智慧不足的比丘生了病,病得很重。如果世尊悲憫,前往那位比丘那裏就好了。”
世尊聽到那是一位新出家、患病、智慧不足的比丘,於是前往那位比丘那裏。
那位比丘從遠處看見世尊前來,便想起床。於是世尊對那位比丘說:“比丘,你不用起床了。這裏有為我預備好的座位,我坐在那裏便行了。”
世尊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那位比丘說:“比丘,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比丘,你有沒有任何悔疚,有沒有任何遺憾呢?”
“大德,我有不少悔疚,不少遺憾。”
“比丘,你自身的戒有沒有受譴責的地方呢?”
“大德,沒有。”
“比丘,聽你所說,如果你自身的戒沒有受譴責的地方,那麼,悔疚和遺憾從哪裏來呢?”
“大德,我知道世尊說法的目的不僅是戒清淨。”
“比丘,聽你所說,如果我說法的目的不僅是戒清淨,那麼,據你所知,我說法的目的是什麼呢?”
“大德,我知道世尊說法的目的是無取湼槃。”
“比丘,十分好,十分好!你能知道我說法的目的是無取湼槃。無取湼槃,這就是我說法的目的。
“比丘,你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我擁有眼’、‘我是眼’、‘眼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耳……
……鼻……
……舌……
……身……
“比丘,你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我擁有意’、‘我是意’、‘意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比丘,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那位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他在這段解說中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羅陀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羅陀,凡是無常的東西,你都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
“什麼是無常的東西呢?
“羅陀,眼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色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眼識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眼觸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法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意識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意觸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東西,你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
“羅陀,凡是無常的東西,你都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
……羅陀,凡是苦的東西,你都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除了“無常”改作“苦”之外,其餘部份跟七十六經相同)……
……羅陀,凡是無我的東西,你都要捨棄對它的愛欲與貪著……(除了“無常”改作“無我”之外,其餘部份跟七十六經相同)……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沒有一法,當比丘捨棄它之後,能夠斷除無明而生起明呢?”
“比丘,是有的。”
“大德,這一法是什麼呢?”
“比丘,這一法就是無明了。當比丘捨棄它之後,能夠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大德,一位比丘要有什麼樣的知,什麼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呢?”
“比丘,一位比丘知眼無常,見眼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色無常,見色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識無常,見眼識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觸無常,見眼觸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見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一位比丘知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一位比丘知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一位比丘知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一位比丘知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一位比丘知意無常,見意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法無常,見法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識無常,見意識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觸無常,見意觸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見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比丘,一位比丘要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沒有一法,當比丘捨棄它之後,能夠斷除無明而生起明呢?”
“比丘,是有的。”
“大德,這一法是什麼呢?”
“比丘,這一法就是無明了。當比丘捨棄它之後,能夠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大德,一位比丘要有什麼樣的知,什麼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呢?”
“比丘,當一位比丘聽了‘不被一切事物所困窘’的法義時,便會正確認知一切事物;當對一切事物有正確認知時,便會遍知一切事物;當對一切事物有遍知時,便會有別於凡夫地視一切事相:
“有別於凡夫地視眼,色,眼識,眼觸,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有別於凡夫地視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有別於凡夫地視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有別於凡夫地視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有別於凡夫地視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有別於凡夫地視意,法,意識,意觸,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一位比丘要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才能斷除無明而生起明。”
這時候,一些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一些外道遊方者這樣問我們:‘賢友們,在喬答摩沙門座下修習梵行有什麼得益呢?’
“大德,當他們這樣問的時候,我們這樣解說:‘賢友們,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苦。’
“大德,如果有人這樣問我們,當我們解說這個問題時,怎樣才是正確表達世尊的解說,怎樣才不會變成誹謗世尊呢?怎樣才是跟隨法義的解說,不會受到同門的責難呢?”
“比丘們,你們的解說是正確的。這樣說就是正確表達我的解說,不會變成誹謗我;這樣說就是跟隨法義的解說,不會受到同門的責難了。
“比丘們,在我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苦。
“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賢友們,怎樣在喬答摩沙門座下修習梵行來遍知苦呢?’
“比丘們,當他們這樣問的時候,你們這樣解說:‘賢友們,眼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色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眼識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眼觸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法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意識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意觸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苦的,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這種苦。’
“比丘們,當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的時候,你們便這樣來解說。”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世間,世間’。世間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因為會壞滅,所以這稱為世間。
“比丘,眼會壞滅,色會壞滅,眼識會壞滅,眼觸會壞滅,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會壞滅。
“耳會壞滅,聲會壞滅,耳識會壞滅,耳觸會壞滅,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會壞滅。
“鼻會壞滅,香會壞滅,鼻識會壞滅,鼻觸會壞滅,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會壞滅。
“舌會壞滅,味會壞滅,舌識會壞滅,舌觸會壞滅,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會壞滅。
“身會壞滅,觸會壞滅,身識會壞滅,身觸會壞滅,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會壞滅。
“意會壞滅,法會壞滅,意識會壞滅,意觸會壞滅,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會壞滅。
“比丘,因為會壞滅,所以這稱為世間。”
這時候,頗求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過去的佛陀已經入滅,他們斷除戲論、斷除邪途、止息輪轉、超越眾苦,現在能否用眼來接觸他們,用耳來接觸他們,用鼻來接觸他們,用舌來接觸他們,用身來接觸他們,用意來接觸他們呢?”
“頗求那,過去的佛陀已經入滅,他們斷除戲論、斷除邪途、止息輪轉、超越眾苦,現在不能用眼來接觸他們,用耳來接觸他們,用鼻來接觸他們,用舌來接觸他們,用身來接觸他們,用意來接觸他們。”
第八病品完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世間,世間’。世間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在聖者的律之中,任何破滅法都稱為世間。
“阿難,什麼是破滅法呢?
“阿難,眼是破滅法,色是破滅法,眼識是破滅法,眼觸是破滅法,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破滅法。
“耳是破滅法,聲是破滅法,耳識是破滅法,耳觸是破滅法,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破滅法。
“鼻是破滅法,香是破滅法,鼻識是破滅法,鼻觸是破滅法,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破滅法。
“舌是破滅法,味是破滅法,舌識是破滅法,舌觸是破滅法,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破滅法。
“身是破滅法,觸是破滅法,身識是破滅法,身觸是破滅法,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破滅法。
“意是破滅法,法是破滅法,意識是破滅法,意觸是破滅法,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破滅法。
“阿難,在聖者的律之中,任何破滅法都稱為世間。”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世間空,世間空’。世間空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由於沒有我、沒有我所,所以人們說世間空。
“阿難,什麼東西沒有我、沒有我所呢?
“阿難,眼沒有我、沒有我所,色沒有我、沒有我所,眼識沒有我、沒有我所,眼觸沒有我、沒有我所,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沒有我、沒有我所。
“耳沒有我、沒有我所,聲沒有我、沒有我所,耳識沒有我、沒有我所,耳觸沒有我、沒有我所,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沒有我、沒有我所。
“鼻沒有我、沒有我所,香沒有我、沒有我所,鼻識沒有我、沒有我所,鼻觸沒有我、沒有我所,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沒有我、沒有我所。
“舌沒有我、沒有我所,味沒有我、沒有我所,舌識沒有我、沒有我所,舌觸沒有我、沒有我所,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沒有我、沒有我所。
“身沒有我、沒有我所,觸沒有我、沒有我所,身識沒有我、沒有我所,身觸沒有我、沒有我所,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沒有我、沒有我所。
“意沒有我、沒有我所,法沒有我、沒有我所,意識沒有我、沒有我所,意觸沒有我、沒有我所,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沒有我、沒有我所。
“阿難,由於沒有我、沒有我所,所以人們說世間空。”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阿難,你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我擁有眼’、‘我是眼’、‘眼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我擁有色’、‘我是色’、‘色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識,視為‘我擁有眼識’、‘我是眼識’、‘眼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視為‘我擁有眼觸’、‘我是眼觸’、‘眼觸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阿難,你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我擁有意’、‘我是意’、‘意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法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法,視為‘我擁有法’、‘我是法’、‘法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識,視為‘我擁有意識’、‘我是意識’、‘意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視為‘我擁有意觸’、‘我是意觸’、‘意觸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阿難,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舍利弗尊者、大純陀尊者、車匿尊者一起住在靈鷲山。
這時候,車匿尊者生了病,病得很重。舍利弗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大純陀尊者那裏,然後對他說:“純陀賢友,來吧,前往車匿尊者那裏探病吧。”
大純陀尊者回答舍利弗尊者:“賢友,好的。”於是二人一起前往車匿尊者那裏,去到車匿尊者那裏之後,坐在為他們預備好的座位上。舍利弗尊者對車匿尊者說:“車匿賢友,你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舍利弗賢友,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一個強壯的人用利刃刺我的頭顱,同樣地,一陣很大的風衝擊我的頭顱。舍利弗賢友,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舍利弗賢友,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一個強壯的人用皮帶纏緊我的頭部,同樣地,一陣很大的痛楚在我的頭部出現。舍利弗賢友,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舍利弗賢友,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一個熟練的屠夫或他的徒弟用利器劏開我的腹部,同樣地,一陣很大的風衝擊我的腹部。舍利弗賢友,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舍利弗賢友,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就正如兩個強壯的人捉著一個瘦弱的人在火坑上燒烤,同樣地,我全身發熱。舍利弗賢友,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舍利弗賢友,我想用刀自殺,不想活命!”
“車匿尊者不要自殺!車匿尊者要生存下去!我們想車匿尊者生存下去!如果車匿尊者沒有適當的食物,我可為你找尋適當的食物;如果車匿尊者沒有適當的藥物,我可為你找尋適當的藥物;如果沒有人侍奉車匿尊者,我可侍奉車匿尊者。車匿尊者不要自殺!車匿尊者要生存下去!我們想車匿尊者生存下去!”
“舍利弗賢友,我不是沒有適當的食物,我有適當的食物;我不是沒有適當的藥物,我有適當的藥物;我不是沒有人侍奉,我有人侍奉。舍利弗賢友,我長期以歡喜心對導師,沒有不歡喜之心;舍利弗賢友,一位弟子應以歡喜心對導師,沒有不歡喜之心。舍利弗賢友,請你這樣受持於心:‘車匿比丘用刀自殺,但他沒有應受譴責的地方。’”
“我能否問車匿尊者一些東西呢,車匿尊者能否給我解答一個問題呢?”
“舍利弗賢友,你問吧,我聽了之後才知道能否為你解答。”
“車匿賢友,你有沒有視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為‘我擁有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我是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是一個實我’呢?
“……耳、耳識、耳識所識別的事物……
“……鼻、鼻識、鼻識所識別的事物……
“……舌、舌識、舌識所識別的事物……
“……身、身識、身識所識別的事物……
“車匿賢友,你有沒有視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為‘我擁有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我是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是一個實我’呢?”
“舍利弗賢友,我視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為‘沒有我擁有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這回事’、‘沒有我是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這回事’、‘沒有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耳、耳識、耳識所識別的事物……
“……鼻、鼻識、鼻識所識別的事物……
“……舌、舌識、舌識所識別的事物……
“……身、身識、身識所識別的事物……
“舍利弗賢友,我視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為‘沒有我擁有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這回事’、‘沒有我是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這回事’、‘沒有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車匿賢友,你是通過怎麼樣的見、怎麼樣的無比智,而視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為‘沒有我擁有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這回事’、‘沒有我是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這回事’、‘沒有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是一個實我這回事’的呢?
“……耳、耳識、耳識所識別的事物……
“……鼻、鼻識、鼻識所識別的事物……
“……舌、舌識、舌識所識別的事物……
“……身、身識、身識所識別的事物……
“車匿賢友,你是通過怎麼樣的見、怎麼樣的無比智,而視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為‘沒有我擁有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這回事’、‘沒有我是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這回事’、‘沒有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是一個實我這回事’的呢?”
“舍利弗賢友,我通過見息滅、以無比智知息滅,而視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為‘沒有我擁有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這回事’、‘沒有我是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這回事’、‘沒有眼、眼識、眼識所識別的事物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耳、耳識、耳識所識別的事物……
“……鼻、鼻識、鼻識所識別的事物……
“……舌、舌識、舌識所識別的事物……
“……身、身識、身識所識別的事物……
“舍利弗賢友,我通過見息滅、以無比智知息滅,而視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為‘沒有我擁有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這回事’、‘沒有我是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這回事’、‘沒有意、意識、意識所識別的事物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車匿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大純陀尊者對他說:“車匿賢友,因此,應要恆常在這世尊的教法之中作意。有依賴便會有動搖;沒有依賴便沒有動搖,沒有動搖便會有猗息,有猗息便沒有傾向,沒有傾向便沒有來去,沒有來去便沒有死生,沒有死生便沒有此世、沒有他世、沒有此世與他世之中間,這就是苦的終結。”
舍利弗尊者和大純陀尊者教化車匿尊者之後,便起座離去。舍利弗尊者和大純陀尊者離去不久,車匿尊者便用刀自殺。
於是,舍利弗尊者和大純陀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世尊說:“大德,車匿尊者用刀自殺,他的去向怎麼樣?他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舍利弗,車匿比丘不是在你面前解說了他沒有應受譴責的地方嗎?”
“大德,有一個名叫富波耆羅的跋祇人村落,那裏的族人有車匿尊者的朋友、供養者、他常往探訪的人2。”
“舍利弗,那些族人有車匿尊者的朋友、供養者、他常往探訪的人,我不說他因此而應受譴責,舍利弗,一個人如果身命完結後又執取另一個身命,我說,這才應受譴責。舍利弗,你要這樣受持於心:‘車匿比丘用刀自殺,但他沒有應受譴責的地方。’”
這時候,富那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簡略地教化我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富那,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富那,我說,愛喜的集起帶來苦的集起。
“富那,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富那,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富那,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富那,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富那,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便會生起愛喜。富那,我說,愛喜的集起帶來苦的集起。
“富那,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富那,我說,愛喜的息滅帶來苦的息滅。
“富那,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富那,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富那,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富那,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富那,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愛喜便會息滅。富那,我說,愛喜的息滅帶來苦的息滅。
“富那,你聽了我簡略的教化後將到哪裏居住呢?”
“大德,有一個名叫輸盧的國家,我將到那裏居住。”
“富那,輸盧人兇惡,輸盧人暴戾,如果輸盧人責罵、斥罵你,你怎麼辦呢?”
“大德,如果輸盧人責罵、斥罵我,我會心想:‘這些輸盧人還算好,這些輸盧人真是好,他們還沒有用手來打我!’世尊,遇到這情形,我會這樣做,善逝,遇到這情形,我會這樣做。”
“富那,如果輸盧人用手來打你,你怎麼辦呢?”
“大德,如果輸盧人用手來打我,我會心想:‘這些輸盧人還算好,這些輸盧人真是好,他們還沒有用石來擲我!’世尊,遇到這情形,我會這樣做,善逝,遇到這情形,我會這樣做。”
“富那,如果輸盧人用石來擲你,你怎麼辦呢?”
“大德,如果輸盧人用石來擲我,我會心想:‘這些輸盧人還算好,這些輸盧人真是好,他們還沒有用棒來打我!’世尊,遇到這情形,我會這樣做,善逝,遇到這情形,我會這樣做。”
“富那,如果輸盧人用棒來打你,你怎麼辦呢?”
“大德,如果輸盧人用棒來打我,我會心想:‘這些輸盧人還算好,這些輸盧人真是好,他們還沒有用刀來斬我!’世尊,遇到這情形,我會這樣做,善逝,遇到這情形,我會這樣做。”
“富那,如果輸盧人用刀來斬你,你怎麼辦呢?”
“大德,如果輸盧人用刀來斬我,我會心想:‘這些輸盧人還算好,這些輸盧人真是好,他們還沒有用利刀取去我的性命!’世尊,遇到這情形,我會這樣做,善逝,遇到這情形,我會這樣做。”
“富那,如果輸盧人用利刀取去你的性命,你怎麼辦呢?”
“大德,如果輸盧人用利刀取去我的性命,我會心想:‘世尊有些弟子對身命感到煩擾、厭惡,他們想找機會用刀自殺,現在我不用找機會便得到刀殺了。’世尊,遇到這情形,我會這樣做,善逝,遇到這情形,我會這樣做。”
“富那,十分好,十分好!你具有這種調伏和平息,能夠到輸盧國居住。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富那尊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他回去執拾房舍,拿著大衣和缽,離開祇樹給孤獨園,啟程向輸盧國出發,途經多處地方之後便抵達輸盧國。富那尊者居住在輸盧國,在雨季安居期間,大約有五百位優婆塞和大約有五百位優婆夷跟隨他,他親身證得三明。過了一段時間,富那尊者入滅。
這時候,一些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有一位名叫富那的比丘聽了世尊簡略的教化後命終,他的去向怎麼樣?他的下一生怎麼樣呢?”
“比丘們,富那是一位智者,依法而行,沒有在法義方面的原因而煩擾我。比丘們,富那入滅了。”
這時候,婆希耶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婆希耶,你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我擁有眼’、‘我是眼’、‘眼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我擁有色’、‘我是色’、‘色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識,視為‘我擁有眼識’、‘我是眼識’、‘眼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視為‘我擁有眼觸’、‘我是眼觸’、‘眼觸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婆希耶,你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我擁有意’、‘我是意’、‘意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法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法,視為‘我擁有法’、‘我是法’、‘法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識,視為‘我擁有意識’、‘我是意識’、‘意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視為‘我擁有意觸’、‘我是意觸’、‘意觸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婆希耶,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婆希耶尊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婆希耶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婆希耶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比丘們,動搖如疾病,動搖如膿腫,動搖如中箭。因此,如來安住在不動搖、不中箭之中。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安住在不動搖、不中箭之中的話,他不應有‘我就是眼’、‘我在眼之中’、‘我在眼之外’、‘我擁有眼’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色’、‘我在色之中’、‘我在色之外’、‘我擁有色’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眼識’、‘我在眼識之中’、‘我在眼識之外’、‘我擁有眼識’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眼觸’、‘我在眼觸之中’、‘我在眼觸之外’、‘我擁有眼觸’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這些想法。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應有‘我就是意’、‘我在意之中’、‘我在意之外’、‘我擁有意’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法’、‘我在法之中’、‘我在法之外’、‘我擁有法’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意識’、‘我在意識之中’、‘我在意識之外’、‘我擁有意識’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意觸’、‘我在意觸之中’、‘我在意觸之外’、‘我擁有意觸’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一切事物’、‘我在一切事物之中’、‘我在一切事物之外’、‘我擁有一切事物’這些想法。
“一個沒有我想的人,會對世間沒有任何執取,沒有執取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動搖如疾病,動搖如膿腫,動搖如中箭。因此,如來安住在不動搖、不中箭之中。
“比丘們,因此,如果一位比丘希望安住在不動搖、不中箭之中的話,他不應有‘我就是眼’、‘我在眼之中’、‘我在眼之外’、‘我擁有眼’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色’、‘我在色之中’、‘我在色之外’、‘我擁有色’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眼識’、‘我在眼識之中’、‘我在眼識之外’、‘我擁有眼識’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眼觸’、‘我在眼觸之中’、‘我在眼觸之外’、‘我擁有眼觸’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我在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這些想法。
“比丘們,這些東西是會改變的。世人視這些會改變的東西為‘我就是這些東西’、‘我在這些東西之中’、‘我在這些東西之外’、‘我擁有這些東西’,就是貪染會改變的有,對有生起愛喜。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不應有‘我就是意’、‘我在意之中’、‘我在意之外’、‘我擁有意’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法’、‘我在法之中’、‘我在法之外’、‘我擁有法’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意識’、‘我在意識之中’、‘我在意識之外’、‘我擁有意識’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意觸’、‘我在意觸之中’、‘我在意觸之外’、‘我擁有意觸’這些想法。
“不應有‘我就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中’、‘我在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之外’、‘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這些想法。
“比丘們,這些東西是會改變的。世人視這些會改變的東西為‘我就是這些東西’、‘我在這些東西之中’、‘我在這些東西之外’、‘我擁有這些東西’,就是貪染會改變的有,對有生起愛喜。
“比丘們,一個人沒有‘我就是蘊、處、界’、‘我在蘊、處、界之中’、‘我在蘊、處、界之外’、‘我擁有蘊、處、界’這些想法,會對世間沒有任何執取,沒有執取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什麼是兩種事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兩種事物呢?
“眼和色,耳和聲,鼻和香,舌和味,身和觸,意和法。這就是稱為兩種事物了。
“比丘們,若有人說這十二處不是兩種事物,他要宣說另一種兩種事物的話,他只是空說而已。如果問他所說的是什麼,他將沒有辦法解答,還有,他將陷入困惱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個道理不是他的範圍。”
“比丘們,以兩種事物為條件,會生起識。什麼是以兩種事物為條件,會生起識呢?
“以眼和色為條件,會生起眼識。眼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色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這兩種事物都不牢固、會衰敗,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
“眼識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以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事物為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眼識必然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以無常為因緣條件所生起的眼識怎會是常恆的呢!
“比丘們,當眼、色、眼識三者結合在一起時,這稱為眼觸。眼觸也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以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事物為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眼觸必然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以無常為因緣條件所生起的眼觸怎會是常恆的呢!
“比丘們,由接觸事物而來的感受、意向、認知都不牢固、會衰敗,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
……以耳和聲為條件……
……以鼻和香為條件……
……以舌和味為條件……
……以身和觸為條件……
“以意和法為條件,會生起意識。意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法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這兩種事物都不牢固、會衰敗,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
“意識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以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事物為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意識必然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以無常為因緣條件所生起的意識怎會是常恆的呢!
“比丘們,當意、法、意識三者結合在一起時,這稱為意觸。意觸也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以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事物為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意觸必然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以無常為因緣條件所生起的意觸怎會是常恆的呢!
“比丘們,由接觸事物而來的感受、意向、認知都不牢固、會衰敗,是無常、會變壞、會改變的。
“比丘們,這就是以兩種事物為條件,會生起識了。”
第九車匿品完
“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六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是哪六觸入處呢?
“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眼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耳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鼻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舌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身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意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
“比丘們,不調伏、不守護、不保護、不節制這六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苦的人。
“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六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是哪六觸入處呢?
“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眼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耳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鼻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舌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身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意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
“比丘們,善調伏、善守護、善保護、善節制這六觸入處的人,是一個帶著樂的人。”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六觸入處不節制,
能為比丘帶來苦;
敬信之人知節制,
內心住於無欲中。
若見悅意之色境,
於中能除貪欲法,
若見外境不悅意,
心無怨嫌無恨意。
聲有鍾愛不鍾愛,
鍾愛聲中不迷失,
不愛聲中無瞋恚,
亦無怨嫌無恨意。
香有怡人與悅意,
亦有難聞難忍受,
怡人香中無貪著,
難忍香中除厭惡。
味有可口與甘美,
亦會嚐到不甘味,
若嚐甘味無束縛,
嚐不甘味無怨恨。
觸樂之時不迷失,
觸苦之時不激動;
苦樂觸中持捨心,
此人無求亦無怨。
世人心懷戲論想,
因而追逐眾事物;
驅除世俗欲樂後,
踏上出離之道路,
善治六處之攀緣,
接觸外境心不動,
比丘降服貪與瞋,
超越生死到彼岸。”
這時候,摩倫迦子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摩倫迦,你現在已經年老、過了很多日子了,怎可請求我將那些為年青比丘所說的法義簡略地對你說呢?”
“大德,雖然我現在已經年老、過了很多日子,但是也請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請善逝為我簡略地說法。願我能知道世尊所說的義理,願我能繼承世尊所說的法義。”
“摩倫迦,你認為怎樣,眼識別色,但對於現在沒有看到、過去沒有看到、將來也不會看到的色,你會不會因此而生起愛欲、貪著、愛意呢?”
“大德,不會。”
“摩倫迦,你認為怎樣,耳識別聲,但對於現在沒有聽到、過去沒有聽到、將來也不會聽到的聲,你會不會因此而生起愛欲、貪著、愛意呢?”
“大德,不會。”
“摩倫迦,你認為怎樣,鼻識別香,但對於現在沒有嗅到、過去沒有嗅到、將來也不會嗅到的香,你會不會因此而生起愛欲、貪著、愛意呢?”
“大德,不會。”
“摩倫迦,你認為怎樣,舌識別味,但對於現在沒有嚐到、過去沒有嚐到、將來也不會嚐到的味,你會不會因此而生起愛欲、貪著、愛意呢?”
“大德,不會。”
“摩倫迦,你認為怎樣,身識別觸,但對於現在沒有感到、過去沒有感到、將來也不會感到的觸,你會不會因此而生起愛欲、貪著、愛意呢?”
“大德,不會。”
“摩倫迦,你認為怎樣,意識別法,但對於現在沒有想到、過去沒有想到、將來也不會想到的法,你會不會因此而生起愛欲、貪著、愛意呢?”
“大德,不會。”
“摩倫迦,在見、聞、覺、知法之中,當見的時候,你只是見;當聞的時候,你只是聞;當覺的時候,你只是覺;當知的時候,你只是知。
“摩倫迦,當你這樣修習的時候,便不會有‘我有見、聞、覺、知’這種想法;當沒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便不會有‘我在見、聞、覺、知那裏’這種想法;當沒有‘我在見、聞、覺、知那裏’這種想法的時候,便沒有此世、沒有他世、沒有此世與他世之中間,這就是苦的終結。”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法,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
“見色時失念,
美相中作意,
貪染心領受,
於此生愛著;
色境有多樣,
能生各種受、
貪著與熱惱,
使心受污染;
此人苦不盡,
遠離於湼槃。
聽聲時失念,
美相中作意,
貪染心領受,
於此生愛著;
聲境有多樣,
能生各種受、
貪著與熱惱,
使心受污染;
此人苦不盡,
遠離於湼槃。
嗅香時失念,
美相中作意,
貪染心領受,
於此生愛著;
香境有多樣,
能生各種受、
貪著與熱惱,
使心受污染;
此人苦不盡,
遠離於湼槃。
嚐味時失念,
美相中作意,
貪染心領受,
於此生愛著;
味境有多樣,
能生各種受、
貪著與熱惱,
使心受污染;
此人苦不盡,
遠離於湼槃。
感觸時失念,
美相中作意,
貪染心領受,
於此生愛著;
觸境有多樣,
能生各種受、
貪著與熱惱,
使心受污染;
此人苦不盡,
遠離於湼槃。
想法時失念,
美相中作意,
貪染心領受,
於此生愛著;
法境有多樣,
能生各種受、
貪著與熱惱,
使心受污染;
此人苦不盡,
遠離於湼槃。
見色時有念,
不染諸色境,
無染心領受,
於此無愛著;
如是正念行,
即使見諸色,
遍歷各種受,
心只向滅盡;
此人能盡苦,
靠近於湼槃。
聽聲時有念,
不染諸聲境,
無染心領受,
於此無愛著;
如是正念行,
即使聽諸聲,
遍歷各種受,
心只向滅盡;
此人能盡苦,
靠近於湼槃。
嗅香時有念,
不染諸香境,
無染心領受,
於此無愛著;
如是正念行,
即使嗅諸香,
遍歷各種受,
心只向滅盡;
此人能盡苦,
靠近於湼槃。
嚐味時有念,
不染諸味境,
無染心領受,
於此無愛著;
如是正念行,
即使嚐諸味,
遍歷各種受,
心只向滅盡;
此人能盡苦,
靠近於湼槃。
感觸時有念,
不染諸觸境,
無染心領受,
於此無愛著;
如是正念行,
即使感諸觸,
遍歷各種受,
心只向滅盡;
此人能盡苦,
靠近於湼槃。
想法時有念,
不染諸法境,
無染心領受,
於此無愛著;
如是正念行,
即使想諸法,
遍歷各種受,
心只向滅盡;
此人能盡苦,
靠近於湼槃。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法,我這樣知道它詳細的義理。”
“摩倫迦,十分好,十分好。我簡略的說法,你能很好地知道它詳細的義理:
“見色時失念……(佛陀重複摩倫迦子所說的偈頌一次以表示認同)……靠近於湼槃。
“摩倫迦,我簡略的說法,你應這樣理解它詳細的義理。”
摩倫迦子尊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
摩倫迦子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不久便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義理,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在現生之中完滿梵行,達成這個無上的目標。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摩倫迦子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衰退法、不衰退法和征服六處。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衰退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生起惡不善法、受憶起的思想束縛時,如果他容許這些束縛出現,不捨棄它,不驅除它,不終止它,讓它存在,比丘們,他應這樣想:‘世尊曾經說過衰退,現在我的善法衰退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耳聽到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鼻嗅到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舌嚐到味……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身感到觸……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意想到法之後生起惡不善法、受憶起的思想束縛時,如果他容許這些束縛出現,不捨棄它,不驅除它,不終止它,讓它存在,比丘們,他應這樣想:‘世尊曾經說過衰退,現在我的善法衰退了!’
“比丘們,這就是衰退法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衰退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生起惡不善法、受憶起的思想束縛時,如果他不容許這些束縛出現,會捨棄它,驅除它,終止它,不讓它存在,比丘們,他應這樣想:‘世尊曾經說過不衰退,現在我的善法不衰退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耳聽到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鼻嗅到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舌嚐到味……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身感到觸……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意想到法之後生起惡不善法、受憶起的思想束縛時,如果他不容許這些束縛出現,會捨棄它,驅除它,終止它,不讓它存在,比丘們,他應這樣想:‘世尊曾經說過不衰退,現在我的善法不衰退了!’
“比丘們,這就是不衰退法了。
“比丘們,什麼是征服六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不生惡不善法,不受憶起的思想束縛,比丘們,他應這樣想:‘世尊曾經說過征服六處,現在我征服六處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耳聽到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鼻嗅到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舌嚐到味……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身感到觸……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意想到法之後不生惡不善法,不受憶起的思想束縛,比丘們,他應這樣想:‘世尊曾經說過征服六處,現在我征服六處了!’
“比丘們,這就是征服六處了。”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生活在放逸之中的人和生活在不放逸之中的人。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生活在放逸之中的人呢?
“比丘們,生活在不約束眼根之中的人,當眼識別到色時內心會受污損,他因內心受污損而沒有歡悅,因沒有歡悅而沒有喜,因沒有喜而沒有猗,因沒有猗而生活在苦之中,因苦而內心沒有定,因沒有定而內心沒有由定所生起的善法;沒有由定所生起的善法,他可算作是一個生活在放逸之中的人。
“生活在不約束耳根之中的人,當耳識別到聲……
“生活在不約束鼻根之中的人,當鼻識別到香……
“生活在不約束舌根之中的人,當舌識別到味……
“生活在不約束身根之中的人,當身識別到觸……
“生活在不約束意根之中的人,當意識別到法時內心會受污損,他因內心受污損而沒有歡悅,因沒有歡悅而沒有喜,因沒有喜而沒有猗,因沒有猗而生活在苦之中,因苦而內心沒有定,因沒有定而內心沒有由定所生起的善法;沒有由定所生起的善法,他可算作是一個生活在放逸之中的人。
“比丘們,這就是生活在放逸之中的人了。
“比丘們,什麼是生活在不放逸之中的人呢?
“比丘們,生活在約束眼根之中的人,當眼識別到色時內心不會受污損;當內心不受污損時,歡悅便會生起;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當他定下來的時候,便會帶來各種由定所生起的善法;有由定所生起的善法,他可算作是一個生活在不放逸之中的人。
“生活在約束耳根之中的人,當耳識別到聲……
“生活在約束鼻根之中的人,當鼻識別到香……
“生活在約束舌根之中的人,當舌識別到味……
“生活在約束身根之中的人,當身識別到觸……
“生活在約束意根之中的人,當意識別到法時內心不會受污損;當內心不受污損時,歡悅便會生起;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當他定下來的時候,便會帶來各種由定所生起的善法;有由定所生起的善法,他可算作是一個生活在不放逸之中的人。
“比丘們,這就是生活在不放逸之中的人了。”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沒有律儀和律儀。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沒有律儀呢?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比丘們,他應這樣想:‘世尊曾經說過衰退,現在我的善法衰退了!’
“比丘們,當耳……聲……
“比丘們,當鼻……香……
“比丘們,當舌……味……
“比丘們,當身……觸……
“比丘們,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比丘們,他應這樣想:‘世尊曾經說過衰退,現在我的善法衰退了!’
“比丘們,這就是沒有律儀了。
“比丘們,什麼是律儀呢?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比丘們,他應這樣想:‘世尊曾經說過不衰退,現在我的善法不衰退了!’
“比丘們,當耳……聲……
“比丘們,當鼻……香……
“比丘們,當舌……味……
“比丘們,當身……觸……
“比丘們,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比丘們,他應這樣想:‘世尊曾經說過不衰退,現在我的善法不衰退了!’
“比丘們,這就是律儀了。”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定;一位有定的比丘會有如實知。如實知道些什麼呢?
“如實知眼無常,如實知色無常,如實知眼識無常,如實知眼觸無常,如實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耳無常,如實知聲無常,如實知耳識無常,如實知耳觸無常,如實知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鼻無常,如實知香無常,如實知鼻識無常,如實知鼻觸無常,如實知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舌無常,如實知味無常,如實知舌識無常,如實知舌觸無常,如實知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身無常,如實知觸無常,如實知身識無常,如實知身觸無常,如實知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意無常,如實知法無常,如實知意識無常,如實知意觸無常,如實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定;一位有定的比丘會有如實知。”
“比丘們,你們要在靜處之中修習;一位在靜處的比丘會有如實知。如實知道些什麼呢?
“如實知眼無常,如實知色無常,如實知眼識無常,如實知眼觸無常,如實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耳無常,如實知聲無常,如實知耳識無常,如實知耳觸無常,如實知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鼻無常,如實知香無常,如實知鼻識無常,如實知鼻觸無常,如實知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舌無常,如實知味無常,如實知舌識無常,如實知舌觸無常,如實知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身無常,如實知觸無常,如實知身識無常,如實知身觸無常,如實知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如實知意無常,如實知法無常,如實知意識無常,如實知意觸無常,如實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比丘們,你們要在靜處之中修習;一位在靜處的比丘會有如實知。”
“比丘們,捨棄不屬於你們的東西。捨棄那些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什麼是不屬於你們的東西呢?
“眼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色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識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觸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法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識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觸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假如在祇樹給孤獨園裏的草、木、樹枝、樹葉被人取去,被人焚燒或被人拿來用,你們會不會有‘我被人取去’、‘我被人焚燒’或‘我被人拿來用’這樣的想法呢?”
“大德,不會。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那些草、木、樹枝、樹葉不是我,不是我所。”
“比丘們,同樣地,眼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色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識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觸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法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識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觸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捨棄不屬於你們的東西。捨棄那些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什麼是不屬於你們的東西呢?
“眼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色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識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觸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意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法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識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觸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優陀迦.羅摩子曾這樣說:
“‘此是真智者,
降伏一切者,
此是清除者,
清除膿腫根。’
“比丘們,優陀迦.羅摩子身為一個無智的人而自稱為智者,身為一個不降伏一切的人而自稱為降伏一切者,身為一個不能清除膿腫根的人而自稱為清除膿腫根的人。
“比丘們,一位比丘將會對此作出正確的解說:
“‘此是真智者,
降伏一切者,
此是清除者,
清除膿腫根。’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智者比丘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由於如實知道六觸入處的集、滅、味、患、離,因此成為一位智者比丘。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降伏一切的比丘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由於如實知道六觸入處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因此成為一位降伏一切的比丘。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清除膿腫根的比丘呢?
“比丘們,膿腫是指這個物質性、四大組成、父母所生、依賴米飯、需要塗油、需要按摩、無常、是破壞法、是散滅法的身體的意思。膿腫的根是渴愛的意思。一位比丘由於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渴愛,因此成為一位清除膿腫根的比丘。
“比丘們,優陀迦.羅摩子曾這樣說:
“‘此是真智者,
降伏一切者,
此是清除者,
清除膿腫根。’
“比丘們,優陀迦.羅摩子身為一個無智的人而自稱為智者,身為一個不降伏一切的人而自稱為降伏一切者,身為一個不能清除膿腫根的人而自稱為清除膿腫根的人。
“比丘們,一位比丘將會對此作出正確的解說:
“‘此是真智者,
降伏一切者,
此是清除者,
清除膿腫根。’”
第十六處品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安穩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安穩的法義呢?
“比丘們,眼能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如來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這些東西,也對人宣說捨棄這些東西的修習,因此如來稱為一位安穩的人。
“耳……聲……
“鼻……香……
“舌……味……
“身……觸……
“意能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如來像使連根拔起的棕櫚樹無法再生長那樣根除這些東西,也對人宣說捨棄這些東西的修習,因此如來稱為一位安穩的人。
“比丘們,這就是安穩的法義了。”
“比丘們,有什麼東西出現,對什麼東西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有眼出現,對眼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耳出現,對耳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鼻出現,對鼻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舌出現,對舌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身出現,對身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有意出現,對意執取,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不執取無常、苦、變壞法的眼,會不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呢?”
“大德,不會。”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不執取無常、苦、變壞法的意,會不會令人內在生起樂和苦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苦的集起和苦的滅除。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苦的集起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苦的集起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苦的集起了。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滅除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苦的滅除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苦的滅除了。”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世間的集起和世間的滅除。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世間的集起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集起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集起了。
“比丘們,什麼是世間的滅除呢?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滅除了。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比丘們,這就是世間的滅除了。”
“比丘們,有什麼東西出現,對什麼東西執取,受什麼東西困窘,便會有‘我高於人’、‘我跟人相等’、‘我低於人’這些想法出現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有眼出現,對眼執取,受眼困窘,便會有‘我高於人’、‘我跟人相等’、‘我低於人’這些想法出現;有耳出現,對耳執取,受耳困窘,便會有‘我高於人’、‘我跟人相等’、‘我低於人’這些想法出現;有鼻出現,對鼻執取,受鼻困窘,便會有‘我高於人’、‘我跟人相等’、‘我低於人’這些想法出現;有舌出現,對舌執取,受舌困窘,便會有‘我高於人’、‘我跟人相等’、‘我低於人’這些想法出現;有身出現,對身執取,受身困窘,便會有‘我高於人’、‘我跟人相等’、‘我低於人’這些想法出現;有意出現,對意執取,受意困窘,便會有‘我高於人’、‘我跟人相等’、‘我低於人’這些想法出現。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不執取無常、苦、變壞法的眼,會不會有‘我高於人’、‘我跟人相等’、‘我低於人’這些想法出現呢?”
“大德,不會。”
……耳……
……鼻……
……舌……
……身……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不執取無常、苦、變壞法的意,會不會有‘我高於人’、‘我跟人相等’、‘我低於人’這些想法出現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結法和結縛。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結法?什麼是結縛呢?
“比丘們,眼是一種結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結縛。
“耳……
“鼻……
“舌……
“身……
“意是一種結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結縛。
“比丘們,一種稱為結法,一種稱為結縛。”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取法和執取。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取法?什麼是執取呢?
“比丘們,眼是一種取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執取。
“耳……
“鼻……
“舌……
“身……
“意是一種取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執取。
“比丘們,一種稱為取法,一種稱為執取。”
“比丘們,不知眼、不遍知眼、貪著眼、不捨棄眼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不知耳……
“不知鼻……
“不知舌……
“不知身……
“不知意、不遍知意、貪著意、不捨棄意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眼、遍知眼、不貪著眼、捨棄眼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知耳……
“知鼻……
“知舌……
“知身……
“知意、遍知意、不貪著意、捨棄意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不知色、不遍知色、貪著色、不捨棄色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不知聲……
“不知香……
“不知味……
“不知觸……
“不知法、不遍知法、貪著法、不捨棄法的人,沒有能力盡除苦。
“比丘們,知色、遍知色、不貪著色、捨棄色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知聲……
“知香……
“知味……
“知觸……
“知法、遍知法、不貪著法、捨棄法的人,有能力盡除苦。”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磚屋。
世尊在靜處之中說這法義:
“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以眼和色為條件而有眼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以耳和聲為條件而有耳識的生起……
“以鼻和香為條件而有鼻識的生起……
“以舌和味為條件而有舌識的生起……
“以身和觸為條件而有身識的生起……
“以意和法為條件而有意識的生起,三者在一起便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這種愛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站在能聽到世尊說話的附近。世尊看見他站在那裏,便對這位比丘說:“比丘,你剛才聽到我說的法義嗎?”
“大德,是的。”
“比丘,你要學習這法義,你要銘記這法義。這法義帶來利益,這法義是梵行的根本。”
第十一安穩品完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個走進魔羅住處、走進魔羅範圍的比丘,他被魔網束縛,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當耳……聲……
“當鼻……香……
“當舌……味……
“當身……觸……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個走進魔羅住處、走進魔羅範圍的比丘,他被魔網束縛,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位不走進魔羅住處、不走進魔羅範圍的比丘,他解除魔網的束縛,不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當耳……聲……
“當鼻……香……
“當舌……味……
“當身……觸……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位不走進魔羅住處、不走進魔羅範圍的比丘,他解除魔網的束縛,不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個受眼識別色所束縛的比丘,他走進魔羅的住處、走進魔羅的範圍,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當耳……聲……
“當鼻……香……
“當舌……味……
“當身……觸……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個受意識別法所束縛的比丘,他走進魔羅的住處、走進魔羅的範圍,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位解除眼識別色的束縛的比丘,他不走進魔羅的住處、不走進魔羅的範圍,不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當耳……聲……
“當鼻……香……
“當舌……味……
“當身……觸……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他可稱為一位解除意識別法的束縛的比丘,他不走進魔羅的住處、不走進魔羅的範圍,不受邪惡者魔羅隨意控制。”
“比丘們,我不說,用走動的方式能夠知道、看見、抵達世間的盡頭。比丘們,我也不說,不走到世間盡頭,苦便不能盡除。”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便起座進入住所。
世尊離去不久,那些比丘心想:“世尊簡略向我們指出這個義理,沒有詳細解說便起座進入住所了。誰可詳細解說這個義理呢?”那些比丘再心想:“阿難尊者受導師所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所尊崇,他能夠詳細解說這個義理。讓我們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再問他這個義理吧。”
於是,那些比丘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把世尊略說義理便起座進入住所的事情告訴他,及請他詳細解說那個義理。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需要實木、尋求實木、到處尋找實木的人,越過大樹幹,卻想在樹枝、樹葉當中尋找實木。尊者也是這樣,跟導師.世尊面對面而越過他,卻想找我來問這個義理。賢友們,世尊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你們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這個義理。”
“阿難賢友,世尊當然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我們當然是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這個義理。但是,阿難尊者同樣受導師所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所尊崇;阿難尊者能夠詳細解說這個義理,願阿難尊者慈愍我們,為我們解說這個義理。”
“賢友們,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那些比丘回答阿難尊者:“賢友,是的。”
阿難尊者說:“賢友們,世尊簡略指出的義理,我知道它詳細的意義。
“賢友們,在聖者的律之中,在世間之中所生起的世間想和世間自我計量,這都稱為世間。賢友們,在世間之中是怎樣生起世間想和世間自我計量的呢?
“賢友們,通過眼,能在世間之中生起世間想和世間自我計量。
“……耳……
“……鼻……
“……舌……
“……身……
“賢友們,通過意,能在世間之中生起世間想和世間自我計量。
“賢友們,在聖者的律之中,在世間之中所生起的世間想和世間自我計量,這都稱為世間。3
“賢友們,世尊簡略指出的義理,我知道它詳細的意義。如果你們喜歡的話,前往世尊那裏再問他,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這個義理。”
比丘對阿難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愉快。他們起座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找阿難尊者詳細解說義理的事情告訴他:“大德,阿難尊者以這樣的方式,以這樣的文字,以這樣的詞句來詳細解說這個義理。”
“比丘們,阿難是一位智者,阿難有大智慧。比丘們,如果你們再問我這個義理,我的解釋也會像阿難所解釋的那樣,你們應受持這個義理。”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這樣想:‘我過去內心曾接觸過的五欲已經成為過去、消失、壞滅,然而,我內心追逐的五欲大部分是這些五欲,小部分是現在或將來的五欲。’
“比丘們,我再這樣想:‘我過去內心曾接觸過的五欲已經成為過去、消失、壞滅,為了自身的利益,我要不放逸,內心有念,保護內心。’
“比丘們,你們過去內心曾接觸過的五欲已經成為過去、消失、壞滅,然而,你們內心追逐的五欲大部分是這些五欲,小部分是現在或將來的五欲。
“比丘們,你們過去內心曾接觸過的五欲已經成為過去、消失、壞滅,為了自身的利益,你們要不放逸,內心有念,保護內心。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知六處:當眼息滅時,要對色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耳息滅時,要對聲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鼻息滅時,要對香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舌息滅時,要對味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身息滅時,要對觸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意息滅時,要對法想無欲,這處應要知。”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便起座進入住所。
世尊離去不久,那些比丘心想:“世尊簡略向我們指出這個義理,沒有詳細解說便起座進入住所了。誰可詳細解說這個義理呢?”那些比丘再心想:“阿難尊者受導師所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所尊崇,他能夠詳細解說這個義理。讓我們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再問他這個義理吧。”
於是,那些比丘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把世尊略說義理便起座進入住所的事情告訴他,及請他詳細解說那個義理。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需要實木、尋求實木、到處尋找實木的人,越過大樹幹,卻想在樹枝、樹葉當中尋找實木。尊者也是這樣,跟導師.世尊面對面而越過他,卻想找我來問這個義理。賢友們,世尊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你們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這個義理。”
“阿難賢友,世尊當然是知所應知、見所應見、是眼、是智、是法、是梵、講解修行、帶來真義、帶來甘露、是法主、是如來。我們當然是應在那時候再問世尊,當他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這個義理。但是,阿難尊者同樣受導師所稱讚,受有智慧的同修所尊崇;阿難尊者能夠詳細解說這個義理,願阿難尊者慈愍我們,為我們解說這個義理。”
“賢友們,既然這樣,你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那些比丘回答阿難尊者:“賢友,是的。”
阿難尊者說:“賢友們,世尊簡略指出的義理,我知道它詳細的意義。
“賢友們,世尊說:‘比丘們,因此,你們應要知六處:當眼息滅時,要對色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耳息滅時,要對聲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鼻息滅時,要對香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舌息滅時,要對味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身息滅時,要對觸想無欲,這處應要知;當意息滅時,要對法想無欲,這處應要知。’賢友們,世尊這裏是說六處的息滅。
“賢友們,世尊簡略指出的義理,我知道它詳細的意義。如果你們喜歡的話,前往世尊那裏再問他,當他為你們解說時,你們便受持這個義理。”
比丘對阿難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愉快。他們起座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找阿難尊者詳細解說義理的事情告訴他:“大德,阿難尊者以這樣的方式,以這樣的文字,以這樣的詞句來詳細解說這個義理。”
“比丘們,阿難是一位智者,阿難有大智慧。比丘們,如果你們再問我這個義理,我的解釋也會像阿難所解釋的那樣,你們應受持這個義理。”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靈鷲山。
這時候,帝釋天.因陀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因陀羅,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他的心識便會對此有依賴和執取,因陀羅,有執取的比丘不能入滅。
“當耳……聲……
“當鼻……香……
“當舌……味……
“當身……觸……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他的心識便會對此有依賴和執取,因陀羅,有執取的比丘不能入滅。
“因陀羅,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
“因陀羅,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他的心識便會對此沒有依賴和執取,因陀羅,沒有執取的比丘能夠入滅。
“當耳……聲……
“當鼻……香……
“當舌……味……
“當身……觸……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他的心識便會對此沒有依賴和執取,因陀羅,沒有執取的比丘能夠入滅。
“因陀羅,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
這時候,五髻.乾達婆子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除了“因陀羅”改作“五髻”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八經相同)……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賢友,我有一個共住的比丘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賢友,他是一個不守護根門、不飲食知量、不保持覺醒的人。一個不守護根門、不飲食知量、不保持覺醒的人,是沒有可能畢生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的。
“賢友,一位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的比丘,才可能畢生行踐圓滿、清淨的梵行。
“賢友,什麼是守護根門呢?
“賢友,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
“他在耳聽到聲……
“他在鼻嗅到香……
“他在舌嚐到味……
“他在身感到觸……
“他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
“賢友,這就是守護根門了。
“賢友,什麼是飲食知量呢?
“賢友,一位比丘如理計量真正所需。他受用食物不是為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麗的身段、得到美麗的外貌,而是為了使身體持續下去、平息身體的苦困,因此有助修習梵行。他受用食物是要驅除舊病和不讓新病生起,這樣他將沒有病痛,能安穩地生活。
“賢友,這就是飲食知量了。
“賢友,什麼是保持覺醒呢?
“賢友,一位比丘在白天的時候,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在初夜時分,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在中夜時分,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在後夜時分起來後,又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
“賢友,這就是保持覺醒了。
“賢友,因此,你應這樣修學: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賢友,你應這樣修學。”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世尊在閒靜處生起這種想法:“羅睺邏的解脫質素成熟了,讓我進一步教他盡除各種漏吧。”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入舍衛城化食。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對羅睺邏尊者說:“羅睺邏,拿坐蓆,我們前往盲林午休吧。”
羅睺邏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之後拿起坐蓆,在後面跟隨世尊。
這時候,有無數千計的天神跟隨世尊,他們心想:“今天世尊要進一步教羅睺邏尊者盡除各種漏了。”
世尊進入盲林,然後坐在樹下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羅睺邏尊者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羅睺邏尊者說:“羅睺邏,你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我擁有眼’、‘我是眼’、‘眼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我擁有色’、‘我是色’、‘色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眼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識,視為‘我擁有眼識’、‘我是眼識’、‘眼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眼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視為‘我擁有眼觸’、‘我是眼觸’、‘眼觸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以眼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受、想、行、識,視為‘我擁有受、想、行、識’、‘我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耳……聲……耳識……耳觸……以耳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
……鼻……香……鼻識……鼻觸……以鼻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
……舌……味……舌識……舌觸……以舌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
……身……觸……身識……身觸……以身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我擁有意’、‘我是意’、‘意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法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法,視為‘我擁有法’、‘我是法’、‘法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意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識,視為‘我擁有意識’、‘我是意識’、‘意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意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視為‘我擁有意觸’、‘我是意觸’、‘意觸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你認為怎樣,以意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受、想、行、識,視為‘我擁有受、想、行、識’、‘我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羅睺邏,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以眼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以耳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以鼻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以舌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以身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以意觸為條件而生的受、想、行、識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羅睺邏尊者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當世尊解說這段法義時,羅睺邏尊者內心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那無數千計的天神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結法和結縛。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結法?什麼是結縛呢?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這稱為結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結縛。
“當耳……
“當鼻……
“當舌……
“當身……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這稱為結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結縛。”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取法和執取。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取法?什麼是執取呢?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這稱為取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執取。
“當耳……
“當鼻……
“當舌……
“當身……
“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這稱為取法,在那裏有愛著便會有執取。”
第十二世間欲樂品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這時候,毗舍離人優伽居士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除了“因陀羅”改作“居士”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八經相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跋祇的象村。
這時候,象村的村民優伽多居士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除了“因陀羅”改作“居士”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八經相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那爛陀的波婆迦芒果園。
這時候,優波離居士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除了“因陀羅”改作“居士”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八經相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賓頭盧.婆羅墮闍尊者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優填王前往賓頭盧.婆羅墮闍尊者那裏,和他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他說:“婆羅墮闍賢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呢?”
“大王,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他說:‘比丘們,來吧,以看待母親的心來看待母親年紀的女士,以看待姊妹的心來看待姊妹年紀的女士,以看待女兒的心來看待女兒年紀的女士吧。’大王,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
“婆羅墮闍賢者,心是充滿欲求的,有些時候,對母親年紀的女士會生起貪欲法,對姊妹年紀的女士會生起貪欲法,對女兒年紀的女士會生起貪欲法。婆羅墮闍賢者,在這情形下,有沒有另一些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呢?”
“大王,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他說:‘比丘們,來吧,從頭頂至腳底審視這個身體,在皮膚之內包裹著各種不淨的東西。在這個身體裏有頭髮、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腱、骨、骨髓、腎、心、肝、肺、脾、橫隔膜、大腸、小腸、胃、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膏、眼淚、脂肪、口水、鼻涕、黏液、尿。’大王,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
“婆羅墮闍賢者,對於那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比丘來說,要做到不沉溺男女欲是容易的,但對於那些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比丘來說,要做到不沉溺男女欲是很難的。婆羅墮闍賢者,有些時候,即使做不淨的思維作意也會轉變成誘人的思維作意中去。婆羅墮闍賢者,在這情形下,有沒有另一些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呢?”
“大王,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他說:‘比丘們,來吧,你們要守護根門,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你們要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你們要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在耳聽到聲……在鼻嗅到香……在舌嚐到味……在身感到觸……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你們要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你們要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大王,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
“婆羅墮闍賢者,十分稀有!婆羅墮闍賢者,十分難得!婆羅墮闍賢者,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知有見,善說這些原因和條件,使那些年少、髮黑、壯健、在人生早期的比丘能不沉溺男女欲,終其壽命都生活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中!
“婆羅墮闍賢者,我也是一樣,有些時候,我不守護身、不守護口、不守護心、沒有念、不約束根門地進入後宮,那時我完全被貪欲法征服。有些時候,我守護身、守護口、守護心、保持念、約束根門地進入後宮,那時我不被貪欲法征服。
“婆羅墮闍賢者,妙極了!婆羅墮闍賢者,妙極了!婆羅墮闍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婆羅墮闍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須那.居士子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除了“因陀羅”改作“須那”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八經相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瞿尸陀居士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大德,人們說‘各種不同的界,各種不同的界’。世尊說‘各種不同的界’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居士,有眼界、使人歡喜的色、眼識,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有眼界、使人不歡喜的色、眼識,以苦觸為緣而會生起苦受;有眼界、使人生捨的色、眼識,以不苦不樂觸為緣而會生起不苦不樂受。
“居士,有耳界、使人歡喜的聲、耳識,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
“居士,有鼻界、使人歡喜的香、鼻識,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
“居士,有舌界、使人歡喜的味、舌識,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
“居士,有身界、使人歡喜的觸、身識,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
“居士,有意界、使人歡喜的法、意識,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有意界、使人不歡喜的法、意識,以苦觸為緣而會生起苦受;有意界、使人生捨的法、意識,以不苦不樂觸為緣而會生起不苦不樂受。
“居士,這就是世尊說‘各種不同的界’所包含的內容了。”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大迦旃延尊者住在阿槃提拘羅羅鎮的山崖。
這時候,訶梨提迦居士前往大迦旃延尊者那裏,對大迦旃延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大迦旃延尊者說:“大德,世尊說:‘以各種不同的界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觸;以各種不同的觸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受。’大德,什麼是‘以各種不同的界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觸;以各種不同的觸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受’呢?”
“居士,一位比丘在眼看到使人歡喜的色之後,他的眼識識別到這些會帶來樂受的東西;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在眼看到使人不歡喜的色之後,他的眼識識別到這些會帶來苦受的東西;以苦觸為緣而會生起苦受。在眼看到使人生捨的色之後,他的眼識識別到這些會帶來不苦不樂受的東西;以不苦不樂觸為緣而會生起不苦不樂受。
“居士,再者,一位比丘在耳聽到使人歡喜的聲……
“居士,再者,一位比丘在鼻嗅到使人歡喜的香……
“居士,再者,一位比丘在舌嚐到使人歡喜的味……
“居士,再者,一位比丘在身感到使人歡喜的觸……
“居士,再者,一位比丘在意想到使人歡喜的法之後,他的意識識別到這些會帶來樂受的東西;以樂觸為緣而會生起樂受。在意想到使人不歡喜的法之後,他的意識識別到這些會帶來苦受的東西;以苦觸為緣而會生起苦受。在意想到使人生捨的法之後,他的意識識別到這些會帶來不苦不樂受的東西;以不苦不樂觸為緣而會生起不苦不樂受。
“居士,這就是‘以各種不同的界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觸;以各種不同的觸為緣,會生起各種不同的受’了。”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婆伽的鱷魚山,畢沙迦邏園的鹿野苑。
這時候,那拘邏父居士前往世尊那裏,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不能當下入滅,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使一些眾生能當下入滅呢?”
……(除了“因陀羅”改作“居士”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一八經相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大迦旃延尊者住在阿槃提目迦羅森林的小屋。
這時候,盧希蹉婆羅門有一些年青婆羅門弟子前往森林收集柴枝,他們去到大迦旃延尊者的小屋那裏後,圍繞著小屋走來走去,到處搗亂,發出嘈吵的聲音,他們高聲說:“這些禿頭、卑賤、下劣、低種姓的沙門,受低種姓的人照料、恭敬、尊重、供養、尊崇。”
於是,大迦旃延尊者從住處走出來,然後對那些年青婆羅門說:“年青婆羅門們,不要嘈吵,我要對你們說法。”
大迦旃延尊者說了這番話後,那些年青婆羅門保持沉默。
大迦旃延尊者以偈頌對那些年青婆羅門說:
“古婆羅門昔所行,
戒行至高至究極,
保護根門善守持,
各種忿怒均降服;
古婆羅門昔所行,
樂於善法喜禪修。
今離正道空誦經,
自認高貴行不正,
常攻擊人心忿怒,
不論強弱俱惱害。
根門不護欲得福,
如睡夢中得財寶,
空躺地上無飲食。
今婆羅門此模樣:
清晨沐浴誦吠陀,
塗苦行灰扎髮髻,
穿苦行衣修苦行,
持咒發願拿曲杖,
以水灑淨做儀式,
以此欲求諸得著。
若然內心善止息,
心中潔淨無污垢,
所有眾生不妨害,
此人能得梵天道。”
那些年青婆羅門惱怒、不高興,他們回去盧希蹉婆羅門那裏,然後對他說:“賢者,你要知道,大迦旃延沙門廢除、輕蔑婆羅門的咒頌!”
那些年青婆羅門說了這番話後,盧希蹉婆羅門惱怒、不高興,心想:“我單憑聽了那些年青婆羅門的說話便責罵、斥罵大迦旃延沙門是不當的。讓我前往他那裏問他吧。”
於是,盧希蹉婆羅門與那些年青婆羅門一起前往大迦旃延尊者那裏,去到後,和大迦旃延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大迦旃延尊者說:“迦旃延賢者,我那些年青婆羅門弟子有到來這裏收集柴枝嗎?”
“婆羅門,你那些年青婆羅門弟子有到來這裏收集柴枝。”
“迦旃延賢者,你有沒有跟那些年青婆羅門一起交談呢?”
“婆羅門,我有跟那些年青婆羅門一起交談。”
“迦旃延賢者,你跟那些年青婆羅門一起交談時,說了些什麼呢?”
“婆羅門,我跟那些年青婆羅門一起交談時,說:
“‘古婆羅門昔所行,
戒行至高至究極,
保護根門善守持,
各種忿怒均降服;
古婆羅門昔所行,
樂於善法喜禪修。
今離正道空誦經,
自認高貴行不正,
常攻擊人心忿怒,
不論強弱俱惱害。
根門不護欲得福,
如睡夢中得財寶,
空躺地上無飲食。
今婆羅門此模樣:
清晨沐浴誦吠陀,
塗苦行灰扎髮髻,
穿苦行衣修苦行,
持咒發願拿曲杖,
以水灑淨做儀式,
以此欲求諸得著。
若然內心善止息,
心中潔淨無污垢,
所有眾生不妨害,
此人能得梵天道。’
“婆羅門,這就是我跟那些年青婆羅門一起交談時的說話了。”
“迦旃延賢者說不守護根門。迦旃延賢者,不守護根門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婆羅門,一些人當眼看到鍾愛的色之後便有愛著,看到不鍾愛的色之後便有瞋恚。他們沒有保持身念,內心低劣,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當耳聽到鍾愛的聲……
“當鼻嗅到鍾愛的香……
“當舌嚐到鍾愛的味……
“當身感到鍾愛的觸……
“當意想到鍾愛的法之後便有愛著,想到不鍾愛的法之後便有瞋恚。他們沒有保持身念,內心低劣,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婆羅門,這就是不守護根門了。”
“迦旃延賢者,十分稀有,十分難得!迦旃延賢者是一位守護根門的人,你講解不守護根門!
“迦旃延賢者說守護根門。迦旃延賢者,守護根門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婆羅門,一位比丘當眼看到鍾愛的色之後不會愛著,看到不鍾愛的色之後不會瞋恚。他保持身念,內心質素高,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當耳聽到鍾愛的聲……
“當鼻嗅到鍾愛的香……
“當舌嚐到鍾愛的味……
“當身感到鍾愛的觸……
“當意想到鍾愛的法之後不會愛著,想到不鍾愛的法之後不會瞋恚。他保持身念,內心質素高,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婆羅門,這就是守護根門了。”
“迦旃延賢者,十分稀有,十分難得!迦旃延賢者是一位守護根門的人,你講解守護根門!
“迦旃延賢者,妙極了!迦旃延賢者,妙極了!迦旃延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迦旃延賢者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以後迦旃延賢者到來目迦羅另一些優婆塞族人那裏時,請同樣也到來盧希蹉族人這裏,這樣的話,這些年青婆羅門男女便有機會對迦旃延賢者作禮,侍奉座位和水給迦旃延賢者,探望迦旃延賢者,這將為他們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優陀夷尊者住在迦門陀村杜帝耶婆羅門的芒果園。
這時候,韋羅訶蹉女婆羅門有一個年青婆羅門弟子前往優陀夷尊者那裏,和優陀夷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優陀夷尊者為年青婆羅門說法,對他開示,對他教導,使他景仰,使他歡喜。年青婆羅門因優陀夷尊者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他對優陀夷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回去韋羅訶蹉女婆羅門那裏。
年青婆羅門回到韋羅訶蹉女婆羅門那裏後,對她說:“賢者,你要知道,優陀夷沙門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年青婆羅門,既然這樣,你用我的名義邀請優陀夷沙門明天接受食物吧。”
年青婆羅門回答韋羅訶蹉女婆羅門:“賢者,是的。”於是前往優陀夷尊者那裏,對優陀夷尊者說:“願優陀夷賢者明天接受我的老師韋羅訶蹉女婆羅門的食物。”優陀夷尊者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供養。
夜晚過後,在上午,優陀夷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韋羅訶蹉女婆羅門的居所。優陀夷尊者去到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韋羅訶蹉女婆羅門親手將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優陀夷尊者,使他得到滿足,使他掩缽示意吃飽。當優陀夷尊者吃完食物,手離開缽的時候,韋羅訶蹉女婆羅門穿著鞋、坐上高座、戴著頭巾,然後對優陀夷尊者說:“沙門,說法吧。”
優陀夷尊者說:“賢姊,這不是適當的時候。”於是起座離去。
第二次,年青婆羅門前往優陀夷尊者那裏,和優陀夷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優陀夷尊者為年青婆羅門說法,對他開示,對他教導,使他景仰,使他歡喜。第二次,年青婆羅門因優陀夷尊者的說法而得到開示,得到教導,感到景仰,感到歡喜,他對優陀夷尊者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高興,之後起座回去韋羅訶蹉女婆羅門那裏。
年青婆羅門回到韋羅訶蹉女婆羅門那裏後,對她說:“賢者,你要知道,優陀夷沙門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年青婆羅門,你對優陀夷沙門有這樣高的稱讚,但當我對他說‘沙門,說法吧’的時候,他卻說‘賢姊,這不是適當的時候’便起座離去。”
“賢者,這是因為你穿著鞋、坐上高座、戴著頭巾,還說‘沙門,說法吧’。賢者,那些賢者是恭敬法、尊敬法的人!”
“年青婆羅門,既然這樣,你用我的名義邀請優陀夷沙門明天接受食物吧。”
年青婆羅門回答韋羅訶蹉女婆羅門:“賢者,是的。”於是前往優陀夷尊者那裏,對優陀夷尊者說:“願優陀夷賢者明天接受我的老師韋羅訶蹉女婆羅門的食物。”優陀夷尊者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供養。
夜晚過後,在上午,優陀夷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韋羅訶蹉女婆羅門的居所。優陀夷尊者去到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韋羅訶蹉女婆羅門親手將美味的硬食物和軟食物遞送給優陀夷尊者,使他得到滿足,使他掩缽示意吃飽。當優陀夷尊者吃完食物,手離開缽的時候,韋羅訶蹉女婆羅門除了鞋、坐低座、除下頭巾,然後對優陀夷尊者說:“大德,阿羅漢宣說,有什麼便有苦樂,沒有什麼便沒有苦樂呢?”
“賢姊,阿羅漢宣說,有眼便有苦樂,沒有眼便沒有苦樂。
“阿羅漢宣說,有耳便有苦樂,沒有耳便沒有苦樂。
“阿羅漢宣說,有鼻便有苦樂,沒有鼻便沒有苦樂。
“阿羅漢宣說,有舌便有苦樂,沒有舌便沒有苦樂。
“阿羅漢宣說,有身便有苦樂,沒有身便沒有苦樂。
“阿羅漢宣說,有意便有苦樂,沒有意便沒有苦樂。”
優陀夷尊者說了這番話後,韋羅訶蹉女婆羅門對他說:“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優陀夷大師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優陀夷大師接受我為優婆夷,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第十三居士品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釋迦人一個名叫天湖的市鎮。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對於一些比丘,我不會對他們說應在六觸入處之中不放逸地作出修行;對於一些比丘,我會對他們說應在六觸入處之中不放逸地作出修行。
“比丘們,對於那些盡除了所有漏、過著清淨的生活、完成了應做的修行工作、放下了重擔、取得了最高的果證、解除了導致投生的結縛、以圓滿的智慧而得解脫的阿羅漢比丘,我不會對他們說應在六觸入處之中不放逸地作出修行。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已經不放逸地完成了修行工作,他們是不會放逸的。
“比丘們,對於那些還沒有徹底證悟、希望取得最高止息的有學比丘,我會對他們說應不放逸地作出修行。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悅意和不悅意的色時,內心要持續不受這些觸擺佈;內心不受擺佈時便會精進而不懈怠,專一心念而沒有忘失,身體猗息下來而沒有倉卒,內心平伏下來而安住一境。比丘們,我看到不放逸的果報,所以對那些有學比丘說應在六觸入處之中不放逸地作出修行。
“比丘們,當耳識別到悅意和不悅意的聲……
“比丘們,當鼻識別到悅意和不悅意的香……
“比丘們,當舌識別到悅意和不悅意的味……
“比丘們,當身識別到悅意和不悅意的觸……
“比丘們,當意識別到悅意和不悅意的法時,內心要持續不受這些觸擺佈;內心不受擺佈時便會精進而不懈怠,專一心念而沒有忘失,身體猗息下來而沒有倉卒,內心平伏下來而安住一境。比丘們,我看到不放逸的果報,所以對那些有學比丘說應在六觸入處之中不放逸地作出修行。”
“比丘們,你們有得著,你們有善得!你們有機緣得到生活在梵行之中。
“比丘們,我曾見過一個稱為六觸入處的地獄。在那裏,眾生眼看到的色只有不願看的色而沒有願看的色,只有不期望看的色而沒有期望看的色,只有不喜歡看的色而沒有喜歡看的色;耳聽到的聲……鼻嗅到的香……舌嚐到的味……身感到的觸……意想到的法只有不願想的法而沒有願想的法,只有不期望想的法而沒有期望想的法,只有不喜歡想的法而沒有喜歡想的法。
“比丘們,你們有得著,你們有善得!你們有機緣得到生活在梵行之中。
“比丘們,我曾見過一個稱為六觸入處的天界。在那裏,眾生眼看到的色只有願看的色而沒有不願看的色,只有期望看的色而沒有不期望看的色,只有喜歡看的色而沒有不喜歡看的色;耳聽到的聲……鼻嗅到的香……舌嚐到的味……身感到的觸……意想到的法只有願想的法而沒有不願想的法,只有期望想的法而沒有不期望想的法,只有喜歡想的法而沒有不喜歡想的法。
“比丘們,你們有得著,你們有善得!你們有機緣得到生活在梵行之中。”4
“比丘們,天和人都是喜歡色、熱衷於色、緊繫於色的;當色變壞、消失、息滅時,天和人便會住於苦之中了。天和人都是喜歡聲……天和人都是喜歡香……天和人都是喜歡味………天和人都是喜歡觸……天和人都是喜歡法、熱衷於法、緊繫於法的;當法變壞、消失、息滅時,天和人便會住於苦之中了。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色的集、滅、味、患、離,不會喜歡色,不會熱衷於色,不會緊繫於色;當色變壞、消失、息滅時,如來是住於樂之中的。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聲……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香……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味……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觸……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法的集、滅、味、患、離,不會喜歡法,不會熱衷於法,不會緊繫於法;當法變壞、消失、息滅時,如來是住於樂之中的。”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色聲香味觸,
連同此法境,
世人皆稱羨,
生愛生貪著,
人天世間中,
視之為福樂;
一朝壞滅時,
苦惱連隨至。
聖者除身見,
不與世人同,
六處壞滅時,
安住於樂中,
世人說是樂,
聖者知是苦;
世人說是苦,
聖者知是樂。
迷癡無智者,
黑暗所遮蔽,
盲目無所見,
難知此法義。
善人揭示法,
智者能習近,
於中見光明,
得知深妙法。
貪著諸有者,
逐鹿於有流,
不能覺此法,
墮入魔境域。
唯有諸聖者,
能覺此道途,
徹知此道已,
無漏得湼槃。
“比丘們,天和人都是喜歡色、熱衷於色、緊繫於色的;當色變壞、消失、息滅時,天和人便會住於苦之中了。天和人都是喜歡聲……天和人都是喜歡香……天和人都是喜歡味………天和人都是喜歡觸……天和人都是喜歡法、熱衷於法、緊繫於法的;當法變壞、消失、息滅時,天和人便會住於苦之中了。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色的集、滅、味、患、離,不會喜歡色,不會熱衷於色,不會緊繫於色;當色變壞、消失、息滅時,如來是住於樂之中的。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聲……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香……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味……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觸……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如實知法的集、滅、味、患、離,不會喜歡法,不會熱衷於法,不會緊繫於法;當法變壞、消失、息滅時,如來是住於樂之中的。”
“比丘們,捨棄不屬於你們的東西。捨棄那些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什麼是不屬於你們的東西呢?
“眼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耳……
“鼻……
“舌……
“身……
“意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假如在祇樹給孤獨園裏的草、木、樹枝、樹葉被人取去,被人焚燒或被人拿來用,你們會不會有‘我被人取去’、‘我被人焚燒’或‘我被人拿來用’這樣的想法呢?”
“大德,不會。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那些草、木、樹枝、樹葉不是我,不是我所。”
“比丘們,同樣地,眼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耳……
“鼻……
“舌……
“身……
“意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捨棄不屬於你們的東西。捨棄那些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什麼是不屬於你們的東西呢?
“色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聲……
“香……
“味……
“觸……
“法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假如在祇樹給孤獨園裏的草、木、樹枝、樹葉被人取去,被人焚燒或被人拿來用,你們會不會有‘我被人取去’、‘我被人焚燒’或‘我被人拿來用’這樣的想法呢?”
“大德,不會。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那些草、木、樹枝、樹葉不是我,不是我所。”
“比丘們,同樣地,色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聲……
“香……
“味……
“觸……
“法是不屬於你們的,捨棄那東西將會為你們帶來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眼是無常的,使眼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常的。比丘們,由無常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眼怎會有常恆呢!
“耳……
“鼻……
“舌……
“身……
“意是無常的,使意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常的。比丘們,由無常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意怎會有常恆呢!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眼是苦的,使眼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苦的。比丘們,由苦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眼怎會有樂呢!
“耳……
“鼻……
“舌……
“身……
“意是苦的,使意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苦的。比丘們,由苦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意怎會有樂呢!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眼是無我的,使眼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我的。比丘們,由無我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眼怎會有實我呢!
“耳……
“鼻……
“舌……
“身……
“意是無我的,使意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我的。比丘們,由無我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意怎會有實我呢!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使色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常的。比丘們,由無常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色怎會有常恆呢!
“聲……
“香……
“味……
“觸……
“法是無常的,使法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常的。比丘們,由無常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法怎會有常恆呢!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色是苦的,使色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苦的。比丘們,由苦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色怎會有樂呢!
“聲……
“香……
“味……
“觸……
“法是苦的,使法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苦的。比丘們,由苦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法怎會有樂呢!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色是無我的,使色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我的。比丘們,由無我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色怎會有實我呢!
“聲……
“香……
“味……
“觸……
“法是無我的,使法生起的原因和條件也是無我的。比丘們,由無我的原因和條件所生起的法怎會有實我呢!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第十四天湖品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舊業、新業、業滅、業滅之道。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舊業呢?
“比丘們,應知眼是由舊有的業而來,是由眾緣和合而來,是由思所作而來,它只是一些感受。應知耳……應知鼻……應知舌……應知身……應知意是由舊有的業而來,是由眾緣和合而來,是由思所作而來,它只是一些感受。比丘們,這就是稱為舊業了。
“比丘們,什麼是新業呢?
“比丘們,現在以身、口、意所作的各種業,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新業了。
“比丘們,什麼是業滅呢?
“比丘們,當一個人息滅身、口、意業,因此而觸證解脫,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業滅了。
“比丘們,什麼是業滅之道呢?
“比丘們,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業滅之道了。
“比丘們,我對你們宣說舊業,宣說新業,宣說業滅,宣說業滅之道。
“比丘們,任何一位導師都應該為他弟子的利益著想,都應該悲憫他的弟子;而我對你們所說的就是出於悲憫。比丘們,這裏有樹,這裏有靜室,修習禪定吧。不要放逸,不要過後因放逸而後悔。這是我對你們的教導。”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通往湼槃之道。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通往湼槃之道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觀察眼無常,觀察色無常,觀察眼識無常,觀察眼觸無常,觀察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觀察耳無常,觀察聲無常,觀察耳識無常,觀察耳觸無常,觀察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觀察鼻無常,觀察香無常,觀察鼻識無常,觀察鼻觸無常,觀察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觀察舌無常,觀察味無常,觀察舌識無常,觀察舌觸無常,觀察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觀察身無常,觀察觸無常,觀察身識無常,觀察身觸無常,觀察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觀察意無常,觀察法無常,觀察意識無常,觀察意觸無常,觀察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比丘們,這就是通往湼槃之道了。”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通往湼槃之道……(除了“無常”改作“苦”之外,其餘部份跟一四六經相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通往湼槃之道……(除了“無常”改作“無我”之外,其餘部份跟一四六經相同)……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通往湼槃之道。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通往湼槃之道呢?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眼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視為‘我擁有眼’、‘我是眼’、‘眼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我擁有色’、‘我是色’、‘色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識,視為‘我擁有眼識’、‘我是眼識’、‘眼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視為‘我擁有眼觸’、‘我是眼觸’、‘眼觸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我擁有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是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意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視為‘我擁有意’、‘我是意’、‘意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法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法,視為‘我擁有法’、‘我是法’、‘法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識,視為‘我擁有意識’、‘我是意識’、‘意識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觸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視為‘我擁有意觸’、‘我是意觸’、‘意觸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視為‘我擁有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我是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一個實我’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通往湼槃之道了。”
“比丘們,生活在梵行之中是沒有弟子、沒有老師5的。
“比丘們,有弟子、有老師的比丘有苦,不能安穩地生活。沒有弟子、沒有老師的比丘有樂,能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什麼是‘有弟子、有老師的比丘有苦,不能安穩地生活’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生起惡不善法、受憶起的思想束縛,他讓這些惡不善法跟他一起居住,這就是稱為有弟子了;他跟隨這些惡不善法行走,這就是稱為有老師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耳聽到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鼻嗅到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舌嚐到味……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身感到觸……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意想到法之後生起惡不善法、受憶起的思想束縛,他讓這些惡不善法跟他一起居住,這就是稱為有弟子了;他跟隨這些惡不善法行走,這就是稱為有老師了。
“比丘們,這就是‘有弟子、有老師的比丘有苦,不能安穩地生活’了。
“比丘們,什麼是‘沒有弟子、沒有老師的比丘有樂,能安穩地生活’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不生惡不善法、不受憶起的思想束縛,他不讓這些惡不善法跟他一起居住,這就是稱為沒有弟子了;他不跟隨這些惡不善法行走,這就是稱為沒有老師了。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耳聽到聲……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鼻嗅到香……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舌嚐到味……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身感到觸……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意想到法之後不生惡不善法、不受憶起的思想束縛,他不讓這些惡不善法跟他一起居住,這就是稱為沒有弟子了;他不跟隨這些惡不善法行走,這就是稱為沒有老師了。
“比丘們,這就是‘沒有弟子、沒有老師的比丘有樂,能安穩地生活’了。
“比丘們,生活在梵行之中是沒有弟子、沒有老師的。
“比丘們,有弟子、有老師的比丘有苦,不能安穩地生活。沒有弟子、沒有老師的比丘有樂,能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如果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賢友們,在喬答摩沙門座下修習梵行有什麼得益呢?’
“比丘們,當他們這樣問的時候,你們這樣解說:‘賢友們,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苦。’
“比丘們,如果他們再問:‘賢友們,怎樣在喬答摩沙門座下修習梵行來遍知苦呢?’
“比丘們,當他們這樣問的時候,你們這樣解說:‘賢友們,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眼是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色是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眼識是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眼觸是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苦。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賢友們,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意是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法是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意識是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意觸是苦,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能遍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苦。
“‘賢友們,這樣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來遍知苦。’
“比丘們,當外道遊方者這樣問你們的時候,你們便這樣來解說。”
“比丘們,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一位比丘有沒有方法得到究竟智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一位比丘是有方法得到究竟智的。
“比丘們,這方法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內裏有貪欲、瞋恚、愚癡的時候知道自己內裏有貪欲、瞋恚、愚癡,內裏沒有貪欲、瞋恚、愚癡的時候知道自己內裏沒有貪欲、瞋恚、愚癡。
“比丘們,這種修習方法是通過敬信、願欲、傳統、推想、所受持的見來達成的嗎?”
“大德,不是。”
“比丘們,這種修習方法是通過智慧來達成的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一位比丘有這種方法得到究竟智,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再者,一位比丘在耳聽到聲……
……再者,一位比丘在鼻嗅到香……
……再者,一位比丘在舌嚐到味……
……再者,一位比丘在身感到觸……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在意想到法之後,內裏有貪欲、瞋恚、愚癡的時候知道自己內裏有貪欲、瞋恚、愚癡,內裏沒有貪欲、瞋恚、愚癡的時候知道自己內裏沒有貪欲、瞋恚、愚癡。
“比丘們,這種修習方法是通過敬信、願欲、傳統、推想、所受持的見來達成的嗎?”
“大德,不是。”
“比丘們,這種修習方法是通過智慧來達成的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不以敬信、不以願欲、不以傳統、不以推想、不以所受持的見,一位比丘有這種方法得到究竟智,他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根圓滿,根圓滿’。大德,根圓滿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觀察眼根生滅,對眼根厭離;觀察耳根生滅,對耳根厭離;觀察鼻根生滅,對鼻根厭離;觀察舌根生滅,對舌根厭離;觀察身根生滅,對身根厭離;觀察意根生滅,對意根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這就是根圓滿所包含的內容了。”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人們說‘說法者,說法者’。說法者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如果一位比丘說對眼、耳、鼻、舌、身、意厭離、無欲、息滅的法,他可配稱為一位說法的比丘。
“比丘,如果一位比丘跟隨對眼、耳、鼻、舌、身、意厭離、無欲、息滅的法,他可配稱為一位依法而行的比丘。
“比丘,如果一位比丘因對眼、耳、鼻、舌、身、意厭離、無欲、息滅,沒有執取而得解脫,他可配稱為一位現生得到湼槃的比丘。”
第十五新舊業品完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眼無常,這就是他的正見。有正觀的人會有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耳……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鼻……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舌……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身……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意無常,這就是他的正見。有正觀的人會有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色無常,這就是他的正見。有正觀的人會有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聲……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香……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味……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觸……
“一位比丘如實觀察法無常,這就是他的正見。有正觀的人會有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比丘們,你們要對眼如理思維,要如實觀察眼無常。比丘們,對眼如理思維、如實觀察眼無常的比丘會對眼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比丘們,你們要對耳……
“比丘們,你們要對鼻……
“比丘們,你們要對舌……
“比丘們,你們要對身……
“比丘們,你們要對意如理思維,要如實觀察意無常。比丘們,對意如理思維、如實觀察意無常的比丘會對意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比丘們,你們要對色如理思維,要如實觀察色無常。比丘們,對色如理思維、如實觀察色無常的比丘會對色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比丘們,你們要對聲……
“比丘們,你們要對香……
“比丘們,你們要對味……
“比丘們,你們要對觸……
“比丘們,你們要對法如理思維,要如實觀察法無常。比丘們,對法如理思維、如實觀察法無常的比丘會對法厭離;當愛喜盡除時會帶來貪欲的盡除,當貪欲盡除時會帶來愛喜的盡除;當愛喜和貪欲都盡除時,這稱為心善解脫。”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耆婆的芒果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定;一位有定的比丘會如實認清事物。如實認清些什麼呢?
“如實認清眼無常,如實認清色無常,如實認清眼識無常,如實認清眼觸無常,如實認清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如實認清耳無常,如實認清聲無常,如實認清耳識無常,如實認清耳觸無常,如實認清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如實認清鼻無常,如實認清香無常,如實認清鼻識無常,如實認清鼻觸無常,如實認清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如實認清舌無常,如實認清味無常,如實認清舌識無常,如實認清舌觸無常,如實認清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如實認清身無常,如實認清觸無常,如實認清身識無常,如實認清身觸無常,如實認清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如實認清意無常,如實認清法無常,如實認清意識無常,如實認清意觸無常,如實認清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定;一位有定的比丘會如實認清事物。”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耆婆的芒果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你們要生活在靜處;一位生活在靜處的比丘會如實認清事物。如實認清些什麼呢?
……(除了“修習定”及“有定”改作“生活在靜處”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五九經相同)……
這時候,大拘絺羅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拘絺羅,你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著。什麼東西是無常的呢?
“拘絺羅,眼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色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眼識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眼觸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
“拘絺羅,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拘絺羅,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拘絺羅,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拘絺羅,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拘絺羅,意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法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意識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意觸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你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
“拘絺羅,你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著。”
這時候,大拘絺羅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拘絺羅,你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著……(除了“無常”改作“苦”之外,其餘部份跟一六一經相同)……
這時候,大拘絺羅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如果世尊為我簡略地說法就好了。當我聽了世尊的法義後,便會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來修習。”
“拘絺羅,你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著……(除了“無常”改作“無我”之外,其餘部份跟一六一經相同)……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知,什麼樣的見,才能斷除邪見呢?”
“比丘,一個人知眼無常,見眼無常,能斷除邪見;知色無常,見色無常,能斷除邪見;知眼識無常,見眼識無常,能斷除邪見;知眼觸無常,見眼觸無常,能斷除邪見;知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見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能斷除邪見。
“……耳……聲……耳識……耳觸……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鼻……香……鼻識……鼻觸……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舌……味……舌識……舌觸……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身……觸……身識……身觸……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
“比丘,一個人知意無常,見意無常,能斷除邪見;知法無常,見法無常,能斷除邪見;知意識無常,見意識無常,能斷除邪見;知意觸無常,見意觸無常,能斷除邪見;知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見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無常,能斷除邪見。
“比丘,一個人要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才能斷除邪見。”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知,什麼樣的見,才能斷除身見呢?”
“比丘,一個人知眼苦……(除了“邪見”改作“身見”和“無常”改作“苦”之外,其餘部份跟一六四經相同)……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知,什麼樣的見,才能斷除我見呢?”
“比丘,一個人知眼無我……(除了“邪見”改作“我見”和“無常”改作“無我”之外,其餘部份跟一六四經相同)……
第十六愛喜盡品完
(一)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著。什麼東西是無常的呢?
“比丘們,眼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耳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鼻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舌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身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意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著。
(二)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欲。什麼東西是無常的呢?
“比丘們,眼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耳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鼻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舌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身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意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欲。
(三)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染。什麼東西是無常的呢?
“比丘們,眼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耳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鼻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舌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身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意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染。”
(一)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著。什麼東西是苦的呢?
“比丘們,眼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耳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鼻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舌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身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意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著。
(二)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欲。什麼東西是苦的呢?
“比丘們,眼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耳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鼻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舌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身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意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欲。
(三)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染。什麼東西是苦的呢?
“比丘們,眼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耳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鼻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舌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身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意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染。”
(一)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著。什麼東西是無我的呢?
“比丘們,眼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耳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鼻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舌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身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意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著。
(二)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欲。什麼東西是無我的呢?
“比丘們,眼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耳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鼻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舌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身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意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欲。
(三)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染。什麼東西是無我的呢?
“比丘們,眼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耳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鼻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舌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身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意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染。”
(一)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著。什麼東西是無常的呢?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聲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香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味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觸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法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著。
(二)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欲。什麼東西是無常的呢?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聲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香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味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觸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法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欲。
(三)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染。什麼東西是無常的呢?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聲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香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味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觸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法是無常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常的東西的貪染。”
(一)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著。什麼東西是苦的呢?
“比丘們,色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聲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香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味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觸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法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著。
(二)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欲。什麼東西是苦的呢?
“比丘們,色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聲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香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味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觸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法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欲。
(三)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染。什麼東西是苦的呢?
“比丘們,色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聲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香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味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觸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法是苦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苦的東西的貪染。”
(一)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著。什麼東西是無我的呢?
“比丘們,色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聲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香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味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觸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法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著。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著。
(二)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欲。什麼東西是無我的呢?
“比丘們,色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聲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香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味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觸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法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欲。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欲。
(三)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染。什麼東西是無我的呢?
“比丘們,色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聲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香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味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觸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法是無我的,你們應要捨棄對它的貪染。
“比丘們,你們應要捨棄對各種無我的東西的貪染。”
(一)
“比丘們,過去的眼是無常的,過去的耳是無常的,過去的鼻是無常的,過去的舌是無常的,過去的身是無常的,過去的意是無常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二)
“比丘們,未來的眼是無常的,未來的耳是無常的,未來的鼻是無常的,未來的舌是無常的,未來的身是無常的,未來的意是無常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三)
“比丘們,現在的眼是無常的,現在的耳是無常的,現在的鼻是無常的,現在的舌是無常的,現在的身是無常的,現在的意是無常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一)
“比丘們,過去的眼是苦的……(三個分段的經文除了“無常”改作“苦”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七三經相同)……
(一)
“比丘們,過去的眼是無我的……(三個分段的經文除了“無常”改作“無我”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七三經相同)……
(一)
“比丘們,過去的色是無常的,過去的聲是無常的,過去的香是無常的,過去的味是無常的,過去的觸是無常的,過去的法是無常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二)
“比丘們,未來的色是無常的,未來的聲是無常的,未來的香是無常的,未來的味是無常的,未來的觸是無常的,未來的法是無常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三)
“比丘們,現在的色是無常的,現在的聲是無常的,現在的香是無常的,現在的味是無常的,現在的觸是無常的,現在的法是無常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一)
“比丘們,過去的色是苦的……(三個分段的經文除了“無常”改作“苦”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七六經相同)……
(一)
“比丘們,過去的色是無我的……(三個分段的經文除了“無常”改作“無我”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七六經相同)……
(一)
“比丘們,過去的眼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過去的耳……
“過去的鼻……
“過去的舌……
“過去的身……
“過去的意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二)
“比丘們,未來的眼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未來的耳……
“未來的鼻……
“未來的舌……
“未來的身……
“未來的意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三)
“比丘們,現在的眼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現在的耳……
“現在的鼻……
“現在的舌……
“現在的身……
“現在的意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一)
“比丘們,過去的眼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過去的耳……
“過去的鼻……
“過去的舌……
“過去的身……
“過去的意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二)
“比丘們,未來的眼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未來的耳……
“未來的鼻……
“未來的舌……
“未來的身……
“未來的意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三)
“比丘們,現在的眼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現在的耳……
“現在的鼻……
“現在的舌……
“現在的身……
“現在的意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一)
“比丘們,過去的眼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過去的耳……
“過去的鼻……
“過去的舌……
“過去的身……
“過去的意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二)
“比丘們,未來的眼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未來的耳……
“未來的鼻……
“未來的舌……
“未來的身……
“未來的意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三)
“比丘們,現在的眼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眼這回事’、‘沒有我是眼這回事’、‘沒有眼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眼。
“現在的耳……
“現在的鼻……
“現在的舌……
“現在的身……
“現在的意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沒有我擁有意這回事’、‘沒有我是意這回事’、‘沒有意是一個實我這回事’。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意。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一)
“比丘們,過去的色是無常的……(三個分段的經文除了“眼、耳、鼻、舌、身、意”改作“色、聲、香、味、觸、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七九經相同)……
(一)
“比丘們,過去的色是苦的……(三個分段的經文除了“眼、耳、鼻、舌、身、意”改作“色、聲、香、味、觸、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一八零經相同)……
(一)
“比丘們,過去的色是無我的……(三個分段的經文除了“眼、耳、鼻、舌、身、意”改作“色、聲、香、味、觸、法”之外,其餘部份跟一八一經相同)……
(一)
“比丘們,眼是無常的,耳是無常的,鼻是無常的,舌是無常的,身是無常的,意是無常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二)
“比丘們,眼是苦的,耳是苦的,鼻是苦的,舌是苦的,身是苦的,意是苦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三)
“比丘們,眼是無我的,耳是無我的,鼻是無我的,舌是無我的,身是無我的,意是無我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耳厭離、對鼻厭離、對舌厭離、對身厭離、對意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一)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聲是無常的,香是無常的,味是無常的,觸是無常的,法是無常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二)
“比丘們,色是苦的,聲是苦的,香是苦的,味是苦的,觸是苦的,法是苦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三)
“比丘們,色是無我的,聲是無我的,香是無我的,味是無我的,觸是無我的,法是無我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聲厭離、對香厭離、對味厭離、對觸厭離、對法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第十七重複品完
“比丘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說‘河流,河流’,在聖者的律之中,那不是河流,那只是很多水積聚在一起,很多水急速流動而已。
“比丘們,眼是人的河流,色使它波濤洶湧。比丘們,在眼這條大河流之中有波浪、有旋渦,會溺斃人、會傷害人。一個征服色的人,可稱為一位親自渡過眼這條大河流的人,他是一位站穩在彼岸的婆羅門。
“比丘們,耳……聲……
“比丘們,鼻……香……
“比丘們,舌……味……
“比丘們,身……觸……
“比丘們,意是人的河流,法使它波濤洶湧。比丘們,在意這條大河流之中有波浪、有旋渦,會溺斃人、會傷害人。一個征服法的人,可稱為一位親自渡過意這條大河流的人,他是一位站穩在彼岸的婆羅門。”
世尊.善逝.導師說了以上的話後,進一步再說:
“此流溺人傷害人,
波濤洶湧甚難渡,
具深智慧梵行者,
盡世間邊到彼岸。”
“比丘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說‘河流,河流’,在聖者的律之中,那不是河流,那只是很多水積聚在一起,很多水急速流動而已。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在聖者的律之中,這才稱為河流。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之中,大部分眾生在當中沉溺,就像一個打結的繩球、一個鳥巢、一堆纏繞的蘆葦草那樣在世間糾纏不清,因此不能超脫輪迴,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比丘們,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比丘們,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比丘們,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比丘們,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在聖者的律之中,這才稱為河流。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之中,大部分眾生在當中沉溺,就像一個打結的繩球、一個鳥巢、一堆纏繞的蘆葦草那樣在世間糾纏不清,因此不能超脫輪迴,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此流溺人傷害人,
波濤洶湧甚難渡,
清除貪瞋與無明,
此人能越難渡流:
遠離死神沒有依,
斷除眾苦無後有,
止息生死難衡量,
死神不知其去處。”
“比丘們,就正如漁夫在深水湖中放下有肉的魚鈎,有些尋找肉食的魚會吞下它,吞下魚鈎的魚會遇上不幸,遇上災禍,被漁夫任意擺佈。
“比丘們,同樣地,世間上有六個使眾生遇上不幸、摧毀眾生的鈎,這六個鈎是什麼呢?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這稱為吞下魔鈎的比丘。他會遇上不幸,遇上災禍,被邪惡者任意擺佈。
“比丘們,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比丘們,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比丘們,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比丘們,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比丘們,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個比丘對此有喜貪、喜愛、持續的愛著的話,這稱為吞下魔鈎的比丘。他會遇上不幸,遇上災禍,被邪惡者任意擺佈。
“比丘們,當眼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色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這稱為不吞魔鈎的比丘,粉碎魔鈎的比丘,徹底粉碎魔鈎的比丘。他不會遇上不幸、不會遇上災禍,不會被邪惡者任意擺佈。
“比丘們,當耳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聲……
“比丘們,當鼻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香……
“比丘們,當舌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味……
“比丘們,當身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觸……
“比丘們,當意識別到一些使人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的法時,如果一位比丘對此沒有喜貪、喜愛,持續沒有愛著的話,這稱為不吞魔鈎的比丘,粉碎魔鈎的比丘,徹底粉碎魔鈎的比丘。他不會遇上不幸、不會遇上災禍,不會被邪惡者任意擺佈。”
“比丘們,當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在眼識別色時有貪欲、瞋恚、愚癡,不捨棄貪欲、瞋恚、愚癡,這時這個比丘或比丘尼眼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輕微的色,內心都會受到擺佈,更遑論影響程度大的色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這個比丘或比丘尼在眼識別色時有貪欲、瞋恚、愚癡,不捨棄貪欲、瞋恚、愚癡。
……當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在耳識別聲……
……當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在鼻識別香……
……當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在舌識別味……
……當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在身識別觸……
“比丘們,當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在意識別法時有貪欲、瞋恚、愚癡,不捨棄貪欲、瞋恚、愚癡,這時這個比丘或比丘尼意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輕微的法,內心都會受到擺佈,更遑論影響程度大的法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這個比丘或比丘尼在意識別法時有貪欲、瞋恚、愚癡,不捨棄貪欲、瞋恚、愚癡。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用利斧不斷斬幼小的菩提樹、榕樹、糙葉榕或叢生榕,是否會有樹液流出來呢?”
“大德,是的。”
“這是什麼原因呢?”
“大德,因為這些樹有樹液。”
“比丘們,同樣地,當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在眼識別色時有貪欲、瞋恚、愚癡,不捨棄貪欲、瞋恚、愚癡,這時這個比丘或比丘尼眼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輕微的色,內心都會受到擺佈,更遑論影響程度大的色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這個比丘或比丘尼在眼識別色時有貪欲、瞋恚、愚癡,不捨棄貪欲、瞋恚、愚癡。
……當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在耳識別聲……
……當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在鼻識別香……
……當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在舌識別味……
……當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在身識別觸……
“比丘們,當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在意識別法時有貪欲、瞋恚、愚癡,不捨棄貪欲、瞋恚、愚癡,這時這個比丘或比丘尼意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輕微的法,內心都會受到擺佈,更遑論影響程度大的法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這個比丘或比丘尼在意識別法時有貪欲、瞋恚、愚癡,不捨棄貪欲、瞋恚、愚癡。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眼識別色時沒有貪欲、瞋恚、愚癡,捨棄了貪欲、瞋恚、愚癡,這時這位比丘或比丘尼眼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大的色,內心都不受擺佈,更遑論影響輕微的色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這位比丘或比丘尼在眼識別色時沒有貪欲、瞋恚、愚癡,捨棄了貪欲、瞋恚、愚癡。
……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耳識別聲……
……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鼻識別香……
……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舌識別味……
……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身識別觸……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意識別法時沒有貪欲、瞋恚、愚癡,捨棄了貪欲、瞋恚、愚癡,這時這位比丘或比丘尼意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大的法,內心都不受擺佈,更遑論影響輕微的法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這位比丘或比丘尼在意識別法時沒有貪欲、瞋恚、愚癡,捨棄了貪欲、瞋恚、愚癡。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用利斧不斷斬乾身、樹齡老的菩提樹、榕樹、糙葉榕或叢生榕,是否會有樹液流出來呢?”
“大德,不會。”
“這是什麼原因呢?”
“大德,因為這些樹沒有樹液。”
“比丘們,同樣地,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眼識別色時沒有貪欲、瞋恚、愚癡,捨棄了貪欲、瞋恚、愚癡,這時這位比丘或比丘尼眼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大的色,內心都不受擺佈,更遑論影響輕微的色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這位比丘或比丘尼在眼識別色時沒有貪欲、瞋恚、愚癡,捨棄了貪欲、瞋恚、愚癡。
……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耳識別聲……
……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鼻識別香……
……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舌識別味……
……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身識別觸……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意識別法時沒有貪欲、瞋恚、愚癡,捨棄了貪欲、瞋恚、愚癡,這時這位比丘或比丘尼意識別、專意到即使一些影響程度大的法,內心都不受擺佈,更遑論影響輕微的法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這位比丘或比丘尼在意識別法時沒有貪欲、瞋恚、愚癡,捨棄了貪欲、瞋恚、愚癡。”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和大拘絺羅尊者住在波羅奈的仙人住處鹿野苑。
這時候,大拘絺羅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賢友,究竟是眼繫縛著色還是色繫縛著眼,耳繫縛著聲還是聲繫縛著耳,鼻繫縛著香還是香繫縛著鼻,舌繫縛著味還是味繫縛著舌,身繫縛著觸還是觸繫縛著身,意繫縛著法還是法繫縛著意呢?”
“拘絺羅賢友,不是眼繫縛著色也不是色繫縛著眼,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耳繫縛著聲也不是聲繫縛著耳,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鼻繫縛著香也不是香繫縛著鼻,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舌繫縛著味也不是味繫縛著舌,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身繫縛著觸也不是觸繫縛著身,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意繫縛著法也不是法繫縛著意,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
“賢友,就正如一頭黑牛和一頭白牛被一個牛軛套在一起,如果人們說‘是黑牛繫縛著白牛’或‘是白牛繋縛著黑牛’,這是否正確的解說呢?”
“賢友,不是。賢友,不是黑牛繫縛著白牛也不是白牛繫縛著黑牛,在這裏有牛軛,這裏便會有束縛。”
“賢友,同樣地,不是眼繫縛著色也不是色繫縛著眼,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耳繫縛著聲也不是聲繫縛著耳,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鼻繫縛著香也不是香繫縛著鼻,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舌繫縛著味也不是味繫縛著舌,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身繫縛著觸也不是觸繫縛著身,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意繫縛著法也不是法繫縛著意,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
“賢友,如果是眼繫縛著色或是色繫縛著眼的話,便不會有生活在梵行之中這回事,也不會有體證把苦徹底盡除這回事。賢友,因為不是眼繫縛著色也不是色繫縛著眼,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所以這便會有生活在梵行之中這回事,也會有體證把苦徹底盡除這回事。
“賢友,如果是耳繫縛著聲……
“賢友,如果是鼻繫縛著香……
“賢友,如果是舌繫縛著味……
“賢友,如果是身繫縛著觸……
“賢友,如果是意繫縛著法或是法繫縛著意的話,便不會有生活在梵行之中這回事,也不會有體證把苦徹底盡除這回事。賢友,因為不是意繫縛著法也不是法繫縛著意,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所以這便會有生活在梵行之中這回事,也會有體證把苦徹底盡除這回事。
“賢友,從這個義理可知,不是眼繫縛著色也不是色繫縛著眼,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耳繫縛著聲也不是聲繫縛著耳,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鼻繫縛著香也不是香繫縛著鼻,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舌繫縛著味也不是味繫縛著舌,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身繫縛著觸也不是觸繫縛著身,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意繫縛著法也不是法繫縛著意,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
“賢友,世尊是有眼的,世尊是能以眼看到色的,但世尊沒有貪染,世尊的心是善解脫的。世尊是有耳的,世尊是能以耳聽到聲的,但世尊沒有貪染,世尊的心是善解脫的。世尊是有鼻的,世尊是能以鼻嗅到香的,但世尊沒有貪染,世尊的心是善解脫的。世尊是有舌的,世尊是能以舌嚐到味的,但世尊沒有貪染,世尊的心是善解脫的。世尊是有身的,世尊是能以身感到觸的,但世尊沒有貪染,世尊的心是善解脫的。世尊是有意的,世尊是能以意想到法的,但世尊沒有貪染,世尊的心是善解脫的。
“賢友,從這個義理可知,不是眼繫縛著色也不是色繫縛著眼,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耳繫縛著聲也不是聲繫縛著耳,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鼻繫縛著香也不是香繫縛著鼻,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舌繫縛著味也不是味繫縛著舌,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身繫縛著觸也不是觸繫縛著身,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意繫縛著法也不是法繫縛著意,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和迦摩普尊者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迦摩普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賢友,究竟是眼繫縛著色還是色繫縛著眼,耳繫縛著聲還是聲繫縛著耳,鼻繫縛著香還是香繫縛著鼻,舌繫縛著味還是味繫縛著舌,身繫縛著觸還是觸繫縛著身,意繫縛著法還是法繫縛著意呢?”
“迦摩普賢友,不是眼繫縛著色也不是色繫縛著眼,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耳繫縛著聲也不是聲繫縛著耳,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鼻繫縛著香也不是香繫縛著鼻,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舌繫縛著味也不是味繫縛著舌,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身繫縛著觸也不是觸繫縛著身,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意繫縛著法也不是法繫縛著意,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
“賢友,就正如一頭黑牛和一頭白牛被一個牛軛套在一起,如果人們說‘是黑牛繫縛著白牛’或‘是白牛繋縛著黑牛’,這是否正確的解說呢?”
“賢友,不是。賢友,不是黑牛繫縛著白牛也不是白牛繫縛著黑牛,在這裏有牛軛,這裏便會有束縛。”
“賢友,同樣地,不是眼繫縛著色也不是色繫縛著眼,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耳繫縛著聲也不是聲繫縛著耳,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鼻繫縛著香也不是香繫縛著鼻,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舌繫縛著味也不是味繫縛著舌,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身繫縛著觸也不是觸繫縛著身,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不是意繫縛著法也不是法繫縛著意,而是對這兩者生起貪染,以此為條件便會有束縛。”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阿難尊者和優陀夷尊者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優陀夷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阿難賢友,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解釋、揭示、講說身無我。至於識無我方面,可不可以同樣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識無我呢?”
“優陀夷賢友,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解釋、揭示、講說身無我。至於識無我方面,這是可以同樣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識無我的。
“賢友,眼識是不是以眼和色為條件而生起的呢?”
“賢友,是的。”
“賢友,眼識是由原因和條件而生起的,如果所有原因和條件都息滅無餘,會不會有眼識出現呢?”
“賢友,不會。”
“賢友,世尊以這樣的方式來解釋、揭示、講說識無我。
……耳識是不是以耳和聲……
……鼻識是不是以鼻和香……
……舌識是不是以舌和味……
……身識是不是以身和觸……
“賢友,意識是不是以意和法為條件而生起的呢?”
“賢友,是的。”
“賢友,意識是由原因和條件而生起的,如果所有原因和條件都息滅無餘,會不會有意識出現呢?”
“賢友,不會。”
“賢友,世尊以這樣的方式來解釋、揭示、講說識無我。
“賢友,就正如一個需要實木、尋求實木、到處尋找實木的人,拿著利斧進入樹林,在那裏看見一棵正直、整潔、高大的芭蕉樹,他斬截了樹根,斬截了樹冠,然後剝除樹皮。他軟木也找不到,更遑論實木了。
“賢友,同樣地,一位比丘觀察六觸入處無我、無我所,他這樣觀察時,會對世間沒有任何執取,沒有執取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燃燒’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比丘們,什麼是‘燃燒’的法義呢?
“比丘們,一個人如果被燒紅、充滿火焰的熱鐵棒燒毀眼根,便不能執取眼識別色時的形相,但這樣也比他的眼識持續受形相的味所束縛好。比丘們,一個人的眼識持續受形相的味所束縛,在身壞命終之後有可能在兩趣之一投生:地獄或畜生。比丘們,我看見後者的過患,所以我這樣說。
“比丘們,一個人如果被燒紅、充滿火焰的尖鐵槍戳毀耳根,便不能執取耳識別聲時的形相,但這樣也比他的耳識持續受形相的味所束縛好。比丘們,一個人的耳識持續受形相的味所束縛,在身壞命終之後有可能在兩趣之一投生:地獄或畜生。比丘們,我看見後者的過患,所以我這樣說。
“比丘們,一個人如果被燒紅、充滿火焰的利鐵剪剪毀鼻根,便不能執取鼻識別香時的形相,但這樣也比他的鼻識持續受形相的味所束縛好。比丘們,一個人的鼻識持續受形相的味所束縛,在身壞命終之後有可能在兩趣之一投生:地獄或畜生。比丘們,我看見後者的過患,所以我這樣說。
“比丘們,一個人如果被燒紅、充滿火焰的利鐵刃割毀舌根,便不能執取舌識別味時的形相,但這樣也比他的舌識持續受形相的味所束縛好。比丘們,一個人的舌識持續受形相的味所束縛,在身壞命終之後有可能在兩趣之一投生:地獄或畜生。比丘們,我看見後者的過患,所以我這樣說。
“比丘們,一個人如果被燒紅、充滿火焰的尖鐵矛刺毀身根,便不能執取身識別觸時的形相,但這樣也比他的身識持續受形相的味所束縛好。比丘們,一個人的身識持續受形相的味所束縛,在身壞命終之後有可能在兩趣之一投生:地獄或畜生。比丘們,我看見後者的過患,所以我這樣說。
“比丘們,我說,睡覺是一種虛度光陰的生活、沒有果報的生活、迷癡的生活。一個人如果睡覺,也比他持續作出取得權力、分裂僧團的覺好。比丘們,我看見後者的過患,所以我這樣說。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反思:‘不說燒紅、充滿火焰的熱鐵棒燒毀眼根了,我現在這樣思維:眼是無常的,色是無常的,眼識是無常的,眼觸是無常的,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
“‘不說燒紅、充滿火焰的尖鐵槍戳毀耳根了,我現在這樣思維:耳是無常的,聲是無常的,耳識是無常的,耳觸是無常的,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
“‘不說燒紅、充滿火焰的利鐵剪剪毀鼻根了,我現在這樣思維:鼻是無常的,香是無常的,鼻識是無常的,鼻觸是無常的,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
“‘不說燒紅、充滿火焰的利鐵刃割毀舌根了,我現在這樣思維:舌是無常的,味是無常的,舌識是無常的,舌觸是無常的,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
“‘不說燒紅、充滿火焰的尖鐵矛刺毀身根了,我現在這樣思維:身是無常的,觸是無常的,身識是無常的,身觸是無常的,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
“‘不說睡覺了,我現在這樣思維:意是無常的,法是無常的,意識是無常的,意觸是無常的,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是無常的。’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眼厭離,對色厭離,對眼識厭離,對眼觸厭離,對眼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耳厭離,對聲厭離,對耳識厭離,對耳觸厭離,對耳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鼻厭離,對香厭離,對鼻識厭離,對鼻觸厭離,對鼻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舌厭離,對味厭離,對舌識厭離,對舌觸厭離,對舌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身厭離,對觸厭離,對身識厭離,對身觸厭離,對身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會對意厭離,對法厭離,對意識厭離,對意觸厭離,對意觸所生的樂、苦、不苦不樂受厭離。
“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就是‘燃燒’的法義了。”
“比丘們,有手的時候,便會有拿起與放下的出現。有腳的時候,便會有來與回的出現。有肢節的時候,便會有屈與伸的出現。有肚腹的時候,便會有飢與渴的出現。
“比丘們,同樣地,有眼的時候,便會有以眼觸為條件所生的內在的苦和樂。有耳的時候,便會有以耳觸為條件所生的內在的苦和樂。有鼻的時候,便會有以鼻觸為條件所生的內在的苦和樂。有舌的時候,便會有以舌觸為條件所生的內在的苦和樂。有身的時候,便會有以身觸為條件所生的內在的苦和樂。有意的時候,便會有以意觸為條件所生的內在的苦和樂。
“比丘們,沒有手的時候,便不會有拿起與放下的出現。沒有腳的時候,便不會有來與回的出現。沒有肢節的時候,便不會有屈與伸的出現。沒有肚腹的時候,便不會有飢與渴的出現。
“比丘們,同樣地,沒有眼的時候,便不會有以眼觸為條件所生的內在的苦和樂。沒有耳的時候,便不會有以耳觸為條件所生的內在的苦和樂。沒有鼻的時候,便不會有以鼻觸為條件所生的內在的苦和樂。沒有舌的時候,便不會有以舌觸為條件所生的內在的苦和樂。沒有身的時候,便不會有以身觸為條件所生的內在的苦和樂。沒有意的時候,便不會有以意觸為條件所生的內在的苦和樂。”
“比丘們,有手的時候,便會有拿起與放下。有腳的時候,便會有來與回……(除了刪去所有“的出現”三個字之外,其餘部份跟一九五經相同)……
第十八河流品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假如有四條兇猛毒蛇,一個想生存不想死亡、想快樂不想痛苦的人走來,人們對他說:‘喂,你要時常照顧這四條兇猛毒蛇的生活,要時常替這四條兇猛毒蛇洗澡,要時常給這四條兇猛毒蛇飲食,要時常照顧這四條兇猛毒蛇的休息。這四條兇猛毒蛇有些時候或會動怒,那時會為你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喂,在這情形下你會怎樣做?’
“比丘們,那個人害怕那四條兇猛毒蛇,於是往別處逃跑。人們對他說:‘喂,有五個殺人仇敵在後面跟隨著你,一見到你的話便會就地取去你的性命。喂,在這情形下你會怎樣做?’
“比丘們,那個人害怕那四條兇猛毒蛇,害怕背後的五個殺人仇敵,於是往別處逃跑。人們對他說:‘喂,有六個拿著利劍的內賊在後面跟隨著你,一見到你的話便會就地斬掉你的頭。喂,在這情形下你會怎樣做?’
“比丘們,那個人害怕那四條兇猛毒蛇,害怕背後五個殺人仇敵,害怕背後六個拿著利劍的內賊,於是往別處逃跑。之後,他看見一條空的村落,無論他進入哪一間屋,都是沒有人的、遭棄置的、空的。無論他拿起哪個碗碟,都是遭棄置的、空的。人們對他說:‘喂,現在有些劫村大賊正要劫掠這條空村。喂,在這情形下你會怎樣做?’
“比丘們,那個人害怕那四條兇猛毒蛇,害怕背後五個殺人仇敵,害怕背後六個拿著利劍的內賊,害怕那些劫村大賊,於是往別處逃跑。之後,他看見一條大河,河這邊岸充滿危險、使人驚懼,對岸則安穩、不會使人驚懼;那裏沒有船也沒有橋幫人越過對岸。
“比丘們,那個人心想:‘這是一條大河,河這邊岸充滿危險、使人驚懼,對岸則安穩、不會使人驚懼;這裏沒有船也沒有橋幫人越過對岸。讓我採集一些草、木、樹枝、樹葉來扎一個木筏吧。依靠這個木筏,可安全地用手腳划過對岸。’
“比丘們,於是那個人採集一些草、木、樹枝、樹葉來扎一個木筏。依靠那個木筏,安全地用手腳划過對岸。他成為一位站穩在彼岸的婆羅門。
“比丘們,我說這個譬喻是要說明這個義理:
“比丘們,四條兇猛毒蛇是指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比丘們,五個殺人仇敵是指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比丘們,六個拿著利劍的內賊是指對六處的喜貪。
“比丘們,空的村落是指內六處。比丘們,一位智者、成熟、有智慧的人審視眼,會清楚看到它是沒有實質、沒有實在、空的;一位智者、成熟、有智慧的人審視耳,會清楚看到它是沒有實質、沒有實在、空的;一位智者、成熟、有智慧的人審視鼻,會清楚看到它是沒有實質、沒有實在、空的;一位智者、成熟、有智慧的人審視舌,會清楚看到它是沒有實質、沒有實在、空的;一位智者、成熟、有智慧的人審視身,會清楚看到它是沒有實質、沒有實在、空的;一位智者、成熟、有智慧的人審視意,會清楚看到它是沒有實質、沒有實在、空的。
“比丘們,劫村大賊是指外六處。比丘們,眼常在悅意和不悅意的色之中受劫掠,耳常在悅意和不悅意的聲之中受劫掠,鼻常在悅意和不悅意的香之中受劫掠,舌常在悅意和不悅意的味之中受劫掠,身常在悅意和不悅意的觸之中受劫掠,意常在悅意和不悅意的法之中受劫掠。
“比丘們,大河是指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比丘們,充滿危險、使人驚懼的這邊岸是指有身。
“比丘們,安穩、不會使人驚懼的對岸是指湼槃。
“比丘們,木筏是指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比丘們,用手腳划過對岸是指作出精進。
“比丘們,站穩在彼岸的婆羅門是指阿羅漢。”
“比丘們,具有三法的比丘能當下安住在許多快樂和喜悅之中,他能生起精進,將各種漏盡除。這三法是什麼呢?
“是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保持覺醒。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守護根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
“他在耳聽到聲……
“他在鼻嗅到香……
“他在舌嚐到味……
“他在身感到觸……
“他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
“比丘們,就正如在平坦的廣場上,有一輛繫上良駒的馬車停在那裏,馬刺已經預備好。一位熟練的馴馬師登上了馬車,左手拿著繮繩,右手拿著馬刺,能隨心所欲地到處奔馳。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修學守護六根,修學約束六根,修學調服六根,修學平息六根。
“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比丘守護根門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飲食知量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理計量真正所需。他受用食物不是為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麗的身段、得到美麗的外貌,而是為了使身體持續下去、平息身體的苦困,因此有助修習梵行。他受用食物是要驅除舊病和不讓新病生起,這樣他將沒有病痛,能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在傷口敷藥的目的只是為了復原,又正如一個人在車軸塗油的目的只是為了運輸暢順。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如理計量真正所需。他受用食物不是為了享樂、滿足自我、得到美麗的身段、得到美麗的外貌,而是為了使身體持續下去、平息身體的苦困,因此有助修習梵行。他受用食物是要驅除舊病和不讓新病生起,這樣他將沒有病痛,能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比丘飲食知量了。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保持覺醒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白天的時候,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在初夜時分,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在中夜時分,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在後夜時分起來後,又以行禪和坐禪來淨化內心,清除內心的障蓋法。
“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比丘保持覺醒了。
“比丘們,具有這三法的比丘能當下安住在許多快樂和喜悅之中,他能生起精進,將各種漏盡除。”
“比丘們,從前,有一隻烏龜黃昏的時候在河岸邊覓食,有一隻豺同樣黃昏的時候在河岸邊覓食。
“比丘們,烏龜在遠處看見那隻豺,於是將頭頸連同肢體收回龜殼之內,過少事務的生活、保持沉默、保持退隱。豺也在遠處看見烏龜,於是走到烏龜那裏守候,若烏龜伸出任何頭頸肢體,便立刻咬下去,然後扯牠出來吃。
“比丘們,烏龜一直都不伸出任何頭頸肢體,豺唯有放下期盼,沒有得著地離去。
“比丘們,同樣地,邪惡者魔羅持續地守候你們,想得到機會從你們的眼侵入你們,想得到機會從你們的耳侵入你們,想得到機會從你們的鼻侵入你們,想得到機會從你們的舌侵入你們,想得到機會從你們的身侵入你們,想得到機會從你們的意侵入你們。
“比丘們,因此,你們要保持守護根門,你們在眼看到色之後,不要執取形,不要執取相。你們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你們要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
“你們在耳聽到聲……
“你們在鼻嗅到香……
“你們在舌嚐到味……
“你們在身感到觸……
“你們在意想到法之後,不要執取形,不要執取相。你們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你們要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
“比丘們,如果你們保持守護根門的話,邪惡者魔羅唯有對你們放下期盼,像那隻豺那樣沒有得著地離去。
“如龜攝身於甲中,
比丘攝意攝諸覺,
不害他人無攀緣,
不受譴責得入滅。”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彌恆河岸邊。
這時候,世尊看見一根大樹幹在恆河之中飄流,之後對比丘說:“比丘們,你們看見那根大樹幹在恆河之中飄流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如果那根大樹幹不被沖到這邊岸,不被沖到對岸,不沉到河中,不被沖到高地,不被人取去,不被非人取去,不被旋渦捲著,內在不腐化,它便會傾向大海、朝向大海、邁向大海。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恆河的水流是傾向大海、朝向大海、邁向大海的。
“比丘們,同樣地,如果你們不被沖到這邊岸,不被沖到對岸,不沉到河中,不被沖到高地,不被人取去,不被非人取去,不被旋渦捲著,內在不腐化,你們便會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正見是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的。”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有一位比丘問他:“大德,什麼是這邊岸,什麼是對岸,什麼是沉到河中,什麼是沖到高地,什麼是被人取去,什麼是被非人取去,什麼是被旋渦捲著,什麼是內在腐化呢?”
“比丘,這邊岸是指內六處。
“比丘,對岸是指外六處。
“比丘,沉到河中是指對六處的喜貪。
“比丘,沖到高地是指我慢。
“比丘,什麼是被人取去呢?比丘,一些人時常去到在家人那裏,跟在家人一起分享喜悅、分擔哀傷;在家人快樂時他便快樂,在家人痛苦時他便痛苦;他親身參與各種在家人的工作。比丘,這就是稱為被人取去了。
“比丘,什麼是被非人取去呢?比丘,一些人修習梵行的目的是為了投生至某一種天眾之中,他們為了生天而持戒、發願、修苦行或修梵行。比丘,這就是稱為被非人取去了。
“比丘,被旋渦捲著是指五欲。
“比丘,什麼是內在腐化呢?比丘,一些戒行不好、本性邪惡、不淨、行為墮落、不光明磊落、非沙門而自稱沙門、非梵行者而自稱梵行者、內在腐化、充滿男女欲、沒有用處的人。比丘,這就是稱為內在腐化了。”
這時候,牧牛人難陀站在世尊附近,他對世尊說:“大德,我要不被沖到這邊岸,不被沖到對岸,不沉到河中,不被沖到高地,不被人取去,不被非人取去,不被旋渦捲著,內在不腐化。大德,願我能在世尊的座下出家,願我能受具足戒。”
“難陀,既然這樣,你先將牛帶回給主人吧。”
“大德,牠們是自己會小牛跟大牛地回去的。”
“難陀,你還是先將牛帶回給主人吧。”
於是,難陀將牛帶回給主人,然後返回世尊那裏,對世尊說:“大德,牛已經帶回給主人了。大德,願我能在世尊的座下出家,願我能受具足戒。”
牧牛人難陀在世尊座下出家,受具足戒。
受具足戒不久,難陀尊者獨處、遠離、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在家庭生活的人,為了現生完滿無上梵行這個目標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不久,他親身證得無比智,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難陀尊者成為另一位阿羅漢。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金毗羅鎮恆河岸邊。
這時候,世尊看見一根大樹幹在恆河之中飄流,之後對比丘說:“比丘們,你們看見那根大樹幹在恆河之中飄流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如果那根大樹幹不被沖到這邊岸,不被沖到對岸,不沉到河中,不被沖到高地,不被人取去,不被非人取去,不被旋渦捲著,內在不腐化,它便會傾向大海、朝向大海、邁向大海。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恆河的水流是傾向大海、朝向大海、邁向大海的。
“比丘們,同樣地,如果你們不被沖到這邊岸,不被沖到對岸,不沉到河中,不被沖到高地,不被人取去,不被非人取去,不被旋渦捲著,內在不腐化,你們便會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因為正見是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的。”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金毗羅尊者問他:“大德,什麼是這邊岸,什麼是對岸,什麼是沉到河中,什麼是沖到高地,什麼是被人取去,什麼是被非人取去,什麼是被旋渦捲著,什麼是內在腐化呢?”
“金毗羅,這邊岸是指內六處。
“金毗羅,對岸是指外六處。
“金毗羅,沉到河中是指對六處的喜貪。
“金毗羅,沖到高地是指我慢。
“金毗羅,什麼是被人取去呢?金毗羅,一些人時常去到在家人那裏,跟在家人一起分享喜悅、分擔哀傷;在家人快樂時他便快樂,在家人痛苦時他便痛苦;他親身參與各種在家人的工作。金毗羅,這就是稱為被人取去了。
“金毗羅,什麼是被非人取去呢?金毗羅,一些人修習梵行的目的是為了投生至某一種天眾之中,他們為了生天而持戒、發願、修苦行或修梵行。金毗羅,這就是稱為被非人取去了。
“金毗羅,被旋渦捲著是指五欲。
“金毗羅,什麼是內在腐化呢?金毗羅,一些戒行不好、本性邪惡、不淨、行為墮落、不光明磊落、非沙門而自稱沙門、非梵行者而自稱梵行者、內在腐化、充滿男女欲、沒有用處的人。金毗羅,這就是稱為內在腐化了。”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迦毗羅衛釋迦人的榕樹園。
這時候,迦毗羅衛的釋迦人剛剛建成了一所新聚集堂,還沒有任何沙門婆羅門或任何人入住過。於是,迦毗羅衛的釋迦人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們剛剛建成了一所新聚集堂,還沒有任何沙門婆羅門或任何人入住過。大德,讓世尊首先使用它。世尊首先使用它,這將為迦毗羅衛的釋迦人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世尊保持沉默以表示接受供養。
迦毗羅衛的釋迦人知道世尊接受邀請後,起座向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前往新聚集堂。他們去到聚集堂後,鋪蓋整個聚集堂的地面,擺設坐具,放置水瓶,掛起油燈,之後前往世尊那裏。他們去到世尊那裏後,對世尊說:“大德,聚集堂的地已經鋪好,坐具已經擺好,水瓶已經放好,油燈已經掛好了。如果世尊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和比丘僧團一起前往新聚集堂。世尊洗足後進入聚集堂,靠在中央的柱,面向東方坐下來。比丘僧團洗足後進入聚集堂,靠在西面的牆,面向東方坐下來,向著世尊坐。迦毗羅衛的釋迦人洗足後進入聚集堂,靠在東面的牆,面向西方坐下來,向著世尊坐。
世尊整夜為迦毗羅衛的釋迦人說法,對他們開示,對他們教導,使他們景仰,使他們歡喜,之後著他們離去。世尊說:“喬答摩族人們,夜快過了。如果你們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迦毗羅衛的釋迦人回答世尊:“大德,是的。”他們起座,對世尊作禮,右繞世尊,然後離去。迦毗羅衛的釋迦人離去不久,世尊對大目犍連尊者說:“目犍連,比丘僧團沒有昏睡,為比丘講說法語吧。我背痛,需要休息伸展。”
大目犍連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於是,世尊把大衣摺為四疊,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心裏知道什麼時候要起來。
大目犍連尊者對比丘說:“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大目犍連尊者:“賢友。”
大目犍連尊者說:“賢友們,我要對你們說‘有滲漏’和‘沒有滲漏’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大目犍連尊者:“賢友,是的。”
大目犍連尊者說:“賢友們,什麼是有滲漏呢?
“賢友們,一個比丘當眼看到鍾愛的色之後便有愛著,看到不鍾愛的色之後便有瞋恚。他沒有保持身念,內心低劣,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當耳聽到鍾愛的聲……
“當鼻嗅到鍾愛的香……
“當舌嚐到鍾愛的味……
“當身感到鍾愛的觸……
“當意想到鍾愛的法之後便有愛著,想到不鍾愛的法之後便有瞋恚。他沒有保持身念,內心低劣,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賢友們,這樣的比丘稱為眼識別色時有滲漏的比丘,耳識別聲時有滲漏的比丘,鼻識別香時有滲漏的比丘,舌識別味時有滲漏的比丘,身識別觸時有滲漏的比丘,意識別法時有滲漏的比丘。
“賢友們,如果一個比丘持續有滲漏的話,魔羅便有機會通過他的眼來侵入他、掌控他,有機會通過他的耳來侵入他、掌控他,有機會通過他的鼻來侵入他、掌控他,有機會通過他的舌來侵入他、掌控他,有機會通過他的身來侵入他、掌控他,有機會通過他的意來侵入他、掌控他。
“賢友們,就正如一些乾身、屋齡老的蘆葦屋或草屋,如果有人從東方拿著草火炬來,他便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如果有人從南方拿著草火炬來,他便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如果有人從西方拿著草火炬來,他便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如果有人從北方拿著草火炬來,他便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如果有人從上方拿著草火炬來,他便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如果有人從下方拿著草火炬來,他便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無論有人從哪個方向拿著草火炬來,他都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
“賢友們,同樣地,如果一個比丘持續有滲漏的話,魔羅便有機會通過他的眼來侵入他、掌控他,有機會通過他的耳來侵入他、掌控他,有機會通過他的鼻來侵入他、掌控他,有機會通過他的舌來侵入他、掌控他,有機會通過他的身來侵入他、掌控他,有機會通過他的意來侵入他、掌控他。
“賢友們,如果一個比丘持續有滲漏的話,他就是一個被色征服而不是征服色的比丘,被聲征服而不是征服聲的比丘,被香征服而不是征服香的比丘,被味征服而不是征服味的比丘,被觸征服而不是征服觸的比丘,被法征服而不是征服法的比丘。賢友們,這樣的比丘稱為被色、聲、香、味、觸、法征服的比丘,他是一個被征服者而不是征服者,他也被各種惡不善法、污染、後有、恐懼、苦報、將來的生和老死所征服。
“賢友們,這就是有滲漏了。
“賢友們,什麼是沒有滲漏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當眼看到鍾愛的色之後不會愛著,看到不鍾愛的色之後不會瞋恚。他保持身念,內心質素高,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當耳聽到鍾愛的聲……
“當鼻嗅到鍾愛的香……
“當舌嚐到鍾愛的味……
“當身感到鍾愛的觸……
“當意想到鍾愛的法之後不會愛著,想到不鍾愛的法之後不會瞋恚。他保持身念,內心質素高,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賢友們,這樣的比丘稱為眼識別色時沒有滲漏的比丘,耳識別聲時沒有滲漏的比丘,鼻識別香時沒有滲漏的比丘,舌識別味時沒有滲漏的比丘,身識別觸時沒有滲漏的比丘,意識別法時沒有滲漏的比丘。
“賢友們,如果一位比丘持續沒有滲漏的話,魔羅便沒有機會通過他的眼來侵入他、掌控他,沒有機會通過他的耳來侵入他、掌控他,沒有機會通過他的鼻來侵入他、掌控他,沒有機會通過他的舌來侵入他、掌控他,沒有機會通過他的身來侵入他、掌控他,沒有機會通過他的意來侵入他、掌控他。
“賢友們,就正如一些塗上厚灰、濕泥的尖頂屋或尖頂堂,如果有人從東方拿著草火炬來,他沒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如果有人從南方拿著草火炬來,他沒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如果有人從西方拿著草火炬來,他沒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如果有人從北方拿著草火炬來,他沒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如果有人從上方拿著草火炬來,他沒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如果有人從下方拿著草火炬來,他沒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無論有人從哪個方向拿著草火炬來,他都沒有機會通過火來侵入那間屋、燒燬那間屋。
“賢友們,同樣地,如果一位比丘持續沒有滲漏的話,魔羅便沒有機會通過他的眼來侵入他、掌控他,沒有機會通過他的耳來侵入他、掌控他,沒有機會通過他的鼻來侵入他、掌控他,沒有機會通過他的舌來侵入他、掌控他,沒有機會通過他的身來侵入他、掌控他,沒有機會通過他的意來侵入他、掌控他。
“賢友們,如果一位比丘持續沒有滲漏的話,他就是一位征服色而不是被色征服的比丘,征服聲而不是被聲征服的比丘,征服香而不是被香征服的比丘,征服味而不是被味征服的比丘,征服觸而不是被觸征服的比丘,征服法而不是被法征服的比丘。賢友們,這樣的比丘稱為征服色、聲、香、味、觸、法的比丘,他是一位征服者而不是被征服者,他也征服各種惡不善法、污染、後有、恐懼、苦報、將來的生和老死。
“賢友們,這就是沒有滲漏了。”
這時候,世尊起來對大目犍連尊者說:“目犍連,十分好,十分好!目犍連,你能很好地為比丘講說‘有滲漏’和‘沒有滲漏’的法義!”
導師認可大目犍連尊者所說的話,比丘對大目犍連尊者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如實知所有苦法的集起和滅除,他會認清貪欲,因而有關貪欲的貪染性向、貪愛性向、愛戀性向、熱切性向都不會潛藏於心;在他的行為與舉止之中,貪著和惡不善法的性向也不會潛藏於心。
“比丘們,什麼是‘一位比丘如實知所有苦法的集起和滅除’呢?
“一位比丘如實知:這是色,這是色的集起,這是色的滅除;這是受,這是受的集起,這是受的滅除;這是想,這是想的集起,這是想的滅除;這是行,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行的滅除;這是識,這是識的集起,這是識的滅除。比丘們,這就是‘一位比丘如實知所有苦法的集起和滅除’了。
“比丘們,什麼是‘他會認清貪欲,因而有關貪欲的貪染性向、貪愛性向、愛戀性向、熱切性向都不會潛藏於心’呢?
“比丘們,就正如有個比人還深的火坑,當中堆滿燃燒著的火炭,沒有火焰、沒有煙;一個想生存不想死亡、想快樂不想痛苦的人走來,被兩個強壯的人捉著雙臂,想把他拖進那個火坑,那人會掙扎逃避。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那人知道,如果掉進了火坑,便會因此而帶來死亡或接近死亡之苦。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認清貪欲的比丘,會視貪欲為‘火坑喻’那樣,所以有關貪欲的貪染性向、貪愛性向、愛戀性向、熱切性向都不會潛藏於心。
“比丘們,什麼是‘在他的行為與舉止之中,貪著和惡不善法的性向也不會潛藏於心’呢?
“比丘們,就正如有一個人進入了荊棘林,他前面有荊棘、後面有荊棘、左面有荊棘、右面有荊棘、上面有荊棘、下面有荊棘,無論他往前走或返回來,都會避免荊棘刺傷自己。
“比丘們,同樣地,在世間上任何鍾愛的事物、任何使人舒暢的事物,在聖者的律之中都稱為荊棘。明白這一點之後,便應要知道什麼是沒有律儀,什麼是律儀了。
“比丘們,什麼是沒有律儀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當眼看到鍾愛的色之後便有愛著,看到不鍾愛的色之後便有瞋恚。他沒有保持身念,內心低劣,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當耳聽到鍾愛的聲……
“當鼻嗅到鍾愛的香……
“當舌嚐到鍾愛的味……
“當身感到鍾愛的觸……
“當意想到鍾愛的法之後便有愛著,想到不鍾愛的法之後便有瞋恚。他沒有保持身念,內心低劣,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比丘們,這就是沒有律儀了。
“比丘們,什麼是律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當眼看到鍾愛的色之後不會愛著,看到不鍾愛的色之後不會瞋恚。他保持身念,內心質素高,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當耳聽到鍾愛的聲……
“當鼻嗅到鍾愛的香……
“當舌嚐到鍾愛的味……
“當身感到鍾愛的觸……
“當意想到鍾愛的法之後不會愛著,想到不鍾愛的法之後不會瞋恚。他保持身念,內心質素高,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比丘們,這就是律儀了。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偶爾在行為與舉止之中心念迷癡,因此而生起惡不善法、受憶起的思想束縛,即使他的念之後才生起,那時他便會立即捨棄、驅除、終止、止息那些惡不善法,他不受憶起的思想束縛。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燒了整天的鐵碟,有人把兩三滴水珠灑下去,即使緩慢地灑下去,但水珠會立即蒸發掉。
“比丘們,同樣地,如果一位比丘偶爾在行為與舉止之中心念迷癡,因此而生起惡不善法、受憶起的思想束縛,即使他的念之後才生起,那時他便會立即捨棄、驅除、終止、止息那些惡不善法,他不受憶起的思想束縛。
“比丘們,這就是‘在他的行為與舉止之中,貪著和惡不善法的性向也不會潛藏於心’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有這樣的行為與舉止,如果國王、大臣、朋友、親屬請他接受財物,並對他說:‘賢者,為什麼要穿著這些袈裟衣,為什麼要剃頭持缽,到處遊行呢?來吧,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受用財物,修習福德吧!’比丘們,一位比丘有這樣的行為與舉止,是沒有可能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的。
“比丘們,就正如恆河傾向東方、朝向東方、邁向東方,但有一大群人拿著鏟和籮走來,要令恆河傾向西方、朝向西方、邁向西方。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那群人能否令恆河傾向西方、朝向西方、邁向西方呢?”
“大德,不能。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恆河傾向東方、朝向東方、邁向東方,不易令恆河傾向西方、朝向西方、邁向西方。那群人只會為自己帶來疲勞和苦惱。”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有這樣的行為與舉止,如果國王、大臣、朋友、親屬請他接受財物,並對他說:‘賢者,為什麼要穿著這些袈裟衣,為什麼要剃頭持缽,到處遊行呢?來吧,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受用財物,修習福德吧!’比丘們,一位比丘有這樣的行為與舉止,是沒有可能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的內心長期傾向遠離、朝向遠離、邁向遠離,是沒有可能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的。”
這時候,有一位比丘前往第一位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說:“賢友,‘見清淨的比丘’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一位比丘由於如實知六觸入處的集起和滅除,他就是一位見清淨的比丘。”
那位比丘對第一位比丘的解釋感到不滿意,於是前往第二位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說:“賢友,‘見清淨的比丘’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一位比丘由於如實知五取蘊的集起和滅除,他就是一位見清淨的比丘。”
那位比丘對第二位比丘的解釋感到不滿意,於是前往第三位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說:“賢友,‘見清淨的比丘’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一位比丘由於如實知四大的集起和滅除,他就是一位見清淨的比丘。”
那位比丘對第三位比丘的解釋感到不滿意,於是前往第四位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說:“賢友,‘見清淨的比丘’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賢友,一位比丘由於如實知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他就是一位見清淨的比丘。”
那位比丘對第四位比丘的解釋感到不滿意,於是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然後再說:“大德,‘見清淨的比丘’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比丘,就正如一個之前沒見過金須迦樹的人,他前往第一個見過金須迦樹的人那裏,然後對他說:‘賢者,金須迦樹是什麼樣的呢?’
“比丘,第一個人根據他看見金須迦樹的季節而說:‘賢者,如燒焦的樹幹那樣,金須迦樹是黑色的。’
“比丘,那人對第一個見過金須迦樹的人的解釋感到不滿意,於是前往第二個見過金須迦樹的人那裏,對他說:‘賢者,金須迦樹是什麼樣的呢?’
“比丘,第二個人根據他看見金須迦樹的季節而說:‘賢者,如一塊鮮肉那樣,金須迦樹是紅色的。’
“比丘,那人對第二個見過金須迦樹的人的解釋感到不滿意,於是前往第三個見過金須迦樹的人那裏,對他說:‘賢者,金須迦樹是什麼樣的呢?’
“比丘,第三個人根據他看見金須迦樹的季節而說:‘賢者,如合歡樹那樣,金須迦樹樹皮有裂縫,果莢會破裂。’
“比丘,那人對第三個見過金須迦樹的人的解釋感到不滿意,於是前往第四個見過金須迦樹的人那裏,對他說:‘賢者,金須迦樹是什麼樣的呢?’
“比丘,第四個人根據他看見金須迦樹的季節而說:‘賢者,如榕樹那樣,金須迦樹樹葉茂盛,樹蔭廣闊。’
“比丘,同樣地,那些善人都是見清淨的人,出於自身的體驗而解釋各有不同。
“比丘,就正如在邊境有一座都城,都城有堅固的地基、堅固的圍牆和六道城門,有一個智慧、聰明、能幹的守門人在那裏,他阻截陌生人入城和讓熟悉的人入城。
“有一個從東方來的急信使對守門人說:‘賢者,這座城的城主在哪裏呢?’
“守門人說:‘大德,他坐在廣場中間。’
“於是,那個急信使將如實的消息告知城主,之後便從原路回去。
……從南方來的急信使……
……從西方來的急信使……
“有一個從北方來的急信使對守門人說:‘賢者,這座城的城主在哪裏呢?’
“守門人說:‘大德,他坐在廣場中間。’
“於是,那個急信使將如實的消息告知城主,之後便從原路回去。
“比丘,我說這個譬喻是要說明這個義理:
“比丘,都城是指四大組成、父母所生、依賴米飯、需要塗油、需要按摩、無常、是破壞法、是散滅法的身體。
“比丘,六道城門是指內六處。
“比丘,守門人是指念。
“比丘,急信使是指止觀。
“比丘,城主是指識。
“比丘,廣場中間是指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比丘,如實的消息是指湼槃。
“比丘,原路是指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眼識別色時若內心生起貪著、貪欲、瞋恚、愚癡、厭惡,這時這位比丘或比丘尼便要制約內心,心想:‘這是有恐懼、有驚險、有荊棘、有障礙的道路,這是歧途、迷途、險途,這是不善之人行踐的道路、善人不行踐的道路、不值得走的道路。’
“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耳識別聲……
“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鼻識別香……
“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舌識別味……
“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身識別觸……
“當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在意識別法時若內心生起貪著、貪欲、瞋恚、愚癡、厭惡,這時這位比丘或比丘尼便要制約內心,心想:‘這是有恐懼、有驚險、有荊棘、有障礙的道路,這是歧途、迷途、險途,這是不善之人行踐的道路、善人不行踐的道路、不值得走的道路。’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放逸的守田人看守農作物成熟的田,會讓吃農作物的牛走進田裏盡情吃農作物。
“比丘們,同樣地,不聽聞法義的凡夫不管束六觸入處,會讓自己在五欲之中盡情享樂。
“比丘們,又正如一個不放逸的守田人看守農作物成熟的田,若有吃農作物的牛想走進田裏,他會拉著牛的鼻繩,綁著牛的角,用棒杖打牠,然後趕牠走。若那頭牛第二次想走進田裏,他會第二次拉著牛的鼻繩,綁著牛的角,用棒杖打牠,然後趕牠走。若那頭牛第三次想走進田裏,他會第三次拉著牛的鼻繩,綁著牛的角,用棒杖打牠,然後趕牠走。比丘們,那頭吃農作物的牛因為記得曾被棒杖打過,所以無論去到村落或森林,無論站立或坐下,都不敢再想走進那片田裏。
“比丘們,同樣地,如果一位比丘在六觸入處之中內心正直、善巧正直,他無論站立或坐下,內心都會安住一境,常在定中。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國王或大臣聽到一些之前沒有聽過的琴聲,他對一個下人說:‘賢者,這是什麼聲音呢?這些聲音這樣動聽、使人貪著、使人陶醉、使人迷戀、使人心繫。’
“下人說:‘大德,這是琴的聲音,這些聲音這樣動聽、使人貪著、使人陶醉、使人迷戀、使人心繫。’
“國王或大臣說:‘賢者,你去拿那個琴給我吧。’
“下人拿了那個琴回來,然後說:‘大德,就是這個琴了,它的聲音這樣動聽、使人貪著、使人陶醉、使人迷戀、使人心繫。’
“國王或大臣說:‘賢者,我對這個琴沒有興趣了,你去拿那些聲音給我吧。’
“下人說:‘大德,首先,琴要由多個部件、很多部件組成,以共鳴箱、琴皮、琴柄、琴品、琴弦、琴撥為條件;然後,還要有熟練的琴師為條件,才可以發聲音出來。’
“之後國王或大臣把琴斬開十份百份,將那十份百份斬成木屑,將木屑燒成灰燼,再讓大風吹散那些灰燼或把灰燼投下急流,然後說:‘這個沒有實質的琴,之前一直令大眾迷失於放逸之中!’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從各種色所涵括的範圍來檢視色,從各種受所涵括的範圍來檢視受,從各種想所涵括的範圍來檢視想,從各種行所涵括的範圍來檢視行,從各種識所涵括的範圍來檢視識,當他這樣審視時,便不會有‘我’、‘我擁有’、‘我是’這些想法。”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遍身傷患、身體潰爛的人進入荊棘林,那些刺尖會刺破他的腳、割破他的身體,以此為因緣,他會遭受更多苦惱。
“比丘們,同樣地,一些比丘去到村落或去到森林,如果聽到別人罵自己:‘尊者竟然這樣做!尊者竟然有這樣的行為!你是村落的荊棘!’
“明白到什麼是荊棘之後,便應要知道什麼是沒有律儀,什麼是律儀了。
“比丘們,什麼是沒有律儀呢?
“比丘們,一個比丘當眼看到鍾愛的色之後便有愛著,看到不鍾愛的色之後便有瞋恚。他沒有保持身念,內心低劣,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當耳聽到鍾愛的聲……
“當鼻嗅到鍾愛的香……
“當舌嚐到鍾愛的味……
“當身感到鍾愛的觸……
“當意想到鍾愛的法之後便有愛著,想到不鍾愛的法之後便有瞋恚。他沒有保持身念,內心低劣,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在不同的活動領域、不同的活動範圍之中捉了六隻動物:捉了蛇之後,用粗繩將牠綁著;捉了鱷魚之後,用粗繩將牠綁著;捉了鳥之後,用粗繩將牠綁著;捉了狗之後,用粗繩將牠綁著;捉了豺之後,用粗繩將牠綁著;捉了猴子之後,用粗繩將牠綁著。那人綁著牠們後,再將繩互相綁在一起,然後放走牠們。比丘們,六隻動物都嚮往自己的活動領域、自己的活動範圍:蛇嚮往洞穴,牠想進入洞穴;鱷魚嚮往水,牠想進入水中;鳥嚮往天空,牠想飛上天空;狗嚮往村落,牠想進入村落;豺嚮往荒塚,牠想進入荒塚;猴子嚮往園林,牠想進入園林。比丘們,六隻動物都筋疲力盡,當中誰最有力的,便能取得主導。
“比丘們,同樣地,不勤修身念的比丘,眼會嚮往使人歡喜、鍾愛的色,會憎厭使人不歡喜、不鍾愛的色;耳會嚮往使人歡喜、鍾愛的聲,會憎厭使人不歡喜、不鍾愛的聲;鼻會嚮往使人歡喜、鍾愛的香,會憎厭使人不歡喜、不鍾愛的香;舌會嚮往使人歡喜、鍾愛的味,會憎厭使人不歡喜、不鍾愛的味;身會嚮往使人歡喜、鍾愛的觸,會憎厭使人不歡喜、不鍾愛的觸;意會嚮往使人歡喜、鍾愛的法,會憎厭使人不歡喜、不鍾愛的法。
“比丘們,這就是沒有律儀了。
“比丘們,什麼是律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當眼看到鍾愛的色之後不會愛著,看到不鍾愛的色之後不會瞋恚。他保持身念,內心質素高,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當耳聽到鍾愛的聲……
“當鼻嗅到鍾愛的香……
“當舌嚐到鍾愛的味……
“當身感到鍾愛的觸……
“當意想到鍾愛的法之後不會愛著,想到不鍾愛的法之後不會瞋恚。他保持身念,內心質素高,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人在不同的活動領域、不同的活動範圍之中捉了六隻動物:捉了蛇之後,用粗繩將牠綁著;捉了鱷魚之後,用粗繩將牠綁著;捉了鳥之後,用粗繩將牠綁著;捉了狗之後,用粗繩將牠綁著;捉了豺之後,用粗繩將牠綁著;捉了猴子之後,用粗繩將牠綁著。那人綁著牠們後,再將繩綁在堅實的木樁或堅實的柱上。比丘們,六隻動物都嚮往自己的活動領域、自己的活動範圍:蛇嚮往洞穴,牠想進入洞穴;鱷魚嚮往水,牠想進入水中;鳥嚮往天空,牠想飛上天空;狗嚮往村落,牠想進入村落;豺嚮往荒塚,牠想進入荒塚;猴子嚮往園林,牠想進入園林。比丘們,六隻動物都筋疲力盡,無論行走、坐下、躺著,都在樁柱範圍之內。
“比丘們,同樣地,勤修身念的比丘,眼不會嚮往使人歡喜、鍾愛的色,不會憎厭使人不歡喜、不鍾愛的色;耳不會嚮往使人歡喜、鍾愛的聲,不會憎厭使人不歡喜、不鍾愛的聲;鼻不會嚮往使人歡喜、鍾愛的香,不會憎厭使人不歡喜、不鍾愛的香;舌不會嚮往使人歡喜、鍾愛的味,不會憎厭使人不歡喜、不鍾愛的味;身不會嚮往使人歡喜、鍾愛的觸,不會憎厭使人不歡喜、不鍾愛的觸;意不會嚮往使人歡喜、鍾愛的法,不會憎厭使人不歡喜、不鍾愛的法。
“比丘們,這就是律儀了。
“比丘們,堅實的木樁或堅實的柱是身念的意思。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常常繫念身──多修習,慣常地修習,透徹地修習;著手修習,令它增長,令它圓滿。你們應這樣修學。”
“比丘們,就正如在廣場上有多束大麥,有六個人手拿舂棒走來舂大麥,他們六人用舂棒將那些大麥舂得粉碎。這時再有第七個人手拿舂棒走來舂麥粉,他用舂棒將那些麥粉舂得更加粉碎。
“比丘們,同樣地,不聽聞法義的凡夫,眼常被使人歡喜或不歡喜的色舂得粉碎,耳常被使人歡喜或不歡喜的聲舂得粉碎,鼻常被使人歡喜或不歡喜的香舂得粉碎,舌常被使人歡喜或不歡喜的味舂得粉碎,身常被使人歡喜或不歡喜的觸舂得粉碎,意常被使人歡喜或不歡喜的法舂得粉碎。如果他再想念將來的後有,這個愚癡的人便會再被舂得更加粉碎,就像被第七個人舂得更加粉碎那樣。
“比丘們,從前,天神和阿修羅發起一場大戰,那時毗摩質多阿修羅王對阿修羅大眾說:‘仁者們,天神和阿修羅大戰,如果阿修羅戰勝,天神戰敗,你們便將帝釋天.因陀羅五花大綁,然後將他押來阿修羅城我的跟前。’
“帝釋天.因陀羅也對三十三天說:‘仁者們,天神和阿修羅大戰,如果天神戰勝,阿修羅戰敗,你們便將毗摩質多阿修羅王五花大綁,然後將他押來正法殿天神聚集堂我的跟前。’
“比丘們,在那場戰爭中天神戰勝,阿修羅戰敗。三十三天將毗摩質多阿修羅王五花大綁,然後將他押到正法殿天神聚集堂帝釋天.因陀羅的跟前。
“比丘們,在那裏,毗摩質多阿修羅王被五花大綁,他心想:‘天神如法,阿修羅不如法,現在我被押來天神的都城了。’當他這樣想的時候,便看見自己的五花大綁鬆開,他得到天上的五欲、享受到天上的五欲、受用到天上的五欲。比丘們,他再心想:‘阿修羅如法,天神不如法,現在我要回去阿修羅城了。’當他這樣想的時候,便看見自己被五花大綁綁著,天上的五欲也退去。
“比丘們,魔羅的繩索比起綑綁毗摩質多阿修羅王的繩索更加深細。比丘們,有自我計著時便會受邪惡者魔羅綑綁,沒有自我計著時才能鬆綁。
“比丘們,一個人心想:‘有我所。’──這是一種自我計著。
“一個人心想:‘有一個我。’──這是一種自我計著。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怎樣怎樣。’──這是一種自我計著。
“一個人心想:‘我將不會怎樣怎樣。’──這是一種自我計著。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有色。’──這是一種自我計著。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無色。’──這是一種自我計著。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有想。’──這是一種自我計著。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無想。’──這是一種自我計著。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非想非非想。’──這是一種自我計著。
“比丘們,自我計著如疾病,自我計著如膿腫,自我計著如中箭。比丘們,因此,內心應要安住在沒有自我計著之中。比丘們,你們應要這樣修學。
“比丘們,一個人心想:‘有我所。’──這是一種動搖。
“一個人心想:‘有一個我。’──這是一種動搖。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怎樣怎樣。’──這是一種動搖。
“一個人心想:‘我將不會怎樣怎樣。’──這是一種動搖。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有色。’──這是一種動搖。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無色。’──這是一種動搖。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有想。’──這是一種動搖。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無想。’──這是一種動搖。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非想非非想。’──這是一種動搖。
“比丘們,動搖如疾病,動搖如膿腫,動搖如中箭。比丘們,因此,內心應要安住在沒有動搖之中。比丘們,你們應要這樣修學。
“比丘們,一個人心想:‘有我所。’──這是一種戲論。
“一個人心想:‘有一個我。’──這是一種戲論。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怎樣怎樣。’──這是一種戲論。
“一個人心想:‘我將不會怎樣怎樣。’──這是一種戲論。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有色。’──這是一種戲論。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無色。’──這是一種戲論。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有想。’──這是一種戲論。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無想。’──這是一種戲論。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非想非非想。’──這是一種戲論。
“比丘們,戲論如疾病,戲論如膿腫,戲論如中箭。比丘們,因此,內心應要安住在沒有戲論之中。比丘們,你們應要這樣修學。
“比丘們,一個人心想:‘有我所。’──這是一種我慢的去處。
“一個人心想:‘有一個我。’──這是一種我慢的去處。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怎樣怎樣。’──這是一種我慢的去處。
“一個人心想:‘我將不會怎樣怎樣。’──這是一種我慢的去處。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有色。’──這是一種我慢的去處。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無色。’──這是一種我慢的去處。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有想。’──這是一種我慢的去處。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無想。’──這是一種我慢的去處。
“一個人心想:‘我將會成為非想非非想。’──這是一種我慢的去處。
“比丘們,我慢的去處如疾病,我慢的去處如膿腫,我慢的去處如中箭。比丘們,因此,內心應要安住在沒有我慢的去處之中。比丘們,你們應要這樣修學。”
第十九蛇品完
“三者”是指根(眼、耳、鼻、舌、身、意)、境(色、聲、香、味、觸、法)、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三個地方。當這三個地方在一起時便會有“觸”(感覺官能的體驗)的產生。 ↩
這裏的原文沒有清楚說明所指的內容,可能是舍利弗尊者指車匿尊者過多地跟那些族人交往。 ↩
在跟這篇經文對應的漢譯本《雜阿含經.二三四經》之中,阿難尊者為比丘解說的法義比較清晰明確,而且還有一段偈頌,當中的經文是“諦聽善思。今當為說。若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此等皆入世間數。諸尊。謂眼是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是等悉入世間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六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是名聖弟子。到世界邊。知世間。世間所重。度世間。爾時尊者阿難。復說偈言。非是遊步者。能到世界邊。不到世界邊。不能免眾苦。是故牟尼尊。名知世間者。能到世界邊。諸梵行已立。世界邊唯有。正智能諦了。覺慧達世間。故說度彼岸。”(《大正藏》第二冊五十六頁下至五十七頁上)。 ↩
在《相應部》的註釋《精義顯揚》之中解說,地獄過苦天界過樂,都不及人間的修行條件好。 ↩
按經中的上文下理,可知這裏的“弟子”與“老師”是“惡不善法”的借喻。弟子其中一種特質,是跟老師一起居住;老師其中一種特質,是帶領弟子行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