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韋提耶山的因陀羅娑羅洞。
這時候,帝釋天.因陀羅生起一個想見世尊的心念,他心想: “現在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住在哪裏呢?”
帝釋天.因陀羅看見世尊住在王舍城韋提耶山的因陀羅娑羅洞,之後對三十三天說: “賢者們,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住在王舍城韋提耶山的因陀羅娑羅洞。賢者們,我們一起前往世尊.阿羅漢.等正覺那裏探望他吧。” 三十三天回答帝釋天.因陀羅: “賢者,是的。”
2.帝釋天.因陀羅對五髻乾達婆子說: “五髻兒,世尊.阿羅漢.等正覺住在王舍城韋提耶山的因陀羅娑羅洞。五髻兒,我們一起前往世尊.阿羅漢.等正覺那裏探望他吧。”
五髻乾達婆子回答帝釋天.因陀羅: “賢者,是的。” 之後拿著琉璃琴,跟帝釋天.因陀羅一起前行。
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帝釋天.因陀羅帶領三十三天和五髻乾達婆子,一起在三十三天隱沒,站在王舍城韋提耶山。
3.這時候,眾天神的光芒把韋提耶山和附近婆羅門村落的芒果林照得非常明亮。在婆羅門村落一帶的人說: “韋提耶山燒起來了,韋提耶山起火了,韋提耶山失火了!為什麼韋提耶山和芒果林這樣明亮呢!” 他們驚慌、毛骨悚然。
4.帝釋天.因陀羅對五髻乾達婆子說: “五髻兒,如來是一位喜歡禪修的人,他在靜處之中,像我們那樣有污染的天眾,是不宜擅自前往的。五髻兒,這是應先通傳世尊的,你先以一些音樂通傳世尊,然後我們才一起往見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吧。”
五髻乾達婆子回答帝釋天.因陀羅: “賢者,是的。” 於是拿著琉璃琴,前往因陀羅娑羅洞,去到距離世尊不過遠、不過近,能夠聽得到音樂的地方,然後站在一邊。五髻乾達婆子奏著琉璃琴,唱出一首內容有佛、法、阿羅漢的情歌:
5.“吉祥日光女,
我先禮汝父,
填波乾達婆。
吉祥日光女,
你天生美貌,
令我心歡悅,
如熱得涼風,
如渴得清泉。
你肢體之光,
令我極鍾愛,
猶如諸佛法,
令羅漢心往;
亦如病得藥,
如飢者得食。
請滅我癡戀,
如水救火燃;
如象受暑熱,
得入蓮花池,
盡飲清涼水,
蓮花共纏綿。
你上身迷人,
令我全失控,
猶如象發狂,
不知矛鈎刺。
我心受你縛,
已迷失顛倒,
不能復本性,
如魚已吞鈎。
你雙腿美麗,
秀髮令人愛,
柔軟又捲曲,
請你顧視我,
受我之擁抱,
滿足我心願。
供養阿羅漢,
能得無量財。
於羅漢座下,
我曾修福德,
祈求業果熟,
能得天女歸;
於此大地中,
我曾修福德,
祈求業果熟,
能得天女歸。
我一心唯求,
吉祥日光女,
如釋子習禪,
專心持正念,
深修牟尼法,
一心求不死。
若然帝釋天,
賜我一願望,
我之深重願,
唯得吉祥女。
吉祥日光女,
你父是智者,
如娑羅花開,
我稱名禮敬。”
6.五髻乾達婆子唱了這首情歌後,世尊對他說: “五髻,你的琴聲與歌聲很和諧,歌聲與琴聲很和諧;你的琴聲不會蓋過歌聲,歌聲不會蓋過琴聲。五髻,你是什麼時候作這首內容有佛、法、阿羅漢的情歌的呢?”
“大德,有一次,世尊住在優樓頻螺的尼連禪河岸邊,坐在一棵牧羊人的榕樹下。那時是世尊初覺悟的時候。大德,那時候,填波盧那乾達婆王有一個名叫吉祥.日光的女兒,我很喜歡她。大德,但她喜歡的是另一個乾達婆子,那是摩提利車伕的兒子,名叫釋迦提。大德,那時我用各種方法都不能得到吉祥.日光女的歡心,於是我便拿著琉璃琴,前往填波盧那乾達婆王的居所,唱出這首內容有佛、法、阿羅漢的情歌。
7.“大德,我唱了這首情歌後,吉祥.日光女對我說: ‘賢者,我從沒有當面見過世尊,只是在三十三天正法堂跳舞時聽過他的名字。賢者,既然你這樣讚揚世尊,讓我們今天去跟他見面吧。’
“大德,吉祥.日光女當天沒有去跟世尊見面,她是之後才跟世尊見面的。”
8.這時候,帝釋天.因陀羅心想: “五髻乾達婆子跟世尊互相交談了。” 於是吩咐五髻乾達婆子: “五髻兒,你用我們的名義向世尊問好吧,你這樣說: ‘大德,帝釋天.因陀羅連同大臣和隨從頂禮世尊雙足。’ ”
五髻乾達婆子回答帝釋天.因陀羅: “賢者,是的。” 之後對世尊作禮,說: “大德,帝釋天.因陀羅連同大臣和隨從頂禮世尊雙足。”
“五髻,願帝釋天.因陀羅連同大臣和隨從快樂!願想得快樂的天、人、阿修羅、龍、乾達婆及各部眾快樂!”
大眾向世尊問好後,帝釋天.因陀羅進入因陀羅娑羅洞,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一邊;三十三天進入因陀羅娑羅洞,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一邊;五髻乾達婆子進入因陀羅娑羅洞,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一邊。
9.這時候,由於天神的威德,令因陀羅娑羅洞不平的地方都變得平坦,擠迫的地方都變得寬敞,黑暗的山洞都生起明亮。
世尊對帝釋天.因陀羅說: “憍尸迦1賢友真稀有,憍尸迦賢友真難得!你這麼多事務,這麼多工作,都到這裏來!”
“大德,我很久以來都想前來探望世尊,但是在三十三天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不能前來。
“大德,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娑羅樹屋。那時候,我曾到舍衛城探望世尊。
10.“大德,那時候,世尊在某種定之中坐著,毗沙門王有一個名叫槃闍提的天女正在合掌禮敬世尊。於是,我對槃闍提說: ‘賢姊,你用我們的名義向世尊問好吧,你這樣說: “大德,帝釋天.因陀羅連同大臣和隨從頂禮世尊雙足。” ’
“我說了那番話後,槃闍提說: ‘賢者,現在不是探望世尊的時候,世尊正在靜處。’
“ ‘賢姊,既然這樣,你在世尊出定時,便用我們的名義向世尊問好吧,你這樣說: “大德,帝釋天.因陀羅連同大臣和隨從頂禮世尊雙足。” ’
“大德,那位天女有沒有替我們向世尊問好呢?有沒有替我們頂禮呢?”
“因陀羅,那位天女有替你們向我問好,有替你們頂禮。那時我是聽到賢者的車輪聲而出定的。”
11.“大德,在三十三天之中有些比我早投生於該處的天神,我曾在他們面前聽過,曾在他們面前受教: ‘當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在世間出現時,天眾便會增加,阿修羅眾便會減少。’
“大德,我親身看見:當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在世間出現時,天眾便會增加,阿修羅眾便會減少。
“大德,在迦毗羅衛有一個名叫喬波迦的釋迦女士,她對佛有淨信、對法有淨信、對僧有淨信、戒行圓滿,她清除女心、修習男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的三十三天之中,成為我們的天子。現在天眾稱他為 ‘喬波迦天子,喬波迦天子’ 。
“大德,有三位比丘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之後投生在低下的乾達婆之中,他們得到五欲,具有五欲,享受五欲,身邊圍繞著五欲。他們成為我們的侍者,到來奉事我們。當他們成為我們的侍者,到來奉事我們的時候,喬波迦天子責備他們: ‘賢者們,你們沒有在世尊面前聽法的嗎,我之前是一個女士,現在成為喬波迦天子。你們之前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現在卻投生在低下的乾達婆之中!我看見了同修投生在低下的乾達婆之中,我真的是看了些不該見的東西!’
“大德,當他們被喬波迦天子責備時,兩個乾達婆當下取得念,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梵輔天之中,一個乾達婆仍然依戀欲樂。喬波迦天子說:2
12.“ ‘前是具眼優婆夷,
現稱天子喬波迦,
於佛於法具敬信,
侍奉僧團以淨心,
因為善修佛法義,
我成天子具威德,
三十三天中投生,
具大光明喬波迦。
我等之前在人間,
同是佛陀之弟子,
現見以前之比丘,
投生而成乾達婆。
以前在家我親作,
奉汝飲食禮汝足;
世尊面前同聽法,
為何汝等不受持。
具眼之人善宣說,
隨順覺悟之法義,
你我一起共往聽,
聖者善說親證法:
我成天子具威德,
三十三天中投生;
汝等出家來修習,
無上美妙之梵行,
但只取得皮毛證,
投生低下身之中。
我不想見眼前事:
之前同修投生於,
低下之身乾達婆,
要來奉事諸天眾!
汝等且看我成就:
之前在家是女身,
今得男身成天神,
享受天界之欲樂。’ ”
受喬波迦責備後,
三乾達婆生厭離,
為了不再當僕從,
彼等同發精進心。
當中兩者勤精進,
一心繫念佛教法,
觀見五欲之過患,
內心不染諸欲樂。
貪欲結縛難超越,
若能解脫此魔縛,
三十三天得超越,
如象解除諸韁繩。
此時天眾齊聚集,
中有波闍波提天,
亦有帝釋因陀羅,
正法堂中共讚嘆:
“此二大雄離貪欲,
超越在座各天神!”
看見兩者生厭離,
婆娑婆3於眾中說:
“兩者出身雖低下,
三十三天得超越。”
聽婆娑婆說話後,
喬波迦向彼解釋:
“佛陀出現於世間,
釋迦牟尼伏貪欲,
失念而終之弟子,
我欲令其再得念。
三個乾達婆之中,
一個依然滯不前,
兩個緊隨覺悟途,
修定不屑天欲樂。
我今禮敬於佛陀,
度流斷疑人中尊,
其所宣說之法義,
弟子於中無疑惑。”
“大德世尊我前來,
求問兩位乾達婆,
以何法生梵輔天?
大德世尊我前來,
求給機會讓我問,
修何法得此成就?”
13.世尊心想: “這位帝釋天長期以來都清淨,他要問我的,都是有意義的事情,不是沒有意義的事情。無論他問什麼問題,我都會為他解釋,他很快便會明白。”
於是,世尊以偈頌對帝釋天.因陀羅說:
“天神婆娑婆,
你可隨意問,
所提之問題,
全為你解說。”
第一誦完
1.有了這個機會,帝釋天.因陀羅首先問世尊: “大德,有些天、人、阿修羅、龍、乾達婆及其他眾生想做一個無惡意者:沒有怨恨、沒有懲罰、沒有敵意、沒有瞋恚。但是,他們依然是一個惡意者:有怨恨、有懲罰、有敵意、有瞋恚。大德,是什麼結縛令他們這樣的呢?”
帝釋天.因陀羅問了世尊第一個問題,世尊為他解說: “因陀羅天主,有些天、人、阿修羅、龍、乾達婆及其他眾生想持續沒有惡意:沒有怨恨、沒有懲罰、沒有敵意、沒有瞋恚。但是,他們依然持續帶有惡意:有怨恨、有懲罰、有敵意、有瞋恚。因陀羅,是嫉妒和吝嗇的結縛令他們這樣的。”
世尊為帝釋天.因陀羅解說問題,他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說: “世尊,正是這樣!善逝,正是這樣!聽了世尊的解說後,我超越了搖擺,清除了猶豫!”
2.帝釋天.因陀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進一步問世尊: “大德,嫉妒和吝嗇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有了什麼便會有嫉妒和吝嗇,沒有什麼才會沒有嫉妒和吝嗇呢?”
“因陀羅天主,嫉妒和吝嗇以鍾愛和不鍾愛為因緣,以鍾愛和不鍾愛而集起,以鍾愛和不鍾愛而生,以鍾愛和不鍾愛為源頭。有了鍾愛和不鍾愛便會有嫉妒和吝嗇,沒有鍾愛和不鍾愛才會沒有嫉妒和吝嗇。”
“大德,鍾愛和不鍾愛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有了什麼便會有鍾愛和不鍾愛,沒有什麼才會沒有鍾愛和不鍾愛呢?”
“因陀羅天主,鍾愛和不鍾愛以貪欲為因緣,以貪欲而集起,以貪欲而生,以貪欲為源頭。有了貪欲便會有鍾愛和不鍾愛,沒有貪欲才會沒有鍾愛和不鍾愛。”
“大德,貪欲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有了什麼便會有貪欲,沒有什麼才會沒有貪欲呢?”
“因陀羅天主,貪欲以覺為因緣,以覺而集起,以覺而生,以覺為源頭。有了覺便會有貪欲,沒有覺才會沒有貪欲。”
“大德,覺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有了什麼便會有覺,沒有什麼才會沒有覺呢?”
“因陀羅天主,覺以戲論想和計量為因緣,以戲論想和計量而集起,以戲論想和計量而生,以戲論想和計量為源頭。有了戲論想和計量便會有覺,沒有戲論想和計量才會沒有覺。”
3.“大德,一位比丘用什麼方法來息滅戲論想和計量呢?”
“因陀羅天主,我說,喜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我說,憂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我說,捨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因陀羅天主,我說,喜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因陀羅天主,當自己知道,一些喜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喜便不應行踐;當自己知道,一些喜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喜便應行踐。在喜之中或是有覺、有觀的,或是沒有覺、沒有觀的。當中以沒有覺、沒有觀的喜更為優勝。因陀羅天主,我說,喜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因陀羅天主,我說,憂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因陀羅天主,當自己知道,一些憂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憂便不應行踐;當自己知道,一些憂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憂便應行踐。在憂之中或是有覺、有觀的,或是沒有覺、沒有觀的。當中以沒有覺、沒有觀的憂更為優勝。因陀羅天主,我說,憂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因陀羅天主,我說,捨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因陀羅天主,當自己知道,一些捨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捨便不應行踐;當自己知道,一些捨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捨便應行踐。在捨之中或是有覺、有觀的,或是沒有覺、沒有觀的。當中以沒有覺、沒有觀的捨更為優勝。因陀羅天主,我說,捨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因陀羅天主,一位比丘用這種方法來息滅戲論想和計量。”
世尊為帝釋天.因陀羅解說問題,他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說: “世尊,正是這樣!善逝,正是這樣!聽了世尊的解說後,我超越了搖擺,清除了猶豫!”
4.帝釋天.因陀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進一步問世尊: “大德,一位比丘怎樣修習波羅提木叉律儀呢?”
“因陀羅天主,我說,身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我說,口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我說,尋求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因陀羅天主,我說,身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因陀羅天主,當自己知道,一些身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身行便不應行踐;當自己知道,一些身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身行便應行踐。因陀羅天主,我說,身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因陀羅天主,我說,口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因陀羅天主,當自己知道,一些口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口行便不應行踐;當自己知道,一些口行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口行便應行踐。因陀羅天主,我說,口行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因陀羅天主,我說,尋求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因陀羅天主,當自己知道,一些尋求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尋求便不應行踐;當自己知道,一些尋求在行踐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尋求便應行踐。因陀羅天主,我說,尋求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這句說話是基於以上的原因而說的。
“因陀羅天主,一位比丘這樣修習波羅提木叉律儀。”
世尊為帝釋天.因陀羅解說問題,他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說: “世尊,正是這樣!善逝,正是這樣!聽了世尊的解說後,我超越了搖擺,清除了猶豫!”
5.帝釋天.因陀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進一步問世尊: “大德,一位比丘怎樣修習根律儀呢?”
“因陀羅天主,我說,眼識別色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我說,耳識別聲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我說,鼻識別香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我說,舌識別味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我說,身識別觸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我說,意識別法可分兩種:應行踐和不應行踐。”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帝釋天.因陀羅對他說: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大德,若是眼識別色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眼識別色便不應行踐;若是眼識別色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眼識別色便應行踐。
“大德,若是耳識別聲……
“大德,若是鼻識別香……
“大德,若是舌識別味……
“大德,若是身識別觸……
“大德,若是意識別法時會令不善法增加而善法減少的,這樣的意識別法便不應行踐;若是意識別法時會令不善法減少而善法增加的,這樣的意識別法便應行踐。
“大德,世尊簡略的說話,我知道它詳細的義理。聽了世尊的解說後,我超越了搖擺,清除了猶豫!”
6.帝釋天.因陀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進一步問世尊: “大德,是不是所有沙門婆羅門都依從同一種教說、同一種戒行、同一種願欲、同一種目標的呢?”
“因陀羅天主,不是所有沙門婆羅門都依從同一種教說、同一種戒行、同一種願欲、同一種目標的。”
“大德,為什麼不是所有沙門婆羅門都依從同一種教說、同一種戒行、同一種願欲、同一種目標的呢?”
“因陀羅天主,世間有無數的界4,有各種不同的界。眾生受無數的界、各種不同的界所困窘,堅取他們的界,宣稱只有這才是真諦而其餘都沒有意義。因此,不是所有沙門婆羅門都依從同一種教說、同一種戒行、同一種願欲、同一種目標的。”
“大德,是不是所有沙門婆羅門都能達至究竟、達至安穩、達至圓滿的梵行、達至終極目標的呢?”
“因陀羅天主,不是所有沙門婆羅門都能達至究竟、達至安穩、達至圓滿的梵行、達至終極目標的。”
“大德,為什麼不是所有沙門婆羅門都能達至究竟、達至安穩、達至圓滿的梵行、達至終極目標的呢?”
“因陀羅天主,只有那些盡除了渴愛而得解脫的沙門婆羅門才能達至究竟、達至安穩、達至圓滿的梵行、達至終極目標。因此,不是所有沙門婆羅門都能達至究竟、達至安穩、達至圓滿的梵行、達至終極目標的。”
世尊為帝釋天.因陀羅解說問題,他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說: “世尊,正是這樣!善逝,正是這樣!聽了世尊的解說後,我超越了搖擺,清除了猶豫!”
7.帝釋天.因陀羅對世尊的說話感到歡喜,感到歡悅。他對世尊說: “大德,渴愛與貪欲真的是一種動搖。這種動搖有如膿腫,有如中箭;它會擺佈人,使人作出各種行為,因而帶來投生在各種善惡的境界之中。
“大德,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我,我曾經從其他沙門婆羅門之中問這些問題,但不能得到解答。現在世尊為我拔除了疑惑與搖擺之箭。”
“因陀羅天主,你記得是怎樣問其他沙門婆羅門這些問題的嗎?”
“大德,我記得是怎樣問其他沙門婆羅門這些問題的。”
“因陀羅天主,如果你不介意的話,可否告訴我他們是怎樣解答的呢?”
“大德,我不介意告訴世尊或如世尊那樣的人。”
“因陀羅天主,既然這樣,請你說吧。”
“大德,我曾經認為,一些以森林與山林作為住處的人就是沙門婆羅門,於是前往他們那裏,然後問他們那些問題。但他們不能解答我的問題,反而問我: ‘賢者,你是誰呢?’
“我對他們說: ‘賢者,我是帝釋天.因陀羅。’
“他們進一步問我: ‘帝釋天.因陀羅賢者,要做什麼修行工作,才能得到投生在你的地方呢?’
“我將所聽過、所學過的法義為他們說,他們內心感到非常高興,說: ‘我們看見帝釋天.因陀羅了!他解說我們的問題了!’ 他們最後反而成為我的弟子,而不是我成為他們的弟子。
“大德,我是世尊的弟子。我是一位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
“因陀羅天主,你記得之前曾經得過類似的感覺、類似的喜悅嗎?”
“大德,我記得之前曾經得過類似的感覺、類似的喜悅。”
“因陀羅天主,你記得之前是怎樣得到類似的感覺、類似的喜悅的呢?”
“大德,從前,天神和阿修羅發起一場大戰,在那場戰爭中天神戰勝,阿修羅戰敗。大德,在大戰勝利後我心想: ‘現在天眾可以享用到天界的食物和阿修羅的食物,兩種食物都享用到了!’ 大德,我曾經那樣得過類似的感覺、類似的喜悅,但那些感覺與喜悅連接棒杖和武器,不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
“大德,我聽了世尊的法義,之後所得的感覺與喜悅不連接棒杖和武器,能帶來厭離、無欲、息滅、寧靜、無比智、正覺、湼槃。”
8.“因陀羅天主,你看見什麼得益,而宣說得到這些感覺、這些喜悅呢?”
“大德,我看見六種得益,而宣說得到這些感覺、這些喜悅。
“賢者我自知:
身為一天神,
久住於世上,
天壽亦長久。
“大德,這是我看見的第一種得益,而宣說得到這些感覺、這些喜悅。
“在天命終後,
捨天壽元已,
不入惡趣胎,
因此我心悅。
“大德,這是我看見的第二種得益,而宣說得到這些感覺、這些喜悅。
“佛法除我疑,
於法心歡喜,
住於正道中,
有念有覺知。
“大德,這是我看見的第三種得益,而宣說得到這些感覺、這些喜悅。
“我行正直道,
將會得覺悟,
將住究竟智,
將得苦盡除。
“大德,這是我看見的第四種得益,而宣說得到這些感覺、這些喜悅。
“在人命終後,
捨人壽元已,
重新往天上,
成為高尚天。
“大德,這是我看見的第五種得益,而宣說得到這些感覺、這些喜悅。
“或更加細妙,
將來投生於,
色究竟天中,
在彼處滅盡。
“大德,這是我看見的第六種得益,而宣說得到這些感覺、這些喜悅。
“大德,我看見這六種得益,而宣說得到這些感覺、這些喜悅。
9.“由於長時間,
內心不決定,
疑惑與搖擺,
故此覓如來。
曾見隱修人,
視以為沙門,
視為等正覺,
走近彼處問,
何者得成就,
何者為過失。
彼答非所問,
不能示正道。
彼知眼前是,
帝釋天到來,
反而求問我,
如何得天途。
我為彼說法,
令其俱得聞。
彼生歡喜心,
嘆能見天神。
如今見佛後,
超越諸疑惑,
我禮等正覺,
清除怖畏者。
佛陀無人及,
已拔渴愛箭,
我今禮大雄,
日族之聖者。
猶如梵天王,
受諸天作禮,
如今等正覺,
請受我作禮。
導師等正覺,
在天世間中,
或人世間中,
均是無上士。”
10.這時候,帝釋天.因陀羅對五髻乾達婆子說: “五髻兒,你對我的幫助很大,你首先引起世尊注意,之後我才能夠前往探望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我要封你為兒,封你為乾達婆王,將你所愛的吉祥.日光女賞賜給你。”
帝釋天.因陀羅以手掌觸地三次,然後說出這感興語:
“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南無世尊.阿羅漢.等正覺。”
當世尊解說這段法義時,帝釋天.因陀羅和其他八萬位天神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明白到: “所有集起法,都是息滅法。”
由於這篇經文是帝釋天.因陀羅發問,世尊解答,所以這篇經文稱為《帝釋問經》。
第二誦完